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保險 > 太平保險從哪年成立

太平保險從哪年成立

發布時間:2021-04-03 07:13:19

❶ 中國太平的創始日期

中國太平保險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國太平」)1929年11月20日始創於上海,由私營金城銀行獨資
開設,資本為法幣100萬元。1933年,金城銀行邀集交通、大陸、中南、國華等銀行參股,並將資本增為法幣500萬元。之後通過收購豐盛、安平、中國天一等華商保險公司,開始集團化經營。1938年,太平保險撥款法幣100萬元,獨資設立太平人壽保險公司。
中國太平除在上海設立總公司外,又在國內各大口岸廣設分支機構和代理處,最鼎盛時,中國太平在全國的代理網點總數達900餘處,還在香港和東南亞地區設立了多家分支機構,成為當時我國保險市場上一家實力雄厚的民族保險公司。
1949年5月,上海解放。經上海市軍管會批准,中國太平於1949年6月20日恢復營業。50年代,國家對民族資本保險公司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經過1951年和1956年的兩輪改組,包括太平保險在內的28家華商私營財產保險公司合並重組為公私合營太平保險公司。根據國家的整體安排,從1956年起,國內保險市場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獨家經營,太平保險停辦國內業務,專營境外業務。太平保險從此移師海外,在港澳及東南亞地區開拓經營了整整45年。 財產保險業務,並對公司進行股權改造。改造後,太平保險的股東共有三家,分別為: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簡稱「中國保險」,持股47.525%)、中保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簡稱「中保國際」,香港上市公司,中國保險業首家上市公司,持股40.025%)及中國工商銀行(亞洲)有限公司(簡稱「工銀亞洲」,中國工商銀行在港上市公司,持股12.45%)。公司注冊資本金10億元人民幣,總部設在深圳。

❷ 中國太平保險公司有多少年的歷史

「太平」品牌1929年創立於上海。
作為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保險公司,中國太平保險集團80多年年的風雨歷程,見證了中國保險業的興衰沉浮,承繼了中國保險業的豐厚積淀,是中國80年民族保險事業誕生、成長與發展的縮影。中國太平保險集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這一時期,伴隨中國民族保險業的興起,太平保險、中國保險和民安保險等三大品牌先後創立,並取得了初步發展。

❸ 中國太平保險公司哪年創建

詳見http://www看看cntaiping看看com/Home/CN/830/846/863/1822/2640/2888/index看看shtml
把看看換成.

❹ 中國太平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多少年

太平人壽歷史悠久,1929年始創於上海,1956年移師海外專營壽險業務,曾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實力最強、規模最大、市場份額最多的民族保險企業之一,也是現今中國保險市場上經營時間最長和品牌歷史最悠久的中資壽險公司之一。2001年11月,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2009年6月更名為中國太平保險集團公司,簡稱「中國太平」)以「太平人壽」名義,全面恢復經營國內人身保險業務。復業後的「太平人壽」是我國第六家全國性壽險公司,目前,公司注冊資本金37.3億元人民幣,總部設在上海,已在國內28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開設35家分公司和800餘家三、四級機構,服務網路基本覆蓋全國。復業以來,太平人壽秉承「用心經營誠信服務」的經營理念,致力為客戶提供周全的保險保障和金融理財服務,並依託「中國太平」綜合性、多元化經營平台,為客戶提供一站式、一攬子金融服務。截至2010年底,太平人壽客戶總量達1850萬,總承保金額累計突破18900億元,九年來累計向客戶支付賠款和生存金總額已達64億元,充分發揮了保險「社會穩定器」和「經濟助推器」的職能。同時,太平人壽還勇於承擔企業公民的社會責任,公司品牌形象和企業聲譽獲得客戶、員工和社會的高度認可。通過九年持續不斷創新發展和深化專業化經營,太平人壽企業實力和品牌競爭力已大幅提升。2010年,繼連續六年為太平人壽做出BBB+評級後,國際權威評級機構惠譽國際(FITCH)將太平人壽評級由BBB+上調至A-級,評級展望為「穩定」,惠譽認為公司有較好的商譽、管理水平、經營環境和發展前景,具有較強的償付能力和抗風險能力。2007年至2010年,太平人壽連續四年躋身「中國企業500強」和「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2011年,是太平人壽國內復業後的第十個完整經營年度,也是公司新五年戰略規劃實施的第一年,公司將圍繞「從優秀到卓越」的總體思路,繼續開拓創新,追求卓越,以「國際一流保險企業」為長遠發展目標,並在未來將「太平」打造成為世界金融服務的傑出中國品牌。2012年3月,中國太平正式晉升為副部級中央企業。

❺ 太平洋保險公司成立於哪一年

太平洋保險公司成立於1991年5月13日。

中國太平洋保險(A股:601601、H股:02601),又稱太平洋保險,簡稱中國太保或太保,前身是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成立於1991年5月13日,是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設立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保險公司。

2001年,根據中國國務院和中國保監會分業經營機構體制改革的批復,原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更名為「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太保是中國大陸第二大財產保險公司,僅次於中國財險,也是三大人壽保險公司之一。它本身經營多元化保險服務,包括人壽保險、財產保險、等。

(5)太平保險從哪年成立擴展閱讀:

中國太平洋保險全國客戶服務電話95500涵蓋了保險咨詢、查詢、理賠報案、服務預約、急難救助以及投訴受理等各項服務。

中國太平洋保險堅持"推動和實現可持續的價值增長"的經營理念,努力實現產險業務和壽險業務協調發展、保險業務和資產管理協調發展。

壽險業務著力於聚焦營銷聚焦期繳,持續提升一年新業務價值;產險業務將保持綜合成本率行業領先,市場份額穩中有升;資產管理業務將強化資產負債管理,努力實現投資收益持續超越負債成本。

