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沒有比較適合科研的團隊協作軟體或者應用
雲便簽團隊便簽就是不錯的選擇,可以試試
1、因為團隊便簽是雲便簽的一種,所以團隊便簽內容可以多端雲同步
2、此外團隊便簽內容還是直接保存到雲端的,不用擔心內容丟失
3、團隊便簽中的成員可以共享便簽中的內容
4、成員還可以在電腦、手機、ipad等多端設備上使用團隊便簽進行協作辦公
2. 大數據分析十八般工具
大數據分析,他們對企業的影響有一個興趣高漲。大數據分析是研究大量的數據的過程中尋找模式,相關性和其他有用的信息,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適應變化,並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一、Hadoop
Hadoop是一個開源框架,它允許在整個集群使用簡單編程模型計算機的分布式環境存儲並處理大數據。它的目的是從單一的伺服器到上千台機器的擴展,每一個台機都可以提供本地計算和存儲。
Hadoop 是一個能夠對大量數據進行分布式處理的軟體框架。但是 Hadoop 是以一種可靠、高效、可伸縮的方式進行處理的。Hadoop 是可靠的,即使計算元素和存儲會失敗,它維護多個工作數據副本,確保能夠針對失敗的節點重新分布處理。Hadoop是高效的,它採用並行的方式工作,通過並行處理加快處理速度。Hadoop 還是可伸縮的,能夠處理 PB 級數據。此外,Hadoop 依賴於社區伺服器,因此它的成本比較低,任何人都可以使用。
八、Ambari
大數據平台搭建、監控利器;類似的還有CDH
1、提供Hadoop集群
Ambari為在任意數量的主機上安裝Hadoop服務提供了一個逐步向導。
Ambari處理集群Hadoop服務的配置。
2、管理Hadoop集群
Ambari為整個集群提供啟動、停止和重新配置Hadoop服務的中央管理。
3、監視Hadoop集群
Ambari為監視Hadoop集群的健康狀況和狀態提供了一個儀錶板。
九、Spark
大規模數據處理框架(可以應付企業中常見的三種數據處理場景:復雜的批量數據處理(batch data processing);基於歷史數據的互動式查詢;基於實時數據流的數據處理,Ceph:Linux分布式文件系統。
十、Tableau Public
1、什麼是Tableau Public -大數據分析工具
這是一個簡單直觀的工具。因為它通過數據可視化提供了有趣的見解。Tableau Public的百萬行限制。因為它比數據分析市場中的大多數其他玩家更容易使用票價。使用Tableau的視覺效果,您可以調查一個假設。此外,瀏覽數據,並交叉核對您的見解。
2、Tableau Public的使用
您可以免費將互動式數據可視化發布到Web;無需編程技能;發布到Tableau Public的可視化可以嵌入到博客中。此外,還可以通過電子郵件或社交媒體分享網頁。共享的內容可以進行有效硫的下載。這使其成為最佳的大數據分析工具。
3、Tableau Public的限制
所有數據都是公開的,並且限制訪問的范圍很小;數據大小限制;無法連接到[R ;讀取的唯一方法是通過OData源,是Excel或txt。
十一、OpenRefine
1、什麼是OpenRefine - 數據分析工具
以前稱為GoogleRefine的數據清理軟體。因為它可以幫助您清理數據以進行分析。它對一行數據進行操作。此外,將列放在列下,與關系資料庫表非常相似。
2、OpenRefine的使用
清理凌亂的數據;數據轉換;從網站解析數據;通過從Web服務獲取數據將數據添加到數據集。例如,OpenRefine可用於將地址地理編碼到地理坐標。
3、OpenRefine的局限性
Open Refine不適用於大型數據集;精煉對大數據不起作用
十二、KNIME
1、什麼是KNIME - 數據分析工具
KNIME通過可視化編程幫助您操作,分析和建模數據。它用於集成各種組件,用於數據挖掘和機器學習。
2、KNIME的用途
不要寫代碼塊。相反,您必須在活動之間刪除和拖動連接點;該數據分析工具支持編程語言;事實上,分析工具,例如可擴展運行化學數據,文本挖掘,蟒蛇,和[R 。
3、KNIME的限制
數據可視化不佳
十三、Google Fusion Tables
1、什麼是Google Fusion Tables
對於數據工具,我們有更酷,更大版本的Google Spreadsheets。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數據分析,映射和大型數據集可視化工具。此外,Google Fusion Tables可以添加到業務分析工具列表中。這也是最好的大數據分析工具之一。
2、使用Google Fusion Tables
在線可視化更大的表格數據;跨越數十萬行進行過濾和總結;將表與Web上的其他數據組合在一起;您可以合並兩個或三個表以生成包含數據集的單個可視化;
3、Google Fusion Tables的限制
表中只有前100,000行數據包含在查詢結果中或已映射;在一次API調用中發送的數據總大小不能超過1MB。
十四、NodeXL
1、什麼是NodeXL
它是關系和網路的可視化和分析軟體。NodeXL提供精確的計算。它是一個免費的(不是專業的)和開源網路分析和可視化軟體。NodeXL是用於數據分析的最佳統計工具之一。其中包括高級網路指標。此外,訪問社交媒體網路數據導入程序和自動化。
2、NodeXL的用途
這是Excel中的一種數據分析工具,可幫助實現以下方面:
數據導入;圖形可視化;圖形分析;數據表示;該軟體集成到Microsoft Excel 2007,2010,2013和2016中。它作為工作簿打開,包含各種包含圖形結構元素的工作表。這就像節點和邊緣;該軟體可以導入各種圖形格式。這種鄰接矩陣,Pajek .net,UCINet .dl,GraphML和邊緣列表。
3、NodeXL的局限性
您需要為特定問題使用多個種子術語;在稍微不同的時間運行數據提取。
十五、Wolfram Alpha
1、什麼是Wolfram Alpha
它是Stephen Wolfram創建的計算知識引擎或應答引擎。
2、Wolfram Alpha的使用
是Apple的Siri的附加組件;提供技術搜索的詳細響應並解決微積分問題;幫助業務用戶獲取信息圖表和圖形。並有助於創建主題概述,商品信息和高級定價歷史記錄。
3、Wolfram Alpha的局限性
Wolfram Alpha只能處理公開數字和事實,而不能處理觀點;它限制了每個查詢的計算時間;這些數據分析統計工具有何疑問?
