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年內房地產市場調控近200次
5月21日,銀保監會一下子公布11份行政罰單,涉及5家銀行,處罰金額共3.66億元。其中,招行和東亞兩家被罰銀行存在涉房違法違規行為,共被罰8290萬元。
在「房住不炒」的要求下,涉房金融監管持續收緊態勢明顯。今年以來,多地樓市調控政策層層加碼,累計房地產調控次數近200次,且該數據呈現出按月遞增的趨勢。
日前,央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發布的最新一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出爐,盡管最新LPR仍未做調整,但多個主流城市的房貸利率已明顯有所提升,且部分銀行貸款放款周期延長。
業內預計,房地產信貸環境面臨進一步收緊的壓力,預計房貸利率繼續上調,帶動市場量價進一步調整。
多地房貸利率環比上漲
5月20日,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布新版LPR報價,1年期品種報3.85%,5年期以上品種報4.65%,兩項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均連續13個月保持不變。
對房地產市場而言,5年期以上LPR與房貸利率密切相關,因此備受關注。因為利率上調,意味著購房成本隨之增加。盡管最新LPR仍未做調整,但近段時間以來,廣州、深圳、寧波、杭州等多個樓市熱點城市頻頻傳出商業銀行上調房貸利率的動作。
為貫徹落實「房住不炒」,5月6日,深圳建行率先將首套房貸利率由4.95%上調至5.10%。隨後深圳多家銀行開始跟進,其中四大行深圳分行首套房貸利率目前均已上調至5.10%,二套房貸利率上調至5.60%。
不止深圳,實際上,近期全國房貸已出現普遍漲價現象。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5月(數據監測期為2021年4月20日—年5月18日)監測的42個城市中,全國首套房貸款平均利率為5.33%,環比上漲2BP;二套房貸款平均利率為5.61%,環比上漲2BP。其中,21城市的房貸利率平均水平環比上漲,3個城市的漲幅在10BP以上。
根據貝殼研究院發布的重點城市主流房貸利率數據顯示,5月份監測的72城主流首套房貸利率為5.47%,二套利率為5.73%,均較4月提高6個基點。
除按揭貸款利率上浮,部分地區房貸額度亦持續收緊,放款周期也進一步拉長。據了解,廣東金融機構對個人房貸額度增幅和增量都在嚴格控制,許多銀行的抵押貸款周期正在延長,審核也變得更加嚴格。
「今年房貸利率上行和去年有本質區別。」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告訴長江商報記者,去年房貸利率是額度管控等,今年是銀行也要在「房住不炒」方面承擔更大的維穩責任。房貸額度管控從去年到現在,對貸款流量和利率等確實會產生影響,從後續思路看也還會收緊,但年底還要觀察。「房住不炒下,對於大城市住房問題的解決依然會進行,這是後續所需要關注的內容,調控依然會進行。在抽鞭子的情況下,各地調控積極性增加。」
樓市調控持續從嚴
日前有消息稱,在「房住不炒」政策下,基金業協會近期已叫停基金子公司備案房地產供應鏈類產品。這類產品的主要表現形式為,基金子公司向保理公司買入其持有的購房尾款資產,待資金迴流後持續性投資新的購房尾款資產。基金協會仍認為,一些資產管理計劃本質上仍為房地產開發企業資金周轉提供了便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房地產開發企業杠桿,違反了「房住不炒」的國家政策。
除多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外,「房住不炒」也被納入「十四五」綱要,且穩地價、穩房價和穩預期的「三穩」目標更加明確。至此,監管部門頻頻出手加碼監管,這也為今後房地產市場的發展走勢定下了基調。
