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保險 > 去年12款銀行理財產品零負收益

去年12款銀行理財產品零負收益

發布時間:2021-09-27 16:36:24

① 麻煩各位用專業術語具體解釋一下「銀行理財產品零負收益」的概念,只要解釋概念就好,謝謝了!

還解釋呀?這是噱頭.沒有零負的.
比如說,你的理財產品收益小於利率的話,那就等於負收益了.

② 哪類理財產品最忽悠

在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的情況下只有避險而為,才能不被忽悠。 只賣給高端客戶的理財產品預期兩年收益率為12%,結果到期累計虧損16.45%,你信或者不信,事實就擺在那裡。令人郁悶:還以為自己買的是香餑餑呢,誰知道是「毒葯」。 結構性理財產品最不靠譜 根據銀率網統計,在2012年25462款到期的理財產品中,披露到期收益率的理財產品共有22108款,其中有180款沒有達到預期收益率,這些產品全部為結構性理財產品。在180款未達到預期收益率的產品中,有12款結構性理財產品甚至出現了零負收益。按掛鉤標的劃分,有9款零負收益的結構性產品掛鉤標的為股票和基金,另外3款掛鉤於黃金、原油等大宗商品。不同掛鉤資產的結構性產品到期表現差異明顯,在未達到最高預期收益率的180款結構性產品中,掛鉤基金的產品佔比高達35%,其次是掛鉤於大宗商品的理財產品,佔比接近30%,掛鉤匯率和股票的理財產品比例分別為24%和18%。 可見,結構性理財產品實現最高收益的不確定性要遠遠高於常規理財產品,其主要掛鉤標的是股票、海外基金、黃金、匯率及原油,由於其市場走勢無法判斷,這類產品有時會給投資者帶來個大餡餅,也會送來一個鐵餅。 公眾普遍對外資產品存誤解 最近很多外資銀行的理財產品零、負收益或未達預期收益等投訴屢見報端。其實,去年發行的結構性理財產品中,最高預期收益率排名前10的產品均為外資銀行發行的人民幣理財產品,最高預期收益率都超過20%,其中星展銀行9款,花旗銀行1款。根據普益財富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到期的銀行理財產品共12936款,其中有8083款產品公布了到期收益率,平均到期收益率為4.81%。按照銀行類型分類,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外資銀行分別發行了2361、3034、1913、454款,其中平均到期收益率分別為4.30%、4.97%、4.95%、5.60%。 從上表中可見,外資銀行的理財產品發行數量雖然最少,但平均收益最高。因為在理財產品的開發和發行上,中外資銀行各自具有優勢。外資銀行的交易對手和交易工具更全球化、多樣化,設計的產品多幣種,高風險、高收益,主要致力於拓展境內的高端理財市場,客戶的知識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較高;中資銀行設計的產品除了少數的證券投資基金類產品外,多以風險較低、收益穩健為主,發行固定收益類產品上具有先天優勢,客戶以境內普通居民為主。 何為忽悠人的理財 理財市場自出現以來,許多投資者報怨,自已的血汗錢被銀行忽悠了,損失慘重。可也有銀行的理財人員「吐槽」,說客戶知道產品特點,虧了錢訛人,雙方各執一詞。 客觀地說,銀行向市場推出的每種產品都有風險和相應的收益,如果能在產品說明書上做出充分的揭示,即使這種產品虧損了,也不能算是「忽悠」的理財產品。銀行向市場推出各種類型的產品,向客戶提供的是一種獲利的可能,而非保證。可是許多人有一種思維的貫性,認為銀行的產品一定是安全的,結果購買銀行的產品是出於對銀行的信任而非對產品的了解。這其實造成了理財供需雙方的理解錯位,也是理財產品高投訴率的重要原因之一。要知道證券、基金、信託等行業給客戶造成的損失可能性和嚴重程度都要比銀行大得多,但極少見有人投訴證券公司,因為他們知道證券投資所包含的風險。 當然也有一類是客戶真正地被忽悠了,原因不是產品本身,而是銷售過程。由於銀行的銷售人員出於個人利益或業績的考慮,向客戶推薦不適合客戶的產品,並在銷售過程中故意誇大產品的收益,隱瞞風險,誤導客戶的決策。這種行為是應該受到懲罰的。 如何防範被「忽悠」 作為投資者,首先應該對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做出基本的評估,清楚要投資的資金閑置時間,未達到收益甚至本金損失自已是否能夠承受,進而再選擇不同風險及期限類型的產品。 第一,判斷銷售人員有沒有誤導客戶。是否誇大收益,是否客觀告知投資者產品存在的風險、資金的投向。對於那些信誓旦旦地保證、或稱有內幕消息的銷售人員,要保持足夠的警惕。第二,買熟悉的產品,如無專業背景或十足把握,盡量要少碰那些陌生的產品,要學會看理財產品的說明書,不能輕信銷售人員的口頭承諾。 賺錢是不容易的,理財要足夠小心。在投資時,投資者可以接受決策失誤帶來的損失,但無法忍受被忽悠帶來的痛苦,所以,有必要對目前比較熱的理財忽悠人的話題,做一個充分客觀的了解。 編輯:崔彬彬