十六、Google搜索運營商
1、什麼是Google搜索運營商
它是一種強大的資源,可幫助您過濾Google結果。這立即得到最相關和有用的信息。
2、Google搜索運算符的使用
更快速地過濾Google搜索結果;Google強大的數據分析工具可以幫助發現新信息。
十七、Excel解算器
1、什麼是Excel解算器
Solver載入項是Microsoft Office Excel載入項程序。此外,它在您安裝Microsoft Excel或Office時可用。它是excel中的線性編程和優化工具。這允許您設置約束。它是一種先進的優化工具,有助於快速解決問題。
2、求解器的使用
Solver找到的最終值是相互關系和決策的解決方案;它採用了多種方法,來自非線性優化。還有線性規劃到進化演算法和遺傳演算法,以找到解決方案。
3、求解器的局限性
不良擴展是Excel Solver缺乏的領域之一;它會影響解決方案的時間和質量;求解器會影響模型的內在可解性;
十八、Dataiku DSS
1、什麼是Dataiku DSS
這是一個協作數據科學軟體平台。此外,它還有助於團隊構建,原型和探索。雖然,它可以更有效地提供自己的數據產品。
2、Dataiku DSS的使用
Dataiku DSS - 數據分析工具提供互動式可視化界面。因此,他們可以構建,單擊,指向或使用SQL等語言。
3、Dataiku DSS的局限性
有限的可視化功能;UI障礙:重新載入代碼/數據集;無法輕松地將整個代碼編譯到單個文檔/筆記本中;仍然需要與SPARK集成
相關推薦
大數據分析十八般工具
轉行大數據分析師後悔了
政府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的八個黃金案例:智慧政務
3. 國際: 地球科技項目計劃
(國際地球物理年、國際岩石圈計劃、世界氣候研究計劃、國際極地觀測年……)
·國際地球物理年 (International Geophysical Year)
國際地球物理年,是全球科技界大聯合大協作的首次壯舉,標志著一個新時代———國際化大規模科學考察時代的開端。從1957 年 7 月 1 日至 1958 年 12 月 31 日,在一年半的時間里,由國際科學聯合會理事會 (即現在的國際科學理事會,1998 年 4 月改為現名) 發起並組織,來自 76 個國家的 2 萬多名科學家在全球范圍內陸地和海洋的 1000 多個觀測點對各種地球物理現象進行了廣泛的觀測和研究,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和數據。
國際地球物理年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社會開展的第一個國際年。通過國際地球物理年活動,人類獲得了一些有關高空物理現象和極地關系的資料。國際地球物理年科學活動的成功,使得北極和南極的科學考察活動進入了正規化、現代化和國際化的階段。
國際地球物理年的科學研究內容十分廣泛,涉及 13 個項目:氣象學、地磁和地電、極光、氣輝和夜光雲、電離層、太陽活動、宇宙線與核子輻射、經緯度測定、冰川學、海洋學、重力測定、地震、火箭與人造衛星探測等。國際地球物理年的活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 1979 年開始的全球大氣研究計劃的第一次全球試驗、1980 年開始的國際氣候研究計劃中的極地試驗、北冰洋實施的重大國際合作考察以及 「上地幔計劃」等多個項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歷次國際地球物理年對地球進行多方面觀測以獲得各種數據資料的活動,不僅對於人們日常生產、生活具有直接的意義,從長遠看來,這種科研活動也關繫到人類社會的前途和命運。
中國在國際地球觀測方面也同樣作出了積極的努力。1952年,國際地球物理年專門委員會成立後,為了促進國際地球物理年科學的發展,增進各國科學工作者之間的友好交往,中國決定組織國際地球物理年中國委員會,由竺可楨任主席,趙九章、塗長望任副主席。在國際地球物理年期間,中國按計劃進行了風、溫度、濕度的地面觀測,進行了地磁、宇宙線、電離層等參數的觀測和記錄,進行了極光、海洋和天文的觀測,並綜合研究了太陽活動時對近地空間環境的影響和規律。一部分科學家針對當時國際科學界關心的人造衛星、星際航行和空間物理等問題進行了學術探討。總之,中國在國際地球觀測方面作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
聯合國地球物理年的設立,為人類全方位、跨國界、跨學科開展對地球的研究開創了良好的先例。
國際地球物理年大大推動了地球科學的發展,促使許多國家的科學家進行南北極的考察和研究。國際地球物理年推動了聯合國對外層空間的關注。國際地球物理年專門委員會通過一項正式決議,要求參與國對於在地球物理年利用人造地球衛星的問題給予注意。在國際地球物理年期間,美國和蘇聯在探索外層空間方面都作出了積極的響應,在研製人造衛星方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1957 年 10 月 4 日,蘇聯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標志著 「空間時代」的來臨; 美國則於 1958 年 1 月 31 日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還於 1958 年 12 月 18 日發射了第一顆通訊衛星。這些都標志著國際地球物理年勝利地實現了預定的目標,體現了科學合作與競爭促進科技進步的精神。隨著 1957 年 10 月人造地球衛星一號的升空而迎來了宇宙探索的開端,這一歷史性的事件直接引起了聯合國大會對外層空間的關注,並促成了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這一聯合國處理為和平目的利用外層空間問題的主要委員會的建立。
·國際岩石圈計劃 (International Lithosphere Program)
國際科學聯合會理事會 (ICSU) 的下屬組織。英文縮寫為ICL。20 世紀 70 年代後期,國際大地測量學和地球物理學聯合會(IUGG) 和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 (IUGS) 協商提出一項國際岩石圈計劃。這是一項旨在 80 年代研究闡明地球岩石圈的性質、動力學、成因和演化,特別是以大陸及大陸邊緣部分為重點的國際多學科研究計劃。該計劃的實施也為增加非可再生的礦產資源和能源,以及開拓它們利用的前景,提供科學資料和先進技術。查明、預測和減輕天然和人類活動誘發的地質、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災害,也是此項計劃追求的目的 。1980 年此項計劃獲 ICSU 批准,並於 1981 年成立了 ICL,開始實施計劃。後鑒於此項計劃的重要性 ,ICSU 決定將 ICL 作為一個常設機構。委員會的領導機構是執行局,委員會下設 10 個工作組和 7 個協調委員會。至1991 年已有 62 個國家和地區參加國際岩石圈計劃的工作。
新的岩石圈研究計劃已從1990 年開始執行。新計劃包括4 個研究主題,即全球變化的地球科學,當代動力學和深部過程,大陸岩石圈以及大洋岩石圈。每個主題又包含若干前沿的科學問題,由工作組負責實施。協調委員會負責解決地區性科學研究的協調和數據交流,大陸深鑽等共同性重大的科學問題。委員會的出版物為 《新聞通訊》。
中國是最早的參加國之一,並於1982 年成立了對應 ICL 的中國全國委員會。
·世界氣候研究計劃 (World Climate Research Program)
世界氣候研究計劃 (簡稱 WCRP) 由世界氣象組織與國際科學聯合會聯合主持,以物理氣候系統為主要研究對象。此計劃在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醞釀,80 年代開始執行,是全球變化研究中開展得較早的一個計劃。
WCRP 主要研究地球系統中有關氣候的物理過程,涉及整個氣候系統。其主要部分是大氣、海洋、低溫層 (冰雪圈) 和陸地以及這些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反饋。它主要關心的是時間尺度為數周到數十年的氣候變化。
