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銀行理財產品能做到剛性兌付嗎
中國的個人理財/投資市場信任缺失,監管不力...總之,亂象頻出,競爭環境惡劣,從業者素養低下...等等。那麼,
其 罪 魁 禍 首 , 只 兩 條 : 1 , 國 家 信 用 擔 保 下 的 國 有 背 景 金 融 機 構 ( 主 要 是 銀 行 和 保 險 ) , 利 用 本 不 應 該 存 在 的 國 家 信 用 擔 保 ( 支 持 的 民 眾 盲 目 信 任 ) , 壟 斷 了 幾 乎 一 切 產 品 分 銷 途 徑 ;
2 , 所 有 產 品 發 行 和 分 銷 機 構 都 在 想 盡 一 切 辦 法 設 計 、 發 行 、 包 裝 、 粉 飾 各 種 讓 投 資 者 僅 享 受 收 益 , 而 免 於 承 擔 對 應 的 風 險 的 金 融 產 品 - - 強 行 設 計 或 粉 飾 出 來 的 高 S h a r p e - r a t i o 的 金 融 產 品 ,
是真的。
買這些p2p的理財,停止兌付是正常的,國家都在慢慢把這些公司去除掉。這些公司慢慢要麼跑路,要麼倒閉。投錢進去就是死路一條。
普信安好,便是晴天。那麼理財的收益率也不會太高,基本上理財收益可以最高也就只能拿到貸款平均收益的50%,也就是12%,普信全稱是「普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這家公司由國資控股,並且普信旗下公司都有證監。
普信揭秘理財「不順」的原因。普信所服務客戶的繼承人也享受普信的服務,普信又把服務的客戶交給工作上的接班人繼續服務,世代傳承,生生不息。領航幸福人生:客戶參與資產配置規劃的目的不單是為了大家。
普信理財可信度是多少,身為圈裡人對華澳融信之前是沒聽說過的估計應該是剛成立不久屬於是小型的理財金融公司,業務是近幾年很具爭議的P2P,個人建議這類公司不要碰,公是知名度小。風險相對來說大。
建議謹慎選擇不良資產的產品,大部分不良資產拿在手上要去處理的話都需要花很長時間 ,現在經濟行情不好,接手不良資產的人越來越少 。
⑶ 銀行理財產品有被要求打破剛性兌付嗎
1.
當然會啦。
2.
國內銀行,理財產品基本都是剛性兌付,相當於有資金池,互為保險。
3.
外資銀行沒有剛性兌付,本金損失概率高,2017年大約有5例產品本金損失。
4.
根據最新政策,國內銀行也要取消剛性兌付。但相應的第三方監督需要跟上,否則每款理財產品的盈虧由誰審核?
⑷ 現在的剛性兌付信託是不是已經在信託法中取消了啊那還安全嗎
剛性兌付只是一種銷售的手段,並不是在法律上體現的,信託相關法律上明明規定的是合同中不能出現保本保息的字樣,何來剛性兌付呢?之所以宣傳剛性兌付,是一種蒙蔽投資者的宣傳手段,並不可取的,當然,現在的信託的確在事實上是剛性兌付,但是這並沒有法律的依據,只是信託公司為了自己的信譽不受大的影響,才這樣做的,前提是小范圍的局部風險。信託之所以安全,在於其設計上,不是法律上的保證,信託產品一般都有充足的抵押和其他風險控制措施,所以出現風險也可以及時化解,整體安全性還是可以的。
⑸ 銀行理財剛性兌付是什麼意思
剛性兌付,就是信託產品到期後,信託公司必須分配給投資者本金以及收益,當信託計劃出現不能如期兌付或兌付困難時,信託公司需要兜底處理。
事實上,我國並沒有哪項法律條文規定信託公司進行剛性兌付,這只是信託業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剛性兌付在房地產信託、政府融資類信託等集合資金信託計劃,以及銀信合作理財產品中被執行,而證券投資類信託並不受此約束。
監管層要求確保兌付的初衷是為了推動新業務,讓投資者消除疑慮,也是為了維護金融和社會穩定,防止因信託投資虧損誘發群體性事件。
⑹ 剛性兌付已成歷史,銀行理財產品還能買嗎
銀行理財仍是最安全的理財方式,購買前看看其投資方向,短期票據類的一般很安全,證券基金之類的你要自己考慮一下風險了。
⑺ 剛性兌付將被打破,理財該如何選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樓繼偉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老百姓要加強風險意識,不能一看收益高就被「忽悠」進去了,他說,「保證6%以上回報率的就別買,那是騙子」。
為什麼說保證收益率超過6%的理財都是騙子?回報率低於6%的產品是否就一定靠譜?老百姓該如何選擇理財產品?
