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對內改革與對外開放的關系,如何理解
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必須把改革開放和四項基本原則統一起來,改革開放要在四項基本原則的指導下進行,四項基本原則要在改革開放中獲得新的時代內容。它們兩者統一的基礎,就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對外開放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必要條件.:
1,
實行對外開放為解決現代化建設中資金嚴重短缺和資源相對不足的困難提供了必要條件.
2,實行對外開放為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提供了條件.
3,實行對外開放為借鑒和吸收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管理方法提供了條件.
4,實行對外開放是了解世界信息,掌握世界跳動脈搏的重要條件.
5,實行對外開放也是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必要條件.
⑵ 中國改革開放是哪年開始的
中國改革開放是1978年開始的。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
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國營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得到了明顯改善。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南方談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2013年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時期。深化改革開放需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改革開放的歷史意義:
1、改革開放鍛造了中國共產黨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與本領。從起源上說,市場經濟主要是在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的一種經濟運行體制,在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效率、發展經濟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市場經濟在相當長時間內被貼上意識形態標簽。
因此,如何順利實現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成為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面臨的問題之一。馴服市場經濟這頭烈馬,最為根本的環節是,通過推動持續而深刻的思想解放,切實破除關於市場經濟的意識形態偏見。
在此前提下,中國改革開放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注重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既通過釋放市場活力提升了財富創造效率,又通過完善基本制度維護了社會公平正義;既為資本增值提供了廣闊舞台,又以有效的手段限制了資本的任性與瘋狂。
40年的改革開放從根本上克服了資本主義制度難以克服的弊病,鍛造了中國共產黨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
2、改革開放鑄就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機與活力。如何在生產力水平落後的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成為執政後的中國共產黨人必須解答的歷史性難題。在對這一問題的持續探索中,中國共產黨人找到了改革開放這條正確道路。
40年來,從農村到城市、從沿海到內地、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局性變革,我們黨始終聚焦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通過對生產關系、上層建築作出調整與改革,構建了新的體制機制,鑄就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機與活力。
40年改革開放史就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既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與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又建立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繁榮與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推進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必將使科學社會主義在古老的東方大國迸發出愈發強大的生機和活力。
3、改革開放提升了中華民族在國際上的地位與影響。對外開放的大幕一經拉開便釋放出強大動力,推動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在經濟發展方面,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製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為全球經濟的復甦與穩定貢獻了重要力量。
在探索現代化路徑方面,中國有效破解了發展中國家幾乎難以擺脫的發展與穩定、開放與自主等幾大難題,為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
在全球治理方面,在逆全球化思潮湧動以及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等極端化思潮泛起的世界形勢下,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一系列主張和倡議,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可與贊同,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引領力。
4、改革開放滿足了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與期待。「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當年我們黨作出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的初衷就是,為了讓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
一部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史,就是一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史,清晰地勾勒出黨治國理政的「民生邏輯」和「人民至上」的執政情懷。改革開放40年來,在滿足生存和發展需求、物質文化需求的基礎上,正在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的公共產品需求、休閑和享受的需求、高層次需求、美好生活需求。