WCRP 的目標有兩個方面: 一是氣候的可預報程度; 二是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
WCRP 研究有三個方向: 為期數周的長期天氣預報、全球大氣年際變率以及為期數年的熱帶海洋的年際變率、長期變化。包括兩大試驗: 熱帶海洋和全球大氣試驗和世界海洋環流試驗,以作為第二和第三研究方向的中心。1993 年 WCRP 科學委員會又在熱帶海洋和全球大氣計劃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氣候變率和可預報性研究計劃,旨在對百年尺度的氣候變率進行描述、分析、模擬和預測。
·國際極地觀測年 (International Polar Observation Year)
國際極地觀測年是全球科學家共同策劃、聯合開展的大規模極地科學考察活動,被譽為國際南北極科學考察的 「奧林匹克」盛會,自 1882 年至今僅組織了 3 次,分別於 1882 年至 1883 年、1932 年至 1933 年和 1957 年至 1958 年舉行。在 1957 年至 1958 年國際地球物理年,開展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極地科學研究,直接促成了 《南極條約》的誕生。由於歷史原因,我國未參加前 3次國際極地觀測年。
·綜合大洋鑽探計劃 (Integrated Ocean Drilling Program,IODP)
綜合大洋鑽探計劃 2003 年至 2013 年,由 20 多個國家參加,中國 1998 年加入。該計劃是以 「地球系統科學」思想為指導,打穿大洋殼,揭示地震機理,查明深海海底的深部生物圈和天然氣水合物,理解極端氣候和快速氣候變化的過程,為國際學術界構築起新世紀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的平台,同時為深海新資源勘探開發、環境預測和防震減災等實際目標服務。該計劃是在國際深海鑽探計劃 DSDP (1968 ~1983 年) 和大洋鑽探計劃 ODP (1985 ~2003 年) 兩項工作基礎上進行的。
一些能在海冰區和淺海區鑽探的鑽探平台也將加入 IODP。此外,美國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正在考察重新建造一艘類似於 「喬迪斯·決心號」,但功能更完備的新的考察船。IODP 的航次將進入過去 ODP 計劃所無法進入的地區,如大陸架及極地海冰覆蓋區; 它的鑽探深度則由於主管鑽探技術的採用而大大提高,深達上千米。IODP 也因此將在古環境、海底資源 (包括氣體水合物) 、地震機制、大洋岩石圈、海平面變化以及深部生物圈等領域里發揮重要而獨特的作用。
海底以下數千米深部仍然有大量微生物存在,被稱為 「深部生物圈」,其總量估計佔全球生物量的 1/10 至 1/2 。深部生物圈的研究對於全球的物質循環、環境演變、生命起源與生命本質規律的探索,以及極端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均具有重要意義,已經成為當前國際學術界的研究熱點和戰略前沿。
·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 (International Continental Scientific Drilling Program)
1993 年 8 月 30 日至 9 月 1 日,德國地學研究中心 (簡稱GFZ) 在波斯坦召開了關於科學鑽探的國際會議,出席會議的人員共有 250 餘人,分別來自 28 個國家。此次會議之後,來自 15個國家的科學家再次相聚在德國 KTB 鑽井現場,正式討論成立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 (簡稱 ICDP) 。1995 年,德國 GFZ 與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 (NSF) 簽署了合作備忘錄,決定成立 ICDP。1995 年經國務院批准,中國加入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1996年 2 月由德國、美國和中國發起成立了 「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ICDP) 」,至今已有近 20 個國家和團體加入該計劃。
·2009 國際天文年 (2009 International Year of Astronomy)
為紀念伽利略將望遠鏡用於天文觀測四百周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 (IAU) 提議將 2009 年定為以 「探索我的宇宙 (The Uni-verse,Yours to Discover) 」 為主題的國際天文年。在 2009 年開展縱貫全年,著眼於教育,面向公眾,尤其要吸引青少年參與的,國家、區域及全球層面上的各種活動,這將是一次天文學及其對社會、文化貢獻的全球性慶典。這項提議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的支持,並在 2007 年 12 月 20 日由聯合國正式宣布 2009 年為國際天文年。
·國際全球環境變化人文因素計劃 (International Human Di-mensions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Program)
國際全球環境變化人文因素計劃 (簡稱 IHDP) ,是對地球系統進行集成研究的聯合體———地球系統科學聯盟的 4 大全球環境變化計劃之一。全球環境變化的人文因素影響計劃是一個跨學科的、非政府的國際科學計劃,旨在促進和共同協調研究。IHDP最初由國際社會科學聯盟理事會於 1990 年發起,時稱 「人文因素計劃」。1996 年 2 月,國際科學聯盟理事會聯同成為項目的共同發起者。
IHDP 結構設置圍繞研究、能力建設、網路化 3 大目標進行的,包括科學委員會、核心科學計劃、聯合科學計劃、秘書處、國家委員會 5 大模塊。
IHDP 與其他 3 項計劃,即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世界氣候研究計劃和生物多樣性計劃,統稱 「地球系統科學聯盟」。各計劃之間通過可持續性聯合計劃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
IHDP 側重描述、分析和理解,研究全球環境變化背景下,土地利用/土地覆蓋變化,全球環境變化的制度因素,人類安全,可持續性生產、消費系統,以及食物和水的問題、全球碳循環等重大問題。
IHDP 計劃圍繞著 3 個主要 目 標 開 展、實 施———科學 研 究、科研能力建設和國際化的科學網路。IHDP 的研究需要全世界范圍內各個學科的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合作。
人類活動對地球環境的很多方面都產生著巨大的影響。人類的直接活動已經改變了近 50%的陸地表面,這給生物種類、土地結構和氣候帶來重大的影響。人類直接或間接使用的淡水資源已經超過總量的一半,很多地區的地下水資料也被迅速的耗盡。自從人類進入工業化時代以來,一些重要的溫室氣體的濃度迅速上升,帶來了地球氣候潛在的變化。沿海、海岸線的生活環境迅速的改變,世界范圍內的漁業生產正在衰竭。
全世界范圍內的科學家都在研究這些變化的起因、結果以及可能引起的自然界的響應。顯然,也只有依靠全世界的自然科學家 (如生態學家、氣候學家、海洋學家等) 和社會科學家 (如經濟學家、人類學家、經濟學家等) 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理解這一系列的全球環境變化。
全球環境變化人文因素研究主要是研究由人類活動引起的環境變化的起因和結果,以及人類對這些變化的響應。這種研究是跨學科領域的,它需要發達、發展中國家的學者為之共同努力。近幾年中,全球環境變化研究已經日益地認識到人類作為地球系統中心的重要性。
國際全球環境變化人文因素計劃 (IHDP) 在人類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4. 全球應如何協作來實現可持續發展
閣下難道是天工大的同學?
