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理財產品不會給客戶挖坑,給客戶挖坑相當於最後給自己挖坑。只有一點就是它把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會稍稍寫高一些。
B. 如何識破銀行理財產品的那些坑
銀行是一個「金融超市」。現在的銀行除了銷售自己發行的產品外,也會利用本行渠道、人員銷售和推介其他金融機構發行的產品,稱之為銀行代銷產品。目前常見的銀行代銷產品包括基金、保險、信託及國債等。如果你選擇的是銀行代銷產品,那必須對該產品的發行公司進行查詢和了解。
2.對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有正確的認識,不要貪婪
通常,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是相對安全,收益較穩定的。「風險與收益成正比」這句話永遠不過時,安全對應的是低收益,銀行理財產品的常規收益在3.4%~4.5%之間,那些動不動就8%、10%收益保證的理財產品,難道您在購買前就沒懷疑過?
3.新技能get!識別「真理財」,告別「假理財」
正規的銀行理財產品都有一個「產品編碼」,理財產品登記編碼是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賦予銀行理財產品的標識碼,就像身份證一樣,具有唯一性。可以通過登錄:中國理財網,進行查詢。
4.防止「飛單」,銀行「雙錄」
所謂「飛單」,是指銀行員工利用銀行的營業場所,私自銷售非本行自主發行的、非本行授權和簽訂代銷協議的第三方機構理財產品。「雙錄」指「錄音、錄像」。銀監會要求開展理財產品和代銷產品銷售的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均應實現自有理財產品與代銷產品銷售過程同步錄音錄像。在購買銀行直銷或代銷的理財產品時,注意是否有「雙錄」,銷售人員是否按程序、按規定介紹理財產品,你的權利、風險和糾紛處理方式,錄音錄像為證。
總之,找正規的渠道,買正規的產品,不貪高收益,這樣就能盡量避免遭遇「假理財」了。
——投資有問題,就要上「約基」
C. 上市公司都被騙理財產品的那些坑該怎樣完美繞過
地雷一 「安全產品」並不安全
銀行理財產品簡單分類可以分為保本類和非保本類。保本類理財產品虧損本金的風險是由銀行承擔,非保本類理財產品的風險則是由客戶承擔。而非保本類理財產品也分風險等級,風險越低,安全性越高,收益也能達到。
在實踐中,大多數銀行工作人員宣稱的安全產品其實都是非保本類的,雖然非保本類理財並非意味著風險,但是如果要追求本金絕對安全的話,那還是保本類更好。當然這也意味著可能需要犧牲一定的收益。
確認保本類理財又一個要點就是產品說明書上明確註明「保本」二字。
地雷二 預期收益達不到
銀行中大多數理財產品幾乎都承諾的是預期收益,所謂的預期收益就像是水中月鏡中花,只是一個美麗的幻想,至於真正到期後的收益怎樣那就不得而知了。小夥伴們可以仔細看看購買理財的產品說明書,預期收益率是不會寫上去的,這樣銀行是不保證完全達到預期收益的。
實踐中,一般情況下結構性理財產品(投資產品涉及固定收益類與金融衍生品)達不到最高預期收益的情況較多,非結構性的理財產品(投資產品一般為固定收益類產品)則出現情況較少。
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需要認真瀏覽「基礎資產的管理和構成」部分,如果出現金融衍生品則為結構性理財產品,或者直接詢問銀行工作人員是否為結構性理財,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工作人員一般不會撒謊。
地雷三 飛單騙你沒商量
所謂的飛單銷售就是銀行工作人員利用投資者對銀行的信任,銷售外部的理財產品以獲得高額提成,簡單來說就是掛羊頭賣狗肉,你以為買的是銀行保險產品,但實際上很可能是不知道什麼野雞公司的高風險產品。
這種銷售在銀行中是嚴令禁止的,但是因為高額的回報,有些銀行內部員工鋌而走險。飛單類的理財年化收益率比一般的銀行理財產品要高不少。一般來說,房地產信託、私募股權等領域是銀行飛單的聚集地,年化收益率基本上在10%以上。但是相對而言風險也格外大。
鑒別是否為飛單產品有三種方式:一是看說明說上的產品管理人,如果產品管理人不是銀行自身,而是什麼投資公司,則需要警惕了,這種情況下一般都是飛單;二是通過銀行網銀或者銀行客服電話查詢,如果這筆理財在以上渠道查不到信息,則需要警惕;三是看產品說明書的回執單是否有銀行的公章,如果回執單上沒有銀行的公章,一般情況下是有問題的。
地雷四 代銷產品銀行不兜底
銀行代銷產品和飛單最大的區別就是,銀行代銷產品是經銀行批準的外部產品。這類產品大多是保險、基金等產品,風險根據產品不同也不一樣。
