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相關機構的監測數據顯示,2017年9月銀行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61%,比上個月上升0.05個百分點,平均期限為5.2個月,專家表示,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年底或再現翹尾現象。
分析人士表示,考慮到去杠桿仍在進行中,央行還是會把流動性維持在『緊平衡』狀態,資金利率也沒有太多下行的空間。預計10月至11月的市場利率仍會保持相對平穩,銀行理財產品大幅波動的可能性不大。但12月流動性收緊是大概率事件,屆時銀行理財收益率很有可能會再現『收益翹尾』現象。
網友紛紛表示,理財有風險,還是要慎重啊!
② 2011年8月份銀行理財產品為什麼減少了
主要是受國家政策的影響。銀監會對近期「炒瘋」的銀行理財產品提出風險警示,要求商業銀行禁止通過理財產品或其他任何方式變相高息攬儲和違規攬儲,及時否決掉了一大批不符合「成本可算、風險可控、信息充分披露」原則的產品。
由此可看,雖然理財產品少了,可能大家的選擇餘地小了,不過可以看出剩下的產品應該全是符合要求的「正品」,總之,國家是在打擊銀行的違規攬儲行為,對大家還是有好處的。
③ 銀行理財5萬降1萬有什麼影響
資管新規細則中,跟老百姓息息相關的一點,便是銀行理財的投資門檻從此前的5萬元降到了1萬元。這一變動,會對銀行、老百姓都產生很大的影響,具體如下:
1、對銀行來講,是利好,但競爭也將更加激烈。資管新規發布後的兩個月,很明顯能夠感受到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的萎縮,銀行在資金引流方面也遇到了很大的問題。而隨著投資門檻的降低,有利於擴大銀行理財客戶范圍、吸引資金流入理財資金池,一定程度上緩解銀行的資金壓力,這是利好的方面。
而從另一方面來講,隨著投資門檻的降低,各大銀行的理財產品發行力度將重新加大,客戶對銀行理財產品會越來越挑剔,銀行間的競爭也將越來越激烈,可以說銀行也將面臨雙重挑戰。
2、對老百姓來講,是一大利好。之前,對於理財資金較小的老百姓來講,更多的把理財資金放入貨幣基金等門檻較低的理財產品中,基本與銀行理財無緣。而隨著銀行理財降低投資門檻,老百姓的選擇又多了一個,且銀行的安全性相對來講更加受到老百姓的認可,對於老百姓來講,是一個大利好。
④ 各大銀行正在有序消化理財存量嗎
資管新規出台兩個月後,銀行保本理財產品減少,多家銀行逐步推出凈值型理財新品。業內人士認為,隨著產品向凈值型轉變,銀行理財市場正在構建新格局。
據普益標准統計,2018年4月銀行發行理財產品9612款,環比減少1329款;5月發行9861款,環比僅增加249款,發行量低於3月。
根據資管新規,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應當實行凈值化管理,凈值生成應當符合公允價值原則,及時反映基礎資產的收益和風險。在此背景下,多家銀行理財產品開始向凈值型轉型。
中國建設銀行4月推出「乾元-建行龍寶」的(按日)開放式凈值型人民幣理財產品。光大銀行推出的「陽光金日添利1號」固定收益類開放式凈值型理財產品,被稱為行業內首隻全面符合資管新規的凈值型理財產品。
董希淼表示,由於缺乏專業人才、投研能力和系統支撐,難以推出符合資管新規要求的產品,對中小銀行而言,凈值化轉型難度相對較大。「現在一些中小銀行尤其是農商行不具備發行理財產品的能力,以後將更多代銷其他金融機構的產品。理財咨詢和產品代銷可能是未來中小銀行理財的主要方向。」
截至目前,凈值型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增長較快。普益標准數據顯示,5月,各類銀行新發行凈值型理財產品191隻,環比增長54%,同比增長111%。
對此,一位大型國有銀行理財經理表示,隨著銀行保本理財的逐步退出,凈值型理財產品的發行量會越來越多。
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背後,凈值波動風險值得關注。溫彬表示,銀行理財產品隱形剛兌時代,對投資者而言,關心的是期限和預期收益率,而凈值型產品採用的是公允價值,每天的價值是波動的,從而增加了產品風險,促使投資者關注產品本身而不是預期收益率。
部分銀行已對存量產品進行「限額發售」,縮減理財產品的整體發行規模。
平安銀行在官網稱,受資管新規影響,平安銀行明星產品——智慧滾滾系列產品限額發售,每個工作日0點釋放額度,20萬元起購。此外,平安銀行的和盈滾滾系列產品也已採取限額發售,每日數量有限。兩者都屬於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
根據資管新規,過渡期內,為接續存量產品所投資的未到期資產,維持必要的流動性和市場穩定,金融機構可以發行老產品對接,但應當嚴格控制在存量產品整體規模內,並有序壓縮遞減,防止過渡期結束時出現斷崖效應。
