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關中國經濟的問題
《培訓與資訊》第7期(總第十四期)
作者:陝西省計劃幹部培訓中心 加入時間:2005-8-15 9:25:26
關於編制「十一五」規劃需要把握的幾個問題
陝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 李忙全
同志們:
未來五年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階段。編制好具有前瞻性、針對性和導向性的「十一五」規劃,對於抓住並且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順利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但編制好「十一五」規劃,難度也不小,因為要使它成為既是一個發展規劃,又是一個改革規劃,許多地方要打破常規,有所創新,所以說有難度。雖然經過一年多的大量調查研究,前一段時間,我委分頭對各市「十一五」思路聽取了匯報,了解了各市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以及在「十一五」期間的重大建設項目,進一步完善了省上的思路。因此,我們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規劃部門所做的艱苦工作,得到領導認可,省上和各市都已形成了基本思路,對一些重大問題研究多數已經破題,有些問題還需要再深入研究。研究討論的過程,也是提高認識、統一認識、達成共識,進一步熟悉省情、市情、縣情的過程,因此,歷經這些過程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圍繞進一步做好「十一五」規劃需要深入研究的幾個重大問題,談幾點看法,以期引起大家的深入研究和討論。
一、深刻認識「十一五」規劃的時代背景
認真分析規劃編制的時代背景,從而准確把握時代背景對規劃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是編制好規劃的一個重要前提。
1.「十一五」規劃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非常關鍵的時期
(一)「十一五」規劃是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後編制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我國實現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前兩步目標在全國基本實現。(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為基數,當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達到500美元;這一步1987年已提前三年實現。第二步是到20世紀末,2000年,全國人均GDP超過800美元,從總體上達到了小康,2003年全國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我省2000年,550美元,2003年785美元,2004年800美元(2883.51億元),預計2005年可達到3200億元,再翻一番,人均達到1000美元,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萬億美元,人民生活基本達到小康水平;200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1.2萬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了1000美元,第二步目標也已實現。第三步,在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大體上達到人均四千美元,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黨的十六大提出了第三步戰略目標,即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是在本世紀頭二十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6個更加)。所以「十一五」規劃必須體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研究提出未來五年我省、市、縣的階段性目標、任務和重點。作為五年的階段性目標如何細化和具體化;今後五年要解決哪些問題,哪些方面要有突破,突破到什麼程度等。
(二)「十一五」規劃是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後編制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十一五」規劃有一個重大的時代背景,那就是科學發展觀的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確立,體現了我國在發展指導思想上的重大轉變,標志我黨執政理念的一大飛躍,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領域的具體體現,是我們加快發展、深化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她將從根本上改變過去我們在發展規劃編制中的一些傳統思維模式,特別是關於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將深深地在「十一五」規劃工作中打上烙印。「十一五」規劃編制的成敗好差,關鍵在於能否充分體現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能否在規劃理念、規劃體系、規劃內容、規劃方法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以及在各級各類規劃中貫穿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真正編制出一個面貌為之一新的發展規劃。對此,我們各級規劃部門都已做了一些工作,但還要繼續深入研究,把這一重要指導方針落實到整個規劃綱要當中。