近日,銀保監會通報,2020年共作出6581件行政處罰決定,罰沒合計22.75億元。開出的罰單中,大量違規場景存在於房地產貸款融資和信貸資金違規流入股市等方面,尤其一些大額罰單普遍涉及房地產領域。
據統計,隨著房地產調控政策密集出台,今年1—4月全國房地產調控次數累計186次,且呈現出按月遞增的趨勢。不僅如此,年內已有廣州、合肥、成都等十多城相繼被住建部不同程度約談督導。
2020年底,央行和銀保監會發布《關於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將根據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資產規模、機構類型等,分檔設定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要求,並設定了房地產、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兩條紅線」。此後,上海、深圳、廣州等一線城市的房貸額度開始吃緊,甚至多家銀行出現「停貸」情況。
今年以來,嚴控政策持續升溫,多地陸續發文嚴查房地產開發貸款、個人住房貸款、消費類和經營類貸款以及「凍資」等涉房貸款業務,涉房貸款嚴監管仍在繼續。商業銀行對於按揭貸款的貸前審核、放款周期都提高了要求,因此隨之而來的,便是一些熱點城市的房貸利率多次上調。
嚴躍進認為,就近期的貸款動向看,最大的變化就是銀行出現了集體性的上調。這種集體性的上調,一方面或說明有窗口指導,另一方面也是有共識,即銀行普遍都感受到了壓力,大家都統一進行了利率的調整,是一種默契。類似調整,自然也需要購房者注意,貸款方面要防範風險。「尤其是二手房方面,更是需要注意一點,如果貸款撥付不到位,那麼很容易引起糾紛。」
Ⅱ 多城房貸利率走高,專家:「杠桿炒樓時代」一去不返
今年二季度以來中國多數城市房貸利率持續走高。貝殼研究院數據顯示,6月份,貝殼研究院監測的72城主流首套房貸利率為5.52%,二套利率為5.77%,比5月分別上浮5個、4個基點;重點城市首套和二套房利率水平距離2019年11月份的高點已經不遠。
利率提高的同時,不少銀行也出現二手房貸業務排隊、放款周期延長的現象。貝殼研究院統計稱,6月72個重點城市平均放款周期延長至50天。
這與整體市場流動性充裕,且利率處於較低水平的情況並不一致。截至6月份,中國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已經連續14個月未作調整。房貸與其他類別的貸款市場出現「隔離」。
房貸利率上漲,額度緊張狀況並非全國性現象。長三角、珠三角等前期樓市熱度較高的地區表現明顯,而北京等樓市熱度較低或者相對穩定的地區房貸相對平穩。據貝殼研究院統計,6月份,蘇州首套、二套房貸利率分別較上月上調65個、50個基點,上調幅度在所有監測的72個城市中排名第一。此外,紹興、杭州首套、二套房貸利率均提高30個基點。
放款周期拉長、利率提高會影響交易節奏,特別是對「賣一買一」的換房交易。上海一些中介機構已經曝出二手房開單量大減的情形。6月貝殼50城二手房成交量環比下降約20%。
對於年中房貸緊張的原因,多位業內人士分析稱,這是在今年以來實施的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下,金融機構主動調控的結果。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指出,每當樓市調控收緊,都會出現「房貸荒」。今年這一情況尤其明顯,主要是因為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下,金融機構需要控制新增房地產貸款額度,以免「踩到」監管紅線。所以,銀行也有意識地放緩房貸投放的節奏。
貝殼研究院也認為,由於一季度使用了較大額度的信貸資源,到了半年考核時,部分銀行主動調整信貸投放速度,導致二季度部分城市出現了額度緊張的情況。合肥、杭州、成都等城市上半年信貸額度投放較多,近期部分銀行階段性減少或暫停發放個人按揭貸款。