新時代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小康路上一個都不掉隊,既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與一致好評,也必將在整個人類歷史發展長河中譜寫出最為光彩奪目的動人樂章。
⑶ 改革與開放的關系
我國改革和開放是同時進行的,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改革是開放的條件,開放是改革的外部推動力。
改革是變革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就是改變原來單一的生產資料公有制,變成與我國的多層次的生產力相適應的多種生產關系,也就是從那時起我國才有了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同時是以公有制為主的。
經濟體制的變革必然帶來其它體制的變化,這就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系,所以我國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改革其實改革生產關系中那些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環節。只有內在的改善了才能更好的利用開放所帶來的機遇。
(3)中國改革與開放基金會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具有影響深遠的里程碑意義。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征程,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滄桑巨變,30年的光輝歷程,成就了一個民族近百年的夢想。
產生體系全面建立。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也不斷擴大。
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
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
⑷ 你怎麼看中國首個開源基金會「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
華為消費者BG軟體部總裁王成錄在華為開發者大會上稱,華為在和主要的合作夥伴在討論中國開源基金會,最快一兩個月,基金會將正式的運營起來,這是完全公益的、非盈利的、開放的。華為方面也解釋,鴻蒙開源有很多架構,考慮給基金會運作,華為在裡面沒有控制權和主導權。
華為建立開源社區其實也不意外,全球各地都有不少優秀的開源社區,比如說目前全球最大的開源基金會Apache Software Foundation(簡稱ASF)、微軟收購的GitHub、谷歌開源等。
開源之所以能如此興旺,或者說這么多人熱衷於開源其中一個原因就有「Linus定律」,它是說,只要有足夠多的人看這些代碼的話,Bug就會顯露出來。
組成部分:
因為鴻蒙要開源,華為便要成立開源基金會是很多人沒有想到的。畢竟華為本身沒有谷歌GMS類似的業務,如果開源,不能像谷歌那樣能通過GMS得到利益,而且華為還沒有控制權和主導權。
聯系當今的世界形勢來看了。其實,開源社區創立之初是完全公平公正的,結果現在變成了國家資源博弈的一個手段。在今天的移動互聯網大潮中,主流思維已變成了商業化、消費主義、版權、信息壁壘。
⑸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風雲人物前十名
改革開放風雲人物
改革開放風雲人物騰增壽王均瑤王鴻銓謝進興南士木邵奇星南存輝王碎奶邢慧芳王振滔李榮光王 璋楊介生陳定模曾旭光溫邦彥胡成中朱炳新鄭元忠葉康松鄭裕靠
◇ 改革開放風雲人物
滕增壽 男,1938年生。浙江東方集團公司黨委書記兼總經理,高級經濟師。曾獲全國勞動模範、優秀企業家、十大中國改革風雲人物。九屆全國人大代表。1984年至今,在滕增壽的帶領下,溫州玻璃鋼建材廠從一家小窮虧的國營企業發展成為擁有固定資產6億多元,工業年產值18億元,創利潤8000多萬元的集團公司,整個集團先後被評為浙江省和全國建材行業優秀企業,被國家公布為全國首批轉換經驗機制好的典型國有企業,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1997年經國務院批准為全國512家重點國有企業,同年組建浙江東日股份有限公司,發行「浙江東日」股票,是溫州市唯一的上市公司。 王均瑤 男,1966年生。均瑤集團公司總裁。全國優秀共青團員,全國青聯委員,全國優秀青年鄉鎮企業家,省、市政協委員,省青年企業家協會副會長。1991年7月,王均瑤以一個普通農民創辦天龍公司,並開辟國內首條私人包機溫州至長沙的航線。1992年4月,創辦中國首家私營包機公司,並開辟溫州至上海包機班。1995年7月,在天龍包機公司基礎上成立了均瑤集團公司。1994年創辦均瑤航空飲品公司,牛奶已開發出8個品種10多個系列;1998年4月均瑤賓館投入試營業。如今,均瑤集團已開辟航線50餘條。分公司十二家,分布國內十多個大中城市。王均瑤為報效社會至今已為公益事業捐款200多萬元。 南存輝 男,1963年生。中國正泰集團公司董事長。「1997年中國鄉鎮企業十大新聞人物」、 「中國經營大師」,浙江省工商聯合會副會長、全國工商聯常委、九屆全國人大代表。1984年南存輝把一個只有8名員工,年產值1萬元的家庭作坊式工廠,發展成為至今以正泰集團公司為核心的,擁有39個成員企業、800多個協作廠、500多家國內銷售公司和特約經銷處、在國外設有20多個公司和總代理結構的年產值16億元的跨國、跨地區、跨行業的大型企業集團,是中國低壓電器行業產量、產值、品種最齊全的企業之一。在全國同行中首家由國家工商局核准為無區域性集團。 楊介生 男,1960年生。上海錦麗斯企業集團董事長,上海市青聯委員,長寧區十大優秀青年企業家980年,楊介生以300元起家,克服困難,艱苦創業。1994年,楊介生成功將原上海襯衫三廠廠房改造成涉外寫字樓——海螺大廈,1997年與上永物業有限公司合作,使100多位工人避免下崗,同年開始興建4萬多平方米的錦麗斯公寓,為舊區改造和安居工程作貢獻。楊介生的企業累計為上海創造了300多個就業機會,配合了上海國有企業的改革。目前,錦麗斯企業集團下屬十多家公司,分布於溫州、杭州、上海等地。楊介生還關注教育與科技,設立全國性蘇步青數學獎,合計捐資教育累計一百多萬元,並獲1998上海十大傑出青年提名獎。 王碎奶 女,1947年生。永嘉橋頭鈕扣市場黨支部書記、橋頭個體勞動者協會會長及省、市、縣婦聯委員。八屆全國人大代表,省九屆人大代表。曾多次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先進個體勞動者、省級優秀婦女幹部等光榮稱 號。1979年改革開放初期,身為村婦女主任的王碎奶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沖破傳統農村婦女的觀念,走出灶台,走向櫃台,大膽投身到市場經濟大潮中去。和一批富有商品經濟意識的開拓者,在橋頭鎮建成了一座舉國矚目的「東方第一大鈕扣市場」。十幾年來,橋頭鈕扣市場在王碎奶的帶動下,先後成立了黨政工團等組織,經常有效地開展學習、培訓、競賽等活動,鼓勵文明經商,開展公平競爭,打擊各種假冒偽劣,形成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機制,有力地推動了鈕扣市場的繁榮和發展。 陳定模 男,1939年生,曾任蒼南縣龍港鎮委書記,蒼南縣體改委主任。1981年擔任錢庫區委書記兼區長,該區率先實行包產到戶,錢庫的「小商品批發市場」成為溫州市十大專業市場之一。1984年任龍港鎮委書記,大膽地提出土地有償使用和梯度移民的設想,敢於創新,勇於改革,使原來的小漁村成為了中國第一座農民城,為中國農村城鎮化開辟道路,引起了中央領導和全國各地的關注 1989年任蒼南縣體改委主任時,開始了股份合作企業規范化工作的探索。 