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很多人不認可保險
對於我們國家的人,不認可保險行業,我有很深的體會,保險確實是人人需要,但是中國的情況確實大家都反感保險,這是一個社會現象,自然這個社會現象有很深的原因,下面我來分析一下:
第一、我國的保險行業本身的服務不到位,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很多的保險業務員為業績考慮,死纏爛打,這樣就會使人對保險產生厭惡,這也反映出保險公司對於業務員專業培養有很大的問題。
第二、保險行業在我國有很大的偏見,因為國人對保險本身的認識不足,我們國家對於保險的宣傳力度也比較低,這樣的情況下,造成大家對於保險的認識不足,覺得買保險是多餘的開支。
第三、歐美國家的保險業發達,是因為他們有專業的理財師,可以在保險公司和客戶之間作為一種紐帶,但是我們國家沒有這樣的專業人才,或者說這類人才很少,所以造成一個行業和人群的斷檔。
第四、我國的遺產稅是一片空白,也就是說在父母的財產傳承問題上,我國的老百姓是相對比較容易的,當某一個人的父母去世,自然把錢留給了孩子,這點在我們國家很正常,所以抑制了保險業的發展。
第五、保險產品的程序化和公式化制約保險企業的發展,另外中國的保險業,理賠總是被大家批評,也是一個很深層次的原因,需要保險企業自身好好的找到自己的毛病,真誠的回饋客戶。
綜合上面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的保險業發展是一種不平衡的態勢,企業的服務和產品不到位,人才不到位,同時老百姓對於保險業的認識也不到位,這樣的情況下,保險業發展自然不被國人認可。
『貳』 為什麼那麼多的人不相信保險呢
保險發展初期由於粗放經營而產生專業性不足和誠信欠缺之類問題,損害了保險業的市場形象,公眾自然缺乏信任。
『叄』 為什麼中國人,越來越不相信保險了
為什麼中國人,越來越不相信保險了?
啊,多麼痛的領悟。題主,你說我們為什麼越來越不相信保險,我想實在是保險這行的水太深太深了。
『肆』 為什麼有的人不相信保險
生活中很有人對保險持有懷疑態度,下面就介紹一下為什麼有的人不相信保險。
1.信用缺失:人們對保險行業沒有信心,提到保險的印象就是兩不賠:這不賠和那不賠;保險投保很容易理賠卻很難;保險是騙人的;保險不保險!
2.保險行業名聲很臭:受傳統觀念和身邊人的影響,認為保險公司都是騙人的,是傳銷。天天拉人頭,天天去聽課,就跟洗腦一樣一樣地。保險公司哪家強,我剛好整理了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最新榜單!全國十大保險公司排名
3.保險業務員誠信缺失和粘人的銷售方式:投保的時候,保險業務員「嘴裡跑火車」,宣稱什麼都管,誤導客戶,而出了事去理賠什麼也顧不管,使客戶沒有得到保險的「好處」。
保險業務員想開展業務多拉客戶,那怎麼辦?只能靠厚著臉皮死纏爛打的方式開發客戶。每天都打電話給你,時不時找點借口去你家拜訪!
