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品平台 > 論述理財產品的發展歷史

論述理財產品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8-17 22:38:07

1. 理財網的發展歷史

2000年12月,理財網成立;
2002年01月,理財網啟用網站域名;
2003年08月,理財網第一次改版;
2004年05月,理財網創建「理財網家園」論壇;
2005年01月,理財網第二次改版;
2008年03月,理財網第三次改版;
2011年05月,理財網第四次改版,全新上線,發展為包括信託資訊、信託產品、分析研究、專家觀點、信託專題、信託社區六大板塊、二十四個子欄目的信託專業網站。
2013年03月,理財網第五次改版,全新上線,新添加「聚信託」功能、聚信託產品、信託資訊、信託公司、信託專家、信託微博、信託從業者、信託渠道、信託三方機構等為一體功能!

2. 試結合我國銀行理財產品的發展歷史,談談你對我國理財產品發展前景的認識。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與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續提高,個人財富規模不斷擴大,同時財富結構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包括銀行理財在內的非儲蓄類個人金融資產增速驚人。今年以來,受特殊市場環境影響,銀行理財產品更是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態勢,並出現了「超短期產品占據主導、收益率攀升」等情況。具體原因分析如下:

1.負利率條件下,商業銀行通過收益相對較高的理財產品,滿足客戶對資產保值增值的迫切需求。

個人財富規模的不斷擴大使客戶提高了對資產保值增值的要求。在我國當前已連續16個月負利率的市場情況下,客戶對較高收益產品的需求尤為迫切。

2.面對宏觀政策的變動,商業銀行通過理財緩解監管與市場的雙重壓力。

年內央行已6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目前大型銀行已達21.5%的歷史高位,中小銀行也達到18%,商業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資金緊張。而在緊縮的信貸政策下,部分社會融資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商業銀行只能通過信貸資產類等理財產品,推動資產向表外移動。

綜上兩方面,在今年復雜的經濟形勢下,資產負債的「表外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商業銀行應對宏觀因素與市場形勢變動的積極舉措。

3.針對資本約束強化等現實挑戰,商業銀行借力理財提升盈利的可持續性。

理財業務涵蓋面廣,品種豐富,不僅有利於商業銀行負債結構的調整,還能對銀行的資產管理保險、託管等業務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有利於優質客戶維護,對持續提升銀行的整體競爭力意義重大。在資本約束日益強化的條件下,低資本消耗的理財業務成為商業銀行的優先選擇。

我認為,一是升息在短時間內能夠緩解銀行的流動性狀況,但難以迅速扭轉負利率局面,客戶對資產保值的金融需求仍然存在,也就是說理財產品仍具有市場基礎;二是表外化是金融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趨勢,我們應當考慮如何隔斷表內與表外風險、如何為表外資產擴張配備相應的風險對沖機制等問題,而因表外化存在風險就否定或壓抑表外化趨勢則是不可取的,反而會抑制金融創新的步伐。

3. 中國理財業的發展史

當今的中國理財業的發展史僅僅幾年的時間,還處於起步.
過去,理財的雛形可以有幾千年的歷史,你的目的是什麼,用來做什麼用,清楚這個前提,才可以找有用的資料.

4. 投資與理財的歷史沿革

《投資與理財》於2000年正式創刊,憑借全面、專業、實用的理財產品分析報道受到廣大投資者的認可和好評。2010年,《投資與理財》改版,大16開全彩印刷,每期附送《藝術與財富》副刊。

5. 簡述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過程

中國的資產管理行業因銀行個人理財產品而興起,從誕生、發展,到繁榮、沉澱僅用了15年時間,截止至2017年,總體規模就突破了110萬億。在這當中,銀行理財產品所佔份額最高,達到了29萬億(2017年)。
自光大銀行在2004年推出的我國第一款人民幣理財產品「陽光理財B計劃」以來,理財產品已逐步成為越來越多家庭的金融資產「標配」。然而,隨著資管行業的飛速發展和國內銀行理財業務的全民普及,一些問題也隨之不斷浮出水面——剛性兌付、規避貸款規模、脫實向虛、強監管政策……可以說,壓力、挑戰隨著發展,接踵而來。
在《2018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里,列舉了今後幾年中國面臨的三場最重要的「戰爭」,其中與金融風險的戰爭排在第一位。
從2017 年「資管新規」徵求意見稿的提到,到2018年的逐步落地,「破剛兌」、「凈值化」、「限保本」,已成銀行理財產品設計與發行的重點,按照監管要求,到2020年12月31日,所有理財產品將全部實現凈值化管理。
2019年,銀行理財產品的問題越來越多受到曝光,去了解銀行理財史,其實也是一個看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過程。

