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場風險:投資者所購買的理財產品面臨的市場風險也大。
(二)信用風險:理財產品的投資如果與某個企業或機構的信用相關,如果這個企業發生違約、破產等情況,理財產品投資會蒙受損失。
(三)流動性風險:在理財產品存續期間,投資者在急用資金時可能面臨無法提前贖回理財資金的風險或面臨按照不利的市場價格變現所致的虧損風險。
(四)通貨膨脹風險:由於理財產品收益是以貨幣的形式來支付的,在通貨膨脹時期,貨幣的購買力下降,理財產品到期後的實際收益下降,這將給理財產品投資者帶來損失的可能,損失的大小與投資期內通貨膨脹的程度有關。
(五)政策風險:受金融監管政策以及理財市場相關法規政策影響,理財產品的投資、償還等可能不能正常進行,這將導致理財產品收益降低甚至理財產品本金損失。
(六)操作管理風險:銀行是理財產品的受託人,其管理、處分理財產品資金的水平,以及其是否勤勉盡職,直接影響理財產品投資的理財收益的實現。
(七)信息傳遞風險:商業銀行將根據理財產品說明書的約定,向投資者發布理財產品的信息公告,如估值、產品到期收益率等。
(八)不可抗力風險:自然災害、戰爭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出現,將嚴重影響金融市場的正常運行,可能影響理財產品的受理、投資、償還等的正常進行,甚至導致理財產品收益降低甚至本金損失。
2. 哪些理財方式是絕對不能碰的,你怎麼看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手裡經濟逐漸活躍起來,理財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變。從以前的銀行存款,理財產品,到股票基金,期貨等傳統金融產品增加了現在的P2P,私募基金,區塊鏈“幣”等,給有閑錢的理財投資人士提供了資產保值和增值的多種途徑和方法。在不斷增高通貨膨脹中防止資產縮水,實現資產保值和增值的目的。但是並不是每一個理財產品都適合,要擦亮眼睛,認真的在魚龍混雜的理財市場上選一選,以防到時候雞飛蛋打,不要說利了,就連本金也沒有了。
以上只是挑選倆種最為常見的“韭菜”工具,希望朋友們在投資理財中擦亮雙眼,避免被收割。對於投資理財,一定要理性對待,如果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較弱,那就選擇比較穩妥的銀行理財產品或者貨幣型基金。如果自己閑錢較多,心理素質又好,抗風險能力能力強,就可以選擇一些高收益高風險的項目如股票,私募基金,期貨等。操作好了,可以實現資產的翻倍增長。當然了,我不建議朋友們去操作購買不熟悉的投資理財產品。譬如 最近的中行原油寶爆倉事件,客戶不僅本金沒了,還需要補繳倆倍的資金平倉,一時叫屈之聲不斷。先不說他們最後與中行的處理結果怎麼樣,至少也可以暴露出大部分的客戶在簽署產品協議時候並沒有理解該產品的權利和義務。。不論最後結果如何,這一次也算給盲目投資人上了一課。
3. 投資理財哪些理財產品不能碰
若您持有招行一卡通,可了解下招行個人理財產品。目前,我行的個人理財產品在主頁上有公布,您可以進入主頁,點擊「理財產品」-「個人理財產品」-「搜索」,分類您需要的產品信息。如需建議,請聯系客戶經理了解。(溫馨提示:購買前請詳細閱讀產品說明書)
4. 理財產品有什麼風險
一般情況下,目前基本上產品都是有風險的,除非合同文本協議上註明是保本產品,沒有註明的都是有本金損失的風險,具體風險程度要視產品的投資標的范圍,投資需謹慎。
購買理財產品前,建議您閱讀合同,留意投資標的范圍,風險介紹等。
5. 常見銀行理財產品陷阱有哪些
銀行理財產品通常有兩種:自有理財產品和代銷理財產品。自有理財產品,因為有銀行自身信用背書及成熟的團隊運作,安全性相對較高;代銷產品,是指其他機構與銀行合作,將產品放在銀行的渠道上進行銷售,對於代銷產品,銀行不負責管理,產品以發行機構自身的信用作保障。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銀行理財產品也存在著不少坑,那麼我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需要注意哪些坑呢?首先,很多人到銀行裡面,看了高收益理財產品就購買,這是不對的。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一定要先辨別清楚產品是銀行自有還是代銷,如果是代銷產品,還要搞清具體的發行機構,看看是否可信。有些老年客戶本來是買理財產品的,卻變成購買了銀行代銷的保險產品了。
再者,即使是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也都不能承諾保本保息,而預期收益率是銀行對理財產品最終收益率的估值做出的評估(一般參考以往該類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但是其並不代表產品到期的實際收益率。不少銀行的工作人員在銷售理財產品時,喜歡把預期收益率報得很高,而沒有進行相應的風險提示。
比如,銀行發售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往往與黃金、匯率、國際油價等高風險標的掛鉤,雖然預期收益率很高,但實際到期收益率是多少,要按照實際結算後的情況來看。而結構性理財產品由於收益波動很大,往往無法達到預期的收益率。
