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去香港買保險,親身經歷感受。
最好不要異地買保險。不方便。有事真不好 說。
咱這邊的保險很好的呀。包括產品和服務。是不是覺得有個那邊的保險有地位呀。保險不光是買個保障就完了的,除非你躉交。不理賠。那是沒有問題的。真有事的時候你可能要自己面對 呢。你交的保費一部分是你自己的保障一部分是保險公司的服務費。你很大方不要服務費也不用人服務。
你說的保障型的就是純壽險吧。那是為了保身價的。看來你的收入頗高,要不怎麼看不上咱們這邊的呢。現在還崇外的話有點落後了。
❷ 親身經歷告訴你,去香港買保險靠不靠譜
香港保單不受內地法律保護
首先,內地居民投保香港保單,需親赴香港投保並簽署相關保險合同。如在境內投保香港保單,則屬於非法的「地下保單」,既不受內地法律保護,也不受香港法律保護。其次,內地居民投保香港保險適用香港地區法律。如果發生糾紛,投保人需按照香港地區的法律進行維權訴訟。與內地相比,香港法律訴訟費用較高,可能面臨較高的時間和費用成本。此外,除了法律訴訟之外,投保人也可選擇向香港的保險索償投訴局投訴與理賠索償有關的糾紛,但該局目前可裁決的賠償上限是100萬港幣,大額保單的賠償糾紛無法通過該局裁決處理
❸ 香港買保險靠譜嗎
香港保險和內地的保險的條款大概內容是差不多的,只有特別約定不同,這說的是疾病類的,如果你要買理財類的,收益比內地高2-5但是有限,但是現在香港的保險內地是不承認的,出事情都沒法告或者是仲裁,整體很被動。
還是建議謹慎一點,畢竟內地不承認。望採納!
❹ 內地人去香港買保險
香港保險咨詢專家中金摩根有幸為您解答,你好,這並不是陷阱,不然不會有這么多的人前赴後繼地去買香港保險。之所以有很多人上當受騙,是因為受此行業內的騙子所累。所以購買香港保險時要務必小心,須找正規的中介或代理,如果不嫌麻煩,可以無須代理幫助,自己前去購買。
如今內地人赴港不光旅遊購物,買保險也成為一些人熱衷的事。香港《星島日報》近日援引香港保險業聯會的數據表示,2014年內地客在港的新保單額244億元(港幣,下同),按年增長21%。有人說,如今名牌店搶貨的內地客少了,在保險店前排長隊的多了。內地人散落全國各地工作生活,卻都爭先恐後地跑到香港買保險,香港的保險魅力到底在哪兒?大老遠的跑到東方之珠去投保,真的好嗎?
自由行後數量遞增
英國保誠保險公司理財顧問李女士表示,內地人赴港購買保險,是以赴港自由行啟動為節點,此後保單數量逐年猛增。如今市場依舊火熱,即使香港取消內地投資移民,深圳居民赴港改為一周一行,都沒影響內地赴港買保單的熱情。
「4年前,內地人在我客戶中的比例大概是10%,現在能佔到30%-40%,為了更好地跟客戶溝通,我跟我的同事都開始努力學說普通話,也經常跟內地的客戶在微信上互動。」李女士說。
一個突出現象是,除了為數眾多的白領,內地富人也青睞香港保單。有業內人士表示,部分到香港買保險的富人,一方面是看中香港保單性價比高功能齊全,比如生意人通常喜歡買高保額分紅型壽險;另一方面是為了配置美元或港元資產,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出國留學或海外置業方便,另外把錢放在香港保險公司,私密性也好。
較內地產品有優勢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香港保險之所以這么有吸引力,原因在於其行業歷史悠久,制度及服務更完善,保險保障的范圍更廣,同等保額資費更便宜等。據了解,目前香港的合法保險公司總數達到158家,保險中介人超過8萬,有「保險公司多過米店」的說法。它們提供種類繁多的保險和風險管理服務,部分產品在保障范圍和費率上的確較內地產品有優勢。
在中金摩根集團從事理財保險行業工作的陳東表示,內地人來港買保險都緊盯著三類:重大疾病險、人壽險和儲蓄分紅險。
以香港某公司的「危疾終身保計劃」為例,其涵蓋了69種嚴重病況,包括原位癌在內的17項預支賠償病況。吳瑞說,內地一般重大疾病保險只涵蓋30-40種病況,大多數保險產品不涵蓋早期重大疾病以及原位癌。同等額度的保險,受保人要投的保費在香港比內地要便宜30%左右。儲蓄分紅險也是內地人赴港的一大目標。以某保險公司的儲蓄計劃為例,繳納3萬美元的保費,25年之後可獲得逾12萬美元現金回報,預期每年回報率為6.35%。相比而言,內地的儲蓄型保險每年現金回報率一般也就3%左右。
此外,香港保單經過核保生效後,無職業及生活地區限制;香港保險可投資多種不同類型的金融產品,為客戶作出妥善的財富分配及投資選擇。凡此種種都透露著一股誘惑力。而從內地和香港對比來看,香港人生活環境、社會信用體系比內地更為完善,某種程度上降低部分成本;內地由於醫療健康信息不透明,存在騙保騙賠的現象,此外空氣、食品污染帶來的威脅,保險公司在精算時也會把風險計入成本,所以自然保險價格比香港要高。