❻ 中國太平的發展歷程

太平人壽——80年的「中國太平」之路
太平人壽,始創於1929年。一家擁有八十年歷史的壽險公司。在其80年的「中國太平」之路中,見證了中國民族保險業發展的歷史。公司自2001年國內復業至今的八年來,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亮點頻現。
亮點1:穩定的股東結構,持續的資本注入,太平人壽發展力量更強大;
亮點2:綜合競爭力快速提升,躍居亞洲壽險公司第九位;
亮點3:實現連續四年盈利,太平人壽已建立起可持續發展能力;
亮點4:穩健高效的投資管理優勢,為客戶帶去更多效益;
亮點5:堅持「三高團隊」建設,引領國內壽險業專業經營先潮;
亮點6:堅持專業經營,太平人壽個人業務構建起體系運作的「八大體系」;
亮點7:一流的服務支援體系,保障公司高效進行專業經營;
亮點8:勇擔企業公民和社會大眾保險服務商的責任,參與各項社會公益活動,承攬國際國內各項重要活動。
金城銀行創辦太平保險,開風氣之先
1929年11月20日,太平保險公司創立於上海。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民族保險業正處在有史以來第一個發展高潮期。
1919年「五四」運動以後,國人的民族意識不斷增強。有感於「海通以來,我國的財產保險與生命保險為外商所壟斷,金錢外溢與年俱增,不獨有損利權,漏卮難塞,其影響我國民族工商業的發展尤為嚴重」(沈雷春:1937年《中國保險年鑒》),一些有識之士開始集資創辦保險公司,力圖與洋保險相抗衡。據資料記載,1919年至1935年間,國人共開設保險公司30餘家。
在此期間,中國保險業還出現了一個新形勢,就是銀行業投資辦保險蔚然成風。銀行與保險具有天然的聯系:它所經營的貸款業務,貸款戶的貨物或不動產抵押都必須投保以資保證。在保險業方興未艾之時,銀行家看到這是一個有利可圖的行業,因此紛紛起而經營。從1926年以後的10年間,由私營銀行和官辦銀行投資設立的保險公司共有12家。《中國保險史》對此評論道:「中國從1926年到1936年期間,由於金融業以其雄厚的資金投入保險業,改善了公司的經營管理,注意培養專業人才,拓展險種,發展經紀人,並利用銀行貸款關系,爭取工商業的保險業務。民族保險業有了迅速發展,與1914年相比,公司家數增加兩倍多,資本金增加五倍多,呈現一片新的景象。」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繼1926年東萊銀行設立安平水火保險公司之後,私營的金城銀行於1929年投資100萬元(實收50萬元)開設了太平水火保險公司,設址於上海江西路212號金城銀行大樓。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由金城銀行總經理周作民兼任,丁雪農任第一協理,王伯衡任第二協理。太平保險公司以太極圖形為商標,取「生生不息」之意,並打出了「太平保險,保險太平」的口號。
公司於1929年11月20日成立,次年2月19日正式開業。公司以經營水險、火險、船殼保險、汽車保險等為主,並酌量辦理「玻璃」、「郵包」、「行動」、「繭紗」等險種。「創辦初期,雖值百業不振,然歷年決算頗具效益,且業務亦日在進展之中」(金城銀行檔案)。但畢竟由於資本額不夠雄厚,遇有大額業務便無力承做,或只得分與他人,影響收益。1933年,金城銀行擬將太平擴大經營,而其他尚未涉足保險業的銀行也正躍躍欲試,於是,金城邀集交通、大陸、中南、國華等四家銀行加入太平,資本額擴大為500萬元(實收300萬元)。一時聲勢浩大,金融界為之矚目。7月,公司改組完成,黃奕住任董事長,周作民任常務董事兼總經理,聘丁雪農、王伯衡為協理。同時,將公司名稱中的「水火」兩字刪去,改稱太平保險公司,並添辦人壽、意外等保險。
太平保險從此步入大型華商保險公司的行列
接收安平豐盛天一,集團化經營蔚為大觀
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市場上保險公司的生生滅滅、分化重組乃是尋常之事。從1934年起的三年間,太平保險公司陸續收購了幾家華商保險公司,開始向集團化的方向邁進。
1934年初,豐盛保險公司因經營不善,擬將大部分股份售與太平,改組公司,與太平合作營業。太平對合辦並不感興趣,但考慮到該公司的牌號已有多年歷史,若將其全盤接辦,作為子公司繼續營業,「則所有業務上衡量操縱、選擇迎拒之便利既可繼續存在,且可以豐盛公司之名義,多一招攬生意之機會,增厚進展之力量,相輔而行」(太平檔案)。經談判,太平最終以一萬元的價格收買了豐盛。
1935年5月,東萊銀行加入成為太平保險的第六個股東。同時,東萊銀行創辦的安平保險公司經營上發生困難,亦由太平接收合並。
1936年,中國墾業銀行投資開辦的中國天一保險公司因無人管理,也以低微的價格轉讓給太平接辦。
上述三家公司對外仍保留原來的牌號,各地的分支機構及代理處仍繼續營業。為了加強領導和管理,1935年設立了太平安平豐盛總經理處,次年改為太平安平豐盛天一總經理處,統轄四公司的一應事宜。總經理處設在太平保險總公司內,太平保險公司總協理兼任「太安豐天總經理處」總協理。這樣,太平只須用一套管理人員來處理四個公司的業務,這種歐美托拉斯性質的管理形式,在當時中外保險公司中尚屬獨樹一幟,為業界所矚目。
成為集團公司後,太平不但資金實力大增,而且業務聯系更為廣泛,所有六家股東銀行及四行儲蓄會的各地分支行、會,均由總公司與之訂立契約,委託為公司業務代理人,通過這種方式,把所有六行一會的所有放款與押匯全部交由太平保險集團承保,於是業務大振。
太平保險除在上海設總公司外,在京、漢、津、哈、魯、粵等六大區域的大中城市廣設分支公司或代理處,最鼎盛的時候,全國代理網點總數達900餘處,還在香港、新加坡、西貢、雅加達、馬尼拉等地設立了分支公司。不數年間,太平成為全國最大的華商保險公司之一。
