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管理 > 水源保護基金會

水源保護基金會

發布時間:2021-11-24 07:51:16

『壹』 世界水日手抄報資料

世界水日」是人類在20世紀末確定的又一個節日。為滿足人們日常生活、商業和農業對水資源的需求,聯合國長期以來致力於解決因水資源需求上升而引起的全球性水危機。1977年召開的「聯合國水事會議」,向全世界發出嚴正警告:水不久將成為一個深刻的社會危機,繼石油危機之後的下一個危機便是水。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屆聯合國大會作出決議,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

節水日日期:3月22日

世界水日的宗旨:
一、應對與飲用水供應有關的問題
二、增進公眾對保護水資源和飲用水供應的重要性的認識
三、通過組織世界水日活動加強各國政府、國際組織、非政府機構和私營部門的參與和合作

世界水日由來

水是一切生命賴以生存,社會經濟發展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自然資源和環境要素。但是,現代社會的人口增長、工農業生產活動和城市化的急劇發展,對有限的水資源及水環境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在全球范圍內,水質的污染、需水量的迅速增加以及部門間競爭性開發所導致的不合理利用,使水資源進一步短缺,水環境愈加惡化,嚴重地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威脅著人類的福祉。

為了喚起公眾的水意識,建立一種更為全面的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體制和相應的運行機制,1993年1月18日,第47屆聯合國大會根據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制定的《21世紀行動議程》中提出的建議,通過了第193號決議,確定自1993年起,將每年的3月22日定為「世界水日」,以推動對水資源進行綜合性統籌規劃和管理,加強水資源保護,解決日益嚴峻的缺水問題。同時,通過開展廣泛的宣傳教育活動,增強公眾對開發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大會回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二十一世紀議程》第十八章的;考慮到雖然一切社會和經濟活動都極大地依賴於淡水的供應量和質量,但人們並未普遍認識到水資源開發對提高經濟生產力、改善社會福利所起的作用;還考慮到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許多國家將很快陷入缺水的困境,經濟發展將受到限制;進一步考慮到推動水的保護和持續性管理需要地方一級、全國一級、地區間、國際間的公眾意識。

1.根據《二十一世紀議程》第十八章所提出的建議,從1993年開始,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

2.請各國根據各自的國情,在這一天就水資源保護與開發和實施《二十一世紀議程》所提出的建議,開展一些具體的活動,如出版、散發宣傳品、舉行會議、圓桌會議、研討會、展覽會等,以提高公眾意識。

3.請秘書長就聯合國秘書處盡目前條件之可能,且在不影響現行活動的情況下,以任何方式與方法幫助各國組織"世界水日"活動,提出建議,集中在一個與水資源保護有關的特定主題,做出必要的部署,並保證活動的成功。

4.建議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在執行其任務時把實施《二十一世紀議程》第十八章放在優先地位。

1996年,由水問題專家學者和相關國際機構組成的世界水理事會成立,並且決定在世界水日前後每隔3年舉行一次大型國際會議,這就是世界水論壇會議。

世界水日確立背景

「世界水日」的確立,是有背景的:一切社會和經濟活動都極大地依賴淡水的供應量和質量,但人們並未普遍認識到水資源開發對提高經濟生產力、改善社會福利所起的作用;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許多國家將陷入缺水的困境,經濟發展將受到限制;推動水的保護和持續性管理需要地方一級、全國一級、地區間、國際間的公眾意識。

世界水日主題
1994年:關心水資源人人有責(caring for our water resources is everyone's business)
1995年:婦女和水(women and water)
1996年:為乾渴的城市供水(water for thirsty cities)
1997年:水的短缺(water scarce)
1998年:地下水--看不見的資源(ground water -- invisible resource)
1999年:我們(人類)永遠生活在缺水狀態之中(everyone lives downstream)
2000年:衛生用水(water and health)
2001年:21世紀的水(water for the 21st century)
2002年:水與發展(water for development)
2003年:水——人類的未來(water for the future)
2004年:水與災害(water and disasters)
2005年:生命之水(water for life)
2006年:水與文化(water and culture)
2007年:應對水短缺(coping with water scarcity)
2008年:涉水衛生(water sanitation)