4.客戶缺乏風險意識:在這部分人看來,我從來沒買保險,不是一樣可以正常生活嗎?以前沒買保險以後更不需要購買,主要原因是他們普遍把偶然的事情想像成了必然。對人生的風險認識不足,抱著僥幸心理,總認為風險不會降臨在自己頭上。
以上就是我對為什麼有的人不相信保險的解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如有其他保險疑問,請來:多保魚講保險!,
『伍』 為什麼那麼多的人不相信保險
保險這個詞對於中國大部分人來說是個很敏感的話題,很多人認為保險又風險,是騙子,是傳銷的一種方式,還有些人認為保險是有錢人才買的商品,現在有些人會說:連飯都吃不起 還買什麼保險呢?一個字:窮。 這些擔憂都是有必要的,但是,真正保險是什麼?到底好不好呢? 保險是一種責任,保險是今日為明日作準備,生時作死時的准備,父母作兒女的准備,兒女小時作兒女長大的准備,如此而已! 一份合適的保障計劃 一筆可觀的賠償金 家庭生活得到保障 保險並不是只有 有錢人才可以購買的 窮人更應該購買保險給予自己保障 比如:人都是吃五穀雜糧的 哪個不生病呢?病會區分貧,富嗎? 如果意外情況發生,它又會區分貧,富嗎? 保險是負法律責任的。中國保險法在1995年6月30日成立 2002年10月28日修訂 也許有些客戶因購買的保險關於理賠方面出現過問題 而導致對保險的不信任 保險的每一條,每一款都是有規定的,而有些保險代理人卻很不道德的利用了自己的專業知識來欺騙客戶,不是報著服務去壽險,導致保險行業名譽受損,這種行為:可恥。但這歸過於誰呢? 保險代理人? 客戶? 所以訴求大家在購買保險時一定要選擇 : 好的保險公司和保險代理人。
『陸』 為什麼很多人不信任保險
但現實中,有相當數量的人不相信保險、不信任保險公司,批評言辭如:「保險是騙人的」,「賣保險的是騙子、買保險的是傻子」,「保險是好東西,但保險公司不是好東西」,「叫花子保險」,「保險職業聲譽與娛樂場所小姐無異」等。我周圍的不信任者就包括學生、同事、家人甚至上級,給我帶來不少的尷尬。這學期剛開學,保險專業的學生就向我抱怨說,教他/她們會計的老師知道他/她們是保險專業時,公開了自己對保險的蔑視。 信任可以簡化交易,降低交易成本。在保險交易中,廣泛的不信任帶來了巨大的交易成本,銷售人員不得不花費更多的時間與客戶溝通,很多客戶甚至拒絕與保險銷售人員進行任何溝通,大大增加了保險銷售的難度和銷售成本,也給保險銷售人員帶來巨大的心理負擔。我博客的一位讀者留言說:「如何拜訪讓客戶不討厭,我從事保險業10年還有恐懼感!」。銷售本身就要克服心理恐懼,保險銷售需要克服更大的恐懼。 為什麼人們不信任保險和保險公司?我從普遍原因和特定原因進行分析。 1。普遍原因 普遍原因是指任何領域都存在的不誠信的共同原因。大家知道,今天的中國造假盛行,不講誠信的行業和企業太多了:飯店有地溝油,奶粉中有三聚氰胺,茶油添加劑安全度有造假,狂犬疫苗有造假,航空公司飛行員的飛行資歷也有造假,房地產公司賣的房子誇大建築面積,唐駿更是公然宣揚「能騙到所有人就是成功」。為什麼中國人這么壞呢?為什麼中國人似乎已經沒有了道德底線呢? 幾年前曾經與一位台灣人討論過類似的問題,這位台灣老兄說:「台灣的情況要好很多,我認為是文化大革命摧毀了大陸人們之間的信任機制,摧毀了人們的價值觀。」當時沒有太多的體會,後來閱讀了很多分析信任的論著,發現上述分析有一定的道理。 事實上,信任的歷史建立過程是:首先在熟人之間,即有血緣關系和地緣關系的人之間建立,熟悉產生信任;然後,隨著勞動分工和專業化的推進,隨著城市化的發展,人們走向了陌生人社會,陌生帶來的恐懼感使得人們成立了大量的同鄉會、公會、會所、行會等組織,人們藉助這些組織內部的信任關系帶來的穩定感在城市中闖盪。分工和專業化使人們之間交易盛行,隨著市場交易的增加,那些重復性的交易能夠促使交易雙方講誠信,因為不講誠信,對方就不與他交易了。那些「一錘子買賣」的交易雙方很容易失信,這時,行會或者政府會出面干預和懲罰。陌生人之間的信任也逐漸建立起來了。簡言之,人們之間的信任,要麼來自血緣、地緣,要麼出於壇壇眾生之間自願的結合與互惠交易,當然還有政府對欺詐的懲罰。 