1993年在山西太原與人合作創辦太原商貿城。 鄭元忠 男,1952年生。中國精益集團董事長、庄吉集團副董事長。中國服裝協會理事、溫州市七屆政協常委。1985年,鄭元忠作為柳市「八大王」案件中的電器大王,創辦了樂清市第一家規范化股份合作企業精益開關廠,並取得了國家機械部在全國城鎮頒發的第一批低壓電器生產許可證。1992年創建的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創辦了中外合資庄吉服裝有限公司。1996年,組建了庄吉服飾集團,1997年庄吉獲溫州名牌產品和知名商標榮譽稱號,並成為溫州市第一家躋身全國服裝行業「雙百強」企業,建成了溫州第一家民營企業工業園區。鄭元忠創辦了溫州第一家民辦服裝研究所,溫州服裝業第一家通過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並取得產品方圓認證企業。 葉康松 男,1950年生。現任康龍集團總裁,1997年被推選為溫州旅美同鄉會會長。葉康松原任永嘉縣上塘鎮鎮委書記,1986年辭職經商。1988年成立了溫州第一家私營農業開發公司——溫州康松農業開發有限公司。1996年美國康松公司改名為美國康龍集團公司,並躋身於中國私營企業500強。目前,該公司在美國已擁有六大子公司,並在國內北京、上海等地設置分公司與辦事處,從事健康、美容產品的研究、開發、生產、銷售、國際貿易和農業開發等。去年,康龍集團組建國際交流中心,其服務內容包括:承辦政府代表出訪,承辦商務考察,承辦產品展銷等。康龍集團當前年銷售額已超億元大關,成為國際性企業集團。 鄭裕靠 1952年生於蒼南縣下洋鄭村,大學文化,從小酷愛武術,十三歲開始學武,數十年的勤學苦練使鄭先生武學造詣很深。鄭先生於1991年在"中日武術友誼賽"上獲南拳冠軍。1992年10月在北京舉行的首屆"國際武術錦標賽"上,他被邀上主席台,同李鐵映、李德生、李夢華、伍紹祖等國家領導同志在一起。93年獲"舟山國際武術比賽"南拳亞軍。94年浙江省第十屆運動會被評為十佳教練員,98年在"沈陽亞洲體育節"上獲"搏克(蒙古式摔跤)"比賽第二名。98年11月作為中國隊領隊在"法國巴黎市長杯"中國式摔跤比賽期間被法國巴黎電視二台特邀,獲武術表演一等獎。 幾年來,《光明日報》等報刊共刊出90餘篇有關我校的文章。 鄭裕靠先生現為國家一級武術教練,國家一級武術摔跤裁判,浙江省體育總會常委,浙江省武術協會副主席,浙江省建威門拳會主席,浙江省銅鍾氣功協會副理事長,浙江省自由式摔跤隊總教練,蒼南縣政協常委,蒼南縣裕靠體育學校校長,蒼南縣興港高級中學校長。 南士木 男,1946年生,樂清市糧農協會會長,浙江省首屆龍頭企業常務理事。全國勞動模範,溫州市第八屆人大常委和第五、七屆政協委員、浙江第八、九屆黨代表。1985年以來,從事農業土地規模經營,率先創辦浙南地區第一個個人農場。現擁有固定資產600多萬元,經營耕地面積830畝,其中水田面積250畝。1997年總產值230萬元,創純利30.5萬元,上繳稅收4.1萬元,已形成一個內部機制靈活、設施齊全的農業龍頭企業。曾多次被評為省、市優秀農民企業家。 邵奇星 男,1959年生,溫州市海螺工業集團公司總經理。1984年至1987年連續四年市勞動模範,當選省六、七屆人大代表,1992年至1997年連續六年榮獲溫州市優秀廠長(經理)金鹿獎,並獲金鹿最高榮譽獎。還先後榮獲溫州十優青年,浙江十佳青年廠長,省優秀共產黨員,省新長征突擊手,商業部勞模,全國百名優秀青年廠長,全國勞動模範。
1982年,溫州市制傘廠瀕臨倒閉,邵奇星同志在此危難之際上任廠長,他率先在全市打破工資等級制,使職工收入與貢獻掛鉤,企業起死回生,扭虧轉盈。1985年兼並了食品三廠,在全市開創成功兼並企業的先例。1992年又兼並了停產三年之久的溫州汽水廠。1996年又接管九家商辦企業。15年海螺集團先後兼並、接管11家企業,使企業注入改革活力,重新煥發青春。
李榮光 男,1955年生,中國榮光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中國榮光集團系溫州市首家鄉鎮企業集團,橫跨浙江、江蘇、河南三省,已連續五年綜合經濟實力居瑞安市第一名,先後獲得溫州市「特級明星企業」,浙江省「八五時期規模經濟效益先進企業」,「浙江省十家最佳民營鄉鎮企業」和「浙江省文明鄉鎮企業」等榮譽稱號。李榮光也連續五年獲得溫州市優秀廠長(經理)金鹿獎,並被評為溫州市勞動模範、浙江省十家最佳民營鄉鎮企業家和最佳優秀鄉鎮企業家 李榮光關心社會公益事業,共向教育、體育及各種社會公益事業捐資達280多萬元。李榮光重視產業扶貧,在文成、泰順等貧困山區設立各類鞋幫加工點,安排了10000人就業。 王璋
男,1937年生。甌海區曙光高級職業中學校長。曾被評為八優校長,市先進教育者、省十佳校長。1985年,王璋在連續作了兩次胃切除大手術後,提前退休,並於1986年創辦全省第一所民辦中等職業高中——甌海區曙光高級職業中學,任校長至今。目前在擁有16個班級,258名學生,68位教職員工的中央教科所國家重點課題實驗學校。該校佔地面積達40畝,建築面積10548平方米,配備計算機152台,圖書2.5萬冊,多媒體語音室,財會模擬室,電工電子室,舞蹈廳,健身房等各種教學設備。該校已為社會輸送初、中級實用人才1978名職高畢業生,其中99名優秀畢業生考上大學,學校還開辦摩托車、汽車駕駛等短期培訓班192期,培訓人員達2萬多人。 王鴻銓 男,1937年生。原溫州市民政局副局長。1997年被民政部門授予「全國殯葬改革先進個人」光榮稱號。
1984年王鴻銓到市殯葬改革辦公室,為狠剎喪事大操大辦、大出殯等歪風做了大量工作。他堅決貫徹執行市政府關於殯葬改革的決定,到處奔走呼號,積極開展宣傳。使幾千年的土葬陋習和喪事大操大辦的歪風得到改變,喪事從簡、遺體火化、不開追悼會、骨灰撒江河、不搞迷信的新風逐漸形成。鹿城區火化率從25%上升到97.5%。同時他極其重視殘疾人事業的發展,自1998年殘聯成立以來兼任兩屆理事長,在殘疾人康復、勞動就業、教育和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的捐募等方面做出較大貢獻。
謝進興 男,1946年生。溫州特陶集團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曾獲溫州市勞動模範、溫州市優秀廠長、浙江省優秀廠長、勞動模範、浙江省建材行業優秀企業家、中國經營大師、溫州市第三輪專業技術拔尖人才,金鹿獎得主。自1986年以來,謝進興把一個只有40來人,固定資產80萬元,虧損達100萬元的小廠發展成為一個擁有89家子企業,600多人,總資產3.8億元,年盈利數千萬元的大型企業集團。1995年以來,該企業榮獲「中國特種陶瓷功勛企業」、「溫州市工業企業管理優秀企業」、「市級文明單位」、「先進黨組織」、「浙江省技術進步優秀企業」。 邢慧芳 女,1966年生。文成縣黃坦鎮王宅村黨支部書記兼文成縣天蓬動物養殖有限公司經理。省科技星火帶頭人,市優秀農民企業家、勞動模範、「三八」紅旗手、第五屆市十大優秀青年,市第八、九屆人大代表。 1988年,邢慧芳靠從信用社借貸的1.4萬元,創辦了文成縣第一家科學養豬場。她利用科學飼養方法,改寫了山區單一養肥肉型商品豬的歷史,使瘦肉率提高到57%。並利用自身的技術資金和市場優勢,幫助尚未脫貧的農民出點子、送技術、助資金、解難題,舉辦多次科技養豬培訓班,為300多人次無償傳授「養豬經」,使14家貧困戶脫了貧。1994年,她與另外幾家養豬專業戶投資450萬元,創辦了集種、養、加、產、供、銷一條龍的股份制企業——文成縣天蓬動物養殖有限公司,年出欄商品豬1萬頭以上。 王振滔 男,1965年生。中國奧康集團總裁。浙江省優秀鄉鎮企業家、溫州市勞動模範、金鹿獎得主、市人大代表。
王振滔經過10年的努力,將一個只有10來人,資產不到3萬元的小廠發展成為目前以奧康集團公司為核心的、擁有20多家成員企業、30多家分公司、並在全國內外300來家大中型商場設有專櫃,共有員工1500多人、固定資產1.2億元,年產值2.38億元,創利稅3500萬元的大型企業集團。1995年、1996年、1997年連續三年屬全市同行業稅利大戶之首,經濟效益列浙江省同行業第一,溫州市工業企業第四。被評為全國鄉鎮企業集團、國家大型鄉鎮企業、無區域集團、雙文明企業。奧康鞋業產品通過了ISO9002質量體系認證,奧康牌皮鞋榮獲「98中國十大真皮鞋王」稱號。
