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債券投資組合管理過程中,通常使用兩種消極管理策略:一種是指數策略;另一種是免疫策略。它們的區別在於處理利率暴露風險的方式不同。
② 求助證券後續培訓財富管理系列課程之二:投資組合管理和久期的測試題,謝謝
答案如下:1A ;2題答案是「82.64美元兩年之後值100美元」,你抄錯了,A和D一樣了,應該有一個錯誤答案最後寫的是1000美元;3D;4A;5D;6D;7A;8B;9C;10C。
放心提交就可以,肯定通過。
③ 求助銀行考試及債券相關試題
這是道關於折現題目,核心在於樓主要明白資金的時間價值,即同樣的錢,現在拿著比未來拿著更值錢,因為未來的錢,涉及到風險,而這個風險,在計算上就要用到貼現率。這道題是很標準的關於年金的題。關於年金,樓主應該在了解一下。下邊給出年金計算的兩個主要公式。其中A是每年固定的現金流,在這道題目里,就是貸款每年還款額度。r是再投資收益率,在投資收益率一般就參考當期的市場利率,這里就是12%。
PresentValue(現值)=A[(1-1/(1+r)^n)/r]公式1
FutureValue(終值)==A[(1+r)^n-1)/r]公式2
PV=FV1/〖(1+r)〗^n公式3
第1題,用公式1:其中A=20萬,r=12%,求A。得出A=5.548萬元
第2題,計算內在價值要兩部分:
第一部分每年的得到固定現金流(利息)的現值(計算要用公式1)
第二部分計算最後得到本金的現值(要用公式3)。所以,內在價值等於公式1與公式3之和。
其中A=1000×10%=100.r=12%,計算得出內在價值=360.477(公式1)
公示3:PV=1000*1/(1+0.12)^5=567.427(公式3)
公式1+3=360+567=927
希望解釋清楚了。
④ 求助急急急!證券從業考試
復習基礎和基金時你可以舍棄某些不易出題的知識點。在復習過程中要考慮這個知識點是否適合出題。記住考試題目都是客觀題,哪些知識點是可以作為客觀題來出題的。對於十分繁瑣,不好理解不好記,也不太好出題目的知識點,可以歸為不看之類。同時,知識點與真題結合。大綱要求的題型需要有針對性的每項題型都進行練習。在半個多月的時間里,可以直接從真題入手按從近到遠的循序做起,一遇不懂的知識點先記錄下來,整套真題做完再翻書復習知識點。
⑤ 求投資分析與組合管理答案
簡介
基金經理一方面可以通過組合投資的方法來減少系統風險,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各種風險管理措施來對基金投資的系統風險進行對沖,從而有效降低投資風險。而中小投資者由於資金量和專業知識方面的欠缺,很難做到組合投資。因此,從這一點來說,基金非常適合平時工作繁忙,又不具備相關金融投資知識的中小投資者進行家庭理財。
在設計投資組合時,基金管理人一般依據下列原則:在風險一定的條件下,保證組合收益的最大化;在一定的收益條件下,保證組合風險的最小化。
具體來說,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進行證券品種的選擇,即進行微觀預測,也就是進行證券投資分析,主要是預測證券的價格走勢以及波動情況。
第二,進行投資時機的選擇,即宏觀預測,預測和比較各種不同類型證券的價格走勢和波動情況。例如,預測普通股相對於公司債券等固定收益證券的價格波動。
第三,多元化,即依據一定的現實條件,組建一個風險最小的資產組合。
產生與發展編輯
現代投資組合理論主要由投資組合理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APT模型、有效市場理論以及行為金融理論等部分組成。它們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過去主要依賴基本分析的傳統投資管理實踐,使現代投資管理日益朝著系統化、科學化、組合化的方向發展。
1952年3月,美國經濟學哈里·馬考威茨發表了《證券組合選擇》的論文,作為現代證券組合管理理論的開端。馬考威茨對風險和收益進行了量化,建立的是均值方差模型,提出了確定最佳資產組合的基本模型。由於這一方法要求計算所有資產的協方差矩陣,嚴重製約了其在實踐中的應用。
1963年,威廉·夏普提出了可以對協方差矩陣加以簡化估計的單因素模型,極大地推動了投資組合理論的實際應用。
20世紀60年代,夏普、林特和莫森分別於1964、1965和1966年提出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該模型不僅提供了評價收益一風險相互轉換特徵的可運作框架,也為投資組合分析、基金績效評價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1976年,針對CAPM模型所存在的不可檢驗性的缺陷,羅斯提出了一種替代性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即APT模型。該模型直接導致了多指數投資組合分析方法在投資實踐上的廣泛應用。
⑥ 證券投資組合管理的證券投資組合管理的基本步驟
建立並管理一個「證券組合」,首先必須確定組合應達到的目標。證券組合的目標,不僅是構建和調整證券資產組合的依據,同時也是考核組合管理業績好壞的基準。總體上而言,證券組合的目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收益目標,包括保證本金的安全,獲得一定比例的資本回報以及實現一定速度的資本增長等;二是風險控制目標,包括對資產流動性的要求以及最大損失范圍的確定等。
確定證券資產組合目標,必須因人因時因地而宜。因人而宜,是指必須綜合考慮投資者的各種制約條件和偏好;因時制宜,主要應考慮兩個方面:一是市場發展的階段,二是各個時期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因地制宜,主要應考慮所在地區的證券交易費用、政府對證券組合管理的政策規范以及稅收政策等。 這是實施證券組合管理的核心步驟,直接決定組合效益和風險的高低。證券組合的構建過程一般包括如下環節:
1)界定證券組合的范圍。大多數投資者的證券組合主要是債券、股票。但是,近年來,國際上投資組合已出現綜合化和國際化的趨勢。
2)分析判斷各個證券和資產的類型的預期回報率及風險。在分析比較各證券及資產投資收益和風險的基礎上,選擇何種證券進行組合則要與投資者的目標相適應。
3)確定各種證券資產在證券資產組合中的權重。這是構建證券組合的關鍵性步驟。 這是證券組合管理的最後一環。證券組合資產業績評價是對整個證券資產組合收益與風險的評價。評價的對象是證券組合整體,而不是組合中的某個或某幾個證券資產;評價的內容不僅包括收益的高低,還包括風險的大小。
上述四個階段是相互聯系的,在時間上相互銜接,前一階段為下一個階段的工作創造條件,後一個階段則是上一個階段的繼續。從長期看,證券組合的四個階段又是循環往復的,一個時期證券組合的績效評估反過來又是確定新的時期證券組合目標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