「資管新規過渡期延期,存量產品消化壓力減小。」溫彬表示,部分產品過去可能存在期限錯配、資金池等問題,那麼這些產品特別是一些非標,後續需要進行非標轉標,或通過其他融資方式來解決,如回到銀行表內、發行債券、進行資產證券化等,以解決存量特別是非標問題。
對於存量規模的消化,一位大型國有銀行理財經理表示,銀行正按照時間進度表有序消化存量理財,同時已逐步推出一些凈值型理財產品。但資管新規落地後,相關細則尚未出台,具體操作還處於摸索期。
⑤ 最近各期限利率均值全面上升,大額存單為何「漲聲」一片
通常情況下,銀行的存款利率跟市場資金的寬松是成反比的,市場資金越寬松,銀行的利率會越低,相反,市場資金越緊張銀行的利率會越高。比如2017年到2018年上半年這段時間,因為市場資金高度緊張,所以不論是銀行貸款利率還是存款利率都一直在漲,當時各大銀行為了吸收更多的存款,都紛紛上浮了更高的利率。
自從理財新規出來之後,新的理財市場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一方面是銀行發行理財產品的要求更高,購買流程要求更嚴,所以很多銀行都開始減少理財產品的發行量;另一方面由於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兌,客戶自擔風險,所以導致客戶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積極性降低。
在多方面因素影響之下銀行的理財規模縮小,理財收益降低,為此各大銀行都在注入重資設立理財公司,將理財和銀行表內業務隔離,未來銀行理財公司將變成專業的理財機構。但是目前這些理財公司都是處於籌備階段,並沒有正式運營,更沒有形成規模,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彌補銀行理財產品銷量減少帶來的損失,各大銀行都主動回歸表內業務,重點發力銀行存款。
但是目前銀行存款市場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各大銀行都在爭搶存款,此外銀行還要面臨來自貨幣基金,互聯網理財,基金,信託等各種理財渠道的競爭,所以即便在市場資金相對寬裕的情況下,銀行的存款利率仍然在上漲,尤其是長期存款的利率上漲幅度更大。
⑥ 二季度銀行理財火力全開 走高收益能持續多久
數據顯示,上周(6月16日-6月22日)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共2579款,較上周減少了119款;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41%,較上周上升了0.02個百分點,再創年內新高。回顧整個二季度理財市場,不難發現,銀行理財收益一直呈直線上漲趨勢。
伴隨銀行流動性趨緊,各大銀行在二季度紛紛上調銀行理財收益率。以民生銀行為例,從去年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只有3.8%左右,到目前已高達5%左右,理財收益漲幅達30%以上。以10萬元一年期理財為例,去年僅能拿到3800元的預期收益,而現在可拿到5000元的收益。中信銀行、招商銀行等股份制銀行的理財收益也在4%-5%之間。從各家銀行官網發布的理財產品收益來看,目前理財產品的主流收益仍在4%-5%之間,不過5%以上理財產品的發行量在逐漸增加,目前很多城商行和股份行的非保本理財收益超過5%,能達到5.2%-5.3%。不過收益率超過5.5%的情況還比較少,一般這類產品的附加條件比較多,普通投資者要麼買不起,要麼買不了。
從數據統計來看,在結束了三年持續下跌以後,銀行理財收益從2016年12月開始逐漸回升,且上漲勢頭越來越強勁,從6月份前三周的發行情況來看,理財收益漲幅要超過之前的六個月。今年上半年金融去杠桿力度加大,銀行迎來MPA考核以及行業監管加碼,表外業務進入表內,同業業務收縮,委外業務部分贖回,都會不同程度強化這種波動。理財市場收益較一季度略有提升,主要原因有貨幣政策的微調、樓市上揚對資金面造成緊張導致資金成本的提高等。產品特點主要是利用各種噱頭豐富的產品及優惠利率。
展望下半年,美國是否繼續加息目前沒有定論,中國經濟將繼續築底,理財產品收益率預計會隨著銀行流動性的緩解而有所降低。第三季度理財收益或將小幅下降,穩定是核心。第四季度可能會繼續回到高點,在政策無大變化的情況下,收益率的上限應維持在5.5%以下。
對於下半年理財配置,應以多產品綜合為主,根據未來需求安排投資期限,根據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安排投資組合的偏好,如無特殊要求可選擇收益率在5.1%以上的較長期限產品配置;另外配置3-6個月產品,根據政策面變化及時捕捉更佳的投資時機,如股市、基金、黃金等。
⑦ 近幾年理財趨勢是什麼
資管新規下銀行理財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凈值化轉型加速
資管新規落地已「滿月」
