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以下簡稱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一、總體要求:1、指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用工業理念發展農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為核心,以制度、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為動力,以新型城鎮化為依託,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發展新格局,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重要支撐。2、基本原則。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嚴守耕地保護紅線,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探索不同地區、不同產業融合模式。堅持尊重農民意願,強化利益聯結,保障農民獲得合理的產業鏈增值收益。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加快培育市場主體。堅持改革創新,打破要素瓶頸制約和體制機制障礙,激發融合發展活力。堅持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相銜接,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引導農村產業集聚發展。3、主要目標。到2020年,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總體水平明顯提升,產業鏈條完整、功能多樣、業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產城融合更加協調的新格局基本形成,農業競爭力明顯提高,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活力顯著增強。二、發展多類型農村產業融合方式:1、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有機結合,引導農村二三產業向縣城、重點鄉鎮及產業園區等集中。加強規劃引導和市場開發,培育農產品加工、商貿物流等專業特色小城鎮。強化產業支撐,實施差別化落戶政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穩定吸納農業轉移人口。2、加快農業結構調整。以農牧結合、農林結合、循環發展為導向,調整優化農業種植養殖結構,加快發展綠色農業。建設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推廣優質飼草料種植,促進糧食、經濟作物、飼草料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大力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合理布局規模化養殖場。加強海洋牧場建設。積極發展林下經濟,推進農林復合經營。推廣適合精深加工、休閑採摘的作物新品種。加強農業標准體系建設,嚴格生產全過程管理。3、延伸農業產業鏈。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鼓勵開展代耕代種代收、大田託管、統防統治、烘乾儲藏等市場化和專業化服務。完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擴大實施區域和品種范圍,初加工用電享受農用電政策。加強政策引導,支持農產品深加工發展,促進其向優勢產區和關鍵物流節點集中,加快消化糧棉油庫存。支持農村特色加工業發展。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支持優勢產區產地批發市場建設,推進市場流通體系與儲運加工布局有機銜接。在各省(區、市)年度建設用地指標中單列一定比例,專門用於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產地批發市場等輔助設施建設。健全農產品產地營銷體系,推廣農超、農企等形式的產銷對接,鼓勵在城市社區設立鮮活農產品直銷網點。4、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加強統籌規劃,推進農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農家樂,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建設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旅遊村鎮和鄉村旅遊示範村,有序發展新型鄉村旅遊休閑產品。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發展智慧鄉村游,提高在線營銷能力。加強農村傳統文化保護,合理開發農業文化遺產,大力推進農耕文化教育進校園,統籌利用現有資源建設農業教育和社會實踐基地,引導公眾特別是中小學生參與農業科普和農事體驗。(農業部、旅遊局、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教育部、文化部、民政部、林業局等負責)5、大力發展農業新型業態。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推進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於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鼓勵對大田種植、畜禽養殖、漁業生產等進行物聯網改造。採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改進監測統計、分析預警、信息發布等手段,健全農業信息監測預警體系。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完善配送及綜合服務網路。推動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農業,發展農田藝術景觀、陽台農藝等創意農業。鼓勵在大城市郊區發展工廠化、立體化等高科技農業,提高本地鮮活農產品供應保障能力。鼓勵發展農業生產租賃業務,積極探索農產品個性化定製服務、會展農業、農業眾籌等新型業態。6、引導產業集聚發展。加強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有效銜接,完善縣域產業空間布局和功能定位。通過農村閑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設用地,優先用於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創建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和現代農業示範區,完善配套服務體系,形成農產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銷中心。