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何說德國萊比錫是圖書之城
萊比錫的各大展覽中,除了工業展,圖書博覽會也尤其著名。將書展放在萊比錫,當然不光是因為她的展覽會傳統,更是因為這里是印刷業的先驅!萊比錫著名的圖書業傳統由來已久,也坐擁無數第一,這里座落著一些歷史悠久的出版社、印刷廠。
15世紀,德國人古登堡創造出字母活字印刷,印出了被後人稱為《古登堡聖經》的典籍,大大的促進了德國印刷業及出版業的萌芽及發展。1650年,出版商里茲赫在萊比錫創辦《新到新聞》,這是德國乃至世界上第一家日報。
這里,也是歌德的愛與罰之城,讓他萌生了寫他偉大的著作《浮士德》的想法。他的雕像,如今,經年累月的矗立在了老交易樓的前面。老交易所修建於17世紀,是萊比錫最古老的巴洛克建築,商業蓬勃的萊比錫,商人們主動提出要求,博覽會期間,在這個交易大樓中簽訂合同。在二戰中,交易大樓內部被破壞,立面卻保持完整。
不用說,這個地下餐廳,成為了歌德、浮士德愛好者必定要去打卡的餐廳,坐在這個讓文豪文思如泉湧的地方喝個小酒,或許真的可以讓你對人生也有新觀感和方向呢!
Ⅱ 伊索克拉底的"論攤桌兌換商"一文,急求!
從攤桌兌換商走出來的商業銀行,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金融體系的主體。它辦理存放匯兌,把社會儲蓄轉化成資本,並配置社會資源;它辦理轉帳結算,創造存款貨幣,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它提供多種多樣的代理、委託、保管、服務業務,滿足人們生活中理財需要,已經成為最受個人、企業歡迎的「管家婆」。十年前,有人說「商業銀行快進博物館了」,的確,當代資本市場的發展使商業銀行對企業融資減少。但是,商業銀行與時俱進,絕處逢生,在傳統的存貸款業務之外,大量發展中間業務,使得現代商業銀行不僅沒有進博物館,反而站在了資本市場的潮頭,成為對多個盈利點進行風險管理的全能機構。
從第一張股票交易到現代資本市場
威尼斯很早就有公債券交易,1328年,佛羅倫薩也出現了這種交易,熱那亞還存在拋售和收購聖喬治銀行有價證券的活躍市場,到了15世紀,萊比錫出現了礦業股票的買賣。
股票的發行與交易,是股份公司的產生帶來的。但是,當它以白紙黑字的書面形式出現時,想轉讓並不容易,「股東」一詞也遲遲不被接納。盡管股票有很多優點,股份公司的推廣卻極其緩慢,這就從客觀上要求一種股票買賣的公共服務組織的出現。
1613年成立的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首創了這種交易市場。它不同於原來的證券買賣市場,不但交易數額大,而且具有流動性、公開性和投機性。交易方式多種多樣,除了買賣股票,賭漲賭跌,甚至可在沒有本錢也沒有股票的情況下進行投機活動。投機者空手賣出或空手買進,收盤時結算盈虧,交割差額。最初的股票是記名的,買主把自己的名字登上專門的賬本以後,就算擁有了股票。但是這種措施也無法杜絕投機,後來才使用不記名的股票。
當時參與阿姆斯特丹交易市場的不僅有大資本家,也有普通的老百姓,他們聚集在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附近的咖啡館里。經紀人混跡於其中,努力使人們相信股價會如何如何,從而引誘投資者通過他來進行交易。一般人的交易必須通過經紀人,因為自己無權進入交易所。同時小投資者要了解股價的高低也只能通過經紀人,因為當時沒有真正的行市。阿姆斯特丹也因之成為當時歐洲最富有魅力的城市,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股票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再加上荷蘭安全的公共債券,全歐洲的大部分資金都流往這個城市。
荷蘭證券市場的發展刺激了倫敦。1695年,英國的皇家交易所也開始買賣公債以及東印度公司和英格蘭銀行的股票。英國的交易情況和荷蘭一樣,投資者和經紀人都擠在交易所街的咖啡館里,著名的喬納森咖啡館成了最主要的證券交易場所。現代法國史學家布羅代爾在他的著作中,惟妙惟肖地記載了交易所中交易者的「切口」,甚至記下了街上小商販的叫賣聲。阿姆斯特丹的交易手段,期貨交易、邊際購買(使用一小部分資金購入股票,以新購入的股票作為抵押介入其餘的股票), 以及「拋」、「收」、「多頭」、「空頭」等,在倫敦也統統出現了。然而1748年的一場大火,燒毀了倫敦交易所附近的咖啡館,經紀人的活動區域更加有限。經過多次籌劃,1773年,一幢新的建築在皇家交易所的背後修建起來,這個新落成的證券交易所,環境大為改觀,交易形式也更加正式。
與此同時,在歐洲的巴黎、布魯塞爾等地也出現了證券交易所,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場形成了。歐洲很快形成了一個集中、統一的交易市場,這就是社會化的、價格收益可以預期的證券交易場所。但是資本的趨利性使得當時的證券交易市場充滿了泡沫,南海泡沫就是一場帶有幾分滑稽的典型投機活動。
英國南海公司擁有英國在南海(即南美洲)的貿易壟斷權,公司為了圈錢還債,操縱者分幾次出售南海股票,並且一次比一次價格高。股民們蜂擁而上,股市空前活躍。投機活動使得南海公司股價直沖950英鎊,人們狂熱地參與其中,有的婦女賣掉自己的首飾來購買股票。就連著名的物理學家、數學家牛頓也屈服了,他開始時買了價值七千英鎊的股票,之後在兩倍的購入價格上賣掉了,後來被群眾的狂熱卷挾著,他又以更高的價格買回來,結果虧損了兩萬英鎊。他哀嘆自己可以計算天體的運行,卻不能計算人群的狂熱。為了改善當時糟糕的局面,國王喬治一世提前從休假地趕回來,召開國會,提出必須有人承擔責任、受到懲罰,上議院摩爾斯•沃西大力主張把罪犯捆進麻袋投下泰晤士河。但沒有人指出這是因為投機者自己貪圖暴利和違背常識的必然結果。跟著成立了一個調查委員會,查出為了推動成立南海公司的立法,有權勢的人被贈予了免費的股票,包括國庫專員查理斯•斯坦霍普、桑德蘭伯爵和分別擔任郵政大臣與國務大臣的詹姆斯•克雷格父子,還查出財政大臣約翰•艾斯萊比也接受了八十萬英鎊的賄賂。在接下來的審理中,財政大臣艾斯萊比以「惡名昭著的、危險的和罪惡的」腐敗獲罪,並被投進監獄,二百多萬英鎊從南海公司的董事中追回,這些董事的土地、財產被充公。後來人們反思,如果政府能夠對金融市場保持一定的監督和管理的話,南海泡沫就不至於鬧到
Ⅲ 德國有幾個證券交易市場
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德語:Frankfurter Wertpapierbörse,縮寫:FWB;英語:Frankfurt Stock Exchange)是世界四大證券交易所之一。也是德國最大的證券交易所。
除了法蘭克福,德國還有以下幾個證券交易市場
Börse Berlin 柏林
Börse Düsseldorf 杜塞爾多夫
Hamburger Börse (u. a. Hanseatische Wertpapierbörse im Rahmen der BÖAG Börsen AG) 漢堡
Börse Hannover (Gemeinsame Börsen AG Hamburg-Hannover) 漢諾威
Börse München 慕尼黑
Börse Stuttgart 斯圖加特
Tradegate Exchange, Berlin 柏林
European Energy Exchange, Leipzig 萊比錫
Ⅳ 法國中央銀行
歐洲中央銀行的成功實踐,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關注各自區域貨幣安排的參照。殊不知歐洲金融體系的發展曾經歷了多少曲折與坎坷,才成為今天全球公認的金融範式。
獨立的私人銀行當首推1171年在商業中心、海上強國威尼斯所成立的威尼斯銀行和1407年在具有著同樣發達的手工業和海上貿易的熱那亞所成立的熱那亞銀行。它們經營保管、貸放、匯票等業務,為流通的順暢而提供符合客商所要求幣別的足值通貨。威尼斯銀行接受存款,以錢幣的重量記賬,並保有百分之百的現金准備。佛羅倫薩商人一邊和熱那亞、比薩、威尼斯維持交易聯系,一邊也與羅馬教庭保持接觸。教庭為了得到回報,便向商人們提供某些保護,金融交易通過商人的手得到了發展。銀行不僅操縱金銀貨幣,而且使用匯票辦理信貸業務,以匯票形式在某日為某貸戶向某人付款。兩地銀行間的現金轉移為互相軋差,余額轉到下期。義大利的這些「銀行」被稱為「兌換商的桌子」,生意砸了,就是桌子破了,破產了。
商人求助於名氣大的銀行家,銀行家收取代理費,義大利商人銀行家被稱為倫巴第人,商業銀行被稱為倫巴第銀行,商業銀行業務被稱為倫巴第業務。至今在英國倫敦、法國巴黎還有倫巴第街。倫巴第銀行在其發展過程中,曾同享有特權的騎士團所經營的寺院銀行進行了斗爭,並取得了勝利。倫巴第人紛紛從倫敦和巴黎趕赴香檳市場,與來自德國、義大利、比利時、西班牙的商人談生意。因此歐洲商業發展了,銀行技術也在地中海、北海、大西洋范圍內得到普及。雖然14世紀後期歐洲發生了可怕的黑死病,歐洲人口減少了1/3,歐洲人還是挺過來了。
