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養老保險運行情況分析
(一)關於如何做好與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和機關退休養老制度銜接問題
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開始了對企業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實行企業與個人共同承擔的「統賬結合」模式。而機關和事業單位職工的退休養老通常由國家財政負擔,個人不承擔相應的責任。2009年1月,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正式下發關於《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並首先在山西、上海、浙江、廣東、重慶五省市試點。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事業單位人員也要和城鎮企業職工一樣繳納養老保險,退休待遇與繳費相聯系;養老金發放採用「老人老辦法,新人新制度」;基金逐步實行省級統籌;建立職業年金制度;建立基本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等。此次試點改革進展緩慢,並遇到了很大阻力,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改革整合了企業和事業單位兩個「碎片」,卻又造成公務員養老制度這一新的「碎片」,形成了新的不公平。
目前我國城鎮主要的基本退休制度包括三部分內容。從大的方面講,城鎮企業基本養老保險是第一個部分。截止2008年底全國參保職工為2.19億人,其中離退休人員大約5000萬人,月人均退休金1080元;事業單位是第二個部分,全國3000多萬職工,月均養老金是企業退休職工的1.8倍,全國離退休費支出1400億元,其中大約一半是財政撥款,一半是自籌;第三個部分是機關公務員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是企業的2.1倍,全國1000多萬職工,每年大約700億全額撥款。
從上述城鎮退休人員養老金三部分內容和事業單位的分類可看出,五省市改革試點遇阻事出有因,不可忽視,主要存在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涉及到公平問題。事業單位養老金處於第二個台階,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與公務員相比,事業單位養老金要稍低一些,但此次改革試點卻明顯沒有將公務員包括進來,並且公務員改革沒有預期,這自然成為事業單位攀比的參照系,也是網民質疑最為嚴厲的一個焦點,這是事業單位感到不公平的原因之一;與企業相比,企業可以搞活,工資上不封頂,工效掛鉤,尤其壟斷性行業和企業的退休金要遠遠高於事業單位,而事業單位退休金只是一個能「過得去」的平均數,退休前不能向高收入企業看齊,退休後卻要向低收入企業看齊,這是事業單位感到不公平的原因之二。
第二個問題是改革方案的技術問題。既然事業單位改革方案無論在繳費設計還是在待遇計發方式等方面,其絕大部分內容與企業養老保險幾乎別無二致,那麼,養老金水平下降就是不可避免的,這就是此次事業單位人員改革的預期:在替代率上講要從80-90%下降到50%。改革方案中沒有明確改革後養老金水平是否變化的預測和承諾,只籠統地提到要建立職業年金,但沒有任何具體細節和彌補措施,任憑改革試點單位和不參加改革的事業單位憑空想像和任意猜測,試點省市參加改革的人人自危,人心恐慌,非試點省份事業單位人員預期暗淡,消極回應。這樣的結果和局面是此種改革方案的必然趨勢,如發生在其他國家,其效果和後果也必然如此:任何改革,如果沒有良好的預期,如果只有暗淡的預期,如果感到福利水平是「絕對」地下降,那麼,這項改革勢必流產,或造成社會震動。如此「碎片化的試點改革」和「前景暗淡的改革預期」,必然導致相互攀比,人為製造恐慌,其結果必將是難以推動,這顯然等於增加了改革的政治成本,人為「拉長」了改革的歷史進程。
因此,事業單位養老制度改革成功與否,關鍵在於明確「一個為主」和「三個聯動」。所謂「一個為主」,即堅持社會保障以公平為主的原則,統籌考慮機關、事業和企業退休人員的基本養老金調整,使不同單位同類人員退休後的待遇水平保持比較合理的比例關系,逐步縮小待遇差距。所謂「三個聯動」,一是事業單位與公務員改革一起行動,以避免互相攀比,相互掣肘,左顧右盼。作為公共部門,不要在養老保險制度上再人為分出三六九等;二是事業單位的三個類別一起改革,在養老保險上也不應再次分出三六九等;三是事業單位改革與建立職業年金一起進行,以彌補參加改革後降低的那部分,旨在給出預期,減少阻力,維持生活水平盡量不要降低,給所有人一個「定心丸」,實現平滑轉型,這是減少社會震動的最好辦法,也是保證改革的最優方案途徑。
(二)關於如何掌握好改革推進力度和承受能力的協調性問題
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既包括范圍、內容、時機選擇,也包括改革成本及其支付、分擔比例等問題。前者主要是推進的力度或改革的進程,後者是改革成本的籌集等。在實際改革中,必須把握好推進力度和承受能力的關系,使改革能夠持續向前。
第一,在改革的順序上,首先面臨的是機關和事業單位誰先改的問題。當前,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處於改革的前沿。但按一般邏輯分析,從試點、探路的角度看,機關和事業單位均可列入試點,或者同時選擇其中一部分「先行先試」。在機關和事業單位長期採用財政保障養老制度運行狀態下,沒有哪一類組織願意首先改變。因而,如何盡力避免互相攀比,需要進一步考量和探索。同時,事業單位按照功能劃分,包括行政支持類、公益類和經營開發服務類,除經營開發服務類事業單位多已依照企業養老保險辦法繳納養老保險金外,行政支持類和公益類執行參差不齊,但最終退休後的養老待遇均按在職工資(檔案工資)的一定比例支取,與繳費多少無關。在這種情況下,是所有事業單位養老保險一起改,還是待分類後逐步改,從哪一類開始,都需要做深入研究。特別是在分類改革還未完成,而2008年提出的試點方案覆蓋范圍卻定位分類後的公益類事業單位,致使改革無從著手。
第二,要充分考慮改革承受能力問題,以利於形成持續變革的動力。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是對民眾社會公正訴求的一種回應,要逐步調整現有的退休養老制度,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從「退休養老制度」到「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轉變。改革中,必然需要一定的「變軌」成本。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成本主要包括誘導直接參與者接受的額外補償及制度設計運行的成本等。改革的成本的支付主要靠財政資金。從目前財政狀況看,有一定的財力支持改革,可以促進消費,進而促進經濟增長和發展。但如果將財政資金過多地用於支付改革成本,自然會壓縮財政資金使用范圍和力度,降低使用效率,不利於在宏觀調控中運用政府財政手段。因此,改革中要充分考慮改革的效率和成本,防止單純追求推進速度。
(三)關於如何解決好改革後基金收支缺口與地方財政負擔問題
基金收支情況是確定改革實施方案的基礎,財政負擔情況是制定財政補助政策的依據,測算的結果勢必對試點地區未來較長時間的財政收支狀況產生一定影響。對於當前我國基本養老基金是否存在缺口,反映不一。我國養老金的缺口到底有多大,各方測算的口徑也尚不統一。
