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廣發銀行銀行理財產品未達到預期目標怎麼辦
這是浮動收益。
產品未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
銀率網數據顯示,1月份共有5697款理財產品到期,其中結構性產品有291款,非結構性產品有5396款。在所有的到期產品中,有3746款產品披露到期收益數據,到期收益披露率為65.75%。
在披露到期收益數據的產品中,有65款產品未達到最高預期收益率,全部為人民幣結構性理財產品。其中有55款為保本型產品,10款為非保本型產品,且所有產品均有達到產品說明書中明示的預期最低年化收益率。
未達到最高預期收益率的產品中,中國經濟網記者發現,廣發銀行22款,數量居首。其次為:興業銀行13款、平安銀行8款、招商銀行7款、華夏銀行6款,農業銀行5款,星展銀行1款,南洋商業銀行1款,東亞銀行1款,民生銀行1款。
廣發銀行多為「歡欣股舞、廣銀創富」人民幣理財計劃等系列產品。招商銀行多為焦點聯動系列之股票指數表現聯動、焦點聯動系列之黃金錶現聯動理財計劃等產品。其中招商銀行焦點聯動系列之股票指數表現聯動非保本理財計劃(104634),預期最高年收益率15.10%,實際年收益率為4.60%。
節前理財計劃
隨著春節的步伐越發臨近,大部分投資者已經在制定節前的理財計劃,銀率網分析師認為,節前資金緊俏,貨幣市場收益率走高,貨幣基金的投資方向主攻貨幣市場,因此在節前會有較為良好的收益分紅。同時,貨幣基金在節假日期間依然產生投資收益,集中在假期後分配,長假期間的收益積累相當豐厚。另一方面,大多數貨幣基金具備T+0贖回功能,假日期間可以隨時提現,流動性堪稱一流。
② 有誰知道(bankrate)中國的銀率網
我常上,14年改版了,內容板塊和廣告都有變化。建議自己看看,比較下
③ 京東理財怎樣計算
近日,京東金融在其官網掛出了新的理財產品宣傳計劃:4月15日開始在京東平台發售一款僅限10億份的理財產品,醒目的大字「2014年化8.8%」撲面而來。
然而,醒目大字下面的小字卻顯示,8.8%只是「現金支付比率」,即每個季度將基金資產的8.8%年化定期支付給投資者。投資者並非實際獲得8.8%的固定年化收益,購買這款產品反倒有可能面臨本金虧損的風險。
「你借我一頭豬,我告訴你『只要豬還在我這,我會每季度分你一斤豬肉,你就能過上有豬肉吃的幸福養老生活了!』某一天你想你的豬了,領回來一看,已是白骨一堆!據說,這就是某電商平台即將隆重推出的分紅8.8%的產品!」對於京東金融推出的「2014年化8.8%」這款產品,一家基金公司電商負責人在微信朋友圈如是感嘆。
分析:疑似掛鉤債券基金
目前在京東頁面能看到的對這款產品的描述只有「高:家庭理財抗通脹;省:持有半年贖回費比例僅0.001;免:季度定期支付現金免贖回費」這幾點。「從這3個特點來看,這款高收益產品必然不是貨幣基金,因為貨幣基金沒有贖回費,也不存在定期支付。」京東方面證實,這並不是一款貨幣基金。
銀率網分析師認為,該產品有贖回費率且定期支付,很可能是掛鉤一款債券基金,「掛鉤的債券基金有可能是約定收益的分級債券基金,也有可能是定期支付債券基金,不過,目前市面上約定收益的分級債券基金,一般最高收益率也就在6%左右。」
提醒:投資弄清產品是啥
相關頁面出來後,不少投資者將京東預設的電子顯示數字視為固定收益就是8.8%。不過,京東方面表示,收益率目前還不確定:「8形狀的數字還沒亮,和電子表一樣,這樣的形狀可能會是任意阿拉伯數字。而且,宣傳預期收益率也是違規的。」
銀率網分析師則提醒投資者,投資需要冷靜對待,不要盲目追隨:「還是應了解清楚京東的這款產品到底掛鉤的是什麼產品、產品的收益分配機制以及對資金的鎖定期限等具體信息後,再考慮是否投資以及投資多少錢。」
④ 銀率網是什麼樣的網站
p2p理財網, 理財有風險,操作須謹慎
⑤ 銀率網上的理財產品怎麼樣
銀率網本身是沒有理財產品在銷售的,那些理財產品只是與銀率網合作,在上面打廣告。這個需要謹慎,要看清楚。現在P2P理財挺火的,可以嘗試投一下,個人在禮德財 富、德眾金融、理想寶這幾個,比較行。