那年月,民族保險公司大多資本數額較小,承保能力和限額也受到相應限制。為了增強對巨額業務的承保力量,一些華商公司開始走向聯合的道路。1933年6月,肇泰、華安、永寧、永安、先施、海上、聯保、通易、寧紹、華興等10家公司發起設立了華商聯合保險公司,並被國民政府特許為經營分保業務的專業再保險公司,其營業性質以便利各家之分保為重點。1936年,通易公司倒閉,華商聯合保險公司資金受嚴重影響,當年虧損2萬元,公司面臨解散的危險。經過數度接洽,太平保險集團出面繼承了通易名下的全部股份票面51000元,由太平擔認26000元,安平擔認25000元。並據此修改了華商聯合保險公司章程,增加董事名額,由太平出任常務董事兼董事長,主持該公司事務,安平任董事。並與瑞士再保險公司訂立了分保契約。同年,太平保險又與倫敦市場的勞合社、世紀、Willis Faber & Dumas等保險集團訂立了互惠分保合約。自此,太平又在再保險領域佔得舉足輕重的地位。
創建太平人壽,產壽險分業經營
太平在創立之初,定名為「太平水火保險公司」。1933年7月,公司增資擴股,股東由一變五,資本由100萬而至500萬。不僅如此,還將公司名字中的「水火」二字去掉,准備添辦人壽保險業務。
鑒於壽險業務的特殊性,是年9月,董事會決定人壽保險部之會計獨立,並從公司資本中特撥國幣100萬元,備作舉辦壽險業務之基金。12月,公司指定專人開始籌備事宜。
1934年4月20日,人壽保險部正式成立,並自即日起開始對外營業,到年底,有效保額已達170萬元,自後逐年增加,營業范圍亦逐漸擴展至全國。1936年8月,太平保險收購中國天一保險,天一壽險部的全部壽險契約也由太平概括承受。到1938年底太平保險壽險部改組為太平人壽保險公司時,太平的壽險有效保額已達國幣700萬元。
1937年1月11日,國民政府修正公布保險業法及保險業法施行法,規定同一保險業不得兼營損失保險與人身保險,在保險業法施行前兼營者,應於保險業法施行後兩年內依法改組。劃出壽險部,設立單獨的人壽保險公司乃提上議事日程。
太平的壽險部從一開始就自成機構,業務及會計獨立,不與其他業務部門相混合,因此改組手續較為簡便。經過一年多的布置,由太平的股東——交通、金城、大陸、中南、國華、東萊等六大銀行——另行認繳股本100萬元國幣。然後熱熱鬧鬧地召開了創立大會,選定周作民為董事長,丁雪農、王伯衡為常務董事,許漢卿等7人為董事,周繼雲等5人為監察人,並呈請登記。
1938年8月10日,經國民政府經濟部核准,發給營業執照。同年12月30日,太平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正式公告改組成立,太平保險公司壽險部的全部資產負債以及契約上之權利義務,俱由太平人壽保險公司概括承受,太平保險公司壽險部同日取消。推定周作民為總經理,丁雪農、王伯衡為協理。
從1929年11月太平保險創立到1938年底分設太平人壽,整整9年。這9年中,1933年增資擴股、1935年開始集團化經營、1938年創設太平人壽,基本上是3年跨一台階,其發展壯大之迅猛,實為當時所罕見。
組織太平分保集團,於艱危時世中奮爭
1937年,日本發動對華侵略戰爭。日本佔領上海後,並未立即與英美等國形成公開對抗,上海英美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乃成為日軍佔領區包圍中的「孤島」。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開進上海租界,昔日操縱上海保險市場的英、美、法等國的保險公司,被勒令停業,其外籍人員被關進集中營。
由於外商保險公司長期壟斷中國保險市場,加之華商保險公司資金短少,實力微薄,中國民族保險公司的再保險問題一直都依賴外商保險公司解決,主要是英商、美商及瑞士再保險公司。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華商保險公司對英美等國的分保渠道被迫中斷。上海的華商保險公司乃自謀出路,組建華商分保集團。
1942年2月,太平保險公司聯合寶隆、大業等保險公司組成太平分保集團,到7月,成員公司擴大至19家。幾年內,上海的華商保險公司相繼組建了大上海、久聯、五聯、十五聯、華商聯合等分保集團,加上太平分保集團,共計6個,參加公司達80家。在這6家中,太平頗有些與眾不同。太平檔案對此有如下記載:「講到太平分保集團的特點,就是一切集團事宜,均由太平一家負責處理,不受其他會員公司的支配與節制,與久聯集團由參加公司另組辦事處及大上海集團之另組一公司專司其事者有顯著區別。還有太平與國內外同業訂立溢額合約分保多以互惠為原則,惟因此而獲得的分入合約分保,均由太平獨家接受,並不能分與集團會員公司。因為一則它們資力薄弱,不願負額外的責任;二則國外無分支機構,遇有賠款,無法按原幣攤付。」
華商保險公司組建分保集團,有效地解決了民族保險業的危險分散問題,並為華商保險業逐步自主經營打下了基礎。
在國民黨統治的後期,通貨惡性膨脹,經濟秩序混亂不堪。據統計,1946年9月至1949年5月,物價驟漲1.051億倍。中國保險業遭到嚴重摧殘,一大批保險機構坐吃山空,負債度日,連一些較有實力的公司也陷於難以支撐的困境。華商聯合分保集團發出感嘆:「金圓券發行未久,遽爾貶值,嗣後是否有保持穩定之可能,無人敢逆料,倘法幣末期之困難情勢重演於今日,則恐我保險業將瀕於危殆。」保戶對金圓券已失去信心,即使有投保意向,也只願以外幣保額投保和計算賠款。於是,國營的和其他一些尚有餘力的保險公司,改以銀元、美金和港幣承保。太平分保集團也曾於1948年7月1日組織了包括22家成員公司的外幣業務集團,於艱危時世中勉力支撐,直到1949年解放前解散。
公私合營,天下一統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根據上海市軍管會發布的訓令,包括太平保險公司在內的64家華商保險公司和42家外商保險公司獲准恢復營業。
此後十餘年間,人民政府對保險市場進行了大刀闊斧地改革,太平保險公司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解放之初,大部分保險公司資力薄弱,承保能力有限。為緩解華商保險公司的分保問題,在軍管會的領導和中國保險公司的支持下,1949年7月20日,47家華商私營保險公司聯合組成民聯分保交換處,太平保險公司協理丁雪農被公推為主任委員,民聯的辦事機構也設在太平保險公司內。
民聯分保交換處是解放後上海工商業中最早成立的一個聯營機構,它的創辦,改變了華商保險公司依賴外商的心理,大大增強了華商保險業的信心,同時為私營保險公司的進一步聯營奠定了基礎。