根據人社部發布的《2011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下稱《公報》),截至2011年年末,我國企業職工養老金目前結餘1.9萬億元,所以從全國層面看,不存在養老金缺口的問題,未來全國養老保險基金能夠做到長期收支平衡。但如果從不同省市來看,我國部分省市養老金缺口較大,如2010年,企業部門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當期征繳收不抵支的省份(含新疆建設兵團)共有15個,缺口高達679億元。這是由我國各省份的發展差異所決定的,而對於那些養老金收不抵支的省份,國家每年會給予財政補貼。社科院編撰的《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1》顯示,從1997年各級財政開始對養老保險轉移支付算起,補貼規模迅速擴大。2000年各級財政補貼金額為338億元,2006年為971億元,2010年1954億元,2011年新增補貼高達2272億元,財政累計補貼金額達1.2526萬億元。這意味著,近三分之二的養老保險累計結余(1.9萬億元),來自於財政轉移支付。
已經進行試點的省份對於實行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前後基金收支情況和地方財政負擔進行了測算,由於參保范圍選取、財政補助比例設定、做實個人賬戶比例選取以及養老保險費征繳率設定的不同,測算結果也不盡一致。有的試點省份測算結果是增加了財政負擔,有的認為沒有增加,反而會減輕財政支出。認為增加財政負擔的省份要求中央財政增加對地方的補助。中央財政是否對地方開展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試點給予補助,取決於改革是否過多地增加了地方財政負擔,並據此在制定財政配套政策時統籌確定。由於測算標准不一,測算結果難以反映真實情況,在地方財政負擔不明晰的情況下,不宜簡單確定中央財政的補助政策。再者,由於目前事業單位分類改革不到位,財政配套政策難以具體明確,因此,財政對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的補助政策也難以先行明確。事實上,即使下一步中央財政對事業單位做實個人賬戶所需資金予以補助,也不能簡單比照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做實個人賬戶的補助政策,因為國家出台事業單位退休費調整政策時,已經安排了財力性補助,改革後這部分財力性補助依然會予以保留。
在此,需要說明的是,無論改革後地方財政負擔是增加還是減小,財政補貼政策如何確定,負擔如何劃分,都應該把過渡性養老金水平作為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核心問題來研究,只有確定了合理的過渡性養老金水平,特別是「中人」和「新人」的待遇,才能保證改革試點工作的順利開展。
(四)關於如何統籌好試點地區與非試點地區人員待遇調整問題
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是根據2009年1月,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下發的《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首先在山西、上海、浙江、廣東、重慶五省市試點。由於我國各省市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財政狀況差異,績效工資改革進度不同,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模式也不盡相同。未來的改革勢必要向全國推開,因此,應統籌考慮試點地區和非試點地區事業單位人員待遇的調整問題。一是統籌考慮養老待遇調整的頻率問題。既要研究試點地區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時間或頻率,也要考慮非試點地區的調整頻率問題。如,對試點地區與非試點地區是一樣隨統一的事業單位退休費調整一並進行,還是定期根據經濟發展和物價變動情況進行調整,需要研究明確。二是統籌考慮養老待遇調整幅度(標准)問題。研究明確試點地區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調整幅度,是大體與非試點地區退休費調整水平相當,還是與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調整水平一致,也需要綜合考慮。
(五)關於如何發揮好相關制度改革綜合配套的協同性問題
分類推進,是事業單位改革的基本方向。涉及到的內容包括管理體制、治理方式、機構編制、人事制度、收入分配、養老保險、財政體制等。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是事業單位改革極為關鍵的一項。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事業單位改革前後的養老保險待遇問題,特別是不能給改革後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一個良好預期,改革將極難推進。但是,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更要與事業單位改革的各「部件」密切配合,綜合配套,分類展開。
事業單位的現有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包括機構編制、人事制度、收入分配製度和財政政策等都需要與養老保險制度同時改革,互為橋梁。要著力消除制約事業單位和公益事業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建立起功能明確、治理完善、運行高效、監管有力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指出,要改革管理體制、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結構、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推進社會保險制度改革、加強對事業單位的監督等。但在管理體制方面,依然存在政事不分和管辦不分等情況,事業單位還存在依據級別享受養老保險的問題。在運行機制上,沒有形成獨立的法人治理結構,多根據行政機關模式運轉。在機構編制和人事制度方面,欠缺動態管理意識,未能很好地根據現實條件變化做出調整,不能完全適應形勢發展需要。在財政體制上,還存在「吃大鍋飯」、「金飯碗」等情況,不能很好地體現事業單位的工作績效。在收入分配中,還存在「平均主義」等問題。由此,延伸出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製度上的諸多問題,很難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降低了收入和養老激勵效果。為此,需要進一步思考事業單位包括養老保險制度在內的各項制度綜合配套改革,協同改革,避免彼此制約,為全面推進和實現改革目標奠定基礎。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⑵ 全國社會保險局長會議
從專業的學術觀點來看,社會保障金(社會保險金)是政府為解決未來可能面對的失業,醫療,養老等問題所採取的提前收取部分費用的項目。
不能把社會保障金與社會補助金混為一談,兩者有一定的差別。社會補助金是政府每年從自己的財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來對殘障,受災,貧困等群體的補助費用的統稱。
社會保障基金是養老金的「預備隊」,一旦後者出現缺口,社保基金就會頂上來。近年來社保基金規模不斷擴大,總體收益遠遠跑贏通貨膨脹率。
日前,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依法審慎合規、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適當拓寬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投資范圍,穩定和提高投資收益,實現基金保值增值。消息一出,即引起社會普遍關註:這個社保基金跟大家的養老金有什麼關系?未來養老金會不會出現缺口?補充養老金不足,錢從哪裡來?
