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銀行理財產品指什麼投資國債具體程序是什麼請教一下懂理財的。謝謝!
銀行理財產品大體可分為保本和非保本2大類
保本型理財產品主要投資於銀行間存款,風險較小,收益主要受利率、存款資本金率和時間點(季末、年末收益較高)影響
非保本型理財產品主要投資於股票、外匯、貴金屬等,風險大,相對的收益也高;
一般5萬或10萬起售
國債一般居民購買的是儲蓄國債,分為憑證式和電子式兩種。
憑證式國債,只要帶上本人的身份證在發行日去銀行直接購買即可,購買成功後銀行會給你一個類似定期存單的憑證;憑證式到期後一起支付本息。
電子式國債,需要有購買銀行的活期賬戶(存摺或借記卡),和開設一個國債託管賬戶(類似定期存摺)。購買成功後沒有類似憑證式的存單,而是將購買信息記錄在國債託管賬戶上。電子式每年支付一次利息,到期之日支付本息和最後一次利息
6月10日發行新一期的電子式國債,5年期利率6.15%,3年期利率5.58%
⑵ 銀行理財產品屬什麼債
在中國,大多數投資者對銀行存在著盲目信任,似乎買銀行理財產品就可以等同於「絕對安全」,尤其是在一些沒什麼理財經驗的人(主要指剛接觸的菜鳥、大爺大媽)眼裡,只要把錢投進去,就可以躺著收回本金與利息,什麼也不用管。(不知哪來的自信)
套路一:模糊自發與代售。(這幾乎是行規,不管大小銀行,基本都有這種情況,因為理財經理及其業務部門都是有業績考核的,為了完成KPI,自然會自降道德底線)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時,理財經理往往注重宣傳收益率,強調銀行的信譽背書,不太會主動告知這款產品是銀行自行發行的,還是代售的,這些關乎風險的事情,常常被刻意隱瞞了。比如,今年鬧得沸沸揚揚的南京某銀行代銷的基金產品「鑫元基金」,虧損超13%,但銀行在銷售時對投資人不但沒有說明風險情況,甚至許多投資人都不知道,該產品並非銀行自己的產品。說白了,這款基金產品只是在銀行代銷(幫別人賣),銀行依據銷售情況拿提成返點而已,並不承擔產品的風險,不過坑人的是,銀行為了錢,只是一再強調「半年絕對回報13%」。
那麼,怎麼區別自發與代銷呢,有兩招(請自行收藏,拿走不謝,告訴越多人越感激你)。
第一,凡是銀行自發的理財產品,在產品說明書中,會有一個以大寫字母「C」開頭的14位產品登記編碼,只要在中國理財網的搜索框內輸入該登記編碼就會查詢到對應的產品,查不到的你自己看著辦。第二,如果是正規的銀行理財產品,合同中會有銀行名稱。
代銷產品很容易導致飛單(理財經理捲走客戶的錢跑路了,很多都是臨時工,就算不是,也難以抵擋這種誘惑),大家經常看到的買理財錢虧了或者錢沒了基本是代銷產品。
銀行理財范圍的所謂「飛單」,是銀行內部人員在利益驅使下,違規代銷理財產品,以產品高收益為誘餌,讓客戶購買,數額往往較高。「飛單」多出現於代銷產品。代銷產品中,主要有基金、貴金屬、私募、信託、保險等。因為是代銷,產品盈虧都由管理公司負責,銀行多不擔負責任。
套路二:理財變保險。除了自發的理財產品,銀行還會代銷保險、基金、券商計劃、信託資金業務等。很多人都有這種經歷,本來是去買理財,賺取收益的,但被理財經理混淆了概念,結果就莫名其妙地變成了保險,等悔悟過來發現,我去,我的本金及收益呢?