在人民政府對私營保險公司「限制、利用、改造」的政策主導下,1951年下半年,上海25家私營華商產物保險公司開始醞釀合並問題。同時,天津的3家私營保險公司也派代表赴上海聯系,表示願意合並。經過緊張籌備,這28家私營保險公司分別組成太平和新豐兩家保險公司,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投入一半以上的資金,走上了國家資本主義的道路。
公私合營的太平保險公司由15家公司組成,其中上海12家,即太平、安平、中國天一、太安豐、華商聯合、福安、寶隆、建國、大豐、大信、裕民、揚子;天津3家,即大昌、中安、中國平安。公司資本總額定為人民幣100億元(舊人民幣,下同),其中參加合並的公司以其凈資產作為投資,總額定為45億元,其餘55億元悉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投資。合並協議於1951年10月22日正式簽定,11月1日,公私合營太平保險公司正式開業。
太平保險公司設立19人組成的董事會,並設立監察7人。經董事會推選確認,周作民等7人為常務董事,周作民任董事長,謝壽天任副董事長,林震峰為總經理,李祖模、金瑞麒為副總經理。
公私合營新豐保險公司由上海的13家私營保險公司組成,資本總額60億元人民幣,公司於1952年1月1日宣告開業。
1953年4月,作為國家保險公司的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開始考慮太平、新豐兩公司進一步合並的計劃,打算通過兩公司的合並,逐步做到國內保險業務由國家專營,而以合並後的合營公司加強其國外機構,進一步發展國外保險業務。1955年,在社會主義改造運動的洪流中,全保險行業的公私合營終於由設想變為現實。1955年11月11日,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由其上海分公司提出了《關於公私合營太平、新豐保險公司合並的方案》,建議:兩公司合並後的業務重點將放在國外,成為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領導下的一個專業性保險公司,加強對國外業務的領導,進一步發揮其助手作用,分擔起促進國際貿易、吸收外匯資金的光榮任務。考慮到太平保險公司在香港、新加坡、馬來亞、印度尼西亞等海外地區設有分支機構,而新豐保險公司沒有海外機構,因此建議合並後的新機構定名為公私合營太平保險公司。
1956年3月21日、22日,兩公司董監事會在上海分別舉行,會議就兩公司合並、總部遷往北京、國內不再設立分支機構等一應事宜作出決議。
1956年8月1日、2日,太平、新豐兩公司在上海《解放日報》刊登聯合啟事,宣告:「自1956年8月1日起,我兩公司合並為公私合營太平保險公司,並將合並後機構遷移北京辦公,兩公司原在上海機構同時撤消」。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上海分公司亦同時刊登通告,「同意接受該兩公司在上海地區簽發的保險單尚未滿期的保險責任」。新的太平保險總公司設址於北京阜成門外天寧寺路。
太平、新豐兩保險公司的合並、遷京、停辦國內業務,標志著中國保險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全面完成,中國保險市場從此進入國家專營的時代。
根據兩公司最後一次董監事會議的決議,新的公私合營太平保險公司的任務是:加強國外分支公司的領導,積極開展國外業務,繼續為僑胞服務和替國家積累外匯資金。太平保險公司自此移師海外,致力於拓展國際保險市場。
這一去就是45年。
國內復業,圓了幾代人的夢
從1956年之後的數十年間,中國保險市場幾度風雲變幻,太平保險在海外也是篳路藍縷,幾代太平人胼手胝足,在香港、澳門、新加坡等地闖出一片天地,贏得了廣泛認同。
1998年,根據國務院決定,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撤銷,原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的海外經營性機構劃歸中國保險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8月20日,中國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太平保險公司和太平人壽保險公司於是成為中國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兩支勁旅。
轉眼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一步步逼近世界貿易組織的大門,中國保險市場擴大開放勢在必然。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向國務院和中國保監會提出了回國創業的請求,同時對旗下資源進行戰略性重組:在香港,將太平保險與民安保險公司、中國保險香港分公司合並,以香港民安保險公司名義對外營業;在新加坡,將太平保險與中國保險新加坡分公司合並,以中國保險新加坡分公司名義對外營業;將中國人壽保險公司香港分公司與太平人壽合並,以中國人壽香港分公司的名義對外營業。
2001年5月22日,經國務院同意,中國保監會批准太平保險公司和太平人壽保險公司全面恢復中國境內的保險業務。經過半年多的籌備,太平保險公司於2001年12月20日宣布開業,總部設在深圳。此時的太平保險公司已經過股權改造,由中國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持股45.05%,中保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持股30.05%,中國工商銀行(亞洲)有限公司持股24.9%。太平人壽保險公司亦於11月30日開業,總部設於太平保險的發源地上海。
海外拓業近半個世紀,一朝榮歸故里,太平保險開始在國內市場大展拳腳。復業後第一年,太平保險在深圳、北京、廣東、上海等四地開設了分公司;2003年,又一口氣在天津、大連、四川、江蘇、浙江、湖北、河南、山東等8省市開設了分公司;2004年,開設湖南、青島、重慶分公司;2005年,設立山西、陝西、安徽、福建分公司。至此,太平保險已設立19家分公司,作為全國性保險公司的機構網路布局基本形成。

