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比較四種社會保障模式的異同(指的是社會保險型模式,福利國家型模式,強制儲蓄型模式,國家保險型模式
福利國家 特徵:全民保障,財政負擔重 ;費用來源: 國家稅收;責任歸屬:政府
投保資助 特徵:強調公平效率兼顧;費用來源:個人,單位,政府;責任歸屬:三方
強制儲蓄 特徵:強制勞資雙方繳費並計入個人賬戶;費用來源:僱主,雇員;責任歸屬:個人
國家統籌 特徵:支付標准為全額工資;費用來源: 企業,國家;責任歸屬: 政府
Ⅱ 國家保障型社會保障模式的主要特點
社會保險制度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
Ⅲ 國家保障型社會保障模式 名詞解釋
社會保險型模式也稱俾斯麥型社會保障模式,是最早出現的社會保障模式。這種模式以社會保險為核心,社會保障費用由雇員、僱主和國家三方負擔,主要以雇員和僱主承擔為主,社會保障的給付與雇員的收入和社會保險繳費相聯系
Ⅳ 社會保險型模式的社會保險型模式的評價
社會保險型模式強調權利與義務相結合,通過國家和個人分擔責任,充分體現互助互濟原則的一種保障形式。但是,資金的籌集,社會保障的支出的范圍和水平的不斷提高,所需的資金越來越龐大。
Ⅳ 試述福利型社會保障模式的代表國家以及該模式優缺點。
代表性國家:這種模式以英國為典型代表英國 ,繼英國之後,瑞典、法國、丹麥、荷蘭、比利時等國家也紛紛宣布建立了「福利國家」,並風靡一時。20世紀的50~60年代處於鼎盛時期。
Ⅵ 社會保險型社會保障模式的特點
現代社會保障的制度特徵
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區別於以往任何一種保障方式。首先,它是由社會向個人和家庭提供的經濟保障,超出了家庭和社區的界限;其次,社會保障一般由政府主導,通過立法和行政手段加以實施,不同於私人的慈善行為或個人的自我保險行為;第三,現代社會保障除了提供實物援助以外還提供現金援助,並建立起發放這些援助的全國性社會行政體系。
現代社會保障的實施牽涉到大規模的收入轉移。這種轉移有些國家發生在貧富人群之間,有些國家發生在隔代人之間,還有些國家發生在同代人的不同收入時期。目前,收入轉移已經成為現代工業化社會一個十分重要和普遍的財政現象,原因是工業化生產與自然經濟形態相比,職業風險和社會風險的程度都大大增高,個人和家庭往往難以抵禦這些風險。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突破家庭、行業和地域的局限,用利益機制把眾多社會成員聯結在一起,有利於緩解社會矛盾,減少社會動盪,使社會趨於公平,服務日臻完善,人民普遍受益。發達國家在實施社會保障制度後,表徵社會貧富差距的基尼系數平均從初次分配時的0.44左右降到0.28上下。此外,在經濟運行處於低谷時期,政府通過調整社會保障項目和標准,還可以調節社會總需求,穩定公眾消費預期,減少經濟周期性波動,促進可持續發展。同時,社會保障基金的長期積累和投資運營也有助於促進資本市場穩定發展。
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牽涉的收入轉移規模巨大,使得國家公共支出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在許多國家,社會保障支出已超過國防和外交,成為政府第一大支出項目。發達國家社會保障支出的比例一般佔到政府總開支的40%甚至超過50%,佔GDP的10%以上甚至超過20%。世界軍事開支最大的美國,聯邦政府在各類社會保障項目方面(不含醫療保健和住房福利)的支出也高達30%左右,遠遠超過國防和安全方面的開支(20.65%)和一般性公共開支(12.75%)。而那些工業不發達和社會再分配程度較低的國家,政府社會保障開支的比例一般也比較低。
社會保障成為國家的基本制度以後,不僅加強了國家對內的社會管理與社會控制,而且豐富了國家進行社會管理的手段。要管理大量的社會保障事務,就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社會保障管理和服務體系。進入信息化社會以後,社會保障信息管理系統要處理海量數據,刷卡結算、電話咨詢、網路查詢服務成為日常的管理服務手段。社會保障的功能越是拓展和深入,其管理隊伍就越要求專業化。政府在向公民提供社會保障服務的同時,自覺或不自覺地向服務型政府轉變。
在多數西方發達國家,社會保障已經和政治制度融為一體,成為國內政治的主要內容,並改變了政黨政治的活動方式。有些國家的政黨競選綱領,討論社會保障問題就佔了一半以上的篇幅。由於任何政黨都繞不開社會保障議題,每個新上任的執政黨都必須依靠現存的社會保障制度去施政,因此,社會保障制度在各政黨之間建立了一種制度的連續性,從而出現不同政黨的社會政策主張趨同的現象。