(三)「十一五」規劃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後編制的五年規劃。黨的十六大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十一五」規劃既不同於以物質平衡為中心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規劃,也不同於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時期或者說兩種體制「膠著」時期的規劃,當然也不同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完善條件下的規劃。「十一五」規劃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但又不夠完善的體制背景下編制的規劃。這是「十一五」規劃編制的特殊體制背景。「十一五」規劃如何適應和反映這一體制特徵,一方面要體現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的特點;另一方面要體現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宏觀調控導向作用的特點。正確區分市場的作用與政府的作用,明確哪些是通過市場機制來調節的,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克服過去平衡重於發展的觀念,最大限度的調動人的作用。哪些是需要政府來實施的,公共服務等基礎性、公益性事業需要政府辦,要把二者有機的結合起來的,這也是編制規劃需要著重考慮的重點問題,對此,需要在編制規劃過程中深入分析。
(四)「十一五」規劃是我國處在重要戰略機遇期、進入新一輪經濟增長上升期條件下編制的五年規劃。到2010年全國人均GDP將達到或可能超過2000美元,處在由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關鍵階段,也是經濟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的重要階段。國際經驗表明,在這一時期,消費結構、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將加速調整,加快發展的各種基礎條件已經具備。如果處理得當、搞得好,可以保持較長時間的快速發展,順利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黃金發展期」。如英國在18世紀的發展,日本在明治維新後的發展,美國在上世紀的發展,都是抓住了機遇期而發展成為世界強國的。同時在這個階段,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產業之間以及佔有資源不同的人群之間的收入差距還會拉大,而隨著收入提高及差距拉大,各種利益關系日益復雜,如果處理不當,就容易引發社會不穩定,即「矛盾凸現期」。「拉美陷阱」就是前車之鑒:2002年,巴西人均GDP超過了3000美元,城市化達到82%,但貧困人口卻佔到國民人口總數的34%。一邊是現代化,一邊卻產生了那麼多窮人;有增長、無發展,大多數人享受不到現代化的成果,財富集中到少數人手中,加劇社會矛盾,這就是人們常提到「拉美陷阱」。面對這樣一個戰略機遇期,既失誤不得,機遇是轉眼即逝,必須緊緊抓住,很好利用藉以加快發展我們。
總之,從宏觀上講,「十一五」規劃的起點是「四新」:新的增長態勢,新的增長空間,新的增長動力,新的發展理念。因此,也要求我們必須把「十一五」規劃編製成為面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貫穿科學發展觀的、體現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切實把握並充分利用戰略機遇期的前瞻性、針對性和導向性強的發展規劃。
2.加快發展是我省「十一五」主題
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在於實現經濟社會更快、更好的發展。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第一要務,發展是永恆的主題。對欠發達的陝西而言,加快發展尤為緊迫和重要。
第一,只有加快發展,才能在戰略機遇期內有所作為。當前,我省經濟發展已進入快車道,和全國一樣,正處在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實現加快發展的有利條件很多。一是發達國家和我國東部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大規模向西部轉移。二是中央將繼續堅定不移地推進西部大開發。三是國家把提升製造業水平作為調整經濟結構的重點,這對具有裝備工業優勢的陝西來說是難得的機遇。四是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問題,有利於我省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五是中央提出力爭再形成若干外資密集、內外結合、帶動力強的經濟增長帶的要求,為我們加快「一線兩帶」建設提供了新的機遇。六是我國已進入重化工時代,能源需求加劇,必將帶動我省能源化工產業加快發展。我們可以利用的發展機遇,還遠不止這些,隨著形勢的發展,新的機遇還會隨之而來。如果我們抓住了機遇,就能贏得主動,取得歷史性發展;錯過了機遇,就十分被動,發展前景就可能變得很艱難。這里的關鍵在於,我們必須十分珍惜和切實用好這些機遇,把握和運用現代化建設規律,辯證地認識和處理與發展相聯系的各方面重大關系,不斷地創新出發展新思路,順利實現既定的戰略目標。