❼ 中國太平保險理財是什麼時候成立的

中國太平保險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國太平」,是管理總部設在香港的中管金融保險集團。
中國太平是當今中國保險業歷史最為悠久的民族品牌,1929年創立於上海。1956年太平保險與其他民族保險企業一起成為原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成員公司,根據國家統一部署,專營境外業務。1999年受命全面控股原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所有境外經營性機構,並逐步發展成為中國保險業唯一的跨境綜合經營的保險集團。2001年重新進軍國內市場。2009年,完成下屬各公司品牌整合。2013年,中國太平同步完成集團改制和整體上市。

❽ 中國太平保險公司歷史是

太平保險有限公司(簡稱「太平保險」)1929年11月20日始創於上海,由私營金城銀行獨資開設,資本為法幣100萬元。1933年,金城銀行邀集交通、大陸、中南、國華等銀行參股,1938年,太平保險撥款法幣100萬元,獨資設立太平人壽保險公司。

1949年5月,上海解放。經上海市軍管會批准,太平保險於1949年6月20日恢復營業。50年代,國家對民族資本保險公司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經過1951年和1956年的兩輪改組,包括太平保險在內的28家華商私營財產保險公司合並重組為公私合營太平保險公司。

2001年12月20日,經國務院同意,中國保監會批准,太平保險全面恢復中國境內的財產保險業務,並對公司進行股權改造。改造後,太平保險的股東共有三家,公司注冊資本金10億元人民幣,總部設在深圳。

(8)太平保險從哪年成立擴展閱讀:

中國太平源自中國保險、太平保險、民安保險三大民族品牌,1956年根據國家統一部署,中國保險、太平保險停辦國內業務,專營港澳和海外保險業務。1999年所有境外國有保險機構劃歸中國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管理。2000年在港交所上市,是我國首家在境外上市的保險企業。

2001年以太平品牌在境內復業。2009年統一「中保」「太平」「民安」三大品牌,更名為中國太平保險集團公司。2011年底列入中央管理,升格為副部級金融央企。2013年完成重組改制和整體上市,正式更名為中國太平保險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❾ 太平保險的發展歷程

