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楊善湖觀後感
電影《楊善洲》觀後感 ——教 師 林 玲 9月23日,幼兒園組織我們全體教師去電影院觀看了《楊善洲》 和《楊闇公》這兩部電影,最讓我感動,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楊善洲 書記,他的事跡讓我為之震撼,為之感動。 曾經在戲文中有一位七品芝麻官唱到: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 回家賣紅薯。 」看了曾經是地委書記楊善洲的事跡,使人有「當官不 為民謀利, 不如直接去經商」 的感嘆, 能這樣的官員, 反而還顯得 「堂 堂正正」 。我明白了一個優秀的共產黨員的形象,老一輩革命先烈、 許世友、焦裕祿和雷鋒等為國家、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可敬的人。在影 片開始時,楊善洲老爺爺說了一句話: 「有些幹部只是吃群眾的飯, 不給群眾辦實事,那不是白吃群眾的飯嗎?」在雲南缺水的時候,他 帶領著群眾和乾旱作斗爭,在我眼中他很勇敢,和天斗、和地斗、和 那人見人怕的災難斗,然而,他們奮斗的行為感動了上天,旱災嚴重 時,夜裡下了一場及時雨,他告訴大家說: 「群眾們啊,這一次是老 天救了咱們!以後咱們要不靠天、不靠地,自己做自己的龍王。 」經 過努力,他們不但戰勝了災難,而且創造了糧食豐收。這需要多麼大 的力量啊!在救災的時候,楊善洲把政府辦公樓工程停建了,為的就 是給群眾留出寶貴的救災資金。在我眼裡,他比雷鋒還偉大。楊善洲 老爺爺退休後,在施甸大亮山艱苦創業,義務植樹造林,把一個荒山 改天換地改造成了一座樹木成蔭的綠山。一干就是22年,這需要多麼 大的精神和耐力啊!在山上,他的女兒來找到他,想讓他找關系安排 一個好工作,被他拒絕了,她憑著自己的努力,當上了一名光榮的人 民教師。這就是他的大公無私、指導兒女靠自己奮斗的人格魅力。 這樣的時代像楊善洲這樣的人已經很少了,作為擁有深厚的文化 傳統的民族來說,他的行為算不了什麼,只不過是完成了一個人應盡 的本份與為官的責任。 時代需要的就是做為人的本份與責任,如此才有一個民族的自豪 與未來。而不是見利一哄而起,無利一鬨而散,為利爭斗不休…… 展望未來,唯有家和萬事興,讓利、互利、共盈,留有餘地,知 進退者,才得長久!
最近我們黨支部組織我們觀看了電影《楊善洲》 ,劇中的情景一直縈繞在腦海,不時浮現。在 看電影時,我有好幾次淚濕眼眶。電影帶給我的感動充盈在胸間,不是電影本身拍得有多麼好, 而是劇中人物帶來的沖擊讓人震撼。 楊善洲,男,漢族,1927 年 1 月生,雲南保山施甸人。1951 年 5 月參加工作,1952 年 11 月 入黨,原任保山地委書記,1988 年退休,2010 年 10 月 10 日因病逝世。 胡錦濤總書記作出指示:楊善洲同志是黨員幹部的學習楷模,是離退休老同志的優秀代表。 他一輩子忠於黨的事業,一輩子全心全意為群眾謀利益。他的模範事跡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每 一個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都要向他學習,自覺加強黨性修養,自覺實踐黨的宗旨,努力 做人民滿意的好黨員、好乾部。 楊善洲在當地委書記的時候,常拄著棍子,提著一個小黑包,行走在田間。當時正在推廣一 種「雙龍出海」的水稻插秧法。他來到一個村裡,見大家對這種插秧法並不接受,自己脫掉鞋子 下到田裡作起示範,秧苗插得又直又好。還有一次,保山遭遇大旱,百姓面臨作物絕收的困境, 楊善洲帶領幹部挖水井。但很快困難隨之而來:經費不夠!他果斷召集現場的地委委員開臨時會 議,舉手錶決將修建辦公樓的經費挪作打井費,工程得以繼續進行。 一個人身在高位時,面臨眾多的誘惑,要作出眾多艱難的選擇。楊善洲的選擇總是把人民群 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沒有片刻猶豫,沒有任何私心雜念。他從不喊什麼慷慨激昂的口號,卻留 下一個令人敬仰的榜樣讓我們追隨。 退休後,他志在千里,植樹造林,把「我要回家鄉種樹,為家鄉百姓造一片綠」這句話講的鏗 鏘有力,開始了為黨為人民服務的又一新征程。他回到家鄉,開始發動群眾,自此開始了他長達 十七年的漫漫種樹征途。 對於共產黨人來說,要牢記的宗旨就是全心權益為人民服務。楊善洲始終堅持黨和人民的利 益高於一切,用實際行動完美詮釋了共產黨員和人民公僕的深刻含義。為了百姓的事,楊善洲不 遺餘力;為自家孩子的調動,他「束手無策」 。電影中有這樣一則細節,上山種樹時,他發現山上 小學的代課老師多年沒有轉正,紛紛離職,孩子們無學可上。這時他動用自己的影響力,喊來教 育、人事、勞動各部門的頭頭腦腦上山,托他們解決老師們的編制問題,為山裡的教育留住了人 才。他的二女兒,為了解決夫妻兩地分居,通過層層考試,只差一個章就可以辦理調動手續,但 是他的腦海中未曾想過動用關系辦私事。 電影的結尾以西南大旱一幕告終,保山因植被良好,當地居民不愁水喝,外地來此取水的車 輛排成了長隊,此時的楊善洲已躺在病榻上,起不了身了。但是人民沒有忘記他,來醫院看望的 人站滿的一坪,一位老人從山上挑來干凈的水,遞到他跟前,大聲說: 「你沒有白吃國家公糧! 」 楊善洲走了,他留下了一心為公、百折不撓的工作作風,他雖瘦弱的身軀卻留給我們一個高大 的背影,他用自己偉大的一生書寫了一個大大的人字。 1
《楊善洲》觀後感 楊善洲》腳步匆匆、太匆匆,楊善洲始終奔忙於黨的事業,惦記著人民的疾苦,而絲毫不謀私利。這樣的黨的幹部 是時代的呼喚、人民的希冀呀! 在位時,他一心為公,堅持原則,嚴於律己,從不以權謀私,在他的心目中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他總是 深入基層,每每出現在田間地頭,矛盾關頭,為民排憂解難。那久旱逢甘霖的狂喜,體現了他與民共苦同樂的 崇高境界。 《楊善洲》主要講了楊善洲書記在職時開發了滇西糧倉、引水抗旱、舉行割稻比賽並且幫助農民提高稻子 的年產量;他離職時放棄去敬老院過舒適的生活,選擇回到家鄉並和鄉親們在大亮山這座荒山、在惡劣的條件 下開拓了「綠色奇跡」 ,使大亮山樹木成蔭,生機勃勃。楊書記到臨終還一直關注家鄉的旱情和綠化情況,使 人感動。 曾經在戲文中有一位七品芝麻官唱到:「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看了曾經是地委書記楊善 洲的事跡,使人有「當官不為民謀利,不如直接去經商」的感嘆,能這樣的官員,反而還顯得「堂堂正正」。 在大多數人為生存忙於生計,為治療忙於奔走,為就業到處碰壁,為安居忙於房貸的時候,楊善洲的事跡 不如說是一個巨大的反差。現今一些為官者,忙於權錢交易,大有不為現金是愚痴的感慨,並且求官、求財、 求名,求色無一不想為之。不知進退,不知當為不當為,更不知社會資源有限的道理是顯而易見的。 當社會資源集中於少數人手中的時候,勢必形成大多數人的生存壓力。現金為王,利滾利,錢滾錢,有錢 的人富得流油,各色高級轎車馳騁在大都市的道路上,不斷張顯其飛揚跋扈的顯貴品質。與此同時,忙碌的民 眾,貧病交加的老幼,擠著公交車,騎著自行車,也在各色道路上頑強掙扎地活著。這就是一個民族。假如沒 有這些平凡的勞動者,也就無飛黃騰達者,然而,騰達的人總是忘了平凡者。沒有平凡的基石,怎麼會有長久 的飛黃? 楊善洲是明白人,身有餘力,甘於「綠大地」。護得一方水土,也養了一方人。死有何嘆!比起那些只知 聚財,擁財,費財,搜財的人不知要好千百倍!因他知道進退,知道為官要有名節要自愛的道理。不居功自傲, 不以權謀私,為後人留得一片青山綠水,看得長遠!而不是像某些幹部,好大喜功,以權謀私,拉幫結派,打 擊良善,不斷為自己做出「絕後」的行為來。 這樣的時代像楊善洲這樣的人已經很少了,作為擁有深厚的文化傳統的民族來說,他的行為算不了什麼, 只不過是完成了一個人應盡的本份與為官的責任。 電影的結尾以去年西南大旱一幕告終,保山因植被良好,當地居民不愁水喝,外地來此取水的車輛排成了 長隊,此時的楊善洲已躺在病榻上,起不了身了。但是人民沒有忘記他,來醫院看望的人站滿的一坪,一位老 人從山上挑來干凈的水,遞到他跟前,大聲說:「你沒有白吃國家公糧!」 100 分鍾的《楊善洲》 ,他的模範事跡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觀看該電影使人的靈魂得到凈化,楊善洲是一 面旗幟,是我黨幹部、尤其是領導幹部的一面旗幟。在電影結尾發布了胡錦濤總書記作的重要指示,「楊善洲 同志是黨員幹部的學習楷模,是離退休老同志的優秀代表。他一輩子忠於黨的事業,一輩子全心全意為群眾謀 利益。他的模範事跡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每一個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都要向他學習,自覺加強黨性修養, 自覺實踐黨的宗旨,努力做人民滿意的好黨員、好乾部。」中共中央組織部作出決定,追授楊善洲同志「全國 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高坪村 單麒蓉