中國水周主題
1996年:依法治水,科學管水,強化節水
1997年:水與發展
1998年:依法治水——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1999年:江河治理是防洪之本
2000年:加強節約和保護,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保護
2001年:建設節水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
2002年: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003年:依法治水,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2004年:人水和諧
2005年:保障飲水安全,維護生命健康
2006年:轉變用水觀念,創新發展模式
2007年:水利發展與和諧社會
2008年:發展水利,改善民生

世界水日相關

為了緩解世界范圍內的水資源供需矛盾,根據聯合國《21世紀議程》第18章有關水資源保護、開發、管理的原則,1993年1月18日,聯合國第17次大會通過了193號決議,決定從1993年開始,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決議提請各國政府根據自己的國情,在這一天開展一些具體的宣傳活動,以提高公眾意識。

我國國家建設部也決定每年6月份的第二周作為全國城市節約用水宣傳周,目的是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和國務院關於《城市節約用水管理規定》,從而增強人們計劃用水,節約用水的觀念。
說起來,地球的儲水量是很豐富的,共有14.5億立方千米之多。但是其中海水卻佔了97.2%,陸地淡水僅佔2.8%,面與人類生活最密切的江河、淡水湖和淺層地下水等淡水,又僅占淡水儲量的0.34%。更令人擔憂的是,這數量極有限的淡水,正越來越多地受到污染。據科學界估計,全世界有半數以上的國家和地區缺乏飲用水,特別是經濟欠發達的第三世界國家,目前已有70%,即17億人喝不上清潔水,世界已有將近80%人口受到水荒的威脅。我國人均淡水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屬於缺水國家。,全國已有300多個城市缺水,已有29%的人正在飲用不良水,其中已有7000萬人正在飲用高氟水。每年因缺水而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00多億元,因水污染而造成的經濟損失更達400多億元。
以上數據充分說明:水資源短缺成了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課題。前不久,聯合國的人類環境和世界水會議已發出警告:人類在石油危機之後,下一個危機就是水。因此,保護和更有效合理利用水資源,是世界各國政府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從環境角度來說,最完善的措施是攔水和調水。改變水資源的時空分布,充分利用水資源。同時注重節約用水,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工業方面提倡節水產業、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加強廢水處理;農業方面應採用先進的灌溉方式(噴灌、滴灌)等。水是生命的基礎,它不僅關繫到人類生活的質量,還影響到人類的生存能力。我們必須增強水的危機意識,珍惜水,節約水,保護水資源。

「水法宣傳周」和「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

「水法宣傳周」,3月22日至28日。
開發利用水資源和防治水害,關繫到國脈民運,必須依法治水、管水和用水。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的頒布,標志著中國開發利用水資源和防治水害走上了法制軌道。目前除了已頒布的《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和《取水許可制度實施辦法》、《河道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外,各地也先後頒布了大量的地方性法規,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建立起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比較科學、配套的水法規體系。
為克服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增強全民的水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自覺地運用法律手段規范各種水事活動,中國水利部從1989年開始,每年7月1日至7日為「水法宣傳周」。自1993年「世界水日」誕生後,從1994年起,水利部決定「水法宣傳周」從每年的「世界水日」即3月22日開始,至3月28日為止。

「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5月15日所在的那一周
為了提高城市居民節水意識,從1992年開始,每年5月15日所在的那一周為「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通過該活動,有助於提高社會對節水工作重要現實意義和長遠戰略意義的認識;有助於增加投入開發推廣應用節水的新工藝、新技術、新器具;有助於提高城市用水的綜合利用水平。