⑥ 招商銀行網上購買個人理財產品是不是要先做風險評估啊
是。
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有所增加,但個別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未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產品的預期收益是隨著風險的增加而提高的,高收益的同時伴隨著高風險。
不管購買何種理財產品,廣大投資者在購買高息產品之前仔細閱讀產品說明書,並且做好風險評估,千萬不要盲目出手。
據銀率網資料庫統計,截至2014年12月20日,人民幣非結構性理財產品在2014年的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27%。
其中,非保本浮動收益類型的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47%,保本浮動收益類型的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64%,保證收益類型的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60%。
由此可見,產品的預期收益是隨著風險的增加而提高的,高收益的同時伴隨著高風險。
2015年,交通銀行河南省分行將持續為中原父老提供「穩添利」系列產品,其中「穩添利新享55天」產品,5萬元起售,每周三循環發行,預期年化收益率5.3%。
據交通銀行河南省分行個金部產品經理介紹,「穩添利」系列理財產品,風險等級是1R,屬於極低風險型產品,適合風險評估為保守型的客戶購買。
⑦ 銀行理財產品平時在哪可以看收益率,是不是只有到期了才能知道賠與賺啊
市場資金面相對寬松引發了銀行高收益理財產品收益率的進一步下調。2014年銀行非結構性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步入下滑通道,與此同時,高收益品種(最高預期收益率大於等於6%)的數量也逐月遞減,從1月份的1857款到8月份的142款,足足相差13倍。
2014年以來人民幣非結構性理財產品的高收益產品縮水嚴重,其中6月份例外,主要由於半年度銀行考核對資金的大量需求導致。銀率網分析師認為,從整體水平來看,高收益理財產品的數量逐月銳減已經被數據證實,今年以來,高收益的人民幣非結構性理財產品以每月平均不低於30%的速度大幅縮減。
盡管今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在大幅下降,但銀監會、財政部、人民銀行三部委於9月12日下發的《關於加強商業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讓本已式微的銀行理財產品雪上加霜。《通知》除了設置月末存款偏離度指標,還明確提出「八不得」約束銀行違規吸存和虛假增加存,其中包括不得通過理財產品倒存和通過同業業務倒存。
近年來銀行理財產品規模呈現高增長,一個較大的因素就是在於緩解攬儲壓力。不少理財產品將募集期橫跨月末、季度末或者年末等關鍵時間點,這期間可以將理財資金計入存款,這幾乎是業界公開的操作方法。
《通知》在不得通過理財產品倒存中要求銀行不能夠將理財產品期限結構設計不合理,發行期和到期時間集中到每月下旬,於月末、季末等關鍵時點將理財資金轉為存款。分析人士認為,各家銀行此前熱衷發行的月末高收益率的理財產品將漸漸退出歷史舞台。
星期二投資網為您整理
⑧ 哪個網站可以看到及時各大銀行發布的理財產品
去銀率網試試
⑨ 銀行代售的理財可靠嗎
被投資者譽為「安全的銀行理財」,最近露出其凶險的一面。近來多家銀行理財產品爆出虧損消息,其中既有外資行,也有國有銀行,這不禁讓投資者憂心忡忡。另一方面,年後理財產品市場在經歷了短暫冷卻之後,如今又開始風起雲涌,進入2月份,各家銀行理財產品「量價齊升」,讓投資者難以忽視這個價值窪地。
在「高調」的理財市場上,究竟如何避免被忽悠?
