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家好,我是一名金融投資理財的業務員,現在感覺通過發傳單尋找客戶,效果不怎麼好,有沒有比發廣告更好
現在已經是個網路年代了,可以通過網路來發布信息,例如 qq,微信,微博
㈡ 有規定說不允許銀行理財產品承諾保本保息嗎
銀行有保本型的理財產品,也就是理財產品的賣家,一般就是開發理財產品的金融機構。投資人一般應該注意發行者的研發、投資管理的實力。
實力雄厚的金融機構發行的理財產品更加可靠一些。另外,一些投資渠道是有資格限制的,小的金融機構可能沒有資格參與這些投資,這樣就對發行者造成了投資方向的限制,最終會影響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因此,實力雄厚的機構的信用更加可靠。
任何理財產品發行之時都會規定一個期限。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大部分期限都比較短,但是也有外資銀行推出了期限為5~6年的理財產品。所以投資人應該明確自己資金的充裕程度以及投資期內可能的流動性需求,以避免由此引起的不便。
當投資長期理財產品時,投資人還需要關注宏觀經濟趨勢,對利率等指標有一個大體的判斷,避免利率等波動造成損失或者資金流動性困難。
㈢ 國家有沒有明文規定不能發傳單
你說的不是傳單,應屬街頭廣告,這個國家並沒有法律條文禁止,只是城管以有礙市容為由干涉。
㈣ 哪條法律不讓發傳單
當然會涉及到法律問題,首先是傳單的內容必須合法,其次是發放的方式也要符合管理規定和要求,不能影響交通、衛生、環保、治安等等。
㈤ 警惕,理財中的三大禁忌,你犯了幾條
一、混淆收益率
對大多數投資小白來說,眼花繚亂的理財產品宣傳單上唯一能看懂的就是收益率。看完某投資公司的理財產品傳單,隨機選中一款90天4.3%利息的理財產品,買了5萬元。
可到還款的時候傻眼了,立馬去投資公司理論。說到期不是能拿到2150元(5萬×4.3%)收益嗎?為什麼只給我537元?
這犯了很多投資者常犯的錯誤:混淆了「年化收益率」和「實際收益率」。一些銷售人員在推薦理財產品時會有意地忽略「年化」二字,一味地強調收益率數字。而張女士買的這款產品的4.3%是年化收益,到期應得利息是5萬×4.3%÷12×3≈537元,因為該產品是3個月期限,並不是一年。
溫馨提示:要想投資理財,先要學會怎麼計算收益。
二、只看收益不看投資期限
追逐高收益是每個投資人的天性,但是往往收益越高,投資期限就越長。所以,不少人在投資的時候盲目追逐高收益,投了個1年以上的長標,後面出現資金周轉不開的情況。
幸好有的理財平台有債權轉讓功能,但都需要手續費,加上債權轉讓的折價率,到期時間越長,折價率就越高。在急需資金周轉的情況下,你只能低價轉讓,可能轉讓後自己的本金還會虧損。
溫馨提示:投資理財要有資金規劃,近期要用的資金選擇短期理財產品,長期閑置資金可選擇中長期理財產品。
三、心態過於恐慌
生活在一線城市的一名國企職工,退休後攢了40萬,在朋友介紹下開始炒股,由於當時股市行情不好,跌宕起伏。加上心態也不好,股票剛漲一點就想大量買進,剛開始跌一下就想全部拋售,一年下來虧了一半。
後來P2P理財大熱,余額寶一路飆升……朋友多次介紹一些穩定靠譜的理財項目給她玩,她都拒絕了,她選擇把剩下的20萬存進了銀行。
1年過去了,20萬還是20萬,就多了幾千利息,但朋友的20萬卻帶來了五六萬的收益。雖然看著眼紅,但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怕是以後都得把錢存銀行了。
溫馨提示:投資理財也要先學會一些基本的理論知識,在小試牛刀中吸取經驗教訓,而不是想一口氣吃成個胖子,過度恐慌只會讓自己錯失更多好的投資機會。
㈥ 為什麼投資理財不允許發傳單
可能是覺得發傳單顯得不正規吧,可信度降低了。但是也不一定,有的正規公司為了宣傳,有時候也是發一些宣傳冊的。我收到過青島中睿博遠的宣傳冊,還掃了他們的微信,離得近還去看了看呢。還是要看公司的吧。。。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