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2008年到2017年香港實行增長為
答案有些問題
應該是求得 (20%-14.5%)/14.5% 的值,然後開二次方減1.
時隔兩年就開二次方,時隔5年就開5次方.
B. 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如今對香港的影響還大嗎特別是保險業。
應該說,08年的危機不僅對香港的保險公司,對於駐港的國際性的保險集團都有一定的影響。但影響的程度會不太一樣。如:友邦保險被母公司AIG分割出去,其間英國保誠曾有意收購,但後來友邦走了上市的道路融資以解決資金問題。加拿大宏利曾是在香港相當有影響力的一家公司,雖然在國內我們很少聽說過這家公司。但在08年金融危機後,直到剛剛最新的財報出來,還處於虧損狀態。英國保誠也是一家我們在國內很少聽說的一家公司,是英國最大的金融保險集團。它在國內是和中信集團合資叫信誠人壽。黛安娜王妃就是英國保誠的客戶。英國保誠去年的財報顯示有超過20%的增長,傳言英國總部考慮是否將總部搬到香港。而剛剛的最新的財報顯示業績又有20%的增長。
C. 香港的保險保額可以增長嗎
保額增長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條款本身就規定保額逐年增長,這種內地也有。第二種可能則是分紅保險,用保單分紅來購買增加的保額。分紅險是儲蓄類產品,大部分保費被保險公司拿去投資,因此這類產品與互聯網的純消費型產品相比,其實是更貴的。
D. 香港回歸20周年,這些年香港保險市場都發生哪些變化
自從進入新世紀之後,香港保險業每年以兩位數的增長速度發展,各種保單人數和投保金額都大幅增長,那麼到底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發展狀況
香港保險業2016年總保費達4,488億港元,與2015相比上升了22.7%。其中,2016年長期有效業務總保費收入較2015年上升26.1%至4,032億港元;2016長期業務(不包括退休計劃業務)的新單保費與2015年相比,上升41.3%至1,855億港元;2016年一般保險業務的毛保費及凈保費與2015年相比,分別下跌0.7%至456億元及2%至315億港元,整體承保利潤由17億元下降至16億港元。
保險密度
2016年香港保險市場保險密度(人均保費)超過6萬港元,其中壽險市場保險密度超過54,000港元。根據瑞士再保險2015年的Sigma報告,香港保險密度排名亞洲第一,全球第三,而壽險市場保險密度全球排名第一。
保險深度
2016年香港保險市場保險深度(保費佔GDP比重)約18.0%,其中壽險市場保險深度約16.2%。2015年保險深度排名亞洲第二(僅次於中國台灣),全球第三,而壽險市場保險深度全球排名第二。
自律規管
香港的保險業監管機構為保險業監理處(OCI),主要職責是授權保險公司在香港經營保險業務,並確保保險公司以審慎的態度經營業務。香港目前奉行自律規管,在保險公司釐定保費、訂定保單條款及條件等范疇,大多由業內人士自律執行。中介人方面,則由三個自律規管機構(保險代理登記委員會、保險顧問聯會及專業保險經紀協會)進行自律規管。
規管變革
香港《保險公司(修訂)條例》的第一部分已於2015年12月7日生效,它被稱為「保險業在過去30年間的最重要規管改革」。它將確保保險業的規管架構能與時俱進,以促進保險業的穩步發展,並為保單持有人提供更佳保障﹔同時遵循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IAIS)的核心原則——保險監管機構應當在財政和運作上獨立於政府及業界。香港政府成立保險業監管局,並於2017年6月26日起取代保險業監理處規管保險公司。
注重保障客戶權益
保障投保人利益是香港保險業監管的重要職能。香港對違反誠信、違規經營等行為規定了嚴格的法律責任,要通過刑事責任來追究。同時,在保險合同以及合同糾紛上也賦予保單持有人更多的選擇權。如根據香港保監處於2017年年初正式施行《承保長期保險業務指引》,保險公司被要求在自己的主頁上公布分紅保單的紅利實現率及過往派息記錄,同時需要說明分紅的計算方法,此舉在很大程度上有利於避免消費誤導。 主體眾多,競爭激烈。截至2016年底,香港共有160家獲授權保險公司,其中94家經營產險業務,47家經營壽險業務,其餘19家經營綜合業務(產險、壽險兼營)。2010-2016年香港各類獲授權保險公司數量整體變化不大。