所以切記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需要詢問所銷售的是否為銀行自身的理財產品,蓋的是否為銀行的公章、理財的管理人是否為銀行本身。如果不是,那就需要多留心,銀行工作人員有時候會迫於業績壓力,誘導客戶購買保險等其他代銷產品,小夥伴們需要仔細甄別。
一般來說,小夥伴們只要看清上面四個陷阱就能減少掉進去的風險了。
分割線
那麼,如果你的資產在千萬以上,遭遇到了騙子團隊怎麼辦?別急,金妹兒也有大招:
1、查看理財產品的「身份證」。
2014年,銀監會發文明確表示,銀行發售普通個人客戶理財產品時,需在宣傳銷售文本中公布所售產品在「全國銀行業理財產品登記系統」的登記編碼。
這個登記編碼便類似理財產品的「身份證」,客戶在購買銀行自營理財產品時,均可通過產品「登記編碼」在中國理財網(www.chinawealth.com.cn)查詢。你買的產品是不是「黑戶」一查便知。
2、是否錄音錄像。
按照規定,購買銀行理財簽訂合同時必須在銀行營業網點的監控下進行,得有錄音和錄像。
客戶可以詳細了解所買產品的產品類型、風險屬性、預期收益等信息。而銀行理財經理也應該明確向客戶進行風險提示,並需要客戶對了解到的相關產品信息予以確認。這既是防止客戶購買到假理財產品,也是對銀行員工的一種保護。
3、資金流向要明確。
目前絕大多數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及代銷產品,客戶的購買資金都不需要轉賬到別的賬號,購買後可以通過網銀查詢購買是否成功及後續收益等動態情況,或到銀行網點列印賬戶情況進行查看。如遇銷售人員提示將資金劃轉至其它機構,必須反復確認,以防上當受騙。
4、妥善保管自己的銀行卡和密碼。
俗話說,防人之心不可有。在目前一些已知案例中,有相當部分土豪客戶對自己的專屬理財經理非常信任,甚至把銀行卡的密碼都會告訴對方。在這里還是要提醒大家,在告知密碼這件事情上還是得謹慎再謹慎,小心再小心。
D. 買銀行理財產品被坑了怎麼辦
一般銀行的理財是最安全的。如果是被銀行忽悠,購買前沒有看產品說明書,就只能下次小心了,記住教訓
E. 銀行購買理財產品,如何避免入坑,才能防止存款變保險呢
購買理財產品是一個技術活,需要對理財產品的發行、運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有人卻會藉助這些專業技術欺騙投資者,網上經常看到理財變保險,銀行理財變非法集資的案例,所以理財時一定要小心謹慎。
那麼如何避免理財被騙,防止存款變保險,理財變非法集資呢?結合我自己的一些認知和經驗,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1、不要相信道聽途說的信息
根據監管要求,正規的理財產品是不允許在公眾媒體進行廣告宣傳的,更不允許通過小道消息進行私下傳播,因此,只要是道聽途說或者有人兜售的理財產品基本都是騙局。銀行的理財產品是不會在銀行以外的地方銷售的,所以理財還是到正規金融機構。
我身邊一個同學就是這樣被騙的,通過一個朋友的微信介紹,可以投資某個數字科技公司的股權,不但能分紅,可能還要上市,現在投資1000元,幾年後會變成上百萬。這種消息竟然有人相信,不但自己投資,還不遺餘力的向別人介紹,認為被騙也就是1000元,萬一是真的呢?簡直太可笑了。
理財產品就不一樣了,理財產品是沒有任何保障的,有承諾也是非法的,理財公司一旦倒閉,理財資金就會打水漂,所以,即便是銀行理財,也無法保證資金安全。在最終選擇理財產品的時候,一定要選擇那些資產規模大、成立時間長、口碑比較好的大型銀行或資管公司,這對規避風險也是非常重要的。
結論
總之,理財是有風險的,風險不只是來自產品本身,也有可能來自外部,外部的風險主要是防止被騙,防止被「飛單」辦理保險或者高風險理財,防止因為理財單位經營風險帶來的不確定性。通過上述五個步驟,相信您能夠對理財詐騙有了一定的識別能力,在投資的時候能夠避免陷入理財陷阱。
F. 為什麼說銀行裡面的理財產品都是坑錢的
可能是實際上收益並不高。建議購買貨幣基金,和理財產品的收益差不多,還相當於活期存款一樣方便
G. 理財產品如何挑選有哪些坑需要迴避
相信大家在挑選理財產品的時候,通常也會考慮到諸多的因素。畢竟對於我們自己的投資來說,肯定是想放長線釣大魚的。那麼如果這樣的一些理財產品在短期當中的收益是比較好的,但是涉及到長期利益的時候都會出現很多漏洞的話,我們也是需要去趕緊放手的。對於這樣的一些理財產品,在挑選的時候,我們需要去判斷這樣的一些理財產品是否值得入手。因為現在市面上理財產品是非常的層出不窮的,那麼有許多的理財產品也是有魚龍混珠這樣的嫌疑的。
所以自己在投資中高風險以上的理財產品的時候,通常都會有一些收益方面很大的差距。這就是對於這一些理財產品來說,價格隨著一些外貿的價格波動而漲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