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美國國債是什麼
什麼是美國國債?這個市場有多大?
美國國債是指美國政府發行的債券。美國聯邦政府幾十年來一直都處於預算赤字狀態,所以美國要從投資者那裡借用大量美元來支付自己的賬單。政府通過定期拍賣來發債。這些拍賣活動由美國財政部負責,因此又叫「國庫券」。
美國國庫券有不同的償還期限。其中償還期限最短的是4周,也稱為一月期國庫券。償還期限最長的是30年期國庫券,此外還有5年期和10年期國庫券。
投資者購買美國國庫券有多種原因,但最主要的就是出於安全考慮。美國政府從來沒有故意不償還債務,所以投資者認為在動盪時期,美國國債是最安全、最可靠的。有各種各樣的投資者持有美國國債,其中包括日本和中國政府,它們是美國最大的債主。
我們所說的「美國國債」,又稱「美國財政部債券」或「美國國庫券」,泛指美國聯邦政府以其自身信用作為擔保,由財政部面向市場發行的債券,主要分為短期債(T-Bills)、中期債(T-Notes)、長期債(T-Bonds)和通脹保值債券(TIPS)四類。
短期債(T-Bills)的期限最長不超過1年。發行時投資者按照票面折扣購買,該債券沒有利息。
中期債(T-Notes)的期限為2年、3年、5年、7年或10年。財政部每6個月支付一次利息。
長期債(T-Bonds)的期限為30年。財政部 同樣每6個月支付一次利息。
通脹保值債券(TIPS)又稱為零息債券,分為5年期、10年期與30年期。財政部每6個月支付一次利息,利率掛鉤核心CPI。
美國財政部發債的目的是融資,以供政府日常開銷或支付國防、教育、社保等費用。絕大多數債券可在二級市場流轉交易。
美國國債市場是全球規模最大、流動性最高的市場。美國當前國債總額為14.3萬億美元,其中9.7萬億為公共債券,可在二級市場流通;4.6萬億為各政府部門所持有(如社保管理局SSA,衛生及公共服務部HHS等,這些債券絕大部分不能在二級市場交易)。
美國國債的發行方式是怎樣的?
對於可在二級市場流通的國債 ,財政部主要通過向投資者拍賣的形式發行。每年的二月、五月、八月和十一月,美國財政部都會公布非正式的國債發行計劃表,計劃表中的發行日期一般不會再改動,不過確切發行國債時間還是在發行前7~10天才正式公布,包括發行數量和期限等細節。美國國債發行沒有承銷團制度,每一期國債的發行投標時,全美國的投資者——不論是華爾街的大型公司還是偏遠小鎮的普通百姓——都有同樣的權利參與投標。
美國國債市場的安全性如何?
鑒於美國作為超級大國的特殊地位,以及美元是國際儲備貨幣,傳統觀念認為美國國債市場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債券市場。國際三大評級機構標普、穆迪和惠譽均給予美國國債AAA的頂級評級。
但是,由於近年來美國國債規模上升的速度過快,很多業內人士對美國的償債能力表示懷疑。事實上,美國一直在用「拆東牆補西牆」的方式「還債」,即在舊債即將到期時,發售新債來歸還舊債的本金和利息。某些經濟學家將其歸結為「龐氏騙局」,即當某天不再有新的投資者「入場」時,必然會發生債務違約,美國國債市場的坍塌其實只是時間問題。
其實現在對於投資者來說的話如果就是在選擇投資什麼的時候以及投資時間方面的問題,那麼這個時候就是需要去去衡量風險的,而且的話這個風險也是在決定投資出去又是可以收獲什麼的,但是在這里可以說的話。現在的任何一項投資也不是一定就像預期那樣成功的可能性的。
② 美國債券詳解
債券是政府、企業、銀行等債務人為籌集資金,按照法定程序發行並向債權人承諾於指定日期還本付息的有價證券。[1]