世界各國不同的社會保障模式
世界各國社會保障制度在覆蓋面、保障水平、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著巨大差異。在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和發展過程中,至少出現了三種具有代表性的模式。英國和北歐等國家實施「國家保障社會保障模式」,為全民提供保障,資金來源於國家一般稅收,而不要求享受者預先繳費;德國、法國、日本等國家實施「社會共濟社會保障模式」,要求僱主和雇員共同繳納社會保險費,形成專項基金,國家給予免稅優惠或財政補貼,通過大規模的統籌互濟分散經濟風險;新加坡實施「強制性儲蓄積累模式」,為每個勞動者建立強制性的個人儲蓄賬戶,將僱主和雇員的繳費計入其中,以備年老、生病等不時之需,個人賬戶資金實行市場化投資運營。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各種經濟要素的跨國流動加快了,以國家為基本單位的社會保障制度也經歷了一個相互影響、互相借鑒、不斷調整改革的過程。發展中國家在進行工業化建設的同時,汲取發達國家的經驗,開始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擴大保障覆蓋面,建立新的保障計劃。發達國家因面臨老齡化、全球化、產業信息化和小型化等多重考驗,也正在調整相關政策,使社會保障制度更加靈活和可持續。目前,在多數國家,社會保障已經不是通過單一模式,而是通過政府、企業、個人等多種支柱的組合,或通過基本保障、附加保障、資源保障等多層責任的疊加來實現的。在復雜的社會保障體系中,政府、社會和個人形成了不同的責任組合方式,有時分工,有時合作,有時甚至相互重復保護,形成以一種模式為主、多種模式為輔的混合模式。
在混合的保障模式中,政府(或地方政府)往往承擔一根支柱或者一個層面上的保障職能,其他支柱或其他層面分別由企業、個人等通過繳納保險或者進行儲蓄來補充。例如,在加拿大和瑞典的社會保障制度中,第一個層面是為所有國民提供的平等待遇,保障費用完全由政府稅收來支付,支付與繳費脫鉤,是典型的國家保障模式。在此基礎上,又設立了繳費與待遇掛鉤的社會保險。社會保險覆蓋就業人群,遵循享受待遇權利與繳納保費義務對等的保險原則。最近,瑞典的改革又附加了一層由個人承擔更多責任的儲蓄部分。
除了分層採取不同的保障方式以外,還出現分不同保障領域採取不同保障方式的做法。在美國,基本養老和老年醫療由聯邦政府負責,第一層次的基本養老保障覆蓋了96%的從業人員,政府對高齡和困難老人給予補助,同時又通過醫療服務(提供給65歲以上老人)和醫療救助(提供給接受政府補助的老人和殘疾人),解決老年人的醫療保障問題;附加養老由僱主和雇員共同承擔;醫療保險留給市場,至少有25%的美國人口沒有任何醫療保障;工傷保險通常是強制性的僱主責任;而失業則是州政府的責任。這樣,就形成了多方承擔不同領域保障責任的多支柱結構。
Ⅶ 二戰後四種社會保障制度模式的特點及代表性國家
你好。
福利國家型模式:英國;社會保險型模式德國、美國、日本、荷蘭、奧地利;強制儲蓄型模式:新加坡以部分發展中國家;國家保障型模式:前蘇聯
希望幫到你。
Ⅷ 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模式 國家保險型有哪個國家
前蘇聯,計劃經濟時期的中國,蘇聯解體後,社會主義國家轉型或改革,這種模式逐漸淡出。
Ⅸ 福利國家型社會保障具有哪些特點
1、包括社會救助、社會保險以及其他保障構成的社會保障制度是福利國家的一項主要政策,國家依法實施,並設有專門的管理機構監督執行。
2、保障范圍是全民的保障,強調福利的普遍性和人道主義、人權觀念,服務對象為社會全體成員。
3、福利開支基本上由企業和政府負擔,個人不需交納或低標准交納社會保險費;社會保險費籌集方式為現收現付式。
4、保障內容是全面保障。一般包括生、老、病、死,即從「搖籃到墳墓」的一切福利保障。
5、保障的目的已不完全是預防和消滅貧困,而在於維持社會成員一定標準的生活質量,加強個人安全感。
(9)國家保險型社會保障模式評價擴展閱讀:
歐洲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在金融和債務的雙重壓力下正悄然發生變化,改革的方向是集體性的緊縮財政和削減開支。事實上,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很多歐洲國家都希望通過削減式的社保改革,改變國家財政負擔過重的問題,但是都因政治環境和政治體制的原因而無法採取貫徹實施。
批准歐洲債務危機加強了歐洲國家改革社會保障制度的政治意願,使之得以實施。這些改革意味著發端於歐洲的福利國家體制發生了又一次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