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想買郵政儲蓄銀行的理財產品月月升,請問這個產的有風險嗎
任何理財產品都不是100%的安全,即便投資的是貨幣基金(其幾乎是0風險,但也不是無風險)。一般來講:理財產品的高收益往往意味著高風險。選擇投資理財產品,要按照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長短結合、高低結合。
通過合理的資產投資配置,有效的規避分散風險,實現資產穩定的保值增值,是現代金融服務業的發展熱點。
Ⅱ 銀行存款中理財月月升有風險嗎買月月升理財產品,得必須存多少天啊
絕大多數選擇銀行的理財產品就是覺得這個銀行的東西就是安全的,可是不管是什麼樣的理財產品都是具有風險的,並沒有所謂的「零風險」一說,只是分低風險和高風險的區別。而銀行的理財產品也分為很多種類,風險度也是高低不同的。銀行理財產品按照風險等級,可以劃分為謹慎型產品(R1)、穩健型產品(R2)、平衡型產品(R3)、進取型產品(R4)和激進型產品(R5)這五種,數字的增加代表風險的加大。 前面兩種是不需要講的,因為光聽名字就可以聽出是那種風險低收益率也低的產品。平衡型產品(R3)是可以投資於股票、商品、外匯等高波動性金融產品,有一定的本金風險。進取型產品(R4)是掛鉤股票、黃金、外匯等高波動性金融產品的比例可超過30%,風險比較大。激進型產品(R5)是投資於股票、外匯、黃金等各類高波動性的金融產品,風險極大。其實風險越大的產品相對的收益率就越大,但是投資理財是不能光追求高收益的,要保證自己的本金安全。
Ⅲ 網貸平台新推月月升類理財產品怎麼樣
一、擠兌風險
我們可以舉個極端例子,加入投資人都只投一個月期限的債權,但月月升等類產品,它持有一個月以後往往可以隨時退出。但這類退出往往跟普通債權轉讓模式又還有區別。
普通模式如果投資人發起債權轉讓,只要沒有投資人接收轉讓債權,投資人的債權就無法提前贖回。
而月月升類產品,往往平台有保底的最短退出時間,也就意味著,只要投資人申請提前贖回月月升產品,平台都會負責幫投資人提前去贖回。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有一天,平台突然爆發重大負面危機,但平台又承諾月月升類產品只要投資人提前贖回債權,就負責接收,那麼如果大量投資人要提前退出,去接收投資人提前贖回的債權的錢從哪裡來呢?
如果連續到期不能按時退出,往往意味平台信用違約。一旦平台喪失信用,後果很嚴重。
這類模式的確是方便了投資人,可以隨時退出,但把擠兌的風險轉讓給了平台,如果不是這種模式,也沒有拆期限的平台,即使遇到再大的負面輿情,也不會遇到太大的擠兌危機。
二、拆期限的瑕疵
因為這類產品會有對應的可持有最長時間,到期必須退出,很容易讓人關聯聯想到,實際的借款人就是最長的期限,比如一年期,或者三年期。
但投資人往往投一個月以後,就可以隨時退出,雖然可以解釋是投資人把債權又重新轉讓給平台了,但它的本質類似拆借款期限,有一定的瑕疵。
三、更容易留住投資人資金
一般來說很多投資者還是喜歡偏向於短期產品,而且短期產品到期後,這部分投資者也會選擇左顧右盼,看是否有更合適的機會,如果有,往往就提現走人,傳統的短期產品,留住投資人資金的吸引力要小。
月月升產品剛好相反,投資人即使投短期的債權,到1個月、3個月可以贖回時,只要平台沒有大的問題,他們往往不會選擇退出,而是選擇繼續持有觀望,一個是持有時間越長收益越高的吸引力,另一個是流動性強的優勢。
所以這類產品,即使用短期的債權,往往也容易吸引投資人留住長期的資金。
四、產品名義利率往往是單利
我們平時投資平台的產品,更多是按月付息的方式,每月收到的利息復投還能產生新的利息。
舉個簡單例子,名義利率為年華12%的產品,如果是每月付息,利息復投後,我實際的投資年華收益率能達到12.6%,時間越長,實際利率與名義利率相差越高。
月月升產品往往是你退出時一次性付本息,它的實際利率就是名義利率,沒有差別。
這也就是為什麼投一年期年化12%月月升產品,到手收益比投一年期普通按月付息年化12%產品收益低的原因,前者計息是單利的模式,後者是復利的模式。
但流動性方面往往月月升類產品更好些,普通標必須要有投資人來買債權,你才能提前贖回,而前者往往少了這個要求。
現在有這類產品的平台還不少,產品的優缺點主要如上所述,做為風險控制方來說,只要掌握到該產品的風險特點,就可以控制。
比如這類產品的比例不能太高,應該根據平台自有資金的充裕度來適當控制,越充裕的越可以適當放高些,反之則少放,中小平台盡量慎用,因為中小平台本身抗擠兌風險的能力就較差,但這類產品的流動性風險比活期產品又還能低些,極端流動性風險就是活期債權。
投資人也可以根據個人實際情況,如果以前只投過短期產品,沒投過長期產品的可以拿網貸平台月月升類產品來練手,因為它即能享受到長期債權的收益,也能享受到流動性的優勢。
Ⅳ 郵政儲蓄月月升理財產品安全嗎
理財產品多少還是有一定風險的。所以投資任何理財都必須謹慎。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決定。
Ⅳ 網上的月月升理財產品靠譜嗎
這個好像是銀行的理財產品,只不過是在銀行的網站上認購。
如果是P2P的還是盡量迴避吧,風險太大了。
如果您的問題得到解決,請給與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