多重風險不容小覷
但凡事有利必有弊,由於投資模式、法律政策等方面和內地都有不同,內地人「舍近求遠」赴港買保險,一定要建立在充分認知風險的基礎上,不能盲目跟風。
深圳市民熊先生2013年去香港時,買了一份東亞人壽的分紅型意外保險,該保險月繳1000元,繳費5年後現金價值即可與所繳保費相等,最高保額20萬元。「由於我在香港沒有銀行賬戶,為了節省跨境轉賬的手續費,現在每個月我都要去香港交一次費,挺麻煩的。」除此之外,在港買保單,提前退保損失極大。熊先生表示,與他一同投保該險種的一位朋友,因去了北京工作,感覺繳費不便,於是選擇了退保,結果只退回1000多元,兩年繳的2萬多元保費打了水漂。
匯率的風險更是不能小覷。在香港購買保險理賠或給付時使用的都是港幣,而港幣又直接與美元掛鉤,一旦港幣相對人民幣貶值幅度過大,投資者就會出現現金縮水,遭遇投資損失。
由於香港和內地的醫療判斷標准存在差異,購買重疾險就存在理賠風險。如果產生認定差異,內地被保險人必須要到香港去協商甚至走法律程序,聘請香港律師。香港律師收費高昂,即便被保險人最後贏得官司,訴訟費用也是一筆非常大的開銷。更有甚者,如果最終理賠糾紛難以認定,則會造成賠付困難,甚至拿不到賠付。
做足功課小心陷阱
因為香港保單銷售紅火,購買時要小心一些陷阱。第一條就是不要相信某些機構銷售宣傳的「在內地出售的香港保險」。香港法律規定保險所有合約必須在香港本地簽約,所有保險公司對非香港居民投保均採取極為嚴格的入境文件審查和來港見證制度。一些公司營銷人員到內地銷售、簽單,並通過偽造入境記錄讓保單生效,這樣的保單屬於「地下保單」,無效且不受法律保護。
市場快速發展帶來泥沙俱下,誤導也正在赴港買保險的內地客人中蔓延。最明顯的案件就是香港101投連險。101投連險是需要繳費25年的長期保險產品,讓部分代理人誤導成繳費3年甚至18個月就可以的一款短期繳費產品。實際情況是,繳費3年以後保單的收益根本頂不住保費。有業界人士形容其「基本就是騙錢」,所以在相關部門干涉下已經停售。
有保險業人士建議,若想去香港投保,一要找專業負責的保險顧問仔細咨詢;二要按照香港保險公司的操作流程,弄清和內地保險公司相比,投保前後有哪些區別,如付款方式、貨幣差異、術語、理賠范圍和限制情況等,免得後悔。熊先生提醒說,香港保險合同都有中英文對照,但中文表述與內地不同,一定要看清合同,以免日後造成麻煩和損失。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❺ 如何購買香港保險產品 買香港保險的弊端有哪些
首先要確認自己的需求。
香港保險是一個大的概念,有很多險種,內地人到港選擇最多的是重疾險、儲蓄險和壽險。一般是建議先做保障,後理財。畢竟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確認好自己的需求後,找一個靠譜的代理人,根據你的實際情況(身體狀況、年齡、預算、需求)選擇產品,做計劃書給你。
決定前,一定要問自己:
1、您買的是何種保險?保險方案是否明白?保險目的,保費,繳費期等等,
2、保障期限和保障范圍是什麼?
3、理賠程序是什麼?
如果確定好方案,那就提前預約時間和准備資料,到港簽單,具體的細節,代理人都會一一跟你講解。
說到弊端和優勢,
關於香港保險的優勢與劣勢,其他人和相似的問題里已經說了很多了,我就不再贅言。
這些優勢和劣勢大部分都是在談大的概念,可以作為參考。
但對於有意向的個人來說,要看自身的需要來決定利弊。例如,對於經濟不太寬松的人,有五險一金就夠了,其他的等經濟條件好轉再說。
有的人是因為性價比和過往的信任,選擇香港保險;有的是因為有這個需要,如出國留學、旅行和商務工作等;有的是優化資產配置,降低投資和匯率的風險。
再者,要看險種。香港保險是一個大概念,保險其實是分很多種類的。例如,你需要一個車險,那就沒有必要專門去香港一趟,國內的完全可以cover住。如果是重疾險、儲蓄險和壽險,你可以對比香港和內地的保險計劃書,看看那個更合心意,更值得你信任。
❻ 女性要買什麼樣的香港保險
首先給自己投保保障型保險,然後為自己配置一些理財保險,即可轉嫁風險,又為自己的將來做好規劃,而且保險是個人財產,誰也拿不走,保障女性。
❼ 為什麼那麼多人去香港買保險
隨著兩地不斷融合,去香港購買保險也顯得比較正常。沒什麼大驚小怪的。了解香港保險,可以去香港保險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