2010年,重慶的楊女士通過銀行購買了一份投資連結型保險及附加重大疾病保險,累計繳費15萬元。到2015年3月退保時,卻只拿回了86635.67元。
保險產品沒有存取和利息概念,能否獲得保險金是不確定的,保險金只有在保障期滿或保險事故發生時才能拿到,如提前退保還要承擔一定的損失。(上面的例子還不明顯嗎,15萬變成8萬)
必須明確一點的是,銀行裡面賣的保險,基本上都是理財型保險,保障功能極其微弱,所以想買份實實在在的保險,最好別首選銀行。
套路三:神秘的預期收益率。買理財,你肯定最關心收益率,但收益率其實是有很多花樣的,不小心,可能就會被帶坑裡了。
理財產品說明裡,一般提到的收益率,是指「年化預期收益率」。這個「年化」並非指投資人在理財產品到期時,有可能獲得的收益比例,而是以1年為期限做出的一個收益率衡量標准。簡單地說,就是假設您的理財產品期限為1年的話,收益率達到多少。比如一款宣傳預期年化收益5%的理財產品,產品期限為三個月(90天),三個月後,你的收益不是:本金×5%,而是本金×5%×90/365。
套路四:收益計算陷阱不少。銀行理財產品期限包括:募集期、投資期、儲蓄期、清算期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只有儲蓄期是算理財收益的,募集期、投資期和清算期基本上都不獲利又佔用了時間。
募集期是產品開始銷售到終止銷售的一段時間,一般是5到7天,這個期間收益是按銀行活期計息,有些銀行甚至連活期收益也沒有。
而產品到期了,都會有個1-3個工作日的清算期,也就是說產品到期的當日你是拿不到本金和利息的。更需要注意的是,銀行寫的都是工作日,如果中間正好隔著雙休日,那又是不花一分錢再占你5天資金。如果產品9月30日到期,趕上一年中最長的節假日國慶,三個工作日後也就是說至少10月10日後才能拿到本金和收益。
所以,現實中,經常會看到有人問,為什麼我購買的產品,產品期限到了,但是收益和本金遲遲還沒有到帳啊?越想越不安,越想越後怕。最後到銀行問才知道原來是該款產品的「清算期」還沒有結束,所以還沒有到帳,請耐心等待。這種略坑的感覺,有木有?哈哈,還不是怪自己在購買的時候沒有詳細問清楚情況。
例如,老王買了一款30天的理財產品,金額為10萬元,預期收益率是5%,募集期是6天,到期獲取的收益是100000×5%×30÷365=410.96元。如果是在募集期第一天購買的,那麼募集期的6天是沒有收益的,僅按照活期利率0.35%計息,共100000×0.35%×6÷365=5.75元。如果清算期趕上國慶長假,可能要被占據10天,(如果銀行還給活期計息的話)按活期算共100000×0.35%×10÷365=9.6元,資金實際佔用期限是46天,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率:(410.96+5.75+9.60)÷100000×365÷46= 3.40%,兩者相差:5%-3.4%=1.6%。(遇到這樣的理財產品,你就默默哭去吧)
因為有募集期和到賬期,此類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可能遠達不到銀行宣稱的收益水平。所以要仔細考評每次購買理財產品的最終收益率,否則,就忍成內傷也沒人救得了你。
⑶ 轉:銀行理財產品血本無歸,錢到哪去了
2013-06-30 01:38:57銀行理財產品血本無歸,錢到哪去了? 中國的地方政府沒有發行債券的權利,因為中央知道地方政府一定會胡來,管不祝所以你也沒見過沒聽過有地方政府債券。中央以前有過代理發行,因為沒人買,地方政府就另謀出路了……。怎麼個另謀出路?路徑是這樣: 1,各地方政府主導注冊了一些投資公司,這些投資公司政府把它叫做:融資平台。其名稱可以是某城建開發公司、城建資產經營公司等。 2,地方政府立項,比如:建高速,建機場,蓋政府大樓……等等。 3,融資平台的這些公司拿著政府的項目去銀行融資,因為是政府背景的公司,又是政府項目,所以融資是審批 金額是多少給多少。 4,銀行當然知道地方政府是個什麼東西,此錢大半是有去無回,風險很大。所以銀行就把此債權轉賣給信託公司,比如10億的融資,銀行說我留下2%的利息,剩下的你接手,簽的是5%的利息,你還有3%可賺。雖然信託公司也知道政府是個什麼東西,但是這么大的生意總不能不要,怎麼辦?只要再轉賣出去不就行了?利息寫得高一點肯定好賣。反正只要賣出去,信託公司就即沒風險也沒責任了。於是,信託公司就把這些個債權做成一個一個項目投資產品,比如:城建公司修高速項目……等等。各種各樣,總稱「理財產品」。 