高度國際化,中資公司市場地位提升
在2016年底47家人壽保險公司之中,有28家的注冊地點在海外,而幾乎所有的國際知名保險集團都在香港設立了分支機構或地區管理總部。 在中資公司方面,截至2016年底在港中資保險公司共有20家,其中11家產險公司,4家壽險公司,3家專屬自保公司,2家再保險公司。
銷售人員持續較快增加
截至2016年底,在香港保險業聯會保險代理登記委員會登記的保險代理商共有2,482家,個人代理人有63,148名,負責人及業務代表有26,835名。獲授權保險經紀共有756名,登記成為獲授權保險經紀的行政總裁/業務代表共有9,452人。2010-2016年期間香港保險代理商和業務代表的數量年均增長率不足1%,個人代理人年均增長率則達11%,保持較快增長。——(本文來源於保險小哥:983500117)。
E. 香港保險業如何
香港保險最初兩年退保價值為0,合理嗎?
香港保險「黑」們百般詬病的「最初兩年退保價值為0」,其實正是香港保險的優勢所在。
香港保險(尤其是分紅險)最初幾年的現金價值很低,甚至前兩年為0,也就意味著,如果保單持有人選擇在最初的兩年內退保,是一分錢都拿不回來的。內地的保險則不同,由於中國保監會對壽險保單設定了一個「最低現金價值」,因此投保人在退保時總能拿回一點錢來,目的是為了「彌補」投保人「被誤導」而選擇在第一年就退保所造成的經濟損失。
那麼,香港保險所設置的最初兩年現金價值為0是否合理呢?
這項設定正是香港作為一個成熟保險市場的體現,是非常合理的,也直接從保費定價上體現了香港保險相較於內地保險的優勢。
投保兩年內就退保?保險公司虧錢你知道嗎?
現在在網路上搜一下「保險是騙人的」,還能看到無數「一無所知」的「受害者」在吐槽自己的「受害經歷」:我買了一份保險剛不久去退保就只能退回保費的不到一半!保險都是騙人的!
對於這種客戶,我只能替保險公司喊冤了……要知道,如果一張保單投保才兩年就退保,保險公司一般是要虧錢的。
聽上去很不可思議?我們從保險公司銷售一張保單所需要的費用情況理解一下。為了能銷售一張保單,保險公司通常會付出兩大塊費用:變動費用與固定費用。變動費用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代理人傭金」,這一部分費用通常是保費的一個比例,會隨著保單金額的大小而變化;固定費用就是公司日常運營所需要付出的成本,這一部分費用通常是一個固定的金額,不隨保單金額的大小而變化。
那麼,為了銷售一張保單,保險公司要付出多少費用呢?以一張中等保額的終身重疾險為例,一家公司在承保這張保單時,所需要付出的費用大概是兩年的保費(該金額可能會因公司的規模大小、成立時間而有所差異):這其中包括了為你簽約代理人的傭金、代理人上司所獲的傭金、代理人上司的上司所獲的傭金、代理人上司的上司的上司的上司所獲的傭金、公司高管與CEO的薪酬、核保人員的工資、錄單人員的工資、公司搭建IT系統的費用、公司租用辦公場所的房租、公司所請的打掃衛生保潔阿姨的工資,等等等等……
也就是說,在簽約這張保單的那一瞬間,保險公司雖然收了你一年的保費,但卻支出了相當於兩年保費的費用,凈虧一年的保費。
你可能會納悶兒,保險公司傻嗎?這種虧本的買賣也做?實際上,保險公司所希望看到的,是投保人能一直交保費,不退保,這樣保險公司才能慢慢實現盈利。因此,「保單續保率」是保險公司一個非常重要的考核指標。可以說,「多做一張單,不如留住一張單」。
保險公司虧錢,還要「退現金價值」,無疑是「雪上加霜」
現在大家已經可以理解,一旦客戶在投保的前兩年就選擇退保,那麼保險公司實際是虧錢的。然而,中國保監會對人壽保單規定了「最低現金價值」(保監發[1999]90號《關於下發有關精算規定的通知》,人壽保險精算規定的第三部分,可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查看),也就是說,如果客戶在第一年就選擇退保,保險公司不止要虧錢,還要倒貼給客戶「最低現金價值」!
