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國器官捐獻登記人數已達多少萬了
據報道,截至5月4日,我國器官捐獻志願登記人數達到42萬,其中通過「施予受」器官捐獻平台進行登記的人數突破30萬。
「施予受」是由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基金會運行管理的網上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系統。該平台於2014年3月上線,2016年10月25日起由基金會正式負責管理。在基金會推動下,群眾表達器官捐獻意願更加便捷。來源:人民日報
② 什麼是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是將某個健康的器官通過手術或其他方法放置到一個患有嚴重疾病、危在旦夕的病人身體上,讓這個器官繼續發揮功能,從而使接受捐贈者獲得新生。器官移植在20世紀以前一直是人類的夢想,1954年,波士頓的醫學家哈特韋爾·哈里森和約瑟夫·默里成功地完成了第一例腎移植手術,開創了器官移植的時代。但由於不能很好地控制移植後的排斥反應,器官移植的效果不盡如人意。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70年代諾華公司發明了免疫抑制葯物——環孢素(新山地明)。環孢素的發明使移植後器官存活率大大提高,器官移植成為常規療法。可以接受器官移植的臟器包括:心臟、肺臟、肝臟、腎臟、胰臟等。
③ 大家怎麼看待器官捐獻
在中國,器官捐贈的人數在一線城市近年來漲幅明顯,但缺口仍很大,這種觀念在中國緩慢的普及著。據調查,原因大致有三個。
1.倫理觀念的影響。傳統中國是個倫理社會,古代社會的一般道德准則是將死者入土為安。到了新世紀很多地方的人依然墨守成規,固執的遵循著那些舊習俗。很多人對於捐出親屬或自己的遺體,感情上很難接受。
2.利益觀念的影響。器官捐獻作為一種公民自願履行的善行,只許捐贈,不可買賣。完全是無償和公益的,於是一些人就會想「捐獻器官給他自對我有什麼好處和收益呢」 。
3.社會觀念的缺失。一部分人重自我,輕社會,私民、小民意識根深蒂固,社會責任感差。在人們心目中,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對陌生他人的漠不關心的觀念根深蒂固。
④ 我國已累計實現器官捐獻1.48萬例了嗎
昨日,2017中國-國際器官捐獻大會在廣州召開。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從大會獲悉,截至2017年12月10日,中國大陸已累計實現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1.48萬例,捐獻大器官4.1萬個,器官捐獻者志願登記人數超過36萬人,預計中國將在2020年成為世界第一移植大國。
迅速增長:
今年中國公民捐獻總量將突破5000例
器官捐獻與移植的「中國模式」,獲得與會的國際器官捐獻與移植學界人士的肯定。多位受訪專家表示,中國已初步建立起一套公平公正、陽光透明的公民器官捐獻移植體系,為破解器官短缺這個全球共同難題,提出了獨具特色的「中國模式」,為世界提供了可借鑒的新模式。而今年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何曉順教授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實現的「無缺血」人體肝移植術,有望為器官捐獻「開源節流」。
「中國模式」六大特點:
全面構建國家層面的器官捐獻移植法律框架,確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建立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國家器官捐獻與移植五大科學工作體系;
創造性提出了中國心腦雙死亡的器官捐獻科學標准與流程,確保器官獲取符合法律規范,建立信息化的監管平台,器官移植監管步入大數據時代;
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捐獻與移植人道主義救助體系,促進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良性循環;
充分發揮制度優越性,創建全社會參與的捐獻移植保障體系;
充分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全社會培育器官捐獻是大愛的人文精神。
廣州貢獻:
移植新技術有望為器官捐獻「開源節流」
今年7月23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何曉順教授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無缺血」人體肝移植術,破解了困擾全球科學家半個世紀的難題。何曉順介紹,目前該團隊已完成的14例「無缺血肝移植」手術。現已證實,這項新技術可擴大器官來源,明顯降低手術風險,顯著改善移植預後。這項新技術有望重構沿用至今的器官移植理論與技術體系,將器官移植學科的發展帶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記者獲悉,以「無缺血」器官移植技術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新技術與新標准不斷涌現,讓中國成為了世界焦點。世界移植學會前任主席Francis評價,以往都是中國向西方學習器官移植技術,而現在西方移植學界開始向中國同行學習。