再者,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時,最忌諱的是遇到了飛單或虛假理財。飛單指的是銀行工作人員利用投資者對銀行的信任,出賣不屬於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也非銀行正規的代銷理財產品),從中獲得高額的擁金提成。在通常情況下,銀行工作人員往往替房地產商銷售信託產品。
虛假理財,指的是銀行工作人員私刻銀行公章,私自製作理財協議,利用銀行工作人員的身份,以高息吸收客戶的資金,發行根本不存在的理財產品。這往往是,銀行工作人員假冒銷售理財產品的名義,通過融資獲取大量客戶資金,再轉手借給別人用於投資,收取更高利息。如果投資成功了,對方還本付息相安無事,如果借款方還不出錢,那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錢很可能打水漂。
為了避免出現購買到非本銀行的理財產品,建議大家:①盡量到網銀或者手機銀行上購買理財產品,以確保理財產品的安全性;②如果在網下購買理財產品,一定要仔細看產品的說明書,弄清楚情況再購買;③到中國理財網查詢該產品是否為銀行發行的正規理財產品(所有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必須要到這里登記備案)。
6. 你知曉哪種理財方式千萬不能碰
手裡有點閑錢、風險承受能力一般、金融投資經驗不足的人,期貨、外匯、私募理財等高風險產品不能碰。拿期貨舉例,保證金交易,放杠桿博弈,而且金額較大,一手原油期貨就要好幾萬。如果杠桿過大,碰到行情突變,分分鍾就讓你爆倉。此時的錢真的就是數字而已。股票倒是可以適當參與。因為股票有漲跌停限制,並且有幾千塊就可以入市了,初學者不妨可以嘗試。目前股市低迷,不失為抄底好時機。當然,一些指數基金、貨幣基金也可以初步嘗試。
7. 銀行理財產品四種產品最好別碰,為什麼
樓主你好!
可能是中行董事長肖鋼曾發表文章指出,現在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 ,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一種「龐氏騙局」。我不知道什麼是「龐氏騙局」,但聽到「騙局」兩個字,就會感到害怕,請問? 近兩年,銀行的理財產品由於收益率比定期存款高,期限又普遍比較短,所以受到了老百姓的青睞,一些產品還出現了搶購的情況。從已經到期的產品看,這種短期的銀行理財產品不僅保證了按時償還本金,也兌現了預期收益率。給普通老百姓的感覺是,這類產品基本沒有風險,收益也相當不錯。 那麼,為什麼中行董事長肖鋼會認為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是「龐氏騙局」呢?這恐怕要從銀行理財產品的資金運作情況來看。
通常,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會放到一個「資金池」里,統一進行運作。其中,部分資金會投入到長期項目中去,以獲得較高的收益。而理財產品的期限多數較短,到期後需要靠新發行的理財產品來還本付息。在資金比較充沛的情況下,這種擊鼓傳花的游戲還能玩下去。而一旦出現資金鏈斷裂,金融風險就會暴露出來。這也就是肖鋼董事長所說的「龐氏騙局」。 盡管肖董事長對銀行理財產品心存疑慮,但這並不妨礙各家銀行繼續發行此類產品,包括中國銀行 。從運作模式上看,銀行理財產品與普通的存貸款業務有許多相似之處。不同的地方在於,銀行理財產品受到的監管較少,這恐怕才是肖董事長擔憂的地方。
隨著,利率市場化程度的逐步推進,多數的銀行理財產品會被存款所替代,監管問題自然也就得到解決了。我們可以這么理解,如今的銀行理財產品是利率市場化的實驗品,只要銀行的風險控制能力足夠強,出現「龐氏騙局」的可能性就不大。 肖董事長的文章給每個人提了個醒,讓我們一定要注意到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在購買前,我們一定要認真閱讀產品說明書,看清楚產品究竟是保本的,還是不保本的。不能單看收益率高,就不假思索地投資。
,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還是一種比較適合中國國情的理財方式,但在購買此類產品時,需要注意幾個問題:
一是不要把所有資金集中到同一款產品上,即使碰上一款出問題的產品,也不至於所有資金都收影響;
二是產品的到期時間盡量錯開一些,避免因某一段時間銀行出現問題,而影響到資金的兌付;三是不要集中購買同一家銀行的理財產品,以避免風險過於集中。 如果你仍然對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不放心,還可以考慮其他低風險產品。比如3~5年期的國債,雖然持有期長一些,但風險更低,收益也不錯。加上持有超過半年,還可以提前兌付,享受相應的利息,持有期越長,利率越高,完全可以作為銀行理財產品的替代品。
另外,一些小銀行定期儲蓄利率因為上浮,與不少大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差不多,也可以適當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