5. 常用的大數據工具有哪些
未至科技魔方是一款大數據模型平台,是一款基於服務匯流排與分布式雲計算兩大技術架構的一款數據分析、挖掘的工具平台,其採用分布式文件系統對數據進行存儲,支持海量數據的處理。採用多種的數據採集技術,支持結構化數據及非結構化數據的採集。通過圖形化的模型搭建工具,支持流程化的模型配置。通過第三方插件技術,很容易將其他工具及服務集成到平台中去。數據分析研判平台就是海量信息的採集,數據模型的搭建,數據的挖掘、分析最後形成知識服務於實戰、服務於決策的過程,平台主要包括數據採集部分,模型配置部分,模型執行部分及成果展示部分等。
未至科技小蜜蜂網路信息雷達是一款網路信息定向採集產品,它能夠對用戶設置的網站進行數據採集和更新,實現靈活的網路數據採集目標,為互聯網數據分析提供基礎。
未至科技泵站是一款大數據平台數據抽取工具,實現db到hdfs數據導入功能,藉助Hadoop提供高效的集群分布式並行處理能力,可以採用資料庫分區、按欄位分區、分頁方式並行批處理抽取db數據到hdfs文件系統中,能有效解決大數據傳統抽取導致的作業負載過大抽取時間過長的問題,為大數據倉庫提供傳輸管道。
未至科技雲計算數據中心以先進的中文數據處理和海量數據支撐為技術基礎,並在各個環節輔以人工服務,使得數據中心能夠安全、高效運行。根據雲計算數據中心的不同環節,我們專門配備了系統管理和維護人員、數據加工和編撰人員、數據採集維護人員、平台系統管理員、機構管理員、輿情監測和分析人員等,滿足各個環節的需要。面向用戶我們提供面向政府和面向企業的解決方案。
未至科技顯微鏡是一款大數據文本挖掘工具,是指從文本數據中抽取有價值的信息和知識的計算機處理技術,
包括文本分類、文本聚類、信息抽取、實體識別、關鍵詞標引、摘要等。基於Hadoop
MapRece的文本挖掘軟體能夠實現海量文本的挖掘分析。CKM的一個重要應用領域為智能比對,
在專利新穎性評價、科技查新、文檔查重、版權保護、稿件溯源等領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
未至科技數據立方是一款大數據可視化關系挖掘工具,展現方式包括關系圖、時間軸、分析圖表、列表等多種表達方式,為使用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展現方式。
6. 大數據分析工具有哪些,好用的有嗎
大數據分析的前瞻性使得很多公司以及企業都開始使用大數據分析對公司的決策做出幫助,而大數據分析是去分析海量的數據,所以就不得不藉助一些工具去分析大數據,。一般來說,數據分析工作中都是有很多層次的,這些層次分別是數據存儲層、數據報表層、數據分析層、數據展現層。對於不同的層次是有不同的工具進行工作的。下面小編就對大數據分析工具給大家好好介紹一下。
首先我們從數據存儲來講數據分析的工具。我們在分析數據的時候首先需要存儲數據,數據的存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懂得資料庫技術,並且能夠操作好資料庫技術,這就能夠提高數據分析的效率。而數據存儲的工具主要是以下的工具。
1、MySQL資料庫,這個對於部門級或者互聯網的資料庫應用是必要的,這個時候關鍵掌握資料庫的庫結構和SQL語言的數據查詢能力。
2、SQL Server的最新版本,對中小企業,一些大型企業也可以採用SQL Server資料庫,其實這個時候本身除了數據存儲,也包括了數據報表和數據分析了,甚至數據挖掘工具都在其中了。
3、DB2,Oracle資料庫都是大型資料庫了,主要是企業級,特別是大型企業或者對數據海量存儲需求的就是必須的了,一般大型資料庫公司都提供非常好的數據整合應用平台;
接著說數據報表層。一般來說,當企業存儲了數據後,首先要解決報表的問題。解決報表的問題才能夠正確的分析好資料庫。關於數據報表所用到的數據分析工具就是以下的工具。
1、Crystal Report水晶報表,Bill報表,這都是全球最流行的報表工具,非常規范的報表設計思想,早期商業智能其實大部分人的理解就是報表系統,不藉助IT技術人員就可以獲取企業各種信息——報表。
2、Tableau軟體,這個軟體是近年來非常棒的一個軟體,當然它已經不是單純的數據報表軟體了,而是更為可視化的數據分析軟體,因為很多人經常用它來從資料庫中進行報表和可視化分析。
第三說的是數據分析層。這個層其實有很多分析工具,當然我們最常用的就是Excel,我經常用的就是統計分析和數據挖掘工具;
1、Excel軟體,首先版本越高越好用這是肯定的;當然對Excel來講很多人只是掌握了5%Excel功能,Excel功能非常強大,甚至可以完成所有的統計分析工作!但是我也常說,有能力把Excel玩成統計工具不如專門學會統計軟體;
2、SPSS軟體:當前版本是18,名字也改成了PASW Statistics;我從3.0開始Dos環境下編程分析,到現在版本的變遷也可以看出SPSS社會科學統計軟體包的變化,從重視醫學、化學等開始越來越重視商業分析,現在已經成為了預測分析軟體。
最後說表現層的軟體。一般來說表現層的軟體都是很實用的工具。表現層的軟體就是下面提到的內容。
1、PowerPoint軟體:大部分人都是用PPT寫報告。
2、Visio、SmartDraw軟體:這些都是非常好用的流程圖、營銷圖表、地圖等,而且從這里可以得到很多零件;
3、Swiff Chart軟體:製作圖表的軟體,生成的是Flash。
7. 有誰知道2018世界睡眠日主題。
我給你介紹一下以前到現在的世界睡眠日
世界睡眠日簡介:
世界睡眠日是每年的3月21日。(同期3月10日舉行尋找江西失眠人公益行動)
睡眠是人體的一種主動過程,可以恢復精神和解除疲勞。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飲食和適當的運動,是國際社會公認的三項健康標准。為喚起全民對睡眠重要性的認識,2001年,國際精神衛生和神經科學基金會主辦的全球睡眠和健康計劃發起了一項全球性的活動,此項活動的重點在於引起人們對睡眠重要性和睡眠質量的關注。2003年中國睡眠研究會把「世界睡眠日」 正式引入中國。
世界睡眠日設立背景:
進入21世紀,人們的健康意識空前提高,「擁有健康才能有一切」的新理念深入人心,因此有關睡眠問題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人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五天不睡眠人就會死去,可見睡眠是人的生理需要。睡眠作為生命所必須的過程,是機體復原、整合和鞏固記憶的重要環節,是健康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世界衛生組織調查,27%的人有睡眠問題。為喚起全民對睡眠重要性的認識,國際精神衛生組織主辦的全球睡眠和健康計劃於2001年發起了一項全球性的活動――將每年的3月21日,即春季的第一天定為「世界睡眠日」。
據中國6城市的市場調研顯示,成年人一年內的失眠患病率高達57%。中國醫師協會精神科醫師分會與賽諾菲-安萬特合作的「各科醫師睡眠狀況調查」得出結果,該調查對全國30家醫院的1914名醫生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在2002年內有69.4%的醫生存在睡眠障礙問題。2003年中國睡眠研究會把「世界睡眠日」正式引入中國。
世界睡眠日設立目的:
醫學研究表明,偶爾失眠會造成第二天疲倦和動作不協調,長期失眠則會帶來注意力不能集中、記憶出現障礙和工作力不從心等後果。
「世界睡眠日」的目的是要引起人們對睡眠重要性和睡眠質量的關注,提醒人們要關注睡眠健康及質量。關注睡眠質量就是關注生活質量,關注睡眠就是關注健康。失眠已經成為一個影響現代人健康的重要問題,它不僅影響人的情緒,甚至能影響人的免疫系統,更重要的是,失眠往往是身體潛在某種疾病的外在表現形式之一。
世界睡眠日不同日期:
世界睡眠日有多個版本,其一是3月21日,它是由國際精神衛生和神經科學基金會在2001年發起,並在2003年由中國睡眠研究會正式引入中國。
另一個版本是由世界睡眠醫學學會於2008年發起的一項健康計劃,並提議將世界睡眠日定在每年三月的第3個星期五。
根據維基網路,世界睡眠日是三月第二個完整周的周五(Friday of the second full week of March)。
世界睡眠日歷屆主題:
世界睡眠醫葯組織