為什麼保監會做這樣的規定呢?那是因為內地保險市場相對而言並不成熟,而壽險產品又較為復雜,誤導銷售現象嚴重,為了保障消費者的權益,保監會採用嚴格的監管方法,來稍稍彌補消費者「被誤導」所招致的經濟損失。
這樣的規定,對於保險公司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保險公司的損失,最終還是消費者自己「買單」
對於那些「被誤導銷售」的、早早退保拿了退保補償的、還要在網上罵保險公司騙子的消費者,保險公司已經徹底放棄治療了。不過,保險公司可不是傻子:難道這些XX所造成的損失要我們自己兜著?
當然不會!我們可以在產品定價時把價格定得高一點,讓沒退保那部分人繼續交保費來分攤這些損失嘛!
而事實上,在這樣的監管環境下,保險公司都是這樣做的。這種做法對於那些沒退保的忠實客戶而言,無疑是極其不公平的,因為他們付出了比原來更多的保費,用來彌補那些因為銷售誤導而早期退保的客戶給保險公司造成的損失。
同理,在內地這種「帶病投保」嚴重的保險環境中,對於那些健康的客戶,也是極其不公平的,因為他們付出了比原來更多的保費,用來彌補那些帶病投保客戶給保險公司造成的損失。
最初兩年退保價值為0,合理又公平
好了,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香港保險所設置的最初兩年現金價值為0是否合理呢?
這項設定很合理,而且這項設定也正是香港作為一個成熟保險市場的體現:銷售誤導現象少,退保率低,投保人無需為提前退保的部分人「買單」,因此價格更便宜、公平。
盡管如此,全球也沒有任何一個保險市場能夠完全杜絕「銷售誤導」現象。因此還是那句老話,保險是一項長達幾十年甚至是終身的投資,在購買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考慮,多做功課,咨詢專業人士,以防被騙或被誤導,盡量避免退保的發生。
F. 香港保險業近年發展
近年來,香港保險在內地走紅,
折射出內地居民日益迸發的保險需求,
也讓人們看到內地保險市場所蘊藏的巨大潛力。
隨著內地保險業回歸本源、開放升級,
已經建立起緊密聯系的內地和香港保險業將會迎來更深層次的合作。
整個香港保險業都在急切期待著內地為香港保險帶來新的貢獻與活力。
制度的融合,如何建立粵港澳大灣區三地三種制度的金融監管協調溝通機制,
加強跨境金融機構監管和資金流動監測分析合作,有效地把控金融風險,
是一個需要水滴石穿,艱難探索的過程。
G. 2008年保險業保費收入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⑴材料說明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國商業保險迅速發展。⑵①積極發展商業保險,在一定程度上能把社會上閑散的資金集中起來,提高資金積累速度和資金資源的有效分配,為經濟發展提供動力和支持力。②購買人身險、財產險,是居民針對風險本身的一種投資行為,是一種理財手段,有利於增加居民收入。③商業保險是把分散的社會資金集中起來,用以補償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損失的一項措施。人身險、財產險的快速發展,有利於補償各種災害造成的損失,為企業生產發展和人民生活穩定提供重要保障。
解答本題時要透過材料中的數據把握它的經濟實質,保費收入增長,說明人們收入增長,收入的增長,說明經濟的發展,所以說,保費收入的增長,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的穩定。
H. 2008-2019年中國保險市場保費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中國保險業的形成。1、伴隨著外國資本輸入而傳入的。19世紀初,西方列強開始了對東方的侵略,外商保險公司作為保險資本輸出與經濟侵略的工具進入中國。2、最早在我國經營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是英國商人。於1805年在廣州設立的廣州保險公司。尤其是在鴉片戰爭之後,美、法、德、日等國紛紛憑借與清政府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所給予的種種特權,在中國設立保險公司,控制中國保險市場。3、外商保險公司對中國保險市場的搶占及西方保險思想的形響,引起華商起而仿效。中國民族保險業的得到發展。4、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民族保險業受到沉重打擊。