今年4月末,備受關注的資管新規正式發布,為百萬億元體量的資管行業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如今,資管新規落地已「滿月」,在資管行業中舉足輕重的銀行理財市場也拉開了商業模式轉換和行業格局重塑的大幕。
在打破剛性兌付、轉型凈值化的要求下,銀行理財產品市場正發生不小的變化:一方面,保本理財和3個月以內的短期銀行理財產品佔比逐漸減少;另一方面,則是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速度加快,促進了表外公募理財產品加速向凈值化轉型。
短期理財產品佔比明顯下降
資管新規落地一個月後,銀行理財已經出現了發行數量持續下降、保本型產品預期收益率下降、非保本型預期收益率上升的顯著變化。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銀行理財產品行業運營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5月份460家銀行共發行了9861款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銀行數比上期減少26家,產品發行量增加249款減少1329款。從銀行理財產品類型來看,5月份新發行保證收益類理財產品1002款,佔比較4月份下降0.36%;保本浮動類理財產品2549款,佔比較4月份下降1.94%;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7914款,佔比較4月份增長1.62%。而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136款,環比增長72.15%,佔比為1.12%。
從理財產品的發行期限來看,在資管新規影響下,5月份3個月以內的短期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佔比明顯下降。監測數據顯示,5月份發行的理財產品中,3個月以內(含)理財產品佔比為24.44%,環比下降4.87個百分點。同時,3至6個月、6至12個月(含12個月)理財產品分別較4月份環比上升3.28和1.96個百分點;大於1年期的理財產品佔比較4月環比下降0.36個百分點。
資管限制下,外公募理財產品加速向凈值化轉型
鑒於監管要求,未來3個月以內期限的短期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將逐步減少,但銀行也會考慮投資者的投資習慣,因此3至12個月的中長期理財產品數量佔比將上升。2018年,在資管新規的限制下,預計未來的銀行理財平均期限仍不會低於半年。
現階段銀行理財客戶風險偏好低、對凈值型產品接受程度低,快速打破剛性兌付,將導致客戶大量贖回理財產品,造成理財資產無產品承接的局面,很可能觸發流動性風險。
此次發布的新規中,明確商業銀行不得設立時點性存款規模考評指標,意味著銀行「沖時點」壓力將得到緩解,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集中於月末、收益率翹尾現象或將改善。
整體來看,新規對存款偏離度指標的考核要求較之前有所放鬆,特別是刪除了禁止高息攬儲的規定,可能是為後期表內存款利率市場化做鋪墊。中長期來看,『表內存款利率市場化+大額存單工具』代替保本理財和具有『剛兌』性質的預期收益型產品,將促進表外公募理財產品加速向凈值化轉型。
委外資產掌控力不足問題凸顯
控制資管產品杠桿水平是資管新規的一大要點。資管新規落地後,銀行理財市場的另一個變化就是狂飆近3年的銀行委外業務幾近停擺。
本輪監管打擊的是亂加杠桿和資金空轉,但規范化、高質量的委外是有助於委託方和受託方「雙贏」的。管理層針對的並不是委外模式本身,而是充當高杠桿和高風險「幫凶」的這類委外模式。未來,高質量、規范化的委外將迎來更加良好的市場發展空間,而作為高杠桿和高風險「幫凶」的委外模式將在監管高壓下逐漸銷聲匿跡。
對於主動管理能力過弱,或無主動管理能力的商業銀行而言,未來對於委外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強。普益標准研究員魏驥遙預測稱,但由於業務規模及專業能力等因素,中小銀行對接委外機構時話語權偏弱,對於委外資產掌控力不足的問題或將進一步凸顯。
尤其是在剛性兌付打破的大環境中,對於資產過弱的掌控可能增大產品虧損的可能,進而增大銀行的聲譽風險。因此,在開展委外業務的同時,中小銀行應考慮通過委外系統的建立,增大對於委外資產的監控力度,降低不可控風險的發生。
⑧ 過去一年銀行理財市場發生了哪些變化
2016年5月-2017年2月之間,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量比較穩定,大多在8000-10000款之間,但是2017年3月和4月的發行量明顯增加,尤其是3月份發行量高達12452款,雖然4月份發行量下降了12.8%,但是與3月份之前的幾個月相比,發行量仍然比較高。
⑨ 理財通收益為何大幅下降
