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互助保險是互助保險在中國特殊的國情,和當前特殊的監管環境下的一個變體,是一個階段性的產物。雖然保監會在去年已經發布了《相互保險組織監管試行辦法》,各種規定基本是按照國外的相互保險模式來定的。但牌照遲遲沒有發。而國內的一些先行者又擔心錯過機會,所以經過改良,以網路互助的名義開始探索。
除了沒有牌照,沒有注冊保險公司之外,他們的模式有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面向大眾,而不是同類人群。這樣擴大了用戶群體,有利於快速積攢用戶,但失去了同類人群的特點;
第二:不預收費,或者小額預收費,而不是按照精算模型按年繳費。這樣降低了獲客門檻,但拉來的用戶的後續付費意願和留存率會降低;
第三:保障標的以重大疾病和意外傷害為主,這兩個是相對比較標准化的,有利於互助平台做風控。但還沒有發揮出互助保險保障靈活的特點。
同心社網路互助平台是國內首個區塊鏈技術的落地應用項目,開放性的互助信息服務平台,藉助區塊鏈技術,實現去中心化信息共享,創新實現全面透明化運作,為大眾搭建一個公平、公正、公開、安全高效的開放性互助信息服務平台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㈡ 所謂的互助保障是什麼,靠譜嗎
張棟偉:「互助計劃」到底是不是網路保險?
前些日子,我寫過一篇《相互保險和互助保險是什麼?》,對國家保監會發牌試點的3家相互保險公司,與類似水滴互助、壁虎互助之類的網路互助計劃平台公司的差異,做了一些對比。隨著近期互助類公司的大量涌現,多個傳統媒體都刊發了關注性文章,但遺憾的是,這些報道大多屬於門外看花,鮮有深入分析了解,甚至發明出「互助保險」這樣的概念。
其實在中國,「互助保障」根本不是新鮮事物。只是在今年5月份,年僅29歲的前美團外賣創始人沈鵬,創辦了「水滴互助」網路互助平台,不到一個月就獲得了包括高榕資本、IDG資本領投,騰訊、真格基金、新美大、點亮資本等跟投的5000萬元天使投資,估值高達3億元,引發了社會上的「互助計劃熱」,這才引起了公眾對互助保障的關注,也由此引起了互助計劃、互助保障、互助保險、互聯網保險、相互保險等一系列新名詞之間的概念混淆。
國內目前成立最早、會員最多的互助保障組織,其實是官方的:1993年,「中華全國總工會」經原勞動部(現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批准,在民政部注冊登記創立了「中國職工保險互助會」。
互助會在組織形態上是由各級工會組織和職工自願參加、自籌資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保障、非盈利性的全國性互助保障社團組織。該組織實行統一組織、統一法人、統一產品、統一管理、統收統支的管理模式,目前在全國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了37個派出機構,在各所在地工會設立職工互助保障工作管理委員會。
互助會的會員形式為繳納50元起到100多元不等的參會費,參加大病、意外、婦女等不同的互助計劃,如果不幸患病甚至罹難,可以獲得從幾萬元到十幾萬元不等的互助救助金-----------------這與現在的網路互助模式:繳納9元錢入會,不幸發生時獲得30萬元互助救助金的模式基本一致。
核心不同點在於互助金來源:由於互助會的會員眾多,且成立時根本不存在互聯網這種管理模式,所以不可能把每個案例補償都進行會員分攤。互助會直接收取一次性的保障費,差額部分是由工會費用或企業社保費用補足。並且,互助會的救助金額並不多,最高救濟為13萬元左右。
由互助會的監管方式可以看出,實際上互助計劃是被時任政府按照「社會保障」的一種手段來對待,由社會保障部委批准,而不是按照營利性的商業保險管理。
國家保監會對此的表態也是:「對於打著互助計劃的名義,而實際非法經營保險業務的,將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堅決予以打擊和取締。」也就是說,從保監會的態度看,純粹的社會互助保障服務,不管是線下的互助會組織,還是互聯網的網路互助平台,都不是保險業需要監管的范圍。
如何界定「互助保障」與「互聯網保險」之間的紅線?可以參考三條:
1、剛性兌付。保險業務有剛性兌付的屬性,投保人如果發生了觸發賠償的條件,保險公司就必須依法給予兌付。為了保障這一點,經營人壽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是不允許倒閉的。而互助計劃、互助平台都是屬於民間行為,必然存在企業倒閉的可能性。
