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原因是當前保險公司競爭激烈,產品需要不斷推陳出新增加亮點、賣點,但這類產品往往不能給公司帶來理想的收益甚至會降低公司的利潤水平(讓利給客戶),因此很多產品不能長期售賣;
另外一個原因是,保險公司的投資合作方提出的產品需求,保險公司為了滿足這個需求而開發的產品,開發出來就針對特定渠道、特定客戶群、特定期限內進行售賣,達到他們的保費收入水平即可,保費收入專門用來投資一項資產,多了少了都沒什麼意義。
⑵ 保險公司的新業務和新產品是指
那家保險公司
⑶ 保險公司推出一款新產品時,這個產品會涉及到哪些信息
簡單而言有以下幾點:
1:價格(每一元保額的價格)
2:付款期間(躉交,年繳,一般為3-30年不等)
3:賠付期間(1年期的,定期的,終身的)
4:理賠的數學期望(不同的責任有不同的數學期望,這里要結合賠付期間考慮。計算時間價值比如終身壽一般都是30-50年後的一次性大額賠款,定期壽一般是十幾年後的一次性大額賠款,而健康險則是每年的相對穩定的小額賠款,固定分紅保險則是每年固定的小額賠付等)
能把這四項確定了,一個險種的資金流動就可以很好的模擬了。
⑷ 最新產生的保險產品
許多人自認為保險公司會騙人。現實生活中,確實保險公司會拿了那些上飛機的客戶的錢,因飛機沒有掉下來,而不把這些錢還給坐好了飛機客戶。但這些客戶都是自願被保險公司騙走錢的!綜觀4.5韓國空難和大連的5.7,正由於70%的人怕錢被騙而沒有買航意險,結果人的生命真的分文不值,得不到保險上的分文理賠。而有些客戶雖然也沒有買航意險,但以前他們都曾經給保險公司騙過,但他們就得到了保險公司及時的理賠!空難引發理賠思索百姓投保理念存四大誤區2002年05月17日15:22:46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中國民航連續發生兩起空難,這兩次空難中,平安保險在緊急啟動急難援助計劃、特別是與國際著名的急難援助機構SOS合作提供海外急難援助的同時,也對由此引發的話題進行了總結。平安保險市場總監潘宏源認為當前百姓的保險理念存在四個誤區。保險意識亟待提高據來自權威部門的統計結果:「4·15」空難中,在北京購買機票的21名國內乘客無一人購買航空人身意外傷害保險,購買率為零;只有兩名國航機組人員,分別投保了一份人身險和一份財產險;「5·7」空難中,根據目前最新的統計資料,103名遇難乘客只有45人購買航意險,購買率只有43.6%;平安、太保等所有保險公司個人壽險的客戶數量總共大概為30個左右。潘宏源認為,兩次空難的低投保率表示百姓缺乏風險防範的觀念,這與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人均5-7張保單、航意險購買率95%相比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反映百姓的保險意識亟待提高。長期以來,大家習慣於把手中的閑錢存進銀行,或者投入股市炒股,對保險這一保障、投資工具沒有充分的認識。保險生態有待改善潘宏源認為,在當前國內保險業發展的生態環境中,還有些人對保險業務員抱有一種錯誤的偏見。他們認定,凡主動前來向自己介紹和提供服務的業務員,目的都很明確———「賺我的錢」,於是便對其產生戒心和敵意。這實際是對保險這種讓客戶免於風險恐懼、今日為明日規劃的營銷方式的巨大誤解。不久前,航意險遭到某些人的詰難,把它貶之為保險公司賺昧心錢的「搖錢樹」,是暴利買賣。雖然中國保監會出面鄭重聲明,這一詰難沒有事實依據,但其在社會上造成的負面影響卻不容低估。兩次空難,航意險購買率如此之低,與近期「航意險暴利」的聒噪可能有一定關聯。實際上,保險公司開發、銷售航意險本是國際慣例,其根本目的就是為廣大航空旅客提供更加充分可靠的保險保障。一旦發生意外事故,可以使身故者的親人和家庭多得到一份保險賠償,也可使身體致殘者多得到一份殘疾保險金。產品結構待優化據有關統計資料顯示,一些針對少兒、婦女、老人等弱勢群體的險種往往更為暢銷,潘宏源認為,這暴露了客戶選擇保險產品的不合理之處。比如,在「5·7」空難中遇難的王先生於1997年4月份在長春為其子投保了5份少兒險,隨後為其愛人投保了人身保險5萬元,而恰恰沒有給自己投保。保險公司在最短時間內為其做好了少兒險豁免賠案,豁免保費1萬余元;同日,保險公司查實,遇難的一名北京旅客李女士於1997年為她剛出生的孩子投保了25份少兒險,年交保費9000元。保險公司將根據保單的規定豁免其應繳納的剩餘10年的保險費,共計9萬元,而孩子仍將享有各項保險利益,但她自己卻沒有為自己購買任何保險。很可惜的是,王先生、李女士作為家庭經濟支柱的身故,給家庭經濟帶來的損失卻得不到應有的補償。這兩個例子說明,中國客戶購買保險還存在著一些理念上的偏差:究竟為誰買保險?潘宏源介紹,因為主要經濟來源者往往都面臨著比較大的職業、健康、意外等方面的壓力與風險,在保險業比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家庭主要經濟來源者往往是投保的主要對象。這樣,一旦出現任何意外失去這個支柱,維持家庭生活、保證孩子學習等基本家庭需求可以得到一定的保障。潘宏源認為,人們購買保險產品時一定要認識到,購買保險是每一位投保人對自己和家人,甚至更多是為家人准備的一份關愛和責任。意外附加險需加強潘宏源還認為,目前客戶購買保險時,存在一種過於追求投資、理財等功能的傾向,對規避風險的最初目的認識不夠。這兩次空難事故中意外險的投保比例低就是一個明證。有關統計資料顯示,意外事故的死亡人數占所有死亡人數10.37%,成為僅次於惡性腫瘤的第二號「殺手」。工業意外、交通意外無時不在威脅人們的安全。潘宏源介紹,意外險具有參保年齡廣、保障范圍寬、保費低廉、無差別費率等特性。國際上的一般情況是,主險和意外險的購買比例是1∶5,假設購買20萬元的主險,那麼一般附加購買的意外險的保額在100萬元左右。潘宏源最後說,正是因為客戶的保險理念有各種各樣的偏差,才更應該重視對客戶投保理念、知識、技能的培育,確保保險業健康、穩健、高效的發展。(17C1)中華工商時報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