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穿越之1972的小說目錄
第一章 穿越
第二章 中南海
第三章 變天
第四章 任命
第五章 很黑很黑的計劃
第六章 北大招人
第七章 全聚德
第八章 美國之行
第九章 基金掌門人
第十章 陳榀回國 穿越之1972 第一章 穿越 穿越之1972 第二章 中南海 穿越之1972 第三章 變天 穿越之1972 第四章 任命 穿越之1972 第五章 很黑很黑的計劃 穿越之1972 第六章 北大招人 穿越之1972 第七章 全聚德 穿越之1972 第八章 美國之行 穿越之1972 第九章 基金掌門人 穿越之1972 第十章 陳榀回國 第十一章 中式快餐培訓基地 穿越之1972 第十二章 赤衛組的成立 穿越之1972 第十三章 磨練之始 穿越之1972 第十四章 突破極限 穿越之1972 第十五章 美國來的麻煩 穿越之1972 第十六章 虛驚一場 穿越之1972 第十七章 關注中東 穿越之1972 第十八章 匯報計劃 穿越之1972 第十九章 計劃負責人 穿越之1972 第二十章 肖家論事 穿越之1972 第二十一章 肖家的忠告 穿越之1972 第二十二章 出發前的安排 穿越之1972 第二十三章 前往香港 穿越之1972 第二十四章 初到香港 穿越之1972 第二十五章 香港總部 穿越之1972 第二十六章 論事香港 穿越之1972 第二十七章 香港向家 穿越之1972 第二十八章 香港黑道 穿越之1972 第二十九章 殺戮之夜 穿越之1972 第三十章 大豐收 穿越之1972 第三十一章 准備收購環球 穿越之1972 第三十二章 電影公司 第三十三章 華人企業家協會 穿越之1972 第三十四章 英特爾與amd 穿越之1972 第三十五章 新型電風扇 穿越之1972 第三十六章 天天中式快餐 穿越之1972 第三十七章 快餐店的火爆 穿越之1972 第三十八章 救援 穿越之1972 第三十九章 激戰 穿越之1972 第四十章 陷入絕地 穿越之1972 第四十一章 絕處逢生 穿越之1972 第四十二章 再回北京 穿越之1972 第四十三章 榮家太子 穿越之1972 第四十四章 北京諜影 穿越之1972 第四十五章 智取碟窩 穿越之1972 第四十六章 初識周旭光 穿越之1972 第四十七章 農村新氣象 穿越之1972 第四十八章 農村新氣象續 穿越之1972 第四十九章 農村讀書熱 穿越之1972 第五十章 教育新政策 穿越之1972 第五十一章 教育新政策續 穿越之1972 第五十二章 出外就醫 穿越之1972 第五十三章 審訊老呂 穿越之1972 第五十四章 夏林上當 穿越之1972 第五十五章 會見敵首 穿越之1972 第五十六章 香艷交鋒 穿越之1972 第五十七章 抓捕惠子 第五十八章 李國強與彭志鴻的恩怨 穿越之1972 第五十九章 彭志鴻被打 穿越之1972 第六十章 招降惠子 穿越之1972 第六十一章 接收吉川會 穿越之1972 第六十二章 上海手錶廠 第六十三章 上海手錶廠(二) 第六十四章 上海手錶廠(三) 第六十五章 上海手錶廠(四) 第六十六章 上海手錶廠(五) 第六十七章 上海手錶廠(六) 第六十八章 上海手錶廠(七) 第六十九章 上海手錶廠(八) 穿越之1972 第七十章 考核 穿越之1972 第七十一章 重回香港 第七十二章 華人企業家會所 穿越之1972 第七十三章 香格里拉 穿越之1972 第七十四章 坦誠相待 穿越之1972 第七十五章 電風扇的風暴 穿越之1972 第七十六章 初識李業廣 穿越之1972 第七十七章 工業光魔 穿越之1972 第七十八章 參觀工業光魔 第七十九章 第一部特效電影 穿越之1972 第八十章 初見林青霞 穿越之1972 第八十一章 林青霞的選擇 穿越之1972 第八十二章 新片女主角 穿越之1972 第八十三章 第一批設備 穿越之1972 第八十四章 肖莉回國 穿越之1972 第八十五章 分成協議 第八十六章 被誤會的林青霞與陳榀 第八十七章 帶林青霞看電影 穿越之1972 第八十八章 哪吒鬧海上映 第八十九章 哪吒鬧海的票房 第九十章 中國的脈沖多普勒雷達 穿越之1972 第九十一章 前往澳門 第九十二章 澳門黑幫的貢獻 穿越之1972 第九十三章 釣到一條大魚 第九十四章 賈浩仁的新任務 穿越之1972 第九十五章 葡京大酒店 穿越之1972 第九十六章 前往片場 穿越之1972 第九十七章 初見關之琳 穿越之1972 第九十八章 新槍械定型 穿越之1972 第九十九章 論事 穿越之1972 第一百章 李國強的任務 穿越之1972 第一百零一章 一箭三雕 第一百零二章 選拔戰士的建議 第一百零三章 金三角的禮物 穿越之1972 第一百零四章 收購名單 穿越之1972 第一百零五章 投資准備 穿越之1972 第一百零六章 一年之約 第一百零七章 中國的特種部隊 穿越之1972 第一百零八章 新型裝甲車 穿越之1972 第一百零九章 檢閱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一十章 駐軍中東 第一百一十一章 第四次中東戰爭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一十二章 曙光一號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一十三章 代理投資 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南開發計劃 第一百一十五章 美國的反應 第一百一十六章 侯衛華的計劃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一十七章 前往瑞士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一十八章 瑞士山莊 第一百一十九章 神秘地下廣場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二十章 失蹤 第一百二十一章 地下室的機關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二十二章 後援到來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二十三章 背叛危機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二十四章 劫後餘生 第一百二十五章 第一筆橫財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二十六章 意外被捕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二十七章 貓哭耗子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二十八章 生死一線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二十九章 及時解救 第一百三十章 匯報瑞士的情況 第一百三十一章 新的警衛員 第一百三十二章 挑選生產槍械 第一百三十三章 看望榮智健 第一百三十四章 鷹派與鴿派 第一百三十五章 惠子的到來 第一百三十六章 台塑王永慶 第一百三十七章 在新界發展汽車企業 第一百三十八章 投資東南亞地區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三十九章 現代重工 第一百四十章 錄音機和錄像機 第一百四十一章 晶元界大佬到來 穿越之1972 第一百四十二章 機場誤會 穿越之1972 第一百四十三章 挑明關系 穿越之1972 第一百四十四章 別墅被襲 穿越之1972 第一百四十五章 怒火滔天 第一百四十六章 會見四大家族 穿越之1972 第一百四十七章 力壓傅家 第一百四十八章 第一次心跳感覺 第一百四十九章 日本來的消息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五十章 立功陞官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五十一章 提議交換 第一百五十二章 angie竟然是趙雅芝 第一百五十三章 新加入的三個人才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五十四章 杜輝廉 第一百五十五章 士兵文化教育 第一百五十六章 第一次刺殺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五十七章 提議辦學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五十八章 悲憤報仇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五十九章 圍剿狙殺 穿越之1972 第一百六十章 原來是kgb 第一百六十一章 投資香港科技大學 第一百六十二章 提議整編軍校 穿越之1972 第一百六十三章 12大軍校 穿越之1972 第一百六十四章 兼任校長 第一百六十五章 視察特種部隊 穿越之1972 第一百六十六章 最終理想 穿越之1972 第一百六十七章 比試射擊 第一百六十八章 令人驚訝的比試結果 第一百六十九章 軍官考核升遷計劃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七十章 樹立威信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七十一章 點醒陳榀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七十二章 行業協會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七十三章 提議軍演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七十四章 軍事演習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七十五章 空投軍演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七十六章 