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銀行理財產品和非銀行理財分別有哪幾種
每個銀行的理財產品都是不同的,包括短期跟長期,這個還是去銀行咨詢比較好,一般都有理財經理為你提供解釋。有一個月的也有一年的,主要還是短期的風險小些合算些。非銀行理財產品比如國債啊,企業債券啊什麼的,種類還是蠻多的
B. 銀行的理財產品有風險嗎
銀行的大部分理財產品有一定的風險。
銀行理財產品可以分為保證收益型產品、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一般說來,保證收益型產品的投資風險小於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小於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
一般說來,保證收益型產品的投資風險小於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小於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但不能一概而論。
如有的結構性產品雖然採用的是保本浮動收益型設計,但由於結構設計不合理,零收益的可能性較大。而有的債券類產品雖然為非保本浮動收益結構,但其收益較穩定,風險較小。
(2)現在銀行都沒有什麼理財產品了嗎擴展閱讀:
自2004年初露鋒芒以來,銀行理財產品的樣式種類、發行款數與資金規模都開始急劇膨脹。2008年, 盡管面臨國內經濟增長速度回落、境內外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場動盪不安的局面,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仍然創下歷史新高。
銀行理財產品新募集資金規模超過保險理財 產品、信託理財產品、公募基金等理財產品,成為推動國內理財市場發展的主要力量。並在此後兩年,保持高速度增長態勢。
C. 銀行破產了買的理財產品是不是就全沒有了
分什麼銀行的,大股東是國家的,而且規模大的銀行,個人的存款和理財產品都會有保障的,至少會賠本金。
小銀行的個人存款有保證,但理財就沒法說了,不過目前銀行還沒有破產的。
D. 為什麼現在很多人寧可買銀行的理財產品,也不願意把錢存在銀行當中
現在有很多人寧可買銀行的理財產品,也不願意把錢存在銀行當中?我不知道這個結論是怎麼得出來的,但從現實來看,從2018年之後,很多人都更傾向於存款,而不是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
我們先來看一下最近兩年時間銀行理財產品余額增速以及存款余額增速。
1、銀行理財產品增速情況。
截止2018年,銀行理財產品總共有4.8萬只理財產品,余額22.04萬億;而截止2020年6月末,銀行理財產品余額只有22.1萬億元,相當於最近三年時間,銀行理財產品余額基本上保持在一個穩定的狀態,沒有明顯的增長。
在存款利率跟理財產品收益率差不多,甚至比理財產品收益率還要高的情況下,銀行存款卻能夠保本保息,50萬之內受到存款保險條例的保護,只要大家通過正規的銀行渠道去存款,就不會出現意外情況。
正因為目前銀行存款兼顧安全性、收益性,而且大額存單流動性也相對比較好,所以存款越來越受到大家的歡迎。
E. 理財產品都是不保本的,現在還適合買理財嗎
我國理財市場剛起步時,由於市場發展不規范,監管力度不嚴,市場上存在大量的保本理財,或者隱形剛性兌付問題。
以銀行理財來說,銀行資金存在大的資金池,無論是7天這種短期理財還是一年長期產品,都在統一的資金池管理,因此存在期限錯配問題。
但是隨著金融水平發展,監管趨於規范,尤其是資管新規落地之後,打破了理財產品剛性兌付和期限錯配問題,保本的理財產品不再存在。
走上理財之路,收益雖然不是很高,但是貴在安全。下面給你推薦幾種理財產品,安安全全地實現資產增值。
F. 為什麼銀行沒有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
以為理財本來就是有風險的事情,萬一賠了難道銀行賠給你?所以銀監會已經不允許發布保底理財產品。
G. 現在銀行的理財產品可靠嗎有沒有到期不給錢的情況出現
金融的一大功能就是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所以說銀行產品絕對安全或者非常不安全都是不負責任的。銀行產品不安全的例子不用說近幾年,單就最近一兩年就有,並且還都是不小的銀行。定期存款風險是最小的,如果夠20萬還可以弄個大額存單。如果手裡錢多於50萬又怕銀行倒閉了,可以在幾家銀行存嘛,每家銀行都控制在50萬以內,多家銀行同時倒閉的情況基本不存在。
2018新年伊始,銀行理財違約、違規的消息頻頻爆出,其中招商銀行、交通銀行、工商銀行悉數在列。招商銀行的理財產品遭遇違約,招商銀行回應稱,銀行產品的本金回收及收益,取決於投資標的的投資回報情況,存在本金損失的風險。無獨有偶,交通銀行也被曝出3億元私銀理財產品退出困難的問題
說句實在話,每年都會出現理財產品損失收益甚至本金的情況,不光地方小銀行會發生,甚至工農中建四大行也會有,我只能說99%以上的理財產品是按預期收益發放的,相對其他互聯網理財方式來說,銀行理財產品的安全性可以說是極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