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保險費率改革的影響
壽險費率改革或致長期保障類產品費率降20%
壽險費率市場化正式邁出步伐。在近期保監會召開的保險業深化改革培訓班研討會上,保監會主席項俊波透露稱,近期國務院已經通過人身保險預定利率改革的方案。雖然試點只是先從普通型人身保險產品開始,但卻是保險業深化改革的重要一步。
國內一家壽險公司總精算師指出:此次改革主要針對傳統型壽險,比如定期壽險、終身壽險、兩全保險、重大疾病保險等,即非分紅型產品,提高預定利率至3.5%,他認為,這一變化將使長期保障類產品的費率降幅達到20%。
在其看來,這一改革對於整個行業是積極的事情,但對於行業的格局,影響不大。對於消費者而言,將可以用比分紅產品更低的價格買到保障型產品,可以說是多了一種選擇。
此前,有分析認為,壽險費率的市場化將有可能帶來一定的退保風險。該精算師對此表示認同,但他同時也指出,各家公司完全可以採取多種方式來防範化解這種風險,比如通過「轉保」的方式等。
費率下降,此類產品的銷量又會有怎樣的影響?前述總精算師分析認為,銷量的變化不會很大。因為基本屬於是一種替代效應,可能去香港購買保險的情況會有所減少,但不會影響大的分紅險與非分紅險的格局。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2. 保險費率的市場化
保險費率市場化是什麼意思呢?保險費率市場化過程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保險市場也會因此發生復雜的變化,監管部門不再制定保險費率,而由保險公司依照一定的原則和程序自訂費率。
保險費率是保險供給和保險需求之間交易的價格,是保險產品價格的反映。從國外保險市場看,保險費率可分為三種:即法定保險費率、公定保險費率、市場保險費率。保險費率市場化是指通過市場機制和價格規律來有效地配置保險資源,因此,它多指市場保險費率。保險費率市場化的前提條件是將條款和費率制定權下放給保險公司,由保險公司根據保險市場的供給和需求關系來制定費率。保險費率市場化實際上就是讓保險產品的價格發揮市場調節作用,利用費率杠桿調控保險供需關系,提高保險交易的效率性。保險費率市場化包括費率決定、費率傳導、費率結構、費率管理、費率機制、資金價格、勞動力價格等要素的市場化。保險費率作為經濟杠桿在保險業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宏觀上,保險費率能夠調節保險的供給和需求關系,微觀上,能夠改變個人和企業的行為偏好。保險費率市場化改革需要建立健全完整的保險市場組織體系,將保險市場、再保險市場、保險中介市場的建設與建立新的保險費率調節傳導機制有機結合起來,並整體推進,同時,保險費率市場化改革要求保險公司進行體制改革以適應市場化改革的需要,構造保險費率市場化改革的良好微觀經濟基礎。目前除保險市場已經初具規模,再保險市場和保險中介市場需要加快建立,進而形成完整、有效、互動、靈敏的保險市場體系。
3. 萬能保險費率市場化改革對保險股是好還是壞
不對
費率改革對普通壽險產品的影響較小,不會因此引發大量退保;分紅險和萬能險通過分紅及每個月的萬能結息,實際上已經費率市場化了,即使未來分紅險和萬能險費率改革正式實施,退保對客戶不一定合適,理性的客戶不一定會退保,保險公司還可以為客戶提供保單轉換服務,解決客戶的擔憂。總體來講,不會因為費率市場化引發大面積退保。
出現惡性競爭的可能性不大,壽險經營的門檻較高,相對比較成熟和謹慎。一方面,本次改革雖然「放開前端」,對於普通型壽險定價利率松綁;但同時監管機構「管住後端」,准備金評估利率仍然限制在3.5%。如果公司將定價利率提高到3.5%以上,公司的實際資本將大幅下降,償付能力也會隨之下降。所以各公司必須在定價利率的設定上要量力而行,審慎而為。另一方面,多年來,壽險行業逐漸汲取了國內外「利差損」的經驗教訓,對長期市場風險的意識和管理已深入人心,資產負債管理等精算技術手段已經為廣大壽險公司所熟知並實踐使用。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4. 保險費率市場化的費率市場化帶來的挑戰
當前,我國保險市場體系日漸完善,保險市場機制也日趨成熟,在保險監管方面,相關法律體系不斷充實,以償付能力監管為主的監管模式逐漸形成,基本具備實現費率市場化的條件。但與此同時,費率市場化對我國保險公司的挑戰也相當明顯,這些挑戰主要包括:
(一)對保險公司盈利能力的挑戰
由於費率市場化將導致費率水平的下降,因此費率市場化構成了對保險公司盈利能力的重大考驗。如果因費率下降對保險公司的盈利能力構成消費影響,就不僅會降低保險公司對費率市場化的支持度和能動性,甚至產生抵觸,而且會降低保險公司參與費率市場化的能力,導致保險費率市場化的步伐被推遲。現實情況恰恰在於,由於經營環境的惡化(註:總的來看,保險市場化的深化有利於建立良好的市場環境,但由於當前保險市場上一些不規范的經營行為比較普遍,同時保險公司的經營管理體制沒有進行及時的改革和完善,導致保險公司的內外經營環境出現惡性化的發展趨勢。),我國保險公司的盈利能力在下降,成為制約費率市場化順利推進的重要因素。
從保險公司的經營狀況來看,2002年1-6月,我國人身險營業費用、手續費和傭金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了67.45%、212.99%和 28.92%(註:在此我們要關注的是,2002年1-6月,我國人身險保費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長84.4%,其原因在於壽險公司推出了大量的新產品,市場反應熱烈。但是,壽險業不同於其他行業,保費增長本身就具有遞增的特徵,而其成本不應有劇烈的上升,否則會影響到將來的給付。),這表明我國壽險公司的營業成本在迅速增加、財務狀況惡化。財產險公司的情況也不理想,2002年1-5月我國財產險市場的綜合賠付率已達43.52%,比上年同期上升6.95個百分點,有些險種的賠付率已經超過了50%,企業財產險的賠付率甚至達到了70%.經營狀況的惡化必然導致盈利能力的下降,2002年1-6月,我國全部壽險公司的賬面利潤為5.98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5.84億元,降幅達49%.全部財產險公司同期賬面利潤為69.68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5.84億元,降幅達49%.全部財產險公司同期賬面利潤為69.68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19.1億元,降幅達22%.
費率下降必然要求保險公司資金運用收益相應提高,以彌補由於費率下降所造成的承保利潤的虧空。但目前我國保險公司資金運用的結果也很不理想。 2001年我國保險業資金運用余額為3702.79億元,當年實現收益為139.49億元,收益率為4.3%.2002年1-6月我國保險公司資金運用余額為4776.08億元,實現收益82.57億元,收益率下降到1.95%.
更為嚴峻的是,在承保利潤下降已成為必然趨勢的情況下,短期內我國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能力難以有明顯的改觀。一方面由於資本市場利好因素較少,降息對股票市場的刺激效應有限,卻降低了協議存款和債券的收益率,保險資金運用的贏利空間不大。另一方面,保險資金運用目前仍然局限於銀行存款、購買債券以及證券投資基金等領域。《決定》在向企業開放保險資金運用的同時規定「保險公司的資金不得用於設立證券經營機構」,國內保險公司期待已久的成為基金公司發起人和嘗試混業經營、加快金融產品融合的願望在短期內可能難以實現,使保險公司的贏利渠道仍然受到較大的限制。而且,目前我國保險行業開拓市場的主打產品——投資連接型、分紅型產品也因資金運用渠道的狹窄、獲利能力的低下而使該類產品的競爭力削弱,退保率上升(註:2002年1-6月我國投資連結險的保費收入為41.1億元,同比下降36%,退保率為4.9%,上年同期投資連結險的退保率則僅為0.1%,同比增長了4.8個百分點。)。
(二)對保險市場規范化的挑戰
我國保險市場的格局是:在數量上佔10%的保險公司佔有95%左右的市場份額,而其餘的數量上佔90%的保險公司佔有5%左右的市場份額。眾多的中小型保險公司急於提高各自的市場份額,在市場競爭方面不惜代價和成本,亮出渾身解數爭奪市場,而位居前列的保險公司為了保持既有的市場優勢和份額,在市場競爭方面也大展身手,使保險市場硝煙彌漫、風聲鶴唳,各種非規范競爭層出不窮,保險市場的健康和有序發展受到消極影響。當前國內保險市場上非規范競爭的表現主要有:侵犯競爭對手的知識產權;在設立地區壁壘的同時跨地區開展保險業務;竊取競爭對手的商業秘密;詆毀競爭對手;利用行政手段干預保險市場等等。其中,通過高手續費、高返還率、低實際費率爭攬保險業務、安全無事故返還等最為常見,這種自殺式的競爭手段不僅增大了保險公司的經營風險,而且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