水,不僅僅是H2O

一、古代和現代人對水的不同定義
人類很早就知道水、利用水,水無色、無味、無嗅、透明,是自然界中最常見的液體。古代哲學家們認為,水是萬物之源,萬物皆復歸於水,所以一直把水、火、氣、土當作四個基本元素,由它們構成世界上一切物體。
直到1784年英國科學家卡文迪許用實驗才證明水不是元素,是由兩種氣體化合而成的產物。1809年,法國化學家蓋呂薩克測定,1體積氧和2體積氫化合,生成2體積水蒸氣。後來的科學家便定出了水的分子式:H2O。
從這個角度來說,天下所有的水都一樣。但在中國人眼中,水和水絕對是不一樣的。唐代陸羽在其所著的《茶經》中,將水界定為三個等級,「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相傳他曾著《水品》(或《泉品》),品評天下名泉名水,將宜煎茶的水按水質好壞分為二十等。而另一個愛評泉的人,清代乾隆皇帝,甚至曾鬧出評出兩個天下第一泉的逸聞來。
在中國人眼中:水,不僅僅是H2O,水天生是分三六九等的。

二、英國科學家E.Hamilton研究小組的發現。
在我國古代,有一句俗語深入人心,那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國人相信:水的好壞對人體十分重要。什麼樣的水養成什麼樣的人,水好的地方也容易出美女。而現代自然科學為古人的這種樸素結論找到了科學依據。
英國科學家E.Hamilton研究小組研究發現:人體血液中60多種化學元素,與地殼化學元素的含量、分布規律是一致的。二者之間的相關性很密切,即人體和地殼物質保持著一種相對的平衡狀況,所以人體能夠適應外界的環境,能在地球上正常地生活。
而飲水是提供人體必須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重要途徑之一,這些元素在天然水中的比例與在人體中的構成比例基本相同,容易被人體吸收。如果這些礦物質少到不能滿足人體生理的需要,或者多到超過人體所能吸收與排泄的限度時,也就是人體與環境中的水源、食物與空氣間某些礦物相互交換的動態平衡遭到破壞時,人體就不能適應這種外界環境,就會發生某些疾病。

三、兩個流行說法:為什麼不需要水中礦物質
有一種說法是,我們主要從日常飲食中獲得大部分的礦物質,而現代人普遍營養過剩,因此並不需要斤斤計較於水中的那點礦物質。另一種說法是,我們承認原生水中的天然礦物質對人體是好的,但那是因為以前的水無工業污染,比較干凈。所以兩害相權取其輕,不如喝衛生無污染但沒有礦物質的純凈水了。
正因為這種觀念,令1994年開始在國內興起的純凈水(或稱超純水、蒸餾水),在我國飲用水市場上占據了霸主地位。中國內地上萬家企業大量使用反滲透法技術生產純凈水。它們大多以城市自來水為水源,在生產過程中清除水中雜質的同時,也過濾掉了水中人體必需的礦物元素。
但更多的科學家和權威機構並不認同這些觀點。2000年7月,新華社專電報道「專家提醒」:不宜將「純凈水」作為通常飲用水大量地長期飲用,嬰幼兒及少年兒童尤應慎重。而中國消費者協會在2003年3月也發布同樣的消費提示:人體大多適宜喝弱鹼性水,老人與小孩子不宜長期喝純凈水。

四、被人們忽略了的水作用
要知道水中礦物質的作用,我們先要明白水的真正作用。從分子生物學、營養學研究進展來看,水不但起解渴、載體的作用,而且直接參與生物物質代謝、能量代謝和遺傳信息傳遞等作用。由此,水中礦物質對生物體不僅是補充必需的營養,而且對維持水正常構架起著主要作用。
水生理學專家明確指出,純凈水在失去礦物元素以後,它的水結構和功能也發生了異變和退化。水分子過分串聯,變成線團化結構,不易通過細胞膜被人體吸收。但更不理想的是,這種超純水因為不含任何礦物質,就有較強的溶解能力,導致人體細胞內的生命動力元素逆向滲透,向體外流失。

