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郵儲銀行發行的外匯理財產品涉及的幣種
美金、港幣、歐元
1、銀行境內代客理財。銀行境內代客理財即境內銀行針對持有外匯資產的個人推出的投資品種。銀行根據客戶所願承擔的風險程度以及對匯率、利率等金融產品的價格預期,設計出一系列風險、收益不同的產品,並將募集到的資金投向境內市場。2、銀行代客境外理財。銀行代客境外理財即QDII,主要投資於境外資本市場的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其投資主體既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機構,投資者可以選擇用本幣或外幣購買,投資金額受到發行總規模的限制。
⑶ 外匯理財產品主要有哪幾種
我所從事的外匯交易產品有,黃金白銀,貨幣對,美股,指數,原油,銅,天然氣等等,很多的
⑷ 我囯發行外匯理財產品涉及的幣種包括
基本的幣種都會有啊, 現在有100多種
⑸ 為什麼有些涉及外匯的理財產品期限是13個月
貨幣市場基金所投資短期債券期限為397天(13個月),是因為債券的發行和兌付通常會遇到節假日因素的影響,若以365天為限,可能導致無法參與債券的投標或購買,限制在397天可避免該問題.
此類外匯的理財產品,可能是短期債券,或者說明書中規定的債券久期最高就是397天。到期時間就是13個月。
⑹ 你認為本次金融危機為什麼又被稱為「金融海嘯」
其實就是外匯的暴跌引:
投資者遭澳元「血洗」
外匯市場的風雲突變,令此前對此毫無准備的外匯投資者遭遇「洗劫」的命運。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個人投資者,都出現了較大的損失。
機構:中信泰富與「雙鐵」巨虧
此前,全球經濟發展順風順水,大宗商品、房市、股市均出現大幅單邊上漲,同時,因美元持續疲軟,此前並不熟諳外匯市場的眾多國內企業因保值增值需要,也購買了大宗商品期貨、外匯投資及衍生品交易。但7月中旬突如其來的外匯逆轉,讓眾多參與其中的投資者遭遇噩夢。
10月20日,中信泰富發布公告稱,公司為某鐵礦石項目簽訂的澳元外匯合約已實際虧損8.07億港元,至10月17日,仍在生效的澳元外匯合約還將繼續虧損147億港元。換言之,中信泰富將為澳元外匯合約背上155億港元的巨額損失,險些輸掉一半家產。這也是因炒匯巨虧的諸多案例中,最為人所知的案例。
短短3天之後,中國中鐵和中國鐵建也爆出「澳元門」,相關數據顯示,由於澳元大跌,中國「雙鐵」將分別承擔23.51億元與3.2億元的匯兌損失。
「一場金融海嘯,讓一些小概率、大風險事件全部成為現實,這太可怕了。」一業內分析師如此評價道。事實上,由於下半年人民幣對非美元貨幣大漲,所有海外上市公司的資本金以及海外業務,在摺合成人民幣記賬後,都將產生巨大的匯兌損失。
個人:到期虧損20%
外匯市場的風雲突變也威脅著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在眾多的外匯理財產品中,最令人大跌眼鏡的,莫過於今年初銀行集中發行的澳元理財產品。
「今年,我算是真正坐了一趟過山車」,一位購買了某知名外資行澳元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向記者抱怨道,「上半年,澳元理財產品年收益9%,收益率高居榜首,沖著高收益,我購買了5萬澳元的理財產品,沒想到啊,不到3個月,澳元匯率暴跌30%,比股票跌得還凶。」
那些將人民幣兌換成外幣的投資者,對匯率風險更是有著切膚之痛。「理財經理當初對我表示,『(這款理財產品)就是定期存款,您今年存入10萬,明年就能拿到11萬。銀行保證您一定可以拿到10%收益。』」一位購買了澳元理財產品投資者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
「為此,我花了130萬人民幣,兌換了20萬澳元購買澳元定期存款。即便一年後產品到期,我能順利拿到2萬澳元的凈收益,但澳元已經暴跌30%,兌換成人民幣,仍凈虧損20%。」
外匯網站找到的,
⑺ 外匯理財產品有哪些需注意的風險
1,匯率風險。匯率風險是造成外匯產品收益波動的最主要原因。匯率變動是由國際收支狀況、匯率制度、經濟增長率、利率水平、投機行為、突發事件等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2,利率風險。外匯產品的利率風險不僅指本國、他國和國際市場利率的絕對水平,還指本國與他國、國際市場利率的差異程度。造成外匯產品利率風險的因素有經濟周期、宏觀經濟政策、發行者信用等級、擔保、外匯供求狀況、投機活動等諸多因素。
3,信用風險。外匯產品信用包括交易對方信譽度、外幣發行國銀行信譽、擔保人信譽、國家風險等。投資人可能對外匯交易對方的履約意願和履約能力估計不足而遭受巨大的信用風險。
政策風險。國家外匯政策、稅收政策等也會使外匯投資收益受到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