楊善洲觀後感 今天單位組織黨員幹部觀看《楊善洲》這部電影,觀後 我感觸很深。 影片描寫的是恪盡職守,一心為民的保山地委書記,楊 善洲在當地委書記的時候,常拄著棍子,提著一個小黑包, 行走在田間。當時正在推廣一種「雙龍出海」的水稻插秧 法。他來到一個村裡,見大家對這種插秧法並不接受,插得 七扭八歪的,他自己就脫掉鞋子下到田裡作起示範,秧苗插 得又直又好。村長這才發現是地委書記親來指導,急忙上前 問好。楊善洲問他:這「雙龍出海」 每畝可以提高產量百 八十斤,你能保證這村裡的田都能用這種插法嗎?村長答: 一定能。楊善洲搓搓手上的泥巴,高興地揮手離去了。還有 一次,保山遭遇大旱,百姓面臨作物絕收的困境,水庫的中 的水眼看著就不夠了,楊善洲就帶領幹部挖水井。但很快困 難隨之而來:經費不夠!他果斷召集現場的地委委員開臨時 會議,他說:「老百姓面臨著絕收,我提議將正在修建地委 辦公樓工程停下,將工程款用來作打井費。這樣的領導值得 我尊敬,值得我們學習。 楊善洲退休了。上級關心他,讓他到昆明的干休所安度 晚年,他笑著說:以前在職,聽組織安排,現在退休了,想 干點自己的事,我要上大亮山種樹去。他回到家鄉,開始發 動群眾。他的辦法很獨特,先組織群眾看了一場電影《廬山 戀》 。電影放映完時,他問大夥:「電影好看不?」大夥笑 答:「好看!」他又說:「是啊,電影好看是因為廬山上的 樹美呀,我們大亮山上的樹,像禿子頭上的毛,沒有幾根。 你們用土地入股,我來出苗子,種出樹你們分紅好不好?」 有人問道:「那你分什麼咧?」他淡淡一笑,道:「我有工 資,什麼也不要。」大夥被他的誠意打動,紛紛簽訂植樹合 同,自此開始了他長達十七年的漫漫種樹征途。 在大亮山種樹,不是想像中的一帆風順。樹苗成活率低,野 草擠占樹苗生存空間。他獨個摸索解決法,選擇種植根系發 達、高於五十厘米的樹苗,成功地邁過這個難關;樹苗來源 匱乏,他跑到大街上撿拾果核作種子,每天撿來一籮筐。五 萬多畝樹林,每一株樹無不浸透他的心血,他撫摸著他們, 像是看著自己孩子,臉上浮現出慈愛的神情。這一刻,我想 起了電視劇《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同樣的執著於自己的 信念,同樣朴實而高尚的人格,但一個是虛擬的,一個是現 實中存在的。 為了公,為了百姓的事,楊善洲不遺餘力;為了私,為自家 孩子的調動,他「束手無策」。電影中有這樣一則細節,上 山種樹時,他發現山上小學的代課老師多年沒有轉正,紛紛 離職,孩子們無學可上。這時他動用自己的影響力,喊來教 育、人事、勞動各部門的頭頭腦腦上山,托他們解決老師們 的編制問題,為山裡的教育留住了人才。他的二女兒,為了 解決夫妻兩地分居,通過層層考試,只差一個章就可以辦理 調動手續,從來不求父親的她哭著請求他幫忙:「您就打一 次電話吧」。楊善洲訥訥地坐在小板凳上:「這是私事呀, 這可咋辦呢。」最終,女兒掩面而去。只要楊善洲張口,我 想地方部門肯定會賣他一個面子,畢竟女兒是有真才實學 的,畢竟「虎老餘威」在。可此時的他卻沒有平時那樣智計 百出,急得直說「咋辦呢,咋辦呢。」他的腦海中未曾想過 動用關系辦私事,這也許讓許多人為之汗顏吧。 電影的結尾以去年西南大旱一幕告終,保山因植被良好,當 地居民不愁水喝,外地來此取水的車輛排成了長隊,此時的 楊善洲已躺在病榻上,起不了身了。但是人民沒有忘記他, 來醫院看望的人站滿的一坪,一位老人從山上挑來干凈的 水,遞到他跟前,大聲說:「你沒有白吃國家公糧!」 觀看電影後,我有深刻的體會,我們要向楊善洲書記學 習,要堅定理想信念,要提高自己的黨性修養,提高自己工 作水平,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 生觀,價值觀和利益觀,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更加扎實 的工作作風,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楊善洲》觀後感 在去影院之前,我已經從很多媒體上了解過楊善洲的事跡,先說說他的個人介紹吧。 楊善洲,男,漢族,1927 年 1 月生,雲南施甸人。1951 年 5 月參加工作,1952 年 11 月入 黨,原任保山地委書記,1988 年退休,2010 年 10 月 10 日因病逝世。楊善洲同志從事革命 工作近 40 年,曾擔任保山地委領導,兩袖清風,清廉履職,忘我工作,一心為民,為了兌 現自己當初「為當地群眾做一點實事不要任何報酬」的承諾,退休後,主動放棄進省城安享晚 年的機會,紮根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一干就是 22 年,建成面積 5.6 萬畝,價值 3 億元 的林場,且將林場無償上繳給國家。 這短短的兩百字,帶給我的震撼很強烈。他的一生很平凡,他一直做著平凡的事情, 他一直在堅持著,然後帶給了人民很多的不平凡。 《楊善洲》寫了一個老人和一座青山的故事,人物關系簡單,也缺少起伏跌宕的情節 刺激,但卻並未因此減損它感人至深的力量。這種力量不僅來自於楊善洲的事跡本身,也同 樣生發於影片獨特的藝術手法之上。 時代呼喚的現實主義作品, 要求通過典型人物揭示社會 生活的本質。影片事跡來源於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創作者選擇典型情 節塑造了楊善洲廉潔奉公、執政為民的精神境界,還通過這些故事展現環境保護、科學發展 的時代潮流。這是電影沒有激烈的戲劇沖突卻始終震撼心靈的最主要原因。 他毫不利己,專門利民。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是毛澤東同志給國際共產主義戰 士白求恩的題詞,這句話用在楊善洲同志身上,一點也不過分。他不辭辛勞,二十多年如一 日,帶領周圍的村民開山挖土,植樹育苗,林木覆蓋惠及施甸縣三個鄉的百姓,將那裡的荒 山禿嶺改造成綠油油的林海。他創造了這么多的經濟價值,卻分文不取,全部奉獻給國家, 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懷。 他兩袖清風,不謀私利。他在領導崗位上時,真正的做到了公私分明,組織配給他的 公車,一次也沒有私用過,即使下著大雨,也不讓助手破例拿公車送他回家,而是自己穿著 蓑衣淋著大雨走回去;送家裡孩子上學,在他看來就是私事,用公車還得打表,自己將燃油 費補上;上級給他的農轉非指標,可以解決家中妻兒的戶口和工作,但為了群眾心目中的公 平,它卻沒有去辦理手續;直到退休,家裡也沒有一間像樣的房子;他把整個人交給了造林 事業, 向上級要來的造林款不僅全部投入了造林, 還從自己的腰包里掏出了許多資金補充造 林款項。 他吃苦在前,享樂在後。他在位時,足跡踏遍保山地區的每一寸土地,為家鄉的建設 盡心竭力,退休後依然沒有終止為老百姓服務的心願。他知道如何為百姓做實事,如何才能 改變家鄉貧窮的面貌。他生活簡朴,與老百姓同吃同住;他再造了大片的山林,改善了當地 的生態,蓄積了大量的水源,為當地百姓解決了飲水問題,解決了農田用水問題;他擁有大 筆的財富,他卻不把它當做自己的,而把它看做國家的財富;他一直在選擇吃苦,即使八十 多歲高齡依然奔波在山林間, 他真正的享受就是每天看著滿山遍野的綠油油的山林, 就會無 比的陶醉。這就是一名真正的共產黨員,我們無法用普通人的情感去衡量他。 影片很好地將細節真實與本質真實相統一, 通過有意味的場景設計, 時時閃現出耀 眼的火花。楊善洲種下的樹,不僅在修補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構成了楊善洲崇高精神和人格 魅力的象徵。楊善洲退休的時候,一棵盆景雪松被他從辦公室移植到大亮山的山坡上,雪松 經歷風雨,堅韌生長,逐漸高聳入雲,當楊善洲老人瘦小孱弱的身影獨行在蒼翠林間,手撫 大樹一一告別的時候,楊善洲的形象已經與這片鬱郁蔥蔥的樹林融為一體。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們要緬懷先進人物, 更要傳承和發揚他的信仰追求, 並以此為 標准來調整和找准自己的人生航向。 作為一名銀行櫃台工作人員, 我們應以客戶滿意作為第 一標准,忠於黨,服務人民,忠於職守,把先進人物的先進事跡內化於心、外踐於行,用扎 實的工作、敬業的精神、堅定的信念來提升自己應有的素質。
② 201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2011-201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③ 感動中國2012人物事跡 簡要。全部!