新中國建立後,開始實行計劃經濟。首先,計劃經濟杜絕了互惠交易,沒有了交易,信任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土壤。其次,人們開始依附於一個個國營單位,在老早的國營企業呆過的人知道,貌似終身僱傭制,貌似生老病死、住房等問題都由企業負責了。但實質上,從上到下,沒人熱愛自己的單位,沒人捍衛單位的利益,單位領導並不謀求把「蛋糕」做大,從而為成員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越來越多的國營單位成員只能緊緊盯住本單位內部的那張永遠做不大的「小餅」,看自己如何能夠多分點,既然是小餅,一是肯定分不到多少,二是你有我就沒有。所以,國營單位內部進行著劇烈的斗爭,斗來斗去,還是沒得到多少利益,想走,終身僱傭嗎,誰也走不了,只有繼續內斗。在對少量同一資源的強烈爭奪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逐漸喪失了。 計劃經濟和國營單位制度消滅了壇壇眾生之間自願的結合與互惠交易,加上不斷地內斗,陌生人之間的信任被掃地出門了。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鼓勵採用揭發和批判方式開展思想斗爭,揭發的自然都是熟人的問題,所以,熟人之間,包括師生之間、親人之間的斗爭開始了,子女與父母要在政治上劃清界限,歷來最緊密的家庭分裂了,大規模的「殺熟」運動導致熟人之間的信任也開始土崩瓦解,也就是說,人類最基本最原始的熟人之間的的信任也瓦解了。原哈工大校長、團中央書記處書記李昌在文革後曾說過「文革十年,人性泯滅、道德淪喪,人類文明被踐踏」。中國人干壞事的心理障礙被逐一清楚了。 由此造就了中國這個不具信任、不講誠信的社會。 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突起,互惠交易開始了,按說應該培養起大家的誠信和信任。但是,第一,信任的特點是易毀難建。信任創建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而信任摧毀確是剎那間的事情。信任一旦喪失,重新恢復到原來水平需要漫長的時間。亞伯拉罕·林肯深知這一特性,在他寫給亞歷山大·麥克盧爾的信中談到「一旦你失去了人們的信任,就永遠無法再得到他們的尊崇。」第二,市場經濟中的不誠信交易依賴於政府的懲罰來矯正。但是,在政府力量強大的市場經濟中,為了政績,部分政府官員不是保護消費者,而是與企業結成聯盟,在企業失信時表現出無比的寬宏大量。誠信不重要,GDP才重要。第三,在物質社會的高度誘惑下,消費者充滿了消費慾望,雖然專家說食品有毒,但這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吃了再說。某品牌國產汽車被德國人稱為「來自中國的廢鐵」,但在部分國人看來是既寬敞又大方,低價買「牛逼」,先開著再說。人們也許已經麻痹了,不太在乎這些。
『柒』 為什麼國人越來越不信任保險
保監會披露的數據顯示,我國壽險保單持有人只佔總人口的8%,人均持有保單僅有0.13張。我國的保險賠付占災害損失比重遠低於國際上30%的平均水平。各國的保單持有量,韓國人均2張保單,台灣人均2張保單,美國人均4張保單,日本人均6張保單。我們保單持有量低最主要的原因是國人都不太相信保險。
在中國在說,國人對保險的不信任主要針對商業保險,原因如下幾點:
一、商業保險是新生物,由企業來經營,自負盈虧,這樣一來人們對保險公司的理賠以及未來的發展前景存在許多的不信任,雖然保險公司不會倒閉但大多都是私人企業,信任度不高是一個事實。
二、國人的觀念沒有轉變、靠保險不如靠自己,買保險不如多生孩子。
三、在利益驅使下,保險公司並未完全從客戶的最大利益出發,銷售人員的素質良莠不齊,只為開單拿提成 、誇大保險功能、隱瞞保險不利條款、大玩文字游戲、混淆保險和理財產品的概念、給保險公司的經營帶來了不少負面影響.