世界睡眠醫葯組織世界睡眠日主題
年份 主題
2001 睜開眼睛睡
2002 開啟心靈之窗,共同關注睡眠
2003 睡出健康來
2004 睡眠,健康的選擇
2005 睡眠與女性
2006 健康睡眠進社區
2007 科學的睡眠消費
2008 健康生活,良好睡眠
2009 科學管理睡眠
2010 良好睡眠有益健康
2011 關注中老年睡眠
2012 科學管理睡眠
2013 關注睡眠,關愛心臟
2014 健康睡眠,平安出行
2015 健康心理,良好睡眠
2016 美好睡眠,放飛夢想
2017 健康睡眠 遠離慢病
2018 尋找江西失眠人Ⅱ公益行動
世界睡眠醫葯組織
世界睡眠醫葯組織世界睡眠日主題
年份 日期 主題
2008 3月14日 睡個好覺,清醒生活
2009 3月20日 清醒駕駛,安全到達
2010 3月19日 良好睡眠,健康人生
2011 3月18日 良好睡眠,健康成長
2012 3月16日 輕松呼吸,輕松睡眠
2013 3月15日 良好睡眠,健康老去
2013 略
2014 略
2015 略
2016 略
2017 健康睡眠 遠離慢病
2018 公益行動 尋找江西失眠人Ⅱ
中國主題:
2009年 世界睡眠日:「讓孩子多睡一小時」
2010年 世界睡眠日:「關愛兒童睡眠 多睡一小時」
2011年 世界睡眠日:「關注老人睡眠 多睡一小時」
2012年 世界睡眠日:「關注睡眠品質 多睡一小時」
2013年 世界睡眠日:「自然深睡眠 多睡一小時」
2014年 世界睡眠日:「健康睡眠,平安出行」
2015年 世界睡眠日:「健康睡眠,多睡一天"
2016年 世界睡眠日:「美好睡眠,放飛夢想」
2017年 略
2018年 世界睡眠日:公益行動 尋找江西失眠人Ⅱ
世界睡眠日節日影響:
中國睡眠市場潛力巨大
「中國睡眠指數報告」描述了一幅「睡城」分布圖,北京、廣州、西寧、昆明、東莞為失眠城市;上海、南昌、天津、淮南、成都為淺睡城市;南京、武漢、長沙、沈陽、杭州為安眠城市;廈門、鄭州、齊齊哈爾、重慶、西安為好夢城市。
由於經濟放緩、人口增長、食品安全、環境污染等引發的巨大工作和生活壓力問題、睡眠問題如今已成為全球性的課題,於是各種與睡眠相關的產業也逐漸興起。
在日本,民眾的失眠發生率為20%,他們研發出可以感知和記錄心跳、體溫、血壓等睡眠狀況的便攜儀器,以便據此來設計個性化的助眠產品。
放眼中國,睡眠市場也逐步形成了一塊大蛋糕。相關產品不僅包括床上用品和可以促進睡眠的各種醫葯保健產品、器械、食品、圖書音像製品等,就連手機軟體都來湊「睡眠經濟」的熱鬧。有統計稱,中國睡眠市場的容量高達千億元,市場潛力巨大。
世界睡眠日相關活動:
多睡一小時
國際睡眠微環境醫學研究協作組織發起的「多睡一小時」全球公益活動 (World Sleep Day extra hour of sleep) ,是每年世界睡眠日期間的全球性健康睡眠主題公益活動之一,主要是呼籲世界睡眠日當日通過象徵性的多睡1小時,來達到世界人們健康睡眠的重視和關注!多睡一小時活動,最早起源於新加坡睡眠協會,每年世界睡眠日舉辦的"睡眠意識周"(Sleep Awareness Week)活動一般包括研討會、講座和參觀睡眠實驗室,開設網頁提供相關醫學資訊,還在Facebook發起"多睡1小時"活動。2013年是「多睡一小時」公益活動進入中國的第五屆主題公益活動!世界睡眠日的 「多睡一小時」中國公益活動從2009年3月21日世界睡眠日開始進入中國,由中國睡眠網,睡眠微環境醫學研究協作組、青島市睡眠和醫療行業專家、青島市各大媒體和知名睡眠服務提供商聯手發起的大型睡眠健康公益活動,2012年「多睡一小時」同時也是中國睡眠協會世界睡眠日主題。
2009年,慕思與中央電視台《健康之旅》欄目合作,在世界睡眠日聯合推出兩期特別節目「慕思找回好睡眠」,整個節目圍繞現代人面臨的睡眠困擾,以及如何利用寢具的調節來改善睡眠等熱點話題展開,深受觀眾喜愛。
2010年,慕思與五星級酒店聯盟,創建國內第一家睡眠私人會所。在北京啟動了「世界同睡的一天」活動,現場發布了「慕思健康睡眠宣言」
2011年 眾明星亮相東莞,倡導健康睡眠。在世界睡眠日即將到來之際,作為睡眠行業領軍品牌慕思牽手中國睡眠研究會於2011年3月14日在東莞發起以「世界同睡的一天」為主題的大型公益活動。
2012年,慕思攜手衛生部舉行了「全球健康睡眠高峰論壇」並發布了第三代慕思健康睡眠系統,標志著慕思在健康睡眠研究領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長沙市民穿卡通睡衣睡大街迎「世界睡眠日」:
2015年3月20日,世界睡眠日前夕,唐堂帶領眾多市民來到長沙街頭進行「睡大街」公益行為藝術展示,呼籲市民提高深度睡眠質量,遠離肥胖與亞健康。點擊查看原文
「世界睡眠日」 將近 合肥將有義診: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2016年世界睡眠日的主題是「美好睡眠,放飛夢想」。2016年3月16日(明天)下午3:00,合肥市一院本部將在門診樓一樓舉行義診活動,現場將有多位資深專家免費坐診,為市民答疑解惑,並提供專業的睡眠知識咨詢服務。點擊查看原文
3.21世界睡眠日 尋找江西失眠人公益活動將在南昌啟動
中華精神疾病康復協會 訊3月21日是第十八個「世界睡眠日」,3月10日 早8:00,江西省南昌二七醫院將在門診樓一樓舉行「尋找江西失眠人·第二季」公益會診活動,現場將有來自京、滬、贛多位資深失眠症專家免費坐診,為市民答疑解惑,為失眠症患者搭建專業的會診平台,並提供專業的睡眠知識咨詢服務。
8.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中國項目
WWF在中國的工作開始於保護大熊貓。1980年,WWF作為第一個受中國政府邀請的國際非政府組織,開始在四川進行大熊貓的研究工作。1985-1989年,WWF和國家林業局成功合作開展了第二次全國大熊貓調查,隨後制定了全國大熊貓保護計劃,並經國務院批准實施。1999年,WWF與國家林業局又共同啟動了第三次全國大熊貓及其棲息地調查,所獲得的科學詳實的數據為中國日後大熊貓保護奠定了基礎。此外,WWF還與大學、研究機構合作開展大熊貓棲息地破碎化、大熊貓棲息地恢復及西部開發對熊貓棲息地影響等研究項目,這些研究為WWF的實地保護項目提供了必要的理論基礎。
1997年,WWF在四川省的平武縣啟動了「綜合保護與發展項目」(ICDP)。項目在幫助當地機構加強自然保護區管理能力的同時,還試行了當地社區發展替代生計的開發,以減少社區生產生活對自然環境的壓力。通過該項目的實施,王朗自然保護區在生物多樣性監測和反偷獵巡護、地理信息系統應用和保護區管理、生態旅遊和環境教育以及周邊社區的發展等方面,已成為保護區管理的典範,,並為大熊貓的野外保護提供了很好的示範。在2002年,WWF將平武ICDP項目擴大到整個岷山景觀的大熊貓棲息地保護,使大熊貓保護工作由單一點上的保護,發展到跨越行政地域界限、以整個岷山的區域性大熊貓棲息地及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為目標的新階段。同年,WWF還啟動了在大熊貓分布的最北限秦嶺山系的保護。秦嶺大熊貓棲息地保護和可持續經濟發展項目覆蓋了整個秦嶺地區,項目旨在探索和建立大熊貓棲息地保護的有效手段和機制,以及可持續資源利用和經濟發展模式。 濕地與淡水保護
WWF在全球50多個流域開展濕地與淡水保護及流域綜合管理示範工作。在1998年洪水之後,濕地和淡水生態系統保護也成為WWF在中國的主要工作領域之一,通過與國家林業局等相關部門的合作,先後在濕地恢復、濕地替代生計、濕地保護區網路建設、重建江湖季節性生態與水文聯系、提名國際重要濕地、濕地宣傳教育、流域綜合管理政策倡導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
1999年,在WWF荷蘭分會的支持下,「攜手保護生命之河」長江項目首先在湖南啟動,在西洞庭湖、青山垸(湖)、西畔山洲等開展濕地恢復、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等工作,通過發展濕地替代生計、促進社區共管、協助建立保護區並不斷提高其能力、宣傳教育等途徑,推動洞庭湖地區濕地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同時,支持江西省山江湖開發治理委員會總結鄱陽湖流域綜合管理的經驗與教訓,以此推動洞庭湖流域、赤水河流域的流域綜合管理工作。