1、朱光亞:遙遠蒼穹中最亮的星
【頒獎詞】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卻是新中國血脈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壯力量。細推物理即是樂,不用浮名絆此生。遙遠蒼穹,他是最亮的星。
【事跡】2011年2月26日,「兩彈一星」元勛、著名核物理學家朱光亞因病辭世。巨星隕落,德藝留芳,以他名字命名的「朱光亞星」在蒼穹中綻放恆久的光芒,激勵科學道路上的後人。
從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朱光亞在核領域奉獻了大半輩子,直至2005年退休。
「祖國的父老們對我們寄存了無限的希望,我們還有什麼猶豫呢?」——聽到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後,還在密執安大學讀書的朱光亞組織起草了《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然後毅然選擇回國,先進入北大教書,後轉到核武器研究所。
1964年,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朱光亞望著騰空躍起的蘑菇雲,禁不住潸然淚下。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當晚,作風嚴謹的他竟然喝得酩酊大醉。三年後,朱光亞與同事們又將中國帶入了氫彈時代。
重要的核試驗,朱光亞幾乎都會親臨現場指導,不解決問題不罷休。對待需要撰寫或修改的文件,朱光亞力求深入淺出,字斟句酌,連一個外文字母、一個標點符號都保證准確無誤。
淡泊名利,身邊人喜歡用這個詞來評價朱光亞。1996年,朱光亞獲得一筆100萬元港幣的獎金,轉身就捐給了中國工程科技獎勵基金會;1997年,又將積攢的4萬余元稿費捐給了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會。解放軍出版社曾策劃出一套國防科學家傳記叢書,報請審批時,他毫不猶豫地劃掉了自己的名字。
2、胡忠/謝曉君:怒放高原的並蒂雪蓮
【頒獎詞】他們帶上年幼的孩子,是為了更多的孩子。他們放下蒼老的父母,是為了成為最好的父母。不是絕情,是極致的深情;不是沖動,是不悔的抉擇。他們是高原上怒放的並蒂雪蓮。
【事跡】剛剛過去的龍年春節,胡忠留在福利學校照顧孤兒們,謝曉君帶著女兒回成都探親。「能夠擔的就多擔一些,春節嘛,讓老師們都回去,我來陪著。」作為校長,胡忠眼中的福利學校是另一個家,這里的孤兒都是他的孩子。進藏至今,一家三口很少有機會聚在一起過年。
「成都少了一個我這樣的老師,沒有任何損失;但對藏區的孤兒而言,我的到來或許能改變他們的命運。」在頒獎典禮現場的胡忠,比視頻中看起來更顯蒼老。11年前,這位成都中學的化學老師辭掉工作,告別妻子與剛出生的女兒,來到甘孜州康定縣塔公鄉支教,每個月僅有300多元的生活補助。
福利學校海拔3800米,甘孜州13個縣、4個民族的143名孤兒被安排在這里寄宿制讀書。除了上課,胡忠每天清晨5點多打開校園廣播,叫大家起床、做操,平時要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一聽說哪裡有孤兒,他立馬趕過去接人。久而久之,當地百姓把胡忠叫作「菩薩老師」。
丈夫離家的前兩年,謝曉君都是利用假期過去探望,教音樂的她偶爾還客串幾回代課老師。與孤兒們接觸的次數多了,川妹子動了留下來的念頭。2003年,謝曉君報名支教,在旁人不解的目光中,她抱著女兒,與丈夫在福利學校「會師」。
從盆地到高原,適應的過程充滿了委屈。剛來的幾個月,3歲的女兒整晚咳嗽,謝曉君也因缺氧頭疼,無法入睡。盡管也會抱怨,但不服輸的性格讓她迎難而上,「既然來了,說什麼也不能打退堂鼓。」
通過自學朋友寄來的教材,謝曉君嘗試過音樂老師以外的4種角色——數學、生物、生活老師以及圖書管理員,頂替離開的支教同行。「這里只有老師適應孩子,只要對孩子有用,我就去學。」2006年,謝曉君調去了位置更偏、條件更苦的學校「木雅祖慶」。她把工作關系轉到康定縣,許諾「一輩子待在這兒」。
3、吳孟超:堅守肝膽事業的醫者
【頒獎詞】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張手術台,到今天也沒有離開。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膽,依然精準;心中一團火,守著誓言,從未熄滅。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馬,要把病人一個一個馱過河。
【事跡】在中國醫學界,肝臟醫學曾長期處於荒蕪。上世紀50年代,從同濟醫學院畢業的吳孟超投入了肝臟外科研究,與同事做出了中國第一個肝臟解剖標本,提出了「五葉四段」肝臟解剖理論。1960年3月1日,他成功完成了我國首例肝癌切除手術。
半個多世紀的嘔心瀝血,吳孟超推動了中國肝臟醫學的起步與發展。1999年建立的東方肝膽外科醫院,每年收治逾萬名患者,年均手術量達4000例。肝癌術後五年的生存率,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16%上升到今天的53%。
年近90歲,他依然堅守在一線。據統計,吳孟超做了1。4萬余例肝臟手術,完成的肝癌切除手術9300多例,成功率達到98。5%。2006年1月,他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吳孟超是醫院院長,平時不但忙於院務,還要經常外出主持學術會議。(勵志名言www.lz13.cn)即便如此,他仍堅持在每個星期二的上午看門診,若是出差錯過了,回來還得補上。
從醫近70載,吳孟超始終認為醫德比醫術重要,「德」是他挑選弟子的首要標准。吳孟超定下規矩:在確保診療效果的前提下,盡量用便宜的葯,盡量減少重復檢查。據說這樣做,每年能給病人節省7000多萬元。
4、劉偉:用靈魂演奏生命音符
【頒獎詞】當命運的繩索無情地縛住雙臂,當別人的目光嘆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執地為夢想插上翅膀,用雙腳在琴鍵上寫下:相信自己。那變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飛翔的軌跡。
【事跡】當一名職業足球運動員是劉偉的青蔥夢想,但10歲那年的一次觸電事故,不僅讓他失去了雙臂,更剝奪了他在綠茵場奔跑的權利。
耽擱了兩年學業,媽媽想讓劉偉留級,他死活不幹。在家教的幫助下,劉偉利用暑假將兩年的課程追了回來,開學考試,他拿到班級前三名。重回人生軌道的劉偉,一直對體育念念不忘,足球不行,那就改學游泳。12歲那年,他進入北京殘疾人游泳隊,兩年後在全國殘疾人游泳錦標賽上奪得兩金一銀。
「在2008年的殘奧會上拿一枚金牌。」劉偉跟母親許諾。誰知厄運又來糾纏,過度的體能消耗導致免疫力下降,他患上了過敏性紫癜。醫生警告說,必須停止訓練,否則危及生命。無奈之下,劉偉與游泳說再見,走進了後來帶給他成功的音樂世界。
練琴的艱辛超乎了常人的想像。由於大腳趾比琴鍵寬,按下去會有連音,並且腳趾無法像手指那樣張開彈琴,劉偉硬是琢磨出一套「雙腳彈鋼琴」的方法。每天七八個小時,練得腰酸背疼,雙腳抽筋,腳趾磨出了血泡。三年後,劉偉的鋼琴水平達到了專業七級。
「我的人生中只有兩條路,要麼趕緊死,要麼精彩地活著。」在《中國達人秀》的舞台上,劉偉演奏了一首《夢中的婚禮》,全場靜寂,只聞優美的旋律。曲終,全場掌聲雷動,他是當之無愧的生命強者。去年,劉偉又登上了維也納金色大廳。
5、楊善洲:不負群眾的草鞋書記
【頒獎詞】綠了荒山,白了頭發,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驥伏櫪,意氣風發,他心向未來。清廉,自上任時起;奉獻,直到最後一天。60年裡的一切作為,就是為了不辜負人民的期望。
【事跡】楊善洲從事革命工作近40年,生前曾任保山地委書記。在任期間,面對家屬「農轉非」的多次機會,楊善洲要麼直接推脫,要麼將申請表藏進抽屜,直到去世後才被發現。「大家都去吃居民糧了,誰來種莊稼?我們全家都樂意和8億農民同甘共苦建設家鄉。」到了退休的年紀,組織上想安排楊善洲去昆明安享晚年,他又一次婉言謝絕。
長期亂砍濫伐,大亮山生態受到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我要為百姓做幾件實實在在的事情。」沖著這句承諾,楊善洲在卸任後一頭扎進了荒草叢生的大亮山,住竹篾搭的屋子、睡樹樁搭的床,他希望給鄉親們再造山清水秀。
自那以後,楊善洲與林場職工同吃同住,每天從早忙到晚,雨季植樹造林,旱季巡山防火。創業初期資金短缺,老書記把平時種下的幾十盆盆景全部移栽到大亮山上,他甚至跑到大街上去撿別人丟棄的果核,積少成多,用馬馱上山。
擔任林場負責人的20多年間,楊善洲不要分文報酬,只肯接受每月70元的伙食補助。他為林場爭取了近千萬資金,卻從未私自動過一分錢。走了不知多少路,吃了不知多少苦,楊善洲帶領工人植樹造林7萬多畝,林場林木覆蓋率超過87%,修建18公里的林區公路,架設4公里多的輸電線路。
6、阿里木:烤羊肉串的愛心巴郎
【頒獎詞】快樂的巴郎,在煙火繚繞的街市上,大聲放歌。苦難沒有冷了他的熱心,聲譽不能改變他的信念。一個人最樸素的惻隱,在人群中激盪起向善的漣漪。