第二,只有加快發展,才能縮小與沿海地區的差距。「十一五」時期,我省堅持加快發展,是在認真研究國際國內形勢、客觀分析省情的基礎上提出的。據專家測算,如果美國年增長率為3%,中國年增長率為8%,那麼中國需要68年才能實現人均GDP與美國相當;如果美國增長率為4%,中國增長率為7%,那麼中國需要118年才能趕上美國。因此,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建設始終是發展最核心、最基本的內容。從國內形勢看,盡管近年來我省經濟社會保持了持續快速增長的好勢頭,但橫向比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沿海不少省市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奮力向「率先實現現代化」的目標邁進,有九個省市目前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我省2010年11000元的奮斗目標,在全國遙遙領先。東北三省經濟總量和人均收入本來就比我省高,現在又利用國家振興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的機遇進一步加快步伐,首批就上了一百多個優勢產業項目,發展態勢咄咄逼人。在西部12個省區市中,我省GDP居第4位,城鎮居民收入居西部第8位,農民人均純收入僅居西部第10位。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我們和發達地區之間的差距,清醒地認識我們面臨的嚴峻挑戰。基於此,我們提出了要堅持加快發展,就是要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牢牢抓住加快發展這個根本任務,這一點任何時候不能動搖、不能放鬆。經驗和教訓一再告誡我們,不發展就不能縮短差距,不發展就難以找到出路,不發展就得不到群眾的擁護。可以說,加快發展才能凝聚人心、增強信心;加快發展,陝西才有希望。
第三,只有加快發展,才能解決陝西的現實問題。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沒有一定的發展速度,沒有物質財富的積累,就談不上發展。實踐充分證明,解決陝西所有問題的關鍵靠發展。只有在質量和效益的前提下,爭取較快的發展速度,才能有效解決陝西面臨的諸多現實問題。如果我們的發展速度上不去,我們就會遇到許多過不去的「坎」。最為緊迫的是兩個「過不去」,即財政過不去和就業過不去。各級公共財政如果長期捉襟見肘,就難以擔當起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天然提供者的角色,就難以有效利用宏觀調控手段加強社會事業的薄弱環節,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就難以普遍提高人民群眾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福利,實現以人為本的發展目標。城市貧困問題的核心是就業問題,擴大就業是當前最根本的發展。全省現有30多萬城鎮下崗失業人員,每年新增勞動力約15萬人,農村370萬剩餘勞動力需要轉移,就業將長期處於高壓狀態。加之在國有企業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雙重轉變時期,隱性失業顯性化,就業壓力更是長期存在的突出困難。勞動力是一種不能存儲的特殊資源,如果不能實現充分就業,實際是對社會資源的浪費。我們必須實行積極擴大就業的政策,通過加快發展,每年必須創造30萬個以上就業崗位,才能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為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創造雄厚的物質基礎。
第四,只有加快發展,才能實現既定的戰略目標。我們從陝西的省情實際出發,著眼全國發展大局,制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建設西部經濟強省的「三步走」規劃。「十一五」規劃初步確定到2010年生產總值達5000億元。這是全省人民共同意志的體現,也是我們矢志不移的奮斗目標。如果沒有10%以上的速度就不能如期實現這一目標,也難以跟上全國的發展步伐。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我們這里講的速度,是指實實在在的速度,是講質量、重效益的速度。要在較長時期內始終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和根本指針,緊緊抓住結構調整這條主線,加快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著力推動科技進步,促進結構優化升級,降低成本和消耗,走出一條又快又好的發展路子。
二、關於「十一五」期間我省要著力研究的幾個問題
(一)關於「三農」問題
