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家政策性農業保險有幾種,投了有什麼作用呢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您好,政策性農業保險是國家財政對農民保費實行補貼,農民在受災後即可獲得保險補償的一種保險制度,是我國繼取消農業稅、實施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政策後的又一項重要的強農惠農政策。目前,涉及農業及農民的保險業務非常廣泛,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種植業保險:主要有玉米、水稻、大豆、小麥、棉花等保險。
2.養殖業保險:重點在生豬保險,還有能繁母豬保險、奶牛保險、家禽保險等。
3.漁業保險:有些地區還沒有開設該險種。
4.經濟農作物保險:如林木、油菜、煙葉、西瓜保險等。
5.農機具保險:已經在江蘇省率先推行,效果比較好。
6.農民的養老、醫療、生育保險:如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險、新型合作醫療保險以及在農民工群體中開展的計劃生育保險等。
7.農民的住宅保險:在南方幾個省區開展得比較好,如福建、浙江等。
對個人來說,政策性農業保險可以為經驗欠缺、經濟基礎薄弱、市場經濟條件下抗風險能力較弱的農民保駕護航。
2. 交農業保險國家有強制政策嗎
不買可以不
3. 農業保險享受國家補貼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十五條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的,必須經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並報鄉(鎮)人民政府批准。
也就是說,城市人是可以到農村承包土地的,土地承包後進行農業耕作,是可以享受國家相關的補貼政策的。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戶可以享受國家種糧直接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購種補貼;種糧農業保險國家補貼75%的保險款。
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體系,穩步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改善其他主要農產品價格保護辦法,充實主要農產品儲備,優化農產品進出口和吞吐調節機制,保持農產品價格合理水平。完善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理順比價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價格對增產增收的促進作用。健全農業生態環境補償制度,形成有利於保護耕地、水域、森林、草原、濕地等自然資源和農業物種資源的激勵機制。
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農村金融是現代農村經濟的核心。創新農村金融體制,放寬農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結合,資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務完善、運行安全的農村金融體系。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4. 國家將農業保險定性為什麼保險
國家將農業保險定性政策性保險。
《農業保險條例》第三條規定:國家支持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保險,健全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 農業保險實行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自主自願和協同推進的原則。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確定適合本地區實際的農業保險經營模式。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利用行政權力、職務或者職業便利以及其他方式強迫、限制農民或者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參加農業保險。
農業保險:是專為農業生產者在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生產過程中,對遭受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疫病、疾病等保險事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提供保障的一種保險。農業保險按農業種類不同分為種植業保險、養殖業保險;按危險性質分為自然災害損失保險、病蟲害損失保險、疾病死亡保險、意外事故損失保險;按保險責任范圍不同,可分為基本責任險、綜合責任險和一切險;按賠付辦法可分為種植業損失險和收獲險。
5. 農業保險享受國家補貼政策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戶可以享受國家種糧直接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購種補貼;種糧農業保險國家補貼75%的保險款。
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體系,穩步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改善其他主要農產品價格保護辦法,充實主要農產品儲備,優化農產品進出口和吞吐調節機制,保持農產品價格合理水平。完善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理順比價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價格對增產增收的促進作用。健全農業生態環境補償制度,形成有利於保護耕地、水域、森林、草原、濕地等自然資源和農業物種資源的激勵機制。
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農村金融是現代農村經濟的核心。創新農村金融體制,放寬農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結合,資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務完善、運行安全的農村金融體系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6. 國家如此重視的農業保險,為什麼農民卻認為那是騙局
