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郵政儲蓄3年分紅保險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這是個別保險業務員常見的銷售詐騙手法,把實際為6年的繳費期限縮短為3年,欺騙不知情的客戶當做類似於3年期的定期存款或者理財產品購買。與之相伴的是,這種欺騙的場景一般都會發生在銀行營業廳,而在銀保渠道的誤導中,又尤以郵政儲蓄銀行最為常見,所以郵政儲蓄誤導銷售保險的投訴也相當普遍。
遇到這種情況,如果沒有過15天猶豫期的話(即簽收保單的時間沒有超過15天),樓主可以直接要求保險公司退保,只要付出10元的工本費。如果超過了猶豫期,但是樓主感到這個保險買的有意義的話,可以選擇繼續繳納保費。如果感覺是被騙的話,那麼可以要求保險公司全額退保,並賠償對應的利息損失。
需要注意的是,全額退保的前提是,你手上一定要有保險公司誤導您的證據。這些證據包括錄音資料和簽名資料等。具體情況,你可以找保險專業律師,如果律師也無能為力的話,你可以上世紀保網看下,那裡有很多成功案例。
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啟發,不勝榮幸!
『貳』 郵政銀行定期存款人保分紅保險利息是多少
親,以後銀行允許倒閉了,50萬以上的部分不給賠償,如果銀行倒閉理財產品是不予賠償的。慎重理財,放保險公司最安全、而且還能抵禦通貨膨脹,做享公司分紅,科學、穩健、源源不斷,在不可知的未來有一筆確定的錢,好運!!
『叄』 郵政銀行的人壽分紅存款方式可靠嗎
不用的錢可以放,收益比同期的銀行存款高上那麼一點點。有可能用的錢千萬不要買。另外每年都要交的更加不要買
『肆』 我在郵政郵政儲蓄銀行。存款工作人員讓我買成華夏保險分紅型靠譜嗎
你要明白保險理財產品和銀行理財產品不一樣。保險產品一但投保,本金很長時間內是不能拿出來的,要拿回本金,就算你退保。退保損失就很大。如果你的錢閑置不用,那是可以買的。
『伍』 麻煩各位幫我看看這個中郵保險分紅型的理財保險到底是什麼
這就是一款年交型的分紅保險,是一種偏儲蓄的保險分紅產品,賬面利率相比普通儲蓄存款稍高一些,每年交2萬,連續交三年。這類產品實際利率其實並不高,性價比並不高,盡量少買一些
『陸』 郵政銀行賣的分紅型產品30000元一年不到退保能拿多少本金
基本上損失比較大,一半左右。如果不急用還是放著,急用可以通過保單進行貸款。
為什麼要退保,保險是其它金融無法替代的保障工具,保險分類從性質分類上來說有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之分。社保分為: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 五項。商業保險分為:人壽保險,財產保險,再保險 三類。人壽保險分為:健康保險 理財保險,團體保險。健康保險分為:意外保險,醫療保險,大病保險等。理財保險分為:年金儲蓄型和分紅型等。團體保險分為:團體健康險,團體年金保險等。財產保險分為:車險,家庭財產險,公司財產險,責任保險,運輸保險等。責任保險分為:僱主責任險,公眾責任險,產品責任險等等。運輸保險分為:海上運輸,航空運輸等等。基本上常見的就上面這些了。還有很多不常見的。,看這份保險適不適合你,我們看一款保險要看保什麼?(保險單上的保險責任)保多久?(保險單上的保險期限)保多大?(保險單上的基本保額)交多少?(保險單上你的繳費)交多久(保險單上你的繳費年限)特殊規定和事項(保險單上規定的以一些雙方約定的條約)怎麼退(保險單上有退保扣款比例或者保單每年的現金價值)怎麼分紅?(保單上有寫明?)分紅怎麼拿(保單上會寫明每年,半年等等),如果你不懂保險知識,這么多你一下子肯定看不明白,如果遇上不是太專業的業務員肯定講不清楚,可能他也不知道這么多,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你了解更多的保險知識!不要誤解了保險,因為人的一生非常需要保險(重大疾病,意外,死亡)是我們誰也不能預料的,就好比開車時,你不去撞別人,別人也會撞你,還有好多時候命運是別人手上控制的(如坐火車,飛機,輪船等等)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你!
『柒』 郵政銀行那個分紅保險是不是假的一萬一年到底是多少利息
保險分紅不是假的,是郵政銀行與保險公司合作的理財產品。既然是分紅,就沒有利息了,分紅是不固定的,但高於利息。分紅是根據保險公司的收益來確定的。
『捌』 2013年我在郵政儲蓄銀行買了一款分紅型理財,忘記名字了,有記得那時候郵政銀行有哪些分紅型理財嗎
郵儲銀行沒有分紅型理財產品,分紅型理財產品都是代售的保險合同。
銀行的理財產品和保險的區別是:對方給你的是保險合同而不是定期存款證明(定期存單、定期存摺、存在網上銀行或者手機銀行裡面的理財產品)
『玖』 郵局裡面的分紅險是什麼意思
您好!郵局、銀行等地方的保險一般都是與保險公司合作銷售的保險產品。後續服務都是由保險公司來做的。
但是銀行理財產品不等於儲蓄存款,銀行理財產品的本質是金融投資產品,收益具有不確定性,預期收益或者是模擬收益,通常是歷史數據或模擬預測得出的,可能與過往收益有較大偏差。
口頭宣傳不等於合同約定,不完全理解的產品,不能光聽銷售人員的口頭宣傳,必須仔細閱讀產品合同.條款或相關說明,別人說「好」不等於就適合自己,投資理財不等於投機發財。
所以在決定購買時一定要了解清楚,是否適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