「三農問題」是關系我省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個根本性問題,解決「三農」問題是「十一五」的重要任務。「三農」問題的實質是城鄉二元結構,是農業的小生產與現代化的大生產之間的矛盾。國家在分析「十一五」的環境時,認為有兩大難題,一是「三農」,二是西部,我省把兩大難題都佔了。「三農問題」難就難在眾多的不斷增加的農村人口和有限的、而且不斷減少的水土、資源之間的矛盾,全省6344萬畝耕地(2003年),74.5%屬於坡耕和旱耕地,讓生活在這塊土地上2483萬農民(人均2.56畝)。無論採取什麼樣的措施也無法實現人均3000美元的小康生活。(2005年糧食播種面積5100萬畝,人均2.1畝)。過去在解決溫飽問題階段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價格解決農業問題的辦法在現階段已經不行了,因此,中央提出五個統籌中,要統籌城鄉發展,指出了解決問題的方向,怎麼統籌,國家發改委馬凱主任說:解決農業問題要兩手抓,一手抓擴大分子,一手抓縮小分母。擴大分子就是農業本身,不斷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延長產業鏈,加大財政轉移支付,使農業盡可能創造更多的GDP,縮小分母就是要減少農村人口,大力推進城鎮化戰略。「十五」計劃提出實施城鎮化戰略,但由於配套的制度和政策沒有根本調整,導致城市化戰略實施中出現偏差,「土地城市化」的速度大大快於「人口城市化」速度,出現了大量「種田無地、上班無崗、低保無份」的「三無農民」,加大了解決「三農」問題的難度。從鼓勵「就地轉移」、到發展小城鎮再到允許農民進城務工經商、實施城市化戰略,說明城鄉分割的體制逐步松動,但城鄉二元結構的問題並未解決。據統計,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八十年代中期的1.8:1,擴大到2004年的3.2:1。城鄉居民公共衛生資源分布差異大,農村人口佔全國人口的近70%,而公共衛生資源不足全國總量的30%。農村人口醫療保險覆蓋率只有9.58%,城市則為42.09%。如果考慮到城市居民在住房、社會保障、公共衛生和教育等方面享有國家的補貼,實際差距約為5至6倍。從我省情況看,2004年,鄉村人口2483.23萬人,佔67.02%;農業從業人員佔52%,農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3.7%。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和全國一樣,近幾年我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擴大,城鎮居民收入與農村居民收入由2000年的3.5倍擴大到2004年的4倍。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7493元,農民1867元,(全國農民2936元,我省差1069元,名列全國倒數第6位,上海7337元,差5470元,是我省3.93倍)。全省2483萬農村人口中,仍沒有解決溫飽問題(625元以下)380多萬人收入在870—625元。據統計,當前中高收入家庭標准由年收入3萬元提高到5.1萬元,在佔全國人口40%的城鎮人口中,5.1萬元收入家庭佔到27%。考慮到城鄉居民享受不同公共產品以及農民生產資料投入的因素,城鄉居民收入的實際差距還更大一些。城鄉面貌的變化程度也有很大差距,城市越來越漂亮、甚至豪華,農村面貌改善較慢。最大的不公是教育,最大的不平是醫療,目前採取的諸多取消農業特產稅和逐步取消農業稅等減輕農民負擔的做法,受到了農民的普遍歡迎,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城鄉收入差距過於懸殊的狀況,但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面對一個財富的中國和一個貧富差距擴大的中國,不僅僅是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投入,也不僅僅是扶貧、開發和政策支持。還需要真正實現農村人口的城市化。化解城鄉化二元結構的根本出路是工業化和城市化。實現西部經濟強省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任務之一就是要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沒有2483萬農村居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實現全省的小康。科學發展觀要求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但不能僅僅以1222萬人城鎮居民為本,還要充分考慮2480多萬農村居民的發展需要和切身利益。
目前只允許農村勞動力在城市務工,不允許在城市落戶,農民不能變市民的政策,不符合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也反映出城鄉分治的思想並沒有根本改變,反映出長期形成的把農民囿於農村地區解決「三農」問題的思想沒有根本扭轉。表面上看,近幾年的城市化水平提高很快,但這僅僅是統計意義上的城鎮人口,是把農民工為主體的「未落常住戶口的人」統計在城鎮人口的結果。這部分人口,不能在城市自由定居落戶;其家屬得不到戶籍人口可以享有的婦幼保健和義務教育;他們若失業或收入在低保水平之下,得不到失業保險和低保等社會救助;他們若退休了,得不到當地城市政府的養老保險。將農民工及其家屬算在城市,將其收入也算在城市,這不僅僅是統計口徑的變化,其實質意義是城鄉利益格局的調整。不允許農民工在城市落戶,意味著打工地政府對農民工及其家屬不負擔任何公共服務支出,這些支出仍由其戶籍所在地的政府承擔。農民工已經向打工地的城市政府繳納了稅收,其公共服務支出理當由打工地政府承擔。目前這種做法,是一種極不合理的社會不公和城市人對農村人的「剝奪」,也不符合取之於納稅人、用之於納稅人的稅收的本性。總之,在公共服務方面,他們與城市的市民仍有極大的差別,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化了的人口。