【事跡】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輩子,阿里木都不會忘記劉老二,這位素昧平生的酒吧老闆在他最困難的時候施以援手,借了100元給他。一次微不足道的義舉,讓阿里木在異鄉站穩了腳跟,也成就了後來那位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2001年,新疆青年阿里木隻身來到貴州畢節,擺起地攤賣烤羊肉串。熱情風趣的吆喝,使他的生意漸漸紅火起來。收入增加了,但他的日子依舊過得寒酸:租每月100元的房子,每天花10元錢填飽肚子。
如此吝嗇為那般?阿里木自有打算。剛到貴州時,他參與撲滅了一次山火,當地政府獎勵他300元。他隨後就找到畢節的婦聯組織,連同自己身上的200元,全部捐給了一個因貧困而瀕臨輟學的學生。阿里木與「草根慈善」結緣後,烤羊肉串被賦予了新的意義。
得知大方縣一所小學的學生沒有書包,阿里木買了181個新書包,翻山越嶺兩個多小時,送到了孩子們的手中;另一所學校的41名學生交不起學雜費,他隨即冒雨送去了5000元……
這么多年,究竟幫助了多少學生,阿里木已經記不清了。可以這么說,從小學、中學到大學,處處都有阿里木資助過的對象。這位「草根慈善家」還拿出積蓄,在貴州大學與畢節學院設立了助學金。據說每串羊肉串可以賺3毛錢,阿里木迄今捐出了15萬元,相當於烤了50多萬串羊肉串。
捐資助學並非阿里木事跡的全部。汶川地震與貴州雪災,他都踴躍捐款。玉樹地震發生後第三天,阿里木攜帶裝有行軍床、被褥以及鍋碗瓢盆的兩大包行李,從貴陽趕往西寧,購置了8000多元的牛肉與蔬菜送到災區。
7、張平宜:跨越海峽的希望之翼
【頒獎詞】蜀道難,蜀道難,台灣娘子上涼山。跨越海峽,跨越偏見,她抱起麻風村孤單的孩子,把無助的眼神柔化成對世界的希望。她看起來無比堅強,其實她的內心比誰都柔軟。
【事跡】初見張平宜,打扮時髦,舉止優雅,沒有任何理由將她與四川麻風村的「瘋婆娘」劃上等號。唯有事實,才能顛覆印象。在涼山州越西縣的大營盤村,當地人都認識這位台灣來的「張阿姨」,她每年都會來:把輟學的孩子「搶」回學校、為征地與政府官員吵架……衣食無憂的張平宜,過著狼狽不堪的生活。
「我是一個金牛座的女人,熱情固執,會為正義兩肋插刀,為理想勇往直前。」張平宜曾是台灣《中國時報》的記者,1999年進駐大涼山采訪麻風村現狀,目睹被遺棄的病人與無知的眼神,她決定親手改變這個群體後代的命運。
在麻風村小學教了12年書的民辦老師王文福打算轉行了,因為日子過不下去了。張平宜出面挽留,「你千萬別走,我來想辦法。」為了籌款,她寫文章、做演講,甚至在聖誕夜的街頭賣蠟燭。2002年,破落的麻風村小學蓋起了6間磚木結構的教室與2間學生生活用房,這是張平宜用30萬元善款換來的。
靦腆的孩子露出了笑容,她繼而又萌生了更大膽的想法。2003年,張平宜辭去了報社的工作,在海峽對岸創辦中華希望之翼服務協會,致力於打造大營盤村的希望工程。十餘載的奔波與操勞,張平宜在大涼山當地建立了國內麻風村第一所正規學校,實現了九年制義務教育,大營盤也於2005年成為正式的行政村。
麻風村走出的初中畢業生越來越多,為了解決他們的出路,張平宜委託弟弟在青島的工廠建立了職業培訓中心。在那裡,孩子們白天學技術,晚上學文化。張平宜最看重英語與電腦,以及完善的人格教育。
「在學校坡地高處興建一座書香亭,亭子四周要種薔薇,花季時薔薇燦爛綻放」。這是張平宜的浪漫情懷,她想像自己坐在那裡聽孩子們的朗朗讀書聲,與友人訴說大營盤的前塵往事。
8、孟佩傑: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
【頒獎詞】在貧困中,她任勞任怨,樂觀開朗,用青春的朝氣驅趕種種不幸;在艱難里,她無怨無悔,堅守清貧,讓傳統的孝道充滿每個細節。雖然艱辛填滿四千多個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燦爛如花。
【事跡】命運對孟佩傑很殘忍,她卻用微笑回報這個世界。
五歲那年,爸爸遭遇車禍身亡,媽媽將孟佩傑送給別人領養,不久也因病去世。在新的家庭,孟佩傑還是沒能過上幸福的生活,養母劉芳英在三年後癱瘓在床,養父不堪生活壓力,一走了之。絕望中,劉芳英企圖自殺,但她放在枕頭下的40多粒止痛片被孟佩傑發現。「媽,你別死,媽媽不死就是我的天,你活著就是我的心勁,有媽就有家。」
從此,母女二人相依為命,家中唯一的收入來源是劉芳英微薄的病退工資。當別人家的孩子享受寵愛時,八歲的孟佩傑已獨自上街買菜,放學回家給養母做飯。個頭沒有灶台高,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摔了無數次卻從沒喊過疼。
在同學們的印象中,孟佩傑總是來去匆匆。她每天早上六點起床,替養母穿衣、刷牙洗臉、換尿布、喂早飯,然後一路小跑去上學。中午回家,給養母生火做飯、敷葯按摩、換洗床單……有時來不及吃飯,拿個冷饃就趕去學校了。(勵志電影www.lz13.cn)晚上又是一堆家務活,等服侍養母睡覺後,她才坐下來做功課,那時已經九點了。
「女兒身上最大的特點是有孝心、愛心和耐心。」劉芳英說,如果有來生,她要好好補償女兒。為配合醫院的治療,孟佩傑每天要幫養母做200個仰卧起坐、拉腿240次、捏腿30分鍾。碰上劉芳英排便困難,孟佩傑就用手指一點點摳出來。
2009年,孟佩傑考上了山西師范大學臨汾學院。權衡之下,她決定帶著養母去上大學,在學校附近租了間房子。大一那年暑假,孟佩傑頂著炎炎烈日上街發廣告傳單,拿到工資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買養母最愛吃的紅燒肉。
「我只不過做了每個女兒都會做的事。」不少好心人提出過幫助,都被孟佩傑婉拒了,她堅持自己照顧養母。孟佩傑的畢業願望是當一名小學老師,安安穩穩,與養母簡單快樂地生活。
9、吳菊萍:托舉生命的最美媽媽
【頒獎詞】危險裹脅生命呼嘯而來,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剎那搖擺。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傳統美德。她並不比我們高大,但那一刻,已經讓我們仰望。
【事跡】物質生活富足的時代,信仰迷茫、價值紊亂的新聞接踵而來,吳菊萍用柔弱的臂膀,托起了生命奇跡,喚醒了普羅大眾對傳統美德的自覺。
2011年7月2日下午,杭州濱江白金海岸小區。兩歲的妞妞趁奶奶不注意,爬上了窗檯,接著被窗沿掛住,隨時都有墜落的可能。這可是在10樓,樓下的鄰居都驚呆了。堅持了一分鍾左右,妞妞還是掉了下來。說時遲那時快,剛好路過這里的吳菊萍踢掉高跟鞋,張開雙臂,沖過去接住了妞妞。
被緊急送往醫院後,吳菊萍被診斷為左手臂多處粉碎性骨折,尺橈骨斷成三截,預計半年才能康復。逃過一劫的妞妞在10天後蘇醒過來,開口叫了「爸爸、媽媽」。
「這是本能,是一個母親應該做的事情。」躺在病床上,吳菊萍一臉平靜。事件發生時,她的孩子只有七個月大,尚在哺乳期。
榮譽鋪天蓋地,吳菊萍保持了清醒的認識,「我只是普通人,問心無愧就好。」公司獎勵了20萬元,她留作自用,為此背負了不少壓力。「我需要好好生活,好好工作,才有能力去幫助身邊的人。」贍養父母、培養孩子、還房貸……任何普通人,都無法對這些現實問題視而不見。
「我會把重心調整回工作、家庭中來,減少媒體活動。」吳菊萍年後將重返工作崗位,她最大的心願是看著妞妞與自家孩子健康長大。
10、劉金國:烈火鍛造的鐵血將帥
【頒獎詞】賊有未曾經我縛,事無不可對人言。是盾,就矗立在危險前沿,寸步不退。是劍,就向邪惡揚眉出鞘,絕不姑息。烈火鍛造的鐵血將帥,兩袖清風的忠誠衛士。
【事跡】回憶起「7·16」大連新港火災事故,許多人心有餘悸。
2010年7月16日傍晚,大連新港的輸油管線在油輪卸油作業時發生閃爆,造成管線內原油泄漏發生火災,火勢順排污渠蔓延。火情就是命令。公安部副部長、紀委書記劉金國第一時間率領專家組趕赴現場,指導救災。面對長達數千米的火線、數十個儲量巨大的油罐隨時爆炸的危險,劉金國在前沿連續指揮了七個小時,直至將大火撲滅。
每逢重大突發事件,劉金國都親臨一線指揮。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救援中,他擔任公安部前線總指揮,緊急調集、指揮全國2萬多名公安專業救援力量,從廢墟中搜救出被埋壓人員8335人。
鐵血將帥的另一張面孔,是兩袖清風的忠誠衛士。1995年,劉金國調到河北省公安廳,搬家時他的全部家當只有半卡車舊傢具,和一台黑白電視機。單位分給他一套房子,需要交4。6萬元的集資款,但劉金國硬是拿不出這筆錢,最後只能找銀行貸款。擔任領導職務的幾十年,劉金國親手審批過近20萬個「農轉非」指標,可他自己的38個親屬無一跳出「農門」。
④ 楊善洲電視劇劇集之家看要裝軟體,怎麼還不能播 (別再蔽我問題啦啦啦
你可以到在線的網址去看呀,推薦幾個 樂視網 奇藝 迅雷看看
⑤ 感動中國2012年頒獎詞是什麼
201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詞及推選詞
在今年(2011) 的評選活動中,朱光亞、劉金國、楊善洲、吳孟超、張平宜、胡忠、謝曉君、吳菊萍、孟佩傑、劉偉、阿里木獲得了「感動中國人物」稱號,節衣縮食資助眾多兒童上學的白方禮老人獲得《感動中國》特別致敬。
1、感動中國2011年度獲獎者 朱光亞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陳章良這樣評價朱光亞:
縱覽全局,心繫祖國,中國核事業的領航人,保衛的是家,捍衛的是尊嚴,顯示的是中華民族的錚錚傲骨!