太平人壽,始創於1929年。一家擁有八十年歷史的壽險公司。在其80年的「中國太平」之路中,見證了中國民族保險業發展的歷史。公司自2001年國內復業至今的八年來,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亮點頻現。
亮點1:穩定的股東結構,持續的資本注入,太平人壽發展力量更強大;
亮點2:綜合競爭力快速提升,躍居亞洲壽險公司第九位;
亮點3:實現連續四年盈利,太平人壽已建立起可持續發展能力;
亮點4:穩健高效的投資管理優勢,為客戶帶去更多效益;
亮點5:堅持「三高團隊」建設,引領國內壽險業專業經營先潮;
亮點6:堅持專業經營,太平人壽個人業務構建起體系運作的「八大體系」;
亮點7:一流的服務支援體系,保障公司高效進行專業經營;
亮點8:勇擔企業公民和社會大眾保險服務商的責任,參與各項社會公益活動,承攬國際國內各項重要活動。 1929年11月20日,太平保險公司創立於上海。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民族保險業正處在有史以來第一個發展高潮期。
1919年「五四」運動以後,國人的民族意識不斷增強。有感於「海通以來,我國的財產保險與生命保險為外商所壟斷,金錢外溢與年俱增,不獨有損利權,漏卮難塞,其影響我國民族工商業的發展尤為嚴重」(沈雷春:1937年《中國保險年鑒》),一些有識之士開始集資創辦保險公司,力圖與洋保險相抗衡。據資料記載,1919年至1935年間,國人共開設保險公司30餘家。
在此期間,中國保險業還出現了一個新形勢,就是銀行業投資辦保險蔚然成風。銀行與保險具有天然的聯系:它所經營的貸款業務,貸款戶的貨物或不動產抵押都必須投保以資保證。在保險業方興未艾之時,銀行家看到這是一個有利可圖的行業,因此紛紛起而經營。從1926年以後的10年間,由私營銀行和官辦銀行投資設立的保險公司共有12家。《中國保險史》對此評論道:「中國從1926年到1936年期間,由於金融業以其雄厚的資金投入保險業,改善了公司的經營管理,注意培養專業人才,拓展險種,發展經紀人,並利用銀行貸款關系,爭取工商業的保險業務。民族保險業有了迅速發展,與1914年相比,公司家數增加兩倍多,資本金增加五倍多,呈現一片新的景象。」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繼1926年東萊銀行設立安平水火保險公司之後,私營的金城銀行於1929年投資100萬元(實收50萬元)開設了太平水火保險公司,設址於上海江西路212號金城銀行大樓。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由金城銀行總經理周作民兼任,丁雪農任第一協理,王伯衡任第二協理。太平保險公司以太極圖形為商標,取「生生不息」之意,並打出了「太平保險,保險太平」的口號。
公司於1929年11月20日成立,次年2月19日正式開業。公司以經營水險、火險、船殼保險、汽車保險等為主,並酌量辦理「玻璃」、「郵包」、「行動」、「繭紗」等險種。「創辦初期,雖值百業不振,然歷年決算頗具效益,且業務亦日在進展之中」(金城銀行檔案)。但畢竟由於資本額不夠雄厚,遇有大額業務便無力承做,或只得分與他人,影響收益。1933年,金城銀行擬將太平擴大經營,而其他尚未涉足保險業的銀行也正躍躍欲試,於是,金城邀集交通、大陸、中南、國華等四家銀行加入太平,資本額擴大為500萬元(實收300萬元)。一時聲勢浩大,金融界為之矚目。7月,公司改組完成,黃奕住任董事長,周作民任常務董事兼總經理,聘丁雪農、王伯衡為協理。同時,將公司名稱中的「水火」兩字刪去,改稱太平保險公司,並添辦人壽、意外等保險。
太平保險從此步入大型華商保險公司的行列 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市場上保險公司的生生滅滅、分化重組乃是尋常之事。從1934年起的三年間,太平保險公司陸續收購了幾家華商保險公司,開始向集團化的方向邁進。
1934年初,豐盛保險公司因經營不善,擬將大部分股份售與太平,改組公司,與太平合作營業。太平對合辦並不感興趣,但考慮到該公司的牌號已有多年歷史,若將其全盤接辦,作為子公司繼續營業,「則所有業務上衡量操縱、選擇迎拒之便利既可繼續存在,且可以豐盛公司之名義,多一招攬生意之機會,增厚進展之力量,相輔而行」(太平檔案)。經談判,太平最終以一萬元的價格收買了豐盛。
1935年5月,東萊銀行加入成為太平保險的第六個股東。同時,東萊銀行創辦的安平保險公司經營上發生困難,亦由太平接收合並。
1936年,中國墾業銀行投資開辦的中國天一保險公司因無人管理,也以低微的價格轉讓給太平接辦。
上述三家公司對外仍保留原來的牌號,各地的分支機構及代理處仍繼續營業。為了加強領導和管理,1935年設立了太平安平豐盛總經理處,次年改為太平安平豐盛天一總經理處,統轄四公司的一應事宜。總經理處設在太平保險總公司內,太平保險公司總協理兼任「太安豐天總經理處」總協理。這樣,太平只須用一套管理人員來處理四個公司的業務,這種歐美托拉斯性質的管理形式,在當時中外保險公司中尚屬獨樹一幟,為業界所矚目。
成為集團公司後,太平不但資金實力大增,而且業務聯系更為廣泛,所有六家股東銀行及四行儲蓄會的各地分支行、會,均由總公司與之訂立契約,委託為公司業務代理人,通過這種方式,把所有六行一會的所有放款與押匯全部交由太平保險集團承保,於是業務大振。
太平保險除在上海設總公司外,在京、漢、津、哈、魯、粵等六大區域的大中城市廣設分支公司或代理處,最鼎盛的時候,全國代理網點總數達900餘處,還在香港、新加坡、西貢、雅加達、馬尼拉等地設立了分支公司。不數年間,太平成為全國最大的華商保險公司之一。
那年月,民族保險公司大多資本數額較小,承保能力和限額也受到相應限制。為了增強對巨額業務的承保力量,一些華商公司開始走向聯合的道路。1933年6月,肇泰、華安、永寧、永安、先施、海上、聯保、通易、寧紹、華興等10家公司發起設立了華商聯合保險公司,並被國民政府特許為經營分保業務的專業再保險公司,其營業性質以便利各家之分保為重點。1936年,通易公司倒閉,華商聯合保險公司資金受嚴重影響,當年虧損2萬元,公司面臨解散的危險。經過數度接洽,太平保險集團出面繼承了通易名下的全部股份票面51000元,由太平擔認26000元,安平擔認25000元。並據此修改了華商聯合保險公司章程,增加董事名額,由太平出任常務董事兼董事長,主持該公司事務,安平任董事。並與瑞士再保險公司訂立了分保契約。同年,太平保險又與倫敦市場的勞合社、世紀、Willis Faber & Dumas等保險集團訂立了互惠分保合約。自此,太平又在再保險領域佔得舉足輕重的地位。 太平在創立之初,定名為「太平水火保險公司」。1933年7月,公司增資擴股,股東由一變五,資本由100萬而至500萬。不僅如此,還將公司名字中的「水火」二字去掉,准備添辦人壽保險業務。