曾旭光 男,1946年生。華士服裝(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1978年移民法國巴黎,現為旅法華僑俱樂部副主席。曾兩度被評為市優秀廠長(經理)「金鹿獎」。
曾旭光1980年在巴黎創辦紅玫瑰服裝紡織品進出口公司。1992年在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投巨資創建獨資企業——華士服裝(中國)有限公司,率先在溫州實行西服大流水作用,以先進的設備、科學的企業管理方法,為溫州的服裝業上檔次、創名牌起到帶頭推動作用。華士服裝(中國)公司創辦至今,在曾旭光的精心經營下,公司的生產和經營每年不斷增。1995年被溫州市政府評為「溫州市名牌」,1996年評為「溫州知名商標」、「浙江西服名牌」;1996年中國服裝利稅百強企業。
溫邦彥 男,1947年生。浙江永久科技實業公司總裁。中國發明協會全國委員,中國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常務理事。1988年榮獲全國經濟改革人才獎和全國首屆十佳科技實業家,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989年被選為全國勞模。曾是省人大代表、省政協委員。 三十年來他堅持自學,先後獲得十八項中、美等國發明專利,其中多功能電磁閥榮獲第十五屆日內瓦國際發明金質獎和中國專利優秀獎,其個人還榮獲經聯合國注冊的世界發明一級騎士勛章。1981年,溫邦彥自籌資金,創辦了生產自己發明的新產品的工廠——永久機廠。85年又創辦了私立科研所和機電學校,闖出了一條集科技開發、生產經營、教學培訓三位一體的創辦科技實業新路。 胡成中 男,1961年生。中國德力西集團公司董事局主席。「全國優秀企業改革家」、中國經營大師、浙江省功勛鄉鎮企業家,浙江省第二屆優秀青年企業家,獲國際科學與和平貢獻獎,溫州市政協常委、溫州市工商聯副會長,浙江省工商聯常委、浙江省九屆人大代表。
1997年胡成中把一個只有8名員工,年產值僅5萬元的作坊式小廠發展成為至今以德力西集團公司為核心的,擁有100多家成員企業和600多家協作層企業,並在國內外設立了近400家銷售公司和代理機構。集團公司經營100多個系列4000多個規格的低壓電器產品,是中國低壓電器行業產量、產值、品種最齊全的企業之一。
朱炳新 男,1934年生,永嘉縣甌北鎮和二村炳新農場場長。朱炳新熱衷於糧田規模經營,無私奉獻於農業事業,受到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頌揚,17年來,每年被授予永嘉縣售糧大戶獎;1985年——1989年連續被評為溫州市勞動模範;1995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連續三屆(六、七、八屆)被選為省人大代表。朱炳新同志自八十年代初經營糧田以來,到今年止,經營戶達47戶,經營面積1700多畝。17年來,年年超額完成國家的定購任務。前幾年,盡管市場糧價高於國家收購價,但朱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較個人得失,除留足種子糧、口糧(包括轉包戶口糧)、飼料糧外,將所有餘糧全部賣給國家,十餘年來,已共向國家提供商品糧156.1萬斤,向轉包戶提供口糧38.3萬斤。
⑹ 世界各國對中國改革開放的看法
朋友你好!不同的國家對我國改革開放的看法都不一樣,國外學者普遍認為,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國際地位等各個領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短短30年間,中國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走過的道路,實現了從貧困落後到繁榮發展、從農業大國到工業大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封閉孤立到全球交往的歷史性轉變。
●墨西哥學者韋利婭•埃爾南德斯:改革開放為世界造就了一個「中國奇跡」
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巨變,受到了國外學者的高度關注和評價。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傳媒學教授、中國問題專家韋利婭•埃爾南德斯說:「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高速發展的30年,改革開放為世界造就了一個『中國奇跡』。」法國索邦大學教授、著名經濟史專家雅克•馬賽義認為,「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成就在近代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南非斯坦陵布希大學副校長阿諾德•萬•齊爾教授說:「30年來最震撼世界的國家無疑是中國,中國社會經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發展,可以說,世界各國都強烈感受到了中國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發生的巨變。」
●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中國過去三十年的成就可謂顯著、驚人
在國外學者看來,1978年的中國還是一個低開放、低收入的國家,但改革開放政策使得中國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升。對此,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亞洲研究中心主任阿塔爾•海珊不無感慨地說:「中國經濟30年的發展已經使中國變成了另外一個星球」。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也頗有同感地說:「中國過去三十年的成就可謂顯著、驚人。我們當初也沒有想到中國能發展得如此之快,能取得這樣的成功。」美國傳統基金會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西瑟斯•德里克(Scissors Derek)說:「30年前的中國在世界經濟舞台上的地位無足輕重,過去30年的發展帶來了中華巨龍的騰飛」。
●英國學者阿塔爾•海珊:中國農村上億人擺脫貧困,實現糧食自給自足,這是世界經濟發展史上一個了不起的事情,也是改善人權的巨大成就
改革開放不僅使中國改變了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瀕於崩潰的經濟,而且使數億人擺脫了貧困,使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不論在城市還是鄉村,改革開放以前,中國人的生活還停留在缺吃少穿的階段,今天則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對於這種變化,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所長米哈伊爾•季塔連科說:「數千年來,吃、穿、住一直是中國民眾操心的大問題。但在改革開放10年後,這些問題就基本得到解決。可以說,改革開放成就了這一歷史性的功績。」墨西哥知名經濟學家、中國農村問題專家約蘭達•特拉帕加•德爾芬認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從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30年間,中國農村上億人擺脫貧困,現在中國基本上實現糧食自給自足,「對於一個人口超過13億的大國來說,這可以說是一個奇跡」。「中國政府對農村發展道路的探索和實踐是獨特而卓有成效的」。在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亞洲研究中心主任阿塔爾•海珊看來,這是世界經濟發展史上一個了不起的事情,也是改善人權的巨大成就。