推選委員閻肅說:
肅然起敬,卓越功勛,他代表的群英,使我們的民族——自強,自信,自力,自尊!
下面我來宣讀,感動中國組委員會授予朱光亞的頒獎辭:
人生為一大事來。
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卻是新中國血脈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壯力量。細推物理即是樂,不用浮名絆此生。遙遠蒼穹,他是最亮的星。
2、感動中國推選委員杜玉波這樣評價胡忠、謝曉君:
他們的高原紅,是陽光的沉澱,也是心中澎湃的熱血在臉上的體現,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新鮮最健康的紅潤。這一票我要表達向他們的敬意和贊美。
推選委員於丹說:
這兩位老師讓我們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於愛和信念的堅持,他們用生命提攜了孤兒的成長,在一個物質繁盛的時代里,他們仍然讓世界相信:精神無敵。
下面我來宣讀,感動中國組委員會授予胡忠、謝曉君的頒獎辭:
他們帶上年幼的孩子,是為了更多的孩子。他們放下蒼老的父母,是為了成為最好的父母。
不是絕情,是極致的深情;不是沖動,是不悔的抉擇。
他們,是高原上怒放的並蒂雪蓮。
3、感動中國推選委員胡占凡這樣評價吳孟超:
吳孟超總以無盡赤忱善待病人,以赤子之愛對待肝膽外科事業。醫者仁心,一個偉大的醫者,不僅憑醫術,更憑仁愛感動世人。吳孟超先生,是當之無愧的醫學泰斗。
推選委員任衛新說:
吳老以九十高齡,與患者肝膽相照。作為醫生,作為軍人,他都是一座豐碑。
下面我來宣讀,感動中國組委員會授予吳孟超的頒獎辭:
六十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張手術台,到今天也沒有離開。
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膽,依然精準,心中一團火,守著誓言,從未熄滅。
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馬,要把病人一個一個馱過河。
4、感動中國2011年度獲獎者 劉偉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易中天這樣評價劉偉:
無臂鋼琴師劉偉告訴我們:音樂首先是用心靈來演奏的。有美麗的心靈,就有美麗的世界。
推選委員陸小華說:
腳下風景無限,心中音樂如夢。劉偉,用事實告訴人們,努力就有可能。今天的中國,還有什麼勵志故事能趕上劉偉的鋼琴聲。
下面我來宣讀,感動中國組委員會授予劉偉的頒獎辭:
當命運的繩索無情地縛住雙臂,當別人的目光嘆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執的為夢想插上翅膀,用雙腳在琴鍵上寫下:相信自己。
那一段段輕盈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飛翔的軌跡。
5、感動中國2011年度獲獎者 楊善洲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孫偉這樣評價楊善洲:
楊善洲的六十年告訴我們:大公無私、堅守信念、一生奉獻依然是黨員幹部的根本。
推選委員陳淮說:
一個人能夠給歷史,給民族,給子孫留下些什麼?楊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綠蔭和一種精神!
下面我來宣讀,感動中國組委員會授予楊善洲的頒獎辭:
綠了荒山,白了頭發,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驥伏櫪,意氣風發,他心向未來。清廉,自上任時起;奉獻,直到最後一天。六十年裡的一切作為,就是為了不辜負人民的期望。
6、感動中國2011年度獲獎者 阿里木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崔永元這樣評價阿里木:
阿里木的義舉告訴我們,慈善沒有門檻,哪怕一米見方的鐵皮家當,你也可以為慈善扇風點火。阿里木,草根慈善,用人間煙火展現善良情懷。
推選委員陳菊紅說:
傳說貴州晴天很少,阿里木的行動給這里帶來了照亮人內心世界的熱烈的陽光。
下面我來宣讀,感動中國組委員會授予阿里木的頒獎辭:
快樂的巴郎,在煙火繚繞的街市上,大聲放歌。苦難沒有冷了他的熱心,聲譽不能改變他的信念。
一個人最樸素的惻隱,在人群中激盪起向善的漣漪。
7、感動中國2011年度獲獎者 張平宜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王曉暉這樣評價張平宜:
一隻希望的青鳥,飛過海峽,落在大山中被遺忘的角落。當人們看到久違的笑容和自信浮現在麻風村人的臉上,就會明白希望之翼的真正含義。
推選委員彭長城說:
為了一個底層群體的生活和尊嚴,為了打破這個群體的宿命,她勇敢地去挑戰去行動。她對人性的關懷和尊重,已到了捍衛的程度。
下面我來宣讀,感動中國組委員會授予張平宜的頒獎辭:
噫吁嚱(yīxūxī),蜀道難,台灣娘子上涼山 。
跨越海峽,跨越偏見,跨越懷疑,她抱起麻風村孤單的孩子,把無助的眼神柔化成對世界的希望。
她看起來無比堅強,其實她的內心比誰都柔軟。
8、感動中國2011年度獲獎者 孟佩傑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丁俊傑這樣評價孟佩傑:
孝順,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孟佩傑,付出的是孝心,贏得的是尊重,一個感動中國人的平凡女孩。
推選委員王振耀說:
童稚的年歲,她一力撐起幾經風雨的家。她的存在,是養母生存的勇氣,更是激起了千萬人心中的漣漪。
下面我來宣讀,感動中國組委員會授予孟佩傑的頒獎辭:
在貧困中,她任勞任怨,樂觀開朗,用青春的朝氣驅趕種種不幸;在艱難里,她無怨無悔,堅守清貧,讓傳統的孝道充滿每個細節。
雖然艱辛填滿四千多個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燦爛如花。
9、感動中國2011年度獲獎者 吳菊萍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阿來這樣評價吳菊萍:
倏(shū)然之間事情就發生了!沒有猶豫與權衡的空間與時間,不假思索就伸出雙手,這是本能,是善良的本能!