四、國人的收入水平差距較大,80%的人都是低收入人群、購買保險有一定的壓力
五、保險理賠麻煩,無用的證明材料太多、理賠過程設置很多關卡故意刁難、理賠時間特別長,所以很多金額不大很多人都放棄保險公司賠付,理賠的時候發現和當初買的時候說的完全不一樣。
六.保險太遙遠,買保險就是買未來,動不動就是幾年或者幾十年後才可能發生的事情,幾十年後社會發展成什麼樣一,自己變成什麼樣了都是末知數,不如活好當下。
七.理財保險太坑人,誇大收益,不告知客戶如果違約,提前退保,損失慘重,根本拿不回本金、很多人都是沖動購買,一買就幾十年,錢取不出、收益低、退不了。
八.僥幸心理、有些人感覺意外或疾病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買保險沒有必要,就算買了保險也是非死即殘才會理賠不如不買,俗話說:生的時候都管不了還管他死以後的事,認為多此一舉。
九、保險公司內部方面是有點像傳銷的,只要發展下線就能成為某個組的經理,而業務員拿到保單,組里的經理就能拿到相應的提成。業務員只要不停的招下線,就能升職,招一個下線就讓自己先買一份保險、這樣的模式給很多人不好的印象。現在各大招聘網站幾頁幾頁都是保險公司的招聘信息,只要放一份簡歷上去,一天不停的接到保險公司的招聘電話讓很多人反感。
其實保險本身不騙人,騙人的是保險業務員,現在很多保險都以電話的方式營銷,他們沒有把保險條款講清楚,甚至故意誤導了你,為了出單不擇手段。讓很多人感覺這買保險就是存款,不但利息高還有保障功能,還有一些隨手禮可以拿走。還有保險公司和銀行合作,保險產品都在銀行櫃台銷售,也給很多人造成了誤解,認為自己買的是銀行理財,而不是保險產品,最後要用錢的時候發現是個保險產品,有固定期限,不能隨意支取,就去銀行那裡去鬧事,退保損失重大、保險就成為人心中的騙局。
保險營銷手段套路太多。一人賣保險,全家不要臉。被忽悠買了自己不需要的保險、退保損失慘重、不退拿在手上又沒用。所以大家一定要認真看清保險條款,理性購買適合自己的保險。
『捌』 為什麼大多數人不相信保險
網上看到的一篇文章,也許能解決你的疑問,只要我們用心去做,前景會越來越好的。
理論上來說,保險交易是最需要誠信的,因為,信任的需求來源於承諾與兌現承諾的時間差,兌現落後於承諾的時間越長,該類交易就越需要信任的支持,而長期壽險業務大概是各類交易中承諾與兌現間時間差最長的交易,所以也是最需要信任的交易。
但現實中,有相當數量的人不相信保險、不信任保險公司,批評言辭如:「保險是騙人的」,「賣保險的是騙子、買保險的是傻子」,「保險是好東西,但保險公司不是好東西」等。我周圍的不信任者就包括學生、同事、家人甚至上級,給我帶來不少的尷尬。這學期剛開學,保險專業的學生就向我抱怨說,教他們會計的老師知道他們是保險專業時,公開了自己對保險的蔑視(會計學老師為什麼會這樣,我後面有分析).
信任可以簡化交易,降低交易成本。在保險交易中,廣泛的不信任帶來了巨大的交易成本,銷售人員不得不花費更多的時間與客戶溝通,很多客戶甚至拒絕與保險銷售人員進行任何溝通,大大增加了保險銷售的難度和銷售成本,也給保險銷售人員帶來巨大的心理負擔。我博客的一位讀者留言說:「如何拜訪讓客戶不討厭,我從事保險業10年還有恐懼感!」銷售本身就要克服心理恐懼,保險銷售需要克服更大的恐懼。
為什麼人們不信任保險和保險公司?我從普遍原因(任何領域都存在)和特定原因(保險領域的特定問題)進行分析。
1、普遍原因
普遍原因是指任何領域都存在的不誠信的共同原因。大家知道,今天的中國造假盛行,不講誠信的行業和企業太多了:飯店有地溝油,奶粉中有三聚氰胺,茶油添加劑安全度有造假,狂犬疫苗有造假,航空公司飛行員的飛行資歷也有造假,房地產公司賣的房子誇大建築面積(大連一退休局長按照國家相關規范通過專業測量發現自己家的兩套商品房的建築面積均少了大約10平米,之後為3000多戶家庭免費測量,發現開發商所稱的建築面積均有不同程度的誇大),唐駿更是公然宣揚「能騙到所有人就是成功」。為什麼中國人這么壞呢?為什麼中國人似乎已經沒有了道德底線呢?