業內專家預計,這種情況不會長期持續。貝殼研究院指出,2020年中國居民部門新增中長期貸款約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如果考慮信貸規模與名義經濟增長速度相匹配,預計今年居民部門新增中長期貸款大約有6.4萬億元-6.5萬億元左右的額度。去掉上半年3萬億元左右的已使用額度,下半年的可用額度仍有逾3萬億元左右。因此,下半年銀行信貸投放額度及放款周期或將逐步恢復常態。
部分城市房貸緊張並非樓市「缺錢」的唯一表現。據多家媒體報道,近期,央行將「三道紅線」(針對重點房企的融資管理新規)試點房企商票數據納入其監控范圍。過去商票這條相對「灰色」的融資鏈條浮出水面,與之密切相關的供應鏈融資也受到嚴控。此前,基金業協會就叫停了基金子公司備案房地產供應鏈類產品。
除此之外,今年以來,房企融資的重要來源之一,房地產信託規模也持續壓降,房企融資環境顯著收緊。據克爾瑞研究中心不完全統計,2021年上半年100家典型房企的融資額為6090億元,同比下降34%,環比下降29%,是201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事實上,無論是需求端的「房貸荒」還是供給端的開發商融資「緊箍咒」,都反映了同樣的政策方向:將投機、違規及多餘資金從房地產領域擠出來。其背後的大邏輯就是「房住不炒」。
一直以來,房地產業都扮演了一個巨大的貨幣蓄水池。各路資金不斷湧入樓市,推動形成房地產「黃金20年」。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高房價對產業和消費形成擠出效應;包括經營貸等在內的信貸資源過度流入房地產,又擠佔了支持實體經濟的信貸資源,阻礙發展和創新。這種「失衡」需要矯正。這也正是決策層強調「推動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的重要原因。
對房地產業來說,李宇嘉指出,資金大規模湧入樓市的時代結束了,靠杠桿炒作樓市的時代也一去不復返。
(原題為:中國多城房貸利率走高,專家:「杠桿炒樓時代」一去不返)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Ⅲ 華宸未來三不管理財產品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一款三家金融機構都宣稱自己是通道的罕見產品,將當前信託公司、基金子公司利用約定可避險的僥幸心理來沖大業務規模的行業現狀展現得淋漓盡致。
「華宸未來-湖南信託志高集團專項資產管理計劃」募集總規模為3億元,華宸未來資產、國元信託、湖南信託收取的管理費分別為1%、0.2%和1.6%。每一方都樂於賺取一筆「通道費」、通過相互之間的合同來規避對項目主動管理的責任。若項目不發生問題,三家本可相安無事;而一旦項目發生問題,就出現推諉責任、相互指責的怪狀。真正遭殃的無疑是那些購買這一產品的投資人,在他們簽訂這款產品投資合同時,根本無法辨清產品背後發生了什麼。
機關算盡
8月15日,當事一方國元信託針對《第一財經日報》的報道和湖南信託此前的聲明終於發聲。如果國元信託的聲明屬實,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將是一個這樣的故事。
湖南信託和華宸未來在2013年同時去調研安徽淮南志高項目,但兩家機構對對方的理解都是錯誤的。在湖南信託的概念里,華宸未來將會用它的資金池來對接信託通道(由於資金池為投向不明確的一攬子資金,如此操作華宸未來無疑將承擔更大的風險);但在華宸未來理解的合作模式中,基金子公司和信託的合作多是由信託公司負責項目前期盡調和投後管理,華宸未來只負責把產品包裝和銷售出去就可以了。
兩家公司對各自角色的理解存在明顯的偏差,帶著這樣的偏差湖南信託和華宸未來資產簽訂了單一資金信託合同,湖南信託也和融資方簽訂了信託貸款合同。但在產品進入銷售環節時,湖南信託才發現不對勁:華宸未來沒有按照資金池的方式在募資,而是以湖南信託志高項目的名義在募集,這樣一來湖南信託要承擔項目不能兌付的風險。