社會保險基金是主力軍,社會保障基金是預備隊
「社會保險基金與社會保障基金,雖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兩者的功能和作用有明顯不同,運作方式和資金來源也不相同。」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白景明表示。
白景明解釋說,社會保險基金,資金來源主要是由單位和個人繳費,以及公共財政安排的部分資金。它一共由7項保險基金組成:企業職工基本養老、居民社會養老、城鎮職工基本醫療、居民基本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保險基金。「人們平時說的養老金以及看病報銷的醫保,都是從社會保險基金中支出的。」
而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則是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由中央政府集中的國家社會保障戰略儲備基金。資金來源主要是中央財政撥入資金、國有股減持轉持所獲資金等及其投資收益等。
「簡單地說,社會保險基金是社會保障的主力軍,負責平時對人們養老金的支付、醫保報銷以及工傷失業救助等;而社會保障基金是預備隊,目前並未安排具體用途,這筆錢儲備在那兒以防萬一。」白景明說。
財政部副部長王保安說:「社保基金作為國家的戰略儲備基金,俗話講是老百姓的養命錢,一旦未來養老保險基金出現缺口,這部分錢就能夠頂上來。」
養老金結余超3萬億元,近幾年不會出現支付缺口
很多人關心,目前社會保險基金運行情況如何?養老金缺口什麼時候會出現?
財政部近期公布的預算報告顯示,2014年全國社會保險基金收入39186.46億元,支出33669.12億元,年末滾存結餘50408.76億元。
「這表明,去年整個社會保險基金賬上的余錢,已經超過了5萬億元。具體到養老金,累計結余也有3萬多億元。可以肯定地說,目前我國養老金支付不差錢,缺口近幾年不會出現。」白景明認為。
從近兩年的趨勢看,養老保險繳費收入的增長,均低於養老保險支出的增長,養老保險征繳收入和支出之間的差距正在擴大。繳費與支出差距加大,前些年積累的余錢就得慢慢往裡搭。有專家測算,我國養老金缺口或在2030年左右出現。
「我們現在是未雨綢繆,為十幾年後可能發生的狀況早作打算。」白景明表示,實際上,社會保險基金除了企業和個人繳費收入,公共財政每年給予的補貼也在加大。根據預算報告,2014年社會保險基金中,財政補貼收入為8446.35億元,今年財政補貼收入將達到9741.75億元。可以說,百姓養老金的發放是有多重製度保障的。
社會保障基金規模達1.53萬億元,總體收益跑贏通脹
近年來,作為國家戰略儲備,社會保障基金規模不斷擴大,管理運營水平不斷提高,總體收益比較穩定。截至2014年底,全國社保基金會管理的資產規模已達到1.53萬億元。
在保值增值方面,社會保障基金的成績單可謂亮麗:自2000年成立至2013年底,基金累計投資收益4187.38億元,年均投資收益率8.13%,超過同期2.46%的年均通貨膨脹率5.67個百分點。2014年,全國社保基金投資收益更是再創新高,收益率達到11.43%。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適當擴大社保基金投資范圍,並進一步拓展投資的深度和廣度,更好地實現基金保值增值的目標。主要包括4項內容:
——將基金「債券投資」范圍擴展到地方政府債券,並將企業債和地方政府債券投資比例從10%提至20%。
——將基金「直接股權投資」的范圍,從中央管理企業的改制或改革試點項目,擴大到中央企業及其一級子公司,以及地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行業龍頭企業,包括優質民營企業。治理結構比較好,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運營方面比較好的民營企業也屬於投資的范圍。
——將基金的「信託貸款」投資比例上限由5%提高至10%,並加大對保障性住房、城市基礎設施以及棚戶區改造這些方面的投入。
——允許基金按規定在「全國銀行間一級市場」直接投資「同業存單」,並按照銀行存款管理。
「總體判斷,隨著投資范圍的擴大和投資比例結構的改善,社保基金的總體收益會有一個提高。當然,這要以整個經濟發展形勢和金融市場的表現為前提。」王保安表示,下一步,財政部和人社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和社保基金會一起做好擴大投資管理有關監管工作,確保安全第一,堅決守住安全「紅線」。在此基礎上把資金更多的配置到效益比較好、比較高的領域,確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在促發展、穩增長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老人」未交費擴大國企資本積累,劃撥資產補充養老金合理
「現在,企業怕的不是稅而是費,特別是社會保險支出這一塊負擔相當重。如果一名員工的年薪是7萬元,我們企業的實際支出則在10萬元以上。」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表示,這么重的負擔,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個人消費能力。
數據顯示,我國目前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五險的繳費比例,企業和個人加起來的,已經超過個人工資的40%。
「劃撥部分國有資產充實社會保障基金,適時降低社會保險費率,是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要求。」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表示。
樓繼偉說:「我們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立的比較晚,在1997年以前,職工沒有養老保險交費,從而造成了後代人必須提高繳費率,來補充『老人』未交費造成的缺口。」
但是,這些職工沒有繳的費用留在了國企,擴大了國有企業的資本積累。因此,劃一部分國有資產存量,填補歷史上沒繳養老金的窟窿是合理的。
在此基礎之上,就有條件適時降低社會保險的費率,減輕「新人」的繳費負擔。「社會保險基金具有保險屬性,必須堅持精算平衡,不能把缺口完全留給公共財政。」樓繼偉強調。