幾年前曾經與一位台灣人討論過類似的問題,這位台灣老兄說:「台灣的情況要好很多,我認為是文化大革命摧毀了大陸人們之間的信任機制,摧毀了人們的價值觀。」當時沒有太多的體會,後來閱讀了很多分析信任的論著(最好的是鄭也夫教授寫的《信任論》),發現上述分析有道理。
事實上,信任的歷史建立過程是:首先在熟人之間,即有血緣關系和地緣關系(同居一地,相互熟悉)的人之間建立,熟悉產生信任;然後,隨著勞動分工和專業化的推進,隨著城市化的發展,人們走向了陌生人社會,陌生帶來的恐懼感使得人們成立了大量的同鄉會、公會、會所、行會等組織,人們藉助這些組織內部的信任關系帶來的穩定感在城市中闖盪。分工和專業化使人們之間交易盛行,隨著市場交易的增加,那些重復性的交易能夠促使交易雙方講誠信,因為不講誠信,對方就不與他交易了。那些「一錘子買賣」的交易雙方很容易失信,這時,行會或者政府會出面干預和懲罰。陌生人之間的信任也逐漸建立起來了。簡言之,人們之間的信任,要麼來自血緣、地緣,要麼出於壇壇眾生之間自願的結合與互惠交易,當然還有政府對欺詐的懲罰。
新中國建立後,開始實行計劃經濟。首先,計劃經濟杜絕了互惠交易,沒有了交易,信任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土壤。其次,人們開始依附於一個個國營單位,在老早的國營企業呆過的人知道,貌似終身僱傭制,貌似生老病死、住房等問題都由企業負責了。但實質上,從上到下,沒人熱愛自己的單位,沒人捍衛單位的利益,單位領導並不謀求把「蛋糕」做大,從而為成員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越來越多的國營單位成員只能緊緊盯住本單位內部的那張永遠做不大的「小餅」,看自己如何能夠多分點,既然是小餅,一是肯定分不到多少,二是你有我就沒有。所以,國營單位內部進行著劇烈的斗爭,斗來斗去,還是沒得到多少利益,想走,終身僱傭嗎,誰也不許走,只有繼續內斗。在對少量同一資源的強烈爭奪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逐漸喪失了。人們對計劃經濟時期的國營企業充滿怨恨但又毫無辦法。(現在的央企大為改觀了,不但有巨額利潤,還有令人艷羨的員工高收入,但這不是來源於市場競爭力和經營效率的提高,而是來源於土地的免費使用資金的免費或低息使用,以及不許他人插手的行政壟斷,另外,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的巨大發展為央企榨取巨額利潤提供了現實保障。)
計劃經濟和國營單位制度消滅了壇壇眾生之間自願的結合與互惠交易,加上不斷地內斗,陌生人之間的信任被掃地出門了。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鼓勵採用揭發和批判方式開展思想斗爭,揭發的自然都是熟人的問題,所以,熟人之間,包括師生之間、親人之間的斗爭開始了,子女與父母要在政治上劃清界限,歷來最緊密的家庭分裂了,大規模的「殺熟」運動導致熟人之間的信任也開始土崩瓦解,也就是說,人類最基本最原始的熟人之間的的信任也瓦解了。中國人干壞事的心理障礙(或稱道德底線)被逐一清楚了。
由此造就了中國這個不具信任、不講誠信的社會。
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突起,互惠交易開始了,按說應該培養起大家的誠信和信任。但是,第一,信任的特點是易毀難建。信任創建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而信任摧毀確是剎那間的事情。信任一旦喪失,重新恢復到原來水平需要漫長的時間。亞伯拉罕?林肯深知這一特性,在他寫給亞歷山大?麥克盧爾的信中談到「一旦你失去了人們的信任,就永遠無法再得到他們的尊崇。」 第二,市場經濟中的不誠信交易依賴於政府的懲罰來矯正。但是,在政府力量無比強大的市場經濟中,為了政績,政府不是保護消費者,而是與企業結成聯盟,在企業失信時表現出無比的寬宏大量。誠信不重要,GDP才重要。第三,在物質社會的高度誘惑下,消費者充滿了消費慾望,雖然專家說食品有毒,但這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吃了再說。某品牌國產汽車被德國人稱為「來自中國的廢鐵」,但在部分國人看來是既寬敞又大方,低價買「牛逼」,先開著再說。人們也許已經麻痹了,不太在乎這些。
2、特定原因
1) 企業發展急躁症
保險公司瘋狂地與過去比、與國際比、與銀行比,比營業收入、比資產規模、比業務范圍、比是否是世界五百強。尤其是,同為金融業,銀行卻總是壓在保險頭上,讓保險業顏面盡失,所以,保險公司的目標是以盡可能低的成本做大保費規模和資產規模,以提升公司的形象和地位。為此,公司給基層銷售單位攤派巨額銷售任務,基層壓力很大,為了保住烏紗帽,只能完全貫徹公司上層的規模發展策略,無暇顧及客戶的的感受。
規模是第一位的,誠信是第n位的。結果,嗜規模成性的保險公司對待誠信有如嗜GDP成性的地方政府對待環保:「嘴上哈哈,紙上畫畫,牆上掛掛」.