從攤桌兌換商走出來的商業銀行,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金融體系的主體。它辦理存放匯兌,把社會儲蓄轉化成資本,並配置社會資源;它辦理轉帳結算,創造存款貨幣,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它提供多種多樣的代理、委託、保管、服務業務,滿足人們生活中理財需要,已經成為最受個人、企業歡迎的「管家婆」。十年前,有人說「商業銀行快進博物館了」,的確,當代資本市場的發展使商業銀行對企業融資減少。但是,商業銀行與時俱進,絕處逢生,在傳統的存貸款業務之外,大量發展中間業務,使得現代商業銀行不僅沒有進博物館,反而站在了資本市場的潮頭,成為對多個盈利點進行風險管理的全能機構。
從第一張股票交易到現代資本市場
威尼斯很早就有公債券交易,1328年,佛羅倫薩也出現了這種交易,熱那亞還存在拋售和收購聖喬治銀行有價證券的活躍市場,到了15世紀,萊比錫出現了礦業股票的買賣。
股票的發行與交易,是股份公司的產生帶來的。但是,當它以白紙黑字的書面形式出現時,想轉讓並不容易,「股東」一詞也遲遲不被接納。盡管股票有很多優點,股份公司的推廣卻極其緩慢,這就從客觀上要求一種股票買賣的公共服務組織的出現。
1613年成立的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首創了這種交易市場。它不同於原來的證券買賣市場,不但交易數額大,而且具有流動性、公開性和投機性。交易方式多種多樣,除了買賣股票,賭漲賭跌,甚至可在沒有本錢也沒有股票的情況下進行投機活動。投機者空手賣出或空手買進,收盤時結算盈虧,交割差額。最初的股票是記名的,買主把自己的名字登上專門的賬本以後,就算擁有了股票。但是這種措施也無法杜絕投機,後來才使用不記名的股票。
當時參與阿姆斯特丹交易市場的不僅有大資本家,也有普通的老百姓,他們聚集在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附近的咖啡館里。經紀人混跡於其中,努力使人們相信股價會如何如何,從而引誘投資者通過他來進行交易。一般人的交易必須通過經紀人,因為自己無權進入交易所。同時小投資者要了解股價的高低也只能通過經紀人,因為當時沒有真正的行市。阿姆斯特丹也因之成為當時歐洲最富有魅力的城市,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股票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再加上荷蘭安全的公共債券,全歐洲的大部分資金都流往這個城市。
荷蘭證券市場的發展刺激了倫敦。1695年,英國的皇家交易所也開始買賣公債以及東印度公司和英格蘭銀行的股票。英國的交易情況和荷蘭一樣,投資者和經紀人都擠在交易所街的咖啡館里,著名的喬納森咖啡館成了最主要的證券交易場所。現代法國史學家布羅代爾在他的著作中,惟妙惟肖地記載了交易所中交易者的「切口」,甚至記下了街上小商販的叫賣聲。阿姆斯特丹的交易手段,期貨交易、邊際購買(使用一小部分資金購入股票,以新購入的股票作為抵押介入其餘的股票), 以及「拋」、「收」、「多頭」、「空頭」等,在倫敦也統統出現了。然而1748年的一場大火,燒毀了倫敦交易所附近的咖啡館,經紀人的活動區域更加有限。經過多次籌劃,1773年,一幢新的建築在皇家交易所的背後修建起來,這個新落成的證券交易所,環境大為改觀,交易形式也更加正式。
與此同時,在歐洲的巴黎、布魯塞爾等地也出現了證券交易所,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場形成了。歐洲很快形成了一個集中、統一的交易市場,這就是社會化的、價格收益可以預期的證券交易場所。但是資本的趨利性使得當時的證券交易市場充滿了泡沫,南海泡沫就是一場帶有幾分滑稽的典型投機活動。
英國南海公司擁有英國在南海(即南美洲)的貿易壟斷權,公司為了圈錢還債,操縱者分幾次出售南海股票,並且一次比一次價格高。股民們蜂擁而上,股市空前活躍。投機活動使得南海公司股價直沖950英鎊,人們狂熱地參與其中,有的婦女賣掉自己的首飾來購買股票。就連著名的物理學家、數學家牛頓也屈服了,他開始時買了價值七千英鎊的股票,之後在兩倍的購入價格上賣掉了,後來被群眾的狂熱卷挾著,他又以更高的價格買回來,結果虧損了兩萬英鎊。他哀嘆自己可以計算天體的運行,卻不能計算人群的狂熱。為了改善當時糟糕的局面,國王喬治一世提前從休假地趕回來,召開國會,提出必須有人承擔責任、受到懲罰,上議院摩爾斯•沃西大力主張把罪犯捆進麻袋投下泰晤士河。但沒有人指出這是因為投機者自己貪圖暴利和違背常識的必然結果。跟著成立了一個調查委員會,查出為了推動成立南海公司的立法,有權勢的人被贈予了免費的股票,包括國庫專員查理斯•斯坦霍普、桑德蘭伯爵和分別擔任郵政大臣與國務大臣的詹姆斯•克雷格父子,還查出財政大臣約翰•艾斯萊比也接受了八十萬英鎊的賄賂。在接下來的審理中,財政大臣艾斯萊比以「惡名昭著的、危險的和罪惡的」腐敗獲罪,並被投進監獄,二百多萬英鎊從南海公司的董事中追回,這些董事的土地、財產被充公。後來人們反思,如果政府能夠對金融市場保持一定的監督和管理的話,南海泡沫就不至於鬧到這個程度,由此萌發了證券市場的現代監管體系。
現在,股票債券發行與交易已經在比較成熟的監管體系下,運行在世界的所有城市,不同層次的交易中心涌現出來。當前,倫敦證券市場一天24小時運營,在其中交易的公司股票達2272家,股票市值3萬億美元左右,債券市場市值近2萬億。除倫敦證券市場外,歐洲的法蘭克福、蘇黎世、巴黎、布魯塞爾、盧森堡都是重要的交易市場。近幾年人們發現,股權融資比銀行信貸融資成本低、收益高,因而資本市場正在成為當今金融領域的焦點。
從冒險商海上保險到現代保險體系
很早以前,地中海上的商船在遭遇風浪襲擊時,往往被迫拋棄一部分貨物,減輕船重。為補償貨主的利益,地中海航海商人之間遵循一個「共同海損原則」,此原則在公元前916年被羅德島制定的《羅地安海商法》採用,並正式規定為「凡因減輕船隻載重,拋棄入海的貨物,如為全體利益而損失的,須由全體分攤歸還。」海上保險由此萌芽。
到了中世紀,商人行會實行一種互助,有人身災害補助,也有火災補助。後來發展到船舶抵押借款和貨物抵押借款制度,船主或者貨主出海前向貨幣商人借款,如航行中遇到災難,可以按照災難的程度減免債務,安全到達則全部償還本金和利息。後來,特別是新大陸發現以後,義大利的海上保險的辦法開始在歐洲通行。1601年,英國公布了第一部海上保險的法律,海上保險公司也出現了。1666年9月2日,倫敦一次大火延續五十天之久,13200多戶住宅化為灰燼,居民無家可歸。第二年,牙科醫生巴蓬個人辦理保險業務,並於1670年邀集3人設立火災保險公司。1693年,英國人哈萊製成第一張死亡表後,科學計算人身保險費的現代人壽保險開始出現。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道德危險的頻繁出現,保險合同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由保險人作為保證方,為權益人承保由於被保證人的不誠實或不守約而受到的損失,並負賠償責任的保證保險也發展起來。
現在,倫敦是世界上最大的國際保險中心,擁有保險公司800多家,其中170多家是外國保險公司的分支機構,航空保險和海上保險佔全世界的23%。保險的種類、標的和花色品種不斷發展,比如財產保險、人壽保險、社會保險;保險的廣度與深度不斷發展,如自願保險、強制保險、再保險等等。
從公共銀行、英格蘭銀行到現代中央銀行
眾所周知,中央銀行是政府的銀行、發行的銀行、銀行的銀行。早在古希臘、古羅馬就已經出現了中央銀行的早期形式:公共銀行。寺院借貸者和攤桌兌換商出現後,政府為了反對高利貸,古希臘的許多城市從公元前4世紀就決定成立公共銀行,由政府官員掌管和監控。公共銀行除充當銀行本身的職能以外,還負責徵收賦稅和鑄造貨幣。後來古希臘和古埃及融入了古羅馬。由於各公共銀行或攤桌兌換商都分散在外省,於是在古羅馬城設立一個中央銀行。後來,由於戰爭、瘟疫等原因,公共銀行遭受波折,陷入停滯。
在文藝復興時期,公共銀行再度興起。1401年,巴塞羅那市政府創立「交換所」;1407年法國瓦朗斯成立第二家公共銀行;1408年,「聖喬治銀行」在熱那亞成立,直接接受市政存款,並吸收公眾存款,為政府融通資金,一直延續了4個世紀。1619年,威尼斯共和國成立了一家轉帳銀行——吉羅銀行,促使國家的供應商接受延期付款,銀行以流通票據購回供應商的票據。1637年,吉羅銀行兼並了另一家公共銀行——理亞多銀行(16世紀成立),改稱威尼斯國家銀行,這個新成立的銀行印製流通票據,承兌國家債權和商業債權,並吸收現金存款。
這種時隱時現存在了3000多年的公共銀行告訴人們:中央銀行是貨幣信用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中客觀需要的公共機構;商品化、貨幣化、信用化和國際化程度愈高,就愈需要它,在漫長的前工業化社會中,它只能緩慢地前進。這就是現代中央銀行的前身。