「社會基本養老保險、補充養老保險和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是我國養老保險體系的三大支柱。第二支柱補充養老保險,主要包括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目前已經有了稅收的優惠政策。第三支柱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相關稅收優惠政策也在研究中。」國家稅務總局局長王軍表示。
王軍說,這樣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設計,讓三大支柱都發揮作用,就能更好地解除百姓後顧之憂,撐起老有所養這片天。
參考:人民日報:劃撥國有資產充實社會保障基金,為降低社保費率創造條件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⑶ 全國社會保險基金資產這些數據怎麼著
全國社會保險基金資產,具體如下:
一.全國社會保障基金(以下簡稱社保基金)
1.是指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以下簡稱理事會)負責管理的由國有股轉持劃入資金及股權資產、中央財政撥入資金、經國務院批准以其他方式籌集的資金及其投資收益形成的由中央政府集中的社會保障基金。
2.社保基金是不向個人投資者開放的,社保基金是國家把企事業職工交的養老保險費中的一部分資金交給專業的機構管理,實現保值增值。
二.全國社會保險基金資產這些數據說明:
1.是資金來源
全國社保基金由中央財政預算撥款、國有資本劃轉、基金投資預期年化收益和國務院批準的其他方式籌集的資金構成。
2.是性質和用途
全國社保基金屬於社會保障儲備基金,專門用於人口老齡化高峰時期的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支出的補充、調劑,而社會保險基金則主要用於個人養老、醫療、工傷、失業和生育保險待遇的當期發放。
3.是運營管理方式
全國社保基金由全國社保基金會管理運營,可投資配置於經國務院批準的固定預期年化收益類、股票類和未上市股權類等資產,可以在中國境內市場和境外市場投資運營
⑷ 中國社會保險事業發展報告
中國社會保障改革面臨四大問題與五大挑戰
(本文摘自中國社會保障學會組織編寫、鄭功成主編、人民出版社2016年2月出版的《中國社會保障發展報告·2016》之總報告)
作者: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
在充分肯定「十二五」期間社會保障領域取得重大進展的同時,還必須看到,由於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仍然處於滯後狀態,並面臨著必須妥善應對的諸多問題與挑戰。
(一)社會保障改革與制度建設中存在著四大問題
1.社會保障發展理念出現迷霧。當前有一種令人擔憂的現象是:在制度變革過程中往往因過度關注經濟指標而迷失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應當追求的社會公平、分配正義與文明進步目標,因過度關注個人得失與崇尚利已而忘記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應當堅守的互助共濟與公益本色,因過度關注當下與短期應對而忽略社會保障制度發展應當重視的歷史經驗與長久的穩定預期,因過度關注局部與細節問題而罔顧社會保障制度實踐應當發揮的完整功能與綜合效應,還有期望政府包辦一切的「泛福利化」思潮和主張個人自我負責的「反福利」等極端取向。一方面,一些人不是正視中國社會保障供給總量依然不足、保障水平總體依然偏低、保障權益結構依然失衡等客觀事實,而是渲染所謂「福利病」、「福利國家病」、「福利陷阱」和社會保險財政崩潰論調,主張限制甚至削減公共福利、基本養老保險採取大賬戶制、社會醫療保險實行商業保險化等等,這些主張可能動搖社會保障互助共濟與公益制度的根基,背離國民共享發展成果和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國家發展取向。另一方面,公眾對社會保障制度的期望越來越高,不僅要求持續提高養老金、醫保等社會保障待遇,而且要求免費醫療、普遍性福利的呼聲高漲,一些地方亦將福利項目作為短期政績工程,這種現象並不罕見。在反福利與泛福利思潮並存且各有市場的條件下,必然直接影響人們對社會保障制度的認識與評價,也會對制度變革產生復雜的影響,它還會掩蓋現行制度安排中的結構失衡、權益不公等問題,導致政府與市場及個人責任邊界不清,造成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職能紊亂,從而不利於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健康發展。在國家發展理念已經清晰的背景下,中國急切需要走出社會保障發展理念的迷霧。
中國社會保障改革面臨四大問題與五大挑戰
2.缺乏科學的頂層設計。中國的社會保障改革,是伴隨經濟領域的漸進改革而採取自下而上、局部試驗的方式來推進的,盡管這種策略激發了地方的改革創新積極性,但缺乏統籌考慮與頂層設計的改革必定陷入改革方案五花八門、改革舉措莫衷一是的泥潭,並且會在制度不成熟、不理性的條件下形成和固化利益分割的格局,進而形成制度整合的巨大阻力,當前多項社會保障項目面臨難以深化改革的現實,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首先,宏觀層面缺乏對完整社會保障體系的頂層設計。在政策層面迄今仍未見到對整個社會保障體系發展目標及應持發展理念的清晰界定,仍未見到對社會保障體系及其主要制度安排的結構與功能進行合理定位。以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三大基本制度體系為例,就必須有合理的功能定位與責任分工,從而必須站在超越上述單一制度體系之上的視角來通盤考慮;再以多層次保障體系而論,也必須通盤考慮政府主導的法定保障制度與市場機制、社會機制主導的補充保障之間的合理分工與協同,既要確保社會保障體系的物質基礎通過對市場機制、社會機制的利用不斷壯大,又不能違背市場規律與社會組織運行規律。中國多層次體系建設提出了多年並採取了多種舉措,但因缺乏頂層設計與協同推進,迄今仍是停留在紙面上的空中樓閣。其次,中觀層面缺乏對基本社會保障制度類別的頂層設計。以老年保障為例,現實中就缺乏對老年人的經濟保障、服務保障、精神保障的統籌考慮與頂層設計,養老服務、老年護理及關乎老年人尊嚴的文化服務、社會參與、臨終關懷、殯葬事業發展的滯後,正在日益影響著數以億計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再以醫療保障為例,盡管「三醫」聯動是醫改的最大共識,現實中各地醫改仍是各部門分割推進、各地區分散試點,結果無法找到全面深化醫改的縱橫交錯著力點,也就無法實現「三醫」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同向集中攻關,甚者還造成了醫療、醫保、醫葯之間的效果對沖。再次,微觀層面對各個社會保障項目的頂層設計仍然欠缺。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最低生活保障等重要保障項目都採取了各地試點先行、漸次推進的策略,也均留下了「摸石頭過河」的深刻痕跡,存在著責任失衡、層次不清晰、管理體制與經辦機制欠合理、與相關制度之間缺乏協同等缺陷,這些缺陷均涉及到復雜的利益關系。兒童福利、殘疾人福利等項目更是還未有過系統考慮與設計,等等。因此,「十三五」期間的社會保障頂層設計任務異常艱巨。