五、水中礦物質和人體pH值的密切關系
水中的礦物質,除了為人體補充營養的作用,同時維持體液滲透壓、保持水平衡的作用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維持體液中和性,保持酸鹼平衡。
在生命長期的進化過程中,人體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呈微鹼性的內環境。正常人血液pH值(酸鹼度)應在7.35-7.45左右。人的細胞活動必需在這個環境中進行。也就是說,人體內環境的酸鹼性受到精確調節,人體液中主要正負離子的當量總濃度相等,從而維持體液中和性,處於偏弱鹼狀態。反之,用美國醫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雷翁教授來說,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
純凈水的技術工藝,是將水中的鈣、鈉、鉀、鎂等礦物質陽離子和重金屬等有害物質一起聚集至陰極分離析出,而分解的氧、硫酸、硫黃等酸元素則保留在水中,因而增加氫離子(H )的濃度成為酸性水。
同樣,以純凈水為基礎、在純凈水中人工添加含氯化鉀、硫酸鎂等人工礦化液的礦物質水,也難以滿足維持人體弱鹼性的功能。反而可能因為這些偏酸性的人工礦化液在水中分解產生大量氯離子和硫酸根離子,而使得酸度更低。

六、我們該喝什麼水
水專家呼籲:我們應當飲用沒有污染的水、沒有退化的水、符合人體生理需要的水。
他們強調:一定要分清「飲料水」和「飲用水」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飲料水偏於商品經濟效益,消費者主要滿足臨時解渴,不是每天的必需品。而飲用水是民用必需品,每天必須喝。作為飲用水,聯合國衛生組織有嚴格的含義,即人從出生到70歲,平均每天飲用1~3kg不會出任何問題。
要滿足這樣的要求,水源是至關重要的。百萬年以來,人體和大自然中天然存在的淡水水源,形成了和諧的依賴關系。這是經科技加工出來的、純而又純、遠離自然屬性的水無法比擬的。因此,世界上著名的飲用水品牌,從依雲到富維克,到國內的知名品牌農夫山泉,都以它的天然水源為自豪,在瓶標上都會標注其水源地。
珍惜每一滴來自天然的好水,因為它與生命和自然保持和諧一致。

全球水資源狀況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珍貴資源。地球上雖然「三分陸地七分水」,水資源總量達14億立方公里,但海洋鹹水佔97.2%,淡水僅佔2.8%,儲量僅3.7億億立方米,其中絕大部分蘊藏在南極冰原和北極冰山中,人類生產和生活能利用的地表淡水僅為105萬億立方米。

90年代以來,世界淡水資源日漸短缺,污染日益嚴重,水、旱災害愈演愈烈,使地球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遭到破壞,並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人類對水的需求增長越來越快,許多國家陷入缺水困境,經濟發展也受到制約。然而,水資源開發的多部門性,各部門在水資源開發與管理方面政出多門,阻礙了水資源的綜合利用,使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

至1994年3月,大約有10億人得不到充足的潔凈飲用水供應。在全世界范圍內,每天有6000到3.5萬名兒童因缺乏飲用水或因缺水造成的後果而死亡,其中非洲的形勢最嚴重。

另一方面,人們並未普遍認識到人類活動對水資源破壞的嚴重程度。為推動對水資源進行綜合性統籌規劃和管理,加強水資源的保護,解決日益嚴重的水問題,不僅要有技術上的措施,而且必須要注重社會宣傳教育。除了在政策、法律,管理體制方面加強對水資源管理外,還要開展宣傳教育以提高公眾的節水意識。正是出於上述原因,聯合國第47屆大會根據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21世紀議程》第十八章《保護淡水資源質量和供應:水資源開發,管理和利用綜合性辦法》中所提出的建議,確定了旨在使全世界都來關心並解決水資源問題的「世界水日」決議。人們必須清醒認識到,水危機很可能會比糧食機或石油危機更早到來。