6. 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營銷策略發展史

個人理財產品憑著市場容量大、風險低、業務范圍廣、經營收入穩定的特點,已經成為外國大型商業銀行的主導產品和重要的收益來源及利潤增長點。隨著近些年來批發業務發展減緩和外資銀行的步伐逼近,各商業銀行迫於形勢都爭先恐後地推出形式多樣的個人理財服務和專有品牌。因此,個人理財業務已經成為我國目前銀行業的一個熱點,積極進行理財產品的營銷對於銀行和客戶都有重要的意義。本文系統研究了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營銷策略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成因、面臨的新形勢及新的監管要求,並對國外商行個人理財產品營銷進行分析和借鑒,同時結合運用SWOT分析方法,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例解析商行如何進行營銷戰略構建。最後,基於以上分析的基礎,為商行開展個人理財產品營銷策略提出針對性的優化建議。這些研究可以為政府金融監理機構在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監管方面提供一些政策參考,同時對商業銀行有效的進行個人理財產品的開發與營銷具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鑒價值,有利於促進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的發展與完善,提高國內商業銀行在個人理財產品上的市場競爭力。

7. 銀行理財產品發展可以分為哪幾個階段

1、第一階段(1999-2005),銀行理財產品的萌芽階段。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我國在2001年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經濟對外開放的交流使得國外先進金融理念滲透到國內。

2、第二階段為(2005年11月-2008年中期),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的發展階段。發行規模較萌芽階段有顯著的增加。這階段,我國經濟處於高速發展階段,民間資本需求大增,投資機會增多,金融市場整體表現良好。

3、第三階段(2008年中期至今),銀行理財產品成熟、規范階段。2008年末,全球性金融危機的爆發降低投資者的投資熱情,證券市場市值紛紛跳水,投資者選擇拋售離場,對於銀行理財產品的選擇也趨於理性。

(7)論述理財產品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購買銀行理財的時候,首先要確定的是這個銀行理財是誰發行的,就是銀行自營的還是其代銷的,一定要弄好這一點。現在對於銀行理財銷售要求比較高,要做雙錄,要做信息披露,還要簽一些電子的合同,所以說這個問題會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

