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理財產品明明就是一場龐氏騙局,為什麼那麼多人上當
上當的都是理財小白或者被高收益、天花亂墜的廣告所吸引
❷ 理財產品是龐氏騙局嗎求解
那麼,判斷理財產品是否是龐氏騙局最關鍵的因素是第二個特徵,即借款方的償債能力。筆者認為,違約風險尚處可控階段。目前理財產品的通暢回報率為4-5%之間。考慮到實際一年期存款利率為3.25%左右,再加上高額存款准備金比率意味著銀行對中央銀行的隱性補貼(存款准備金只支付1.6%左右的利率),實際一年期存款對銀行的成本大約為3.7%左右。因此,理財產品與存款之間的回報率相差並不大。尤其如果產品投資於貨幣市場的話,通常違約風險和流動性風險都較低。
當然,市場擔心更多的是那些被用來支持地方政府項目或房地產企業的理財產品。通常地方政府或企業的實際融資成本可達到15-17%左右,違約風險和流動性風險都較高。但是,無論是地方政府或房地產企業,形成大面積系統性違約風險的可能性都很低。
對於地方政府借款而言,由於今年土地出讓收入和銀行信貸縮緊,地方政府普遍面臨財政難的問題。無論是理財產品,還是信託貸款和城投債,都是地方政府尋找替代資金源的結果。如同2009-10年累計的大量平台貸款,決定這些貸款質量的並非這些資金直接支持的項目的現金流和回報率,而是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整體財政狀況。整體而言,中國政府的財政狀況仍然整體比較健康,所持資產遠遠超出負債。
房地產市場的黃金時期雖然已經過去,而且樓市調控的基調在可預期的未來內不會出現明顯的變動。但是,隨著經濟的復甦和市場預期的逐漸穩定,從今年三季度起樓市開始觸底回穩。這一態勢預計在明年會持續下去。總之,房地產市場最困難的時間已經過去,大規模的違約的可能性也不大。
實際上,理財產品目前可能面臨最大的風險是操作風險或法律風險。以市場上日益流行的非保本浮動收益性產品為例(如以上提及的中鼎財富產品),盡管在合同上通常著明本金和利息均不受代銷銀行的保護,但是在實際中,這類產品屢屢被超購,投資者通常預期政府會介入,政府或銀行會對違約提供某種形式的擔保。因此,高利率成為了一個無風險套取暴利的好機會。
隨著問題的積聚,監管部門很可能在明年會實行更嚴格的制度來規范理財產品市場。筆者認為,2009-10年銀監會對於銀信合作的調控可能會成為一個權宜之計的藍本。也就是說,鑒於社會的壓力(看看香港的迷你債所造成的社會影響),監管當局很可能在2013年會加強對理財產品的監管,並讓銀行在銷售的產品上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這意味著銀行可能要被迫將很多理財產品移回表內,付出更高的監管成本。同時,這也意味著市場上的道德風險和投資者的教育將再一次被縱容,理財產品或其它影子銀行融資方式中存在的問題可能會以新的形式持續存在下去。
(註: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❸ 理財產品到底是金融創新還是龐氏騙局
都有,關鍵就是看你會不會辨別,我一直都有再用,自己的錢都放在裡面理財,年化率在8%-12%之間。自己會分別很重要,但凡說在裡面能掙多少多少錢的這種都是騙人的。你就不要去投了。P2P理財產品只是年化率比銀行高點。
❹ 銀行理財產品是龐氏騙局嗎
銀行經營管理與風險控制水平平緩上升,和理財產品規模與利率陡峭上升之間的不協調能否被控制在合理限度內,將是銀行理財究竟是不是「龐氏騙局」的關鍵所在。在此,我們認為有必要提醒銀行,金融行業系為最典型的順周期產業,當下中國經濟正在逼近深刻調整的時間窗口,尤其是在高利率信貸或者信託市場,需求萎縮很可能首先急劇呈現。而至於廣大儲戶們,至少應該把認購合同從頭到尾通讀一遍。
❺ 銀行理財產品四種產品最好別碰,為什麼
樓主你好!
可能是中行董事長肖鋼曾發表文章指出,現在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 ,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一種「龐氏騙局」。我不知道什麼是「龐氏騙局」,但聽到「騙局」兩個字,就會感到害怕,請問? 近兩年,銀行的理財產品由於收益率比定期存款高,期限又普遍比較短,所以受到了老百姓的青睞,一些產品還出現了搶購的情況。從已經到期的產品看,這種短期的銀行理財產品不僅保證了按時償還本金,也兌現了預期收益率。給普通老百姓的感覺是,這類產品基本沒有風險,收益也相當不錯。 那麼,為什麼中行董事長肖鋼會認為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是「龐氏騙局」呢?這恐怕要從銀行理財產品的資金運作情況來看。
通常,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會放到一個「資金池」里,統一進行運作。其中,部分資金會投入到長期項目中去,以獲得較高的收益。而理財產品的期限多數較短,到期後需要靠新發行的理財產品來還本付息。在資金比較充沛的情況下,這種擊鼓傳花的游戲還能玩下去。而一旦出現資金鏈斷裂,金融風險就會暴露出來。這也就是肖鋼董事長所說的「龐氏騙局」。 盡管肖董事長對銀行理財產品心存疑慮,但這並不妨礙各家銀行繼續發行此類產品,包括中國銀行 。從運作模式上看,銀行理財產品與普通的存貸款業務有許多相似之處。不同的地方在於,銀行理財產品受到的監管較少,這恐怕才是肖董事長擔憂的地方。
隨著,利率市場化程度的逐步推進,多數的銀行理財產品會被存款所替代,監管問題自然也就得到解決了。我們可以這么理解,如今的銀行理財產品是利率市場化的實驗品,只要銀行的風險控制能力足夠強,出現「龐氏騙局」的可能性就不大。 肖董事長的文章給每個人提了個醒,讓我們一定要注意到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在購買前,我們一定要認真閱讀產品說明書,看清楚產品究竟是保本的,還是不保本的。不能單看收益率高,就不假思索地投資。
,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還是一種比較適合中國國情的理財方式,但在購買此類產品時,需要注意幾個問題:
一是不要把所有資金集中到同一款產品上,即使碰上一款出問題的產品,也不至於所有資金都收影響;
二是產品的到期時間盡量錯開一些,避免因某一段時間銀行出現問題,而影響到資金的兌付;三是不要集中購買同一家銀行的理財產品,以避免風險過於集中。 如果你仍然對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不放心,還可以考慮其他低風險產品。比如3~5年期的國債,雖然持有期長一些,但風險更低,收益也不錯。加上持有超過半年,還可以提前兌付,享受相應的利息,持有期越長,利率越高,完全可以作為銀行理財產品的替代品。
另外,一些小銀行定期儲蓄利率因為上浮,與不少大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差不多,也可以適當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