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理財產品怎樣中途退出
通常都是不能中途退出的
比如銀行理財
有些即使可以中途退出
也是要繳納一定比例的違約金的
㈡ 理財產品期間可以隨時退出嗎
若是我行購買的理財產品,固定期限理財產品起息後,一般不支持提前贖回,具體情況以各產品說明書為准。
㈢ 投資理財產品中途可以退出嗎
投資理財產品中途是可以退出的,根據各個平台規則不同可能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
理財產品,即由商業銀行和正規金融機構自行設計並發行,將募集到的資金根據產品合同約定投入相關金融市場及購買相關金融產品,獲取投資收益後,根據合同約定分配給投資人的一類理財產品。
㈣ 花旗宣布退出中國市場個人銀行業務,如何看待這件事情
4月15日,花旗宣布將對其全球個人銀行業務進行重組,從中國內地等13個市場尋求個人業務退出計劃。此前,投資者一直敦促該公司通過削減表現不佳的零售銀行網路來提高盈利能力。消息稱,此次重組不涉及花旗在中國市場的企業和機構客戶業務。
如何看待花旗宣布退出中國市場的個人銀行業務?
可能是因為花旗的零售銀行業務在這些市場並沒有太大優勢,而進一步原因就是可能因為裹挾著海外的金字招牌,把自己定位到太高,不接地氣,只想著top高凈值客戶,問題是產品品種少,而且不是一路跟著客戶成長,沒有太多前期的感情培養。與其把錢平攤在沒有優勢的業務線,還不如集中火力撤掉一攤燒錢的買賣。以上不過只是大致猜測。
㈤ 為什麼要讓固定收益類的理財產品退出市場呢
固定收益是保本理財,保本理財國家現在是不允許的,所以固定收益理財退出市場。
㈥ 如果手機淘汰了退出市場,在支付寶里買的理財產品怎麼辦
您的理財產品會在支付寶賬戶里的,和您換不換手機沒關系,換手機後再重新登陸支付寶賬戶就行了哦,就能看到您的理財產品了
㈦ 銀行退出的理財產品是咋回事
就是銀行的理財項目,一般來說是5-10W起,年化收益在5左右,根據項目的不同會有所區別,個人建議可以考慮投資股份制銀行的理財項目,比如民生,浦發,華夏,興業等
㈧ 今年理財產品不景氣,以後該退出嗎
今年各行各業普遍都不景氣,但金融是最直接顯現的,就是很多投資者都失敗了,比如網貸行業,國家整頓也是很及時的,如果再任其繼續亂草叢生發展下去,情況可能會更糟,你也許會說,我馬上就准備提現了,這是我投資的最後一大筆金額了,可能嗎?如果平台繼續平穩下去,只是你不知道這個平台其實最初本意就是撈錢,就是資金池,你這筆錢甚至更多的錢都會打水漂,直到它暴露出真實的面目跑路。
所以說國家只是在整頓,那些暴雷的或是運營不善的,早晚都會出事,並不妨礙我們繼續投資,只是要擦亮眼才好,選擇平台項目一定要謹慎,網貸也好,基金也好,又或是區塊鏈項目也好,要做好資產配置,其中部分積蓄就是用來高風險投資的,可以承受這個風險就去理財,不可以承受就可以不理,其實沒有那麼糾結,本質上理財不只是打理財務,更有利於打理自己的生活。
這是一個離開錢不能活的時代,自己的腰包何去何從,都是自己做主,理財更多需要的是理性,沒有百分比的安全,比如現在有一筆閑錢想要投資,假如選擇銀行收益為1000元,投資基金收益為2000元,投資股票收益為3000元,如果你更看重安全性,那就選擇銀行好了,這時候你要曉得你將放棄股票3000元的收益,不會拿自己的本金去賭多餘的2000元,這是你的想法。
但也有這種激進型的人,本身這筆錢就是用來高風險投資的,但他相信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判斷選擇了股票,最壞的結果就是這筆錢打水漂,但不會影響日常的生活,所以他選擇投資股票,選擇不同,承擔的結果不同,得到的也就不一樣,僅此而已。
這兩者沒有必要爭論不休,還是那句話,適合自己的就好,如果你覺得金融行業很亂,想觀望一段時間也是可以的,就像做生意,同一個生意有賺的就有賠的,取決於自己的頭腦,周邊的人脈,資源、地理環境等,無論你選擇什麼,就意味著放棄其餘的選項,但無論選擇什麼,結果是你想要的,就是好的結果。
是不是說的有點繞(偷笑)
㈨ 銀行理財產品退出市場有利隔離風險
