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保險 > 高預期收益率銀行理財產品遭瘋搶

高預期收益率銀行理財產品遭瘋搶

發布時間:2021-08-24 17:38:43

⑴ 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一般是多少

若是我行個人理財產品,預期收益可詳見產品說明書。
預期收益型:到期收益=本金*理財天數*年化收益率/365天;
凈值型:到期收益=贖回日凈值*贖回份額*(1-贖回費);
具體收益計算需查看各產品說明書。
【溫馨提示】① 理財產品購買至成立期間,即未成立前購買,按活期計息;② 其中銷售費、託管費和管理費會在產品運作中扣除,不影響實際收益。

⑵ 預期年化收益率與實際收益率有什麼不同 / 銀行理財

1、預期年化收益率:年化收益率僅是把當前收益率(日收益率、周收益率、月收益率)換算成年收益率來計算的,是一種理論收益率,並不是真正的已取得的收益率。
2、預期年化收益率 - 計算方式:
年化收益率是指投資期限為一年所獲的收益率。
年化收益率=(投資內收益/本金)/(投資天數/365)×100%
年化收益=本金×年化收益率
實際收益=本金×年化收益率×投資天數/365年收益率,就是一筆投資一年實際收益的比率。
而年化收益率,是投資(貨幣基金常用)在一段時間內(比如7天)的收益,假定一年都是這個水平,折算的年收益率。因為年化收益率是變動的,所以年收益率不一定和年化收益率相同。
舉個例子:
預期是對未來情況的估計,是主觀的、預測的。但是到目前還沒有哪家銀行的理財產品到期未兌現收益的。業內人士分析,銀行銷售理財產品的過程,即開始計息前的幾天是沒有利息的,這段時間是銀行在白白使用,如果算上這幾天的話,年化收益率實際是比說明上宣傳的年化收益率要小。一般大家只會這樣算賬:銀行1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是5%,如果存1萬元,那麼到期後的利息就是5%×1萬元=100元。但是具體到不滿1年,甚至幾十天的銀行理財產品,有人就會套用這樣的演算法,這樣算就不對了。例如市民劉購買了一款7天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為5%。那麼市民購買1萬元理財產品後實際收到的利息是10000×5%×7÷365=1.91元,而不是100元。

⑶ 為什麼年利率4.18%的銀行存款比預期年利率4.8%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高

本理財產品委託起始金額為1萬元,理財期限95天,收益類型為非保本浮動收益,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為8.2%。

⑷ 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都能達到嗎

「預期收益」的意思就是不能「保證」收益,收益和本金均由可能因市場情況而產生損失。不過在一般情況下,銀行理財還是比較穩健,基本能達到「預期」的收益。

你也可以關注一下「銀行智能存款」產品,按照存款保險保障制度,50W以內100%賠付。度小滿理財APP(原網路理財)平台上就有一些包括活期、定期銀行存款產品,如活期產品「三湘銀行活期」,提前支取收益3.9%左右,隨時存取,當日起息,節假日無限制,任意自然日支取,當日實時到賬,無交易日限制,無限額限制;如定期銀行存款產品「振興智慧存」,滿期收益率在4.8%左右。

具體您可以在應用市場搜索「度小滿理財APP下載鏈接」或者關注「度小滿科技服務號(xiaomanlicai)」了解詳細產品信息。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哦!

⑸ 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靠譜嗎

銀行理財收益率一般為單利且為「預期年化收益率」,也就是「不保證」到期後能夠實際達到「預期收益」。預期收益=本金*年化收益率/365天*產品實際天數;如果是凈值型產品,則到期收益=贖回日凈值*贖回份額*(1-贖回費)。

可以關注一下中小型銀行的「智能銀行存款」,享受存款保險保障(根據《存款保險條律》規定:個人在單個銀行的普通存款(不包括結構性存款)享受50萬以內100%賠付),「利率」在4%-5.5%左右。

如活期產品「三湘銀行活期」,提前支取收益3.9%左右,隨時存取,當日起息,節假日無限制,任意自然日支取,當日實時到賬,無交易日限制,無限額限制;如「眾邦多邦利」銀行存款產品,靠檔計息,最高支取收益率5.0%,轉入當日起息,節假日無限制,支取當日實時到賬,支持隨時支取,無限額限制。非常適合穩健型及以上投資者。

您可以在應用市場搜索「度小滿理財APP(原網路理財)下載鏈接」或者關注「度小滿科技服務號(xiaomanlicai)」了解詳細產品信息。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哦!