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就是要對城鄉的制度、體制、政策、工作通盤考慮,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去年召開的05年經濟工作會議上,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判斷,兩個反哺的時機已經成熟,逐步形成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機制。核心是破除城鄉分治的制度和政策,使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一樣,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機會、就業機會、享受同等水平公共服務的機會、可以自由地選擇居住地的機會。繼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促進農村繁榮和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同時,要轉變就「三農」解決「三農」問題的思路,以農民變市民為核心推進城市化,以農村人口城市化為核心加快制度創新,形成有利於農村人口轉化成城市人口的制度和機制。
(二)關於城市化問題,黨的十六大指出: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城鎮化道路或叫城市化的主流形態到底是什麼?過去沒有定論,專家學者們在爭論,曾確定為小城鎮大戰略,把城市化改為城鎮化。目前城市群、城市化的主流形態,或者叫主體形態正在逐步得到共識。城市是集聚人口、集聚經濟的地方,創造GDP主要在城市,主要是在大城市群地區。我們不可能讓我們的主要城市人口在小城鎮安家落戶,當然在大城市周邊地區的小城鎮是可以的,城鎮群內部的小城鎮是可以的。為什麼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小城鎮就能發展壯大,成為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人口。因為它是一個片,它是一個群,互相之間和廣州和深圳有密切的經濟聯系,和海外有聯系,它的產品能進得來、出得去。可是其它地區孤零零的一個小城鎮,方圓百里見不到人煙,怎麼去建設,怎麼去發展。但是,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城市化的目的是農民進城,農民進城的關鍵是就業問題,而解決就業就必須依託產業,沒有產業支撐的城市只是一個空城,是沒有生命力的。不能走通過調整行政區擴充城市,急功近利建空殼城市,單純通過房地產發展城市等外延式的道路,必須立足由政府造市向產業擴市的市場化機制轉變,充分利用城市的自然資本,再生資本和延伸資本,發展經濟,構建產業體系。總之,一句話,在產業選擇上必須發揮比較優勢,因地制宜,沒有固定模式。
我們知道城鎮化的三大功能:一是集聚,能大大提高要素利用率和經濟產出率,二是輔射,能產生明顯的擴張和融合效應,三是帶動,能實現以點帶面,以城帶鄉,因而,城市化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承載體和重要推動力,有利於促進產業升級,緩解就業壓力,增加就業崗位,破解「三農問題」推動協調發展,所以說堅持城市化,既是發展的手段,也是發展的目的。這就給我們一個啟示,就是將來西安、咸陽作為一個城市版快,與發展城市集群同時進行,西邊的寶雞到東邊的渭南,北面還有銅川,東南面的商洛是不是也可以考慮進去。五年甚至10年內,起碼以西安為中心,周圍形成內部溝通快捷的城市群和城市帶。我們關中城市群的規劃更應像珠江三角那樣考慮問題,功能錯位,有機整合。陝南、陝北利用各自的比較優勢,重點對中心城市和有利條件、有優勢的縣進行擴張,加大城市容量。
(三)關於資源環境問題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就是要把以人為本與珍愛自然結合起來,把加快發展的良好願望建立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基礎上,目前,我省的人與自然關系已經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現象。隨著陝北能源化工基地大規模建設,關中經濟高速發展及城鎮群崛起,將對水資源、礦產資源、土地資源和環境容量帶來很大壓力。
水資源嚴重短缺,供需矛盾突出。全省水資源總量445億立方米,人均1200立方米,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且時空分布不均,關中和陝北佔全省國土面積和人口的三分之二、占經濟總量的90%,但水資源僅為全省的29.2%;全省城鎮和工農業缺水量達20多億立方米,如不較快增加供水能力,預計到2010年將缺水40億立方米以上;近年來,關中和陝北年超采地下水5億多立方米,地下水水位下降,嚴重乾旱年份,水供求矛盾極為突出。水資源總量短缺已成為制約我省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資源保護力度不夠,綜合開發利用率低。耕地總量和人均佔有量持續減少,違法用地現象屢禁不止。土地整理進展緩慢,土地質量得不到有效提高;部分重要礦產資源保障能力降低,資源接替問題相當突出;礦產資源保障能力降低,資源接替問題相當突出;礦產資源回採率和綜合開發利用率低,已開發的共伴生礦產綜合利用率還不到40%。