扶持發展一鄉(縣)一業、一村一品,加快培育鄉村手工藝品和農村土特產品品牌,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依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農業科研院校和「星創天地」,培育農業科技創新應用企業集群。三、培育多元化農村產業融合主體:1、強化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基礎作用。鼓勵農民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銷售,拓展合作領域和服務內容。鼓勵家庭農場開展農產品直銷。引導大中專畢業生、新型職業農民、務工經商返鄉人員領辦農民合作社、興辦家庭農場、開展鄉村旅遊等經營活動。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優先承擔政府涉農項目,落實財政項目資金直接投向農民合作社、形成資產轉交合作社成員持有和管護政策。開展農民合作社創新試點,引導發展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引導土地流向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2、支持龍頭企業發揮引領示範作用。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林業重點龍頭企業,引導其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電子商務和農業社會化服務,並通過直接投資、參股經營、簽訂長期合同等方式,建設標准化和規模化的原料生產基地,帶動農戶和農民合作社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龍頭企業要優化要素資源配置,加強產業鏈建設和供應鏈管理,提高產品附加值。鼓勵龍頭企業建設現代物流體系,健全農產品營銷網路。充分發揮農墾企業資金、技術、品牌和管理優勢,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現代農業企業集團,推進墾地合作共建,示範帶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3、發揮供銷合作社綜合服務優勢。推動供銷合作社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效對接,培育大型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健全供銷合作社經營網路,支持流通方式和業態創新,搭建全國性和區域性電子商務平台。拓展供銷合作社經營領域,由主要從事流通服務向全程農業社會化服務延伸、向全方位城鄉社區服務拓展,在農資供應、農產品流通、農村服務等重點領域和環節為農民提供便利實惠、安全優質的服務。4、積極發展行業協會和產業聯盟。充分發揮行業協會自律、教育培訓和品牌營銷作用,開展標准制訂、商業模式推介等工作。在質量檢測、信用評估等領域,將適合行業協會承擔的職能移交行業協會。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涉農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產業聯盟,支持聯盟成員通過共同研發、科技成果產業化、融資拆借、共有品牌、統一營銷等方式,實現信息互通、優勢互補。5、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優化農村市場環境,鼓勵各類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利用農村「四荒」(荒山、荒溝、荒丘、荒灘)資源發展多種經營,開展農業環境治理、農田水利建設和生態修復。國家相關扶持政策對各類社會資本投資項目同等對待。對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連片面積達到一定規模的高標准農田、生態公益林等,允許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依法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堅持節約集約用地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開展觀光和休閑度假旅遊、加工流通等經營活動。能夠商業化運營的農村服務業,要向社會資本全面開放。積極引導外商投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四、建立多形式利益聯結機制:1、創新發展訂單農業。引導龍頭企業在平等互利基礎上,與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簽訂農產品購銷合同,合理確定收購價格,形成穩定購銷關系。支持龍頭企業為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提供貸款擔保,資助訂單農戶參加農業保險。鼓勵農產品產銷合作,建立技術開發、生產標准和質量追溯體系,設立共同營銷基金,打造聯合品牌,實現利益共享。2、鼓勵發展股份合作。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將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到戶、集體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戶。地方人民政府可探索制訂發布本行政區域內農用地基準地價,為農戶土地入股或流轉提供參考依據。以土地、林地為基礎的各種形式合作,凡是享受財政投入或政策支持的承包經營者均應成為股東方,並採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形式,讓農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探索形成以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入股的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業利潤分配機制,切實保障土地經營權入股部分的收益。3、強化工商企業社會責任。鼓勵從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工商企業優先聘用流轉出土地的農民,為其提供技能培訓、就業崗位和社會保障。引導工商企業發揮自身優勢,輻射帶動農戶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提高管理水平。完善龍頭企業認定監測制度,實行動態管理,逐步建立社會責任報告制度。強化龍頭企業聯農帶農激勵機制,國家相關扶持政策與利益聯結機制相掛鉤。4、健全風險防範機制。穩定土地流轉關系,推廣實物計租貨幣結算、租金動態調整等計價方式。規范工商資本租賃農地行為,建立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分級備案制度。引導各地建立土地流轉、訂單農業等風險保障金制度,並探索與農業保險、擔保相結合,提高風險防範能力。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契約意識,鼓勵制定適合農村特點的信用評級方法體系。制定和推行涉農合同示範文本,依法打擊涉農合同欺詐違法行為。加強土地流轉、訂單等合同履約監督,建立健全糾紛調解仲裁體系,保護雙方合法權益。