●俄羅斯學者雅科夫•貝格爾:改革開放改變了成千上萬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
德國著名哲學家哈貝馬斯認為,現代化的過程體現為原先整合在一起的不同領域逐漸分離的過程。而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實踐就是社會領域不斷分化的過程,隨著政治——經濟的分化,迅速導致了其他各方面的分化的連鎖反應,文化的分化當然也是其重要結果。中國經濟的自律和分化導致了觀念的極大轉變,市場經濟促成了市場化的大眾文化的出現。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主任研究員雅科夫•貝格爾認為,中國每年有數萬年輕人赴西方大學深造,數百萬人在本國大學學習,包括學習英語。在掌握現代化知識的同時,他們中的一些人還受到了西方的世界觀、生活態度和行為方式的影響。中國一部分知識分子的思想日趨國際化。他說,中國年輕人跟西方同齡人一樣聽同樣的音樂,看同樣的好萊塢大片、肥皂劇和電視娛樂節目。美國的電影和體育明星在中國的受歡迎程度不亞於本國。中國有的城市還准備建迪斯尼樂園。改革開放改變了成千上萬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包括人們的衣食住行、社會交往、愛情婚姻等。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主席約翰•桑頓:中國正在發生的變化,可能改變中國人對民主的看法,並進而塑造中國政治的未來
不少國外學者肯定中國的村民選舉、公民社會的發展和法治的進步,認為這些都是中國政治發展的成果。他們注意到,中國公民比以前享有了更多的民主權利和自由。正如美國布魯金斯學會主席約翰•桑頓所指出的:「中國正在發生很多變化,在政府中、在共產黨內、在經濟領域中和在一般社會生活中,這些變化可能改變中國人對民主的看法,並進而塑造中國政治的未來。」
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沈大偉認為,中國共產黨採取的一系列政治改革「相當有效地應對了(黨所面臨的)許多挑戰……從而維持了它的政治合法性和權力」。
●南非學者馬丁•戴維斯:中國政府作出的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科學發展戰略決策具有遠見卓識
大多數國外學者肯定,中國經濟不僅在數量上發展迅速,而且其科技含量越來越高。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南非斯坦陵布希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馬丁•戴維斯,自1986年以來,先後訪問中國25次,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情況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說,中國政府作出的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科學發展戰略決策具有遠見卓識。30年來,中國科技界在納米、超導、古生物、航天科技等方面一項項自主創新成果讓中國科學家站到了世界前沿。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中國科學家更加自信,中國自主創新能力更強,中國科技發展的前景更輝煌。
最近,美國《紐約時報》和英國《金融時報》分別發表文章,認為中國可能成為科技領先者。中國的互聯網用戶為全球第一,甚至超過北美用戶的總和,而且多是年輕人。中國還擁有世界超級計算機500強中的15台,成為僅次於美國、西歐和日本的超級計算機大國。中國培養的科技人才比西方多得多,每年達64.4萬,比美國多三倍。「中國曾經是創造了四大發明的文明古國,它的科技創造力有可能突然爆發出來並一舉成為眾多現代科技領域的領先者。」
外國學者普遍認為,中國改革開放30年,無疑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
●俄羅斯學者季塔連科:創新是中國黨和政府最重要的特徵,創新能力和決心使黨和政府能夠在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進行連續的深入的變革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所長米哈伊爾•季塔連科認為,中國改革開放留下「三大經驗」:第一條經驗是,中國領導人在改革開放之前進行了意識形態領域的准備工作,「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討論,起到了解放思想、為改革培育土壤的作用;第二條經驗是,所有改革開放政策的制定都以中國特殊國情為基礎,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改革,不像俄羅斯照搬西方經濟教條;第三條經驗是,政府推廣政策時採取「循序漸進」的做法,正是這種漸進性改革保證了理論上的全面性和實踐的實驗性能夠結合在一起。季塔連科特別強調,中國共產黨的有力領導保證了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實踐證明,強有力的政權能夠解決與社會利益密切相關的問題。他還認為,創新是中國黨和政府最重要的特徵,創新能力和決心使黨和政府能夠在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進行連續的深入的變革。
●美國學者齊邁克:中國共產黨的決策客觀上給中國和世界帶來了巨大變化,極大地改善了中國人民的生活,僅憑這一點,「我就要給中國共產黨打一個高分」
美國洛杉磯太平洋國際政治研究所研究人員齊邁克認為,中國改革之所以成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富有智慧的中國人民不斷突破禁區,並把一系列重大措施付諸實施。「讓市場的力量充分發揮作用,開放經濟特區,打破國營獨大的所有制模式,鼓勵人們自由擇業,讓成千上萬的中國人出國學習先進的科技知識,取消人民公社,關閉經營不善的國營企業,大批吸引外資進入中國……如果沒有這一項接一項的大膽嘗試和重大措施的出台,中國的改革開放不可能取得如此的成功。」他認為,中國改革的成功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分不開的。所以他說:「盡管一些西方人經常批評中國共產黨,但我認為它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以及所採取的有效的改革措施值得充分肯定。由於中國共產黨的這些決策客觀上給中國和世界帶來了巨大變化,極大地改善了中國人民的生活,因此,僅憑這一點,我就要給中國共產黨打一個高分。」
●俄羅斯專家皮沃瓦羅娃:中國的改革開放「創造性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形成了一整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打破了原有社會主義的教條
新加坡的鄭永年說,「這次金融危機期間及其後,如果美國發展成了社會主義,或者歐洲更加社會主義化,並不會使人感到驚訝。對中國來說更是這樣。它提醒人們,中國需要避免的是意在消滅市場和資本的貧窮社會主義,而非社會主義本身。社會主義就是要社會對資本和政治進行節制和監管」。俄羅斯學者皮沃瓦羅娃贊揚中國的改革開放「創造性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形成了一整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打破了原有社會主義的教條。這符合世界潮流。