於是湖南信託緊急叫停,要求終止與華宸未來的合作。但得益於資管產品的火爆行情,華宸未來當時已經接近把產品賣完,而產品銷售合同也是基於華宸未來對雙方合作模式的理解。如果這時停止合作,華宸未來就等於要把投資人的投資款退回去,華宸未來當然不願意這么做。於是華宸未來想出了一個看似兩全的方案:既然湖南信託不想直接合作,那麼華宸未來再找一家信託公司做通道,幫著國元信託實現與終端投資人的隔離。
於是,一款三個通道的奇葩產品就這樣誕生了:華宸未來通過志高集團資產管理計劃募集的3億資金投資於國元信託所設立的單一資金信託,國元信託的這一單一資金信託再投資於湖南信託設立的項目貸款單一信託,後者再向融資方淮南志高發放信託貸款。
所謂單一資金信託是指信託公司接受單個委託人的資金委託,依據委託人確定的管理方式投資管理。與集合資金信託所不同的是,信託公司無須為這類理財進行剛性兌付。因此,兩家信託公司此時似乎都能找到脫身之辭。而華宸未來則試圖用產品合同里中一條約定可避險的條款撇清責任:本計劃資產管理人(即華宸未來)對信託計劃受託人(即投資人)的投資運營無決策權、管理權等主動性權力,標的信託計劃的全部運作均由湖南信託負責。
誰來兜底
據《第一財經日報》了解,投資華宸未來這一理財產品的投資人約有100名。上周五,華宸未來就此事向投資人召開說明會。會議從下午四點召開,一直持續到六點半左右。一名通過電話會議參會的投資人在會上質問:「你們這幾家金融機構膽子太大了。我的產品投資合同里說的是直接投資湖南信託,在不經我允許的情況下變更為國元信託,這就是明目張膽的詐騙。」
華宸未來也並未迴避自己的責任。在說明會上,該公司首席律師提到將代表投資人追究資金監管行浦發銀行(13.690, 0.14, 1.03%)淮南支行在此事上的責任。該律師稱,資金雖然是投向了淮南志高,但投的項目不對。按照銀行監管的正常流程,銀行需要審核資金每筆投向的用途與其用款申請書上申請的用途是否一致。該律師稱,華宸未來拿到了銀行資金轉賬的記錄,確定了不一致性,因此要從這個方面追究銀行的責任。
除了華宸未來的維權前景,3億資金兌付的前景也取決於項目本身的進展情況。湖南信託介紹稱,目前完成90%工程量的志高動漫園暫停建設,因淮南志高陷入多宗訴訟之中,志高動漫園850畝土地使用權已被長安國際信託申請查封。2014年6月,北京九派投資公司作為重組方介入淮南志高項目,並與相關債權、債務人進行談判。目前,重組正在進行政府審批重組
業內人士認為:「誰的投資人,屁股由誰先擦。」如果上述兩個前景方面都很糟糕,那麼最終承擔更大責任的一方無疑將是華宸未來。不過,成立於去年3月的華宸未來注冊資本僅2000萬元,顯然沒有兜底這一產品的能力。而隨著上周萬家共贏8億理財產品風險的暴露,基金子公司的此類問題將會越來越多。
風險事件該如何解決?市場需要答案。
Ⅳ 老總辭職,子公司出事,這家基金公司到底怎麼了
提及華宸未來,估計熟悉的投資者不多,即使是在這個行業內,對其有了解的人應該也是屈指可數。最新的規模數據顯示,這家成立於2012年6月20日的公募基金公司,目前僅有0.18億的總規模,在113家基金公司中排名倒數第一。而在成立以來,華宸未來可謂命運多舛,本想藉助子公司業務迅速發展,但沒想到風控出現問題,連續兩次「踩雷」,幾乎將這家公司拖入無底深淵,至今還有投資者在四處投訴,而最新受到關注的,則是華宸未來總經理變更。也就是說,華宸未來總經理辭職了,由誰來接替,目前還不知道。這一次,對華宸未來不知算不算一劫?總經理辭職今日(3月29日),華宸未來基金發布高級管理人員變更公告,宣布從3月29日起由董事長於建琳擔任總經理一職,公告中未涉及前總經理楊桐的去向。藍鯨基金就董事長暫代總經理一職,詢問前總經理楊桐的去向。華宸未來方面回應媒體:「前總經理楊桐因個人原因暫時無法履行總經理一職,由董事長代任。楊桐還沒有正式離職,根據相關規定,會在三個月內發布公告說明情況。」公司僅剩一隻公募產品資料顯示,2012年6月20日成立以來,該公司僅發行過兩只基金,一隻為華宸未來300(LOF),另一隻為華宸增利債券。其中華宸未來300(LOF)已於2016年4月清盤。2016年5月3日,華宸未來基金公司在其官網上發布公告稱,至2016年4月26日,華宸300(LOF)基金合同已屆滿三年。根據基金相關法規,以及該基金合同約定,華宸300基金(LOF)合同生效滿三年後,若基金資產規模低於2億元,則基金合同自動終止。