非規范競爭手段的泛濫表明保險公司規范競爭手段的不足。除了利用價格手段以外,目前保險公司還沒有足夠有效的手段、特別是服務方面的手段贏得競爭優勢。費率市場化在賦予保險公司自主確定條款和費率的權力,在保險公司已經習慣於用價格競爭手段開拓市場的情況下,有可能充分利用這種自主權進一步降低費率,出現競相壓低費率的惡性競爭的局面,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各種規范化的競爭手段由此進一步受到排擠,使費率市場化的真正意義得不到實現,而且可能導致保險公司大面積虧損,加大了保險公司的經營風險。
從規范意義上看,競爭手段的豐富和完善是保險公司迎接費率市場化的有效途徑,但在費率市場化迅速推進的條件下,保險公司沒有足夠的精力和技術條件去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競爭手段,而傾向於直接降低費率並導致惡性競爭。所以就短期而言,費率市場化對規范保險市場也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三)對保險公司經營管理水平的挑戰
費率市場化目前對於保險公司而言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增強保險公司經營的獨立性和市場應變能力,同時對於保險公司也是一個考驗。在一定意義上,費率市場化對保險公司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也構成了挑戰。具體而言,國內保險公司除了上文論及的贏利能力的挑戰外,還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構成對保險公司經營管理水平的挑戰:
第一,對保險公司抗禦市場風險、應對市場不確定性能力的挑戰。費率市場化對保險公司可能造成的風險除了保費收入減少、支付困難以外,還會導致保險公司的保險責任相對增加。同時,由於費率市場化會導致費率下降,投保人可能會要求退保後依照低費率重新投保,使公司經營的穩定性受到影響。此外,由於費率市場化使市場穩定的「屏障」被沖破以後,保險市場會因費率的波動而波動,保險市場由此也會變得更加不確定。特別是在金融自由化推進的過程中,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開放,各種國內外政治、經濟和金融形勢的變化都會因國內的利率、匯率等造成壓力甚至沖擊,這必將造成費率波動的誘因,從而對稚嫩而又脆弱的保險市場造成沖擊,使保險公司的外部經營環境惡化。
我國保險市場尚處於培育和發展階段,除少數幾家保險公司因資本實力較強、市場份額較高而具有相對較強的抗禦市場風險、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以外,絕大多數保險公司的相應實力都較弱,難以抗禦費率市場化以後隨時可能發生的風險。如果因費率市場化而使保險公司的穩定性受到影響,或者因費率市場化而使保險市場的波動性增強,都將會對保險公司抗禦市場風險,應對市場不確定性構成挑戰。
第二,對保險公司技術能力的挑戰。費率市場化使保險公司產品和服務創新的壓力加大,保險公司必須通過產品開發和服務創新擴大自己的品牌效應。但是,我國許多保險公司由於自身實力的限制,產品開發的組織機構建設和技術力量的組建工作都還非常薄弱,有些甚至還沒有獨立開發保險產品的實踐,其產品和服務主要是靠模仿和改造其他公司,因而還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產品開發與服務創新。同時,保險費率的釐定要以良好的精算技術為基礎,而目前我國壽險精算盡管已有一定的歷史,但主要是對國外技術的模仿,還沒有建立適應中國壽險市場的精算技術體系。非壽險精算學則剛剛引入我國,不僅精算技術人員高度稀缺,而且非壽險精算所需要的大量歷史性、基礎性資料嚴重缺乏或失真,使非壽險精算因缺乏基本技術的支持而無法展開。
(四)對保險監管的挑戰