軍演結束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七十七章 訂購運十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七十八章 星球大戰 第一百七十九章 中文輸入法 穿越之1972 第一百八十章 五筆字型 第一百八十一章 軟體研究所 穿越之1972 第一百八十二章 茶師瑜娟 穿越之1972 第一百八十三章 暗聯歐洲 穿越之1972 第一百八十四章 支持福特 穿越之1972 第一百八十五章 何謂父愛 穿越之1972 第一百八十六章 哥倫比亞 穿越之1972 第一百八十七章 天使島 第一百八十八章 參觀天使島 穿越之1972 第一百八十九章 再次突破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九十章 未來的軍島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九十一章 師徒對決 第一百九十二章 前往華盛頓 第一百九十三章 社會保障基金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九十四章 中美建交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九十五章 戰略布局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九十六章 提前預防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九十七章 前往四平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九十八章 調兵遣將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九十九章 抗震救災 穿越之1972 第二百章 刺激蘇聯 穿越之1972 第二百零一章 坦誠解惑 穿越之1972 第二百零二章 談論特權 穿越之1972 第二百零三章 連線台灣 第二百零四章 軍人強制意外險 第二百零五章 『偉哥』出世 穿越之1972 第二百零六章 科技大學 穿越之1972 第二百零七章 學校爭端 穿越之1972 第二百零八章 邀請霍克 第二百零九章 國內來的危機 第二百一十章 上交國內基金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一十一章 瑞士有喜 第二百一十二章 白酒年輪制 第二百一十三章 視察瑞輝葯業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一十四章 提出創意 第二百一十五章 自然競爭模式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一十六章 前往巴黎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一十七章 蘇聯來人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一十八章 布局遠東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一十九章 kgb米頓 第二百二十章 購買戰機技術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二十一章 排華事件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二十二章 應對措施 第二百二十三章 里歐·萬塔 第二百二十四章 新萬塔計劃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二十五章 意外發現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二十六章 四國密談 第二百二十七章 前往大使館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二十八章 挑撥方法 第二百二十九章 特區縣計劃 第二百三十章 指揮南海演習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三十一章 前往海南 第二百三十二章 整體作戰思路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三十三章 初抵海南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三十四章 香港來客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三十五章 任務分配 第二百三十六章 前往永強島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三十七章 形勢嚴峻 第二百三十八章 分配作戰任務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三十九章 調兵遣將 穿越之1972 第二百四十章 台灣來援 第二百四十一章 當年的恩人 穿越之1972 第二百四十二章 基隆艦隊 穿越之1972 第二百四十三章 對越行動 穿越之1972 第二百四十四章 南海大捷 第二百四十五章 偷雞不成蝕把米 穿越之1972 第二百四十六章 奔赴印尼 穿越之1972 第二百四十七章 登陸印尼 穿越之1972 第二百四十八章 潛伏 第二百四十九章 背叛的誘惑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五十章 虛假面孔 第二百五十一章 引虎驅狼之計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五十二章 交換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五十三章 商談 第二百五十四章 賄賂與談判 第二百五十五章 華人自治區 第二百五十六章 蔣主席來訪 第二百五十七章 一國兩制政策 第二百五十八章 南海演習結束 第二百五十九章 電話普及計劃 穿越之1972 第二百六十章 前往淳安縣 穿越之1972 第二百六十一章 道路規劃 第二百六十二章 農村拆遷工作 第二百六十三章 消防職業化提議 第二百六十四章 培養秘書小秦 第二百六十五章 外商投資政策 第二百六十六章 武裝警察部隊 第二百六十七章 求援造船人才 第二百六十八章 摩托車企業 第二百六十九章 統一茶飲料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七十章 華商來訪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七十一章 洽談回歸 第二百七十二章 廉政監督機制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七十三章 投資北京 第二百七十四章 主席會見華商 第二百七十五章 模擬無線通訊系統 第二百七十六章 華人公益基金會 第七百一十七章 明堂前的謀劃 第二百七十八章 淳安投資項目 第二百七十九章 視察臨時居住地 穿越之1972 第二百八十章 火冒三丈 穿越之1972 第二百八十一章 挖出蛀蟲 穿越之1972 第二百八十二章 懲戒 穿越之1972 第二百八十三章 招商會場 第二百八十四章 全國首次招商結束 第二百八十五章 物價局與城管局 第二百八十六章 報警指揮中心 第二百八十七章 新組建的部隊 穿越之1972 第二百八十八章 抵達南京 第二百八十九章 儲備戰爭物資 第二百九十章 匯率浮動合法化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九十一章 美元危機 第二百九十二章 精神文明建設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九十三章 英國專員 第二百九十四章 小鷹號航母技術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九十五章 船舶訂單 第二百九十六章 資金缺乏危機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九十七章 協商對策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九十八章 寶藏地 第二百九十九章 華人自治區的訂單 穿越之1972 第三百章 飛越汽車 穿越之1972 第三百零一章 三三制編制 第三百零二章 召集人手挖寶 穿越之1972 第三百零三章 看望總理 第三百零四章 人口普查提議 穿越之1972 第三百零五章 gdp增幅 第三百零六章 陳榀婚姻的利益 穿越之1972 第三百零七章 覃帥回國 第三百零八章 李國強的喜事 第三百零九章 招收女子特種兵 穿越之1972 第三百一十章 總理病危 第三百一十一章 悲傷後的勵志 穿越之1972 第三百一十二章 女兵選拔 穿越之1972 第三百一十三章 唐晴入伍 穿越之1972 第三百一十四章 預防地震 穿越之1972 第三百一十五章 偵查衛星 第三百一十六章 談論工業發展 第三百一十七章 汽車展覽會 第三百一十八章 宮殿式酒店 穿越之1972 第三百一十九章 會展意外 穿越之1972 第三百二十章 事情大條了 穿越之1972 第三百二十一章 計劃施救 第三百二十二章 對話間的救援 第三百二十三章 中立的協議 第三百二十四章 放走霍梅里 穿越之1972 第三百二十五章 會見瑞恩 穿越之1972 第三百二十六章 招降瑞恩 第三百二十七章 國家安全部 第三百二十八章 衛星設計院 穿越之1972 免費vip章節 穿越之1972 第三百二十九章 新型微機 第三百三十章 超級計算機牛人 正文 第三百三十一章 開發火控系統 正文 第三百三十二章 沈賓回國 正文 第三百三十三章 強悍的黑洞基金
⑵ 開曼群島基金會怎麼注冊
樓主你好!
按照開曼2017年10月最新更新的基金會法律,只需要提交公司股東/董事的明和地址證明,公司的中英文名稱就可以注冊不限經營范圍的基金會公司,需要至少2名董事。開曼群島對基金會公司實行免稅政策,節約了大量稅務成本。公司注冊後每年必須辦理年檢,除此之外免交任何稅收,如需更換股東或董事也沒有印花稅。
具體細節注冊的流程周期、歡迎追問!