而截至2016年4月26日日終,華宸300資產規模為0.15億元,自動觸發清盤。清盤後,華辰未來僅剩下一隻基金,成立於2013年8月20日華宸增利債券。然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該基金也處於瀕臨清盤的邊緣。年報顯示,華宸增利債券目前基金規模僅為0.18億元。子公司兩次踩雷2017年1月初,21世紀報報道,數位投資者反映,在2013年-2014年期間購買了華宸未來基金子公司,華宸未來資產的資管產品。該產品主要投向安徽滁州的中普城市廣場建設項目。但是,項目到期後,他們才得知該項目早因資金不足近似停工。有投資人為此表示,華宸未來不與投資人協商,私自接管中普項目的管理工作,導致資管產品風險暴發。
其實,這已經是華宸未來子公司二次觸雷。2014年8月份,證監會宣布,因子公司華宸未來資產管理公司的信託淮南志高資管項目計劃違約,對華宸未來公募基金公司(包括母公司和子公司)處以暫停新業務3個月的處罰。故該公司在2014年8月後再沒有發起過新基金。
別問我怎麼知道的,搜一下『自選基』,你會回來謝我。
Ⅳ 什麼是基金子公司資管產品
2012年10月29日,證監會公布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暫行規定》,這一規定被業界認為中國理財市場進入了泛資管時代。該規定的核心在於證監會允許公募基金公司,通過設立基金子公司的形式,經營特定客戶資產管理,包括未通過證券交易所轉讓的股權、債權及其他財產權利。如果說的簡單一點,以往被信託所壟斷的很多業務,例如房地產融資、政府基礎設施建設容易、工商企業融資等等類型,都可以由基金子公司通過發行資產管理計劃來實現融資需求。而以往這類型,基本是由信託和銀行全權負責,由銀監會統一監管,在此文發布後,證監會監管下的基金公司也可以進行。
Ⅵ 支付寶里的基金要叫停,是真的嗎,那已經購買的基金怎麼辦
支付寶裡面基金銷售業務沒有被叫停。如果極端情況下,不能購買,已經購買的基金,還是可以通過購買發基金公司app,進行購買或者出售的。不用擔心。
Ⅶ 銀行千萬級罰單8成涉房 金融強監管態勢延續
經濟參考報5月25日消息,近期,央行、銀保監會等部門多次「喊話」,對房地產金融保持監管高壓。地方層面,廣東、合肥、深圳等多地金融監管部門針對涉房信貸政策持續「打補丁」,進一步圍堵資金漏洞。在「房住不炒」基調下,銀保監系統對信貸資金違規輸血房地產毫不手軟。據同花順iFind統計,今年以來,銀保監系統披露銀行業機構罰單546張,罰金8.37億元,近半數罰單為涉房、涉地信貸違規。業內人士預計,在房地產金融受到監管當局高度關注的背景下,加強貸款全流程管控、防止資金違規流向房地產等領域仍是未來監管重點。
房地產金融監管政策密集落地
近期中央和地方層面密集發聲,加大房地產調控力度,深圳、合肥等多個熱門城市多次給政策「打補丁」,圍堵資金漏洞、規范市場秩序已成為多地樓市調控政策的重要內容之一。
近一個月內,金融監管部門針對房地產金融多次發聲。央行副行長李波5月22日在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表示,要充分發揮宏觀審慎政策結構性靶向調控的作用,針對房地產金融等特定領域的潛在風險,及時採取宏觀審慎措施,防範系統性風險。銀保監會5月20日發文表示,對頂風而上、嚴重擾亂市場秩序、干擾貨幣信貸政策傳導的投機行為給予嚴肅處理。央行5月11日發布的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重申「房住不炒」,明確表示堅持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保持房地產金融政策的連續性、一致性、穩定性。
此外,銀保監會農村銀行部日前就加強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社團貸款監管向各地徵求意見,其中強調社團貸款不得投向房地產業。基金業協會近期也已叫停基金子公司備案房地產供應鏈類產品。