在購買銀行理財的時候,尤其是第1次開通理財功能的時候,要做雙錄,然後要做這個投資者的風險等級測試,來確定屬於什麼風險承受能力的人,然後能購買什麼風險等級的產品。

8. 我國理財保險的發展歷程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持續發展和人民群眾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以投連保險、萬能保險為代表的我國理財型保險產品取得較大發展,2007年,全國投連險實現保費393.8億元,同比增長558.4%;萬能險實現保費845.7億元,同比增長113.4%。2008年2月,上述兩類保險產品實現保費收入471億元,同比增長284.3%,我國理財型保險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一、我國理財型保險發展面臨的機遇和風險
(一)面臨的主要機遇。一是資本市場明顯好轉。近三年來,我國資本市場出現了多年來難得一見的牛市,大量資金流向股票和基金,證券交易指數持續上升,資本市場迅速升溫,廣大投資者從資本市場上取得較大的收益,理財觀念明顯提升,出現了居民存款從儲蓄到投資的「大搬家」,由於理財型保險產品與股票市場聯系緊密,在此期間,理財型保險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二是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由於我國經濟增長持續強勢,預期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國際市場人民幣升值趨勢將會持續;同時,國內消費物價水平不斷上升,結構性通脹有發展苗頭,人民群眾對貨幣貶值的心理預期也越來越大,加大了對資金理財的需求。三是廣大人民群眾收入水平不斷提高。2007年,我國人均GDP不斷提高,達到2460美元,隨著生活生平的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在保險消費上的觀念也出現升級換代,對理財型產品需求也會不斷增加。四是保險產品、技術、人才等實力的增強。上世紀末,以投連險為代表的理財型保險產品由平安率先引入國內,由於發展初期的不成熟,在產品設計,信息技術、銷售管理人才、業務監管等各方面都不能滿足理財型保險產品的要求,導致這類產品出現了銷售誤導、群體性上訴、大規模退保等風波。經過近幾年保險公司逐步加強理財型保險資金、技術和人才的投入,使此類產品的發展基礎得到夯實,具備了較好的發展條件。
(二)可能產生的風險。一是業務大幅波動的經營風險。理財型保險產品對證券市場非常敏感。當證券市場繁榮時,投資收益率高, 理財型保險產品的需求就旺盛,保費收入快速增長;反之, 理財型保險產品的需求會減少,保費收入甚至出現負增長,保單退保率和成本均會大幅攀升。從2008年起,我國證券市場出現較大波動,理財型保險會隨證券市場波動而大起大落,影響保險公司的業務規模、財務贏利、現金流等各方面,對保險業穩健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二是宏觀經濟金融的政策風險。一方面,我國當前經濟金融形勢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尤其是證券市場,受政策調控影響很大,會對理財型保險發展帶來較大的波動。另一方面,根據新個人所得稅法,個人取得的「利息、股息、紅利所得」應按20%的比例稅率徵收個人所得稅。很多理財產品收益開始納入個稅范圍,如國家已對個人投資企業債券(包括可轉債)開征20%的利息稅。保險公司理財型保險產品可能也會逐步納入,會影響該產品吸引力。三是信息不對稱的信用風險。在銷售理財型產品的過程中,保險公司與基金公司之間、保險公司與營銷員之間、營銷員與保險客戶之間的信息是不對稱的,在此情況下容易產生道德風險,由個例的逆選擇發展到普遍的信用危機。在2000年前後平安發展投連險時出現的誤導事件和大面積退保風波就是前車之鑒。在當前社會公眾維權意識不斷上升的情況下,發展理財型保險若在某些環節上處理不當,可能會產生群體性上訪或公眾維權訴訟案件,影響保險業的誠信形象。
二、我國理財型保險的發展趨勢
(一)歐美國家理財型保險發展歷程。回顧歐美等國理財型保險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一是探索起步階段。從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末,英美紛紛推出理財型保險,但理財型保險業務處於起步階段,發展較為緩慢。以美國為例,產品誕生初期,由於其投資收益並沒有表現出較傳統保險更明顯的優勢,在高利率時期,客戶可以通過存款很容易實現高於其他投資的收益,截至70年代末,理財型保險在美國壽險市場的份額也只有3%。二是高速發展階段。從上世紀80年代到上世紀末。隨著利率的降低、股票價格的上升和消費者對股票等高收益理財的熟悉,理財型保險的價值最終體現並受到消費者的認可,業務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年均增長超過30%。1999年,該產品在美國壽險市場的份額達到40%,在英國個人壽險市場達40%、養老金市場達53%。由於理財型保險產品的發展,拓寬了保險業務領域和市場空間,提升了保險與其他金融行業相比的競爭力,同時也使客戶享受到更豐富、更好的產品與服務。但在此階段,日本出現了一些大型保險公司破產的事件,其中過度銷售理財型保險產品且投資失敗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三是逐步成熟階段。從2000 年起,全球證券市場開始下滑, 投資理財需求迅速減少,歐美國家理財型保險增長減緩甚至負增長。從2000 年到2001 年,英國投連險的保費收入跌幅為34% ,法國、芬蘭等國的跌幅則超過40%,甚至出現一些專營理財型保險的公司被迫出售自己的業務部門以緩解財務的壓力。在此階段,保險公司積極採取措施,有效化解業務風險,隨著全球資本市場逐步好轉,理財型保險才開始復甦。
(二)我國理財型保險發展趨勢判斷。根據歐美國家理財型保險的發展歷程,結合當前所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對我國理財型保險趨勢有三點判斷。一是正處在從起步轉入高速發展的階段。歐美發達國家理財型保險從起步到進入快速發展大約需要20多年的時間。由於廣泛引進國外理財型保險在產品、管理、技術等方面的經驗,有效縮短了前期探索的時間,結合我國宏觀經濟金融形勢,人民群眾收入水平和理財型產品的發展速度等因素分析,我國理財型保險產品推出不到10年的時間就開始轉入高速發展階段。二是未來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當前歐美發達國家的理財型保險業務均占較高的比例,如美國占壽險市場的50%,英國近60%。而我國理財型保險的比例約佔30%。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投資理財觀念不斷增強,理財型保險產品還會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三是短期可能會出現較大的波動。理財型保險發展與資本市場發展密切相關,2007年實現跨越式發展。在2008年,國內外宏觀經濟金融形勢錯綜復雜,美國次級債危機對全球經濟金融發展帶來較大的影響,國內經濟高速增長與結構性通脹並存,宏觀調控力度不斷加大;資本市場的股權分置改革進入關鍵時期,資金面供求矛盾加劇,市場會有較大幅度的波動,理財型保險發展可能會受到影響,產生種種不可估計的風險。