債券(Bonds / debenture)是一種金融契約,是政府、金融機構、工商企業等直接向社會借債籌借資金時,向投資者發行,同時承諾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並按約定條件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債券的本質是債的證明書,具有法律效力。債券購買者或投資者與發行者之間是一種債權債務關系,債券發行人即債務人,投資者(債券購買者)即債權人[2]。
債券是一種有價證券。由於債券的利息通常是事先確定的,所以債券是固定利息證券(定息證券)的一種。在金融市場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債券可以上市流通。在中國,比較典型的政府債券是國庫券。
③ 什麼叫對沖
對沖(hedge)指特意減低另一項投資的風險的投資,是一種在減低商業風險的同時仍然能在投資中獲利的手法。
行情相關是指影響兩種商品價格行情的市場供求關系存在同一性,供求關系若發生變化,同時會影響兩種商品的價格,且價格變化的方向大體一致。方向相反指兩筆交易的買賣方向相反,這樣無論價格向什麼方向變化,總是一盈一虧。
對沖在外匯市場中最為常見,重在避開單線買賣的風險。
(3)美國國債的對沖產品是什麼擴展閱讀:
期貨和現貨的對沖交易,即同時在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上進行數量相當、方向相反的交易,這是期貨對沖交易的最基本的形式,與其他幾種對沖交易有明顯的區別。
首先,這種對沖交易不僅是在期貨市場上進行,同時還要在現貨市場上進行交易,而其他對沖交易都是期貨交易。
其次,這種對沖交易主要是為了迴避現貨市場上因價格變化帶來的風險,而放棄價格變化可能產生的收益,一般被稱為套期保值。而其他幾種對沖交易則是為了從價格的變化中投機套利,一般被稱為套期圖利。
④ 關於貨幣對沖
在國際市場上大量購買硬貨幣黃金只能減少損失就像購買歐元一樣的。但是沒有那麼多黃金給你買的,而且國際黃金價格操縱在華爾街手裡,不知道當今世界黃金貯備一大半都在美國嗎?你買他可以提高價格。只能減少損失,沒有別辦法,實際上已經造成巨大損失了。只能怪長期以來自己發展方式有問題,去傍美國這個大款。其實中國就像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一樣,都是出口導向經濟,後來不是都被美國玩的好慘,日本經濟陷入20多年衰退到今天還沒爬出來。台灣現在還是經濟低迷物價高漲,還有幾次嚴重金融危機都是美國搞的鬼。我告訴你中國未來幾年轉型期更加困難,成功的話叫軟著陸,否則就是硬著陸。而且中國那麼大經濟體轉型不是短短幾年就能完成,困難很多。國家在90年代中期就說要改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人民消費,都說了幾十年了。說到底就是政府腐敗無能效率底下培養不出有用人才,對經濟諸多制約。政治上不改革,什麼事都做不好。
目前,中國是低工資、高物價,而美國是高工資、低物價,將這些因素組合在一起,就使中美兩國實際收入之間的差距,遠高於貨幣收入之間的差距。這種現象反映在現實生活中便是,美國工人僅靠一人之力便能養活全家,而在中國的工薪階層,即便夫妻二人都有穩定的工作,他們共同負擔一個子女仍心有餘而力不足,有時還需要父母的接濟。為什麼中美兩國工人貨幣工資之間的差距看似在縮小,但中國工人供養家庭的能力卻在下降,甚至下降到了夫妻二人共同工作養活一個孩子都困難,這種狀況在世界工業發展史上也是絕無僅有。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幾年,我國的GDP大幅攀升,但居民儲蓄的上升卻非常緩慢。