「如果銀行業搞得一塌糊塗,我作為銀監會主席,我就要辭職。」銀監會黨委書記、主席郭樹清說。據多位與會人士對媒體透露,郭樹清是在4月21日召開的銀監會一季度經濟金融形勢分析會上做出如上表述的。整治金融亂象,郭樹清准備好了「猛葯」。而且郭樹清基本可以說是背水一戰,要徹底整肅銀行,徹底根除金融亂象。
4月25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高度重視防控金融風險,加強監管協調,加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加大懲處違規違法行為工作力度。這再次給監管部門撐了腰、壯了膽,相信下步治理金融亂象,加強金融監管將會升級。
金融去杠桿是「三去一降一補」的重要一環,實質是要避免資金空轉套利、降低金融系統性風險。信貸資金不往實體經濟流去,一個重要原因是金融機構的資金有回報率更高的途徑與土壤。這個土壤就是銀行等金融機構合謀共建的內部相互倒騰資金的平台與通道。這個通道與土壤不堵死,一時整頓也只是治標不治本之舉。
在所有金融亂象中,銀行業是帶頭大哥。銀行業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而這些大量流動性不是直接支持實體企業,而是被同業、非銀行金融機構、小貸公司、擔保公司等拆借走,或是被保險公司、證券公司、信託公司、基金公司融去直接投入到股市樓市裡。銀行把大量流動性借給這類公司,一是安全性有保證,二是回報率也不低,何必直接面對實體經濟去冒風險呢?
2013年前實體經濟杠桿高,現在則是轉移到同業。杠桿體現形式就是同業負債和同業資產,其中一些投向非標,一些投向存單,另外還有一些投向了委外。銀行委外資金兩大來源,一個是表外理財,另一個是同業資金。在貨幣寬松、流動性充沛時,「同業存款-同業理財-委外資金」是一個可行的套利模式。
各家銀行幾乎都涉及委外業務,委外資金主要來源於銀行資產管理部、同業部門和私人銀行。其中來自於同業的委外資金成本最低,但是對風險有嚴格要求和限制。
銀監會連續出七八個文的監管,劍指同業空轉、理財空轉,包括資產穿透和監管套利,這個過程中會影響同業理財的規模的增長,從而對委外會產生影響,這種情況下,可能會導致委外戰線的收縮。
而銀行為了規避信貸資金間接入股市的政策制約,往往以理財產品籌集資金,然後拆借給非銀行金融機構。打著理財產品籌集資金,成為銀行存貸款表外資金來源的一個「地下」渠道,也成為金融亂象的始作俑者。連外媒都不可思議的是,從2004年開始,銀行理財產品快速發展,到2016年已經達到29萬億元,占同期居民存款的48%,接近一半。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現象。而這些理財產品資金都在金融機構間倒騰牟利,在股市興風作浪,在樓市瘋狂炒作。由於理財產品資金回報率高於存款利率,使得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資金來源被侵蝕擠占,最終導致整個資金脫實向虛。
整頓金融亂象不能腳痛醫腳、頭痛醫頭,而要有治本之策。不妨讓銀行理財產品徹底退出市場,還金融市場秩序,從根本上遏制銀行資金亂象。
必須從銀行理財產品起源說起。由於利率市場化改革是方向,從2004年開始監管部門適度放開了社會融資回報率。特別是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使得銀行按照管制利率吸收資金能力大大下降。面對社會民間機構各種高利率吸收資金狀況的倒逼,銀行進行了所謂的金融創新,即繞開基準利率包裝理財產品吸收資金。由於理財產品回報率可以自行確定,自主權較大,使得銀行擺脫基準利率競爭的劣勢。
從當時看,給銀行理財產品放出一條生路也沒有什麼錯誤,避免了社會融資放開後對銀行沖擊過大過猛。不過,目前已經時過境遷,銀行理財產品這個金融改革的過渡性產品應該也到了退出市場的時候了。
目前的一個最大環境時,存貸款利率已經徹底放開了。特別是存款利率市場化,使得銀行有了吸收存款的定價權。與實行管制利率時,通過理財產品變相提高利率的情況完全不一樣了。銀行完全不必再通過理財產品來吸收資金了。
因此,在存貸款利率已經市場化的前提下,銀行理財產品的存在已經毫無意義了,只能給良好的金融市場添堵,到了徹底讓其退出市場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