㈠ 銀行櫃員通過熱心服務,成功營銷200萬保險。這個案例怎樣寫
銀行員工賣保險?怪不得那麼多人被騙。黑心鬼!
㈡ 為什麼銀行職員自己幾乎不買銀行賣的理財產品
雖然說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櫃台就設在銀行營業廳內,但是它跟普通儲蓄業務的窗口是不放在一起的,也就是說,理財產品跟儲蓄業務分屬銀行的不同體系。所以理財產品不像銀行儲蓄,是可能會產生虧損的。
而很多理財產品的銷售人員為了個人私利,經常向咱們無知的普通投資人推銷高風險的投資產品,這產品不出事還好,一出事就悲劇了。
那麼銀行理財到底有哪些套路呢?
套路一
除了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以外,有時候還會代銷保險、基金、信託等業務。有很多小夥伴就上了套,本著賺取收益的目的去銀行買理財產品,卻被銷售人員混淆了概念,買成了保險。
保險沒有存取和利息的概念,能不能獲取保險金是不確定的。而且銀行賣的保險,基本上都是理財型的保險,保障的功能很小,所以就算你想買份保險,最好也別選擇銀行。
套路二
有些時候銀行會把代收產品當成自發的產品賣,可能還會向客戶隱瞞風險。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買的其實不是銀行的產品。而風險也不是銀行承擔的。
套路三
銷售人員介紹的預期收益率中所提到的年化,並不是到期後能拿到的收益比例,而和收益的計算陷阱都沒有那麼簡單。收益套路是無窮盡,只能自己注意一點,以免踩進了陷阱。
凡是口頭承諾百分百保本保息的,大多數都是套路,最好能讓銷售人員把所有的承諾都寫合同,這樣如果有糾紛,也能算個保障。
㈢ 飛單的深圳案例
深圳市民鄧先生是銀行分行的一名長期客戶,因此很早就與投訴的副行長相識。鄧先他在深圳葵沖開工廠做生意,2007年就認識了時任葵沖支行理財經理,並在其推薦下多次購買理財產品。2011年,調到坑梓支行擔任副行長,與鄧先生等原來的一些老客戶聯系,希望他們幫忙把部分資金撥到新的支行,並承諾會給予更高的回報率。在其動員下,鄧先生專門到坑梓支行開戶,並購買了部分理財產品。
鄧先生回憶,2012年1月中旬向他打來電話,推介一款收益不錯的理財產品,並強調「保本保利」,告訴鄧先生,因為自己以前推薦的幾款基金產品都出現了虧損也有些不好意思,因此特地向他推薦保本的安全產品。「我們是長期合作的關系,一直以來對他都很信任,而且他已經是副行長,因此沒有絲毫的懷疑。」鄧先生向記者出示了當時簽訂的協議書,表示協議書的內容也都是幫助填寫,而自己只是在最後簽了字。鄧先生認購了500萬元的金額,隨後帶他到網點櫃台,向「北京中鼎迅捷投資中心」轉了500萬元。
這款產品與上海某銀行飛單風波中的產品屬於同一款。根據協議內容,認購金額在50萬至100萬元之間的年化收益率為11%,而300萬以上則為13%。對於如此之高的收益率,鄧先生承認自己當時也有些忐忑,為此特地詢問,解釋說,普通理財產品的投入少收益也低,而這款產品只有VIP客戶才能優先購買,所以才會有高收益。一個星期後,再次打電話通知他正版擔保函已經從北京寄來,鄧先生前去領取時強調,這款產品籌集的資金用於投資河南的實體項目,擔保公司承擔連帶責任,具有一定的實力,不會有什麼問題。
鄧先生說,實際上他購買的這款產品屬於「拼單」,其中有400萬元是他自己出資,而剩餘的100萬元來自另一個朋友,而這100萬元也是由十餘人合資。鄧先生事後回想,整個過程中絲毫沒有提及這款產品根本就不是理財產品,而是他個人的私售。「如果我知道實情,無論如何也不會購買的。」 由於該產品的期限為一年,此後鄧先生也沒有過多留意。直到2012年12月31日,打電話表示有事情要「進行匯報」。當天晚上帶了一名律師與他見面,透露這款產品有可能「出事」了,還特意找了派出所和律師咨詢自己會承擔什麼責任。盡管表示會繼續跟蹤,並幫忙追回本金,但鄧先生感覺有很大的問題,回家後馬上查詢,這才發現上海某銀行的同一款產品風波早已爆發多時。
隨後鄧先生聯繫上了北京、天津等地購買了同樣產品的投資者,並於2013年1月初集體來到北京,前往中發投資擔保有限公司追討,但擔保公司多日沒有人出面。鄧先生等人向當地派出所報案,在警方的幫助下這批投資者與擔保公司負責人見了面。中發擔保負責人稱,鄧先生是在銀行購買產品,應找銀行討要。
2013年2月初鄧先生回到深圳,與所屬的銀行深圳東部支行溝通,行長回復稱他們此前已經展開了內部調查,證實的確是的行為,但還需進一步調查。3月4日鄧先生再次來到深圳分行,法務部人員建議鄧先生通過司法程序解決。
無奈之下,鄧先生2013年3月13日再次前往北京與擔保公司溝通,但擔保公司明確表示拒絕給予任何償付,表示公司當前已經沒有資產,僅剩下電腦、桌椅等設備,鄧先生願意拿就自己拿走作抵。他已經是第三次前往北京,但擔保公司已關門多時,沒有任何人出面。
㈣ 2019年有哪些理財產品值得投資
保險公司理財也不錯,保險公司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遍較低,加上今年金融會議,明確了保險姓保的方針,未來理財的性能可能會越來越低。
㈤ 保險公司銀行保險櫃員做的「飛單」是什麼意思
飛單簡單來說就是保險業務員拿到訂單後,不將訂單交由自己公司做,卻將訂單放在別的保險公司做。
一般來說,都是因為利益的驅使。因為不管是什麼行業的飛單,基本上都是由公司銷售業務員與公司在分配製度上未達成共識造成的。這其中不能說全是因為業務員的貪婪,但是不管怎麼說飛單還是不能放到檯面上的業務,屬於灰色收入。
飛單還有另一種解釋,指員工將售賣產品的營業款據為已有,並不記入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