2、投資收益。保險業務屬於一種理財金融產品,投保人既可以把購買保險作為避險保障,也可以當作是理財投資。互助類服務則是非營利性,嚴禁出現分紅或者其他變相金融收益。
3、資金使用。商業保險公司是以盈利為目的,所以將保費收納之後,會用於各種投資經營行為來獲得最大化收益(現在除了石油和黃金領域之外,保險資金已經全面開花在到處投資),以實現資產增值。互助類服務的資金屬於全體會員,只准專項使用於會員賠付,不得轉作他用。
互聯網創新需要有相應的制度土壤,現在互助平台如雨後春筍,難免泥沙俱下。不管是保監會還是人社部,或者是民政部乃至其他某個機構,還是需要盡快開展市場調研,早日給互助監管確定個婆家,更有利於行業發展。
㈢ 什麼是互助保險
您好,互助保險即由一些具有共同要求和面臨同樣風險的人自願組織起來,是預交風險損失補償分攤金的一種保險形式。這種互助形式曾存在於古今各種以經濟補償為目的的互助合作組織之中。
㈣ 網路互助保險的內涵是什麼同心社網路互助平台有什麼優勢
網路互助保險是互助保險在中國特殊的國情,和當前特殊的監管環境下的一個變體,是一個階段性的產物。雖然保監會在去年已經發布了《相互保險組織監管試行辦法》,各種規定基本是按照國外的相互保險模式來定的。但牌照遲遲沒有發。而國內的一些先行者又擔心錯過機會,所以經過改良,以網路互助的名義開始探索。
除了沒有牌照,沒有注冊保險公司之外,他們的模式有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面向大眾,而不是同類人群。這樣擴大了用戶群體,有利於快速積攢用戶,但失去了同類人群的特點;
第二:不預收費,或者小額預收費,而不是按照精算模型按年繳費。這樣降低了獲客門檻,但拉來的用戶的後續付費意願和留存率會降低;
第三:保障標的以重大疾病和意外傷害為主,這兩個是相對比較標准化的,有利於互助平台做風控。但還沒有發揮出互助保險保障靈活的特點。
同心社網路互助平台是國內首個區塊鏈技術的落地應用項目,開放性的互助信息服務平台,藉助區塊鏈技術,實現去中心化信息共享,創新實現全面透明化運作,為大眾搭建一個公平、公正、公開、安全高效的開放性互助信息服務平台
㈤ 網路互助保險平台跟商業保險有哪些區別
網路互助保險平台目前在國內很火的,並不是哪些人說說就是什麼騙人的平台的,雖然保監會還未對網路互助保障平台做出明確的規定,但網路互助保險平台在國外已經流行很久了,也得到國家的認可,同時也要搞清楚網路互助保險平台和網路互助金融平台不一樣的,很多網路互助金融平台是用來騙錢的,而網路互助保險平台是來幫助廣大人民群眾解決重大疾病的。
而在網路互助保險平台中還有一些想突破網路互助平台存在的缺點現狀,舉個栗子:區塊鏈網路互助平台同心互助,是區塊鏈創業公司阿博茨金融科技公司推出的首個項目。阿博茨由原海豚瀏覽器創始人楊永智創立,目標是以網路互助為切入點,持續不斷的推動區塊鏈技術在中國的應用和發展。將開源代碼和實際應用結合,實現了區塊鏈技術與網路互助的深度匹配。同心互助在技術和產品上雙向創新。技術上,通過區塊鏈以及大數據技術,消除傳統網路互助模式的缺陷,建立一個公開透明的新型網路互助平台。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㈥ 網路互助保險的內涵是什麼同心互助網路互助平台有什麼優勢
網路互助是一種原始保險形態與互聯網結合,利用互聯網的信息撮合功能,會員之間通過協議承諾承擔彼此的風險損失,為了避免了個體負擔過重,約定單次互助金不超過若干元,並規避了償付能力問題。
至於內涵都是大同小異的都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一人患病,眾人均攤,等等等的。
同心互助網路互助平台也算是國內首個區塊鏈應用落地的網路互助平台吧,我也去體驗了他們區塊鏈客服端了,和其他平台相比也就技術有優勢些。
㈦ 網路互助保險平台跟商業保險有哪些區別
網路互助是互助保險在中國特殊的國情,和當前特殊的監管環境下的一個變體,是一個階段性的產物。雖然保監會在去年已經發布了《相互保險組織監管試行辦法》,各種規定基本是按照國外的相互保險模式來定的。但牌照遲遲沒有發。而國內的一些先行者又擔心錯過機會,所以經過改良,以網路互助的名義開始探索。除了沒有牌照,沒有注冊保險公司之外,他們的模式有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面向大眾,而不是同類人群。這樣擴大了用戶群體,有利於快速積攢用戶,但失去了同類人群的特點;
第二:不預收費,或者小額預收費,而不是按照精算模型按年繳費。這樣降低了獲客門檻,但拉來的用戶的後續付費意願和留存率會降低;