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主任王海波指出,無缺血肝臟移植使得器官的質量提升,讓器官移植進入更高的層次。王海波指出,受各種條件的限制,捐獻的器官出現浪費是不可避免的。中國目前5%~6%捐獻腎臟被浪費,10%的肝臟被浪費。世界移植協會現任主席、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外科主任Nancy教授則表示,美國約有20%的捐獻腎臟被浪費,而10%的肝臟被浪費。
「希望何曉順教授的新技術能夠減少器官被浪費,今後隨著技術的進步,一些質量不太好的捐獻肝臟也能使用。」 王海波表示,隨著內地與港澳捐獻移植合作框架的建立,可以在更大范圍內為捐獻的器官尋找匹配的受體,從而減少器官浪費的發生。
港澳共享:
與內地共享器官分配港澳患者將受益
王海波指出,自我國開展公民器官捐獻至今,共有519位香港居民和50位澳門居民通過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在內地接受器官移植。2016年澳門仁伯爵綜合醫院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協助下,成功開展了澳門首例親屬活體腎移植手術。2017年11月9日,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基金會與澳門衛生局簽署了器官分配與共享協議,將顯著緩解澳門器官短缺的現狀,令患者受益。
王海波表示,明年1月將對澳門醫務人員進行培訓。澳門將在借鑒內地器官捐獻和移植經驗的基礎上,逐漸開展公民身後器官捐獻和移植,從而讓器官捐獻移植的「中國模式」取得的成就惠及更多地方。
對於今年11月17日在哈爾濱醫科大學完成的「中意專家聯合實施『換頭術』」事件,中外專家同聲抨擊。「這是器官移植學界的反面教材,我們堅決反對。」世界移植協會現任主席、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外科主任Nancy教授表示。「這是一個非常低級的解剖學試驗,一場鬧劇,根本不是器官移植。」 王海波指出。
⑤ 中國器官捐獻卡有沒有什麼用
提高捐獻效率,防止器官資源流失。
1、自願無償捐獻器官幫助他人的人士常擔心意外發生後,負責搶救的醫院不清楚其捐獻意願,或者不能及時和家屬聯系,因而無法實現捐獻。器官移植有嚴格的時間限制,如眼角膜必須在捐獻者去世6小時內取出,腎臟必須在24小時內完成移植,肝臟臨床上一旦超過12小時,就會影響移植的效果。
2、這批國際標准化器官捐獻卡,主要是參照國外通行做法,提高捐獻效率,防止器官資源流失。捐獻人領卡後需要到器官捐獻網站注冊。萬一不幸發生意外,醫務人員可憑此卡在第一時間了解其捐獻意願,及時聯系家屬和捐獻機構,幫助其完成愛心願望。
(5)移植發展基金會平台擴展閱讀:
捐獻器官的流程
1、紅十字會接受來訪或電話咨詢
2、紅十字會提供:
《致遺體捐獻志願者的一封信》
《遺體捐獻登記表》(一式兩份)
《志願者基本情況登記表》
3、受理志願者填寫完畢的登記表格,紅十字會告知填寫不完整或不恰當的地方
4、紅十字會為填寫合格的志願者辦理:
《致遺體捐獻者的一封信》《登記復函》
《遺體捐獻登記表》(一份)
《榮譽證書》
《捐獻卡》(隨身攜帶用)
⑥ 山東女教師捐獻遺體讓五人重生,她的做法值得稱贊么
器官捐獻,是指自然人生前自願表示在死亡後,由其執行人將遺體的部分捐獻給醫學科學事業。或生前未表示是否捐獻意願的自然人死亡後,由其直系親屬將遺體的全部或部分捐獻給醫學科學事業的行為。捐獻自己的遺體,讓更多的人重獲新生,這樣的行為絕對是值得稱贊的。
各位讀者,對於遺體捐獻這件事,您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觀點。
⑦ 網上器官捐獻怎樣申請實卡
1、申請器官捐獻實體卡首先用瀏覽器打開器官捐獻志願者服務網。
關於領取普通實體卡用戶明確規則:
「施予受」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實體卡(以下簡稱「施予受實體卡」)與施予受電子卡在體現志願者意願上具有等同效力,同一登記編號對應唯一志願者信息。
居民身份證信息未通過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有效性核驗者,則系統將自動取消其志願登記,並同時取消實體卡申請。
施予受實體卡是由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基金會通過公益支持募集經費製作,並免費發放,實體卡發放需要一定周期,建議選擇綠色環保的施予受電子卡作為器官捐獻志願者身份標識。
申請施予受實體卡需要進一步完善個人信息,以便個性化制備卡片及准確郵寄。
施予受實體卡丟失可補辦,需通過網上申請辦理。
對於因辦卡收集的個人信息,網站按現有技術採取合理恰當的安全措施保護其免於丟失和泄露,對於無法控制的黑客攻擊、計算機病毒入侵、政府管制而造成暫時性關閉等影響系統正常經營之不可抗力而造成的個人信息丟失或泄露,本網站系統不承擔任何責任。
施予受實體卡將使用專屬信封統一遞送,信封有「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卡」標識。
以上內容參考:器官捐獻志願者服務網-志願者權益
⑧ 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發展基金會地址
以紀念
⑨ 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基金會有多少人
調查顯示,想捐獻者與不想捐獻者的比例相當;近五成被調查者贊同「讓捐獻者親屬獲得一定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