●瑞士學者勝雅律: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無疑是一項正確的政策,深謀遠慮的政策
在評價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時,以研究並向西方介紹中國的「三十六計」而聞名的歐洲著名漢學家、瑞士比較法研究所勝雅律教授說,「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無疑是一項正確的政策……如今已持續30年,而且還要繼續下去,這顯然是一項深謀遠慮的政策。」
多數國外學者認為,隨著中國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國際影響的加大,中國應當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伯格斯坦:全球經濟增長,中國開始扮演決定性的角色
在美國舉行的20國集團峰會上,媒體注意到一個細節:美國總統布希在白宮以晚宴款待各國領袖,每次與客人合影時布希都站在左邊,唯獨與胡錦濤合影時,是讓胡錦濤站在左邊。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伯格斯坦目睹這一幕。他說,過去是「美國打噴嚏,全世界就感冒」;如今變了,「全球經濟增長,中國開始扮演決定性的角色。」在此次峰會之前,《紐約時報》已經指出,在這次被稱作「第二次布雷頓森林會議」的峰會上,最吃香的是中國。法國《世界日報》12月3日發表達尼埃爾•韋爾內的文章,指出「世界重心」正在「向逐漸取代西方位置的亞洲遷移」。
●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裴敏欣:中國因改革開放而崛起並成功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可謂是二戰後第二大最能影響世界格局的國際事件
不少國外學者認為,改革開放既改變了中國人的命運,也對世界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通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成為全球產品的主要生產者,「中國製造」讓世界各地的消費者受益。中國對全球的影響力大大提升。中國經濟對世界的影響舉足輕重。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教授認為,中國經濟的巨大成功,對世界經濟產生了積極影響,其他國家也可分享到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果。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裴敏欣認為,如果要排列二戰後世界上最重要的有影響世界格局的國際事件,那麼除了冷戰結束,中國因改革開放而崛起並成功融入世界經濟體系排在第二位不會有爭議。
阿根廷薩爾瓦多大學中國問題專家豪爾赫•馬萊納說:「國際社會和發達的北方國家為了使中國利用經濟繁榮來緩解危機而賦予中國的主角地位是顯而易見的。」南非學者馬丁•戴維斯認為,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經濟繁榮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隨著中國的迅速發展,整個世界經濟、地緣政治格局都會因中國的發展而改變。
●俄羅斯學者雅科夫•貝格爾:在中國全球化的同時,世界也在某種程度上「中國化」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所長米哈伊爾•季塔連科對中國30年的發展有一段概括性看法。他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這個誕生過儒家、道家哲學思想的古老國度,如今已經屹立在世界舞台的顯要位置,但她從未有過野心,始終保持著『謙謙君子』的風度。在奧運會之後,我相信中國人民還會以平和心態面對世界,不驕不躁,踏實工作。」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主任研究員雅科夫•貝格爾認為,隨著中國影響的擴大,中國會「全球化」,而世界也會「中國化」。他說,從中華文明的歷史經驗來看,它能夠成功吸收其他文化的元素,使其自身文化得到充實和鞏固,但不會被其他文化所徹底改變,西方世界也不可能像改變中國經濟那樣在未來徹底改變中國文化。未來很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在中國全球化的同時,世界也在某種程度上「中國化」,這既表現在經濟方面,也表現在文化方面。
●荷蘭籍中國問題專家柯偉亮:中國必須積極參與打造國際經濟新秩序,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荷蘭籍中國問題專家柯偉亮指出,在30年改革開放過程中,中國一直「韜光養晦」,集中精力發展經濟,這項策略是成功的。但如今中國必須積極參與打造國際經濟新秩序,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他說:「當前世界經濟急需一套全新的管理體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已不適應需要。中國必須在新的國際管理組織中擔任領導角色,中國不能再逃避。」新加坡前領導人李光耀在一篇題為《下一步,中國會讓整個世界安心》的文章中指出:北京奧運會是一次最好的演出,展示了許多人一起擊缶和打太極的場面……其主題是和平發展。但中國人還應當繼續努力,不應該表現自己的民族優越感。中國的經濟規模要求中國人必須謙虛謹慎,以便讓世界各國相信,中國的崛起是和平的。
●維也納大學學者特拉普爾:隨著中國的進一步發展,中國必須意識到自己承擔的全球責任,為世界的和平發展做貢獻
2005年9月15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提出了建設「和諧世界」的理念,進一步樹立起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維也納大學學者特拉普爾表示,中國不會成為繼美國之後的另一個世界警察。他認為,首先,世界現代史已表明,只有一兩個警察來管理世界是管不好的。就算世界上最富有的美國,也有力不從心的時候。目前正在上演的金融危機就是很好的例子。其次,中國文化的最顯著特徵是目光遠大,中國哲學的精髓是謙和。儒家突出一個「和」字。歷史上,中國沒有殖民地,沒有境外駐軍,盡管中國曾有過這樣的實力和機會。所以,隨著中國的進一步發展,中國必須意識到自己承擔的全球責任,為世界的和平發展做貢獻。
國外學者認為,用傳統的社會主義理論或西方自由主義理論都難以說明中國的成功。於是,便出現了種種解釋。幾年前,「北京共識」比較流行,近來「中國模式」或「中國道路」受到關注。
●美國高盛公司高級顧問喬舒亞•庫珀•雷默:「北京共識」的核心是一個國家應該根據自己的特點進行發展
一些國外學者認為,中國通過艱苦努力、主動創新和大膽實踐,摸索出一個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模式。2004年,美國高盛公司高級顧問、清華大學教授喬舒亞•庫珀•雷默(Joshua Cooper Ramo)提出了「北京共識」理論。他認為,「北京共識」的核心是一個國家應該根據自己的特點進行發展。就中國而言,發展的三個基本定理是:(1)艱苦努力、主動創新和大膽試驗;(2)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利益;(3)循序漸進、積聚能量。