第三:保障標的以重大疾病和意外傷害為主,這兩個是相對比較標准化的,有利於互助平台做風控。但還沒有發揮出互助保險保障靈活的特點。
商業保險是商業保險是指通過訂立保險合同運營,以營利為目的的保險形式,由專門的保險企業經營。
商業保險的特點:
1.商業保險的經營主體是商業保險公司。
2.商業保險所反映的保險關系是通過保險合同體現的。
3.商業保險的對象可以是人和物(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具體標的有人的生命和身體、財產以及與財產有關的利益、責任、信用等。
4.商業保險的經營要以盈利為目的,而且要獲取最大限度的利潤,以保障被保險人享受最大程度的經濟保障。
雖然現在還在起步階段,也面臨很多問題和挑戰,但依然非常看好網路互助保險在中國的發展,作為社會保障體系和商業保險的有益補充,他可以覆蓋到很多現在還沒有充足的保障,但是又需要保障的人群。同心社,是國內首個區塊鏈技術的落地應用網路互助保險平台,傳統互助平台基礎上,藉助區塊鏈技術,實現去中心化信息共享,創新實現全面透明化運作,為大眾搭建一個公平、公正、公開、安全高效的開放性互助信息服務平台。
㈧ 互助平台和保險業務,有什麼區別和優勢
社保為基礎,商業醫療保險、互助平台作為補充,是目前健康時代下的合理狀態。
互助平台是原始保險形態和互聯網的結合,是最近幾年興起的健康業務形態。利用互聯網的資源整合功能,在「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理念下,加入互助平台的所有用戶通過協議承諾彼此之間的風險損失。
商業醫療保險最初本質上是互幫互助、分攤風險,我們把一定保費交給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告知我們保費相對應的賠付金額,一旦發生疾病或者意外,就能獲得一定保額。
在保障范圍上,互助平台明顯是優於商業保險的。
在定價機制上,互助平台性價比更高。
在理賠效率上,商業保險優於互助平台。
其實,惠叔覺得,互助平台、商業保險互相補充,互助平台的優勢也更明顯。對於安全性來說,目前互助平台也逐步正規,有基金會監管賬戶、第三方調查機構對用戶疾病的調查公示,全程公開、公正、透明,是理想的選擇平台。
㈨ 保險網路互助存監管空白互助平台運營模式是怎樣
網路互助,是互助保險在中國特殊的國情,和當前特殊的監管環境下的一個變體,是一個階段性的產物。雖然保監會在去年已經發布了《相互保險組織監管試行辦法》,各種規定基本是按照國外的相互保險模式來定的。但牌照遲遲沒有發。而國內的一些先行者又擔心錯過機會,所以經過改良,以網路互助的名義開始探索。除了沒有牌照,沒有注冊保險公司之外,他們的模式有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面向大眾,而不是同類人群。這樣擴大了用戶群體,有利於快速積攢用戶,但失去了同類人群的特點;
第二:不預收費,或者小額預收費,而不是按照精算模型按年繳費。這樣降低了獲客門檻,但拉來的用戶的後續付費意願和留存率會降低;
第三:保障標的以重大疾病和意外傷害為主,這兩個是相對比較標准化的,有利於互助平台做風控。但還沒有發揮出互助保險保障靈活的特點。
對於中國的保險用戶來說,不妨選擇一兩家網路互助平台,作為自己保險方案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選擇的時候主要考慮一下幾個點:
1.運營公司的初衷和實力,是由有意願和有能力持續經營下去?
2.產品的設計,保障是否充足,會員權益是否公平?
3.風險把控的能力,是否存在明顯的騙保或者帶病入保而無法甄別?
4.運營的透明度,是否能及時、真實的公示資金、互助事件等信息?
雖然大部分網路互助現在還在起步階段,也面臨很多問題和挑戰,依然非常看好互助保險在中國的發展。目前同心互助平台運用區塊鏈技術來網路互助所存在的一些問題,技術上,通過區塊鏈以及大數據技術,消除傳統網路互助模式的缺陷,建立一個公開透明的新型網路互助平台。產品上,不僅推出面向大眾人群的無差別體驗版本,還推出面向細分人群的網路互助產品,並選擇處於健康重災區的IT從業者為首個切入人群,開創了網路互助行業模式創新的先河。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㈩ 17互助的互助保險業務內容是什麼
加入了17互助之後,我也變成了一個熱心腸的一個人了。這個平台在大病救助、尋子尋親、醫療服務、健康社區以及志願者建設方面做得非常好,給我的震撼蠻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