我國水資源狀況

我國的「水」存在兩大主要問題:一是水資源短缺,二是水污染嚴重。

有資料顯示,我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僅為900立方米,並且分布極不均衡。20世紀末,全國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問題,其中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達110個,全國城市缺水總量為60億立方米。

據監測,全國廢污水排放量由1980年的315億噸增加到2002年的631億噸。多數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污染,並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日趨嚴重的水污染不僅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功能,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而且還嚴重威脅到城市居民的飲水安全和健康。

為緩解嚴峻的水形勢:一是節水優先。這主要體現在控制需求,創建節水型社會。在國家發展過程中,選擇適當的發展項目,建立「有多少水辦多少事」的理念,杜絕水資源浪費。同時需要採用良好的管理和技術手段,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積極發展節水的工業、農業技術,大力推廣應用節水器具,發現並杜絕水的漏泄,包括用水器具及輸水管網中的漏泄。

二是治污為本。這要求我國的水污染防治戰略應盡快實行調整,從末端治理轉向源頭控制和全過程式控制制。錢易認為,我國目前還有大量的工業企業仍然是粗放型的生產模式,工業廢水處理並不理想,即便實現了達標排放,還是有大量的污染物排入了江河湖泊中,污染程度已經超過了河流湖泊自身的環境容量。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廢水的排放量還要增長,污染物也會隨著增加。如果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實行污染物排放的源頭控制和全過程式控制制,污染物排放會有較大幅度的削減,工業生產也可以做到增產不增污。

三是多渠道開源。這主要指開發非傳統水資源。錢易指出,為了提高供水能力,過去主要著眼於傳統水資源的開發即當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開發,當發現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和地表水逐漸枯竭後又想到遠距離調水。遠距離調水除了需要十分昂貴的基建投資和運行費用外,還有施工、管理等各方面的困難,同時生態影響是近年來人們關心的又一重要問題。現在世界各國紛紛轉向非傳統水資源的開發。非傳統水資源包括:雨水、再生的污廢水、海水、空中水資源。

據介紹,目前我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只有60%,城市廢水利用幾乎沒有。而以色列的城市廢水利用達到90%,美國的洛杉磯也是利用處理過的城市廢水澆灌綠地。城市廢水的再利用不僅減少了污染,還可以緩解水資源緊張的矛盾。另外,隨著技術進步,海水淡化成本趨低,並且海水可以直接用作工業冷卻用水和沖洗用水。香港很多公用衛生場所的沖洗就是採用海水。

中國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自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頒布起,就確定每年的7月1~7日為"中國水周"。考慮到"世界水日"與"中國水周"的主旨和內容基本相同,從1994年開始,把"中國水周"的時間改為每年的3月22~28日,進一步提高全社會關心水、愛惜水、保護水和水憂患意識,促進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