地方金融監管部門持續加大監管力度。例如,金融委辦公室地方協調機制(廣東省)第一次例會表示,廣東協調機制各成員單位將強化風險監測與防控,持續督促金融機構加強信貸合規管理。浙江銀保監局近日表示,將與地方有關部門加強協作,聯合成立工作專班,共同查處打擊各類房地產領域違法違規行為。合肥市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局發文要求,加強個人住房貸款首付資金來源、最低首付比、償債收入比、貸款資質的審查,嚴肅查處經營用途貸款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行為。
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在金融監管部門的要求下,對銀行進行了自查,個別城市還在一定范圍組織了監管檢查。
在「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的政策導向下,監管機構針對信貸資金違規進入樓市、商業銀行違規向房企放貸行為進行嚴格監管,多家銀行高管都重申,今年將持續加強房地產貸款的管控力度。
交行行長劉珺透露,個人經營貸違規流入房市的排查情況是今年重點工作之一。下一步將進一步加強個人經營貸用途管理。加強貿易背景審核和用途監控,嚴防信貸資金流入違規領域。建行副行長呂家進表示,將對房地產開發貸繼續實施從嚴的名單制管理,積極開展項目合規性審查,嚴格把關項目投向和資金用途。
多銀行違規操作領高額罰單
隨著政策持續收緊,對於房地產金融的監管力度也保持高壓。據同花順iFind統計,今年以來,銀保監會針對銀行業機構披露罰單546張,千萬級以上罰單10張,其中8張罰單涉及房地產貸款,涉房貸款相關罰金總額超過3億元。
其中,華夏銀行被罰9830萬元,罰金最高,違規案由涉及「違規向土地儲備項目提供融資」「部分理財資金違規投向土地儲備項目」。渤海銀行罰金9720萬元緊隨其後,案由包括「違規向資本金不足的房地產項目發放貸款」「違規發放土地儲備貸款」「違規向四證不全的房地產項目發放貸款」等。中國銀行因「理財資金違規用於支付土地款或置換股東購地借款」「理財資金違規用於土地儲備項目」等被罰8761萬元。
「近期銀保監會密集披露罰單,表明國內金融強監管常態化、對金融領域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態度。」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表示。
監管部門一再重申銀行貸款嚴禁違規挪用,為何總有銀行明知故犯?周茂華表示,這要從供求兩端找原因,一方面,國內房地產貸款額度大、信用鎖定期限長、利率較高、銀行收入穩定,房價穩步增長令抵押品相對安全,房地產不良率低,銀行房貸風控管理成本低;另一方面,部分購房者利用銀行信貸資金進行「加杠桿」投機炒房,資金具體使用流向存在監控難度大、成本高等問題。
一位銀行信貸部人士告訴記者,監管機構始終嚴格監管信貸資金違規進入房地產市場,但貸後進行資金用途干預並不容易,「試圖將貸款資金流向房地產的企業往往存在多頭開戶,資金在多個賬戶間轉移,這就導致原放款銀行難以監督資金流向。」
涉房信貸監管仍是「重頭戲」
業內人士表示,下半年銀行領域監管重點將繼續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預計在信貸投放等領域的督查力度會進一步提升,處罰警示力度將加大。
周茂華認為,下半年銀行監管重點還是信貸業務領域,「商業銀行盈利貢獻的重頭業務仍是信貸業務,此外,國內部分銀行違規開展業務問題治理難,需要一個過程。」
廈門國際銀行投行分析員任濤稱,下一步,監管層除了繼續防範各種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領域,還可能嚴格控制房地產貸款增速,同時提高房地產貸款風險權重。此外,在嚴格約束房地產企業信貸融資、供應鏈融資的基礎上,對地產企業股權融資以及普通債券融資(含美元債)進行一定限制。