9. 求中國理財業的發展史

理財行為人類自古就有,「積谷防飢、養兒防老」就是最為樸素的理財觀念。現代理財觀念起源於金融比較發達的美國,萌芽於20世紀30年代的保險業。
眾所周知,保險規劃是理財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30年代,尤其是1929年10月美國股市暴跌後,從破產危機中清醒過來的人們逐漸萌生了對個人生活綜合設計和資產運用規劃的需求,保險的「社會穩定器」功能使得保險公司的地位空前提高。在這種背景下,一些保險推銷員在推銷保險商品的同時,也提供一些生活規劃和資產運用的咨詢服務。這些保險營銷員就是理財規劃師——FP的前身。
真正的理財僅有保險是遠遠不夠的,投資才是金融理財的高級形式。理財的真正發展還是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馬克維茨資本市場理論和夏普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被提出之後,投資才成為一門科學,建立在金融理論、社會學和投資方法等基礎學科之上的理財也才逐步走向正規。隨著理財成為科學,傳統的保險營銷員式的非標準的咨詢活動已經不再適合理財發展的需要,理財規劃師協會作為培育理財師和維護行業發展方向的標准化組織應運而生。經過20世紀70和80年代這20年的發展,理財規劃師協會不斷摸索出較為完善的管理制度,並初步形成了目前的課程體系。
任何事物的成熟總是與苦難和考驗結合在一起的,理財師行業也不例外。20世紀70和80年代,由於石油危機、美元危機的影響,私人經濟進一步發展,使得個人金融資產膨脹、金融自由化浪潮興起,個人財產管理觀念、金融工具運用的時代背景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一方面使傳統的理財手段難以適應需要,同時也促使人們對理財的需求急劇增加。作為社會變革和金融自由化改革所帶來的一個結果,金融商品迅速增加、金融風險加大,個人已經無力自行解決自己的理財問題,人們迫切需要理財師的幫助。這樣就推動了理財業的空前發展,同時理財的內容也從傳統的保險、投資增加了養老、避險避稅的成分,理財師的地位也不斷提升。
20世紀80年代是美國的大變革年,里根領導下的美國經過10年的努力,最終改變了國家的經濟狀況,並在90年代的前5年內收回了過去20年的「失地」,重新確立了經濟上的主導地位。而科學理財也跟隨著美國的發展,最終走向了全世界。美國的理財規劃師協會逐步在全球各地設立分支機構,結合實際情況編寫符合當地實際的理財課程,培養專業化理財師。雖然世界各地均有自己的風土人情,但美國理財業70餘年的歷史還是為世界人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其成功與失敗均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CFC作為植根於北美的理財協會,不僅擁有豐富的經驗,並且擁有自己的研究和培訓隊伍,其開設的課程涵蓋了理財發展所經歷的各個階段的寶貴經驗,非常值得中國這樣的新興理財市場的投資者和理財師學習參考。

賺點分

閱讀全文

與論述理財產品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炒股可以賺回本錢嗎 瀏覽:367
出生孩子買什麼保險 瀏覽:258
炒股表圖怎麼看 瀏覽:694
股票交易的盲區 瀏覽:486
12款軒逸保險絲盒位置圖片 瀏覽:481
p2p金融理財圖片素材下載 瀏覽:466
金融企業購買理財產品屬於什麼 瀏覽:577
那個證券公司理財收益高 瀏覽:534
投資理財產品怎麼繳個人所得稅呢 瀏覽:12
賣理財產品怎麼單爆 瀏覽:467
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規定 瀏覽:531
保險基礎管理指的是什麼樣的 瀏覽:146
中國建設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 瀏覽:719
行駛證丟了保險理賠嗎 瀏覽:497
基金會招募會員說明書 瀏覽:666
私募股權基金與風險投資 瀏覽:224
怎麼推銷理財型保險產品 瀏覽:261
基金的風險和方差 瀏覽: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見 瀏覽:610
銀行五萬理財一年收益多少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