生態系統支撐能力薄弱,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仍在加劇。我省的自然生態系統本來就很脆弱,由於無序開發和高強度的人類活動,導致因盲目開發帶來的自然對人類的報復越來越多,沙塵暴現象頻現,沙塵暴現象頻現,水土流失嚴重,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全省現有水土流失面積仍占國土面積的60%,年輸入黃河泥沙量達7.4億噸,佔三門峽以上地區總輸沙量的一半;天然草場仍在退化,沙化土地佔國土面積的7%;森林資源總量不足、分布不均、質量不高,單位面積林木蓄積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5%;礦山生態地質環境問題突出,因采礦可能誘發的地面塌陷、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隱患嚴重,特別陝北,主要注重環境承載能力。
環境污染加劇。城市空氣質量總體超標,總懸浮顆粒物超過國家二級標準的0.86倍,生活垃圾亂扔亂堆現象隨處可見,處理方式簡單,侵佔農田、污染土壤;城市生活污水及其化學需氧量逐年上升,全省90%的污水和相當數量的垃圾排入黃河流域的渭河、無定河、延河和長江流域的丹江、漢江、嘉陵江,使省內6條主要江河的污染越來越嚴重,一些主要河流已喪失水域功能。據說延安市水質在變化,石油開采污染了附近河流。農村的生態環境建令人擔憂。一些人口密集的大村落的污染情況,比城市要糟許多倍。過去,我們重視陝北的防風固沙、重視小流域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城市新開發的住宅小區有草地、花壇和噴水池,生態化有了明確標准,但是廣大農村的環境建設卻被我們忽略了。農村人口佔60%以上,新生兒的比重超過人口比重,大學生的比重也差不多有1/3 —1/2,所以要重視未來全省的人口素質,就不能忽略農村人口這個大多數。與其他許多省區相比,我省是煤炭、石油採掘省,是水泥、石灰生產比重較大,布點較多的省;是果樹比重相當大,農葯噴撒量也相當大的省;是氣候乾旱,空氣中的粉塵、異味不能被降雨凈化的省;關中農村還是養豬、養牛、養雞很多,又大多是人畜、禽同處一塊地的人口稠密區,疫病極易互相感染……這些因素必然驅使我們把治理三廢放在發展規劃之中。
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等問題的實質是人與自然關系趨於緊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基本省情決定、不可抗拒。如,水資源短缺且時空分布不均等。同時,也有一些主觀上的問題。沒有把自然放在發展的內涵之中。在經濟建設中,我們注重了經濟規律,強調了經濟效益,但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忽視自然規律,忽視生態環境效益的問題。往往把自然單純當作索取的對象,忽視自然界首先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沒有樹立承載能力的理念。我們習慣於按主觀願望提出發展目標、確定增長速度,但對支撐目標實現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研究不夠、重視不夠。經過探索,我們在促進農業發展方面比較講究因地制宜,但對根據自然條件促進工業發展,還缺乏深刻的認識、清晰的思路和可行的辦法。發展工業既要有資金、技術和勞動力,也要有水、能源、土地來文撐,排放的污染物也不能超出自然的自凈能力。如果工業發展超出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調動資源和治理污染的社會成本將大幅度增加,不僅會帶來全社會的經濟效率損失,而且會帶來生態效率的損失。一些地區,水資源嚴重匱乏卻要發展高耗水產業,沒有水,就要求調水;能源短缺卻要發展高耗能產業,缺電,就要求上電廠或跨地區送電;耕地資源不足卻要發展佔地多的產業,沒有土地,就要求將其他行政區並入;污染物已超出環境容量的還在發展高污染產業,致使污染更加嚴重。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的增多,不僅導致社會財富減少,經濟可持續發
② 保險行業的「黃金十年」是什麼時間
2006~2015中國保險理財市場進入黃金十年
③ 無現金時代即將到來了嗎
來了
④ 我國黃金周旅遊的利與弊有哪些
一、「黃金周」的利與弊
自1999年國慶節以來,全國實行春節、勞動節和國慶節3個7天的長假期,出現了從未有過的假日旅遊熱,初步形成了以旅遊為主導的假日經濟,成為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的一個新現象,也使國民(主要是佔全國人口1/3以上的城鎮居民)開始了一種新穎的休閑方式。
「黃金周」長假引發了旅遊熱,其積極作用人們看得很清,談得很多:
——促進了交通、信息、景區、住宿、餐飲、購物、娛樂、安全等服務設施的配套組合,推動了旅遊產品的調整優化(如國內度假產品的啟動、環城市休憩帶的形成),加速了旅遊消費從單一觀光型向觀光度假型的轉變。
——擴大了城鎮居民的休閑消費需求,帶動了交通客運、網路電訊、餐飲零售、金融保險、文化文物、休閑娛樂、體育健身、農業林業和城建園林等相關行業/部門的建設,拉動內需、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增長。
——加快了溫、冷旅遊地的開發、建設,促進了人流、消費流、資金流、信息流從中心城市向邊遠地區的流動,帶動了城郊、農村和山區的發展。
——激醒了國民、主要是城鎮居民的旅遊意識,豐富了人們的休閑生活,提升了人們的生活品質。
——由上而下各級政府假日協調機構的建立和城市假日旅遊信息系統的啟動。促進了「大旅遊」格局的形成,提高了旅遊行業的服務、協調和管理水平。