3.公平性不足與效率不高並存。一方面,盡管社會保障在「十二五」期間已初具普惠全民的特色,但公平性不足仍然各項社會保障制度的共性。養老金待遇在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退休人員之間的差距依然巨大,醫療保險的城鄉分割、群體分割背後實質上是待遇差異,以最低生活保障為核心的社會救助制度在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差異偏大,即使較為單純的政府救災同樣在災種之間、受災地區之間、災民之間存在著差異,等等,這些差異帶來的結果就是社會保障制度並不公平,使得其在解決一些社會問題的同時,亦引起部分群體不滿。除了社會保障權益存在不公現象,還有承擔義務方面亦具有不公平性。如養老保險繳費,廣東等地區繳費偏低,基金結余多,保險待遇高;而東北地區繳費高,基金結余少,保險待遇低;這種地區差異完全是由於制度的地區分割導致的結果。另一方面,社會保障實踐中的浪費與低效現象驚人。在醫療保險中,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因個人賬戶的存在導致45%以上的資源處於低效狀態,嚴重損害了這一制度的互助共濟功能,也造成統籌基金負擔日益沉重。由於醫院的營利性與醫葯供應失范,醫療服務過程中過度診斷、過度檢查、過度用葯幾乎是一種普遍現象,醫療衛生資源與醫保基金浪費驚人,醫療保險中還存在著醫患合謀侵蝕醫保基金的現象。《人民日報》就曾披露,在貴州部分地區,侵蝕醫保基金的手段有農民「被住院」、無病當有病治、虛增患者住院天數、假用葯、假手術、過度檢查、小病大治、重復收費、未提供服務而收費(空收費)、把本不屬於報銷范疇的手術治療費用列為報銷范圍並由醫患雙方分享等,這種現象並非個案。在養老保險中,由於制度的地區分割,在部分地區養老保險基金不足當年支付的同時,全國累計結余的基金卻高達3萬多億元,但受無法集中運營和投資政策的限制,每年處於貶值狀態,損失同樣驚人。由於現行制度規范不嚴密、監管不到位、技術手段不完善,實踐中的許多漏洞亦讓冒領養老金、騙取低保待遇等現象不乏罕見。還有社會保障管理體制尚未完全理順,經辦機制分割,亦造成了行政資源的浪費。因此,制度欠公平與缺乏效率,是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並需要認真應對的重大問題。
4.責任不清與責任失衡。現行社會保障制度幾乎都未能切實釐清主體各方的責任,政府責任的邊界均缺乏明確界定,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責任還沒有明確劃分,可供市場主體與社會組織作為的空間具有不確定性。這種狀態帶來的結果,就是政府的責任與壓力會持續加重,而市場主體、社會力量卻又無法順利進入並發揮應有的作用。最典型的莫過於災害保障,在許多國家擔綱主力的商業保險在我國自然災害損失補償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在現行制度的責任分擔中,養老保險的單位繳費率為20%、個人為8%,醫療保險的單位繳費率為6%、個人為2%,反映的是單位責任大、個人責任小;在城鄉居民醫保中,政府補貼相當於個人繳費的3倍以上,反映的是政府責任大、個人責任小;在社會救助中,中央政府承擔著主要責任,地方政府責任小;等等。這種責任分擔失衡的格局,必然動搖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理性,很容易產生壓縮福利與擴張福利的極端取向。
(二)新時期社會保障改革與體系建設面臨著五大挑戰
1.制度公信力不足。例如,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積累日益增加,但許多人卻在懷疑這一制度的可持續性,以致越來越多的人擔心領不到養老金,不參保或停保或者盡可能少繳費的現象有蔓延之勢。再如2013年國務院出台發展養老服務業的重要政策文件,結果被媒體與公眾簡化成「以房養老」並被進一步演繹成政府要推卸責任。還有小步漸進延遲退休年齡、醫療保險終身繳費等政策思路出台均遭遇多數人質疑與反對,等等。所有這些,反映的其實是公眾對社會保障制度的不信任感在增強。如果公眾對社會保障制度喪失信心,也就喪失了認同和參與的積極性。因此,信任危機與預期不穩是必須妥善應對的巨大挑戰。
2.地區發展不平衡。從理論上講,社會保障應當是縮小地區差距和促進地區均衡發展的重要制度安排,而現實中卻往往表現為屈從地區發展差距,有的制度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固化甚至放大地區發展差距的負面因素。例如,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是改革開放最早、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它吸引了中西部地區大量年輕的農村勞動者,在養老保險制度地區分割的條件下,這些最發達的地區因勞動隊伍的年輕化而出現繳費低且養老保險基金大量結余的現象;東北地區發展滯後,退休人員多,年輕勞動力外出多,結果繳費率高還出現收不抵支的財務危機。這種發達地區負擔輕、待遇高,欠發達地區負擔重、待遇低的格局,無疑與地區間的協同與均衡發展目標相悖。因此,如何利用社會保障制度來促進地區之間的協同、均衡發展,顯然是「十三五」期間必須明確回應的問題。