如果儲蓄可以用來衡量財富的指標,那麼我們這幾年的GDP盡管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長,卻和老百姓的關系不是很大,因為老百姓的財富並沒有相應的增加。也就是說,老百姓財富的增長速度和國家GDP的增長速度差距逐漸拉大。國民的收入跑不過GDP的增長,更嚴重的是,我們國民的收入竟然也跑不過CPI(消費者物價指數)。所以,這次兩會通過的「十二五」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國民收入水平要與GDP同步增長。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樣的現實呢?答案十分簡單:中國財政。
無論是美國的低物價,還是中國的高物價,都是中國財政運行的結果。這也是美國政府如此關心中國改革開放的根本原因。
首先,美國低物價與中國的財政補貼有一定的關系。中國外貿的財政補貼政策,一是通過出口退稅的方式按商品發放;二是通過虧損補貼的方式對企業發放。
其次,中國的高物價,則是中國實行高額稅收和通貨膨脹的結果。中國稅收占消費品價格的比重最高竟達64%,而商品本身的比重只有36%,中國老百姓每購買100元商品中就包含有64元的稅收,超過商品本身近1.8倍。如此驚人的高額稅收加到商品價格裡面,自然會造成物價扶搖直上。
但情況並不僅僅如此,問題還遠沒有結束,中國老百姓還要承擔因出口商品造成的巨大通貨膨脹的損失。因為中國每出口1美元商品,國內就要按照大約1:7的匯率增發7元人民幣來加以平衡。以中國目前的外匯儲備2.3萬億美元來算,國內由此增發的人民幣要超過16萬億元,相當於2008年3.4萬億元市場貨幣流通量的近5倍。這些由外貿出口結匯投放的巨額貨幣,全部以通貨膨脹的方式轉嫁到了老百姓頭上,造成老百姓手中貨幣的大幅度貶值,物價自然就會相應大幅上漲。
由此,我們也看到一個讓老百姓欲哭無淚的現象:中國出口商品越多,賺取外匯越多,老百姓就越倒霉。
生產的商品出口到了國外,由此換取的美元也借給了國外,而把藉此增發的人民幣留在了國內市場上,變成了沒有任何商品做基礎的「廢紙」。
這些增發的「廢紙」與現有貨幣一起流通,必然會造成現有貨幣大幅貶值和物價大幅上漲。其結果就是中國老百姓不僅損失了出口商品那一大部分財富,連手裡的貨幣財富也都遭受貶值損失。
而美國的情況恰恰與中國相反。美國市場上的貨幣流向了中國,而中國的商品流入了美國市場。這樣貨幣減少而商品增加,錢少物多必然導致物價下降,美國老百姓手裡的錢便能購買更多商品。
再加上流向中國的美元又通過購買美國國債的方式,迴流到了美國財政部,美國財政部就可以用中國的這些錢來增加公共品的供給,能夠進一步起到降低物價的作用,這又提高了美國老百姓的購買力。
總之,如果站在中美兩國老百姓的立場上,而不是站在國家立場上看待這個問題,事實將更加清晰,中國老百姓生產的商品,被美國用美元買走了,而美元被中國政府拿走買了美國國債;美國老百姓得到了商品,中國政府得到了美元,而中國老百姓唯一得到的,就是手裡現有貨幣的貶值。
結果是,美國給中國印發美元紙幣,中國給老百姓印發人民幣紙幣;美國用這些紙幣為美國老百姓換來了所需要的各種商品,中國則相反,由於紙幣的大量增加而稀釋了人民幣的幣值和群眾的購買力。
形成這個中美財富魔方中最關鍵的環節,就是貨幣增發和商品增加之間的分離:即中國新增加的商品流向了美國等西方國家,而新增發的貨幣卻留在了中國市場,不斷稀釋著老百姓手裡貨幣的購買力。這是一種十分危險的趨勢。
這就是為什麼美國高工資低物價,而中國卻反過來低工資高物價的奧秘。
⑤ 為什麼避險資金進入美國能對沖全球央行對美國國債的做空如何對沖的