鑒於壽險業務的特殊性,是年9月,董事會決定人壽保險部之會計獨立,並從公司資本中特撥國幣100萬元,備作舉辦壽險業務之基金。12月,公司指定專人開始籌備事宜。
1934年4月20日,人壽保險部正式成立,並自即日起開始對外營業,到年底,有效保額已達170萬元,自後逐年增加,營業范圍亦逐漸擴展至全國。1936年8月,太平保險收購中國天一保險,天一壽險部的全部壽險契約也由太平概括承受。到1938年底太平保險壽險部改組為太平人壽保險公司時,太平的壽險有效保額已達國幣700萬元。
1937年1月11日,國民政府修正公布保險業法及保險業法施行法,規定同一保險業不得兼營損失保險與人身保險,在保險業法施行前兼營者,應於保險業法施行後兩年內依法改組。劃出壽險部,設立單獨的人壽保險公司乃提上議事日程。
太平的壽險部從一開始就自成機構,業務及會計獨立,不與其他業務部門相混合,因此改組手續較為簡便。經過一年多的布置,由太平的股東——交通、金城、大陸、中南、國華、東萊等六大銀行——另行認繳股本100萬元國幣。然後熱熱鬧鬧地召開了創立大會,選定周作民為董事長,丁雪農、王伯衡為常務董事,許漢卿等7人為董事,周繼雲等5人為監察人,並呈請登記。
1938年8月10日,經國民政府經濟部核准,發給營業執照。同年12月30日,太平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正式公告改組成立,太平保險公司壽險部的全部資產負債以及契約上之權利義務,俱由太平人壽保險公司概括承受,太平保險公司壽險部同日取消。推定周作民為總經理,丁雪農、王伯衡為協理。
從1929年11月太平保險創立到1938年底分設太平人壽,整整9年。這9年中,1933年增資擴股、1935年開始集團化經營、1938年創設太平人壽,基本上是3年跨一台階,其發展壯大之迅猛,實為當時所罕見。 1937年,日本發動對華侵略戰爭。日本佔領上海後,並未立即與英美等國形成公開對抗,上海英美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乃成為日軍佔領區包圍中的「孤島」。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開進上海租界,昔日操縱上海保險市場的英、美、法等國的保險公司,被勒令停業,其外籍人員被關進集中營。
由於外商保險公司長期壟斷中國保險市場,加之華商保險公司資金短少,實力微薄,中國民族保險公司的再保險問題一直都依賴外商保險公司解決,主要是英商、美商及瑞士再保險公司。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華商保險公司對英美等國的分保渠道被迫中斷。上海的華商保險公司乃自謀出路,組建華商分保集團。
1942年2月,太平保險公司聯合寶隆、大業等保險公司組成太平分保集團,到7月,成員公司擴大至19家。幾年內,上海的華商保險公司相繼組建了大上海、久聯、五聯、十五聯、華商聯合等分保集團,加上太平分保集團,共計6個,參加公司達80家。在這6家中,太平頗有些與眾不同。太平檔案對此有如下記載:「講到太平分保集團的特點,就是一切集團事宜,均由太平一家負責處理,不受其他會員公司的支配與節制,與久聯集團由參加公司另組辦事處及大上海集團之另組一公司專司其事者有顯著區別。還有太平與國內外同業訂立溢額合約分保多以互惠為原則,惟因此而獲得的分入合約分保,均由太平獨家接受,並不能分與集團會員公司。因為一則它們資力薄弱,不願負額外的責任;二則國外無分支機構,遇有賠款,無法按原幣攤付。」
華商保險公司組建分保集團,有效地解決了民族保險業的危險分散問題,並為華商保險業逐步自主經營打下了基礎。
在國民黨統治的後期,通貨惡性膨脹,經濟秩序混亂不堪。據統計,1946年9月至1949年5月,物價驟漲1.051億倍。中國保險業遭到嚴重摧殘,一大批保險機構坐吃山空,負債度日,連一些較有實力的公司也陷於難以支撐的困境。華商聯合分保集團發出感嘆:「金圓券發行未久,遽爾貶值,嗣後是否有保持穩定之可能,無人敢逆料,倘法幣末期之困難情勢重演於今日,則恐我保險業將瀕於危殆。」保戶對金圓券已失去信心,即使有投保意向,也只願以外幣保額投保和計算賠款。於是,國營的和其他一些尚有餘力的保險公司,改以銀元、美金和港幣承保。太平分保集團也曾於1948年7月1日組織了包括22家成員公司的外幣業務集團,於艱危時世中勉力支撐,直到1949年解放前解散。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根據上海市軍管會發布的訓令,包括太平保險公司在內的64家華商保險公司和42家外商保險公司獲准恢復營業。
此後十餘年間,人民政府對保險市場進行了大刀闊斧地改革,太平保險公司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解放之初,大部分保險公司資力薄弱,承保能力有限。為緩解華商保險公司的分保問題,在軍管會的領導和中國保險公司的支持下,1949年7月20日,47家華商私營保險公司聯合組成民聯分保交換處,太平保險公司協理丁雪農被公推為主任委員,民聯的辦事機構也設在太平保險公司內。
民聯分保交換處是解放後上海工商業中最早成立的一個聯營機構,它的創辦,改變了華商保險公司依賴外商的心理,大大增強了華商保險業的信心,同時為私營保險公司的進一步聯營奠定了基礎。
在人民政府對私營保險公司「限制、利用、改造」的政策主導下,1951年下半年,上海25家私營華商產物保險公司開始醞釀合並問題。同時,天津的3家私營保險公司也派代表赴上海聯系,表示願意合並。經過緊張籌備,這28家私營保險公司分別組成太平和新豐兩家保險公司,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投入一半以上的資金,走上了國家資本主義的道路。
公私合營的太平保險公司由15家公司組成,其中上海12家,即太平、安平、中國天一、太安豐、華商聯合、福安、寶隆、建國、大豐、大信、裕民、揚子;天津3家,即大昌、中安、中國平安。公司資本總額定為人民幣100億元(舊人民幣,下同),其中參加合並的公司以其凈資產作為投資,總額定為45億元,其餘55億元悉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投資。合並協議於1951年10月22日正式簽定,11月1日,公私合營太平保險公司正式開業。
太平保險公司設立19人組成的董事會,並設立監察7人。經董事會推選確認,周作民等7人為常務董事,周作民任董事長,謝壽天任副董事長,林震峰為總經理,李祖模、金瑞麒為副總經理。