5、1949年10月20日,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於正式成立,該公司的基本方針是「保護國家財產,保障生產安全,促進物質交流,增進人民福利」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成立,標志著新中國保險事業的開始。6、由於「左」的錯誤思想,1958年10月國內保險業務被迫停辦,中斷20年,直到1980年恢復。7、88年以前,中國的保險業只有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一家獨攬天下,這種壟斷經營保險業務的保險市場模式,必然阻礙我國保險事業的健康發展。因為這種保險壟斷模式在實踐中顯示出「三重三輕」的弊端:一,重計劃,輕市場。從是重計劃國家總的計劃下達到層層分解、落實和考核等,各級保險企業都抓得很緊,而在市場對保險需求的變動方卻漠不關心。二,重發展,輕服務。不少基層保險企業在經營管理中遇到困難,總希望上級領導出面講話,上級領導部門發文,忽視經驗總結與改進服務質量。三,重眼前,輕長遠。即只注意當前展業、續保,輕市場變動、業務發展趨勢與規模研究等。8、80年至88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是保險市年場唯一的經營者。進入代後期,適應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和社會對保險的需求,我國保險市場逐漸開放,成立了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中國平安保險公司、新疆兵團保險公司、上海友邦保險公司、安田火災保險株式會社等商業保險公司。保險市場獨家壟斷的格局被打破。9、96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改建為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太平洋保險公司、平安保險公司重組機構;泰康保險公司、新華人壽保險公司、大眾保險公司、天安保險公司、華泰保險公司、永安保險公司、華安保險公司紛紛成立開業。美國友邦保險公司、東京海上保險公司、香港民安保險公司、加拿大宏利保險公司先後獲准在中國個別城市營業……群雄逐鹿中華保險市場,構成了我國經濟發展一道璀璨的風景線。10、截止2007年底,全國共有保險公司107家,其中中資公司62家,外資公司45家。此外,還有專業保險中介機構2297家。2007年,中國保險業原保費收入7000億元。2008年上半年我國保險業原保費收入5617.91億元,其中財產險原保費收入1299.27億元,人身險原保費收入4318.64億元。原保險賠付支出1543.88億元,保險業資產總額達到30235.89億元。從經濟,人口規模和增長速度來看,中國的壽險市場潛力在全球范圍內是最好,根據保監會統計,中國保險業總保費收入從1999年的1393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4927億元,復合年均增長率為23.43%,其中壽險業快速增長尤為明顯。中壽險業總保費收入從872億元增加到3,697億元,復合年均增長率達27.22%。按目前保監會公布最新數據顯示,2006年1至11月份全國人壽保險公司保費收入3731.52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10.66%;而1至10月份保費收入則為3380.12億元。而根據2006年保監會發布的《中國保險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到2010年保險深度(指保費收入總額佔GDP的比重)將要達到4%,保費收入超過1萬億元。保險業未來發展空間巨大。保險業已全面對外開放,吸引了國外競爭者蜂擁而至,但外資保險所佔市場份額依然較小。對民族保險業來說,外國公司的進入,既是壓力又是挑戰,為爭奪保險市場,保險公司間競爭很激烈。中國保險業應抓住這個機會,學習外國保險公司的先進經營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自身服務質量和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在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積極發展我國的保險事業,促進中國保險市場的發展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