⑶ 有關於中秋節思鄉的事例
鄉味與鄉情
作者:王京
那輪家鄉的中秋明月,我已有多少個寒暑未曾相見?怕是十個手指都不夠數了。特意拍了一張照片,打算在這個中秋節給父母寄回去。
爸爸媽媽,女兒早就長大了,這兩道菜,從我小的時候起,你們就經常做給我吃,如今離家萬里,故鄉的菜香依舊和我在一起,。
我們一家人,住在蜀地的長江邊上,爸爸一向擅長炒肉菜,魚香肉絲就是一絕,我走過了這麽多地方,品嘗過無數的川菜館,這道菜始終沒有比爸爸炒的更好吃的。而且,在我們家裡,有一個傳統,就是我每一次回家,在家裡吃到的第一頓飯,總是離不開魚香肉絲。
還記得我第一次出遠門回家,是剛上大學的第一個寒假,從溫煦的天府之國,跑到寒風凜冽的北京,在十二月底,因為開水房外凍結的薄冰,結結實實的摔了個跟頭,一個月過去,直到放假,傷口反復感染,我走路還是一瘸一拐的,第一次回家,路走的格外辛苦,輾轉千里,火車汽車,回到家已是凌晨一兩點。四川的冬夜,寒意沁骨,家裡的溫暖菜香,卻飄進了心裡,爸爸還是那麽好脾氣的說:快吃飯吧,剛炒好的魚香肉絲。他的言語那麽平靜,好像我這個從小就想往外跑的女兒,並不曾離家多日,只是晚上放學歸來,又乖乖的坐著吃飯了。這一次的魚香肉絲,也許並不是爸爸炒的最好吃的一次,但卻讓我最真切的感受到了,「家」這個字眼,是多麽的溫柔。後來,我快出國了,爸爸開始趕鴨上架的教我炒菜,其中自然少不了魚香肉絲。關於「色香味」的要領說了很多,可是,就我這水準,幾年來一直做飯,魚香肉絲始終炒的不倫不類,爸爸,你看到照片,就不要笑話我的刀工或是上色什麽的,好不好?
媽媽因工作很忙,並不怎麽做飯,青菜卻炒的非常有靈氣,幾瓣蒜,幾粒干辣椒,麻利的往油鍋里一扔,青菜一倒,鏟子左翻右翻,一盤菜就嬌艷欲滴的出鍋了。我做的蒜炒青菜,最低的家常水準,名頭也不響,只是想讓媽媽知道,我可是堅決貫徹她的「健康節食法則」:少吃米飯少吃肉,多吃蔬菜才能瘦。我的媽媽是天底下最能審時度勢的媽媽,最講究「此一時彼一時」。
兒行千里,父母常憂,爸爸媽媽,你們的女兒會照顧自己了,也正在學著照顧自己的小家,還會照顧你們的未來。那輪中秋的月,要等到我們一家人真正團聚的時候,才算得上最明最亮吧。
中秋皓月思先僑
作者:梅振才 紐約華埠
我沒有見過祖父,只珍存著一幀他在芝加哥冼衣店工作時的殘舊照片。上世紀二十年代,他像當年僑鄉的很多父兄一樣,離鄉別井,離妻別子,背負鄉愁,飄洋過海,來到美國這塊「新大陸」,追逐「金山夢」……
我無法想像祖父當年的落寞和艱辛。只知道,他離鄉時祖母尚年青,有三個兒子,最大的只有十歲。浩瀚的大洋隔開兩岸的親人。潮起潮落,四十年過去了,祖父一次都未能回鄉探望親人。最後貧病交加,客死他鄉。當時我正在北京讀大學,噩耗傳來,不禁寫下一首悼詩,哀悼素未謀面的祖父,和與他一樣命運的父老:
落魄天涯四十秋,雲山萬里水悠悠。
悲風易斷還家夢,濁酒難銷去國愁。
杵聲凝血淚,浮生客恨逐江流,
寂寥孤冢橫荒岸,無限煙波一海鷗。
二十五年前,我追隨祖父的足跡,也來到埋葬了祖父青春的「新大陸」。我先到芝加哥郊區的華僑墳場,在祖父凄清的墓前獻上一束鮮花。也許是喝僑鄉的水長大,我最鍾情到處尋覓和憑吊先僑的遺跡。最令我震憾的,是參觀兩所移民歷史博物館:紐約的「哀離思」島和加州的天使島。先輩的屈辱、艱辛和犧牲,令我唏噓不已。
中秋之夜,皓月當空。我總是情不自禁想起祖父和幾代先僑,他們是移民荊棘路的拓荒者!飲水思源,對先僑的最好紀念,是繼承和發揚他們的愛國愛鄉傳統和艱苦奮斗精神。
誰能體諒我的心
作者:黃錦文 布魯倫
夜深人靜,月光如水。如果在這樣的夜晚不經意間翻開放在茶幾下相冊,思鄉之情就會油然而生。那就來一支Kenny G的薩克斯曲《回家》吧,讓它帶著我那些難以得到撫慰的訴求飄向故鄉,再斟一杯用愛和離別調和的苦酒去燃起思鄉之火焰在胸中燃燒。
我知道,十年中,故鄉已滄桑巨變,但晨曦中清脆的自行車鈴聲依然在我的耳畔回響;十年後,上海人已今非昔比,但我依然想問我的朋友你們可好?往日的故事早已塵封;往日的朋友也已杳無音信;惟有我的思念與日俱增。我的父母早已是古稀之年,步態蹣跚,百病纏身。昔日膝前嬉鬧的孫子如今已高出爺爺許多,偶爾在電話里說上兩三句卻是語無倫次。我真是對不起。媽媽總是在電話的那一端跟我說,「什麽什麽地方又造了什麽什麽。」爸爸總是在電話的那一端跟我說,「儂回到上海保證連路也不認得了!」 字里行間流露的殷切期盼,叫我輾轉反側。日薄西山的老人能再有多少年啊!令我歸心似箭。生活了三十多年的上海居然在我的腦海里的形象變得越來越神秘了?我的心被撥撩得奇癢難忍。回去吧,去打開束之高閣的往事,去尋覓如煙飄散的朋友;回去吧,讓十年中經歷的種種是是非非和酸甜苦辣統統拋到九霄雲外,一走了之!
但命運卻已把我們和紐約緊緊地連在了一起。孩子在紐約生活的時間是在上海時間的兩倍,他所有的朋友和老師都在這里。十年的交融使他與這塊土地密不可分,這里已成了他的第二故鄉。他進入了這里最好的公立高中,他有他的夢想,那也是我的夢想,因為他是我生命的延續,我怎能讓他半途而廢?!,我難以抉擇,我的心靈備受煎熬。又怎一個「歸」字可以了卻?!
白霜逐漸染上我的雙鬢,釀造了十年的思鄉之酒亦愈發濃烈。每逢佳節來臨,我不敢登高遠望,也不想舉杯消愁,讓我的心如水般地平靜吧,可那支薩克斯曲《回家》總是縈繞在我的腦際揮之不去…。
思念父親
作者: 賴該發 新澤西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張照片是2004年春妻子在家鄉為父親拍的.它是父親這一生最後的一張照片.每當看到這張照片就讓我想起那年中秋節,想起那個與父親一起度過的最後一個中秋節.