⑹ 銀行理財不能靠「最高收益率」引人上當是怎麼回事

我們都知道,招聘的時候工資寫4000-8000,然後找工作者只看到了8000沒有看到4000,比如今年過年的支付寶搶紅包,我們都看到了666元,但是誰又知道一分錢的有好幾百萬呢?所以同樣道理,銀行不能採用這樣的說法,現在的社會,平均值都不正確了。

知道銀行最高收益率的不靠譜,消費者能怎麼辦?他們當然可以選擇不再購買結構性理財產品了。如果要買,也不能只看銀行宣傳的最高收益率,可能最需要看的是最低收益率了。作為銀行,還是要端正經營思想,不要為一時之利忽悠老百姓。我覺得,銀行不僅應該公布最高和最低收益率,不僅要保證消費者的最低收益,還要公布和保證最高收益率的實現概率,以便於消費者購買時決策。

⑺ 預期收益18%實際為「零」 這些銀行理財你還敢買嗎

當然不敢買呀。所以要謹慎理財!

上海師范大學商學院副教授楊寶華說,「最高預期收益率」看上去很美,但在實際上實現的概率很小。比如,有的產品最高收益率是15%,但銀行模擬測算的實際預期收益率多集中在2%的水平。一般投資者尤其是老年人,被最高收益率吸引,結果卻大失所望。

管住銀行的「套路」,還得靠制度

然而,對於消費者的這些抱怨,銀行並不認賬。因為按照相關規定,理財產品可以承諾保本,但不能承諾固定收益,這是與儲蓄或買國債的最大區別。理財產品的回報率,通常是與某類資產掛鉤的,包括與外匯、指數、股票或商品掛鉤等。由於掛鉤資產在市場上起伏不定,相應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就存在不確定性,只能用預期收益率來表述,給客戶在購買時提供參考。

而且,這個預期收益率只是個參考,並非是對客戶的承諾。就算達不到,客戶也不能向銀行「興師問罪」。況且,銀行還給出了最高和最低兩個「預期」,實際收益率沒出這個圈,說明「預期」准確,沒毛病啊!別說實際收益率沒「出圈」,就算比「最低預期」還低,銀行也沒有任何責任!

銀行說的這些,也是實情。因為,市場波動誰也說不準,「預期」就是一個大致的估算,能不能實現誰也保證不了。可是,這就能成為銀行隨便「預期」的理由嗎?甚至靠拔高「預期」推銷產品,誤導消費者?

實際上,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並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它是有一定的依據和一整套演算法的。那請問銀行大佬們:目前,市場上大部分銀行理財的收益率在3%—5%之間,那18%的「預期」是怎麼算出來的?實現的可能性有多大?難怪上海消保委光火,因為真實統計下來,這些所謂的「最高收益率」實現的可能極小,就像扔一個硬幣,預測的不是正反面的概率,而是硬幣豎起來的概率!這么小的概率,跟天上掉餡餅有一拼吧?

當然,消費者自己也要清楚風險,理財產品是不保收益的,不管銀行「吹」得有多高,購買時也要貨比三家,市場上大多數理財產品收益率是多少?這家銀行以往的產品收益情況如何?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如果預期收益率高得離譜,您千萬別見錢眼開,還是多打幾個問號吧。

下面的建議在購買結構性理財產品時有可能幫到您

不要只看預期最高收益

結構性理財產品掛鉤股票、股指、外匯、黃金等高風險標的,收益往往是一個較大的區間,比如0-10%,實際到期收益率要參考掛鉤的標的在觀察期內的表現,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可能性較低,因此投資者在購買此類產品的時候不能只看預期最高收益率。