公私合營新豐保險公司由上海的13家私營保險公司組成,資本總額60億元人民幣,公司於1952年1月1日宣告開業。
1953年4月,作為國家保險公司的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開始考慮太平、新豐兩公司進一步合並的計劃,打算通過兩公司的合並,逐步做到國內保險業務由國家專營,而以合並後的合營公司加強其國外機構,進一步發展國外保險業務。1955年,在社會主義改造運動的洪流中,全保險行業的公私合營終於由設想變為現實。1955年11月11日,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由其上海分公司提出了《關於公私合營太平、新豐保險公司合並的方案》,建議:兩公司合並後的業務重點將放在國外,成為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領導下的一個專業性保險公司,加強對國外業務的領導,進一步發揮其助手作用,分擔起促進國際貿易、吸收外匯資金的光榮任務。考慮到太平保險公司在香港、新加坡、馬來亞、印度尼西亞等海外地區設有分支機構,而新豐保險公司沒有海外機構,因此建議合並後的新機構定名為公私合營太平保險公司。
1956年3月21日、22日,兩公司董監事會在上海分別舉行,會議就兩公司合並、總部遷往北京、國內不再設立分支機構等一應事宜作出決議。
1956年8月1日、2日,太平、新豐兩公司在上海《解放日報》刊登聯合啟事,宣告:「自1956年8月1日起,我兩公司合並為公私合營太平保險公司,並將合並後機構遷移北京辦公,兩公司原在上海機構同時撤消」。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上海分公司亦同時刊登通告,「同意接受該兩公司在上海地區簽發的保險單尚未滿期的保險責任」。新的太平保險總公司設址於北京阜成門外天寧寺路。
太平、新豐兩保險公司的合並、遷京、停辦國內業務,標志著中國保險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全面完成,中國保險市場從此進入國家專營的時代。
根據兩公司最後一次董監事會議的決議,新的公私合營太平保險公司的任務是:加強國外分支公司的領導,積極開展國外業務,繼續為僑胞服務和替國家積累外匯資金。太平保險公司自此移師海外,致力於拓展國際保險市場。
這一去就是45年。 從1956年之後的數十年間,中國保險市場幾度風雲變幻,太平保險在海外也是篳路藍縷,幾代太平人胼手胝足,在香港、澳門、新加坡等地闖出一片天地,贏得了廣泛認同。
1998年,根據國務院決定,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撤銷,原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的海外經營性機構劃歸中國保險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8月20日,中國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太平保險公司和太平人壽保險公司於是成為中國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兩支勁旅。
轉眼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一步步逼近世界貿易組織的大門,中國保險市場擴大開放勢在必然。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向國務院和中國保監會提出了回國創業的請求,同時對旗下資源進行戰略性重組:在香港,將太平保險與民安保險公司、中國保險香港分公司合並,以香港民安保險公司名義對外營業;在新加坡,將太平保險與中國保險新加坡分公司合並,以中國保險新加坡分公司名義對外營業;將中國人壽保險公司香港分公司與太平人壽合並,以中國人壽香港分公司的名義對外營業。
2001年5月22日,經國務院同意,中國保監會批准太平保險公司和太平人壽保險公司全面恢復中國境內的保險業務。經過半年多的籌備,太平保險公司於2001年12月20日宣布開業,總部設在深圳。此時的太平保險公司已經過股權改造,由中國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持股45.05%,中保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持股30.05%,中國工商銀行(亞洲)有限公司持股24.9%。太平人壽保險公司亦於11月30日開業,總部設於太平保險的發源地上海。
海外拓業近半個世紀,一朝榮歸故里,太平保險開始在國內市場大展拳腳。復業後第一年,太平保險在深圳、北京、廣東、上海等四地開設了分公司;2003年,又一口氣在天津、大連、四川、江蘇、浙江、湖北、河南、山東等8省市開設了分公司;2004年,開設湖南、青島、重慶分公司;2005年,設立山西、陝西、安徽、福建分公司。至此,太平保險已設立19家分公司,作為全國性保險公司的機構網路布局基本形成。

閱讀全文

與太平保險從哪年成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炒股可以賺回本錢嗎 瀏覽:367
出生孩子買什麼保險 瀏覽:258
炒股表圖怎麼看 瀏覽:694
股票交易的盲區 瀏覽:486
12款軒逸保險絲盒位置圖片 瀏覽:481
p2p金融理財圖片素材下載 瀏覽:466
金融企業購買理財產品屬於什麼 瀏覽:577
那個證券公司理財收益高 瀏覽:534
投資理財產品怎麼繳個人所得稅呢 瀏覽:12
賣理財產品怎麼單爆 瀏覽:467
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規定 瀏覽:531
保險基礎管理指的是什麼樣的 瀏覽:146
中國建設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 瀏覽:719
行駛證丟了保險理賠嗎 瀏覽:497
基金會招募會員說明書 瀏覽:666
私募股權基金與風險投資 瀏覽:224
怎麼推銷理財型保險產品 瀏覽:261
基金的風險和方差 瀏覽: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見 瀏覽:610
銀行五萬理財一年收益多少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