中秋節是個全家人團圓的節日.我自從1989年來美求學卻多年沒有回去和親人一起過過中秋節.直到2004年中秋節我終於有機會和國內的親人團聚,但它卻是一個不尋常的中秋節.2004年中秋節前得知父親重病,於是在節前回去看望父親.回去見到父親是在醫院的重症病房裡,當看到父親時他已經很虛弱,需要用氧氣幫助維持呼吸.真不敢相信一直很硬朗的父親會瘦成這樣,我的心裡痛苦不堪.當他看到我回來站在他的床前時,眼睛裡充滿了喜悅和欣慰.我知道,他一定很高興.我在病房裡和父親度過了十幾年來唯一的一個中秋節.第二天一生辛勞的父親就永遠地離我而去.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我和父親就這樣匆匆地團聚,又匆匆地離別,並且是永遠地離別.如今我只能通過照片思念著已故的父親.有首歌里唱到:"找點空閑,找點時間,領著孩子常回家看看,帶上笑容,帶上祝願,陪同愛人常回家看看".這對於我們遠在他鄉的人們更要如此.希望朋友們能常回家看看親人們.祝願大家中秋節快樂!
思念
作者:楊美薇 紐約
我是父母親的獨生女兒,從小就常常聽到親戚朋友們半開玩笑地說,我和父母親是三位一體,不可分離的。可是現在呢,殘酷的現實卻無情地把我們分隔的非常遙遠,非常遙遠......
這張照片是1992年夏天,我出國留學十多年之後,第一次回國探親,在家中拍攝的。不幸的是,1998年的重陽節,母親因病去世,這種三個人共聚一堂的日子,從此成為了永久的回憶,和無限的思念......。
母親是一位元鋼琴教師,也是我音樂上的啟蒙老師,在我童年的時代一個中秋節的晚上,她創作了一首美麗的中秋兒歌,送給我作為中秋禮物。我念念不忘這首兒歌。每當我看到母親那慈祥的照片,心中都會情不自禁地唱起這首歌。為了紀念母親,我把這首歌改編成為一首鋼琴小曲,名為「中秋之歌」。
說到父親,他是我心中最尊敬,最欽佩,最值得驕傲的人,父親是一位建築工程師。
父親不但在事業上有成就,在日常生活中又是一個模範丈夫和模範父親。
1979年11月,為了進一步學習音樂和鋼琴,我來到了紐約。1986年父親突然中風,卻為了不影響我的學習情緒,他毅然獨自承受疾病的折磨,完全不讓我和母親知道。過了很久,一個親戚無意中透露出這種情況。1989年,我拿到鋼琴演奏碩士學位,才趕回廣州去照顧父親。可是父親再度兩次中風,行動越來越不方便。
父親今年已經87歲,雙目失明。孤寂的他,生活在黑暗無光的世界裡,。
今年中秋節,我將會回到父親身旁,在他的耳邊,唱我那中秋之歌......
柔柔月光祖孫情
作者:北京中文學校 洪艾莉 (指導老師 趙義軍)
浩浩蒼穹,月光如水。在柔柔的月光中,我彷彿看到了姥姥溫柔的微笑,聆聽著姥姥柔和的話語,感受著姥姥輕柔的撫摸……
姥姥就是我心中的明月,就像這張照片中,我依偎在姥姥的身邊,就有享不盡的呵護、關懷、溫暖、幸福。
我出生後,媽媽工作很忙,姥姥照顧我長大,因此我和姥姥朝夕相處。姥姥對我的關懷就像月光一樣,溫柔、細膩,無所不在地追隨著我。渴了,有溫度適合的水;餓了,有營養可口的飯菜;冷加衣,熱打扇,夜蓋被,日陪伴——在姥姥的悉心呵護下,我健康地長大,幾乎從來沒有生過什麽大病。
姥姥曾經是大學老師,她也是我的啟蒙老師。兒時,她教我唱歌、畫畫,上學後,她輔導我做功課。最使我受益的是,姥姥說一口輕柔漂亮的「京片子」,每天聽著姥姥那林間清風般的話語,我雖然生在美國,長在美國,第一語言卻是標準的普通話。至今,我到中國旅遊,人家都拿我當地道的北京女孩兒。
姥姥的愛溫柔細膩,她永遠知道我最需要的是什麽。小時候,我喜歡絨毛玩具,姥姥就給我買各種各樣的絨毛玩具,柔軟的玩具環繞著我,就像姥姥的愛包圍著我。長大一點後,我在外邊遇到什麽不順心的事,總能被姥姥一眼看出。聽著姥姥溫和耐心的勸解,開導,我心中的「冰塊」不知不覺中溶化了。姥姥是我的知心人。
前年,姥姥回中國去了,我覺得自己的生命彷彿缺少了什麽。我想念姥姥,刻骨銘心的想念——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望著天上的明月,我相信姥姥也會在月光下想念著我。
黃汝斌:旅居紐約的華僑,晚年經營地產生意,2000年2月5日去逝。根據他的遺囑,「黃汝斌基金會」已在最近幾年捐贈於中國貧困鄉村的教育170萬美元。
四世同堂
作者:Kathy Luo
思鄉之情是剪不斷,理還亂。1990年我帶著60美金隻身來美,兒子陰差陽錯未獲得薟證。這一隔竟是16年,甚至幾十年。在美國從零開始,艱苦奮斗,身份問題廹在眉睫,我移民去了加拿大。
第一次回國是離家第九年,拿到了加拿大的綠卡、才回去看望老父和兒子。兒子卻有一大堆的怨言,我很無奈。(我於70年代離婚)1997年我與一位美國先生結婚,又輾轉從加拿大回到美國。在美國雖然已有家,在中秋節之際仍免不了對故土和親人思念。
中文台這個思鄉、思親、的節目也牽動了我的心,陰晴圓缺不能兩全。今年7月、我和丈夫回上海探親,父親已高夀93歲、小孫子四個半月,攝得一張全家福照片、「四世同堂」寄上。寄遙中秋節團圓的宿願。
少壯離戶老大回,
鄉音不改鬢毛衰,
辛欣幾多遊子淚,
同堂四世甚感懷。
我燦爛的黎明
作者: 黃治平紐澤西
這是我的故鄉,閩江的起點,位於美麗的山城--福建南平。
照片的景色是我二十歲前朝夕相處的地方。小時候,每當我走到我們家住在半山腰的小陽台上時,照片里的景色總是一次又一次深深地印在多的心裡;我的夢就象閩江的河水,是從這里開始的。
來美十幾年了,其間走過了許多的名山,大川;但留在多心靈深處的只有這*「山圍八面綠,水繞二江青」的故鄉山水。它是我心靈的港灣,燦爛的黎明。無論我生活怎樣的狀況(順境或逆境),照片里的地方總能給我很大的鼓舞和力量。它是我心中的歌,滋潤著我的夢;它是我母親河,永保我有一份赤子情。
思念戰友
作者:陳玫 紐約 皇後區
拿著這張泛黃斑駁的相片,我的心回到了36年前,1970年6月4日,我們這一批16,17歲的「知識青年」在喧天的鑼鼓聲中哭別了親友。到了黑龍江建設兵團。在大田裡滾了兩個多月的泥巴。第一次放一天假,我們最興奮而期待的就是一起拍張相片寄給家人。記得那天我們5點鍾起床,步行40多里才到團部唯一的照相館,為了題詞我們爭論了好久,題上豪言壯語覺得太虛偽,寫上真心的詞句又怕挨斗,最後才由我無奈又無力的寫上「邊疆……」後面的6點省略號(被相館去掉)象徵我們茫然而無知的前程……。36年過去,中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也來到美國,當年我們一起掄挑重擔,想家一起抱頭痛哭的戰友都漸漸失去聯系。人海茫茫不知現在大家可都安好?唯有這張相片在每年的中秋節拿出來看看,思念著我們那純真,茫然,彷徨的蹉跎歲月。給孩子們講我們那一代離奇的故事。親愛的戰友們,姐妹們!今晚你們是否也拿著相片互相的思念與祝福呢? 2006年9月15日
⑷ 概括近代美國華人移民的特點
改革開放以來,由於海內外相關政策的改變和其他因素的影響,由中國大陸出國定居的新移民約有100萬人,其中有不少人到了美國。 與過去的老華僑相比,這些新移民有著自己的特點。研究新移民對於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更好地指導今天的工作,把僑史研究引向深入,是非常必要的。
