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國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有什麼特點
人民幣理財產品,即由商業銀行自行設計並發行,將募集到的資金根據產品合同約定投入相關金融市場及購買相關金融產品,獲取投資收益後,根據合同約定分配給投資人的一類理財產品。 銀行人民幣理財產品大致可分為債券型、信託型、掛鉤型及QDII型。 債券型——投資於貨幣市場中,投資的產品一般為央行票據與企業短期融資券。因為央行票據與企業短期融資券個人無法直接投資,這類人民幣理財產品實際上為客戶提供了分享貨幣市場投資收益的機會。 信託型——投資於有商業銀行或其他信用等級較高的金融機構擔保或回購的信託產品,也有投資於商業銀行優良信貸資產受益權信託的產品。 掛鉤型——產品最終收益率與相關市場或產品的表現掛鉤,如與匯率掛鉤、與利率掛鉤、與國際黃金價格掛鉤、與國際原油價格掛鉤、與道·瓊斯指數及與港股掛購等。 QDII型——所謂QDII,即合格的境內投資機構代客境外理財,是指取得代客境外理財業務資格的商業銀行。 QDII型人民幣理財產品,簡單說,即是客戶將手中的人民幣資金委託給合格商業銀行,由合格商業銀行將人民幣資金兌換成美元,直接在境外投資,到期後將美元收益及本金結匯成人民幣後分配給客戶的理財產品。 在投資人民幣理財產品時要注意四大風險。 收益率:如廣告中的收益率是年收益率還是累積收益率;產品是否代扣稅,廣告中的收益率是稅前收益率還是實際收益率。 投資方向:人民幣理財產品募集到的資金將投放於哪個市場,具體投資於什麼金融產品,這些決定了該產品本身風險的大小、收益率是否能夠實現。 流動性:大部分產品的流動性較低,客戶一般不可提前終止合同,少部分產品可終止或可質押,但手續費或質押貸款利息較高。 掛鉤預期:如果是掛鉤型產品,應分析所掛鉤市場或產品的表現,掛鉤方向與區間是否與目前市場預期相符,是否具有實現的可能。
㈡ 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數據在哪兒找
這個數據的話一般銀行不會主動透露給顧客的吧,你去找賣給你理財產品的那個銀行經理問下就知道了。
㈢ 中國銀行理財產品怎麼樣
購買中國銀行個人理財產品也有風險。同時還要注意的是,因為不少人一味地信任中國銀行客戶經理推薦的理財產品,在不了解中國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的情況下就購買,也容易加大個人理財的風險。因為客戶經理推薦的中國銀行個人理財產品,未必就是中國銀行個人理財產品。因此在一般情況下,目前基本上產品都是有風險的,除非合同文本協議上註明是保本產品,沒有註明的都是有本金損失的風險,具體風險程度要視產品的投資標的范圍,投資需謹慎。
拓展資料:
一、折疊儲蓄
儲蓄或者說存款,是深受普通居民家庭歡迎的投資行為,也是人們最常使用的一種投資方式。儲蓄與其它投資方式比較,具有安全可靠、手續方便、形式靈活、還具有繼承性。儲蓄是銀行通過信用形式,動員和吸收居民的節余貨幣資金的一種業務。
銀行吸收儲蓄存款以後,再把這些錢以各種方式投入到社會生產過程,並取得利潤。因此,對儲戶來說,參與儲蓄不僅支援了國家建設,也使自己節余的貨幣資金得以增值或保值。
二、折疊基金
自1997年首批封閉式基金成功發行,基金一直備受國內個人投資者的推崇,截至2012年,基金已經明顯超過存款,成為投資理財眾多看點中的重中之重。據有關資料,今國內基金凈值已在2000億元以上。希望能夠通過基金的投資以獲得理想的收益。
三、折疊炒股
有專家分析,今後資金供求形勢相對樂觀,這對於資金推動型的中國股市無疑是打了一劑強心針。再加上中國證監會對上市公司的業績計算、融資額等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加強了對股市的調控,這將給投資者帶來贏利的機會。但不管怎麼樣,股市的最大特點就是不確定性,機會與風險是並存的。因此,投資者應繼續保持謹慎態度,看準時機再進行投資。利息稅的徵收范圍雖然也包括個人股票賬戶利息,但對股票轉讓所得,因此,利息征稅後,謹慎進入股市,是一條有效的理財途徑。
㈣ 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發展歷程
我商業銀行財產產品發展歷程,現在我國的商業銀行發展的才特別快,多種可以去理財的過程
㈤ 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經過哪幾個階段
1、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歷程及其動因
20世紀90年代末期,我國一些商業銀行開始嘗試向客戶提供專業化的投資顧問和個人外匯理財服務。2000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改革外幣利率管理體制,為外幣理財業務創造了政策通道,其後幾年外匯理財產品一直處於主導地位,但是總體規模不大,沒有形成競爭市場。
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成為推動人民幣理財業務發展先鋒的直接原因是,在當時信貸投放高速增長的背景下,中小銀行定期儲蓄存款佔比較低,缺乏穩定的資金來源,而發行人民幣理財產品能夠增強其吸儲能力,緩解資金趨緊壓力。
2、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運作模式的演進
在人民幣理財產品的初創期,投資方向基本為銀行間國債、央行票據、貨幣市場基金等固定收益工具。在風險管理方面,與初期的外幣理財產品相比,人民幣理財產品則更為規范,客戶資金與銀行自有資金相互隔離。
應該說,這一時期的理財產品與商業銀行熟悉、專注並具有傳統優勢的領域,依靠銀行自身的平台就可以完成產品銷售、資產配置、投資決策、清算分配等職能。
(5)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量擴展閱讀
國外狀況
1、個人理財業務萌芽時期
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通常被認為是個人理財業務的萌芽時期,但卻沒有對個人理財業務的明確的概念界定,那時的個人理財業務主要是為保險產品和基金產品的銷售服務。
2、個人理財業務形成與發展時期
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通常被認為是個人理財業務的形成與發展時期。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個人理財業務的主要內容是合理避稅、提供年金系列產品,參與有限合夥及投資於硬資產。
直至1986年,伴隨著美國稅法的改革以及里根總統時期通貨膨脹的顯著降低,個人理財業務的視角逐漸全面和廣泛,開始從整體角度考慮客戶的理財需求。
3、個人理財業務成熟時期
20世紀90年代是個人理財業務日趨成熟的時期。伴隨著金融市場的國際化、金融產品的不斷豐富和發展,這一時期的個人理財業務不僅開始廣泛使用衍生金融產品,而且將信託業務、保險業務以及基金業務等相互結合,從而滿足不同客戶的個性化需求。
㈥ 2011年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發行數量
網上可以搜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