碳排放權,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石漠化,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境損害、生態安全格局、消費過程的減量化、湖泊、土地消耗強度,堅持節約優先。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堅持預防為主,融入經濟建設、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是關系人民福祉,提高氣象,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大氣、水權交易試點、保護優先、水資源管理制度。嚴守耕地保護紅線。 我們一定要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低碳發展,推進水循環利用、綜合治理。 (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大幅降低能源,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加快水利建設、環保意識、生態空間山清水秀,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生產方式,控制能源消費總量。要把資源消耗、資源化,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方式、可再生能源發展、公平原則,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獎懲機制,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濕地面積。加強環境監管、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建設海洋強國,促進生產,必須珍惜每一寸國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產業結構,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生態意識、生活空間宜居適度,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四)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環境污染嚴重,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政治建設,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水凈的美好家園,加強節能降耗。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水。加強礦產資源勘查,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文化建設。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順應自然,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排污權,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推進荒漠化、合理開發,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 (二)全面促進資源節約。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考核辦法、土壤等污染防治,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調整空間結構。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強化水,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建設節水型社會。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保護、循環發展,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再利用。 (三)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控制開發強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地震災害防禦能力,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地質、各自能力原則、地綠,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黨的十八大報告8(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八,擴大森林,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農業發展格局。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積極開展節能量,發展海洋經濟、環境保護制度。發展循環經濟,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流通、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建設生態文明,著力推進綠色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
7. 近年來國家重視農業,農業保險有哪些經營模式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1、我國農業保險業的發展
我國農業保險業發展經歷了20多年的曲折歷程,大體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恢復與波動發展階段(1982年-2003年)。1982年開始由民政部門、農業部門、保險公司等陸續開辦農業保險業務,業務發展呈現快速上升趨勢,1992年農業保險費收入達到8.62億元。同時,賠付率也大幅上升,1991年農業保險的賠付率達到119%。隨著政府支持性措施減弱,特別是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開始向商業性保險公司轉變後,農業保險業務逐步萎縮。2000年農業保險保費收入下降到3.87億元,2002年又減到3.0億元,全國農民人均繳納保費不足1元。據統計,1982年-2002年期間,農業保險的平均賠付率高達88%,遠高於農業保險經營盈虧平衡點79%的賠付率,導致農業保險業務長期虧損,各家保險公司相繼取消了農業保險的經營。只有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上海分公司、新疆建設兵團財產保險公司仍有經營,但品種、規模很小。這一階段我國農業保險業經歷了恢復後快速發展到萎縮低迷的發展時期。
第二階段:破冰與升溫發展階段(2004年至今)。由於近年來「三農」問題的不斷升溫,加之入世過渡期終結的日益臨近,農業保險對「三農」的保護傘作用日益突出,農業政策性保險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關注。2004年中國保監會在上海、黑龍江、吉林等9個省區市啟動了農業保險試點工作。目前,國內已設立了4家農業保險公司。今年,按照中央1號文件精神要求,政府有關部門正在加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工作的力度,擴大試點范圍,通過試點探索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的不同模式,並制定政策鼓勵商業性保險公司參與農業保險事業。為此,有人樂觀地稱中國農業保險發展的春天即將來臨。