世界水日:拯救地球生命之液

2005年3月22日世界水日的主題為「生命之水」。水,作為生命之液哺育著人類和天地間萬千生物。但進入21世紀,因為人口增長、不合理使用、污染和全球變暖,地球生命之液已經向人類亮出黃牌。
民以食為天,而糧食生產離不開充足的水源。糧農組織對93個發展中國家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許多國家的用水速度已經超過了水的再生速度,從而導致水資源的日益匱乏。資源短缺給糧食安全和人類生存帶來危害。
水對保證人類健康至關重要,健康狀況的改善則是實現經濟增長的重要先決條件。世界銀行官員克勞迪婭·薩多夫指出:「水問題是一個國家在實現經濟增長方面需要優先解決的問題。」而聯合國提供的有關數據卻讓人並不樂觀:目前全世界有11億人得不到干凈的水,每天大約有6000名兒童死於不衛生的水和不合格的衛生及清潔條件所引起的疾病,這相當於每天有20架大型客機墜毀。發展中國家中,不衛生的水和不清潔的環境成為人們患病的主要原因。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言人今年年初說:「全世界半數的學校缺乏安全的飲用水和清潔的廁所等最基本的衛生條件。」
水資源不僅僅是一個環境和經濟問題,同時也是社會和政治問題。由於生命之液枯竭,全球的「環境難民」數量不斷增加。自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全世界有3/4的農民和1/5的城市人口全年得不到足夠的生活淡水,因水而被迫背井離鄉的人已超過因戰亂出逃的難民。目前,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與鄰國分享河流和湖泊水系的國家裡,由於水資源供應不足和分配不均,一些地區已經出現緊張形勢。水資源之爭已成為地區或全球性沖突的潛在根源和戰爭爆發的導火索。
解決水資源缺乏的問題,是一場全球性的運動。尋找新水源、重新分配水資源、提高人們節水意識、開發循環利用新技術、增強國際合作等等至關重要的工作,都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參與。而保護水資源和整個環境保護工作是密不可分的。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今年3月14日警告說,全球變暖正在導致喜馬拉雅冰川迅速後退,令數以億計的依靠冰川融水的中國、印度和尼泊爾人面臨水短缺的威脅。
令人欣喜的是,全世界已經就拯救生命之液達成了共識。2005年,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決定,世界各國應在2015年之前將無法獲得潔凈飲用水的人口減少一半。2002年召開的世界可持續發展首腦會議增加了一項承諾,爭取在2015年之前使無法獲得適當衛生服務的人口降低一半。在今年的世界水日來臨前夕,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國際水協與北京清水同盟等機構在北京發表清水宣言:「珍惜水資源,讓她更清漣。」
拯救地球生命之液,時不我待。

世界水日:沒有水就沒有生命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在這個日子我們應該抽時間思考:10億人無法獲得足夠的清潔用水;每個月因飲用受污染的水而死亡的人和印度洋海嘯的死難者一樣多。盡管如此,這些人的不幸幾乎沒有得到一場自然災害所能引起的關注。
水對西方人而言是理所應得的尋常之物,而一個蘇丹人平均每天要花1/3的時間去取當日定量配給的水。一個歐洲人每天用水約135升,而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居民通常每天只有10升水可供使用。在亞洲和非洲,傳統上由婦女負責為家人汲水。她們平均要走6公里才能到達附近的河流。如果獨自沒法運足夠的水回家,孩子就來幫忙——他們把時間花在打水上,而不是上學讀書。盡管如此,水往往不夠用,導致腹瀉和瘧疾頻發。在過去10年裡,死於腹瀉的兒童超過了二戰後所有武裝沖突中死難者的總數。例如,因為缺水,一家人在同一個盆里洗手。由最年長的男性開始洗,等輪到最小的孩子時,洗過的手比洗前還臟。而孩子就用這雙臟手吃飯。
在紅十字會啟動供水工程之前,尚比亞小鎮馬查的衛生狀況就那樣惡劣:瘧疾和腹瀉在兒童中尤為流行。因為公共衛生設施不完備,當地的學校不得不關閉。許多村民在灌木叢中便溺,因為廁所不夠。尤其在雨季,污水被河水沖刷出來,就會有發生瘟疫的危險。對村中的婦女來說,每天只能給家人搞到10到20升水,生活真是可悲。河流離家很遠,她們每天能挑回來的那點水總是不夠用。紅十字會開展了大規模援助項目:在住房附近打了水井,修繕並新建了廁所,讓村民明白衛生習慣對於健康的重要性。學校可以重新開課了。學童現在甚至穿上了干凈的校服。尚比亞紅十字會的志願者為這個項目出了力,明年它將擴大實施范圍。
長期缺水和缺乏污水處理設施也是制約窮國發展的一大障礙。健康則是推動經濟良好運行的發動機。為減輕人們的痛苦,支持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水這個課題必須更多地得到政府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的關注。國際紅十字會聯合會打算利用其在提供清潔水和創建衛生環境方面的經驗,於2005年2月24日通過了一項10年計劃,旨在到2015年前將無法得到清潔水的人數減半。