③ 銀行理財產品為什麼會出現負收益

那就是虧了,受益為負。

④ 買銀行理財產品顯示待結轉收益為負數

買銀行理財產品顯示待結賬收益為負數,那有可能你買的這個理財產品的收益是虧損的,沒有賺錢

⑤ 某銀行零收益,負回報理財產品,深深傷害了銀行客戶,您如何看待這一系列令銀行頭疼的事件,

銀行的本質工作是吸收存款和放貸,就跟騰訊一樣,最專業的是即時聊天。但現在呢,搞什麼理財產品,除了手續費高,想法設法套住客戶資金外,客戶得到的收益又有多少呢。專業的事要由專業的人來做!
樓主也不要灰心,因噎廢食,理財,找專業、可靠的理財機構,最好能找到最先推出該款理財產品的理財機構。
如果我的回答幫到你,請採納,謝謝

⑥ 哪些銀行理財產品出現過負收益嗎

出現過,但是一般很少,比如高風險高收益類型的,有時會出現負收益。
理財產品,即由商業銀行和正規金融機構自行設計並發行,將募集到的資金根據產品合同約定投入相關金融市場及購買相關金融產品,獲取投資收益後,根據合同約定分配給投資人的一類理財產品。

⑦ 如何看待理財產品零收益

目前國內理財產品按照客戶獲取收益方式的不同,可分為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其中,保證收益理財產品,是指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承諾支付固定收益,銀行承擔由此產生的投資風險。而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又可分為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前者是指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保證本金支付,本金以外的投資風險由客戶承擔,並依據實際投資收益情況確定客戶實際收益的理財產品;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是指商業銀行根據約定條件和實際投資收益情況向客戶支付收益,並不保證客戶本金安全的理財產品。
「零收益」有其客觀因素
此次銀行系理財產品零收益或負收益危機有其正常因素或者說客觀因素在裡面,當然也有一些來自包括銀行自身在內的非正常因素。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從這些產品類型來看,由於這些產品屬於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也就是說商業銀行對投資者購買這款理財產品是否會獲利在原則上是不承擔責任的。因此,投資者在質疑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同時也應該以一種平和的心態來對待「零收益或負收益」現象。
其次,由於這些理財產品大多與股市掛鉤,因此,其收益率的高低與當前股市的走勢有著很大的關系。而隨著全球經濟形勢出現轉變,以及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全球股市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異常波動。而這些理財產品在前期設計時所處的宏觀經濟環境和當前有著很大的不同,出現收益偏差也就難免了。
再次,從市場經濟發展角度來看,投資產品有盈利有虧損,不可能出現通漲或通跌。目前,國內已發行的人民幣或外幣理財產品共有3000多隻。部分產品出現「零收益或負收益」現象也是市場運行中的正常現象。
非正常因素亦需正視
筆者認為,雖然事情的發生確實是有客觀原因,但其中不乏一些非正常因素在裡面助長了「零收益或負收益」問題的產生。
首先,從商業銀行自身來看,由於理財產品在中國發展時間較短,因此,中資銀行的理財產品大多是由國際大投行所設計並引進。而中資銀行理財產品設計人才的缺失導致了其自身對這些產品設計的不了解,從而在購買合同中針對該產品所蘊藏的風險就不能得到很好的識別,最終發生虧損也只能自己一身承擔。同時,銀行在引進理財產品設計時過度迷信於國際大投行而不對該產品是否適合國內具體情況進行分析。但國際大投行也並非萬能,從這次美國次級債危機就可以看出,即使是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叱吒風雲的摩根斯坦利等大投行同樣也會出現投資失誤導致巨額虧損。
其次,由於國內理財市場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出於營銷業績壓力,銀行在推銷自身理財產品時往往會陷入「報喜不報憂」的誤區,對於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往往僅用「收益率」來替代,更有甚者把產品的收益率說得天花亂墜而故意弱化或忽視風險提示。