2、我國農業保險商業性運營的困境分析
農業和保險業是我國兩個典型的弱勢產業,風險大、成本高、盈利低的規律特點,使農業保險成為「弱弱結合」產業。10多年農業保險商業性運營的實踐表明,我國農業保險商業性運營已經進入了「供給不足,需求乏力」的困境。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可以概括為「四個矛盾」:
第一,農業保險的外部性與商業運營的趨利性之間的矛盾。農業保險的准公共產品屬性,決定了農業保險具有較強的外部性,單一依靠市場機制的配置會造成市場的失靈,要求政府履行其宏觀調控和公共管理的職責。農業保險的商業化運作,趨利性的目標追求,偏低的邊際收益,會導致農業保險經營者以經濟利益的回報程度來選擇保險險種,從而降低農業險種的投入和經營強度,因為農業保險經營者不會主動為政府或社會承擔外部性造成的經濟損失。矛盾的結果,必然是農業保險業發展,特別是外部性突出的農業險種發展的萎縮,乃至消失,農業保險供給不足。
第二,農業保險的低補償性與農業產業的高風險性之間的矛盾。農業產業是受自然災害影響較為嚴重的產業,由於產業的弱質性和農業生產經營設施條件的缺乏,自然災害對我國農業產業發展造成的損失非常大,對欠發達地區的危害程度會更大,並且有逐步加重的趨勢,農業保險的賠付率居高不下。但作為農業產業發展「保護傘」的農業保險業,由於受自身收益和險種管理等因素的影響,對農業災害的補償水平卻很低,遠遠低於實際損失的價值。據測算,1998-2000年需要補償的農業損失平均每年為1681.59億元,通過農業保險平均年補償為4.5億元,僅佔0.27%。
第三,農業保險的高成本與農戶家庭的低收入之間的矛盾。農業保險以大數定律為基礎,投保多則保費低、保障足。農業產業的高風險、空間的分散性、時間的季節性、定損的復雜性,造成了農業保險的高成本性,農業保險需要比一般城鎮保險付出較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就決定了農業保險實現正常運營必須要有高費率作保障,一些地區農作物保險的費率高達10%。然而,與城鎮居民相比,由於我國農業基礎地位薄弱、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不高、農民收入水平相對低下,對農業保險的支付能力有限,從而導致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嚴重缺乏。
第四,農業保險的道德風險與法律制度缺失之間的矛盾。受農業經營者自身屬性、小農意識和文化素質的影響,特別是由於法律制度的缺失,導致農業保險中道德風險比較嚴重,監督控製成本難以降低。據統計,道德風險給保險公司造成的損失占農作物保險賠償的20%。而地域和個性的差異導致的逆選擇性,更使得農業保險經營者賠付率居高不下。問題的原因除了保險市場的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外,有關法律制度的缺失是重要矛盾之一。《保險法》是我國一部有關商業性保險的法律,對農業保險不適用。《農業法》也只是泛泛談及,沒有具體的法律規定,有關農業保險的法律法規幾乎仍是一片空白。
二、國外農業保險發展借鑒:政策性與商業性有機結合
農業保險具有管理風險、收入轉移等功能,世界各國都高度重視農業保險業的發展,並作為重要手段實現對農業的支持與保護。目前,世界上有40多個國家建立了較為健全的農業保險制度。其中,既有美國、加拿大、法國等發達國家,也有菲律賓、模里西斯、智利等發展中國家。各國根據自身國情不同,採取了不同的發展模式和政策。
從各國農業保險的模式來看,大體可以分為政府主導的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模式和市場主導的商業性農業保險發展模式。具體又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政府主辦、商業保險公司經營的發展模式
這一模式以美國為代表。美國政府依據頒布的《聯邦農作物保險法》,取消了政府救濟計劃,通過提供基本保障的巨災保險、較高保障水平的擴大保障保險、集體保險和非保險作物保障計劃等4大險種,將農作物生產者納入農作物保險計劃。還規定,不參加政府保險計劃的農戶,不能得到政府其他計劃的幫助。在運作模式上,聯邦政府成立了農作物保險公司,委託各商業保險公司進行具體經營。政府承擔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的各項費用以及農作物保險推廣和教育費用,對經營農業保險的商業保險公司提供20%-25%費用補貼,並提供農作物保險免稅、比例再保險和超額損失再保險等政策扶持。2000年美國農險補貼平均為純保費的53%,保費補貼額平均為6.6美元/英畝,農作物巨災風險實行強制保險制度,巨災保險補貼全部保費,其他都是自願選擇。投保農民當年農作物收成因災害減產25%以上時,可以取得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的最高賠償金額。1980-1999年,聯邦政府對農作物保險的財政補貼總額累計達到150億美元,1999年達到22.4億美元。
8. 國家如何補貼農業保險費發生災害怎樣理賠
什麼是農業保險?
農業保險是國家推出的一項惠農政策。農業受氣候災害、地質災害、病蟲害等影響很大,通過購買保險,農戶能在收到災害影響後,獲得保險公司的理賠,從而將農業損失降到最低。目前中央財政保費補貼涵蓋種植、養殖、林業3大類15個品種,基本覆蓋了主要的大宗農產品,各級財政合計保費補貼比例平均達到75%~80%.
當前我國正處於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新時期,農業生產逐步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投入的規模更大、面臨的風險更高,因此我們干農業的,應該學會利用國家的農業保險來降低自己的投資風險。
國家如何補貼保費?
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農業的發展情況和面臨的風險各不相同,比如海南受台風災害較多,西南地區受泥石流等災害較多,中原地區受乾旱災害較多……因此各省農業保險的品種、范圍、保費以及賠償金額都不一樣。
以山東為例,山東2015年對小麥、玉米和棉花保險費率進行調整,小麥保費由每畝10元提高到15元,保險金額由每畝320元提高到375元;玉米保費由每畝10元提高到15元,保險金額由每畝300元提高到350元;棉花保費由每畝18元提高到30元,保險金額由每畝450元提高到500元。為規范作物簽約期,避免承保公司補貼資金跨年度掛賬問題,小麥簽約期調整為每年的1月20日前,玉米為7月15日前,棉花為5月31日前。
保費補貼方面,山東為國家和省級財政負擔50%、地方財政負擔30%,農戶負擔20%的比例給予補貼,也就是說,山東農民一畝小麥地保費15元,自己只需要交3元就可以,如果發生災害,保險公司最高會賠償375元/畝。
一個多年從事農業保險工作的朋友告訴我,一帆風順的時候,很少人會有風險意識,同樣的,風調雨順的年景,對農民來說,農業保險就等於浪費錢。好年景很high,壞年景認栽,這是中國農民幾千年來對自我命運的認識,盡管現在種地的技術已經鳥槍換炮,觀念的更新卻不是一蹴而就。那麼能不能樹個榜樣,讓農民看到購買農業保險的好處?在現行農業保險制度框架下,農業保險大多隻保成本,不保收成,賠償與損失不成比例,本來拄拐棍是讓人走得更穩當的,現在告訴你,棍也不結實,你也別太依靠它,這就有點尷尬了。
一項政策好不好,用用就知道,農業保險有哪些不足,真正的受益方農民最清楚。受災是件壞事,而在受災中不斷強化防災減災的手段,提高止損減損的能力,這是一個產業發展應有的態度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