3.人口老齡化。中國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規模最大且家庭保障功能因少子高齡化而持續弱化的國家。老齡化對社會保障的影響最為直接,它不僅需要適時調整制度結構與財力投入結構,而且需要更多類型的專業人才和更具人文關懷的各種公共服務,還會導致養老保險繳費人數下降和待遇領取人數上升,增加養老保險制度的財政壓力。調查表明,養老問題已成為牽涉面最廣且公眾反映日益強烈的重大民生問題,而各地事實上還未做好充分的准備。養老金雖已實現制度全覆蓋,但責任分擔失衡、互助共濟弱化、多元並舉格局並未形成,其不確定性損害了人們的安全預期。養老服務業雖在發展,但供給總量依然嚴重不足,供需脫節現象普遍,正面臨著「誰來為中國老人養老」的質疑。此外,能夠滿足老年人精神保障訴求的社會機制缺失,對老年人的人文關懷與精神慰藉還未真正納入制度安排。面對數億老年人持續高漲的民生訴求和錢從何來、誰來服務的疑慮,如果不能盡快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及相關服務,必定導致老年人群體生活質量下降,造成整個社會民心不安。因此,老齡化的挑戰具有嚴峻性。
4.福利剛性增長與政府財力增長減緩的矛盾。「十二五」期間社會保障公共投入規模急劇放大,年均增長在15%以上,有的項目投入增長在20%以上,直接帶來了各項社會保障制度待遇的顯著提升,而城鄉居民還在期盼著養老金繼續提高、個人疾病醫療負擔持續減輕、各項社會福利事業能夠持續發展。然而,伴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國民經濟增速已從上世紀的二位數下降到一位數,近年來更從8%以上降到7%左右,財政收入增幅也從曾經的20%以上降低到個位數。因此,國家財政收入增速減緩與國民福利快速增長已成為現實矛盾。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優化現行社會保障制度安排,如何調動市場力量與社會力量參與,以便確保整個社會保障制度的物質基礎不斷得到壯大,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5.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中國目前的流動人口規模在2億至3億之間,數以億計的人口處在缺乏歸屬感的、不穩定的流動狀態,對社會保障制度構成了又一重大挑戰。是讓社會保障制度追隨流動人口不斷轉移接續,還是降低人口流動性、促進安居樂業來適應社會保障制度,是「十三五」時期需要做出政策權衡的重要問題。
綜上,中國社會保障改革的任務遠未完成,各項社會保障制度均未成熟,「十三五」期間面臨的深層次問題和重大挑戰較前一個時期更加嚴峻,能否合理化解前述四大主要問題、妥善應對五大挑戰,將直接決定著能否如期實現新型社會保障體系的成熟、定型。
(本文摘自中國社會保障學會組織編寫、鄭功成主編、人民出版社2016年2月出版的《中國社會保障發展報告·2016》之總報告)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⑸ 社會保險基金的運行總體平穩嗎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游鈞2月26日在國務院新聞辦發布會上說,2017年,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民生保障網進一步織密扎牢。基本養老保險去年底覆蓋超9億人,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實現「十三連調」,1億多退休人員受益。
游鈞同時強調,老齡化的確對整個社會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帶來了重大挑戰。國家為此實施了全民參保登記計劃,開展養老基金的投資運營,使基金保值增值,並且啟動了劃撥國有資產來充實社保基金以做強做大全國社保戰略儲備資金,這些都為社會保險制度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此外,各級財政也加大了對社會保險的投入。2016年各級財政對社會保險的支出達到1萬億,主要是用於職工養老保險、城鄉居民養老和城鄉居民醫保,占同期財政支出5.72%,比上一年增加了1.38個百分點。游鈞表示,這一支出佔比與其他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相比並不高,像美國、德國、日本等國,財政社保支出佔比都在20%以上,所以相對負擔並不重,還有潛力、有空間。
⑹ 保險金融運行分析報告
大額交易報告根據《金融機構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管理辦法》:金融機構應當在大額交易發生後的5個工作日內,通過其總部或者由總部指定的一個機構,及時以電子方式向中國反洗錢監測分析中心報送大額交易報告。沒有總部或者無法通過總部及總部指定的機構向中國反洗錢監測分析中心報送大額交易的,其報告方式由中國人民銀行另行確定。客戶通過在境內金融機構開立的賬戶或者銀行卡所發生的大額交易,由開立賬戶的金融機構或者發卡銀行報告;客戶通過境外銀行卡所發生的大額交易,由收單行報告;客戶不通過賬戶或者銀行卡發生的大額交易,由辦理業務的金融機構報告大額交易報告的范圍包括第九條金融機構應當向中國反洗錢監測分析中心報告下列大額交易:(一)單筆或者當日累計人民幣交易20萬元以上或者外幣交易等值1萬美元以上的現金繳存、現金支取、現金結售匯、現鈔兌換、現金匯款、現金票據解付及其他形式的現金收支。(二)法人、其他組織和個體工商戶銀行賬戶之間單筆或者當日累計人民幣200萬元以上或者外幣等值20萬美元以上的款項劃轉。(三)自然人銀行賬戶之間,以及自然人與法人、其他組織和個體工商戶銀行賬戶之間單筆或者當日累計人民幣50萬元以上或者外幣等值10萬美元以上的款項劃轉。(四)交易一方為自然人、單筆或者當日累計等值1萬美元以上的跨境交易。累計交易金額以單一客戶為單位,按資金收入或者付出的情況,單邊累計計算並報告,中國人民銀行另有規定的除外。客戶與證券公司、期貨經紀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險公司、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信託投資公司、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汽車金融公司、貨幣經紀公司等進行金融交易,通過銀行賬戶劃轉款項的,由商業銀行、城市信用合作社、農村信用合作社、郵政儲匯機構、政策性銀行按照第一款第(二)、(三)、(四)項的規定向中國反洗錢監測分析中心提交大額交易報告。中國人民銀行根據需要可以調整第一款規定的大額交易標准。第十條對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大額交易,如未發現該交易可疑的,金融機構可以不報告:(一)定期存款到期後,不直接提取或者劃轉,而是本金或者本金加全部或者部分利息續存入在同一金融機構開立的同一戶名下的另一賬戶。活期存款的本金或者本金加全部或者部分利息轉為在同一金融機構開立的同一戶名下的另一賬戶內的定期存款。