歐洲各國政府的資金來源無外乎兩種,一種是稅收,另一種是政府的融資。年金是政府借貸的主要形式,英國、法國、義大利、荷蘭紛紛依靠年金來籌措款項。年金其實就是政府的長期借貸行為,但是讓當時歐洲政府不堪重負的是一些短期借貸。由於戰爭、自然災害等原因,歐洲各國負債額劇增,各國財政金融家們都在努力將短期債務重新安排為長期債務。1656年,瑞典成立了一家私人銀行――里克斯銀行,並且發行鈔票,到1668年,瑞典政府出面將其改組為瑞典國家銀行,歸國會所有,並對國會負責,享有發行貨幣的特權,由國家經營。不過它早期的業務大部分屬於商業銀行業務的性質。
這個時期的英國政府,主要財源是稅收,但是入不敷出,經常向「金匠」借款,利率高達20-30%。為了開辟廉價的資金來源,英國議會經過激烈的辯論,授權成立了英格蘭銀行。英格蘭銀行於1694年開始運行,其目的只是向政府貸款與發行銀行券,但不久它便承擔了其他多項業務:接受公眾存款;進行金銀貿易為政府轉移海外財富;接受政府債券或者為政府債券兌現;為政府處理稅收;接受客戶的應付匯票並將其記入客戶的貸方等等。1717年,在英格蘭銀行的主持下,英國政府將短期債務轉換成長期債務,將戰前債務每年支付的高額利息轉化成新的股金,年息為5%。也就是說,在債券到期之前,把本金和利息轉化成低利息票。這樣有利於降低財政部門的負擔,但是投資者的收入卻大為減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政府允許投資者持債券來購買南海公司的股票,當時的投機熱潮使投資者可能在股票市場上獲得巨額利潤,因此這次的債務轉換進行得比較順利。此次的債務轉換體現了英國公共金融體制的成熟。國債交易市場的形成,也使英國財政體系走在了歐洲的前列,這是英國金融革命的重要標志。從18世紀開始,短期債務和後來固定的國債為工商業和殖民地開發籌集資金,為工業革命准備了先決條件。
1833年,英格蘭銀行的銀行券成為法定貨幣,即由國家信用擔保的、通過法律強制流通的紙幣。在取得國家紙幣發行特權後,英格蘭銀行作為國家銀行和私人銀行的混合物,在政府的支持下不斷擴大股本,一步步壟斷貨幣發行,逐漸成為全國銀行的中心。1844年的《皮爾條例》,正式承認英格蘭銀行作為國家機關,賦予它發行貨幣的壟斷權利,並規定新設的銀行、改組的銀行及合並的銀行不得發行銀行券,公眾手裡的銀行券可隨時到發行部兌換成黃金,發行部也以銀行券交換公眾手中的黃金。從銀行金庫中流出多少黃金,就有多少銀行券流回發行部並被銷毀;反之,有多少黃金流入金庫,就有多少銀行券進入流通。英格蘭銀行真正成為政府的銀行、發行的銀行和票據交換中心。之後,英國幾次爆發經濟危機,公眾開始大量提款,英格蘭銀行的黃金儲備屢次大幅下降。幾次危機中,英格蘭銀行通過貸放,救助了大批商業銀行,使它們渡過流動性危機,而英格蘭銀行巋然不動,執行「最後貸款者」的職能,從而確立了它作為銀行界領導的特殊地位,又成為「銀行的銀行」。由此英格蘭銀行成為真正的中央銀行。
英格蘭銀行的成功做法,為歐洲國家樹立了榜樣,各國紛紛效仿,其他美洲、亞洲國家開始意識到中央銀行的必要性。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中央銀行制度在世界范圍內得以推廣。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1883-1946年)把中央銀行的職能推到極致。一戰結束後,他作為英國財政部首席代表參加了巴黎和會。在1929—1933年的大蕭條期間,他擔任了英國內閣財政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擔任英格蘭銀行董事。1944年,他率領英國代表團參加在美國布雷頓森林召開的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接著又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的董事。他一生著述頗豐,貢獻最大的是主張政府實行貨幣政策管理通貨,調節貨幣數量以穩定物價。他的《貨幣改革論》、《貨幣論》、《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等著作都反映了通過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調控經濟的主張。凱恩斯的理論,受到了經歷過大蕭條煎熬的各國政府的歡迎。
二戰以後,政府通過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刺激有效需求,使宏觀經濟達到充分就業、物價穩定、經濟增長與國際收支平衡的目標體系。實現這一目標體系的手段是中央銀行的存款准備金制度、再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初期,各國政府傾向於實行更具直接效果的財政政策,如減稅與擴大政府采購,而貨幣政策尚「妾身未分明」。但1970年代以後,為達到上述政策目標體系,克服「滯脹」,財政政策顯得獨木難支,捉襟見肘,貨幣政策才被「扶正」,兩策平起平坐,搭配運用,由政府相機抉擇。由此,中央銀行的地位也普遍得到了加強。
金融中心從佛羅倫薩、阿姆斯特丹到倫敦、紐約的轉移
如果說12-14世紀歐洲的金融中心在佛羅倫薩,那麼15世紀中期,布魯日就成了重要的商業金融中心,德意志的漢撒同盟也達到了全盛。從16世紀開始,地理大發現的成果為歐洲人帶來了源源不斷的黃金,更重要的是通過新的航線,各大洲之間彷彿織成了一張蜘蛛網,在網間流動的,是東方的絲綢、香料,是美洲的黃金、白銀,是非洲的黑奴、象牙,是世界各地的技術、文化。但是,在這張網上最活躍的組織者不是絲綢的生產國中國、印度,不是黃金白銀的產地國,也不是傳統的阿拉伯商人,而是剛剛完成宗教改革的歐洲殖民者。1500-1750年,世界被捲入了商業革命大潮。新航線的出現必然造成歐洲經濟中心的轉移,地中海中心移向了大西洋沿岸城市,安特衛普不僅是歐洲經濟貿易中心,也是歐洲的金融中心。17世紀以後,隨著荷蘭共和國的興起,阿姆斯特丹又力壓安特衛普,成為歐洲最大的商港,其轉口貿易與航運盛居歐洲之冠。靠著兩大商業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荷蘭進行著規模巨大的殖民地貿易。東印度公司壟斷了東方的香料,並且在東南亞擁有規模巨大的種植園。西印度公司則壟斷了非洲西海岸、美洲東海岸以及太平洋各島嶼的貿易特權。此時的荷蘭在海外瘋狂殖民,靠著先進的航海技術和大量的海外殖民地,荷蘭在整個歐洲貿易中打敗了其他競爭對手,成為歐洲乃至世界金融中心。
到了18世紀,商業的重心相應轉移到了英吉利海峽的對岸。英國憑借其工業實力,迅速取代了荷蘭,成為西方世界的霸主,倫敦進而成為歐洲的經濟中心。其間,英國經過了與葡萄牙、西班牙及荷蘭連續不斷的戰爭,到18世紀成為世界上擁有殖民地最多的國家,控制了大部分的殖民地貿易和東西方貿易。19世紀的工業革命使英國的經濟實力大大增強,對外貿易迅速擴張,殖民地遍布全球。一戰前英國海外投資高達40億英鎊,世界貿易的40%使用英鎊結算,倫敦成為世界金融中心。
但是,經過了兩次世界大戰,歐洲經濟受到了嚴重挫傷。美國兩次參與世界大戰,都不在自己本土打仗,而憑出售軍火發了財。二戰後,美國擁有全世界黃金儲備的五分之四,美元地位超過英鎊,美國經濟實力進一步提高,紐約轉而成為世界經濟金融中心。倫敦的金融地位雖然屈居世界第二,但仍然是重要的世界金融中心。
從貨幣戰到貨幣聯盟
在1930年代那場災難性的大蕭條中,大批銀行紛紛倒閉,整個信用體系瀕臨崩潰。各國放棄金本位制,實行紙幣制度,主要發達國家又把一些在貿易、金融上與之有密切聯系的國家及其殖民地聯在一起,組成貨幣集團,建立內部依附性的匯率制度。
首先建立的是英鎊集團。1931年9月18日,英國放棄金本位,匯價下跌,英國以自己為核心,聯合包括英聯邦成員國及其他一些國家組成了「英鎊集團」。英鎊集團內部均用英鎊當基準貨幣,各國貨幣的匯率以英鎊為准,可以自由兌換,貿易、信貸和投資使用英鎊。成員國貨幣對英鎊保持固定比價,匯率隨英鎊的變動而變動。英鎊區內資金移動不受限制,對區外國家則須經外匯管理機關批准。區內各國收入的黃金和美元須按一定的比例售給英國財政部,作為英鎊區的共同儲備。然而英鎊集團具有很強的排它性。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引發世界貨幣危機; 1972年6月,英國政府宣布英鎊對美元實行浮動匯率,對區內資金移動加以管制,導致不少成員國的貨幣與英鎊脫離聯系。英鎊區的范圍縮小到了只包括英國本土和愛爾蘭,英鎊區基本上瓦解了。
美元集團則是美國控制下的國際貨幣集團,於1934年美國廢除金本位制、在實行美元貶值以後所建立。美元區內各國貨幣對美元保持固定比價,對外貿易不實行外匯管制,並把大部分黃金和外匯儲備存於美國,貿易結算通過美元進行,同時美國承諾其他國家可以隨時用美元從美國購買黃金。這樣,美國通過以美元為主的區內附屬性匯率制度,增強了其對世界市場和原料產地的控制。
法郎集團是法國控制下的排他性國際貨幣集團。法郎區的成員主要是法國和當時的法國殖民地、託管地,包括法國、塞內加爾、馬里、象牙海岸、上沃爾特、貝南、尼日、多哥、喀麥隆、查德、中非、加彭和剛果等。區內各成員國貨幣都與法郎保持固定比價,區內貿易用法郎結算,資金流動不受限制,黃金外匯儲備集中在法國保管。法國殖民地和託管地紛紛獨立後,有些國家退出了法郎區。