對於嚴監管背景下商業銀行的發展,周茂華表示,穩健經營、提升風控能力、不斷增強金融創新能力和服務質量是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銀行應健全管理制度,培育依法合規開展業務、穩健經營的企業文化,同時進一步優化現代結構。
任濤建議,銀行應積極順應監管導向,將信貸資源投向普惠小微、製造業、科創類、綠色信貸企業,保持在監管導向較為明確領域的信貸投放權重平穩上升。
Ⅷ 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子公司業務有什麼區別
基金管理公司合資公司業務的區別,就是投資的范圍不同。
Ⅸ 全面規范地產行業發展落實「房住不炒」
自2016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房住不炒」後,決策層每年都會用來定調房地產行業發展。去年新冠疫情後,本已高企的大城市房價再度出現較大幅度上漲,於是在過去這一年來,規范房地產行業發展的政策可謂接二連三。
最近的一次是6月4日財政部、自然資源部、國家稅務總局、中國人民銀行聯合通知,將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劃轉由稅務部門徵收,雖然目前看只是征管方式轉變,資金分配、使用格局並未改變,但業內普遍認為讓徵收管理更為科學統一、信息更為公開透明,將減少地方政府對土地出讓收入不合理的依賴,有效治理此前土地出讓收支亂象。
房地產對於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和影響力之大,早已人盡皆知。如今隨著房價尤其是大城市房價節節攀升,行業發展已成「雙刃劍」:主要體現在各級政府每年累計數萬億元的土地出讓收入對城市建設發展的重要性,2020年這一數字是8.4萬億元;同時,高房價帶來的負面影響日益突出,由此引發的社會公平問題亦開始發酵,年輕人奮斗慾望漸弱、大城市生育率明顯偏低等現象,或多或少都與高房價有關。
要解決這一問題,唯有落實「房住不炒」,而從房地產行業發展狀況來看,多年來的野蠻生長,需要一場「刮骨療毒」式的全面規范和整頓。
去年下半年出台的「三道紅線」管控政策,現在看無疑是這一輪全面整頓的開始,與之相關的系列收緊房企融資渠道措施,也是對房地產行業影響最為深遠的政策之一。因為此前房地產行業盛行的高杠桿、博房價上漲模式不再可行。
從數據上看,融資環境收緊效果已然顯現,統計顯示,2021年5月,上市房企單月境內外債券融資共發行52筆,較上月減少38筆,發行規模摺合人民幣約647億元,環比減少30.9%。同時,上市房企財務杠桿也隨之降低,根據2020年年報數據,滬深交易所和港股上市的境內房企剔除預收賬款後的資產負債率分別為63.5%、70.6%,較上年下降0.1個、0.7個百分點;凈負債率分別為75.6%、81.9%,較上年下降9.1個、26.8個百分點;現金短債比則較上年分別上升0.08、0.32至1.37、1.54。
近期,基金業協會叫停基金子公司備案房地產供應鏈類產品,收緊資管計劃投資購房尾款的備案,規定證券期貨經營機構不得新設資管計劃投資購房尾款資產。加上此前設立的銀行房貸集中度管理新規,金融機構向房地產行業輸血被嚴格規范。
此外,大城市住宅用地供應「兩集中」、各地嚴格規范房地產市場信息發布、嚴格防範經營貸消費貸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等相關措施,目的也是規范行業發展,助力落實「房住不炒」。
值得一提的是,在出台一系列限制政策的同時,對於此前房地產相關監管措施也需要根據現實情況及時修正,以適應新形勢、新技術的發展與運用。比如,近日天津商品房預售擬出新規,包括縮短預售資金監管期限、擴大不納入資金監管項目范圍、非住宅項目納入監管、增加資金交入監管賬戶途徑、優化資金撥付流程等政策,有利於提高房地產開發企業資金使用效率。未來,各地也應該及時清理對房企不合時宜的限制政策,確保房企能夠在公平、效率環境下落實「房住不炒」。
應該說,房地產行業發展依然對經濟社會和民生影響重大,監管層理應全面規范,確保行業健康發展,真正讓「房住不炒」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