推選委員朱玉說:
她有一雙最柔弱的臂膀,也是2011年中國最有力的臂膀。
下面我來宣讀,感動中國組委員會授予吳菊萍的頒獎辭:
危險裹脅生命呼嘯而來,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剎那搖擺。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傳統美德。
她並不比我們高大,但那一刻,已經讓我們仰望。
10、感動中國2011年度獲獎者 劉金國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陳小川這樣評價劉金國:
內心有道德追求的人,行為永遠不會逾越內心的道德底線。當他的道德追求具有高尚物質時,他的內心會有無限的滿足感。我想,劉金國完成了這種道德實現。
推選委員塗光晉說:
正因為頭頂有國徽,心中有人民,他才能如此清正廉潔,嫉惡如仇,臨危不懼,知難而上。
下面我來宣讀,感動中國組委員會授予劉金國的頒獎辭:
賊有未曾經我縛,事無不可對人言。
是盾,就矗立在危險前沿,寸步不退。是劍,就向邪惡揚眉出鞘,絕不姑息。烈火鍛造的鐵血將帥,兩袖清風的忠誠衛士。
⑥ 201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詞及事跡【注意:不要2011的!也就是朱光亞的那些】
...胡忠/謝曉君:怒放高原的並蒂雪蓮
頒獎詞:他們帶上年幼的孩子,是為了更多的孩子。他們放下蒼老的父母,是為了成為最好的父母。不是絕情,是極致的深情;不是沖動,是不悔的抉擇。他們是高原上怒放的並蒂雪蓮。
推選委員於丹說:
這兩位老師讓我們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於愛和信念的堅持,他們用生命提攜了孤兒的成長,在一個物質繁盛的時代里,他們仍然讓世界相信:精神無敵。
剛剛過去的龍年春節,胡忠留在福利學校照顧孤兒們,謝曉君帶著女兒回成都探親。「能夠擔的就多擔一些,春節嘛,讓老師們都回去,我來陪著。」作為校長,胡忠眼中的福利學校是另一個家,這里的孤兒都是他的孩子。進藏至今,一家三口很少有機會聚在一起過年。
「成都少了一個我這樣的老師,沒有任何損失;但對藏區的孤兒而言,我的到來或許能改變他們的命運。」在頒獎典禮現場的胡忠,比視頻中看起來更顯蒼老。11年前,這位成都中學的化學老師辭掉工作,告別妻子與剛出生的女兒,來到甘孜州康定縣塔公鄉支教,每個月僅有300多元的生活補助。
福利學校海拔3800米,甘孜州13個縣、4個民族的143名孤兒被安排在這里寄宿制讀書。除了上課,胡忠每天清晨5點多打開校園廣播,叫大家起床、做操,平時要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一聽說哪裡有孤兒,他立馬趕過去接人。久而久之,當地百姓把胡忠叫作「菩薩老師」。
丈夫離家的前兩年,謝曉君都是利用假期過去探望,教音樂的她偶爾還客串幾回代課老師。與孤兒們接觸的次數多了,川妹子動了留下來的念頭。2003年,謝曉君報名支教,在旁人不解的目光中,她抱著女兒,與丈夫在福利學校「會師」。
從盆地到高原,適應的過程充滿了委屈。剛來的幾個月,3歲的女兒整晚咳嗽,謝曉君也因缺氧頭疼,無法入睡。盡管也會抱怨,但不服輸的性格讓她迎難而上,「既然來了,說什麼也不能打退堂鼓。」
通過自學朋友寄來的教材,謝曉君嘗試過音樂老師以外的4種角色——數學、生物、生活老師以及圖書管理員,頂替離開的支教同行。「這里只有老師適應孩子,只要對孩子有用,我就去學。」2006年,謝曉君調去了位置更偏、條件更苦的學校「木雅祖慶」。她把工作關系轉到康定縣,許諾「一輩子待在這兒」。
張平宜:跨越海峽的希望之翼
頒獎詞:蜀道難,蜀道難,台灣娘子上涼山。跨越海峽,跨越偏見,她抱起麻風村孤單的孩子,把無助的眼神柔化成對世界的希望。她看起來無比堅強,其實她的內心比誰都柔軟。
推選委員彭長城說:
為了一個底層群體的生活和尊嚴,為了打破這個群體的宿命,她勇敢地去挑戰去行動。她對人性的關懷和尊重,已到了捍衛的程度。
初見張平宜,打扮時髦,舉止優雅,沒有任何理由將她與四川麻風村的「瘋婆娘」劃上等號。唯有事實,才能顛覆印象。在涼山州越西縣的大營盤村,當地人都認識這位台灣來的「張阿姨」,她每年都會來:把輟學的孩子「搶」回學校、為征地與政府官員吵架……衣食無憂的張平宜,過著狼狽不堪的生活。
「我是一個金牛座的女人,熱情固執,會為正義兩肋插刀,為理想勇往直前。」張平宜曾是台灣《中國時報》的記者,1999年進駐大涼山采訪麻風村現狀,目睹被遺棄的病人與無知的眼神,她決定親手改變這個群體後代的命運。
在麻風村小學教了12年書的民辦老師王文福打算轉行了,因為日子過不下去了。張平宜出面挽留,「你千萬別走,我來想辦法。」為了籌款,她寫文章、做演講,甚至在聖誕夜的街頭賣蠟燭。2002年,破落的麻風村小學蓋起了6間磚木結構的教室與2間學生生活用房,這是張平宜用30萬元善款換來的。
靦腆的孩子露出了笑容,她繼而又萌生了更大膽的想法。2003年,張平宜辭去了報社的工作,在海峽對岸創辦中華希望之翼服務協會,致力於打造大營盤村的希望工程。十餘載的奔波與操勞,張平宜在大涼山當地建立了國內麻風村第一所正規學校,實現了九年制義務教育,大營盤也於2005年成為正式的行政村。
麻風村走出的初中畢業生越來越多,為了解決他們的出路,張平宜委託弟弟在青島的工廠建立了職業培訓中心。在那裡,孩子們白天學技術,晚上學文化。張平宜最看重英語與電腦,以及完善的人格教育。
「在學校坡地高處興建一座書香亭,亭子四周要種薔薇,花季時薔薇燦爛綻放」。這是張平宜的浪漫情懷,她想像自己坐在那裡聽孩子們的朗朗讀書聲,與友人訴說大營盤的前塵往事。
阿里木:烤羊肉串的愛心巴郎
頒獎詞:快樂的巴郎,在煙火繚繞的街市上,大聲放歌。苦難沒有冷了他的熱心,聲譽不能改變他的信念。一個人最樸素的惻隱,在人群中激盪起向善的漣漪。
推選委員陳菊紅說:
傳說貴州晴天很少,阿里木的行動給這里帶來了照亮人內心世界的熱烈的陽光。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輩子,阿里木都不會忘記劉老二,這位素昧平生的酒吧老闆在他最困難的時候施以援手,借了100元給他。一次微不足道的義舉,讓阿里木在異鄉站穩了腳跟,也成就了後來那位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2001年,新疆青年阿里木隻身來到貴州畢節,擺起地攤賣烤羊肉串。熱情風趣的吆喝,使他的生意漸漸紅火起來。收入增加了,但他的日子依舊過得寒酸:租每月100元的房子,每天花10元錢填飽肚子。
如此吝嗇為那般?阿里木自有打算。剛到貴州時,他參與撲滅了一次山火,當地政府獎勵他300元。他隨後就找到畢節的婦聯組織,連同自己身上的200元,全部捐給了一個因貧困而瀕臨輟學的學生。阿里木與「草根慈善」結緣後,烤羊肉串被賦予了新的意義。
得知大方縣一所小學的學生沒有書包,阿里木買了181個新書包,翻山越嶺兩個多小時,送到了孩子們的手中;另一所學校的41名學生交不起學雜費,他隨即冒雨送去了5000元……
這么多年,究竟幫助了多少學生,阿里木已經記不清了。可以這么說,從小學、中學到大學,處處都有阿里木資助過的對象。這位「草根慈善家」還拿出積蓄,在貴州大學與畢節學院設立了助學金。據說每串羊肉串可以賺3毛錢,阿里木迄今捐出了15萬元,相當於烤了50多萬串羊肉串。
捐資助學並非阿里木事跡的全部。汶川地震與貴州雪災,他都踴躍捐款。玉樹地震發生後第三天,阿里木攜帶裝有行軍床、被褥以及鍋碗瓢盆的兩大包行李,從貴陽趕往西寧,購置了8000多元的牛肉與蔬菜送到災區。
吳菊萍:托舉生命的最美媽媽
頒獎詞:危險裹脅生命呼嘯而來,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剎那搖擺。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傳統美德。她並不比我們高大,但那一刻,已經讓我們仰望。
推選委員朱玉說:她有一雙最柔弱的臂膀,也是2011年中國最有力的臂膀。
物質生活富足的時代,信仰迷茫、價值紊亂的新聞接踵而來,吳菊萍用柔弱的臂膀,托起了生命奇跡,喚醒了普羅大眾對傳統美德的自覺。
2011年7月2日下午,杭州濱江白金海岸小區。兩歲的妞妞趁奶奶不注意,爬上了窗檯,接著被窗沿掛住,隨時都有墜落的可能。這可是在10樓,樓下的鄰居都驚呆了。堅持了一分鍾左右,妞妞還是掉了下來。說時遲那時快,剛好路過這里的吳菊萍踢掉高跟鞋,張開雙臂,沖過去接住了妞妞。
被緊急送往醫院後,吳菊萍被診斷為左手臂多處粉碎性骨折,尺橈骨斷成三截,預計半年才能康復。逃過一劫的妞妞在10天後蘇醒過來,開口叫了「爸爸、媽媽」。
「這是本能,是一個母親應該做的事情。」躺在病床上,吳菊萍一臉平靜。事件發生時,她的孩子只有七個月大,尚在哺乳期。