然而,「黃金周」旅遊熱的負面作用也不可低估。旅遊產品生產與消費的同步性及由此派生的不可儲存性,決定了正確處理旅遊供給常年候的剛性與旅遊需求時段間的彈性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歷來是關系旅遊經濟能否良性增長的關鍵之一。在未實行「黃金周」制度時,這個矛盾主要表現為一些地方自然氣候造成的淡旺季問題。而近3年的情況說明,實行「黃金周」制度後,人為造成的旅遊供給設施的常年性、穩定性與「黃金周」旅遊需求的集中性、跳躍性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黃金周」期間的供不應求與「黃金周」之後的供過於求周而復始地出現,長此下去將會損傷我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環境、經營和消費基礎。
——著名的景區景點,無論是自然的、歷史的,還是新建的,幾乎無不是「黃金周」內車水馬龍、人滿為患,節後車馬稀少、門庭冷落。特別是世界遺產、國保、國寶級景點,超負荷的接待與經營無疑會加速資源的損耗、環境的破壞,嚴重地損害了旅遊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
——在「黃金周」內出遊,景點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既導致旅遊質量下降,又增加了不安全因素,長此下去勢必挫傷國民對旅遊持續消費的積極性。
——如按照「黃金周」的需求量建設交通、住宿等旅遊供給設施,勢必造成常年性的過剩;如不能滿足「黃金周」的集中需求,則勢必形成客房爆滿、車船擁塞。前者形成企業的經營性虧損,後者引起企業的破壞性運營,兩者同樣導致經營成本提高。這種兩難境地使旅遊企業長期陷入低利甚至虧損運行窘境,損害了旅遊企業可持續的經營基礎。
——「黃金周」期間如果不採取行政限價措施,勢必消費價格上漲、甚至暴漲,導致遊客不滿;但這種行政式的限價違背供求規律,不符合市場經濟法則。「黃金周」期間的突擊性、超負荷供給,勢必加大企業的經營成本(能源、設備損耗、人力成本),如果強制限價必然影響企業群體的近期效益和長遠利益。這一矛盾在全面走向市場經濟體制的條件下,勢必越來越突出。
——「黃金周」期間旅遊、娛樂、餐飲、購物的集中花費,盡管使消費市場火爆一時,但是社會的總消費量在一定時段內基本上是一個恆數。節日期間消費的火速升溫總是伴隨著節後的急劇降溫。從全社會一個較長時段來看,幾個短時段的集中或超前消費(而且這種消費容易形成低質、高價),並不能從根本上刺激和擴大消費總量。這種突擊性的消費並不能夯實國民長期、穩定、可持續消費的基礎。
最近3年統計結果表明,「黃金周」期間的人均旅遊消費額幾乎均低於全年旅遊人均消費額。2000、2001年的國內旅遊總收入和人均花費的絕對增長值與平均年增長率都比1997、1998年低。從表1、2、3、4中可以看出,「黃金周」式的集中休假對提高城鎮居民的人均旅遊花費與民出遊率的增長確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相形之下對農村居民的出遊率影響不大),但對全國旅遊經濟整體增長的促進作用並不明顯。
——「黃金周」為我國公民提供了出境旅遊的條件,但集中在3個時段中的閘涌式出遊,在目前主要集中在港澳地區和東南亞幾國的情況下,同樣給出境旅遊的經營者和接待地帶來巨大壓力,供求規律的結果必然使旅遊價格上揚、服務質量下降,勢必影響出境旅遊者的利益,不利於正在興起的出境旅遊的健康發展。
——3個「黃金周」前後,全國旅遊及相關的行政管理部門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全力投入協調、管理、監督、檢查。由於是帶有濃厚的「政治性」、「運動式」色彩,習慣上主要用行政手段,而且一時頗能奏效。這種行業管理模式與加入WTO、培育市場經濟的要求大相徑庭,從長遠看不利於政府職能的轉變與管理方式的轉型,也不利於市場的發育與企業的成長。
——全國劃一實行3個「黃金周」,一年之中大致近一個月時間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中止工作。這種狀態不利於政府機構正常、高效、穩定的運行,不適應現代經濟、金融、信息系統快捷、連續運作的要求,尤其給外企和涉外活動帶來諸多不便。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外經貿、文化交流日趨頻繁,一年3次的全國性長假對政務、商務、生產、文教活動的負面影響將會日益凸顯出來。
今後5~10年及20年內,隨著全國進入全面小康、基本實現現代化,國民的國內旅遊和出境旅遊將出現全面、持續、快速發展之勢。據中國旅遊業「十五」計劃和2015、2020年發展目標預測,到2009、2010、2015、2020年,國內旅遊將分別達到11億~11.5億、15億~17億、21億~25億、29億~36億人次,出境旅遊將達1600萬、2000萬、2500萬、3700萬人次(事實上遠不止這些人數)。對一人近13億人口的大國來說,如果1/5左右的國內遊客每年都集中在3周內蜂擁而出,決不是一種正常、健康、可持續的現象,也不是中國旅遊業應走的高效益、低耗損、可持續發展之路
⑤ 月收入3000如何理財
40%投資(看你的手段了),30%消費(可能要適當上調),10%存銀行(應急,應急),20%弄點保險(防止意外,可以選擇理財+保障,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但是相當於強制存款,最後有可能加復利還給你),可以適當調整,這是生活之法,考慮的是長遠或者一輩子的分配法,很理性,如果你純粹是要「理財」,那麼要看你所能掌握的理財工具有多少了?從這個角度看除掉正常消費都能夠拿去做投資,可供選擇的產品無外乎:股票,基金,貴金屬(現在不建議),當然你有一定存儲可以做期貨,同時跟據你自己的性格,可以選擇不同的基金,操作不同的股票(期貨的話,純粹投機,要求較高,不建議)
總而言之,看你是抱著什麼態度看現在的收入!