5,信託公司把「理財產品」拿到銀行,讓銀行代理銷售,還有回扣。 6,銀行就印些廣告,再開一間「理財室」,配個理財經理,看著儲戶的存款額,給儲戶打電話推銷。把有錢人稱作「VIP客戶」,請上上坐。至此,債權人是誰?明白了?……誰買了理財產品,誰就是地方政府債的債主。 如果出了問題,也就是不兌現。 (去年華夏銀行已經出現血本無歸,而且好像是起步50萬一份的VIP產品。)你去找銀行 ↓以華夏為例,銀行說:簽約的合同上任何地方沒有銀行的章子。銀行只是代售。(華夏銀行更甚,說是理財經理自己私人代理的,銀行不知此事)↓你看看合同上的章子去找信託公司,信託公司說:這是城建公司的項目,我們只是理財的信託公司。就好比你買了中石油的股票賠了,你不能找你開戶的證券公司吧。↓你去找城建公司,城建公司說:我們是跟銀行簽的約融的資,你是誰?↓你去找銀行,銀行說:我們是融資給城建公司的,跟你有什麼關系?↓你再去找城建公司,城建公司說:誰賣給你的你找誰去!……你再拐回來找銀行,銀行說:你跟誰簽的約,你找誰去!↓你再去找信託公司,信託公司說:投資有風險,你沒看合同條款細則嗎?你說:明明寫著保本的!信託公司說:這是政府項目,政府不光說保本,還說有補貼呢,不信你去問政府!↓你去問政府,政府說:我們只是立項,審批項目。是行政機構,這連你都不知道嗎?↓……你說算了,我也不找了,直接告吧。打官司!我是VIP客戶,還沒被騙光,還有財力,物力,人力,寫訴狀!訴狀第一欄,被告人:…… ?該填誰?這時候你才發現,打官司,要在被告人所在地法院打。銀行在本地,信託公司在上海,城建公司在北京…… 被告欄都填不出,根本沒法打。 政府怎麼這么聰明?
⑷ 銀行發行理財產品為什麼要在中債登上登記
因為發行的是債券類型理財產品。
⑸ 關於銀行債券型理財產品的問題
1 這個風險比存款高,是做投資的。這部分業績不算存款,但是算金融資產業績。風險嘛,就在他的投資項目里,總歸有一部分是高風險的,所佔比例較小而已。
2 區別大了,此類銀行理財,每期投資方向都不一定相同,風險和收益銀行基本可以控制好。當某期主要投資國債的話,那麼保本自然是沒有問題的。債券型基金自然是不能說保本的,這個是行業規定。
其實你的問題就在於,這種銀行理財,靠不靠譜。實話跟你說,如果你能買到5年期國債,那就買國債。如果是做短期,這點風險怎麼也比你存活期或者3個月定期好。
⑹ 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時,櫃員告訴我她們的理財產品掛鉤的是銀行間可流通債券,請問這種產品風險大嗎
一般銀行的理財產品,承諾保本的就是風險不大,不承諾保本的就是風險大。
不過目前哪家銀行也不敢不保本,除了QDII的外匯理財產品,好像大家基本上還沒虧過。一旦要是有虧的,你就要小心了。因為道德底線被突破了。現在還行。
⑺ 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有哪些無風險的有哪些國債在這些產品裡面如何
太多了,說不完的。只能告訴你幾點,一,收益普遍低。二,沒有無風險的,沒有,和你說有零風險的都是騙子。三,國債穩健,適合普通人。
⑻ 銀行理財產品與債券型基金的差別
銀行理財產品與債券型基金的差別:
1、申購方式不同
債券基金可同時參與網上、網下新股申購,而銀行理財產品只能參與網上申購。據統計,2007年新股中簽率網下平均是網上申購的2.4倍左右。但銀行理財產品幾乎可以用100%資金進行新股申購,遠高於增強收益債券基金20%上限;其次,大部分銀行理財產品都有一個收益分成條款,而債券基金則不參與利潤分成。
2、與債券型基金相比,銀行理財產品種類繁多
目前,銀行理財產品大致分為結構性、信託項目類、證券類。其中,證券類理財產品與打新股債券基金的相似度較高,特別是「打新」的共性,使相互間的碰撞更激烈。但在新股申購、收益分成、費用、申購起點、流動性等方面,債券基金佔有一定優勢。
3、銀行理財產品購買起點較高
銀行理財產品購買起點通常設定在2-5萬元,債券基金起點較低,通常1000元就可申購。而且,債券基金的手續費一般也低於銀行理財產品。
4、流動性不同
投資銀行理財產品一般只允許在每月規定日期贖回,有的甚至要向投資者收取罰金,而債券基金在封閉期後可隨時贖回,流動性相對較好。
⑼ 地方債發行,中標利率都低於同期銀行定期利率,更別說相比其他理財產品,請問地方債的優勢在哪裡
現在投資不都是為了收益么?
不了解的東西盡量不要碰。
比較常見的投資股票,房地,基金,黃金
能把握好這些就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