美國被人們稱之為「移民之國」。根據弗農·M ·小布里格斯提供的資料,1924年到1965年,每年合法進入美國的移民有19.1萬人。1966年到1981年,每年合法進入美國的移民有43.5萬人。但在1978年至1980年間,每年大約有54.7萬移民合法進入美國,幾乎是1965年以前入境移民的三倍〔1〕。因此, 外來移民又一次對美國總人口和勞動力的增長起了重要作用。
談論近年新移民潮和不同國籍移民的學者、政治家和新聞記者,一般視1965年移民法為美國移民史上的重要轉折點。他們指出,自1965年以來,西班牙人、東南亞人、中東人和加勒比海移民在移民統計數字中佔主導地位。例如,1979年主要的移民輸出國都來自第三世界,這說明自從1965年以來移民的來源發生了變化〔2〕。在亞洲, 主要的移民輸出國為中國(包括香港、台灣、中國大陸)、日本、菲律賓、朝鮮和印度〔3〕。而中國移民構成了亞洲移民的最大部分〔4〕。
本文試圖探討1965年移民法對美國華人的直接影響,並用在英國和美國所接觸的資料,說明華人新移民和老移民有什麼不同,進而闡述中國新移民對當代美國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新移民的人口特徵
1965年以來,美國唐人街發生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變化。導致這種變化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1965 年美國移民與國籍法的頒布。 在過去的150年裡,美國實施了幾項影響中國移民的政策。首先,1850年至1882 年所謂自由移民時期,中國移民作為一種廉價勞動力而受到歡迎。但繼這個時期之後美國便排斥與限制中國移民。1882年國會通過的排華法案,使除了某些具有特殊身份的人如配偶、已成為美國公民的未成年的孩子、教師、牧師以外,其他人都不允許進入美國。後來美國對這個法律進行了修正,使該法成為具有限制性的法律。直至1965年,美國才頒布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移民法〔5〕。1965年移民法提供了每年17 萬移民的最高數字,這些移民來自整個東半球;美國給每個國家每年頒發的簽證是2萬人。允許西半球獨立國家12萬移民進入美國。這17 萬移民被分成7種類型,每種類型有一定的比例。(1)成為美國公民的未婚子女3.4萬人,佔20%;(2)永久居民的配偶、未婚的子女3.4萬人,佔20% ;(3)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如科學家、藝術家1.7萬人,佔10%;(4 )美國公民的已婚的子女1.7萬人,佔10%;(5)美國公民的兄弟姐妹4.08萬人,佔24%;(6)熟練和非熟練勞工1.7萬人,佔10%;(7) 難民1.02萬人,佔6%。1965年移民法對近親(包括配偶、未成年人、 未婚的孩子和成年公民的父母親)沒有人數上的限制,允許他們到美國訪問或從事法律允許范圍內的活動〔6〕。
1965年通過的美國新移民法,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前的法律,對中國移民的人口、地理范圍、性別比例以及技術水平產生了重要影響。
美國新移民法第一次像對待其他國家移民一樣,平等地對待中國移民。因此,許多中國移民又一次蜂擁而至美國。一般認為,1980年定居美國50個州的中國移民有806027人,中國人在人數上超過了日本人,成為美國最大的亞洲人群體〔7〕。但是,根據石山·亨利·蔡的研究, 1980年美國華人總數已超過100萬〔8〕。1990年美國人口統計,在美華人已達164.5萬人。在最近20年裡,每年到達美國的中國移民為2萬至3 萬之間〔9〕。 1996年11月在廈門大學召開的華僑華人研究國際學術大會上,著名的美籍華人教授沈已堯先生告訴我,現在美國華人估計有220萬人。
今天中國移民來源於許多不同的地方:包括台灣、香港、中國大陸、東南亞和拉丁美洲國家。多數移民具有城市背景。與老移民相比,新移民視他們自己是比較有教養的、受過良好教育的、有新思想或鑒賞力的人,他們中的許多人在香港至少生活一個時期(他們的父母來自中國大陸的城市地區),一些人出生並在國際性的城市裡長大。他們認為,老移民是來自舊中國農村地區、舉止不文雅的「鄉巴佬」,許多老移民的身份是中國農民,他們在移居美國之前的生活方式,非常不同於這些新移民〔10〕。
根據1980年人口統計,中國移民絕大多數定居在城市。最大的集中地為紐約--新澤西、舊金山地區,每個地區的中國移民超過10萬人。其他城市和郊區,中國移民的比例也較高。在洛杉磯,1970年至1980年中國移民增加了129%。與增加37%的整個人口相比, 聖地亞哥的中國移民增加了139%。大約97 %的美籍華人住在城市地區:其他城市包括休士頓、芝加哥、波士頓、達拉斯、西雅圖、聖約瑟、底特律、費城、鳳凰城、華盛頓、檀香山、薩克拉門托等城市。擁有4000中國人居住的城市有:斯托克頓、加利福尼亞的安納漢姆、夫勒斯諾、俄勒岡的波特蘭、邁阿密-勞德代爾堡、巴爾的摩。中國移民人口在農村地區只是適度地增長〔11〕。
1945年以前,唐人街只有很少的婦女和兒童居住,其人口主要由男性暫居者構成。1945年以來,隨著華人「戰爭新娘」之流入美國,唐人街的華人女性逐漸增加。但是,只是在1965年以後兩性數目不平衡才降低。1960年美國華人男女性比是2∶1。1980年美國華人男女性比大體平衡〔12〕。
不像19世紀早期「隱名的和無名的」中國移民,現代美籍華人在各自的領域頗有造詣,得到了美國政府的承認。如:新聞報道者、美國廣播公司的康尼·春,參議院議員海勒姆·馮,共和黨人活動家安妮·謝諾爾特,著名的加利福尼亞政治家馬奇·馮·尤,滑冰冠軍蒂法尼·欽。不像早期來自農村講鄉音的廣東人,許多新移民受過良好的教育,說標準的普通話並帶有不同的台灣話和上海方言〔13〕。
新移民潮包括來自香港家境特別富有的人。由於殖民地不安定的生活,他們遠離自己的居住地。由於香港的便利條件,使得一些人得以在唐人街進行地產投機活動和開辦各種現代化的企業〔14〕。
二、新移民的經濟特徵
1965年以來,美國華人為美國的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擴大了就業范圍。1970年,受雇的20%的華人男性每年薪水1萬英鎊, 即不到美國人平均工資的25%。盡管如此,他們還是得到了相當的提高。經營洗衣業、餐館業和雜貨店是美國華人傳統的職業。今天這些職業仍然重要。但是美國華人也進入其他工作領域。例如,根據1970年紐約華人職業分布統計,36%的華人男子從事服務性行業,43%的華人在專門和技術領域工作,19%的華人男性充當其他勞動力。這種職業分布與1985年的情形基本相同。紐約華人主要就業范圍,包括從事餐館業、服裝業、雜貨店以及做其他生意,新移民佔有很高的比例。1985年,該城大約有5萬華人從事華人的傳統職業,其他白領工人是第二個最大的集團。 這些白領工人雖然生活在唐人街社區,但大多數與唐人街沒有多大聯系,這些新移民在唐人街社區以外做牧師和其他白領工作,包括當醫生、會計、律師和新聞記者〔15〕。許多華人仍從事非技術性的手工職業,見下表〔16〕:
華人在美國的職業分布(1970)(百分比)
職業 男性 女性全部
專門職業和技術工人 29.919.426.0
經理和管理者 11.1 3.5 8.3