由於英鎊區、法郎區和美元區的存在,世界上出現了以英鎊、法郎和美元為中心的三個依附性匯率體系。這樣,世界外匯活動就主要集中在英鎊、法郎和美元之間,世界各國五花八門的外匯交易就簡化為以幾個大國貨幣為主的體系,而這些大國則利用各自的貨幣集團控製成員國,對抗其他貨幣集團,使外匯交易向有利於這些大國的方向發展。
同期,德、日法西斯也組成了以自身為核心的貨幣集團。法西斯德國建立了馬克集團即雙邊清算集團,參加的成員國是被德、日佔領或控制的國家,是武力威脅下強制形成的封閉性貨幣集團,完全由德、日法西斯操縱為其侵略戰爭需要而服務,包括在劃撥清算制度下通過清算帳戶強迫掠奪佔領地區。
1930年代貨幣集團的林立與相互對抗,使國際貿易與金融受到了更多的阻礙與干擾。為此,1933年6月,國際聯盟在倫敦召開「世界通貨經濟會議」,有66國參加。由於矛盾重重,會議沒有達成最終結果。1936年 9月,美、英、法三國從本身利益出發,達成「三國貨幣協定」。二次大戰全面爆發後,英鎊集團和美元集團分別改成英鎊區和美元區,比貨幣集團時期的約束力大大加強了。隨著德、日法西斯的戰敗,馬克集團與日元集團煙消雲散。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建立起以美元為中心的戰後資本主義新的國際貨幣體系,結束了二次大戰前貨幣集團林立的局面。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提出要在歐洲廢除金本位,建立「新秩序」。為了回應德國提出的新問題,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根據英國政府的要求,為盟國起草了「清算同盟」草案;美國憑著其擁有大量的黃金儲備,為了使美元成為世界權威性貨幣,起草了國際貨幣關系的計劃。1942年,英國和美國幾乎同時發表了它們的計劃。1944年,英美兩國共同出面組織有關國家在美國布雷頓森林開會,會議提出,不要機械主義,不要無政府主義,要求各國對匯兌市場上的本國貨幣負責,為此要有一種協調機構,於是產生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基金成員國,要根據其在國際貿易總額中的比重交納一定份額,宣布貨幣對黃金的平價。盡管名義上,各國貨幣都與黃金掛鉤,但由於美國擁有世界絕大多數的黃金,布雷頓森林會議後,事實上形成了美元與黃金掛鉤,而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由此建立起新的國際貨幣體系,即布雷頓森林體系。
1950年代,就在美國得意於世界金融霸主地位的時候,令霸主不防的事情悄悄地發生了。二戰結束後,為分派馬歇爾計劃提供的援助和促進世界貿易自由化,1948年成立了歐洲經濟合作組織,並於1952年擬定了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的方案。1957年《羅馬條約》簽訂後,歐洲共同體由此誕生,並確定12年後建立一個完全的經濟聯盟。1960年代末期,歐洲經濟聯盟取得了關稅同盟和統一農業政策的成果。此時,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維持遇到了困難,國際通貨膨脹和貨幣危機,成了共同體利益的外部威脅,歐共體開始關心貨幣領域里的問題。1968年12月,歐共體產生了一個「巴爾計劃」,核心是各國經濟政策的趨同和貨幣政策的協調。1971年3月,關於「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的報告」獲得通過,之後又產生了「經濟與貨幣聯盟思考小組」的建議:以建立長期穩定匯率為目標,設立一個匯率穩定基金以便擴大成員國之間短期支持的可能性,引入一個新的歐洲記賬單位以利於穩定基金會的運作。1979年,歐洲貨幣體系正式生效。1992年2月,歐洲各成員國首腦簽署了《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規定了向歐元過渡的嚴格經濟條件,以及達到這個目標的手段和時間表。1999年1月,11個符合條件的國家――比利時、德國、西班牙、法國、愛爾蘭、義大利、盧森堡、荷蘭、奧地利、葡萄牙和芬蘭,成為歐元區的首批成員,參加國的貨幣之間及與歐元的匯率最終被不可更改地確定,歐洲央行成立,歐元可以在賬面使用。2001年1月1日,希臘正式加入歐元區,同一天,歐元紙幣和硬幣與各成員國貨幣一起,在歐元區內流通,兩個月後,各國貨幣退出流通領域,讓位於歐元。
歐洲金融體系:世界金融體系的範式
三千年來,特別是近千年來,世界金融的發展,已經從地中海沿岸城市的攤桌兌換,成長為摩天大樓中的現代化商業銀行;從擁擠的咖啡館里的爭吵,成長為特大型證券交易所電子自動配對交易;從海灘上共同海損分攤的協商,成長為保單交易式的現代保險體系;從各種貨幣金屬的鑒定與稱量,成長為國際區域貨幣的電子匯劃;從公共銀行並經英格蘭銀行的實踐改進,成長為能夠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中央銀行系統和金融監管體系。千年來這種金融體系的進化過程,歐洲基本上走在了世界的前沿,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引領著其他國家的金融走向,直至今日,歐洲金融體系仍然是世界金融體系的範式。
盡管世界各地社會經濟文化背景有著一定的差異,但是基本的發展軌跡是一致的,只是推進時間的先後、表現出的具體形式不同而已。冷靜地思考他山之石,客觀地分析金融體系變遷的條件與路徑,對於今天正在進行的中國金融改革,相信會有一定的補益。
Ⅳ 會展行業的聯系交易功能
會展行業聯系和交易功能會展孕育巨大商機,具有聯系和交易功能。聯系溝通作用非常明顯:聯系量大、聯系面廣、聯系效果好,因此會展可以向會展組織者、參展商、觀眾提供彼此聯系和交流的機會。通常在短短幾天有限的會展期間,參展商往往可以接觸整個行業或市場的大部分客戶,可能比登門拜訪等其他常規方式一年甚至幾年所接觸的客戶還多。展會參加者在專業展會上可以接觸到行業主管部門領導、本領域專家、現有客戶、潛在客戶、供應者、代理商、用戶等與己相關的各種角色的人,其中不乏決策人物、關鍵人物,形成的人際聯系質量高。會展的環境氛圍典雅,有利於進行高質量的交流。
貿易成交一般有若干環節:生產廠家向客戶宣傳產品,客戶產生興趣並進行詢問了解,客戶產生購買意向,廠家與客戶洽談,討價還價成交。通常這個過程有時可能比較長,但在展覽會上,這一過程可以比較迅速完成。在會展中,豐富的信息、知識交流傳播使得生產、貿易、生活趨於更輕松、直接、快捷、准確,消除了供求中的許多不確定因素,產生高效低耗的經濟功能,創造了經濟均衡的巨大可能性。在展銷會上,參展商為賣而參展,參觀者為買而參觀,均有備而來。參展商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廣泛地接觸買主,觀眾購買商可以在有限的空間里最廣泛地了解產品,參展商可以於潛在客戶表示出興趣時就抓住機會開展推銷、洽談工作,直至成交甚至當場回款,買賣雙方可以完成介紹產品、了解產品、交流信息、建立聯系、簽約成交等買賣流通過程,展會起到溝通和交易作用。
國際展覽會與博覽會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大大促進國際間的交流與交易。在中世紀時代,作為展覽會前身的貿易集市就定期或不定期地在人口集中、商業較為發達的歐洲城市舉行。到15世紀末16世紀初,由於「地理大發現」的進展,世界各大洲的經濟文化交流密切起來,形成連接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國際市場,國際展覽業形成萌芽。
17世紀英國工業革命和後來的比利時、德國、法國、美國的產業革命,推動世界科技迅猛發展,特別是通訊和運輸工具的使用,在倫敦、法蘭克福、巴黎等城市,貿易集市發展成為較大規模的國際展覽會或博覽會。1851年在倫敦首次舉行了世界博覽會,標志著舊貿易集市向標準的國際展覽會與博覽會過渡。1895年萊比錫第一屆國際樣品博覽會,滿足了當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市場交易的需要。
國際展覽業形成對經濟全球化的強大推動力。19世紀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展覽會與博覽會成為發達國家爭奪世界市場的場所,為世界經濟復甦注入勃勃生機。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一批因戰爭停辦的展覽會和博覽會重煥生機,例如世界著名的「米蘭博覽會」、「萊比錫博覽會」、「巴黎博覽會」,後被譽為連接各國貿易的三大橋梁,值得一提的是「萊比錫博覽會」在冷戰期間為溝通東西方貿易聯系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前民主德國每年與西方國家達成的貿易額中,有三分之一是在萊比錫博覽會上達成的。此外,原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特邀西方國家商人到「萊比錫博覽會」洽談業務,簽定合同,因此「萊比錫博覽會」被譽為「通往東歐國際貿易市場的門檻」。
