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品平台 > 理財產品送禮品小心被忽悠

理財產品送禮品小心被忽悠

發布時間:2021-08-02 12:01:45

㈠ 小心被忽悠了

28-18=10(元)

100-10=90(元)

㈡ 同學做理財的 被忽悠的 全部積蓄20萬都放進去了 說是7月底延期兌付 可是突然又說公司不幹了

報警!留存必須證據,最好把和他以及和他們公司的談話內容視頻或音頻錄音錄像,作為證據。然後該起訴起訴,該仲裁仲裁。反正第一步先報警,看警察怎麼說,然後再決定是起訴還是怎麼,需要找律師必須得找。

㈢ 買銀行理財產品被坑了怎麼辦

一般銀行的理財是最安全的。如果是被銀行忽悠,購買前沒有看產品說明書,就只能下次小心了,記住教訓

㈣ 怎麼退建行的理財產品,被忽悠每年存3000連存5年才能取,現在又說10年才能取,怎麼退了他

你買的不是保險吧,最好去核實一下

㈤ 我存了一年的15萬在郵政儲蓄說理財,也沒有看簽了字送了1套被套,說一年之內不能取,一年後利息5千多

郵儲銀行的理財品種比較多,你買的這種一年期理財屬於收益偏低的一種,他們給了贈品把你給蒙住了,一般一年期理財收益達到7千左右的產品很多銀行都在銷售,郵儲銀行的理財收益5千多是比較低但很可靠。理財產品就是不能提前支取的。你沒被騙。銀行的理財產品風險都比較低,以後再買時多看幾家銀行的理財選擇收益相對比較高一點的就可以了。

㈥ 如何避免被銀行的理財人員忽悠

你好:
你不可能了解銀行所有的理財產品,不被忽悠的方式就是認真看理財協議的條款,覺得不對就要認真問,明白了再簽 OK!!

