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銀行在銷售的理財產品有多少是自己的
在銀行供銷的理財產品有很多類,你可以通過閱讀招募說明書發現各相關人的地位,主管看管理人是誰。
1、管理人是銀行自己或他們的一個部門,就是銀行的。一般收益比較固定且較低、期限比較短的是銀行自己的,主要投資於結構化存款和票據;
2、管理人是保險公司,或同時提供一些非理財方面保障的,是保險公司的,都是投資連結險;
3、管理人是證券公司、信託公司或有第三方顧問的,是證券公司的集合理財或者私募基金,一般投資的資金起點比較高;
4、公募基金(一般說的開放式基金)也算一種,是各基金公司發的。
⑵ 各大銀行的理財產品是銀行自己的嗎
有的是,有的不是,所以說你在投資之前一定要問清楚這個,因為有的風險還不小,但是因為有銀行這層偽外衣,所以會給人安全的錯覺。之前出事的也不少。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決定投資品種,總之記住一句話,收益和風險是成正比的。
⑶ 為什麼銀行職員自己幾乎不買銀行賣的理財產品
雖然說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櫃台就設在銀行營業廳內,但是它跟普通儲蓄業務的窗口是不放在一起的,也就是說,理財產品跟儲蓄業務分屬銀行的不同體系。所以理財產品不像銀行儲蓄,是可能會產生虧損的。
而很多理財產品的銷售人員為了個人私利,經常向咱們無知的普通投資人推銷高風險的投資產品,這產品不出事還好,一出事就悲劇了。
那麼銀行理財到底有哪些套路呢?
套路一
除了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以外,有時候還會代銷保險、基金、信託等業務。有很多小夥伴就上了套,本著賺取收益的目的去銀行買理財產品,卻被銷售人員混淆了概念,買成了保險。
保險沒有存取和利息的概念,能不能獲取保險金是不確定的。而且銀行賣的保險,基本上都是理財型的保險,保障的功能很小,所以就算你想買份保險,最好也別選擇銀行。
套路二
有些時候銀行會把代收產品當成自發的產品賣,可能還會向客戶隱瞞風險。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買的其實不是銀行的產品。而風險也不是銀行承擔的。
套路三
銷售人員介紹的預期收益率中所提到的年化,並不是到期後能拿到的收益比例,而和收益的計算陷阱都沒有那麼簡單。收益套路是無窮盡,只能自己注意一點,以免踩進了陷阱。
凡是口頭承諾百分百保本保息的,大多數都是套路,最好能讓銷售人員把所有的承諾都寫合同,這樣如果有糾紛,也能算個保障。
⑷ 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銀行自己有投入嗎
一般都是客戶找銀行,銀行通過預審批,感覺可以的話就以理財的方式向民眾推廣,從中賺取中間業務收入,一般不會有自己的理財產品。
⑸ 請教專業人士銀行理財產品是銀行自己設計的還是銀行銷售的理財公司的產品呢
可以說大部分是銀行自己設計的,是如何設計出來的那?加入一款理財產品是160天的年化收益4.5%,來源是這樣的,一家公司想要借錢,160天後可以換給你,還給你時可能給你的利息是6.0%,多處的1.5%銀行賺走了!,所以銀行給到客戶的是4.5%,當然一般理財產品的審核比較嚴格,通常會選擇有規模信譽度很好的公司。所以基本上很少有理財產品虧的!
⑹ 銀行賣的理財產品是銀行自己經營的嗎
這個不一定,銀行有些是基金之類的,這個不是銀行自己的,還有一些是信託產品等等。
⑺ 銀行有自己的理財產品嗎
當然有了。
在金融市場上,各家銀行都推出了自己的銀行理財產品,如工商銀行的「穩得利」、光大銀行的「陽光理財」、民生銀行的「非凡理財」等。可從以下幾方面來對眾多銀行理財產品進行分類:
根據幣種不同
銀行理財產品一般包括人民幣理財產品和外幣理財產品兩大類。根據客戶獲取收益方式的不同。
銀行理財產品還可以分為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
保證收益理財產品,是指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支付固定收益,銀行承擔由此產生的投資風險。
非保證收益理財又可以分為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
1.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是指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保證本金支付,本金以外的投資風險由客戶承擔,並依據實際投資收益情況確定客戶實際收益的理財產品。
2.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是指商業銀行根據約定條件和實際投資收益情況向客戶支付收益,並不保證客戶本金安全的理財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