通過商品或科技成果的會展,使供需雙方充分了解對方的信息和需求,再加上可以通過實物觀看,迅速促成供需雙方達成商務合同,因此會展市場孕育了無限的商機。在新加坡舉行的「2004年亞洲航空展」,單是公布的部分交易額就達到了35.2億美元。
Ⅵ 為什麼德國萊比錫被稱為是博覽會之城
12世紀兩條著名橫貫歐洲的大商道在萊比錫交匯,無數商賈名流聚集於此,催生了蓬勃的商業。
從1165年起,這里就開始舉辦商業集會,商人們背著貨品,紛至沓來,參加一年三次,每次維持十天的集市,租賃附近倉庫存放貨物,足見800年前就已經頗具規模!積極的商業氛圍也拉動了其他產業,比如酒店業,萊比錫古老的好酒店可不少哦!
近年來新建成的萊比錫新博覽會區是當前世界最現代化的博覽會區。除了眾多的工業博覽會外,萊比錫圖書博覽會尤其著名。
Ⅶ 官宣當日羅馬股票就上漲,穆帥的影響力有多大
不久前,意甲羅馬俱樂部正式宣布,穆里尼奧將成為下賽季球隊的新任主教練。穆里尼奧還沒有上任,當地羅馬人已經開始了各種戰役。羅馬著名街頭藝術家哈里·格雷布在羅馬的泰斯塔西奧街區中心為穆里尼奧製作了一幅壁畫。在壁畫中,穆里尼奧戴著一條羅馬色的圍巾,騎著一輛帶有維斯帕特殊標志的電動車,向1953年的經典電影《羅馬假日》致敬。也意味著下賽季穆里尼奧將帶領羅馬隊大踏步前進!
意甲目前的情況有些復雜。國際米蘭雖然提前奪冠,但是經歷了一場降薪風暴,今年夏天還會出現一些人事風波。尤文圖斯在皮爾洛的帶領下實力嚴重下滑,估計下賽季尤文圖斯將沒有資格參加歐冠。羅馬簽下了穆里尼奧,經過一系列的簽約,也許真的能有所作為,值得期待!祝穆里尼奧好運!再次證明你的實力!
Ⅷ 萊比錫應用技術大學的學校名人
阿爾伯特Geutebrueck (1801~1868)
HTWK的榮譽建築師和建築商。HTWK主樓在卡爾 - 李卜克內西,大街132。他任教於萊比錫繪畫建築Mahlerey建築學院,自1823便和建築部門在一起。1838年7月建立的萊比錫皇家撒克遜Baugewerkenschule,他被任命了第一位主任。他擔任這個職位一直到1863年。
阿爾伯特Geutebrueck認識到脫離給予科學為導向的培訓和對產業化建築施工的必要性。他能把建築科學學科延伸及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他承擔的一系列主題和對系統的整體培訓,其效果對後人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他在萊比錫城市建設中的古典風格影響了幾乎40年。
阿爾伯特Geutebrueck留下了他的許多設計和建設:
在理查德 - 瓦格納 - 廣場大山花(1826年至1832年),
德國書商交易所在騎士街(1834年至1836年),
萊比錫大學(1831年至1836年及以下)和皇宮騎士街(1858年至1861年)。
康斯坦丁Lipsius (1832~1894)
HTWK榮譽建築師,建築商,主任,教授。
畢業於萊比錫皇家撒克遜Baugewerkenschule,並繼續在德累斯頓藝術學院進行建築的研究。在1877年,他在萊比錫詳細設計比賽中獲勝,被任命作為聖彼得教堂的建設者。聖彼得教堂始建於年1882年至1885年,在19世紀的德國是最重要的宗教建築之一。在1877年至1889年,Lipsius專門從事於聖托馬斯教堂的歷史保護恢復,並重新設計了在哥特式復興風格的西立面。
Foppl(1854~1924)
HTWK榮譽機械師,工程師和大學教授。工作專注於桁架和拱理論「,並於1892年接到任命研究」農業機械設計和工程文化。成就:基本六冊課本上的工程力學(1898 FF)對為萊比錫市場大廳屋頂的鑄鐵桁架結構和計算在數學上解決了所謂的渦輪軸Lavalschen臨界轉速問題。
諾伯特維納 (1884~1964)
HTWK榮譽數學家和控制論創始人。他處理了概率論,潛在理論,功能分析和數學物理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對彈道計算電子設備進行開發。1948年他出版了他的名著「控制論,控制在動物和機器溝通」,成立了新的科學學科。對控制論和資訊理論的原則理由是他最重要的科學貢獻。
康拉德楚澤(1910~1995)
HTWK榮譽教授,開創者,第一個程式控制和自由編程使用二進制十進制浮點計算機的發明者,第一高級語言開發者。1938年他建造了機械計算機足色1和2足色,其原理已經由美國數學家約翰馮諾依曼在隨後的40年裡發展。康拉德楚澤研製的「微積分計劃」的第一次高級別在世界上成為的高級語言之一。他的工作是世界公認的,其研究是發展是現代計算機技術的先決條件。
Ⅸ 世界近代史和中國近代史
1900年
2月16日海牙國際法庭成立。
2月13日英、法、美、德四國達成分割波利尼西亞的協議。
6月10日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
6月12日德國通過第二次擴建海軍方案。
7月22日德皇威廉二世發表《匈奴演說》。
9月23~27日第二國際在巴黎召開第五次代表大會。
12 月4日義大利與法國締約,互不幹涉對方在非洲的行動自由。
12月24日列寧在萊比錫創辦《火星報》。
12月24日 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發表量子論。
1901年
1月1日澳大利亞共和國正式成立。
1月22日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去世,維多利亞時代結束。
3月2日美國國會通過《普拉特修正案》,強迫古巴將其列入憲法。
5月1日俄國爆發「五一節」示威活動。
6月24日巴黎舉行首次畢加索畫展。
9月7日《辛丑條約》簽訂,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0月22日第二屆泛美會議在墨西哥召開。
12月10日諾貝爾獎金開始頒發。
12月12日義大利物理學家馬可尼首次完成跨越大西洋的無線電通訊。
1902年
1月30日 英日同盟同盟條約簽訂。
4月8日清政府與俄國簽訂交收東三省條約。
5月31 日 英、布戰爭結束。
6月28日美國國會通過斯普納提出的巴拿馬運河議案。
8月16日美、英、日、德4國在倫敦簽署中國關稅條約。
9月20日美國完成最大的鐵路合並計劃。
11月5日日本拒絕俄國提出的日俄美三國共同保護朝鮮中立案。
12月10日位於尼羅河上游的阿斯旺水壩竣工。
1903年
1月1日舊金山至夏威夷的海底電纜鋪設完成。
1月22日美國同哥倫比亞簽定《海約翰-艾蘭條約》。
5月22日《美國古巴條約》簽字。
7月16日國際貨幣會議在柏林召開,會議訂立金本位與銀本位貨幣的兌換率。
7月 30日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
9月20日奧匈帝國與俄國締約,對馬其頓採取共同行動。
11月18日美國獲得修建與經營巴拿馬運河的特權。
12月17日美國賴特兄弟發明飛機。
1904年
1月4日烏拉圭爆發革命。
2月10日俄正式宣戰,日、俄戰爭爆發。
4月8日英法簽訂協約,結成同盟。
5月4日巴拿馬運河正式開工。
6月29日德國完成膠濟鐵路的建設。
7月3日西伯利亞鐵路竣工。
7月10日巴拿馬政府將運河區劃給美國。
8月14日第二國際在阿姆斯特丹召開第六次代表大會。
12月2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參議院發表演說,提出「新門羅主義」。
1905年
1月22日~12月31日俄國1905年革命。
3 月31日法德兩國關系驟然緊張,出現第一次摩洛哥危機。
6月27日俄國黑海艦隊中的鐵甲艦「波將金號」起義。
7月29日美日締結《塔夫托-桂太郎協定》。
8 月7 日~1908年7月 29日 印度反英民族解放運動新高潮。
8月23日俄日簽訂《朴茨茅斯條約》,日俄戰爭結束。
9 月 5 日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成立。
10月16日英國總督批准《孟加拉分治方案》。
11月17日朝鮮被迫簽訂《日韓保護協定》,淪為日本的保護國。
1906年
2月15日英國第一艘巨大新型 裝甲艦「無畏號」下水。
5月10日俄國召開第一屆杜馬。
7月4日英國與法、意簽定瓜分衣索比亞勢力范圍的協定。
7月21日第三屆泛美會議在巴西首府里約熱內盧召開。
9月29日美國武裝干涉古巴。
11月9 日俄國斯托平改革開始。
12月30日伊朗國王批准伊朗憲法。
1907年
2 月2日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逝世。
6月10法國化學家盧米爾兄弟發明最新彩色攝影術。
6月26日俄國發生六•三政變。
6月28日英國鋼鐵企業大聯合,建立壟斷組織。
8 月 18 日~24日 第二國際斯圖加特會議。
8月 31 日英、俄簽訂協議,英、法、俄三國協議最後形成。
9月10日英國殖民地紐西蘭成為自治領。
11月2日英、法、德、俄簽訂保證挪威中立的條約。
1908年
1月12日巴黎艾菲爾鐵塔首次發出長距離無線電訊。
3月2日國際裁減軍備會議在倫敦召開。
4月23日俄國與德國、丹麥、瑞典等國簽定關於維持波羅的海地區現狀的《彼得堡宣言》。
5月7日澳大利亞成立以安德魯?費希爾為首的工黨政府。