五、完善多渠道農村產業融合服務:1、搭建公共服務平台。以縣(市、區)為基礎,搭建農村綜合性信息化服務平台,提供電子商務、鄉村旅遊、農業物聯網、價格信息、公共營銷等服務。優化農村創業孵化平台,建立在線技術支持體系,提供設計、創意、技術、市場、融資等定製化解決方案及其他創業服務。建設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引導其健康發展。採取政府購買、資助、獎勵等形式,引導科研機構、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等提供公共服務。2、創新農村金融服務。發展農村普惠金融,優化縣域金融機構網點布局,推動農村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綜合運用獎勵、補助、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金融機構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緊密合作關系,推廣產業鏈金融模式,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信貸支持。推進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營銷貸款試點,穩妥有序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堅持社員制、封閉性、民主管理原則,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穩妥開展農民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試點。鼓勵發展政府支持的「三農」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機構,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擔保服務。鼓勵開展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融資租賃業務。積極推動涉農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通過發行債券、資產證券化等方式融資。加強涉農信貸與保險合作,拓寬農業保險保單質押范圍。3、強化人才和科技支撐。加快發展農村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導各類科技人員、大中專畢業生等到農村創業,實施鼓勵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三年行動計劃和現代青年農場主計劃,開展百萬鄉村旅遊創客行動。鼓勵科研人員到農村合作社、農業企業任職兼職,完善知識產權入股、參與分紅等激勵機制。支持農業企業、科研機構等開展產業融合發展的科技創新,積極開發農產品加工貯藏、分級包裝等新技術。4、改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條件。統籌實施全國高標准農田建設總體規劃,繼續加強農村土地整治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改造提升中低產田。加快完善農村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加強農村環境整治和生態保護,建設持續健康和環境友好的新農村。統籌規劃建設農村物流設施,逐步健全以縣、鄉、村三級物流節點為支撐的農村物流網路體系。完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道路、供電、供水、停車場、觀景台、遊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設施。5、支持貧困地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支持貧困地區立足當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和鄉村旅遊、電子商務等農村服務業,實施符合當地條件、適應市場需求的農村產業融合項目,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相關扶持資金向貧困地區傾斜。鼓勵經濟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開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合作,支持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個人投資貧困地區農村產業融合項目。六、健全農村產業融合推進機制:1、加大財稅支持力度。支持地方擴大農產品加工企業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試點行業范圍,完善農產品初加工所得稅優惠目錄。落實小微企業稅收扶持政策,積極支持「互聯網+現代農業」等新型業態和商業模式發展。統籌安排財政涉農資金,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投入,中央財政在現有資金渠道內安排一部分資金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中央預算內投資、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等向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傾斜。創新政府涉農資金使用和管理方式,研究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設立基金、貸款貼息等方式,帶動社會資本投向農村產業融合領域。2、開展試點示範。圍繞產業融合模式、主體培育、政策創新和投融資機制,開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積極探索和總結成功的做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促進農村產業融合加快發展。3、落實地方責任。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把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要創新和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加強分類指導,因地制宜探索融合發展模式。縣級人民政府要強化主體責任,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產業融合集聚。4、強化部門協作。各有關部門要根據本意見精神,抓緊制定和完善相關規劃、政策措施,密切協作配合,確保各項任務落實到位。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Ⅱ 我們是做農業保險的保險公司,我們可以在農產品品質保險和你們合作嗎
做農業保險的保險公司,那麼已經產品的保險也是可以合作的。
Ⅲ 2020年農業種植補貼有哪些哪些人可申請
日前,農業農村部、財政部聯合發布了《2020年重點強農惠農政策》(以下簡稱《惠農政策》)。2020年農業種植補貼有哪些?哪些人可申請?下面我們來看下《惠農政策》的相關規定。
5.農業保險保費補貼