有效的保險監管是費率市場化順利推進的條件和保障,當前保險市場降費的過濫和無序是保險監管不力的反映,同時也表明保險監管還難以適應費率市場化的需要。我國保險監管機構習慣於對保險機構設置和各種規章制度的審批,習慣於通過對有突出性不良表現的市場行為的監管,而對於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以及與償付能力有密切關聯的一系列指標體系的監管嚴重不足,使保險費率不能被有效納入保險監管的范圍。同時,由於信息監控手段的缺乏和技術能力的缺乏,保險監管部門不能及時對保險市場的費率變動進行跟蹤監控,不能對費率的調整做出合理與否的科學判斷,也難以對各種保險產品的費率提供參考性的數量標准和指導,導致保險市場的費率變動基本上處於失控狀態,任其發展。此外,對於各種惡意降費行為,保險監管部門缺乏強有力的手段予以制止和制裁,而且執行的力度也不夠,起不到應有的監管作用,也使費率監管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現行監管體制下,如果費率市場化在更廣的范圍和更深的層次上層開,必將構成對保險監管的嚴峻挑戰。
對於費率市場化的挑戰問題,我們應該有正確的認識。在現行條件下,盡管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但費率市場化是我們當前必須走的一條路。我國費率市場化的一個很重要的現實背景是:國內的保險公司面臨著加入WTO後外資保險公司的威脅與挑戰以及WTO規則對我國現存的保險監管體制與監管模式的挑戰。我們加入WTO、遵循WTO的普遍規則決不是要引狼入室、扼殺國內企業,如果是這樣,我們不去加入也就是了。我們加入WTO一方面是為了引入國際通行的游戲規則,增強國內企業融入國際經貿活動的能力,也使我們能分享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好處,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增強我國對國際經貿活動所遵循的游戲規則的影響力,從而在更為廣闊的范圍內維護我們的正當利益。因此,我們加入WTO不是要給國內保險公司斷生路,而是要為其找生路。
費率市場化也並非洪水猛獸,費率市場化也會促使保險公司加快經營管理體制改革的步伐,強化內部管理,加快產品和服務創新的節奏,更加註意風險的防範和成本的控制,從而提高保險公司的競爭實力和我國保險業發展的整體水平。事實上,我國已經開始了費率市場化的實踐,許多保險公司已經接受了費率市場化的洗禮,培育了一定的應付挑戰的能力。只要我們從容面對,精心實施,加強監管,我國的費率市場化一定能取得預期的成效。
5. 壽險費率市場化改革,這對保險行業會產生哪些影響
壽險費率改革可能導致長期保障產品費率下降20%,壽險費率市場化正式邁出步伐。在近日召開的保監會深化保險業改革座談會上,保監會主席項俊波透露,國務院近日通過了《壽險預定利率改革方案》。 速度。 雖然試點只是從普通壽險產品開始,但它是深化保險業改革的重要一步,國內某壽險公司總精算師指出,此次改革主要針對傳統壽險。
如:定期壽險、終身壽險、綜合險、重疾險等,即非分紅型產品, 並將預定利率提高至 35%,他認為,這一變化將使長期保護產品的比率降低多達20%,在他看來,這次改革對整個行業來說是一件好事,但對行業結構影響不大,對於消費者來說,他們將能夠以比分紅產品更低的價格購買有保障的產品,可以說是又多了一種選擇。
6. 費率市場化改革對壽險公司的影響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不對
費率改革對普通壽險產品的影響較小,不會因此引發大量退保;分紅險和萬能險通過分紅及每個月的萬能結息,實際上已經費率市場化了,即使未來分紅險和萬能險費率改革正式實施,退保對客戶不一定合適,理性的客戶不一定會退保,保險公司還可以為客戶提供保單轉換服務,解決客戶的擔憂。總體來講,不會因為費率市場化引發大面積退保。
出現惡性競爭的可能性不大,壽險經營的門檻較高,相對比較成熟和謹慎。一方面,本次改革雖然「放開前端」,對於普通型壽險定價利率松綁;但同時監管機構「管住後端」,准備金評估利率仍然限制在3.5%。如果公司將定價利率提高到3.5%以上,公司的實際資本將大幅下降,償付能力也會隨之下降。所以各公司必須在定價利率的設定上要量力而行,審慎而為。另一方面,多年來,壽險行業逐漸汲取了國內外「利差損」的經驗教訓,對長期市場風險的意識和管理已深入人心,資產負債管理等精算技術手段已經為廣大壽險公司所熟知並實踐使用。
7. 壽險費率市場化改革會對保險行業會產生什麼影響