7月23日土耳其素丹宣布恢復1876年憲法。
9月1日~1909年2月9日法、德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8月14日美國伊利諾斯州春田市發生迫害黑人的暴行。
10月5日保加利亞宣布脫離土耳其獨立。
10月 7 日奧匈帝國吞並波斯尼亞,釀成波斯尼亞危機。
11月7日英國物理學家約瑟夫宣布成功的分裂物質中的單一原子。
1909年
1月28日美國從古巴撤軍。
2 月24 日世界上第一部彩色電影在英國公映。
3月 8日 美國芝加哥女工為爭取自由平等舉行大規模罷工和示威遊行。
3月23日英國人夏克蘭頓發現南磁極。
4月6日美國探險家彼得經多次探險,終於到達南磁極。
7月 16日 伊朗革命軍佔領德黑蘭,廢除國王,恢復憲法。
7月 26日 西班牙巴塞羅那工人爆發街壘戰,被鎮壓,史稱「流血的一周」。
8月5日美國總統塔夫脫簽署《潘恩-阿德里智關稅法案》。
9月20日英國國會通過《關於建立自治領南非聯邦法》
10月24日俄國與義大利締結《拉康尼茲協定》,雙方表示維持巴爾干現狀。
11月14日美國決定在夏威夷珍珠港建立海軍基地。
1910年
2月20日埃及總理布特羅斯?加利被暗殺。
4月1日卡爾 •哈里斯教授在柏林成功合成人工橡膠。
5月11日哈雷慧星引起歐洲恐慌。
5月31日南非聯邦正式宣告成立。
7月12日第四屆泛美會議在阿根廷召開。
8月24 日第二國際哥本哈根代表大會。
8 月22 日《日韓合並條約》簽訂,日本完全吞並朝鮮。
8月13日 「傷兵的天使」,現代護理學創始人——南丁格爾逝世。
10月18日 ~1917年2月5日 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
11月20 日俄國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逝世。
1911年
2月 24日 美國與日本簽訂貿易條約。
4月26日法國出兵佔領摩洛哥首都非斯。
7月1日~11月4日法、德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7月13日英國與日本延長同盟條約10年
8月19日日本廢除不平等條約任務完成。
8月20日葡萄牙頒布資產階級民主憲法。
9月29日義大利向土耳其宣戰,意土戰爭爆發。
10月5 日義大利在北非登陸,並佔領沿海地區。
10月10日中國辛亥革命爆發。
1912年
1 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
3月30日摩洛哥淪為法國保護國。
4月14 日泰坦尼克號在北太平洋沉沒,1500人喪生。
4月17日俄國發生西伯利亞連那金礦慘案。
4月18日土耳其封鎖達達尼爾海峽。
5 月 5日 俄國布爾什維克合法報紙《真理報》創刊並出版。
7月8日俄日締結密約,共同瓜分中國內蒙古勢力范圍。
10月8日門的內哥羅對土耳其宣戰。
11月24日第二國際在巴塞爾召開非常代表大會,通過《反戰宣言》。
1913年
1月30 日 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爆發。
2月 18日 墨西哥發生反革命政變。
5月30日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結束。
7月 10 日 俄國向保加利亞宣戰。
8月7日法國議會通過《三年兵役法》。
8月10日第二次巴爾干戰爭結束。
9月6日日本細菌學家野口英世分離出狂犬病病毒。
9月18日保加利亞和土耳其締約,劃定他們在色雷斯的邊界。
12月10日達?芬奇的名畫《蒙娜麗莎》在法國盧浮宮被盜,兩年後又被找回。
1914年
4月21日美軍佔領墨西哥維納庫盧斯港。
6月28日薩拉熱窩事件。
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8月1 ~6日德國對俄、法宣戰,英國對德宣戰,奧匈對俄宣戰。
8月12日~13日英、法分別對奧匈宣戰。
8月23 日日本對德國宣戰,侵入中國山東。
9月1日俄國把聖彼得堡改名為彼得格勒。
9 月5日~10日馬恩河會戰,德軍退卻。
10 月 29 日土耳其加入同盟國方面對俄宣戰。
11月1日~5日俄、英、法相繼對土耳其宣戰。
12月18日埃及正式成為英國的保護國。
1915年
1月13日義大利中部發生地震,死亡3萬人。
1月 18 日日本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
3月1日協約國封鎖德國。
4月26日英、法、俄與義大利簽訂密約,為使義大利加入協約國,允諾給意領土補償。
5月23日義大利對奧匈帝國宣戰。
7月9日英國佔領德屬西南非。
8月20日德軍佔領波蘭。
8月21日義大利對土耳其宣戰。
9月6日保加利亞與德、意締結同盟。
10月15日~19日英、法、塞、意相繼對保加利亞宣戰。
12月7日庫特英軍被土軍包圍。
1916年
2月21日凡爾登大戰開始。
4月20日愛爾蘭起義被英軍鎮壓。
4月29日被困在庫特-伊馬拉的英軍向土耳其投降。
5月9日英法簽訂《薩克斯-皮柯協定》,劃分兩國在中東的勢力范圍。
5 月31 日德蘭海戰開始。
6月3日美國通過國防法,增加常備軍。
6月24日~11月13日 索姆河戰役。
8月27日羅馬尼亞對奧匈帝國宣戰。
8月28日、30日德國、土耳其分別對羅馬尼亞宣戰。
9月1日保加利亞對羅馬尼亞宣戰。
11月12日德奧集團向協約國提出和平建議。
12月18日凡爾登戰役結束,雙方傷亡慘重。
12月30日協約國拒絕德國和平建議。
1917年
1月31日墨西哥頒布資產階級憲法,宣布墨西哥為聯邦共和國。
2月1日德國實行無限制潛水艇戰。
12月3日美國同德國斷交。
3 月12日俄國二月革命爆發。
3月15日俄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成立。
4月6 日美國對德宣戰。
4 月17日列寧發表《四月提綱》。
6月16日全俄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開幕,布爾什維克佔少數。
8月 14 日中國北洋軍閥政府對德、奧宣戰。
9月9日俄國科爾尼洛夫叛亂被粉碎。
10 月26日 巴西對德國宣戰。
11 月7 日~8日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頒布《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12月7日美國對奧匈帝國宣戰。
1918年
1 月8日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和平綱領十四條」。
3 月 3 日蘇俄與德國簽訂《布列斯特和約》。
3月 21 日 德軍在西線發動攻勢。
4 月 22 日 蘇俄頒布對外貿易國有化法令。
8月9日日本「米騷動「。
9月29日保加利亞投降。
10月 30 日 奧地利維亞那舉行總罷工。
11 月 3 日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
11 月 11日德國投降,「一戰」結束。
11 月9 日~10日柏林起義 ,霍亨索倫王朝被推翻,德國社會民主黨政府成立。
12月20日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羅文尼亞王國政府組成。
12月30日德國共產黨成立大會在柏林召開。
1919年
1月18日~6月28日巴黎和會召開,簽訂凡爾賽和約。
2月13日德國制定魏瑪憲法,成立魏瑪共和國。
3 月1日朝鮮爆發「三•一」反日大起義。
3月2日~6日共產國際成立。
3 月21日~8月1日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時期。
4月 13 日~5月1日德國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時期。
5 月4 日中國爆發「五四運動」。
8月1日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失敗。
9月10日奧地利簽署《聖日耳曼條約》。
9月13日土耳其制定《國民公約》。
10月10日協約國開始對蘇俄政權武裝干涉。
12月26日蘇俄頒布在成年居民中掃除文盲的法令。
1920年
1月 10日國際聯盟正式成立。
3 月 2日 羅馬尼亞同蘇俄停戰。
3月 15 日 德國全國1200萬工人總罷工。
4月1日希特勒把」德國工人黨」改為」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納粹黨」。
5 月 3日 土耳其國民會議政府成立。
6月4日匈牙利同協約國簽署《特里亞農條約》。
6月14日德國著名社會學家、歷史學家馬克思•韋伯逝世。
7月19日~8月7日共產國際「二大」召開。
8月10日土耳其蘇丹政府同協約國簽署《色佛爾條約》。
8月11 日 蘇俄同拉脫維亞簽訂《里加和約》。
9月4日印度國大黨通過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計劃.