首先,當前大背景是美聯儲進入了加息周期。
在利率不斷上升的時候,由於對收益率要求的提高,已經購買了的債券的價格是下跌的。而大部分國家,比如中國,持有的美元外匯儲備大部分都購買了美國國債,價格的下跌是對外匯儲備造成了損失。所以說,為了規避外匯儲備的損失,央行需要賣出一部分國債。
而另一方面,各種資金進入美國的目的就是,就是藉助美聯儲升息,將各種貨幣兌換成美元,配置美元資產,提高收益率。比如人民幣,在美聯儲升息的情況下,大量的資金就會將國內的人民幣換成美元流出,流向美國,追求更高的收益率,從而造成大量的人民幣賣出。在這種情況下,人民幣會有很大的貶值壓力,而美元升值,換成美元,配置美元資產更加有利,進一步加劇了資本由國內流向美國。而由人民幣兌換成美元,就需要向央行兌換,在外匯儲備緊張的情況下,各國央行也會賣出美債,將美元用於應對匯兌壓力。而賣出美元債券空置的外匯儲備,也需要進入美國配置其他資產,追求更高的收益率。
所以說,嚴格來說,大量資金進入美國,並不是對央行賣出美元債券的對沖。資本是逐利的,哪裡收益率更高流向哪裡。這是根本的原因。央行賣出美元債券,將外匯儲備配置美元資產,一方面是為了外匯儲備的保值增值,兩一方面也是全球其他資金的資本流動所帶來的壓力導致的。
⑥ 美國國債抵押品是什麼
沒有抵押品,如果一定要說的話,就是美國國家的信用。
就像我們買國債,就是相信政府不會垮,只要國家在,自己的錢就可以回來。
美國國債也是一樣,美元是全球儲備貨幣,這既是實力,也是一種信用。
在信息社會,信用也是一種資產。
⑦ 美國國債問題
這些錢不是說我們專門拿人民幣換美元到美國去買國債。
而是在國際貿易結算的時候,我們獲得的以美元計量的收益充入外匯儲備,而這些儲備不可能全部存入銀行放著,而是多元化的投資和管理,比如購買美國債券,降低風險的同時還可以獲得收益。而選擇美國國債是因為美元一直是國際貨幣,美國的債券市場較為發達,當然成了投資首選。
這次金融危機我們因為過多投資美國債券而受損失,我們也無可奈何,巨額儲備迴流在操作上不是短期能實現的,而且迴流是否會造成過多的流動性很難說。而大量拋售美國國債我們損失也會很大,而且這其中還有大國間的博弈。
我的回答有點白開水~不知道是否清楚
⑧ 買美國債券是不是可以對沖人民幣升值
買美國國債主要不是為了對沖人民幣的升值或者貶值。但是可以有這個功能。
首先,在中國國內,如果美圓太多了,相對與人民幣就會貶值,因為國內的錢太多了,錢太多了就會貶值,那樣人民幣就不值錢了。相反,買美國的債券,就相當於把國內外匯儲備的美圓借給了美國。咱門國內的美圓就少了,總體的錢數量少了,人民幣相應就會升值。但是,這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
其次,買美國債券的主要功能是為了讓外匯儲備升值,因為國內的美圓太多了,放在銀行,銀行是要給利息的,利息從什麼地方來啊?於是買美國債券!這樣能從美國那得來美國的債券利息!簡單的說,就是用外國的利息堵上國內的利息,填補空缺!這樣銀行和國家就不吃虧!
最後!現在買美國的債券,主要是為了幫助美國,保持美圓在國際上的地位,美國是經濟大國,保護他們國家的經濟,對我門國家對外出口有好處,只有美國先從金融危機中解脫出來,中國才能轉危為安。也就是買債券,給他錢,讓美國用錢支持自己國內的經濟。同樣,也為了防止人民幣的貶值或者升值,國家會相應的增持或者減持美國債券。 這樣也是對美國經濟的一種控制。所以西拉里來中國都希望中國多買美國的債券,但是中國政府說話打官腔,買不買不說清楚,這讓美國很頭疼,不敢輕視咱們。中國真是高明。我為自己的 國家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