理財產品有不同收益類型
據了解,按收益類型來區分,所有的個人投資基本都可分為三類:保證收益型、保本浮動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動收益型。股票和基金是典型的非保本浮動收益投資。從樓繼偉的表述看,保證6%以上回報率,顯然屬於保證收益型。
在現實生活中,穩賺不賠的保證收益理財主要包括銀行存款、儲蓄式國債和各類金融機構提供的保證收益型理財產品,其中保證收益型銀行理財產品最常見。
目前,各家銀行存款利率都已在央行基準利率基礎上有所上浮。以一年期定存為例,現在銀行存款利率普遍在1.95%至2.1%。一直受到老年客戶歡迎的儲蓄式國債收益率也是固定的。資料顯示,去年11月發行的2017年第七、八期儲蓄國債(憑證式)為固定利率固定期限品種,最大發行額為360億元。其中:第七期180億元,期限3年,年利率3.9%。
保證收益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顯著高於存款和國債。總體來說,小銀行的產品收益率比大銀行高,期限長的產品比期限短的產品高,非保本浮動收益產品的收益水平比保證收益型的產品高。筆者從融360上查詢,石家莊地區在售的非保本浮動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遍在5.2%上下,而保證收益型理財產品普遍在4.3%。
「有時也能在銀行買到最終實現年化收益6%的產品,還有很多信託、券商集合理財和互聯網金融產品實際收益率也超過6%了,難道都是騙人的嗎?」
對於消費者的這一疑問,理財專家指出,這些產品如果是正規機構提供的,從合同章程看肯定不可能保證收益,必須提示投資風險。只不過產品運作不錯,所以最終實現了理想的預期收益。但這不等於其預期收益受法律保護。也就是說,如果這些產品虧了本或者沒有實現之前預期的最高收益,投資者不能要求金融機構作出賠償,只能自擔風險。
所以,如果有人向投資者推薦一款理財產品,合同上敢白紙黑字寫明超過6%的無風險保證收益,完全可以像樓繼偉所說的那樣,認定這是詐騙。因為,它違背了高風險高收益的市場規律,之前很多跑路的P2P和非法集資就是這么乾的。投資者前期都能按時收到保證收益,於是逐漸喪失警惕,不僅加大本金還拉來親朋好友參與。最後,機構資金鏈斷裂,投資者竹籃打水一場空。
未來投資理財將打破剛性兌付
前幾年信託和銀行也發行了不少高收益的產品,雖然合同中沒有承諾收益,但無論是金融機構自己還是投資者都「心照不宣」地認為肯定能兌付。因此,即使個別沒有出現風險的產品最終也由金融機構「托底」實現了「剛性兌付」。筆者在采訪中也發現,時至今日,盡管合同中對產品風險白紙黑字提示得十分清楚,不少老百姓還是不去細看產品合同就簽名購買。
其實,這種違反市場規律的剛性兌付,看似短期內保障了投資者的利益,但麻痹了金融機構和投資者對風險的痛感,損害了資管市場整體的健康和生命力。長此以往,一旦發生系統性風險,後果將很可怕。
值得注意的是,監管層已經下決心打破剛性兌付,今後那些不保本不保證收益的產品真有可能虧本。
2017年11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五部門聯合發布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其中明確提出要打破剛性兌付。
這一文件中涉及的資產管理產品包括但不限於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資金信託計劃,證券公司、證券公司子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子公司、期貨公司、期貨公司子公司和保險資產管理機構發行的資產管理產品等。
文件明確指出,金融機構應當加強投資者教育,不斷提高投資者的金融知識水平和風險意識,向投資者傳遞「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理念,打破剛性兌付。
應根據風險承受能力選擇理財產品
資管新規目前只是徵求意見稿,離正式實施還有一段過渡期,投資者暫時可以按現在的原則來選擇理財產品。但無論新規施行與否,投資者都應該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投資理財工具。
一般來說,固定收益類且風險等級為R1及R2的理財產品,大部分情況都能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即使為非保本銀行理財產品,事實上的收益達標率在99%以上。可優先選擇股份制銀行或者規模較大的城商行,這些銀行的同類型理財產品的收益率相對比較高。
需要注意的是,市場上大部分年化收益率超過5.5%的理財產品可能不太適合普通投資者購買,這類理財產品大多具有以下三點特徵:一是結構性理財或浮動收益理財,有一定風險,高收益未必能達到;二是投資期限可能較長,比如2~3年,流動性太差;三是起點門檻可能比較高。
如果新規正式落地,大家還應該改變之前認為銀行理財必剛兌的觀念,在選購時嚴格區分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和非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後者不存在剛性兌付,虧損風險大大提高;對於非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應關注其資產投向及相應的風險等級,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合適風險等級的產品。(河北日報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