榮譽鋪天蓋地,吳菊萍保持了清醒的認識,「我只是普通人,問心無愧就好。」公司獎勵了20萬元,她留作自用,為此背負了不少壓力。「我需要好好生活,好好工作,才有能力去幫助身邊的人。」贍養父母、培養孩子、還房貸……任何普通人,都無法對這些現實問題視而不見。
「我會把重心調整回工作、家庭中來,減少媒體活動。」吳菊萍年後將重返工作崗位,她最大的心願是看著妞妞與自家孩子健康長大。
孟佩傑: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
頒獎詞:在貧困中,她任勞任怨,樂觀開朗,用青春的朝氣驅趕種種不幸;在艱難里,她無怨無悔,堅守清貧,讓傳統的孝道充滿每個細節。雖然艱辛填滿四千多個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燦爛如花。
推選委員王振耀說:童稚的年歲,她一力撐起幾經風雨的家。她的存在,是養母生存的勇氣,更是激起了千萬人心中的漣漪。
命運對孟佩傑很殘忍,她卻用微笑回報這個世界。
五歲那年,爸爸遭遇車禍身亡,媽媽將孟佩傑送給別人領養,不久也因病去世。在新的家庭,孟佩傑還是沒能過上幸福的生活,養母劉芳英在三年後癱瘓在床,養父不堪生活壓力,一走了之。絕望中,劉芳英企圖自殺,但她放在枕頭下的40多粒止痛片被孟佩傑發現。「媽,你別死,媽媽不死就是我的天,你活著就是我的心勁,有媽就有家。」
從此,母女二人相依為命,家中唯一的收入來源是劉芳英微薄的病退工資。當別人家的孩子享受寵愛時,八歲的孟佩傑已獨自上街買菜,放學回家給養母做飯。個頭沒有灶台高,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摔了無數次卻從沒喊過疼。
在同學們的印象中,孟佩傑總是來去匆匆。她每天早上六點起床,替養母穿衣、刷牙洗臉、換尿布、喂早飯,然後一路小跑去上學。中午回家,給養母生火做飯、敷葯按摩、換洗床單……有時來不及吃飯,拿個冷饃就趕去學校了。晚上又是一堆家務活,等服侍養母睡覺後,她才坐下來做功課,那時已經九點了。
「女兒身上最大的特點是有孝心、愛心和耐心。」劉芳英說,如果有來生,她要好好補償女兒。為配合醫院的治療,孟佩傑每天要幫養母做200個仰卧起坐、拉腿240次、捏腿30分鍾。碰上劉芳英排便困難,孟佩傑就用手指一點點摳出來。
2009年,孟佩傑考上了山西師范大學臨汾學院。權衡之下,她決定帶著養母去上大學,在學校附近租了間房子。大一那年暑假,孟佩傑頂著炎炎烈日上街發廣告傳單,拿到工資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買養母最愛吃的紅燒肉。
「我只不過做了每個女兒都會做的事。」不少好心人提出過幫助,都被孟佩傑婉拒了,她堅持自己照顧養母。孟佩傑的畢業願望是當一名小學老師,安安穩穩,與養母簡單快樂地生活。
劉偉:用靈魂演奏生命音符
頒獎詞:當命運的繩索無情地縛住雙臂,當別人的目光嘆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執地為夢想插上翅膀,用雙腳在琴鍵上寫下:相信自己。那變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飛翔的軌跡。
推選委員陸小華說:
腳下風景無限,心中音樂如夢。劉偉,用事實告訴人們,努力就有可能。今天的中國,還有什麼勵志故事能趕上劉偉的鋼琴聲。
當一名職業足球運動員是劉偉的青蔥夢想,但10歲那年的一次觸電事故,不僅讓他失去了雙臂,更剝奪了他在綠茵場奔跑的權利。
耽擱了兩年學業,媽媽想讓劉偉留級,他死活不幹。在家教的幫助下,劉偉利用暑假將兩年的課程追了回來,開學考試,他拿到班級前三名。重回人生軌道的劉偉,一直對體育念念不忘,足球不行,那就改學游泳。12歲那年,他進入北京殘疾人游泳隊,兩年後在全國殘疾人游泳錦標賽上奪得兩金一銀。
「在2008年的殘奧會上拿一枚金牌。」劉偉跟母親許諾。誰知厄運又來糾纏,過度的體能消耗導致免疫力下降,他患上了過敏性紫癜。醫生警告說,必須停止訓練,否則危及生命。無奈之下,劉偉與游泳說再見,走進了後來帶給他成功的音樂世界。
練琴的艱辛超乎了常人的想像。由於大腳趾比琴鍵寬,按下去會有連音,並且腳趾無法像手指那樣張開彈琴,劉偉硬是琢磨出一套「雙腳彈鋼琴」的方法。每天七八個小時,練得腰酸背疼,雙腳抽筋,腳趾磨出了血泡。三年後,劉偉的鋼琴水平達到了專業七級。
「我的人生中只有兩條路,要麼趕緊死,要麼精彩地活著。」在《中國達人秀》的舞台上,劉偉演奏了一首《夢中的婚禮》,全場靜寂,只聞優美的旋律。曲終,全場掌聲雷動,他是當之無愧的生命強者。去年,劉偉又登上了維也納金色大廳。
朱光亞:遙遠蒼穹中最亮的星
頒獎詞: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卻是新中國血脈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壯力量。細推物理即是樂,不用浮名絆此生。遙遠蒼穹,他是最亮的星。
推選委員閻肅說:肅然起敬,卓越功勛,他代表的群英,使我們的民族——自強,自信,自力,自尊!
2011年2月26日,「兩彈一星」元勛、著名核物理學家朱光亞因病辭世。巨星隕落,德藝留芳,以他名字命名的「朱光亞星」在蒼穹中綻放恆久的光芒,激勵科學道路上的後人。
從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朱光亞在核領域奉獻了大半輩子,直至2005年退休。
「祖國的父老們對我們寄存了無限的希望,我們還有什麼猶豫呢?」——聽到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後,還在密執安大學讀書的朱光亞組織起草了《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然後毅然選擇回國,先進入北大教書,後轉到核武器研究所。
1964年,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朱光亞望著騰空躍起的蘑菇雲,禁不住潸然淚下。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當晚,作風嚴謹的他竟然喝得酩酊大醉。三年後,朱光亞與同事們又將中國帶入了氫彈時代。
重要的核試驗,朱光亞幾乎都會親臨現場指導,不解決問題不罷休。對待需要撰寫或修改的文件,朱光亞力求深入淺出,字斟句酌,連一個外文字母、一個標點符號都保證准確無誤。
淡泊名利,身邊人喜歡用這個詞來評價朱光亞。1996年,朱光亞獲得一筆100萬元港幣的獎金,轉身就捐給了中國工程科技獎勵基金會;1997年,又將積攢的4萬余元稿費捐給了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會。解放軍出版社曾策劃出一套國防科學家傳記叢書,報請審批時,他毫不猶豫地劃掉了自己的名字。
劉金國:烈火鍛造的鐵血將帥
頒獎詞:賊有未曾經我縛,事無不可對人言。是盾,就矗立在危險前沿,寸步不退。是劍,就向邪惡揚眉出鞘,絕不姑息。烈火鍛造的鐵血將帥,兩袖清風的忠誠衛士。
推選委員陳小川這樣評價劉金國:內心有道德追求的人,行為永遠不會逾越內心的道德底線。當他的道德追求具有高尚物質時,他的內心會有無限的滿足感。我想,劉金國完成了這種道德實現。
推選委員塗光晉說:正因為頭頂有國徽,心中有人民,他才能如此清正廉潔,嫉惡如仇,臨危不懼,知難而上。
回憶起「7·16」大連新港火災事故,許多人心有餘悸。
2010年7月16日傍晚,大連新港的輸油管線在油輪卸油作業時發生閃爆,造成管線內原油泄漏發生火災,火勢順排污渠蔓延。火情就是命令。公安部副部長、紀委書記劉金國第一時間率領專家組趕赴現場,指導救災。面對長達數千米的火線、數十個儲量巨大的油罐隨時爆炸的危險,劉金國在前沿連續指揮了七個小時,直至將大火撲滅。
每逢重大突發事件,劉金國都親臨一線指揮。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救援中,他擔任公安部前線總指揮,緊急調集、指揮全國2萬多名公安專業救援力量,從廢墟中搜救出被埋壓人員8335人。
鐵血將帥的另一張面孔,是兩袖清風的忠誠衛士。1995年,劉金國調到河北省公安廳,搬家時他的全部家當只有半卡車舊傢具,和一台黑白電視機。單位分給他一套房子,需要交4.6萬元的集資款,但劉金國硬是拿不出這筆錢,最後只能找銀行貸款。擔任領導職務的幾十年,劉金國親手審批過近20萬個「農轉非」指標,可他自己的38個親屬無一跳出「農門」。
楊善洲:不負群眾的草鞋書記
頒獎詞:綠了荒山,白了頭發,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驥伏櫪,意氣風發,他心向未來。清廉,自上任時起;奉獻,直到最後一天。60年裡的一切作為,就是為了不辜負人民的期望。
推選委員陳淮說:一個人能夠給歷史,給民族,給子孫留下些什麼?楊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綠蔭和一種精神!