11 月 2日世界上第一個無線廣播電台在美國開始播音。
1921年
1月16日法國白里安組閣.
3月 17日 波蘭通過憲法
4月27日賠款委員會宣布德國應支付的賠款總數為1320億金馬克。
6月22 日~7月12日共產國際「三大」召開。
7 月中國共產黨誕生。
9月19日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在德國建成通車。
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華盛頓會議召開。
12月埃及十二月起義。
1922年
1月19日中美洲聯邦宣告解散。
2月4日印度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結束。
2 月28 日埃及獨立。
4月10日熱那亞會議開幕。
4月16日蘇俄和德國簽訂《拉巴洛條約》。
5月31日協約國賠款委員會允許德國延期付款。
6月 28日 愛爾蘭內戰爆發。
7月 15 日 日本共產黨成立。
10月29 日墨索里尼在義大利上台。
11月5日~12月5日共產國際「四大」召開。
12月31 日蘇聯成立。
1923年
1月11日法、比軍隊佔領德國魯爾區,製造「魯爾危機」。
2月10日德國X射線發現者倫琴逝世。
4月7日 美國共產黨和工人黨合並。
6月 8日 保加利亞發生政變。
7月24日協約國與土耳其簽訂《洛桑條約》。
9月1日日本關東地區大地震,死亡達10萬人。
10月1日~11月8日英國承認各自治領有權和外國簽訂條約。
10 月29 日土耳其宣布成立共和國。
11 月 4日義大利頒布新選舉法。
11月8日希特勒組織發動「啤酒店暴動」。
1924年
1月21日列寧逝世。
2月1日 英國同蘇聯建交。
4月9日道威斯計劃發表
5月10日日本舉行大選,護憲三派獲勝。
5月 11 日 法國舉行大選,左翼聯盟獲勝。
5月31日蘇聯同中國簽訂《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同中國建交。
6月17日-7月8日共產國際五大召開。
7月16-8月16日協約國倫敦會議通過《道威斯計劃》。
10月28日蘇聯同法國建交。
1925年
1月20日 日本同蘇聯建交。
2月9日 德國建議訂立《萊茵互保條約》。
3月4日美國柯立芝總統就職,美國進入「柯立芝繁榮」時期。
3月 12日 埃及華夫脫黨在選舉中獲勝。
5月 19日 義大利制定《法西斯主義法》。
7月 26日 法國與西班牙達成《馬德里協定》共同鎮壓里夫共和國。
10 月5 日 協約國與德國在瑞士洛迦諾舉行國際會議。
11月27日 法國左翼共和黨白里安組閣。
12月1日 《洛迦諾條約》在倫敦簽訂。
12 月28日 ~31日 俄共(布)14大上改名為蘇聯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簡稱「聯共(布)」。
1926年
1 月27日電視機問世。
4月24 日 德國和蘇聯簽訂友好中立條約。
5月 7日 法國、西班牙軍隊對里夫共和國發動新攻勢。
5 月18 日~26 日國際裁軍會議籌備委員會舉行首次會議。
7月 28 日 法國普恩加萊組成「國民統一」內閣。
9 月 8 日 德國加入國聯,並獲行政院常任理事國席位。
10月 26 日~11月 3日 聯共(布)第十五次代表會議召開。
11月 27 日 阿爾巴尼亞淪為義大利保護國。
12月 25 日 日本大正天皇去世,攝政王裕仁親王繼位,改年號為昭和。
12 月 29 日 義大利同德國簽訂友好條約。
1927年
1月 31 日協約國結束對德國的軍事管制。
3月 11日 土耳其同蘇聯簽訂貿易航海協定。
5月 27 日 英國同蘇聯斷絕外交和貿易關系。
6月 20 日 ~ 8月4日 美、英、日在日內瓦召開海軍會議。
6 月27 日~7月7日日本召開「東方會議」,「田中奏摺」出籠。
7月 18日 埃及同英國簽訂新草約,規定英國對埃及軍事佔領10年。
9月 2 日 土耳其舉行選舉,人民共和黨獲得勝利。
10月 21日 蘇聯同伊朗簽訂保證和中立條約及貿易協定。
11月 30 日~12月 3日 國際裁軍會議籌委會開會。
1928年
1月16日 ~2月20日 第六次泛美會議在哈瓦那召開。
2月 20日 日本舉行第一次大選。
5月 25 日阿富汗同土耳其簽訂友好合作條約。
6月 4日 日軍在中國製造「皇姑屯事件」。
7月 17日 ~9月 2日 共產國際6大召開。
8 月27日《白里安-凱洛格非戰公約》簽訂。
11月27日 義大利同中國簽訂友好通商條約。
12月20日 、22日 英國、法國分別同中國簽訂關稅條約。
1929年
1月15日美國批准《巴黎非戰公約》。
2月 6日德國加入《巴黎非戰公約》。
4月 23日~29日 聯共(布)16大召開,通過第一個五年計劃。
5月16日美國電影界舉行第一屆奧斯卡頒獎典禮。
6月 5日 英國麥克唐納組織第二屆工黨內閣。
8月 6日~31 日 海牙國際會議召開,通過《揚格計劃》。
8月 16日 蘇聯同中國斷交。
10月 1日 英國同蘇聯恢復外交關系。
19月 24 日 美國紐約股票交易所行情暴跌,世界經濟危機開始爆發。
11月7日 蘇聯開始全盤農業集體化。
12 月 22日 德國舉行公民投票接受《楊格計劃》。
Ⅹ 萊比錫的城市歷史
在1015年的一個文件中,第一次提到「萊比錫城堡」的名字。1165年這里建立了一個市場。這個日期被認為城市的建城日,以後每年都要舉行兩次大的商業性集會;1268頒發的特許狀,使萊比錫集市更加規范化,成為博覽會的雛形。
1409年,萊比錫大學成立,萊比錫開始了成為出版業中心的的發展歷程,此後又成為1912年建立的德國國家圖書館的所在地。從1497年起萊比錫被允許開展博覽會。 1507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下詔,規定萊比錫周圍15德里的范圍內享有集市優先權。從此萊比錫的貿易集市地位日益突出,最終發展成今日世界聞名的博覽會之城。萊比錫圖書博覽會是世界最大的圖書交易及博覽會之一。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於1723年至1750年在萊比錫的聖托馬斯教堂工作。
1813年,萊比錫成為拿破崙戰爭中著名的萊比錫戰役(又稱「民族戰役」)的主戰場,拿破崙的軍隊被普魯士,奧地利和俄國的聯軍擊敗。為紀念這次戰役100周年,德國於1913年建立了「民族之戰紀念碑」(Völkerschlachtdenkmal)。
萊比錫曾經是德國第一條長途鐵路的終點站,該鐵路建於1838年,從萊比錫到薩克森首府德累斯頓,萊比錫後來成為中歐鐵路運中的重要樞紐。萊比錫車站的建築也享有聲譽,現在已成為歐洲最大的客運車站。
1863年,斐迪南·拉薩爾在萊比錫成立了德國的第一個工人政黨——全德工人聯合會(Allgemeiner Deutscher Arbeiterverein)。1920年代,法國化學家康采恩在萊比錫附近的洛伊納(de:Leuna)建立了龐大的化學及石油工業綜合體。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萊比錫遭到盟軍的猛烈轟炸,1945年4月20日被美軍第60步兵師佔領。
從1952年到1990年,萊比錫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萊比錫專區的首府。1989年爆發了針對昂納克政權大規模的群眾抗議活動。德國統一後,萊比錫發展十分迅速,居民已超過五十萬。