一些學者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僅適合中國,也是適於追求經濟增長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發展中國家效仿的榜樣。墨西哥學者杜塞爾•恩里克認為,「北京共識」與以新自由主義為核心的「華盛頓共識」不同,政府在其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即根據發展情況,不斷在實踐中總結經驗,不斷對政策措施進行修正。墨西哥和拉美國家盲目採用新自由主義理論,造成了可悲的結果。「北京共識」值得發展中國家學習。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中國模式整合了各個方面的動力機制,因此成為中國高速發展的基礎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認為,中國模式是一種混合模式,既不是蘇聯模式,也不是西方模式的延伸;既否定了蘇聯的完全公有化模式,也破除了西方的極端私有化模式。它整合了各個方面的動力機制,因此成為中國高速發展的基礎。中國模式是國際最優經驗和中國本身實踐結合的產物,既有世界性,也有中國性。因此,在討論中國模式時,光強調國際性或者光強調地方性(中國特色)都不是很科學的。
●俄羅斯經濟學院教授弗拉基米爾•波波夫:中國的發展模式,或者說東亞的發展模式,對所有發展中國傢具有無法抗拒的誘惑力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中國問題專家皮沃瓦羅娃認為,中國模式是「以社會經濟發展為導向、受國家調控的市場經濟模式,這一模式是與世界潮流相一致的。」俄羅斯經濟學院教授弗拉基米爾•波波夫指出:「中國的發展模式,或者說東亞的發展模式,對所有發展中國傢具有無法抗拒的誘惑力,因為這種模式引發了世界經濟史上前所未有的一輪增長……這種模式與美國開出的新自由主義經濟處方可謂背道而馳。」
●俄羅斯學者米哈伊爾•季塔連科:中國改革開放理論提出了解決中國國內和國際發展之間的社會經濟矛盾和不同文明沖突的最佳模式
多數學者逐步認同,中國模式的核心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市場經濟體制的結合,是「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的結合。因此,它既克服了傳統社會主義的缺點,又避免了傳統自由主義的弊病,值得發展中國家乃至西方發達國家學習借鑒。俄羅斯學者米哈伊爾•季塔連科認為,中國的經驗可以成為縮小南北差距、打破「金元帝國」對世界格局壟斷的基礎。中國改革開放理論避免了社會主義危機,提出了解決中國國內和國際發展之間的社會經濟矛盾和不同文明沖突的最佳模式,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在國外學者看來,「中國模式」具有以下幾個明顯特點:(1)中國模式具有特殊性。中國的成功在於選擇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2)中國模式具有包容性、兼容性和創新性,它努力把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把經濟高速增長與社會全面發展協調起來,把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微觀運行結合起來,把效率與公正協調起來,把傳統與現代結合起來。(3)中國模式強調發展的人民性。「華盛頓共識」的目的是幫助銀行家、金融家,而「北京共識」的目標是幫助普通民眾,強調以實現絕大多數人的利益為本。
多數國外學者認為,中國目前面臨極好的發展機遇,但同時也面臨許多挑戰。
●日本學者宇野重昭:中國改革開放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造成了一種思想和道德標準的真空狀態,帶來了許多社會問題」
國外學者認為,目前中國的發展和世界的金融危機給中國建設美好的社會福利制度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從發達國家的歷史看,所有社會福利制度包括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教育制度都是在一個國家經濟高度增長的時候建立起來的。中國目前應當利用擴大內需的機會,盡快建立有效的公共服務制度,這是保證社會穩定的根本,也是經濟進一步增長的動力基礎。沒有保障體系,內需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拉動。
還有的學者指出,中國改革開放中出現了價值缺失,需要引起充分注意。日本學者宇野重昭認為,中國改革開放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造成了一種思想和道德標準的真空狀態,帶來了許多社會問題。」「經濟改革越是向前推進,就越是有必要重新加強傳統道德,即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聯合國前副秘書長澤菲林•迪亞布雷: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壯大,中國必須充分考慮貧富差距擴大問題
聯合國前副秘書長、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副署長澤菲林•迪亞布雷認為,2005年,中國的基尼系數就達到0.45,超過國際公認的0.4警戒線,這意味著貧富差距擴大。他指出:「在經濟轉軌的初期也許還可以容忍一些不平等的現象存在,但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必須充分考慮這個問題。」
荷蘭國際關系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中國問題專家柯偉亮(Willem van Kemenade)認為,「保持穩定」既是中國政府此前30年最大的成就之一,也是今後將面對的最大挑戰。為此,中國政府需要大力發展農村和偏遠地區經濟,盡快提高弱勢群體的收入,糾正社會不公。日本學者奧島真一郎與內村鈴木認為,「中國政府有必要像20世紀的許多國家那樣,確立一種再分配製度,……以進一步提高人民的機會均等」。
●英國劍橋大學發展學委員會主席彼得•諾蘭:中國政府要解決現在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就不能倒向自由市場原教旨主義
英國劍橋大學發展學委員會主席彼得•諾蘭長期研究中國問題,其《處在十字路口的中國》一文以極其宏大的視野深入分析了中國當前面臨的一些深層問題,如貧困與不平等、全球商業革命給中國企業帶來的挑戰、環境惡化、政府能力的下降、國際關系中存在的挑戰、金融機構面臨的危機等。他由此認為,中國的政治經濟已經處在一個十字路口。中國政府要解決現在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就不能倒向自由市場原教旨主義,而是要對現有的道路進行改進。其中,他尤其強調了國家的作用,強調政府應該在根本上提高效率和消除腐敗。
●德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桑德施耐德:中國發展的成功和失敗其實就只有「一線之隔」,走錯一步,結果可能是災難性的,而這其中的關鍵就是「保持穩定」
俄羅斯莫斯科卡耐基中心學者強調,中國經濟的發展改變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中國的發展以及面臨的威脅與挑戰都會對世界格局的發展和走向產生影響。該基金會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不會遭遇來自大國的直接軍事威脅,但卻存在隱性風險。比如,隨著中國在國際舞台上地位的加強,世界的傳統領袖(美國、歐盟、日本)決不會在自己控制的市場空間對中國讓步。在這種情況下,「共產主義中國」就會被他們視為潛在的危險,必然受到他們來自各方面的遏制,包括政治、思想、軍事等方面的遏制,以達到削弱中國國際地位的目的。中國領導人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對這種威脅作出正確的反應。當然,西方世界也不希望與世界經濟密切相連的中國出現混亂。因此,中國共產黨政權的最有效措施就是在高層建立合理的機構和機制,以應對各種風險。德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德國外交政策協會研究所所長桑德施耐德:「中國發展的成功和失敗其實就只有『一線之隔』,走錯一步,結果可能是災難性的,而這其中的關鍵就是『保持穩定』」。