楊善洲從事革命工作近40年,生前曾任保山地委書記。在任期間,面對家屬「農轉非」的多次機會,楊善洲要麼直接推脫,要麼將申請表藏進抽屜,直到去世後才被發現。「大家都去吃居民糧了,誰來種莊稼?我們全家都樂意和8億農民同甘共苦建設家鄉。」到了退休的年紀,組織上想安排楊善洲去昆明安享晚年,他又一次婉言謝絕。
長期亂砍濫伐,大亮山生態受到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我要為百姓做幾件實實在在的事情。」沖著這句承諾,楊善洲在卸任後一頭扎進了荒草叢生的大亮山,住竹篾搭的屋子、睡樹樁搭的床,他希望給鄉親們再造山清水秀。
自那以後,楊善洲與林場職工同吃同住,每天從早忙到晚,雨季植樹造林,旱季巡山防火。創業初期資金短缺,老書記把平時種下的幾十盆盆景全部移栽到大亮山上,他甚至跑到大街上去撿別人丟棄的果核,積少成多,用馬馱上山。
擔任林場負責人的20多年間,楊善洲不要分文報酬,只肯接受每月70元的伙食補助。他為林場爭取了近千萬資金,卻從未私自動過一分錢。走了不知多少路,吃了不知多少苦,楊善洲帶領工人植樹造林7萬多畝,林場林木覆蓋率超過87%,修建18公里的林區公路,架設4公里多的輸電線路。
吳孟超:堅守肝膽事業的醫者
頒獎詞: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張手術台,到今天也沒有離開。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膽,依然精準;心中一團火,守著誓言,從未熄滅。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馬,要把病人一個一個馱過河。
推選委員任衛新說:吳老以九十高齡,與患者肝膽相照。作為醫生,作為軍人,他都是一座豐碑。
在中國醫學界,肝臟醫學曾長期處於荒蕪。上世紀50年代,從同濟醫學院畢業的吳孟超投入了肝臟外科研究,與同事做出了中國第一個肝臟解剖標本,提出了「五葉四段」肝臟解剖理論。1960年3月1日,他成功完成了我國首例肝癌切除手術。
半個多世紀的嘔心瀝血,吳孟超推動了中國肝臟醫學的起步與發展。1999年建立的東方肝膽外科醫院,每年收治逾萬名患者,年均手術量達4000例。肝癌術後五年的生存率,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16%上升到今天的53%。
年近90歲,他依然堅守在一線。據統計,吳孟超做了1.4萬余例肝臟手術,完成的肝癌切除手術9300多例,成功率達到98.5%。2006年1月,他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吳孟超是醫院院長,平時不但忙於院務,還要經常外出主持學術會議。即便如此,他仍堅持在每個星期二的上午看門診,若是出差錯過了,回來還得補上。
從醫近70載,吳孟超始終認為醫德比醫術重要,「德」是他挑選弟子的首要標准。吳孟超定下規矩:在確保診療效果的前提下,盡量用便宜的葯,盡量減少重復檢查。據說這樣做,每年能給病人節省7000多萬元。
⑦ 中國根本黑不動的5位明星都有誰呢
1、姚明:就像中國向世界展示的一塊名牌,他在全世界的球迷應該在15億以上,姚明所做的慈善事業不計其數,2012年,“姚基金希望小學籃球季”成立,幫助貧困地區的孩子在籃球運動中收獲健康、樂觀和自信。截至2015年,已經覆蓋全國342所希望小學,32萬余青少年從中受益。“ 你有一個夢想,少年強,則中國強。”這次抗疫行動,姚明攜團隊11人總共獻血2400毫升,姚明一人就瘋狂輸出了400毫升,足足是隊友的兩倍之多,用鮮血拯救同胞的生命,姚明永遠是正能量的榜樣。
⑧ 電影楊善洲內容摘要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時任雲南保山地委書記的楊善洲全力以赴發展農業,可當地因為歷史原因造成山林被大量砍伐,生態失衡,不僅百姓吃水都成問題,保山農業生產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也很低,一場突如其來的大旱面前,盡管楊善洲帶領地委全力組織抗旱,可如果不是一場大雨,保山幾乎顆粒無收,已經准備收手要救濟糧了。
雖然僥幸保住滇西糧倉的稱號,但楊善洲意識到改變環境勢在必行,要扭轉看天吃飯的被動局面,他下定決心自己當龍王。
秘書賈祥是楊善洲身邊最親近的人,一直以來對楊善洲的嚴苛自律頗有微詞,覺得楊善洲不顧家,不但幾個女兒沒有沾到他的光,就連在鄉下的老母和妻子也沒有享過一天福,甚至符合條件的妻子辦農轉非的手續也被楊善洲扣下。賈祥尤其不能理解楊書記工作中對一些小事的處理方法,然而,在一次走訪中,當老百姓請他帶楊書記接受磕頭以後,賈祥的心靈受到震撼,他把楊善洲作為了自己人生的標尺。
年富力強的幹部牛長平有膽識有主見,楊善洲綜合各方條件,在退休前向省委舉薦牛長平接任地委書記一職,自己則去大亮山種樹,還子孫青山綠水。地委全體黨員幹部請楊善洲為預備黨員作領誓人,以這樣一種特殊方式作為送別,賈祥就是宣誓的新黨員中的一名,他立志象楊善洲一樣,做個合格的優秀的共產黨人。楊善洲兩袖清風,只帶走了辦公室里一盆自己栽種的雪松盆景和一幅中國地圖。
楊善洲終於回到施甸鄉下的家,家中老母妻子一直由大女兒照顧,也因此,大女兒當年放棄學業,楊善洲對大女兒心生歉疚,將希望放在外孫阿昌身上,囑咐他好好念書,承諾供他讀大學。因為父親不顧家,性格剛烈的二女兒與父親產生隔閡,滿以為退休後的父親可以多些時間照顧家人,可得知父親退休後還要上山種樹,父女間誤會更深了。楊善洲著手做上山的准備,將百姓召集起來,以山林入股的形式,順利建成大亮山林場,十八歲的少年周波從這一天起,將自己的命運與大亮山與楊善洲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開山墾荒的日子是艱苦的,艱苦環境下的快樂更加珍貴。楊善洲看著漫山遍野的樹苗心生歡喜,可毒草飛機草卻幾乎毀掉他們的期待。盡管楊善洲不眠不休找到解決辦法,依然蒙受上山後第一次巨大損失。為彌補損失,楊善洲決定種植經濟果木,不想卻圖便宜買了劣質果苗,林場職工兩年的勞動化為泡影,楊善洲深刻的自我檢討,為早日還上貸款,從那天起,他開始走上街市,在路人異樣的目光下撿果核育苗,在他的帶動下,原先怕丟面子的林場職工們都能坦然的上街撿果核。賈祥定期上山送報紙,發現楊善洲人在山上,可心裡卻牽掛著關注著山下的一切。
《楊善洲》劇照
在山上種樹的日子單調而艱苦,有些人走了,更多人還是留了下來。周波從一個懵懂少年漸漸成長,巡山時抓住幾個烤紅薯的孩子,楊善洲得知孩子不上學的原因是民辦老師流失,設計將相關部門幹部共同邀約上山,解決問題。此舉卻將二女兒徹底激怒。二女兒是偏遠山寨的老師,從結婚到生子,一直為兩地分居煩憂,父親解決了七十個民辦老師的指標卻不肯為自己打一個電話,二女兒與父親之間越發不可調和。牛長平升任省領導,上山看望楊善洲,發現林場環境與楊善洲給他描述的完全不同,牛長平決定,給林場建房修路。
新房建成,路也修好,山上種滿了樹,時間過去了十七年,這期間楊善洲老母親去世,外孫阿昌考上大學,二女兒憑借自己的能力考取了理想的學校,也終於理解了父親對她寄予的期望和愛。周波女友家提出要周波下山才肯結婚,楊善洲做出決定,送周波和另一個患有風濕的場工下山,並祝願他們生活幸福。
周波攜新婚妻子上山,楊善洲放心了,這個十八歲就上山的少年已經有責任有擔當。楊善洲將林場交接給周波,放心地下山,這一去,他再沒能回到他付出全部心血的大亮山。
望採納!!
⑨ 求《楊善洲》電影觀後感。要求原創!600字左右
在2012年貧困村黨組織第一書記培訓會上,我們觀看了電影《楊善洲》。看電影時,我有四次淚濕眼眶,鼻酸、不通氣。電影帶給我的感動,不是演員的演技有多好,而是劇中人物帶來的沖擊讓人震撼。使人有種難以企及的感覺。下面就我的四次流淚談談我的感受。
電影用寫實平述的手法,從楊善洲擔任保山地委書記一職入手,濃墨重彩地刻畫了他平凡而又偉大的一生。
在電影放映到第十三分鍾時因保山遭遇大旱,百姓面臨作物絕收的困境,楊善洲帶領幹部挖水井。但很快困難隨之而來:經費不夠!他果斷召集現場的地委委員開臨時會議,舉手錶決將修建辦公樓的經費挪作打井費,工程得以繼續進行。當老人、婦女、小孩們乾枯著嘴唇,用滿懷對神靈般崇敬的眼神看著我黨及其幹部在艱難困苦中打井找水,那種關注期待的眼神讓我感動,極大地觸動了我的心靈。因為那是廣大群眾對我們黨和政府多麼崇高的信任的眼神啊!
第二次流淚是楊書記堅毅地說「老百姓的飯碗比咱政府的臉面重要」及天降大雨後楊書記對欣喜若狂的群眾說「是天王爺救了我們!我們要做自己的天王爺」的時候。 讓我激動不是「老百姓的飯碗比政府的臉面重要」這句話本身,而是這句話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以人為本的治國方針。一位地委書記時刻牽掛著老百姓的生活,這不正是我黨的宗旨的體現嗎?「是天王爺救了我們啊!我們要做自己的天王爺」看似一句迷信之語,實則透視出楊書記堅定了要改造生態環境,治理環境和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和人定勝天的信心與決心。如此聰明睿智而又如此豪邁坦盪的領導怎能讓我不為之感動。
第三次落淚是有感於楊書記為了孩子能有老師教,而將許多部門領導請上山召開工作協調會解決了許多代課老師轉正編制的問題而自己的女兒通過了所有考試,調動申請也已經初審批准通過,只要接收方一個公章,小女阿蘭就可以和自己的丈夫、兒子團聚。從來不求父親的女兒哭著請求他幫忙:「您就打一次電話吧。」可楊書記卻急得直說「咋辦呢,咋辦呢。這公是公,私是私,這個電話不能打啊」。在他的腦海中從未曾想過動用關系辦私事,這也許讓許多人為之汗顏吧! 而現今一些為官者,忙於權錢交易,任人唯親,甚有當官不為財,請我都不來的感慨。這與楊書記相比是如何的相形見絀啊!
讓我第四次流淚是在影片第90分鍾時,已病入膏肓的楊書記看著默默無聞地支持了自己一生的老伴傷心地離去時,他的淚光中隱藏了多少對妻子的愧疚和愛意,而此時成千上萬的群眾聚集到醫院來看望他,那無數雙關切和充滿期待的眼睛,那輕輕搖動的手,那感激的淚花,這一幕幕讓人無法平靜的激動難道不能引起你的共鳴嗎?一位老人從山上挑來干凈的水,從眾人手中傳遞到他手上,老人大聲說:「你沒有白吃國家公糧」!這是何等的大愛無言啊!
我們這個時代像楊善洲這樣的人已經很少了,作為擁有深厚的文化傳統的民族來說,他的行為算不了什麼,只不過是完成了一個人應盡的本份與為官的責任。但時代需要的就是做為人的本份與責任,如此才有一個民族的自豪與未來。
楊善洲造的是樹林,他靠的是黨性,但卻為我們樹起了最好的共產黨員的榜樣。我們懷念楊善洲,學習楊善洲,更要實踐他大公無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以人為本的精神理念。作為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第一書記,我們更要牢記黨的宗旨,時刻勿忘發展是第一要務,堅持抓好新農村建設和發展農村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