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理財產品的責任承受主體一般就是產品發行者後者銷售者,介紹人一般不承擔風險責任;如果銷售者未盡法律責任可以追究違約責任賠償損失。
『貳』 最近理財產品興起,新手小白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但你盲目理財就未必能錢生錢了,投資看似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其實要通過理財長期獲取穩定的收益並不容易,尤其新手小白不懂理財要在投資後獲取穩定的預期收益不是簡單的喜歡什麼投資什麼,哪類理財產品熱門就往哪裡擠,這裡面的門道還是比較多的,需要多學習。那新手小白應該如何投資呢?
綜上:想要理財,但不懂理財,新手小白應該先了解風險,而不是在初期過於看重收益,了解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才能選擇出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但是投資是一輩子的事情,學習是非常有必要的,邊學邊投資對很多新手小白來說或許更能快速入門晉升到專業人士,以便可以在後期能長期穩健理財。
『叄』 現在很多人選擇把多餘的錢買理財,為何那些理財產品這么受歡迎
明明有很多的理財產品,人們為什麼還會選擇去存定期存款呢?實際上理由主要有以下三個:
第一,太復雜。銀行的理財產品實在是太多了,基本上每月都會發行1萬多隻。4800多家銀行中,幾乎每家都會發行各種各樣的理財產品。不同期限、不同投資方式、不同的收益率,讓人眼花繚亂。
不同的理財產品日期也很復雜,有的可以隨時收回,有的會長達幾年不能提取,萬一急用錢也沒辦法。銀行存款可是可以隨時取現的。
對於絕大多數理財小白來說,不了解也不明白這里邊究竟有多少潛規則?大家眼裡只會盯著預期收益率,壓根兒都沒有心情去選擇。於是,還是有很多人會繼續盯著最簡單最熟悉的銀行存款產品了。
『肆』 買理財產品有風險嗎
購買理財資產當然是有風險的,理財產品基本都是有風險的,投資的謹慎,是謹慎在需要去辨別各類產品的差別、謹慎在產品來源、謹慎自己能夠承受的虧損程度。『伍』 在工行網站上買理財產品,出現您尚未進行風險評估怎麼回事怎麼解決
1、風險評估(Risk Assessment) 是指,在風險事件發生之前或之後(但還沒有結束),該事件給人們的生活、生命、財產等各個方面造成的影響和損失的可能性進行量化評估的工作。即,風險評估就是量化測評某一事件或事物帶來的影響或損失的可能程度。
從信息安全的角度來講,風險評估是對信息資產(即某事件或事物所具有的信息集)所面臨的威脅、存在的弱點、造成的影響,以及三者綜合作用所帶來風險的可能性的評估。作為風險管理的基礎,風險評估是組織確定信息安全需求的一個重要途徑,屬於組織信息安全管理體系策劃的過程。
2、銀行的理財產品的風險評估,必須有理財經理的簽字,如果是第一次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需要認真填寫好風險評估表,銀行理財人員會依據風險測評結果,告訴客戶屬於那種類型等級購買適合的風險等級理財產品,投資者投資銀行理財產品要看準選擇。
所以還是需要客戶到網點當面進行風險評估的,好在評估的有效期是一年,這樣評估後,以後再購買同類產品就不需要再做了。
3、工商銀行理財產品風險設五個等級,PR1為保守型、PR2為穩健型、PR3為平衡型、PR4為成長型、PR5為進取型;
(5)買理財產品興起團購風擴展閱讀:
風險評估(Risk Assessment) 是指,在風險事件發生之前或之後(但還沒有結束),該事件給人們的生活、生命、財產等各個方面造成的影響和損失的可能性進行量化評估的工作。即,風險評估就是量化測評某一事件或事物帶來的影響或損失的可能程度。
參考資料:風險評估-網路
『陸』 我用的網上銀行買理財產品,為什麼要去網點做風險評估我有U盤的。
您好,我行根據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2011年8月28日頒發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要求,對理財系統進行了升級改造,對於首次進行風險評估的客戶,要求前行我行櫃面辦理。請您在方便的時候,本人攜帶身份證和一卡通前往我行任意網點辦理。
個人投資風險承受能力評估是指招商銀行根據個人客戶填寫的《招商銀行個人投資風險承受能力評估表》,對客戶的個人投資風險承受能力進行評估,以協助客戶通過評估自身的風險承受力、理財方式及投資目標,選擇合適的金融產品。
如您還有疑問,請打開招行主頁www.cmbchina.com點擊右上角「在線客服」進入咨詢。
『柒』 買當前摺合年化理財產品風險大嗎
買當前摺合年畫理財產品的風險是有相對。
『捌』 中國上市公司為什麼會大量購買理財產品
很多上市公司有大量沉澱資金,隨便翻翻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就可以看到很多類似公告,比如2014年德力股份發布公告,使用部分閑置募集資金1億元購買理財產品;多喜愛公告,增加閑置自有資金5000萬元購買銀行理財產品。2016年11月份,有90多家上市公司發布購買理財產品公告,其中60多家的投入資金中包含閑置募集資金。
為什麼上市公司熱衷於購買理財產品?
公司的理由通常是這樣的:為了進一步提高資金使用率,合理利用閑置資金,增加公司收益。這樣的說法不無道理,因為大多上市公司在購買理財產品時,是以保障資金安全為最優先考慮的因素,大多會選擇低風險理財產品,期限最短為7天,最長為1年,年化收益率大概在3%-4%左右。這樣一算,一個億買一年理財利息是:1億元*3%=300萬元,這可是凈利潤,基本沒有人力物力成本。非常劃算。
但作為投資者,我們不能對上市公司的說法偏聽偏信,需要審視公司的經營情況。通過眾多案例的總結,可以看出,其實上市公司熱衷於銀行理財,有兩個方面原因,一是理財產品收益高,獲利快;二是主業增長空間有限,經營性盈利艱難,企業發展的動能不足。這其中透露出的風險如下:
首先,上市公司向社會公開募集資金流向了「理財市場」,這違背了我們投資者的初衷。投資者買股票,是希望企業通過經營,獲得長期的獲利能力,提升公司估值,使股價上漲獲利。但有的公司在主業不振的情況下,不做業務創新改進,而是去買了理財產品,用錢生錢,實際是存在一定的資金浪費。
其次,所有的投資均有風險,上市公司用投資者的錢買了「理財產品」,無非是將理財產品的風險轉嫁給了「買股票的人」。趨利避害!
另外,某種程度上說,那些上市公司里的「理財專業戶」,是一種「懶惰」的投資行為,反映出公司高管缺乏進取精神。
再補充一句,入市有風險,投資一定要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