定期存款的本金或者本金加全部或者部分利息轉為在同一金融機構開立的同一戶名下的另一賬戶內的活期存款。(二)自然人實盤外匯買賣交易過程中不同外幣幣種間的轉換。(三)交易一方為各級黨的機關、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軍事機關、人民政協機關和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但不含其下屬的各類企事業單位。(四)金融機構同業拆借、在銀行間債券市場進行的債券交易。(五)金融機構在黃金交易所進行的黃金交易。(六)金融機構內部調撥資金。(七)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貸款轉貸業務項下的交易。(八)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貸款項下的債務掉期交易。(九)商業銀行、城市信用合作社、農村信用合作社、郵政儲匯機構、政策性銀行發起的稅收、錯賬沖正、利息支付。(十)中國人民銀行確定的其他情形。具體查看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⑺ 2019年保險市場運行情況分析報告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據統計,截至2004年12月8日,共有40家外資保險公司在我國設立了75個營業機構(含籌建)。40家公司中,壽險公司有23家,財險公司有14家,再保險公司有3家。分別有3家外資保險經紀公司和2家外資保險公估公司在華設立了營業機構。外資保險公司大量進入的同時也取得了驕人的業績。目前,外資保險公司在中國的保費增長速度,已經達到中資保險公司增速的2到3倍。到今年上半年,外資產險公司保費收入同比增長47.1%;外資壽險公司保費收入同比增長51.2%。而同期,全國財產險保費收入增長只有23%;全國人身險保費收入只增長了6.5%。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保險業得到長足發展,保險市場年均增長超過30%。不過,調查也顯示,目前我國只有不到10%的人購買了保險,在上海、北京和其他大城市盡管購買保險的人口比例要高一些,但是在中小城市,這一比例就要低很多,百姓還沒有形成購買人身保障的意識。簡單一個10%加上中國保險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勢頭,得出的結果是:我國保險市場必將不斷成熟並有一個光明的發展前景。
2010-2015年中國保險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隨著中國保險業進入深化改革、全面開放、加快發展的新階段,保險業服務經濟社會的領域越來越廣,承擔的社會責任越來越重:從四川汶川大地震到百年盛事北京奧運、從交強險制度實施到房地產投資解禁、從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到參與醫療糾紛調解、從養老社區投資到新農合建設、從農險覆蓋面擴大到環境責任保險試點啟動……保險業正在努力提高科學發展和服務經濟社會全局的能力,在探索中國特色保險業發展道路和保障民生方面取得顯著成就。如今,保險業站在新起點,進入了新階段,我國正在成為新興的保險大國。
2008年,保險業積極參與抗擊突如其來的兩場特大自然災害,應對歷史罕見國際金融危機的挑戰,各項工作取得新的進展,保險業務較快增長,風險得到有效防範,損失補償功能逐步發揮。2008年截至11月底,全國實現保費收入9150.5億元,同比增長42%。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2159.1億元,增長17.5%;人身險保費收入6991.4億元,增長51.8%。2008年前11個月,保險業賠款和給付支出已達2675億元,同比增長32.7%。在抗災救災中,保險業發揮了積極作用,分別為南方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汶川地震災害支付賠款55億元和10億元。
2009年,保險業積極應對各種嚴峻挑戰,戰勝種種困難,各方面工作取得顯著成績。全年保費收入首次突破1萬億元,達到11137.3億元,同比增長13.8%。財產險業務繼續保持較快增長,保費收入2875.8億元,同比增長23.1%。人身險業務保費收入8261.5億元,在上年增速較高的基礎上同比增長10.9%。全年賠付3125.5億元。
2010年以來保險業發展保持了良好的勢頭,經營理念和發展方式也發生了積極變化,總體上呈現「快中趨穩、穩中向好」的特點,經營效益不斷提升,業務實現較快增長。2010年1-9月,全國保費收入11299.1億元,同比增長31.7%。截至9月底,保險公司總資產達到48091.3億元,比2005年增長了2.1倍。
中國保險市場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潛力。中國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依然較強,經濟仍具備實現平穩快速增長的有利條件,這為我國保險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們預計2010年中國保險行業保費總收入將達到1.47萬億元,比2009年增長32%,到2015年,全國保險行業實現保費總收入將會突破3.6萬億元,
中投顧問發布的《2010-2015年中國保險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共十七章。首先介紹了保險的起源、定義、分類等,接著分析了國際國內保險業的現狀和市場運行情況,然後具體介紹了人壽保險、財產保險、醫療保險、再保險、健康保險、汽車保險、農業保險的發展。隨後,報告對保險業做了區域發展分析、中介市場分析、國內外重點企業經營狀況分析、資金運營分析、營銷分析和行業競爭分析,最後對保險業的發展前景及趨勢做出了科學的預測。您若想對保險業有個系統的了解或者想投資保險運營,本報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⑻ 《社會保險基金監督統計報表 》的分析和說明要怎麼寫
作為衡量基金持有證券平均時間的長短和投資交易頻率的參數,換手率是考察基金投資運作風格的重要指標。而市場上熱衷於頻繁交易、短線操作來追逐高額收益的基金經理越來越多,導致國內基金換手率長期以來普遍大幅度高於國外成熟市場。
對於基金經理來說,到底是「勤快」好還是「懶惰」好?今年上半年,勤快人是不是有著好收成?這將是一種長期趨勢,還是一個短暫使然?我們如何正確看待投資經理的「勤快」與「懶惰」?帶著這些問題,我們細細品讀吧!