理財產品為何會虧損?
走出兩大誤區
投資者對產品收益的關注度往往較高,而忽視了風險與收益成正比的一面,盡管目前很少有銀行未兌現承諾的理財產品收益,但事實上,並不是所有銀行理財產品是一定保證收益的。理財產品的銷售有著嚴格的規定,無論是風險評估還是理財說明書,每一步驟都是為了保證投資者對投資的產品能有充分的認識,切不可忽視。
數字
統計顯示,截至2011年年底,2011年以前成立並仍在運行的164隻理財產品年平均收益率為-17.28%,27隻股票型券商集合理財產品更是沒有一隻年收益率為正。在所有這些產品當中,東海證券的「東風5號」集合理財產品更是憑借-34.79%的年收益率在同類型產品中排名墊底。
警惕銀行「代售」產品
近日興業銀行理財產品被指成「吸金黑洞」的新聞可謂非常轟動,興業銀行代理客戶理財,結果虧了個大窟窿。據相關媒體報道,有湖南的客戶聽信興業銀行工作人員的「虛假介紹」,花23萬元購買的一款名為「東風5號」的銀行代銷的券商集合理財產品,沒想到非但沒有獲得銀行標榜的25%的最高年化收益率,反而在短短9個月時間內虧損了8萬元,虧損幅度將近35%。還有投資者輕信銀行的信用和虛假宣傳,被帶了「籠子」,6個月時間,投入的10萬元虧了近4萬。
那麼,所謂代售理財產品到底是怎麼操作的?投資者為何容易上當?其中的風險又在哪裡?根據這位投資者的描述,銀行工作人員在推薦此款產品時宣稱,其主要投資於證券、實業、基金、股票,而股票只佔當中一小部分,並且做了風險控制,跌到5%銀行就會平倉止損。而投資者知道自己巨虧後親自前往銀行去咨詢,才得知自己的錢90%被用來買了股票。正當投資者欲向銀行討個說法時,銀行卻聲稱,「東風5號」這款產品是銀行代理銷售的,銀行提供的介紹資料只是一種參考,風險由投資者承擔。
為何說是銀行代售?因為「東風5號」的性質相當於基金,屬於一種由券商發起、銀行代理的高風險券商集合理財產品。而受2011年A股市場持續低迷影響,券商集合理財集體遭遇寒冬,虧損甚至清盤的消息並不鮮見,其中風險可見一斑。而一般的銀行理財產品,則是銀行投資部門拿著客戶的錢去投資,投資部門一般是指總行投資部門,下面分支機構一般沒有許可權,所以說的網點營銷與證券公司等無關。因此一般銀行正式的理財產品,風險是很小的。
提醒:雖然銀監會新規規定銀行理財產品不準再像「天書」一樣看得投資者雲里霧里,對風險提示也有了一定的規定。但現在銀行理財產品協議仍然有很多竅門,如特意列入很多條款、很多文字,客戶沒有那麼多精力去逐字逐句去研究。而一些對客戶不利的信息都淹沒在「浩瀚」的文字里,客戶不認真讀,一時還難以發現。購買理財產品一定要看清協議,不要輕信理財師的游說,並保存好證據,一旦發現上當可以訴諸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高收益理財產品多數不保本
除了這類銀行本身的銷售陷阱之外,其實在很多時候,風險正是出自投資者本身對市場的不了解。目前國內理財市場處於「爆發性」增長階段,在理財產品的銷售過程中,投資者往往只單純關注收益,而忽略了產品本身的設計缺陷所造成的虧損風險。
根據銀率網資料庫的統計,今年2月以來,各商業銀行共發行理財產品1000多款,產品規模超過1萬億元,但預期收益率在6%以上的產品卻只有不到一百款,佔比為7%左右。而目前在售的高預期收益率產品更是只有不到20款,供不應求的情況使得該類產品遭到秒殺的情況頻頻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