第三,作為市場的看門人,監管者在這次「零收益」事件中也出現了缺位現象。隨著國內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國民收入的不斷增長,尤其是在目前國內存款利率負值狀態以及股市、樓市風險較大的情況下,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便成為了廣大投資者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國內理財市場得到了井噴式增長。但是在理財市場得到飛速發展的同時,相應的市場秩序未能有效建立。在理財產品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的情況下,導致銀行之間的惡性競爭,從而加大了市場風險。同時,理財市場作為一個信息嚴重不對稱市場,投資者幾乎無法知道銀行對其理財產品的具體操作,而監管層在增加理財市場信息透明度方面幾乎無所作為。因此,金融市場中的「用腳投票」機制在理財市場消失,顯然不利於投資者監督銀行的投資行為,缺乏懲罰機制下的投資發生虧損的概率大大增加。
多方著手防範投資風險
為了改善目前國內理財市場中的非正常行為以及防範潛在的風險進一步暴露,需要從商業銀行、投資者以及監管者三方著手。
首先,商業銀行應該提高對理財產品的風險預測能力,對從國外購買的理財產品一定要認真研究,准確判斷其風險和收益,判斷是否適合國內市場,更重要的是培養理財產品設計人才以此提高創新能力。同時商業銀行要真正樹立「顧客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在對自身產品做宣傳銷售時不能故意隱瞞潛在風險,做好投資者的風險教育工作。
其次,監管層應該順應理財市場高速發展潮流,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完善市場秩序。針對目前商業銀行在理財產品宣傳過程中通常對其產品冠以誇張名稱的現象,監管層應該制定理財產品宣傳制度,禁止誘導性廣告宣傳。同時規章制度的形式強制商業銀行定期披露其理財產品信息,增加市場透明度,對銀行道德風險進行相應懲罰,充分發揮理財市場中的「用腳投票」機制,切實做到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再次,投資者自身也應該樹立起成熟的投資理念,充分認識銀行理財產品所存在的風險。在購買理財產品時一定要認真閱讀產品說明書,並對理財產品投資標的進行仔細研究分析,認清風險,仔細選擇適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相應產品。

⑧ 銀行理財產品零收益率說明什麼

,中國移動,計算其各自在一年內的漲跌幅度,然後套用公式:16%-(最高漲幅-最低漲幅),如果括弧內的數值大於16%,購買該理財產品的客戶就獲得零收益;如果括弧內的值為零,那麼客戶就可以獲得最高收益率16%。其結果是:這四個股票中的漲幅最高的招商銀行年漲幅約為90%,遠遠高於漲幅最低的中銀香港年漲幅,導致括弧內的值大於16%,客戶收益為零。

閱讀全文

與去年12款銀行理財產品零負收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炒股可以賺回本錢嗎 瀏覽:367
出生孩子買什麼保險 瀏覽:258
炒股表圖怎麼看 瀏覽:694
股票交易的盲區 瀏覽:486
12款軒逸保險絲盒位置圖片 瀏覽:481
p2p金融理財圖片素材下載 瀏覽:466
金融企業購買理財產品屬於什麼 瀏覽:577
那個證券公司理財收益高 瀏覽:534
投資理財產品怎麼繳個人所得稅呢 瀏覽:12
賣理財產品怎麼單爆 瀏覽:467
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規定 瀏覽:531
保險基礎管理指的是什麼樣的 瀏覽:146
中國建設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 瀏覽:719
行駛證丟了保險理賠嗎 瀏覽:497
基金會招募會員說明書 瀏覽:666
私募股權基金與風險投資 瀏覽:224
怎麼推銷理財型保險產品 瀏覽:261
基金的風險和方差 瀏覽: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見 瀏覽:610
銀行五萬理財一年收益多少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