『貳』 人類破壞地球的資料

在一些國家,資本家或生產單位的經濟人為了追求高額利潤,任意向自然界排放各種有害物質,嚴重污染環境,特別是大氣和水源的污染,造成社會公害,引起許多疾病,使廣大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受到嚴重威脅。對水源的污染有多種,其中「水俁病」就是舉世聞名的日本公害之一。「水俁病」於1953年首先在日本九州熊本縣水俁鎮發生,當時由於病因不明,故稱之為水俁病
1950年在水俁灣附近漁村中,發現一些貓步態不穩,抽筋麻痹,最後跳入水中溺死,當地人謂之「自殺貓」。1953年水俁鎮發現一個生怪病的人,開始只是口齒不清,步態不穩,面部痴呆,近而耳聾眼瞎,全身麻木,最後神經失常,一會酣睡,一會興奮異常,身體彎弓,高叫而死。1956年在這個地區又發現五十多人患有同樣症狀的病。經過對病的調查和研究,在1962年才確定水俁病的發生是由於汞的環境污染,特別是常期食用被污染的魚和貝類引起的甲基汞慢性中毒。這是從水俁鎮的工廠排放的氯化甲基汞污染海域,使魚和貝類中毒造成的。繼水俁鎮之後1963年,日本新瀉縣又有大批自殺貓、自殺狗出現。1973年在有明海南部沿岸的有明町等地又發生了水俁病。據報導這三次發病人數共計900多人,實際上在日本受害人數遠遠超過這個數字,僅水俁鎮受害居民已有一萬人左右。

汞俗稱水銀,它廣泛應用於許多工業部門。汞及其化合物都是有害物質,尤其是汞的烷基化合物的毒性更大。汞及其化合物可以通過呼吸或消化系統進入人體。無機汞進入人身體後,含汞濃度最高的是腎臟和肝臟。有機汞在人腦中蓄積最為顯著,其次是肝和腎。汞中毒後的臨床症狀即如「水俁病」症狀。

造成水污染的工業公害除汞外,還有酚、氰類、鉻、砷及某些重金屬鹽等物質。這些物質從工廠及科研單位排放出來,造成了嚴重的水污染。從而對人類造成的危害在國內外都時有發生。因此在發展國民經濟,加快四個現代化的進程中,一定要注意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防止污染,使人類在優美、舒適的環境中生存發展。

黑風暴:沙塵暴的一種,大風揚起的沙子形成一堵沙牆,所過之處能見度幾乎為零

18世紀以來,大批移民來到美國西部平原,濫墾濫伐,導致了20世紀30年代的3次黑風暴。1934年5月的一次風暴持續了三天三夜,從西海岸一直吹到東海岸,形成了東西長2400千米、南北寬2400千米、高達3400千米的灰黃色塵土帶。風暴以每小時100多千米的速度向東推進,橫掃北美大陸,塵暴過處,天昏地暗。中亞哈薩克地區,由於50年代大量開墾荒地,引起大面積土壤;風蝕,也發生過類似美國30年代的塵爆。在中國北部116萬平方千米的沙漠中,有39%是由於人為原因引起塵暴而造成沙漠化的。

沙塵暴是一種突發的、高強度的風沙災害。中國每年由此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45億元之巨。中國西北地區,包括新疆、甘肅、青海、寧夏以及陝西和內蒙古的中西部,是中國沙塵暴的多發區。1993年5月5日的特大沙塵暴使甘肅、寧夏和內蒙古部分地區遭受巨大損失,死亡85人,傷殘264人,失蹤31人,直接經濟損失7.25億元。嚴重影響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