售貨員4.1 4.4 4.2
牧師9.230.917.2
工匠和工頭5.7 1.1 4.0
工人,包括運輸工人10.624.915.9
勞工,除開種植勞工 3.1 0.8 2.2
農民和農場經營者0.4 0.2 0.3
農業工人和工頭0.3 0.3 0.3
僕人的職業,除開私人家僕25.212.120.4
私人家庭工人0.5 2.2 1.1
1970年,有25.2%的美國華人男性新移民在乾洗衣和餐館工作;在西部做家僕曾經是華僑的普遍職業,現在幾乎消失了。這些職業吸收了大量的不講英語的移民,像他們的前輩一樣,這些新移民被迫從事低收入、工作條件惡劣的工作,特別是在唐人街。據1970年統計,這些職業構成了沒有上初級學校的、16歲的華裔移民的23%,43%的人每年掙得的收入4000美元不到〔17〕。
唐人街社區新移民的企業活動不同於1965年以前的老移民。一些新移民除了從事傳統的華人企業如餐館業、禮品店、雜貨店和洗衣業以外,也經營旅行社、簿計室。辦服裝工廠現在是唐人街華人的主要職業。1985年紐約500家服裝工廠的大多數集中在唐人街社區, 由新移民控制。新移民不僅控制了服裝工廠,而且控制了洗衣店、書店和某些唐人街社區的華人餐館,而老移民壟斷了許多洗衣店的支店和廣東人辦的餐館〔18〕。
許多新移民通過利用家庭成員組織並創辦了自己的企業。在這一點上與老移民不同。在老移民中經營家庭公司不太普遍,而紐約唐人街的許多家庭公司是由新移民家庭操辦的〔19〕。家庭公司對於新移民找工作非常重要。新移民除了靠家庭辦公司就業以外,還有獲得工作的其他途徑,如:通過朋友網,各種家庭和校友協會,僱傭和社會服務代理處。雖然許多新移民不得不做工價低廉的工作,但事實上,如果一個新移民願意作粗活,他在唐人街是容易找到工作的〔20〕。
自從1965年以來,美國華人的新變化在於,獲得工作有了新途徑,即通過社會代辦處、新協會和各種商業僱傭組織得到工作。1965年以前許多美國華人是在唐人街社區工作,而今天美國華人新移民較多的工作是在唐人街社區以外,因為歧視減少了。他們的教育背景,使得許多新移民能夠找到這種職位〔21〕。
1965年移民法不僅歷史性地改變了在美華人男性和女性不平衡現象,而且也提高了美國華人婦女的地位。在傳統的中國社會,婦女依附於男性,因此,中國婦女從出世到死就被置於男性的控制之下。從父親到丈夫到兒子,中國婦女按部就班地依附於男性。中國傳統原本只強調婦女做妻子和母親的作用,這就表明婦女的地位以及經濟謀生依賴於男人。即使是在美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也還是如此。但是,自從20世紀以來,特別是1965年以後,這種僵化的思想受到挑戰。隨著華人婦女地位的上升,1970年51%的華裔婦女在工作〔22〕。1981年在舊金山20條街的唐人街有146家服裝店;這些服裝店僱用了大約3500名華人婦女, 生產了舊金山50%的服裝。與唐人街的服裝工人相比,數千名美籍華人婦女在過去20年裡已進入賺取高工資的勞工市場。她們的教育背景、德行、勤奮工作是導致她們獲得社會、經濟成功的重要因素。華人婦女醫生、教授、葯劑師、公司經理、會計、圖書管理員、實驗室研究員以及其他的人,成百地從美國名牌大學拿到博士、碩士學位〔23〕。
美國唐人街的服裝工人和這些取得成功的婦女都不能代表美籍華人婦女的大多數,但卻是現代美籍華人婦女在這兩個群體中的大致輪廓。1970年,有58%的18至24歲的華裔婦女入學,31%的25至34歲的華裔婦女從事專門和技術工作。但是,職位和薪水未能總是與教育學識相一致,華裔婦女仍然作為中國人和婦女而遭受歧視。盡管在1970年有23%的華人婦女從高等院校畢業,但只有13.3%的人一年可掙得1 萬美金的薪水,而28%的大學畢業的白人婦女和34%的黑人婦女達到了這種收入水平。沒有獲得大學文憑的華裔婦女,許多人只能做檔案職員、公司收發報員、打字員和從事其他低收入的工作。雖然60%的華人家庭做兩份工作,但只有51%的人達到了美國人的平均工資水平,屬於中等家庭收入的人在1970年只獲得10610美元;美國人的平均工資一年是9590 美元〔24〕。
許多專業技術人才在他們各自的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丁肇中博士1976年榮獲諾貝爾物理獎時年僅39歲〔25〕;美國著名的經濟財務Forbes雜志調查公布1982年美國豪富名單15位,旅美華僑王安博士躍居第5,美聯社並推崇他的事業起程, 是從一家中國人辦的電子工廠中擔任工程師開始的傑出人物〔26〕;鄭國材是第一位做人造心臟手術的的中國人〔27〕;王贛駿博士是第一位華裔太空人〔28〕;貝聿銘是著名的建築師,1983年曾獲得普利克獎(建築界的諾貝爾獎),他的知名設計包括華府的國家藝廊東廂、休士頓的德州商業大樓、香港的中國銀行及北京的香山大飯店〔29〕;在化學方面,李遠哲於1986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30〕。類似的例子我們還可以舉出許多來。
談論1965年以後進入美國的新移民,不能不注意到中國留學生進入美國社會的情況。在美國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里,中國留學生為自己爭得了一席之地。受聘於美國各大金融貿易公司的中國留學人員,大都是美國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從事各種諸如律師、會計、經紀人、房地產商等專業性工作。在1993年到1994年間,僅美國摩根銀行香港分部所僱用的中國留學生就達20多人。而理工科專業中國留學生,不但成為美國科技領域里不可忽視的力量,而且廣泛地進入了美國實業界。三大汽車公司、波音飛機的製造公司、杜邦化學公司等,到處是幾年前畢業的中國留學生。更有人說,如今美國人要想到IBM去工作的話, 都不得不先學中文,因為在那裡工作的人大半是中國人,不是來自大陸,就是來自台灣〔31〕。中國留學生之所以能為自己爭得一席之地,一是憑藉他們的聰明才智,二是靠進取精神。
三、新移民的政治特徵
在政界,華裔只是最近才初露鋒芒。許多新移民願意運用美國人的政治方法。他們有時通過新協會聚集在一起,討論華人參政問題,以提升華人的地位。這種政治活動是唐人街社區的一種新的特色,它意味著對老移民政治信仰和行為的一種改變。
新移民和老移民的一個主要不同是,他們組織並利用了各種協會。簡單、傳統的權力結構不適合解決新移民的問題。1965年前建立的協會主要是為了滿足單身老移民經濟、社會和感情上的需要,其成員主要以傳統血緣關系和朋友紐帶、區域來源、家庭姓氏、相同方言為基礎,傳統協會的主要領導人總的說來是為社區講話,不熟悉美國社會,許多領導人甚至不講英語。許多老移民對美國政府的任何幫助不感興趣。他們願意與講同樣方言的人交際,通過各種協會尋求經濟和情感上的互相支持。一些老移民主要對他們家鄉和姓氏協會管理的葬禮感興趣。
新移民認識到傳統協會的不足,便組織了新協會,運用了社會服務組織。唐人街社區由今天的三個協會協調:傳統的、新的和現代社會服務組織。許多新移民從中文書籍和報刊上了解到美國政府和紐約唐人街社區的工作信息。新移民傾向定居於城市,富有進取心;他們在尋求有關他們新生活的信息方面是勤勉的。新移民從唐人街各種有效的社會服務組織中的親戚和朋友那裡獲得了很多信息。現代社會服務處有一定的經濟來源,並與美國社會有聯系,能給新移民以幫助。