在此項目的影響下,2002年匯豐銀行(HSBC)通過其「投資大自然」項目支持WWF在湖北啟動了以「重建江湖聯系,恢復長江中游生命網路」為目標的「恢復長江生命之網」——WWF-HSBC長江項目,開展了湖北省濕地保護網路建設、推動「灌江納苗」工作以重建江湖聯系、實施基於社區的濕地保護與恢復示範、水生生物資源保護、作為白鱀豚和江豚棲息地的天鵝洲故道群濕地保護等項目,這些工作將為恢復江湖聯系、探討長江中游湖泊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建設長江中下游的濕地保護網路與白鱀豚江豚等珍稀物種保護網路等提供有力的支持。
與此同時,WWF建議並與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國合會」)共同資助成立了「國合會流域綜合管理課題組」。該課題組於2004年10月向國務院提交了《推進流域綜合管理,恢復中國生命之河》的政策建議報告,為促進中國流域水資源、流域生態系統的「良治」出謀劃策。報告中建立「長江論壇」的建議已被27家單位採納,首屆長江論壇於2005年4月在武漢成功舉辦,通過了《保護與發展——長江宣言》,一致贊同通過對長江流域實施綜合管理,來確保實現防洪安全、飲用水安全和生態安全等三大目標。
WWF一直與國家林業局等合作,推動《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的制訂與優先項目實施等,提名國際重要濕地、支持濕地類保護區的基礎調查、保護區管理人員培訓、濕地類型保護區的管理等。在WWF的協助下,2002年2月2日(世界濕地日)和2005年2月2日,中國兩次新增23個國際重要濕地,其中2002年新增的14個國際重要濕地被WWF總部評為來自中國的第一份「獻給地球的禮物」;與國家林業局、上海市農林局合作開展「崇明東灘自然保護區可持續管理項目」,探索「國際重要濕地」的建設與管理;與國家林業局等合作,組織了2004年、2005年長江中下游六省市的同步水鳥調查,為長江中下游地區濕地保護區網路建設和國際重要濕地的提名工作準備了詳實的基礎數據。
WWF還與國家林業局《濕地公約》履約辦公室共同合作,自2001年以來連續組織「濕地使者行動」,分別以「把知識帶回家鄉」、「走進國際重要濕地」、「追尋通江湖泊」、「生命之河:從高山到大海」、「還長江生命之網——長江行動」等為主題,在全國各地系統地開展了濕地科普與宣教活動和調查工作。累計參與競標社團有226個,有131個大學生環保社團、1500多名師生成為濕地使者直接參與到該活動中來,足跡踏遍中國黑龍江、長江、黃河、瀾滄江流域的20個省、市、自治區和泰國、寮國、越南、柬埔寨、緬甸5國境內的湄公河流域,直接將濕地保護、恢復與可持續利用知識傳遞給數百萬濕地地區的基層幹部與群眾。 森林的發生和發展時代,距今已有6億年的歷史,經歷了裸蕨類草叢、小型森林和蕨類森林,最終發展到今天被子植物佔主要地位的新生代森林。
中國疆域廣闊,自然條件復雜,森林資源豐富,但是,森林自由生存的生態環境始終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和侵害。在距今8000-7000年前原始農業出現時,森林的砍伐即已開始。隨著農田的開墾、生活需求的增加以及不斷發生的戰亂和社會動盪,在中國國土范圍內,森林覆蓋率從距今四五千年的60%下降到明末清初的12。5%。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森林資源得到一定的恢復,1973年到1998年開展的五次森林資源清查報告反映出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從12。7%增加到16。55%,森林蓄積
量從86。56億立方米增加到112。67億立方米。但是,中國人均森林面積和人均蓄積量仍在世界排名120位以後,並且與森林密切相關的生態問題表現十分突出,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江河斷流、地質災害頻發、珍稀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環境惡化、生物多樣性銳減等。
為了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生態惡化的現狀,增加森林資源及其質量,中國政府從1998年開始相繼啟動了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及長江流域等重點防護林建設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重點地區速生豐產林基地建設工程在內的六大林業重點工程,在較短的時間內使中國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8%,其對中國生態建設的長期影響將不斷體現。
WWF北京辦事處林業項目結合國家重點林業工程,在長江上游岷山地區以及東北和內蒙古地區開展了大熊貓和東北虎棲息地森林保護和恢復項目,向國內介紹並引進了最新的景觀保護理念和方法,通過建立保護區、提高保護區管理有效性,及探索社區和企業參與的共管機制,使呈現破碎化的棲息地得到連接和恢復。同時,為了提高中國森林資源的質量和可持續利用,把森林認
證和產銷監管鏈認證引入中國,協助政府有關部門制定相關的國內標准,幫助森林經營單位提高管理水平和對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了減少中國進口木材需求增長對南美、東南亞等天然林豐富地區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WWF北京辦事處成立了中國森林貿易網路(CFTN), 鼓勵在中國(包括香港和台灣)的從事木材貿易和生產的廠商,通過加盟全球森林貿易網路組織,促進合法採伐和貿易,推動可持續森林經營和可信賴的森林認證。與此相關的大豆和棕櫚油圓桌會議(RSPO)也是林業項目的工作重點,旨在鼓勵有影響力的廠商通過參加圓桌會議承諾促進有利於森林土地可持續發展的經營。 「人類是可持續性發展關注的中心,他們有權利與自然和諧相處,過一個健康而有價值的人生。」——《里約熱內盧宣言》(1992年)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頒發的活動證書
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發展戰略在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被正式提出後,即為國際社會廣泛接受。這一戰略的實施意味著人類對傳統發展模式的反思和對變革的呼喚,意味著人類需要重新認識和調整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而這種調整即意味著人的思想與行為的深刻變革。在這一過程中,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為全世界人民把一個聽起來抽象的概念——可持續發展——轉為現實」 ,這在本質上就是一個教育的任務。
可持續發展教育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力量,它提供了人們將社會理想轉為現實的能力。通過可持續發展教育,人們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星球,了解到威脅人類未來的世界問題:如貧困、環境惡化、健康、沖突和人權的侵害等之間的復雜而互相關連的關系;通過可持續發展教育,人們將掌握為了可持續的未來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並具備進行積極的社會變革所需的價值觀、行為和生活方式,從而「建設一個認知人類尊嚴的人道的、平等的、和關懷的和諧社會。」
為推動可持續發展教育在中國的開展,以實現WWF的最終使命,1996年,WWF在北京正式設立辦事處之時,就創建了教育與能力建設項目(原環境教育項目)。