專家表示,換手率的高低代表了積極調整和長期持有兩種不同風格的操作策略,而業績最終體現在管理人的管理能力上
《證券日報》基金周刊根據歷年股基換手率與其業績進行對比,發現高換手率與基金業績之間的關系並不明顯。去年換手率前十名的股票方向基金,在今年上半年中,回報率無一躋身前十。不過,去年換手率在500%以上的44隻股基平均回報率為5.6%,跑贏同業平均水平;去年換手率在100%以下的80隻基金同期回報率為2.48%,跑輸同業平均水平。足見,上半場基金經理「勤倒騰」完勝「不倒騰」。
專家認為,換手率的高低代表了積極調整和長期持有兩種不同風格的操作策略,而業績最終體現在管理人的管理能力上。
近5年股基 平均換手率逐年下降
我國股票型基金的高換手率是行業飽受爭議的問題之一。來自上海證券基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07年至2011年之間,市場經歷了牛、熊、震盪的完整周期考驗,而無論當年市場如何,股基的平均換手率卻始終處於較高水平。
整理數據顯示,近5個完整年度中,股票型基金平均換手率分別為486.8%、342.7%、301.57%、289.26%和249.43%,雖逐年穩步下降,但相較於國外開放式基金平均65%—85%的換手率,我國基金換手率仍明顯偏高,甚至有的基金達到了驚人的2000%,這也意味著基金平均每18天就將股票轉換一次。
上海證券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代宏坤認為,從一個較長時期來看,我國基金換手率非常高,盡顯頻繁操作的特徵。在整體高換手率的狀況下,不同基金的操作風格非常鮮明,如果管理人有特別的能力,那麼高換手率的基金應該能夠持續地取得良好的收益,相反,則會因高換手率引起過高的交易成本,導致持續的低收益。而從我國近年來數據顯示,高換手率與基金業績之間的關系並不明顯。
不妨用最直觀的數據說話。《證券日報》基金周刊根據上海證券基金研究中心提供數據整理顯示,最近一個完整年度中,可比412隻主動管理股票方向基金中,因高換手深受重傷的不在少數。具體看來,年內換手率排名前1/3,而業績排名後1/3的基金共有68隻,而換手率與業績同樣排名整體後1/3的股基僅有22隻。即,股基高換手的風險偏大,而回報率卻未必有所成效。
國金證券(600109,股吧)分析師王耽耽分析表示,影響基金換手率高低的因素有多種,包括巨額申購贖回、大比例分紅、基金經理調整、市場環境的改變都有可能帶來換手率的變化,因此,換手率的高低與業績高低並沒有關聯。換手率的高低代表了積極調整和長期持有兩種不同風格的操作策略,而業績最終體現在管理人的管理能力上。
「勤倒騰」完勝「不倒騰」 上半程業績相差2.3倍
將鏡頭拉回到今年上半程,由於最新換手率仍無法計算,因此《證券日報》基金周刊選取去年換手率較高和較低的股基,觀察其在今年上半程中的表現發現,去年高換手股基回報率在今年上半程表現普遍較好。
上半年中,納入統計的412隻股票型基金平均回報率為4.59%。其中,去年換手率在500%以上的44隻股基平均回報率為5.6%,去年換手率在100%以下的80隻基金同期回報率為2.48%。
而其中並不乏個例,數據顯示,去年換手率前十名的股票方向基金,在今年上半年中,回報率無一躋身前十,卻有華富成長趨勢(410003,基金吧)和寶盈核心趨勢等2隻股基去年換手率分別高達931%和910%,然而在今年上半年高換手基金業績優勢凸顯之時,上述2隻股基回報率卻僅有-2.32%和-4.25%,均列同期回報排行榜後十名。
從基金公司角度觀察,華富基金不得不稱之為最喜歡「倒騰」的基金公司。在去年換手率前十名中,華富基金獨攬4席,且4隻基金換手率均在900%以上。遠觀近年亦是如此,旗下華富策略精選(410006,基金吧)和華富競爭力優選(410001,基金吧)2隻基金在近3年中,均有2次躋身年度換手率前十強榜單。
華富基金田滿文在接受《證券日報》基金周刊采訪時表示,換手率的高低,首先跟基金經理的投資操作風格相關,如果市場上板塊輪動快速,有的基金經理就願意去捕捉市場的熱點,賺取投資收益。其次,當基金經理變更時,新任基金經理可能會進行適度的調倉,造成換手率的上升。第三,基金的規模大小也與換手率有關,一般來說,資產規模偏低的基金產品,換手率會偏高。
並強調,公司已經意識到了旗下產品換手率偏高的問題,並做出了相應的措施,初步預計今年的換手率會有較大幅度的降低,這在即將公布的半年報中可以查到相關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