壽險費率改革或致長期保障類產品費率降20%
壽險費率市場化正式邁出步伐。在近期保監會召開的保險業深化改革培訓班研討會上,保監會主席項俊波透露稱,近期國務院已經通過人身保險預定利率改革的方案。雖然試點只是先從普通型人身保險產品開始,但卻是保險業深化改革的重要一步。
國內一家壽險公司總精算師指出:此次改革主要針對傳統型壽險,比如定期壽險、終身壽險、兩全保險、重大疾病保險等,即非分紅型產品,提高預定利率至3.5%,他認為,這一變化將使長期保障類產品的費率降幅達到20%。
在其看來,這一改革對於整個行業是積極的事情,但對於行業的格局,影響不大。對於消費者而言,將可以用比分紅產品更低的價格買到保障型產品,可以說是多了一種選擇。
此前,有分析認為,壽險費率的市場化將有可能帶來一定的退保風險。該精算師對此表示認同,但他同時也指出,各家公司完全可以採取多種方式來防範化解這種風險,比如通過「轉保」的方式等。
費率下降,此類產品的銷量又會有怎樣的影響?前述總精算師分析認為,銷量的變化不會很大。因為基本屬於是一種替代效應,可能去香港購買保險的情況會有所減少,但不會影響大的分紅險與非分紅險的格局。
8. 保險費率市場化的意義
·什麼是好的大病保險
好的大病保險有兩個核心的要素:保險責任和價格。隨著保險市場競爭的加劇,出現的保險形態越來越多。就目前市場上3500種大病保險來看,好的大病險有以下幾個特點:
從責任看:
1)是否有輕症責任,輕症的概率遠大於重症的責任,所以需要特別關注。
2)輕症的保險責任,不是看數量,重點看保的病種是否是常發的病種
3)輕症的賠付比率,目前大多產品輕症賠付20%,個別險種突破達到了30%
4)輕症豁免,這是市場上少有的保險責任,意義重大,即使輕症了也能保障整體保險計劃的實施。
5)重症責任:2007年保險行業協會和中國醫師協會對於重大疾病做了統一規范,其中前25種是行業統一的,前6種是必保的,也有少數公司沒有完全覆蓋25種,需要甄別。
6)重症責任的數目,這里是大家往往容易走進只看數量不看質量的誤區。打個比方A保險保100項目,但高發病率只有40個,B保險保60個項目,但高發病率有50個;另外是否有您特別關注的保險病種,比如橡皮病
7)其他如全殘、生命末期提前給付可以作為參考性選擇責任
從價格看:
同類保險產品之間有多達50%左右的價格差距。為什麼這么大的差距呢?2013年8月人身保險費率市場化改革以來,保險公司在監管允許的范圍內可以自由確定保險費率從而形成了巨大的費率差異。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9. 費率市場化保險產品有什麼優勢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保險費率是保險供給和保險需求之間交易的價格,是保險產品價格的反映。從國外保險市場看,保險費率可分為三種:即法定保險費率、公定保險費率、市場保險費率。保險費率市場化是指通過市場機制和價格規律來有效地配置保險資源,因此,它多指市場保險費率。保險費率市場化的前提條件是將條款和費率制定權下放給保險公司,由保險公司根據保險市場的供給和需求關系來制定費率。
保險費率市場化實際上就是讓保險產品的價格發揮市場調節作用,利用費率杠桿調控保險供需關系,提高保險交易的效率性。保險費率市場化包括費率決定、費率傳導、費率結構、費率管理、費率機制、資金價格、勞動力價格等要素的市場化。保險費率作為經濟杠桿在保險業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宏觀上,保險費率能夠調節保險的供給和需求關系,微觀上,能夠改變個人和企業的行為偏好。
保險費率市場化改革需要建立健全完整的保險市場組織體系,將保險市場、再保險市場、保險中介市場的建設與建立新的保險費率調節傳導機制有機結合起來,並整體推進,同時,保險費率市場化改革要求保險公司進行體制改革以適應市場化改革的需要,構造保險費率市場化改革的良好微觀經濟基礎。目前除保險市場已經初具規模,再保險市場和保險中介市場需要加快建立,進而形成完整、有效、互動、靈敏的保險市場體系。
提示:通過介紹保險費率市場化,可以看出保險市場化對於我國保險市場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當然保險費率市場化也帶來了很多的問題,如說保險監管方面、保險公司盈利能力、保險市場規范化等方面都會帶來一定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