許多新協會和社會服務組織在引導新移民熟悉美國習俗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它幫助新移民找住房、工作和辦醫療保險,在移民和美國社會中起了媒介作用。這些協會的領導人往往是新移民,他們熟悉美國社會工作,是有才能的社會工人。一些人作為職業社會工人、社區發展者和自願者在唐人街社區工作,無論怎樣,屬於新協會或利用社會服務組織的新移民分明對參予較大社會的財富分配發生興趣。不像他們的前輩那樣,避開沖突,許多新移民願意利用美國人的方法如罷工、請願和示威,來實現他們的目的。他們在這個國家通過大眾傳播特別是電視、報紙學到了這些方法。盡管新移民把唐人街社區作為一個如同老移民所傳播傳統文化的陣地,但他們熱衷把華人種族作為一個形成利益集團的群體。由於老移民生活在強烈的反對中國人的種族主義時代,他們感到與主流社會的任何親密聯系將導致麻煩,於是便使他們自己隔離美國生活的主流。許多新移民不想使他們自己隔離美國社會,相反,他們視他們的社區為融合城市和美國主流社會的一部分。
當然,新移民不是一個同質的群體。一些人受過良好的教育,對美國產生迷惑;而另一些人受教育不多,不熟悉美國社會政治。但是,與老移民相比,有意義的是較多的新移民有知識,參與美國政治過程,這部分是由於作為一個群體的新移民比早期移民受到更多的教育。新移民不僅認識到他們必須組織一個聯合其他種族的統一戰線,而且渴望與其他種族群體合作,為爭取平等權利和正義而斗爭。新移民領導人尋求與其他少數民族的聯盟,特別是尋求與具有相同文化背景、遭到同樣歧視的其他亞洲人的聯盟。有政治抱負的公民參與城市和州的各種職位的選舉。一些新移民與第二代華人一道,幫助社區採取集中政治行動,如1983-1984年反對在唐人街建監獄的斗爭。近年來,唐人街現代社團組織成功地迫使唐人街的各種政府組織僱用更多的美籍華人〔32〕。
許多美籍華人除了參加本種族的分會、俱樂部和協會以外,還將社交的圈子擴大到本種族以外。一些華人積極參與美國政治。如余江月桂曾三次連任美國加州州務卿。陳香梅、趙小蘭、甘敏才、吳仙標、董錦波、謝國翔,胡紹基、趙光華以及法官伍元天、譚碧文、劉萬昌等,都是七八十年代華人參政的代表人物。據白宮有關人士估計,目前在美國聯邦政府中擔任高職位的華裔已將近100人。
華人要求機會平等,增強種族意識,對舊金山華人團體如華人文化基金會(1965年建立)、中西文報(1967年創刊)的創辦產生了影響。許多其他社區也成立了華人俱樂部。已經美國化的中產階級華人的政治行動,導致了以舊金山為基地的「華人正義行動組織」(1970年建立)和以華盛頓為司令部的「美籍華人組織」(1973年建立)的形成;這些組織利用政治和合法途徑捍衛美籍華人的民權,並通過傳播媒介與對華人形象一成不變的觀念作斗爭。許多美籍華人通過參加民權運動、學生運動和反越戰爭運動參與政事〔33〕。這表明美國華人參與政治生活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四、新移民的文化適應
早期美國華人習慣於一種復雜結構的社會秩序和家庭制度。當只有少數家庭存在於美國時,當與白人作斗爭的任何行為受到控制時,這種價值觀念不能完全在美國土壤上重建。他們設法通過保持沉默、以盡可能不引人注意的態度在受壓迫下倖存下來。但是他們的後代的思想不是僵硬的,他們傾向接受和模仿美國人的價值觀和信仰。這就不可避免地出現許多問題並引起沖突。文化適應時常被描繪成一種單向過程,認為不同膚色的各種族群體被迫放棄自身的文化。實際上,華人年輕的一代感到他們的忠誠是雙重的。正如錢寧指出:在海外長期生活的華人,「可能會改變自己的衣著打扮、行為舉止和生活習慣,改變過去使用的語言,改變父母所起的姓名,甚至改變自己的國籍,但就像改變不了自己的膚色一樣,他們難以改變自己作為中國人的自我意識。中國,無論從時間和空間的相隔多麼遙遠,總是一片能牽動思緒、掀起內心波瀾的土地」〔34〕。他們仍以自己的血統和傳統文化而自豪,如果他們反對父母親和長輩的願望,便感到愧疚。但是他們也認識到,為了獲得成功,必須適應美國人的習慣和價值。他們過著一種雙重生活。已婚的華裔子女一旦能自立,便離開了他們的父母。
當華人孩子進入白人學校,當成年人希望與白人進行交往時,他們自然而然地不得不講英語。第二代和第三代華人很快拒絕在家裡講中文,而第一代許多人幾乎不說英語。安排的婚姻大大消失,雖然一般孩子要請教父母。盡管父母強烈不同意,仍有很多華人子女是混合婚姻,與白人或日本人結婚。1974年華人子女與白人結婚的比例為25%;與日本人結婚的比例大約是47%〔35〕。
至於華裔婦女,年輕的寡婦被允許第二次結婚。使她們吃驚的是,離婚和重婚被認為是毫不奇怪的。雖然華裔婦女幾乎不贊成吸煙、飲酒和暴烈的公眾行為,但她們羨慕自由,像美國人一樣享有財產權。她們尤其喜歡美國人愛和婚姻的觀念。文化適應美國的華裔婦女,如果沒有父母親的安排,堅持擁有愛和自己選擇婚姻的權利〔36〕。
中國人過去不喜歡美國人的許多特點,但現在不同了,進取、個人主義、易動、努力自治、自我滿足、對孩子的放縱等美國人的價值觀念已為華人所接受,他們積極參與政治事務,如果自己受了委屈,便可訴諸法律保護。華人子女簡單地視自己為美國人而不是中國人,他們較少遭受任何嚴重的種族歧視。但是,除了過春節、吃中國飯以外,中國文化的許多方面仍然被保留下來。許多華人的孩子在學校往往把中文作為第二語言。這些華人孩子在美國除了接受正常教育之外,還到私人開辦的中文學校學習。這些中文學校似乎部分地受到保護。
有人說美籍華人幾乎完全接受了美國文化,但是沒有完全合而為一。他們的膚色和長相與美國人有明顯區別,他們仍然遭到各種微妙的歧視〔37〕。例如,1982年6月12日晚,在美國出生的27 歲的華裔制圖員文森特·陳帶三個朋友在酒吧慶祝他即將舉行的婚禮。43歲的汽車工業失業工頭羅納德·埃本斯誤認為陳是日本人。他在詢問了陳並大鬧了酒吧以後便離開了。那天晚上以後,埃本斯和他的23歲的繼子邁克爾·尼采又在一個快餐店漫罵陳。他們等陳離開,在尼采抱住陳時,埃本斯用棒球棒猛擊他的頭部,陳在四天以後就死去了〔38〕。1989年夏,在達拉斯市讀書的一個姓梅的中國女留學生,深夜打完工回家時,在路上被人殺害。1994年2月28日晚, 一個在紐約州一所大學學習的來自廣西的姓王的留學生,在一家中餐館打工時,被兩個進店搶劫的黑人青年開槍打死〔39〕。
的確,有相當數量的華人取得了成功,或者說他們在美國生活的各自領域出了名。但是,即便最成功的華人仍然受到歧視,一些美國人與中國人談話時流露出瞧不起中國人,開口便說「你的英語講得怎麼樣?」黛安娜·方在《紐約時報》上發表了題為「看不見的美國中國人」一文,總結道:「因為我們的黃皮膚和杏眼睛,我們仍然沒有融合到主流社會中去。從排華法案以來,許多方面已經發生了變化,但是我們仍然不能擺脫種族歧視。」〔40〕