經過近十年的建設與發展,該項目始終貫徹「能力建設、資源開發、政策影響和網路構建」的工作策略,並通過與中國教育部、國家環保總局、國家林業局等政府部門,高校學術科研機構,社區,宗教團體以及地方相關NGO合作,開展了一系列項目,成功地將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理念、內容和方式方法引入中國的正規教育和社區可持續發展教育領域。
教育與能力建設項目在中國開展的項目有「中國中小學綠色教育行動」、「香格里拉可持續社區」、「青少年愛水行動」、「香格里拉河流與湖泊」、「巴珠可持續社區」、「滇西北社區能力建設」、「藏東社區保護與和發展」、「地球的孩子」 等。同時,該項目也為WWF 在中國的其他項目提供教育和能力建設方面的支持,並承擔資源開發、經驗總結和成果分享的職責。 能源與氣候變化項目
「我們現在對減緩氣候變化採取的行動越少,未來需要適應氣候變化的難度就越大。」 --Stern Review
在過去的100年裡,地球溫度已經上升了0。74攝氏度;北極氣溫升高是全球
平均值的兩倍,北極海冰每10年以3%的速度消失;地中海、非洲南部和部分南亞地區的乾旱趨勢加重;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乾旱的時間和強度增加,強降水和熱浪發生的頻率增加,熱帶颶風的強度加大;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為地球65萬年以來的最高值,比工業化前約高35%。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再次證明了全球氣候變化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且90%是因為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所致。眾多獨立的研究表明,人類只有將氣溫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才能避免氣候變暖對自然環境、人類和全球經濟產生災難性影響。我們仍然有足夠的時間來實現這一目標,但前提是一些必要的決定必須在近幾年內達成。
緊迫性:需要在未來五年內,真正落實推動低碳技術開發和應用的政策和措施;任何延遲都會加大減緩氣候變化的難度和成本; 野生物貿易項目
TRAFFIC (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創建於1976年,是由WWF(世界自然基金會)與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合作支持成立的野生物貿易研究項目,其目標是確保野生物貿易不會對自然環境構成威脅。
TRAFFIC 總部在英國,全球共設立了21個辦公室,形成一個全球性工作網路,是全球最具規模的野生物貿易監測組織。TRAFFIC 的工作重點之一是協助CITES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秘書處開展工作。在這方面,TRAFFIC已積累了近30年的經驗。
1996年,東亞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TRAFFIC East Asia)開始在中國開展工作,並於2001年在WWF辦公室設立中國項目,即東亞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中國項目(TRAFFIC East Asia - China Programme)。
東亞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在中國的項目力求以葯用動植物資源保護為切入點,通過與政府相關部門、醫學界、高等院校以及企業的交流與合作,使葯用動植物的使用逐漸找到可持續利用的有效途徑,既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又有效地遏制非法的野生葯用資源貿易。
東亞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中國項目強調TRAFFIC在野生物貿易過程中的預警作用,通過定期的市場調查,對可能因貿易導致瀕危的野生物種,提前向有關部門發出預警,以引起有關方面的關注,及時採取相應的措施來保證貿易不造成物種的瀕危。
每年,東亞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中國項目將定期出版通訊,介紹瀕危動植物資源的現狀,探討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方法,交流國內外野生動植物貿易及其控制的信息。
通過在中國開展的各項工作,東亞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中國項目希望能夠為制止非法野生物貿易、保證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物多樣性提供可借鑒的經驗與教訓,與國內外各個不同的組織一同為中國乃至東亞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做出更多的貢獻。 全球協作,走向哥本哈根,實現中國的低碳未來
WWF
氣候變化給人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為應對這一挑戰,在未來50年內,全世界必須改變生產和使用能源的方式。如此巨大的變化需要我們的領導人制定良好的政策,並迅速行動。
於2012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是最重要的、也是唯一一份為工業化國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設定具有約束性目標的國際法律文件。所有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成員國將於2009年12月齊聚丹麥哥本哈根,就2012年之後溫室氣體減排目標進行協商。這次的全球新協議是我們使全球氣候變化能保持在正常范圍內的重要機會。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正在與許多合作夥伴——民間社團、政府、社區和私營部門共同努力,以實現公正、有效、科學的全球氣候協議。
WWF對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協議的期待
WWF
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協議為使全球實現清潔能源經濟,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性影響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機會。WWF希望看到我們的領導者們就形成一個公正、有效以及科學的氣候變化協議達成共識,此協議應包括:
# 到2050年使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80%
# 2020年之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峰值
# 到2020年發達國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40%
# 支持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脆弱的國家採取措施適應氣候變化
# 為向低碳經濟過渡提供便利
# 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清潔技術,以及足夠的資金和能力建設
# 支持WWF的零砍伐森林目標 黃海——生物多樣性之海。在2006年12月發表的黃海生態區潛在保護區域圖的指導下,中國和韓國當地社區即將擔當起黃海生態區的保護義務。2007年9月7日,為期7年的黃海生態區保護支援項目在北京啟動。
保護黃海里的生命