2) 保險產品天生讓保險公司難以體現誠信
保險承保的多為小概率事件,這意味者,對客戶來說,成本(保險費)是必須花的,但收益(保險金)很少能看到。長期性人身保險產品更是如此,是成本的長期付出和收益的更長期看不到。而且,對於長期性人身保險產品來說,人們並不需要重復購買。所以,總體而言,人身保險多屬於「一錘子買賣」,而非「重復交易」,再加上總看不到收益,這使得通過重復交易來建立信任這一途徑失靈了,但重復交易是市場經濟下建立信任最好的途徑。
3) 保險銷售方式令人生畏
金融業有句老話「銀行躺著吃飯、證券坐著吃飯、保險跑著吃飯」。保險業有句老話:「保險是賣出去的,而不是買進來的」。跑著吃飯意味著主動出擊,這個客戶不願意買,下個客戶也未必,還不如抓住這個不放、窮追猛打、直至對方屈服。為什麼要採取這樣的銷售方式呢?原因有三:第一,保險承保的風險往往是那些人們比較忌諱的、害怕的、不願談論的,生怕談論會引火燒身的風險,如死亡、癌症、急性心臟病、機動車事故、飛機墜毀、火災、爆炸等;第二,人們對於保險承保的「小概率、大損失」風險,沒有主動管理的慾望,因為這種風險發生的概率實在太小,以至於感受不到它們的存在。人們天生膚淺,感受不到就是不存在。第三,在眾多的消費品面前,保險排不上隊。我贊同社會學家鄭也夫教授提出的觀點,人在滿足溫飽過上較為舒適的生活後,主要的追求有兩個:牛逼和刺激,牛逼就是通過事業成功和炫富(尤其是炫富,因為陌生人無法知道事業成功,但寶馬一看就是寶馬)來獲得人們的承認和羨慕,刺激的含義是,現代工作和生活太安穩了,與祖先相比太缺乏刺激了(祖先為了吃飯與大型野獸搏鬥是家常便飯,充滿了刺激,我們卻不可能去捕獅子),祖先遺傳的基因要求我們去找點刺激,如炒股、賭博、飆車等。可惜,保險既無法使人「牛逼」,也無法使人「刺激」。在人們的消費目錄里,保險排不上隊。
被窮追猛打的客戶會想,既然東西好,干嗎追著我賣,既然追著我賣,一定不是什麼好東西,說不準是傳銷,是騙子,古話說得好,「酒香不怕巷子深」嗎!可惜,保險產品就是幾張薄紙,沒有任何味道。
我常想,那麼多的企業和行業都在欺詐客戶,欺詐程度不下於保險業,為何它們的形象似乎遠好於保險業呢?經過與多人的交流,答案很可能是:其他行業多數賣的是必需品和能使人「舒適、牛逼、刺激」的商品或服務。自己主動送上門挨宰,只能怨自己嗎!保險不同,保險是在銷售人員的百般勸說、威逼利誘(以危險相逼、以收益誘惑)、送禮吃飯、尊如達官顯貴的情形下才勉強購買的,有些人一輩子也沒被這樣「尊重」過,事後要是感覺被騙了,心裡會感覺剛才還被史無前例地捧到了天上,轉眼之間又被無情地扔進了地獄,落差實在太大,那是絕對咽不下這口氣的,投訴狀告不成,至少也要到網上把保險公司罵個半死。
4) 新東西總是難以被接受
壽險業真正的發展也就不到20年的時間,由於保險產品的復雜性和非必買性,人們對保險還知之甚少,甚至買過保險的人也是如此。確實,對常人而言,即使經過艱苦、認真的研究,也很難搞清楚保單條款的含義,更難搞清楚那張充滿不確定的保單價值演示表。即便買了保險,人們也沒有興趣去研究它們。
如前所述,熟悉導致信任,不熟悉自然不信任。從這一點來看,不信任恐怕還要延續很長的時間。
5) 急功近利的銷售
就像中國的政府、絕大多數企業和絕大多數中國人一樣,保險營銷員也是急功近利的,由於只有傭金收入,急功近利更嚴重了。為了賣出保單,誇大保單責任、保單收益,不提或少提除外責任等對客戶可能產生負面影響的信息。為了賣出保單,片面迎合客戶的心理,將保險說成存款,另外還送保障,事後客戶退保,發現,自己存款多年,居然本金都撈不回來!騙子之聲不絕於耳了。