㈦ 哪類理財產品最忽悠

在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的情況下只有避險而為,才能不被忽悠。 只賣給高端客戶的理財產品預期兩年收益率為12%,結果到期累計虧損16.45%,你信或者不信,事實就擺在那裡。令人郁悶:還以為自己買的是香餑餑呢,誰知道是「毒葯」。 結構性理財產品最不靠譜 根據銀率網統計,在2012年25462款到期的理財產品中,披露到期收益率的理財產品共有22108款,其中有180款沒有達到預期收益率,這些產品全部為結構性理財產品。在180款未達到預期收益率的產品中,有12款結構性理財產品甚至出現了零負收益。按掛鉤標的劃分,有9款零負收益的結構性產品掛鉤標的為股票和基金,另外3款掛鉤於黃金、原油等大宗商品。不同掛鉤資產的結構性產品到期表現差異明顯,在未達到最高預期收益率的180款結構性產品中,掛鉤基金的產品佔比高達35%,其次是掛鉤於大宗商品的理財產品,佔比接近30%,掛鉤匯率和股票的理財產品比例分別為24%和18%。 可見,結構性理財產品實現最高收益的不確定性要遠遠高於常規理財產品,其主要掛鉤標的是股票、海外基金、黃金、匯率及原油,由於其市場走勢無法判斷,這類產品有時會給投資者帶來個大餡餅,也會送來一個鐵餅。 公眾普遍對外資產品存誤解 最近很多外資銀行的理財產品零、負收益或未達預期收益等投訴屢見報端。其實,去年發行的結構性理財產品中,最高預期收益率排名前10的產品均為外資銀行發行的人民幣理財產品,最高預期收益率都超過20%,其中星展銀行9款,花旗銀行1款。根據普益財富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到期的銀行理財產品共12936款,其中有8083款產品公布了到期收益率,平均到期收益率為4.81%。按照銀行類型分類,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外資銀行分別發行了2361、3034、1913、454款,其中平均到期收益率分別為4.30%、4.97%、4.95%、5.60%。 從上表中可見,外資銀行的理財產品發行數量雖然最少,但平均收益最高。因為在理財產品的開發和發行上,中外資銀行各自具有優勢。外資銀行的交易對手和交易工具更全球化、多樣化,設計的產品多幣種,高風險、高收益,主要致力於拓展境內的高端理財市場,客戶的知識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較高;中資銀行設計的產品除了少數的證券投資基金類產品外,多以風險較低、收益穩健為主,發行固定收益類產品上具有先天優勢,客戶以境內普通居民為主。 何為忽悠人的理財 理財市場自出現以來,許多投資者報怨,自已的血汗錢被銀行忽悠了,損失慘重。可也有銀行的理財人員「吐槽」,說客戶知道產品特點,虧了錢訛人,雙方各執一詞。 客觀地說,銀行向市場推出的每種產品都有風險和相應的收益,如果能在產品說明書上做出充分的揭示,即使這種產品虧損了,也不能算是「忽悠」的理財產品。銀行向市場推出各種類型的產品,向客戶提供的是一種獲利的可能,而非保證。可是許多人有一種思維的貫性,認為銀行的產品一定是安全的,結果購買銀行的產品是出於對銀行的信任而非對產品的了解。這其實造成了理財供需雙方的理解錯位,也是理財產品高投訴率的重要原因之一。要知道證券、基金、信託等行業給客戶造成的損失可能性和嚴重程度都要比銀行大得多,但極少見有人投訴證券公司,因為他們知道證券投資所包含的風險。 當然也有一類是客戶真正地被忽悠了,原因不是產品本身,而是銷售過程。由於銀行的銷售人員出於個人利益或業績的考慮,向客戶推薦不適合客戶的產品,並在銷售過程中故意誇大產品的收益,隱瞞風險,誤導客戶的決策。這種行為是應該受到懲罰的。 如何防範被「忽悠」 作為投資者,首先應該對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做出基本的評估,清楚要投資的資金閑置時間,未達到收益甚至本金損失自已是否能夠承受,進而再選擇不同風險及期限類型的產品。 第一,判斷銷售人員有沒有誤導客戶。是否誇大收益,是否客觀告知投資者產品存在的風險、資金的投向。對於那些信誓旦旦地保證、或稱有內幕消息的銷售人員,要保持足夠的警惕。第二,買熟悉的產品,如無專業背景或十足把握,盡量要少碰那些陌生的產品,要學會看理財產品的說明書,不能輕信銷售人員的口頭承諾。 賺錢是不容易的,理財要足夠小心。在投資時,投資者可以接受決策失誤帶來的損失,但無法忍受被忽悠帶來的痛苦,所以,有必要對目前比較熱的理財忽悠人的話題,做一個充分客觀的了解。 編輯:崔彬彬

㈧ 在銀行被忽悠辦理理財怎麼退

可以在手機銀行里操作,點擊我的理財頁面,選中買的那款理財產品,有贖回的標識,點擊就可以贖回了。

閱讀全文

與理財產品送禮品小心被忽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炒股可以賺回本錢嗎 瀏覽:367
出生孩子買什麼保險 瀏覽:258
炒股表圖怎麼看 瀏覽:694
股票交易的盲區 瀏覽:486
12款軒逸保險絲盒位置圖片 瀏覽:481
p2p金融理財圖片素材下載 瀏覽:466
金融企業購買理財產品屬於什麼 瀏覽:577
那個證券公司理財收益高 瀏覽:534
投資理財產品怎麼繳個人所得稅呢 瀏覽:12
賣理財產品怎麼單爆 瀏覽:467
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規定 瀏覽:531
保險基礎管理指的是什麼樣的 瀏覽:146
中國建設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 瀏覽:719
行駛證丟了保險理賠嗎 瀏覽:497
基金會招募會員說明書 瀏覽:666
私募股權基金與風險投資 瀏覽:224
怎麼推銷理財型保險產品 瀏覽:261
基金的風險和方差 瀏覽: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見 瀏覽:610
銀行五萬理財一年收益多少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