萊比錫是申請主辦2012年奧運會的城市之一。 季米特洛夫博物館
季米特洛夫博物館原為1933年德國法西斯審訊季米特洛夫的萊比錫法庭。這是一座古老的建築,建於19世紀末,在1945年以前一直是德意志帝國最高法院所在地。博物館的大廳里設有一座高大的季米特洛夫雕像,館內陣列了大量有關季米特洛夫的照片和珍貴實物。 最初被Hyronimus Lotter建於1556年,是德國最重要的文藝復興建築之一,它僅僅用了9個月的就建造完成。1774年對教會塔作了整修。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空襲中,建築全部遭毀壞,現存者為戰後重建。內部為萊比錫市博物館,向公眾開放。博物館內除陳列著被戰火燒壞的教會聖像、1823年的城市模型等資料及遺跡外,樓上還有特別展室。入口在二樓,在這里能發現一些關於萊比錫歷史的有趣信息。最下面的棕紅色石材砌築的拱廊有一些商店,出售紀念品和香煙。舊市政廳後面是集市廣場,廣場上有年輕時代的歌德塑像。 在老城廣場的中心是舊市政廳大樓(Altes Rathaus),它建於1557年,是德國最漂亮的文藝復興建築之一,現為市歷史博物館。它共分三層,最下面是棕紅色石材砌築的拱廊,中間為簡潔的黃色牆身,最上面是紅瓦斜坡屋頂。屋頂上還建有六座造型優美的高閣樓,閣樓中間高聳的鍾塔是廣場的中心標志。這棟大樓以其優美的外觀而成為德國最漂亮的文藝復興建築之一。
萊比錫老市政廳後有一小吃廣場,攤販雲集,市民們在此休閑購物,市場里的花市更是生機盎然。市場北面有一座精緻的白色建築,兩層樓高,初看並不起眼,但卻是堪稱最有「價值」的建築。原來它曾是談判貿易樓,以前參加博覽會的商人們就在這里簽定合同。
從廣場向東望去,一棟高大的塔樓便是萊比錫大學。在學校的名冊上記錄著萊辛、瓦格納、歌德的名字。大學樓前的萊布尼茨紀念碑,是為了紀念這位曾在這里學習過的著名學者。
南方天際線上高聳著俄羅斯記憶教堂和萊比錫大會戰紀念碑,時刻提醒著人們紀念在1913年10月18日萊比錫民族大會戰中為打敗拿破崙而犧牲的軍人。
同德累斯頓一樣,萊比錫也以它的音樂而聞名。萊比錫音樂和戲劇的發展是那些曾經生長於斯的偉大音樂,如瓦格納、門德爾松和舒曼等分不開的。享譽世界的布商大廈樂團和巴赫曾擔任樂長的托馬納樂合唱團以及門德爾松在萊比錫創辦的德國第一所音樂學院都是這座城市的驕傲。 尼古拉大教堂(St.Nidolai Church)
聖尼古拉城市和教區教堂建於大約1165年. 這個教堂位於東西和南北兩個重要貿易路線的交匯處, 它是為了紀念中世紀批發商和貿易商的保護神Nicholas而建。今天,它仍然位於市中心的辦公建築之中迎接來自全世界的遊人。
從西面看,這個教堂最初是被建造為羅馬式的建築風格。在16世紀初,它又陸續擴展和增建了一個哥特式教堂大廳,一直保留。在1932年建成的三個尖塔,一直是被認為是巴洛克風格的建築。1902年又使用砂岩對教堂的外表重新進行了翻修。教堂的內部更加令人迷醉,它被建築師J. C.F. Dauthe在1784年和1797年仿照法國風格重新改造為古典式。這項翻修證明了萊比錫市民高文化標准和他們的自信心。
教堂內椰樹狀巨柱的設計非常令人印象深刻,天花板上華麗的裝飾,圖案,以及教堂長排的座位也是非常顯著的。藝術家A. F. Oeser為教堂創作了3幅繪畫,它們被展出在門廊和聖殿。祭壇上的和平天使圖案是非常稀有的。有新約聖經的情景被展示在聖殿內,耶穌被描述為人類的老師(南邊)和上帝不可思議的兒子(北邊),這兩個耶穌基本的圖片在那個時代和今天有所不同。
講道壇,洗禮盤和祭壇是非常華貴的:整個內部是德國傑出藝術和技術最好例證。教堂內4個F. Pfeiffer製作的雪花石膏制浮雕也是非常特別的藝術品,並且它所展示的耶穌赴難路場景也是奇特的。
在聖殿里,那個晚期羅馬式木質十字架也是萊比錫最古老的藝術品。這個教堂在教會變革到萊比錫的時候變成了新教徒的禮拜堂,巴赫在1723年到1750年作為唱詩班的風琴彈奏者和指揮活躍在這里成為這個教堂歷史上一個閃亮點,它的著名作品在第一世間在這里演奏。
這個德國最重要建築紀念碑的內部和外部已經在1968年被翻修一新。教堂內每星期一舉行的祈禱會後來發展成民主運動,這是為1989年柏林牆的倒塌邁出的第一大步。 萊比錫市政廳廣場後面一個靜靜的街角上,聳立著巴赫曾經主持了27年之久的托馬斯教堂合唱團(Thomanerchor)教堂,教堂創建於13世紀,1702年演變成今天的樣子。托馬斯教堂也是戰後重建的,音樂大師巴赫的遺骸就被安放在這里。1723~1750年巴赫擔任了這里的管風琴師兼合唱團指揮。並且在這時誕生了《馬太受難曲》等許多名曲。巴赫的墓地在教堂內主祭壇前面(入口向右的盡頭)。大師一生奉獻給了音樂,死後也沉浸在永恆的創作中——教堂內部用當年托馬斯合唱團的古樂器作裝飾。哥特式窗戶的彩色玻璃上描繪的是馬丁·路德、巴赫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死難者。當一束陽光透過逼仄的彩窗,照射到鐫刻著Johann Sebastian Bach名字的青銅棺蓋上面的時候,那些暗紅色的大提琴或者是殘破的皮鼓突然像是有了生命一般,瑩瑩地閃著光芒。 教堂庭院的巴赫雕像旁的商店裡可以找到有關巴赫和托馬斯教堂的資料。周末如果幸運的話可以旁聽他們的練習。巴赫博物館(Johann-Sebastian-Bach-Museum)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博物館位於原先聖托馬斯學校舊址附近,巴赫從1723年到去世都一直在萊比錫聖托馬斯學校合唱班工作和生活。16世紀,它是處於一家老商店背後一層。雖然在18世紀它被商人Georg Heinrich完全重新塑造和擴展,這座房子依然保留著1586年以來顯著的門廊和強大的圓頂的原始結構。館內有很多巴赫時期的文獻,音樂樂器和傢具。展館主要分4個主題:
房間1、Johann Sebastian Bach(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 聖托馬斯學校合唱班
房間2、Johann Sebastian Bach(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音樂的指導
房間3、巴赫的家庭
房間4、巴赫和他的影響力
博物館已經在2000年巴赫年的時候完全改造和擴展。在每個房間都根據不同主體而安排有輔助收聽的機器和耳機供給參觀者使用。在博物館最後的大廳是一個電視錄像室,在那裡有興趣的遊客可以觀看關於巴赫生活和工作的電影。一些關於巴赫音樂和文藝事件也可以在預約情況下使用幻燈片講解。 萊比錫中央球場於2003年12月份完工,這座擁有45,000個坐席的球場是專門為2006世界盃所修建。2006世界盃中有4場小組賽以及一場十六強賽事在萊比錫上演。萊比錫中央球場完全符合了國際足聯所制定的細節規則,包括滿足了全座椅球場要求。先進的緊急疏散系統能夠更好地保證觀眾的安全。 當地特產Zeiss望遠鏡、Rolleiflex和Leica相機、Zwilling刀具、錫蠟製品、Meissen瓷器、羊毛製品、Aigner等品牌皮具、音樂盒、木刻、Pelikan及MontBlanc的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