明確保本比例

目前結構性理財產品以保本型居多,但一定不要認為保本就是100%保證本金安全,要認真閱讀產品說明書中的保本比例,有的產品為部分保本產品,如保本比例為90%,則意味著有可能出現虧損10%本金的可能性。

新手慎重購買

如果你是個理財新手,或是缺乏理財經驗及知識,不推薦你購買結構性理財產品,如果你具有一定的投資經驗,了解結構性理財產品的收益計算方式,並且能承受一定的風險,那麼可以考慮購買結構性理財產品。

⑻ 常見銀行理財產品陷阱有哪些

銀行理財產品通常有兩種:自有理財產品和代銷理財產品。自有理財產品,因為有銀行自身信用背書及成熟的團隊運作,安全性相對較高;代銷產品,是指其他機構與銀行合作,將產品放在銀行的渠道上進行銷售,對於代銷產品,銀行不負責管理,產品以發行機構自身的信用作保障。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銀行理財產品也存在著不少坑,那麼我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需要注意哪些坑呢?首先,很多人到銀行裡面,看了高收益理財產品就購買,這是不對的。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一定要先辨別清楚產品是銀行自有還是代銷,如果是代銷產品,還要搞清具體的發行機構,看看是否可信。有些老年客戶本來是買理財產品的,卻變成購買了銀行代銷的保險產品了。
再者,即使是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也都不能承諾保本保息,而預期收益率是銀行對理財產品最終收益率的估值做出的評估(一般參考以往該類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但是其並不代表產品到期的實際收益率。不少銀行的工作人員在銷售理財產品時,喜歡把預期收益率報得很高,而沒有進行相應的風險提示。
比如,銀行發售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往往與黃金、匯率、國際油價等高風險標的掛鉤,雖然預期收益率很高,但實際到期收益率是多少,要按照實際結算後的情況來看。而結構性理財產品由於收益波動很大,往往無法達到預期的收益率。
再者,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時,最忌諱的是遇到了飛單或虛假理財。飛單指的是銀行工作人員利用投資者對銀行的信任,出賣不屬於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也非銀行正規的代銷理財產品),從中獲得高額的擁金提成。在通常情況下,銀行工作人員往往替房地產商銷售信託產品。
虛假理財,指的是銀行工作人員私刻銀行公章,私自製作理財協議,利用銀行工作人員的身份,以高息吸收客戶的資金,發行根本不存在的理財產品。這往往是,銀行工作人員假冒銷售理財產品的名義,通過融資獲取大量客戶資金,再轉手借給別人用於投資,收取更高利息。如果投資成功了,對方還本付息相安無事,如果借款方還不出錢,那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錢很可能打水漂。
為了避免出現購買到非本銀行的理財產品,建議大家:①盡量到網銀或者手機銀行上購買理財產品,以確保理財產品的安全性;②如果在網下購買理財產品,一定要仔細看產品的說明書,弄清楚情況再購買;③到中國理財網查詢該產品是否為銀行發行的正規理財產品(所有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必須要到這里登記備案)。

閱讀全文

與高預期收益率銀行理財產品遭瘋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炒股可以賺回本錢嗎 瀏覽:367
出生孩子買什麼保險 瀏覽:258
炒股表圖怎麼看 瀏覽:694
股票交易的盲區 瀏覽:486
12款軒逸保險絲盒位置圖片 瀏覽:481
p2p金融理財圖片素材下載 瀏覽:466
金融企業購買理財產品屬於什麼 瀏覽:577
那個證券公司理財收益高 瀏覽:534
投資理財產品怎麼繳個人所得稅呢 瀏覽:12
賣理財產品怎麼單爆 瀏覽:467
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規定 瀏覽:531
保險基礎管理指的是什麼樣的 瀏覽:146
中國建設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 瀏覽:719
行駛證丟了保險理賠嗎 瀏覽:497
基金會招募會員說明書 瀏覽:666
私募股權基金與風險投資 瀏覽:224
怎麼推銷理財型保險產品 瀏覽:261
基金的風險和方差 瀏覽: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見 瀏覽:610
銀行五萬理財一年收益多少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