⑺ 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的業務范圍
資助有關中國改革與發展方面的研究項目;舉辦有關中國改革與發展方面的各種會議;從事有關中國改革與發展研究成果的評獎活動;開展有關中國改革與發展方面的咨詢、培訓工作;進行有關中國改革與發展方面的中外學術交流活動。
⑻ 中國對內改革與對外開放的關系
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辯證統一的關系.
對內改革是對本國做出一系列的改革,從而為對外開放提供堅實的後盾;
對外開放可以引進外資和先進的技術,為國內改革提供豐富的經驗.
二者的有機結合才能完成復習中華民族的偉大事業.
⑼ 中國改革開放經歷了那4個階段
改革開放30年間,我國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圍繞解放思想、解放生產力這條主線,可以把這段歷史粗略概括為頭4年、中間兩個10年和最近6年,這樣4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78年到1982年,是「撥亂反正和改革起步的四年」。其在「解放生產力」上的顯著成效,就是農村經濟活躍起來,短短三到四年就初步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
第二階段:從1982年到上世紀90年代初,是「開始全面改革,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道路、基本路線並大膽探索改革目標的十年」。其在「解放生產力」上的顯著成效,就是出現了「隔幾年上一個台階」式的加速發展時期,城市經濟活躍起來,對外開放由點到線再到面,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從這時起,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經濟社會又面臨著新的考驗和挑戰。
第三階段:從1992年到2002年黨的十六大之前,是「經受住政治和金融風波考驗而更加堅定奮進,有系統地確立指導理論、基本綱領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實現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性突破的十年」。其在「解放生產力」上的顯著成效,就是在1992年到1996年年均增長12 . 1%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內需,克服亞洲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同時使國家計劃管理由指令性計劃向指導性計劃轉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新格局逐步形成。集中到一點,就是經過這一段落的持續改革和發展,中國總體上進入小康社會。
第四階段:也就是從2002年以來這最近6年以至今後,乃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一步明確界定當代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方位,更高地舉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開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六年」。其在「解放生產力」 上的顯著成效,就是21世紀頭7年經濟總量保持兩位數穩定增長,國民經濟基礎設施和國有經濟重大項目上了新的大台階,人民生活也上了新的大台階,並且在加快發展的同時更加關注公平正義,進入了一個以更高自覺致力於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同時全面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並使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更加協調推進的嶄新階段。
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國情復雜的大國,是怎樣做到30年一以貫之、旗幟鮮明地堅持解放思想、解放生產力這樣一種境界的呢?我認為,這里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30年中所獲得的馬克思主義偉大新覺醒。也正是在這樣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獲得新覺醒而與時俱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進到新的境界。直到黨的十七大,達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個一」的統一認識:一面旗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一條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個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從而為我們開辟了更加廣闊的實踐和認識道路。
⑽ 改革開放和對外開放的區別
一、「改革開放」和「對外開放」定義不同。
(1)「改革開放」,改革,即對內改革,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開放,即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徵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2)「對外開放」,是指國家積極主動地擴大對外經濟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寬政策,放開或者取消各種限制,不再採取封鎖國內市場和國內投資場所的保護政策,發展開放型經濟。「對外開放」是中國一項基本國策。
二、「改革開放」和「對外開放」內容不同。
(1)「改革開放」,內容包括:國企改革,教育改革,住房改革,縮小貧富差距等等。
(2)「對外開放」,內容包括:大力發展對外貿易, 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 積極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興辦中外合資、中外合作與外商獨資企業,積極開展對外承包工程與勞務合作,發展對外經濟技術援助與多種形式的互利合作, 設經濟特區和開放沿海城市,以帶動內地開放。
三、「改革開放」和「對外開放」意義不同。
(1)改革開放的實質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綜合國力,進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2)對外開放是我國的重大舉措,對吸收外資、引進技術、發展生產、推進經濟體制改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有力的推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外開放也是我國長期的基本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