廣闊的黃海海域被中國和朝鮮半島環繞著,其大陸架的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從古至今,人們一直享受著黃海豐富的漁業資源。WWF將包括黃海、渤海和東海北部在內的460000平方公裏海域劃定為「黃海生態區」,該生態區被確定為WWF全球最優先保護的200多個生態區之一。
黃海生態區保護支援項目的目標是使海洋生態系統更加健康完整,並使海岸居民的生活更加富足。松下電器為本項目提供了全部資金保障。
2008年9月7日,WWF與韓國海洋研究院(KORDI)正式公開接受小額基金的申請,這些小額基金將用於支持地方社團和組織的宣傳保護活動。
以優先保護區為基礎的行動計劃
2002年7月,WWF、韓國海洋研究院(KORDI)及韓國環境研究所(KEI)三方啟動了黃海生態區規劃項目,通過科學分析保護生物多樣性所需的關鍵棲息地,來確定優先保護區域。作為該研究項目的成果,黃海生態區潛在保護區域圖於2006年12月被公布。該圖已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採納。
黃海生態區保護支援項目將以黃海生態區潛在保護區域圖以黃海生態區為基礎,支持中國和韓國的當地社區開展具體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活動。
願景宣言:黃海生態區支援項目將與合作夥伴攜手實現如下願景:到2020年,讓黃海中所有維持生物多樣性的關鍵棲息地得到有效的保護和管理,讓最有生態、經濟和文化價值的物種種群得到恢復和發展,並改善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使之發恢全部服務功能,造福沿海社區。 作為一個全球性的獨立的環保組織,WWF在淡水保護、森林保護、氣候變化、野生動植物貿易等方面已經具有相應的領導力和影響力。WWF也開始拓展其傳統的業務領域,其中的一個發展方向就是與上述保護項目密切相關的跨項目的政策領域工作。科學發展與國際政策項目(簡稱為政策項目)致力於推動中國的「科學發展」即可持續發展,也承擔WWF全球網路之間與中國相關的政策工作的溝通、協調和實施。
啟動與開展政策領域的工作,一方面來自於WWF相關保護項目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實現WWF在2007年北京年會上發布的有關生物承載力和生態足跡這兩大目標的保證措施之一。我們期望通過加強對政策的影響和關注,注重各領域間的相互聯系,使得政策項目為WWF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提供相關的政策支持和信息服務,進而提升WWF的影響力,為促進中國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按照WWF中國項目辦公室「五年保護發展計劃(2005~2010年)」,為應對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挑戰,政策項目將著力於以下三個主要方向:即貧困與環境(包括補償機制和生態補償)、消費或可持續生活方式(生態足跡)和貿易、投資與金融(是對消費與可持續生活方式方面的有力補充,目的在於「綠化」供應鏈環節。此外,政策項目也承擔與「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國合會)的聯系和合作事宜。
開展的政策研究課題主要集中在貿易與投資、銀行信貸原則和生態足跡等方面。
推動可持續的對外貿易與投資
世界自然基金會
2007年4月,WWF發布了《重新思考中國境外投資》報告。由於中國對外投資飛速發展,整個世界都需要重新考慮現有的全球經濟發展模式。報告建議在自然資源供應方、產品和服務生產製造方以及消費方之間建立對話機制,促進全球循環經濟。
中國的對外貿易總額已處於全球前列,但是也面臨一些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向可持續貿易方式轉變、減少中美與中歐之間摩擦、提升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等。WWF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在內的政府和研究機構合作,旨在尋找可持續性貿易機會,促進外貿結構升級,探索可持續的對外貿易發展戰略。
同時,我們密切關注中國公司在海外對自然資源(比如木材)投資時面臨的機會與挑戰。我們將與有關部門合作並協調全球網路資源,對經濟和環境效益進行綜合分析,推動海外投資的可持續性發展。
銀行信貸原則
WWF期望與相關的金融研究機構合作,分析中國銀行業的改革進程及其發展趨勢,通過引入國際上公認的環保信貸原則,提升國內銀行的環境意識,促進可持續發展策略在銀行業和其他金融服務業的推廣。WWF正在與國內重要的銀行合作,分析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後的發展趨勢,探討引入可持續的信貸原則的可行性,為國內銀行業制定可持續發展策略做出積極的貢獻。
中國生態足跡研究
「生態足跡」是計量人類對生態系統需求的指標,包括人類擁有的自然資源、耗用的自然資源、以及資源分布情況。WWF(中國)與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合作開展了「中國生態足跡」的研究。《中國生態足跡報告》將致力於提高社會公眾認知度、促進中外專家之間的聯合研究、並為中國高層領導決策提供政策建議。國合會和WWF共同委託總部位於美國的環球足跡網路(Global Footprint Network)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來負責研究和分析工作。該項目的中期研究報告將於2007年11月份完成,最終報告將於2008年上半年發布。 對環境的廣泛關注已經改變了商界人士看待世界的方式。與他們的客戶、股東、員工及其家庭一起,他們日益認識到保護自然是符合每個人的利益的。他們相信,為了我們自已的安康,也為了子孫後代的幸福,採取一切可以採取的行動來保護我們地球上的自然財富是每一個地球人的責任。
自然保護的社會呼聲日益響亮,這一外在動力正推動著商界加強與WWF及類似機構的合作。因為這種合作既能為企業帶來收益,也能為自然界帶來益處。
WWF企業合作夥伴正是為設在中國的企業提供的交流與合作平台,我們希望與那些承諾承擔社會責任,並希望成為改善環境而努力的企業成為戰略合作夥伴。
9. 中國全球合作基金會的使命和願景
中國全球合作基金會的使命
我 們的使命就是與聯合國和中國私營企業一起合作,建立起動態的合作機制,鼓勵中國企業在實現企業社會責任方面走出國門,看到更多的合作機會,實現更宏大的目 標,也在世界范圍內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和聲譽。同時幫助聯合國獲得中國企業的捐贈,更好的實現千年發展計劃,造福全社會。
為 了實現我們的使命,我們積極的為現有的聯合國發展項目尋找合作夥伴,也為中國企業尋求國際范圍內的公私合作(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PPP)提供幫助,為中國企業設計並量身打造符合企業發展的合作方案。 中國全球合作基金會是聯合國和中國企業之間的橋梁。
中國全球合作基金會的願景 中國全球合作基金會,和我們的合作夥伴一起,幫助聯合國實現千年發展計劃 通過中國全球合作基金會,中國企業可以,正在,也將繼續在幫助聯合國改善這個世界,解決全球問題的道路上一直領跑下去。
10. 大數據分析用什麼工具好
市場上用於大數據分析的工具林林總總,不是專業人士很難區分優劣,企業一旦買錯後悔莫及。一般處理大數據,可以用Hadoop、R等,這需要很多技術功底。而數據可視化呢,要選用對大數據支持比較好的工具,首先要具備兩個技術,支持數據直連(FineDirect),支持數據索引(FineIndex)。其次,看前端可視化分析能力,這方面tableau、qlikview、帆軟商業智能、網易有數等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