據統計,自然災害每年給中國造成1000億元以上的經濟損失,受害人口2億多人次,其中農民是最大的受害者。
7月13日上午,水利部副部長葉建春在吹風會上介紹:6月以來,我國南方地區暴雨洪水集中頻繁發生,部分地區洪澇災害嚴重。全國共有433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109條河流發生超保洪水,33條河流發生超歷史洪水;長江、黃河上游、珠江流域西江和北江、太湖先後發生1號洪水。目前,長江幹流監利以下河段及洞庭湖、鄱陽湖和太湖水位仍處於超警狀態。其餘大江大河水勢平穩。
《惠農政策》提出,在地方財政自主開展、自願承擔一定補貼比例基礎上,中央財政對水稻、小麥、玉米、棉花、馬鈴薯、油料作物、糖料作物、能繁母豬、奶牛、育肥豬、森林、青稞、氂牛、藏系羊和天然橡膠,以及水稻、小麥、玉米制種保險給予保費補貼支持。繼續在13個糧食主產省面向適度規模經營農戶開展農業大災保險試點,保障水平覆蓋“直接物化成本+地租”;繼續在內蒙古、遼寧、安徽、山東、河南、湖北等6個省(自治區),面向規模經營農戶和小農戶開展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保障水平覆蓋農業生產總成本或農業生產產值;在20個省份開展中央財政對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獎補試點。
以上只列舉了部分補貼,更多補貼可查看《2020年重點強農惠農政策》。
Ⅳ 武漢特色農產品保險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武漢農畜產品交易所(英文簡稱WAMEX)由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湖北省農業廳主管,湖北省人民政府金融辦公室等部門監管。交易所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創新的金融模式,為農畜產品交易提供中介、信息、交易、結算、交收等服務的現代電子交易市場。交易所位於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魯巷)光谷資本大廈五樓。
Ⅳ 特色農產品保險包括
農業保險按農業種類不同分為種植業保險、養殖業保險;按危險性質分為自農業保險然災害損失保險、病蟲害損失保險、疾病死亡保險、意外事故損失保險;按保險責任范圍不同,可分為基本責任險、綜合責任險和一切險;按賠付辦法可分為種植業損失險和收獲險。農業保險與農村保險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後者是以地域命名,是指在農村范圍內舉辦的各種保險的總稱,除含農業保險外,還包括鄉鎮企業、農業生產者的其他各種財產、人身保險。農業保險的保險標的包括農作物栽培(農業)、營造森林(林業)、畜禽飼養(畜牧業)、水產養殖、捕撈(漁業)以農村中附屬於農業生產活動的副業。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Ⅵ 農產品可以投保哪些保險產品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您好!隨著綠色農產品體系的構建,生態、有機和無公害農產品逐漸成為消費者的「新寵」,但是,有關農產品的安全事件為人們敲響了食品安全的警鍾。農產品可以投保哪些保險產品?農產品責任險是對農產品的哪些風險進行保障?主要是承保新鮮農副產品保質期短,易變質、產品運輸等風險。
消費者購買了農產品後,一旦食用後造成人身危害等責任事故後,均可通過有效渠道獲得商業保險公司的賠償。
在目前社會食品安全體系不健全,消費者心理十分脆弱的情況下,更是社會誠信體系建立的一種保證,「就像網上購物,保險公司更像第三方的『支付寶』功能,成為消費者與生產者之外的第三方責任『擔保人』。」
Ⅶ 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試點
農業部2015-2016年補貼政策一覽表
1種糧直補政策
中央財政繼續實行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安排補貼資金140.5億元
2農資綜合補貼政策
中央財政繼續實行種糧農民農資綜合補貼,種農資綜合補貼資金1071億元。
3良種補貼政策
中央財政安排農作物良種補貼資金203.5億元。
7小麥、水稻最低收購價政策
保護農民利益,防止「谷賤傷農」,保持2015年水平不變。
8產糧(油)大縣獎勵政策
中央財政安排產糧(油)大縣獎勵資金351億元,獎勵資金由省級財政用於支持本省糧食生產和產業發展。
10農產品目標價格政策
積極探索糧食、生豬等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試點,開展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營銷貸款試點。
11農業防災減災政策
中央財政安排農業防災減災穩產增產關鍵技術補助資金,在主產省實現了小麥「一噴三防」全覆蓋
12推進糧棉油糖高產政策
補貼20億元,實現低產變中產、中產變高產、高產可持續,進一步提升我國糧棉油糖綜合生產
26農業保險支持政策
進一步加大農業保險支持力度,提高中央、省級財政對主要糧食作物保險的保費補貼比例,逐步減少或取消產糧大縣縣級保費補貼,不斷提高稻穀、小麥、玉米三大糧食品種保險的覆蓋面和風險保障水平;鼓勵保險機構開展特色優勢農產品保險,有條件的地方提供保費補貼,中央財政通過以獎代補等方式予以支持;擴大畜產品及森林保險范圍和覆蓋區域;鼓勵開展多種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險。中央財政提供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的品種有玉米、水稻、小麥、棉花、馬鈴薯、油料作物、糖料作物、能繁母豬、奶牛、育肥豬、天然橡膠、森林、青稞、藏系羊、氂牛等,共計15個。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Ⅷ 山東:濟南、青島中心城區盡快放開落戶限制
3月3日,山東省人民政府發布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意見提出,推進城鄉要素融合,放開農業轉移人口落戶限制,加快推動已在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濟南、青島中心城區盡快放開落戶限制。
意見提出,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確保有意願的未落戶常住人口全部持有居住證。全面落實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財政政策、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政策,加大省級財政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較多地方的資金獎勵力度,在市縣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用地計劃等方面統籌考慮安排進城落戶人口和城鎮新增建設用地。
此外,意見提出,要健全鄉村金融服務體系。建立支農支小差異化監測指標體系,推動農商行回歸本源。開發多維度、定製式金融產品,對扶持鄉村振興力度較大的金融機構,加大再貸款、再貼現力度。
