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洪堡基金的中國學者
從1979年至1998年,先後有774名中國學者獲得洪堡獎學金的資助,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副院長嚴義壩、教育部副部長韋鈺等。國際泥沙研究培訓中心的王兆印博士是水利行業第一位獲得洪堡基金資助的學者,此後還有清華大學水利系的周建軍教授等7~8人得到過資助。2010年,西北工業大學虞益挺博士獲得洪堡獎學金的資助。
㈡ 德國留學洪堡獎學金申請需要哪些條件
洪堡獎學金在申請時所要求的必要條件有兩個:一是具有博士學位(或在去德國之前獲得正式學位),二是有德國籍教授(也就是Host professor)給你必要的支持,他需要寫一份聲明(或叫做保證書)並寄送到洪堡基金會。
注意事項:
1. 個人簡歷中一定要突出自己的特點,反映你在申請表中無法體現的東西。切忌說一些描述性的空話,比如工作勤奮,態度端正等。這里不需要自我評價,這些評價由推薦人來說。
2. 洪堡評審委員會的重要評審標準是申請者的研究方案(proposal)和個人已發表的論文。研究方案務必要突出個人的前期積累工作,最好是博士論文基礎上的進一步工作,而且要說明你的研究方案和你的Host的研究方向在哪些地方有共鳴。在寫研究計劃時一定要反復斟酌,因為你靠它不僅要打動評審人,還要打動你的Host,其實你的Host最關心你的研究方案。申請書中的引用文獻要有你個人發過的文章。在本貼的最後附上了一份如何寫好研究計劃的建議,英文版的,供參考。我忘記在哪裡下載的了,無法給出轉載地址,請見諒!
3. 論文強調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的英文論文。對博士論文的工作特別重視,要求在個人發表的論文目錄上標出與博士論文相關的論文。根據我本人以及檢索到的其他兄弟姐妹們的經歷,論文並不以是否是英文文章取勝,也不以數量取勝,更不以影響因子取勝。因為論文的數目和影響因子與所在學科有很大關系。我署名第一作者的英文文章只有3篇,最高影響影子只有1.5。總之,只要覺得自己做的成果還可以,就去努力一下試試。
4. 三篇代表作要精心挑選,既要顯示你的水平,又要盡可能與Host的研究方向掛鉤。最好與教授商量一下。
5. 推薦信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加以重視。好多人都認為洪堡獎學金的評審是靠研究方案和發表論文,都忽視了推薦信的重要性。我個人認為,推薦信的重要程度不亞於甚至高於上述兩方面。作為基金會的評審人來說,他們需要在一周之內(基金會規定的)給出評審意見。這么短的時間很難讓他們把握住你的實力和水平,而他們判斷你實力和水平的一個重要依據就是推薦人的意見。同時,基金會非常重視與申請者來自不同國家的推薦信,因為這表明你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國際影響,這與基金會的選拔目標相一致。另外,如果推薦信中你的導師、你工作單位中的資深學者、還有另外一個推薦人都是在國際上有名的話,那你的成功率就大大提高。第三位推薦人如果是海外的就更好。最完美的情況是你的導師、你工作單位的學者、還有第三位推薦人都是洪堡學者,這樣你成功的幾率劇增。洪堡基金會非常重視洪堡學者的意見。這不是我說的,是我現在的Host說的,而且是在我找推薦人的時候告訴我的。我的推薦人都是洪堡學者,我也了解到,推薦人中洪堡學者較多的,中的幾率很高。
㈢ 洪堡基金的介紹
洪堡基金是為紀念德國偉大的自然科學家和科學考察旅行家亞歷山大·封·洪堡於1860年在柏林建立的。1923年之前,洪堡基金僅資助德國學者到外國進行科學考察,1925年後,這項基金轉為支持外國科學家和博士研究生在德國學習。1945年,基金會停止了活動。根據原洪堡學者的倡議,基金會於1953年12月10日由聯邦德國再次建立(具有法人資格),辦公地點設在波恩市巴德·哥德斯堡。第二年基金會就提供了75人的研究獎學金。此後,來自100多個國家的近14000名學者得到過它的資助。
㈣ 我哥是德國洪堡學者牛嗎
洪堡訪問學者挺牛的。
柏林洪堡大學是德國首都柏林最古老的大學,於1809年由普魯士教育改革者及語言學家威廉·馮·洪堡及弟弟亞歷山大·馮·洪堡所創立,是第一所新制的大學,對於歐洲乃至於全世界的影響都相當深遠,被譽為「現代大學之母」.
柏林洪堡大學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可以說是世界學術的中心。許多知名學者、政治家都在這邊留下了他們的身影,柏林洪堡大學也產生過29位諾貝爾獎得主,成就驚人。
柏林洪堡大學也吸引了不少中國留學生,中央大學老校長羅家倫、美學家宗白華、書畫家溥心畲、哲學家陳康、物理學家王淦昌、氣象學家呂炯、地球物理學家趙九章、獸醫學家盛彤笙、歷史學家陳寅恪、傅斯年、韓儒林以及周恩來、馬君武、顧孟余、朱家驊、谷正綱、關吉玉、章伯鈞、張君勱、俞大維和包爾漢等人曾在此就讀
洪堡基金會
Alexander von Humboldt-stifurg
以德國科學家A.von洪堡的名字命名的基金會組織。成立於1860年。當時基金會的資金來源主要依靠私人捐款和英國皇家學會以及聖彼得堡科學院的資助。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一度停止活動。1923年重建。1945年再次停止活動。1953年,在外國科學家的倡導下,再次重建。基金會的主要任務是,資助德國學者到國外去學術旅遊,邀請外國有才華的青年科學家來德國的大學和科研機構從事科研工作,並為他們提供獎學金。自基金會成立以後,世界上已有12000餘名科學家獲得了洪堡獎學金和各種獎金。基金會每年為約400名各國青年科學家提供獎學金。洪堡基金會由德國聯邦政府提供資助,主要從外交部文化經費中撥款。其餘少量的經費(約10%)由德意志科學基金聯合會、弗里茨-蒂森基金會、大眾汽車基金會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等資助。1986年,該基金會提供獎金為4500萬馬克。獎學金的頒發不受專業和國籍、性別、種族等的限制。獎學金只資助長期的、具體的科研項目,而不資助在德國進修、培訓、參加會議和科學考察的人員。資助期限原則上是6~12個月,但總計不能超過24個月。申請者要提交兩篇科學論文,提前5~7個月將申請材料寄到。評選委員會由100多名專家組成,每年的3月、7月、11月評選3次
㈤ 什麼是洪堡學者回國後的待遇
洪堡基金會提供給世界其他國家年輕學者到德國學習的獎學金和生活補貼,獲得這項獎學金的人會有「洪堡學者」稱號。它就是獎學金,而非「長江學者」那樣是對某一領域權威地位的認可,所以對回國之後的待遇影響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