以上通過對新移民人口、經濟、政治特徵以及文化適應的分析,說明華人新移民遠不同於老移民。新移民的社會和經濟地位不能簡單地與老移民相比。新移民的城市來源與家庭成員的幫助,是他們在新世界創立新生活的重要遺產。許多新移民有較高的文化程度,他們中的許多人受過高等教育或者受過專業訓練。不像早年移居美國的老移民,新移民更願意去實現他們的「美國夢」。但是,這些新移民的社會和經濟背景不能完全解釋為什麼他們的適應類型不同於那些老移民。新移民也是1965年移民法的受惠者。新移民比老移民在唐人街以外有更多的接觸,開始和白人中產階級相互影響,一些人生活在白人中間並與白人共事。政治上,新移民比老移民更關心他們的權利,他們逐步地參與美國政治生活。雖然華人日益被美國所接受,但某些障礙依然限制了他們的經濟機會。許多新移民仍然不得不依靠種族紐帶。開辦餐館、服裝行業、雜貨店仍然是新移民的主要職業。但是,目前華人企業的人數、規模、管理方式及組織遠不同於過去。老的暫居者傾向暫時留在美國,賺一些錢,然後回到中國。打算在美國長期定居的新移民比老移民通過企業成績獲得經濟成功更有決心,他們的生存方式是企業家式的。新移民在跳出美國種族樊籬的同時,在使主流文化豐富多彩、產生活力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樣,新移民在今天的社區中也起著積極的作用,如幫助解決家庭分裂、協會爭端、老齡人問題、住房短缺和拉幫結派等問題。新移民創辦了興隆的企業,豐富了唐人街的文化、社會和經濟生活。新移民逐漸將保守的、非政治性的社區變為具有政治和經濟實力的、充滿活力的城市飛地。
參考鏈接:http://study.ccln.gov.cn/fenke/lishixue/lsjpwz/lssjs/43434.shtml
⑸ 譚元元的獲獎記錄
舊金山芭蕾舞團首席的唯一亞洲人
譚元元是擔任美國三大芭蕾舞團之一——舊金山芭蕾舞團首席的唯一亞洲人,是參加世界頂級規格的捷克拉格世界明星匯演的首位亞洲人。2004年她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亞洲英雄」,並成為《時代》封面人物,這一殊榮無可置疑地奠定了她在當今世界芭蕾舞台上至高地位。
譚元元少年成名,15歲在巴黎第五屆國際芭蕾舞比賽上,中國觀眾非常熟悉的俄羅斯舞蹈大師烏蘭諾娃給了她滿分的評價,對媒體說:「這是我近20年來看到的最年輕但又最具古典表演風格的女演員」。16歲,譚元元在日本名古屋首屆國際舞蹈比賽上再獲金獎,當時大賽設的男子成人組、少年組第一名全部空缺。在賽後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問:「你們評比第一名的標準是什麼?」評委會副主席指著身邊的元元說:「第一名的標准就是她,達到了她的標准就發第一名獎。」。著名舞蹈評論家CoventGarden稱譚元元為「舊金山芭蕾舞團王冠上最大的那顆寶石」;《紐約時報》舞評家AnnaKisslgoff,稱她「結合了精緻與大膽的特質」。日本權威《舞蹈》雜志評選20世紀101位舞蹈明星,譚元元是唯一的華人。2010年11月28日榮第四屆「國家精神造就者」榮譽。
美國「移民傳統獎」
2012年美國天使島移民站基金會(Angel Island Immigration Station Foundation)公布了本年度「移民傳統獎」的4位得主。本屆獲此殊榮的人士包括了華裔舞蹈家譚元元。基金會將在9月28日舉行頒獎禮,表揚四名得獎者在移民群體中作出的貢獻。
國家大劇院舞蹈節形象大使
2012年國家大劇院主辦的首屆舞蹈節將在10月24日至11月24日期間舉辦,屆時將有來自世界各地的13台劇目演出30場。9月5日晚,大劇院舞蹈藝術總監趙汝蘅、演員濮存昕、美籍現代舞編導王曉藍現身舞蹈節發布會,介紹參展劇目。同時大劇院還宣布舞蹈節三位形象大使:譚元元、濮存昕與王啟敏,他們將在之後參與到大劇院舞蹈節的一系列活動中。
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提名
2015年3月17日,聯合海內外十餘家知名華文媒體和機構共同主辦的「世界因你而美麗——影響世界華人盛典」在2015年春天揚帆起航,推舉及表彰2014-2015年度在不同領域成就卓著、對世界具影響力並受全世界關注的華人典範,頒受年度「影響世界華人大獎」以及「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譚元元獲得提名。
2015年4月,譚元元獲頒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⑹ 中秋歷來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 農歷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新唐書·卷十五 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於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⑺ 誰有各慈善基金會的聯系方式與電郵
北京地球村
中華慈善總會
中國扶貧基金會
李嘉誠基金會
玉米愛心基金 自然之友
公益時報
宋慶齡基金會
中國紅十字會
首都文明工程基金會 新疆自然保育基金
中華慈善總會在線捐助
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
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
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
北京國際人員志願人員協會
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慈善募捐專線
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
中華慈善總會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 中國扶貧基金會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 中國紅十字會 中華環保基金會
宋慶齡基金會 中華見義勇為基金會 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
中國青少年基金會 香港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 拯救中國虎國際聯合會
中國收養中心 周凱旋基金會 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
炎黃春蕾計劃網 李嘉誠基金會 福慧慈善基金會
國際獅子總會港澳三零三區 港島青年獅子會 香港樂施會
貿易要公平 雁心會樂幼基金 寰宇希望
土房子 田家炳基金會 樂群慈善基金
樂善堂 麥當勞叔叔之家 和富慈善基金
兒童危重病基金 慧妍雅集 愛心力量
⑻ 美國有一個叫安琪兒島的地方么
有!
安琪兒島(Angel Island),直譯:天使島。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灣內。島上設有博物館、美國移民站等設施。
詳情請參見以下鏈接:http://ke..com/link?url=w5dv_qnesR67wAu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