⑥ 中國銀行紙黃金星期五幾點停盤
中國銀行的紙黃金交易的時間主要是為周一早上8:00至周六凌晨3:00這個時間段的。部分地區交易時間會有所不同,你最好是致電銀行問下比較保險。
⑦ 黃金換K金是不是很虧啊!換的時候本來是黃金換黃金的,店員老是推薦K金怎麼怎麼好,一時糊塗就換了K金
⑧ 小孩一歲多給他買什麼保險好點
年保費是年收入的10-15%左右是合理的! 孩子最基本(最實用性)的保險組合,簡單說下,一歲寶寶例子: 1、如為小孩投資教育金,15年共交8萬,那麼到孩子高中大學可領取6萬元,到婚嫁時可領取2萬,賬戶里這時還有6萬,如果到60歲領養老金,每月可領取3000元,20年共計領取 70萬!80歲之後賬戶里還有17萬!到100歲時賬戶里55萬,100歲或者身故的情況下另外賠付保額5萬元! 每3年返還保額的8%,終身領取! 2、附加一份綜合性意外住院醫療險!包含所有意外住院醫療事故的報銷!沒有報銷次數限制,住院等待期僅30天!報銷比例為80%! 3、可附加一份重疾險,保障到88歲,繳費20年,保額5萬,累計繳費一萬六,可獲得40種重疾保障,享受四重重疾賠付機制,同時享有周年紅利和終了紅利,到88歲合同終止時一次性領取5萬元滿期金!
⑨ 學金融工程的都需要考哪些證書,最好加上每個證書的報名考試時間,謝謝~
1、證券從業資格證書。此為入門證書,是進入證券行業的必要證書。共考五科:基礎,法律與法規,等。
2、注冊國際投資分析師(CIIA)(Certified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alyst,簡稱CIIA)考試是由注冊國際投資分析師協會(ACIIA)為金融和投資領域從業人員量身訂制的一項高級國際認證資格考試。
3、CFA是「注冊金融分析師」(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也稱「特許金融分析師」),它是證券投資與管理界的一種職業資格稱號,由美國「注冊金融分析師學院」(ICFA)發起成立。
4、保薦人勝任能力考試2005年後每年考試一次,考試科目為證券知識綜合考試、投資銀行業務專業考試兩科。每科考試時間為3小時,每科總分100分,合格線為60分,兩科全部合格者視為考試通過。成績有效期一年。2004年兩次考試的實際合格線是兩科總分達到90分,考試採取閉卷機考形式,題目均為客觀題。
5、期貨從業資格證書同證券從業資格證書一樣,也是入門所需證書。高中學歷以上報考即可,共考兩站,基礎和法規。金融期貨即將推出,俱期貨人才應該會變的搶手。
6、保險中介人從業人員資格考試可分為:保險代理從業人員資格考試和保險經紀和保險公估從業人員資格考試。
7、黃金分析師、金融英語等方面的證書。
(9)中國保險黃金時段擴展閱讀
該專業的就業前景:
金融(工程)專業主要是用計算機來實現數學模型,從而解決金融相關的問題。所以,金融專業不同於MBA和MSP,它主要是培養金融界的技術工作者,也稱作金融專業師——Quant。Quant 的職位主要集中在投資銀行、對沖基金、商業銀行和金融機構。負責的主要工作根據職位也有很大區別。
比較有代表性的包括pricing、model validation、research、develop and risk management。分別負責衍生品定價模型的建立和應用、模型驗證、模型研究、程序開發和風險管理。總體來說工作相對辛苦,收入比其他行業高很多。
以Quant Developer為例,雖然實際工作和其他行業的程序員沒有本質區別,但不僅收入高,而且很容易找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