另外,在推進城鄉服務融合方面,意見提出,將均衡配置城鄉教育資源、健全鄉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健全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並提升鄉村治理水平。
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政府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
(2020年2月20日)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精神,促進我省城鄉融合發展,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現結合我省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推進城鄉要素融合
1.放開農業轉移人口落戶限制。加快推動已在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濟南、青島中心城區盡快放開落戶限制。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確保有意願的未落戶常住人口全部持有居住證。全面落實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財政政策、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政策,加大省級財政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較多地方的資金獎勵力度,在市縣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用地計劃等方面統籌考慮安排進城落戶人口和城鎮新增建設用地。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願有償轉讓上述權益。
2.激勵引導城市人才入鄉。落實返鄉入鄉人員創業扶持政策,在創業擔保貸款等方面予以傾斜,宣傳推介一批創業創新帶頭人。新招錄選調生優先派到農村任職,選派專業技術人才到基層服務,建立第一書記派駐長效工作機制。向所有縣(市、區)和國家級高新區、開發區選派科技副職。落實鄉鎮專業技術人才「定向評價、定向使用」政策,推動職稱評定、工資待遇等向鄉村教師、醫生傾斜。專業技術人員通過兼職方式,為農戶、合作社等提供增值服務合理取酬,所得收入不納入本單位績效工資管理。允許地方提高鄉鎮工作補貼標准。
3.推動農村土地有序流轉。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政策,依法平等保護並進一步放活土地經營權,強化流轉管理和服務。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推廣農村黨組織領辦土地股份合作社模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有效整合利用農村零星閑散土地資源,增減掛鉤節余指標等優先用於村莊發展和環境基礎設施建設。
4.推動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允許就地入市或異地調整入市;允許村集體在農民自願前提下,依法把有償收回的閑置宅基地、廢棄的集體公益性建設用地轉變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推動城中村、城邊村、村級工業園等可連片開發區域土地依法合規整治入市;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和地上建築物所有權房地一體、分割轉讓。適時調整征地區片綜合地價和青苗補償、地上附著物補償標准。
5.強化財政投入保障。建立健全「三農」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優化支出結構,深入推進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加大政府債券對城鄉融合等公益性項目支持力度,提高使用效益。通過以獎代補、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貸款貼息、風險補償等方式,撬動各類金融工商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振興。鼓勵有意向的基金管理機構通過市場化方式設立城鄉融合發展基金,引導社會資本培育一批城鄉融合典型項目。
6.健全鄉村金融服務體系。建立支農支小差異化監測指標體系,推動農商行回歸本源。開發多維度、定製式金融產品,對扶持鄉村振興力度較大的金融機構,加大再貸款、再貼現力度。積極穩妥推廣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因地制宜穩慎探索宅基地使用權抵押貸款,扎實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股權質押貸款試點。完善農業保險制度,擴大農業大災保險試點范圍,建立省級地方特色農產品保險獎補政策。
二、推進城鄉服務融合
7.均衡配置城鄉教育資源。開展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作,完善城鎮大班額防控長效機制,補齊鄉鎮寄宿學校和小規模學校短板。實施學前教育三期行動計劃和農村幼兒園建設提升工程,按照省定幼兒園辦園標准提升辦園條件,擴增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城鄉共享。為每個農村義務教育學區選聘1名鄉村特級教師,落實縣鄉教師工資待遇保障有關政策,核定教育系統績效工資總量時向農村中小學傾斜。
8.健全鄉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完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路,推進醫療衛生機構標准化建設,逐步實現城鄉醫療衛生服務同質化。推進鄉鎮衛生院空編補齊,鼓勵財政困難縣(市、區)鄉鎮衛生院實施學費代償辦法招聘符合條件的全日制醫學專業應屆畢業生,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政策。支持縣醫院與鄉鎮衛生院建立縣域醫共體,全面建立分級診療制度,實行差別化醫保支付政策。
9.健全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力推進鄉、村兩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里,推動鄉村文化振興。依託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培育一批風箏年畫村、刺綉剪紙村、雕刻麵塑村、柳編草編村等「非遺」村落。劃定鄉村建設歷史文化保護線,保護好農業遺跡、文物古跡、民族村寨、傳統村落和灌溉工程遺產;指導傳統村落嚴格按照「一村一檔」建立檔案;強化鄉村建築文化傳承創新和建築風貌規劃管控,引導規劃、建築、園林等設計人員參與美麗村居建設。
10.健全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穩步提高居民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籌資標准。持續擴大異地就醫聯網結算范圍。探索建立具有山東特色的農村養老周轉房和幸福院建設模式。在鄉鎮(街道)全面建立臨時救助備用金制度,完善城鄉低保標准與消費支出掛鉤的自然增長機制。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完善困難殘疾人分級分類保障政策。
