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銀行理財產品中的「陷阱」有哪些
第1個陷阱是保本,很多銀行實際上是沒有這項功能,其次是過分誇大收益,很多銀行在宣傳的過程當中會把收益作為自身的賣點
2. 常見的理財陷阱有哪些
1、 超市裡快過期的打折商品。比如我們經常看到的奶製品打折。往往買回來一箱根本喝不完就過期了。 有買一箱的錢干嗎不買幾瓶新鮮的優質奶呢?
2、 年卡。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類似慘痛的經歷,覺得辦理年卡可以不限次,比單次的收費劃算,其實很多人辦了年卡一年也去不了幾次,合下來每次的成本遠遠大於單次消費的成本。所以除非有極大的決心能保證經常去,否則建議大家不要半年卡。
3、 為了贈品買一堆不適合自己的東西。我們經常會遇到買套餐送贈品之類的活動,不說帶贈品的套餐比類似的套餐貴,套餐也不一定適合自己,就說得來的那一堆贈品,事後會發現放在家裡既佔地方還用不到,而且羊毛出在羊身上,其實我們啥便宜也沒佔到。
4、 為了滿額包郵買一些湊額的不是很喜歡或者無用的東西回來。我們在網上購物時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相信不少朋友會有共鳴。為了湊夠額度,又額外多花錢買了些用不到或不會用的東西,其實還不如直接付郵費呢,起碼不會為買回來一堆無用的東西煩惱。
5、 為了理財買一些自己不熟悉的理財產品。有很多人連年收益率和年化收益率都沒搞明白就買理財產品。還有的聽說股市形勢好,啥也不懂就貿然進股市買股票。
6、 分期付款。先不說有手續費,利息,這些會讓你多付錢,就說沒有手續費、利息的情況下,你也要記得每個月還貸款哦,萬一哪個月沒還,影響信譽不說,滯納金啥的也可能又要讓你額外多花錢。所以能一次付款的情況就沒必要分期付款了。
3. 銀行理財產品有哪些陷阱
陷阱一:避談風險。
很多銀行的理財產品為了吸引更多顧客,只強調理財產品的優點而不提它的風險。事 實上,理財產品也是一種投資,它也存在風險。可是銀行的廣告宣傳很容易給客戶造成一 種誤導,就是這些理財產品是和銀行掛鉤的,十分安全。所以很多顧客在買了之後,受到 了虧損才知道,自己的財產面對多大的風險。
陷阱二:條款難理解。
有些銀行的理財產品在簽訂合同前,會讓顧客仔細閱讀一下合同。但是對於普通大眾 來說,想要理解其中的真實含義不太現實。很多枯澀的條款和數據,顧客根本看不懂,更 別提計算。所以整個過程中銀行就站在主導地位,它說是什麼就是什麼。從某種程度上看 是欺騙顧客的行為,但你又不能要求每個人都對理財產品的了解達到專業水平。
陷阱三:預期收益就是實際收益。
陷阱四:保險產品搖身變理財產品。
在買銀行的理財產品時,切記要仔細查看產品認購書:如果是銀行的理財產品,一般 認購產品的名稱為某某銀行第某期人民幣(外幣)理財產品,還會有理財產品的編號。如 果是銀保產品會在認購書中有保險公司的名稱、保險產品的名稱。
保險類理財產品與定存、理財產品有本質區別,它主要著重的是保障性,而非收益性, 這一點也可以解釋為何保險產品在退保時,本金受損較大。銀保產品有10天的猶豫期,在 猶豫期內可帶簽署的產品認購書、本人身份證件去銀行辦理退保。
陷阱五:強行平倉。
陷阱六:違規銷售
4. 常見銀行理財產品陷阱有哪些
銀行理財產品通常有兩種:自有理財產品和代銷理財產品。自有理財產品,因為有銀行自身信用背書及成熟的團隊運作,安全性相對較高;代銷產品,是指其他機構與銀行合作,將產品放在銀行的渠道上進行銷售,對於代銷產品,銀行不負責管理,產品以發行機構自身的信用作保障。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銀行理財產品也存在著不少坑,那麼我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需要注意哪些坑呢?首先,很多人到銀行裡面,看了高收益理財產品就購買,這是不對的。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一定要先辨別清楚產品是銀行自有還是代銷,如果是代銷產品,還要搞清具體的發行機構,看看是否可信。有些老年客戶本來是買理財產品的,卻變成購買了銀行代銷的保險產品了。
再者,即使是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也都不能承諾保本保息,而預期收益率是銀行對理財產品最終收益率的估值做出的評估(一般參考以往該類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但是其並不代表產品到期的實際收益率。不少銀行的工作人員在銷售理財產品時,喜歡把預期收益率報得很高,而沒有進行相應的風險提示。
比如,銀行發售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往往與黃金、匯率、國際油價等高風險標的掛鉤,雖然預期收益率很高,但實際到期收益率是多少,要按照實際結算後的情況來看。而結構性理財產品由於收益波動很大,往往無法達到預期的收益率。
再者,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時,最忌諱的是遇到了飛單或虛假理財。飛單指的是銀行工作人員利用投資者對銀行的信任,出賣不屬於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也非銀行正規的代銷理財產品),從中獲得高額的擁金提成。在通常情況下,銀行工作人員往往替房地產商銷售信託產品。
虛假理財,指的是銀行工作人員私刻銀行公章,私自製作理財協議,利用銀行工作人員的身份,以高息吸收客戶的資金,發行根本不存在的理財產品。這往往是,銀行工作人員假冒銷售理財產品的名義,通過融資獲取大量客戶資金,再轉手借給別人用於投資,收取更高利息。如果投資成功了,對方還本付息相安無事,如果借款方還不出錢,那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錢很可能打水漂。
為了避免出現購買到非本銀行的理財產品,建議大家:①盡量到網銀或者手機銀行上購買理財產品,以確保理財產品的安全性;②如果在網下購買理財產品,一定要仔細看產品的說明書,弄清楚情況再購買;③到中國理財網查詢該產品是否為銀行發行的正規理財產品(所有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必須要到這里登記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