當前在同類的理財方式中已經算是比較高的收益,貨幣基金和定期理財的萬元收益在0.8元到1.2元之間,每天都有變化。貨幣基金隨時可以提取和購買,定期理財產品只能工作日購買和贖回。保險產品國壽嘉年保險理財的萬元收益是1.02元;可以隨買隨取
⑩ 對金融理財發展趨勢的幾點探討
資管新規落地已「滿月」
今年4月末,備受關注的資管新規正式發布,為百萬億元體量的資管行業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如今,資管新規落地已「滿月」,在資管行業中舉足輕重的銀行理財市場也拉開了商業模式轉換和行業格局重塑的大幕。
在打破剛性兌付、轉型凈值化的要求下,銀行理財產品市場正發生不小的變化:一方面,保本理財和3個月以內的短期銀行理財產品佔比逐漸減少;另一方面,則是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速度加快,促進了表外公募理財產品加速向凈值化轉型。
短期理財產品佔比明顯下降
資管新規落地一個月後,銀行理財已經出現了發行數量持續下降、保本型產品預期收益率下降、非保本型預期收益率上升的顯著變化。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銀行理財產品行業運營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5月份460家銀行共發行了9861款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銀行數比上期減少26家,產品發行量增加249款減少1329款。從銀行理財產品類型來看,5月份新發行保證收益類理財產品1002款,佔比較4月份下降0.36%;保本浮動類理財產品2549款,佔比較4月份下降1.94%;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7914款,佔比較4月份增長1.62%。而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136款,環比增長72.15%,佔比為1.12%。
從理財產品的發行期限來看,在資管新規影響下,5月份3個月以內的短期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佔比明顯下降。監測數據顯示,5月份發行的理財產品中,3個月以內(含)理財產品佔比為24.44%,環比下降4.87個百分點。同時,3至6個月、6至12個月(含12個月)理財產品分別較4月份環比上升3.28和1.96個百分點;大於1年期的理財產品佔比較4月環比下降0.36個百分點。
資管限制下,外公募理財產品加速向凈值化轉型
鑒於監管要求,未來3個月以內期限的短期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將逐步減少,但銀行也會考慮投資者的投資習慣,因此3至12個月的中長期理財產品數量佔比將上升。2018年,在資管新規的限制下,預計未來的銀行理財平均期限仍不會低於半年。
現階段銀行理財客戶風險偏好低、對凈值型產品接受程度低,快速打破剛性兌付,將導致客戶大量贖回理財產品,造成理財資產無產品承接的局面,很可能觸發流動性風險。
此次發布的新規中,明確商業銀行不得設立時點性存款規模考評指標,意味著銀行「沖時點」壓力將得到緩解,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集中於月末、收益率翹尾現象或將改善。
整體來看,新規對存款偏離度指標的考核要求較之前有所放鬆,特別是刪除了禁止高息攬儲的規定,可能是為後期表內存款利率市場化做鋪墊。中長期來看,『表內存款利率市場化+大額存單工具』代替保本理財和具有『剛兌』性質的預期收益型產品,將促進表外公募理財產品加速向凈值化轉型。
委外資產掌控力不足問題凸顯
控制資管產品杠桿水平是資管新規的一大要點。資管新規落地後,銀行理財市場的另一個變化就是狂飆近3年的銀行委外業務幾近停擺。
本輪監管打擊的是亂加杠桿和資金空轉,但規范化、高質量的委外是有助於委託方和受託方「雙贏」的。管理層針對的並不是委外模式本身,而是充當高杠桿和高風險「幫凶」的這類委外模式。未來,高質量、規范化的委外將迎來更加良好的市場發展空間,而作為高杠桿和高風險「幫凶」的委外模式將在監管高壓下逐漸銷聲匿跡。
對於主動管理能力過弱,或無主動管理能力的商業銀行而言,未來對於委外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強。普益標准研究員魏驥遙預測稱,但由於業務規模及專業能力等因素,中小銀行對接委外機構時話語權偏弱,對於委外資產掌控力不足的問題或將進一步凸顯。
尤其是在剛性兌付打破的大環境中,對於資產過弱的掌控可能增大產品虧損的可能,進而增大銀行的聲譽風險。因此,在開展委外業務的同時,中小銀行應考慮通過委外系統的建立,增大對於委外資產的監控力度,降低不可控風險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