6) 服務不到位
兩個月前的一天,我奇怪地收到一家壽險公司的邀請,參加一場高端客戶酒會,我沒多少錢,與眾多「高端人士」人士舉杯只能增加我的自卑感,但我還是去了,我實在喜歡看各色人等在保險面前的反應,另外,高端人士的反應不易見。不令我驚訝但又一次被證實的是,高端人士對理財和保險知之甚少,這使我克服了部分自卑。但一位高端客戶(某商會副會長)的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跟我講,自己買了保險後,保險公司會每年寄來一些資料(分紅通知等),自己從來不會看,希望保險營銷員能定期給自己解釋一下保單情況、分紅情況等。但是,買保險一兩年後,當初的營銷員不見了,保險公司也像沒了蹤跡,對保險公司越來越失望。
顯然,營銷員流失率高、三年或五年傭金制等原因導致的孤兒保單和服務不到位,導致了客戶對保險公司的不信任。
7) 好事不出門、壞事行千里
誤導事件、理賠糾紛事件、遠低預期分紅事件(預期很可能是由銷售時的說法決定的)、退保不滿事件等能夠摧毀信任的消極事件只要一發生,就會引人注目。但是,保險公司大量的正常理賠事件、客戶回訪事件等積極事件發生多少,也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另外,人類心理有一個特性:總認為壞消息的源頭比好消息的源頭來的可靠,進一步摧毀了信任。例如,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說,某某保險公司挺好的,後者可能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但如果前者對後者說,某個保險公司如何如何騙了自己,後者可能會記住好長時間,並反復叮囑自己不要上當。
早上剛上班,打開網站,倒杯水,愜意地瀏覽當天的新聞事件,你發現:基本都是壞消息。除了黨報,絕大多數媒體總是願意為大家提供各種各樣的壞消息,而不是像中央電視台一套節目7點的新聞聯播的第二個十分鍾(前十分鍾:領導很忙;中間十分鍾:全國人民很幸福;後十分鍾:世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媒體知道,這樣才能吸引眼球。媒體也要吃飯嗎!
現代網路使得壞名聲傳的更易、更快、更遠。
給廣大保險營銷員的建議:
1、信任易毀難建,為了保險業和我們的未來,多做提高保險業形象的事,不做有損於保險業形象的事。
2、要揣摩客戶的心理,不但包括買保險時的心理,還包括買保險後保險期限內的心理過程,及時給予關心和服務。
3、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建立小范圍的信任。
4、不要詆毀同業,詆毀同業就是詆毀自己。在公眾眼裡,保險業是一回事。
5、耐心等待保險消費從眾時代的到來。從眾,就是對信任的信任,既然大多數人都買了,或者身邊大多數人都買了,就說明這是好東西,我也一定要去買。從眾購買行為是不需要分析產品好壞的,就像很多人有了錢就拿到銀行存起來,是不需要動腦子的。那時,保險就好賣了。但前提是,大家不要讓整個保險業自毀長城,讓自己也無法等到那一天。
『玖』 為什麼現在的人對保險是如此的不信任呢
國人對商業保險認識還不足,在中國通過購買商業保險來減少個稅較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