11.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開展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整頓,深入實施村黨組織帶頭人隊伍整體優化提升行動,繼續推進抓黨建促村級集體經濟三年行動,推動鄉村組織振興。優化完善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在具備條件的農村經濟組織、社會組織中成立黨組織,促進村集體經濟組織規范化,制定村民委員會規范化建設指導意見。建立和落實村級組織運轉經費正常增長機制,每3年調整一次財政補助村級組織運轉經費最低保障標准。
三、推進城鄉設施融合
12.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規劃。建立「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編制省、市、縣(市)和鄉鎮「四級」國土空間規劃,整合原村莊規劃、村莊建設規劃、村土地利用規劃、土地整治規劃等鄉村規劃,開展縣域村莊布局工作和村莊規劃編制。堅持先建機制、後建工程,以市縣域為整體,統籌規劃城鄉基礎設施。
13.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指導各市統籌規劃城鄉綜合交通運輸設施,加快「四好農村路」建設,構建多元化投資機制,推進農村通戶道路硬化工程。統籌規劃城鄉污染物收運處置體系,深化生活垃圾分類試點,推進城鎮污水管網向農村延伸,實施農村清潔取暖工程,加大生態保護與修復力度,推動鄉村生態振興。完善城鄉綠化體系,加快推進綠道建設,深入開展「綠滿齊魯·美麗山東」國土綠化行動。健全分級分類投入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將城鄉基礎設施項目整體打包,實行一體化開發建設。
14.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管護。全面開展鄉村基礎設施產權普查登記,落實產權所有者管護責任。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運營事業單位改革,建立獨立核算、自主經營的企業化管理模式。建立完善城鄉環衛一體化、農村污水治理、無害化衛生廁所管養體系,整合資源,提高效率。
四、推進城鄉經濟融合
15.培育發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深入開展鄉村產業振興「六大行動」,積極推動農業「新六產」發展,培育一批百億級以上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集群,加快打造各具特色的農業全產業鏈。推進智慧農業發展,鼓勵農業龍頭企業與互聯網企業合作,建立產銷銜接服務平台。以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為突破口,引領現代農業高質高效發展,到2022年,全省建成50家左右的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力爭創建10家以上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開展精品旅遊小鎮和精品旅遊特色村創建。培育一批特色小鎮,打造集聚特色產業的創新創業生態圈。
16.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完善促進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環境,廣泛開展新生代農民工培訓,建立農民工工資支付監管平台,有效解決農民工欠薪問題。健全農民經營性收入增長機制,積極培育家庭農場,開展家庭農場典型監測和示範家庭農場創建活動,抓好農民合作社規范化提升行動。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聯合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有序推進土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試點。
17.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探索利用財政資金開展棉花目標價格保險,對適合的農業項目採取先建後補、以獎代補等方式,鼓勵農業項目實施主體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方式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完善對農民直接補貼政策和生產者補貼制度,探索建立普惠性農民補貼長效機制。創新涉農財政性建設資金使用方式,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業產業化規模化項目。完善特色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補貼政策,逐步擴大省級補貼規模,健全農產品市場價格風險保障機制。
18.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開展永久基本農田核實整改補劃和儲備區建設,完善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監管機制,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制度和輪作休耕制度。完善生態文明建設財政獎補機制,積極探索碳排放權交易,全面開展企業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工作。落實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維護參與者權益;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自然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建立自然資源政府公示價格體系,推進自然資源資產抵押融資。健全深化農業產業發展長效機制,大力發展農業特色產業。
五、強化工作保障
19.注重試點引領。支持濟青局部片區及有一定基礎的市、縣積極創建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選擇部分市、縣設立省級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支持制度改革和政策安排率先落地,先行先試,及時總結提煉可復制的典型經驗並加以宣傳推廣。
20.健全工作機制。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工作推進機制,加強統籌協調和跟蹤督導。省有關部門要圍繞人口、土地、財政、金融和產權等重點任務,研究制定具體政策措施。各地黨委和政府要壓實主體責任,以釘釘子精神抓好落實。建立督導激勵機制,按規定開展督導調度,完善城鄉融合獎懲措施。
全省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切實抓好中央《意見》的貫徹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