地球環境污染和破壞的九大現象
一、大氣污染
大氣污染的定義
在干潔的大氣中,痕量氣體的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圍的大氣中,出現了原來沒有的微量物質,其數量和持續時間,都有可能對人、動物、植物及物品、材料產生不利影響和危害。當大氣中污染物質的濃度達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正常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對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現象叫做大氣污染。造成大氣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為因素,尤其是人為因素,如工業廢氣、燃燒、汽車尾氣和核爆炸等。隨著人類經濟活動和生產的迅速發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時,同時也將大量的廢氣、煙塵物質排入大氣,嚴重影響了大氣環境的質量,特別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業區域。所謂干潔空氣是指在自然狀態下的大氣(由混合氣體、水氣和雜質組成)除去水氣和雜質的空氣,其主要成分是氮氣,佔78.09%;氧氣,佔20.94%;氬,佔0.93%;其它各種含量不到0.1%的微量氣體(如氖、氦、二氧化碳、氪)。
大氣污染物的分類
大氣污染物主要可以分為兩類,即天然污染物和人為污染物,引起公害的往往是人為污染物,它們主要來源於燃料燃燒和大規模的工礦企業。
顆粒物: 指大氣中液體、固體狀物質,又稱塵。
硫氧化物: 是硫的氧化物的總稱,包括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三氧化二硫,一氧化硫等。
碳的氧化物: 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氮氧化物: 是氮的氧化物的總稱,包括氧化亞氮,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三氧化二氮等。
碳氫化合物: 是以碳元素和氫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甲烷、乙烷等烴類氣體。
其它有害物質: 如重金屬類,含氟氣體,含氯氣體等等。
大氣污染的危害
大氣污染對氣候的影響很大,大氣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對局部地區和全球氣候都會產生一定影響,尤其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從長遠的觀點看,這種影響將是很嚴重的。
一是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燃料中含有各種復雜的成分,在燃燒後產生各種有害物質,即使不含雜質的燃料達到完全燃燒,也要產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為燃料燃燒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增加,破壞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發「溫室效應」,致使地球氣溫上升。二是臭氧層被破壞 。
大氣被污染後,由於污染物質的來源、性質和持續時間的不同,被污染地區的氣象條件、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差別,以及人的年齡、健康狀況的不同,對人體造成的危害也不盡相同。大氣中的有害物質主要通過下述三個途徑侵入人體造成危害:
(1)通過人的直接呼吸而進入人體;
(2)附著在食物上或溶於水中,使之隨飲食而侵入人體;
(3)通過接觸或刺激皮膚而進入到人體。其中通過呼吸而侵入人體是主要的途徑,危害也最大。
大氣污染對人的危害大致可分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種。
大氣層保護
許多環境問題是跨國界的,甚至是全球性的,如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破壞等大氣污染,需要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解決。人們在70年代早期開始認識到氟氯烴可能對環境有害,並且開始尋找代替品。到了80年代中期,臭氧層破壞的證據已經日益清楚,採取共同行動的呼聲也日益高漲。到了1987年,許多國家的代表匯集在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爾,簽署了《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協定書》。這個協定書是對付世界環境公害的一個開創性的國際協定,目的是控制氟氯烴和其它破壞臭氧層的物質的消費量,保護地球的「外衣」,也保護人類自己。
經過修正後的蒙特利爾協定書是一個有約束力的國際協定。按照規定,工業國的氟氯烴和其他受限制物質的排放量必須立即減少,在2000年以前逐步完全停止使用這類物品。發展中國家在1996年以前可以繼續有限度的增加這些物質的消費,然後就應當逐步減少,到2010年時必須完全停止使用這些有害物質。除了時間上的優惠以外,這一協定書還包含了兩個對發展中國家有利的條款:一個是建立一項臨時多邊基金,幫助發展中國家採取代替氟氯烴的技術;另一個是技術轉讓條款,要求簽字國把最好的技術按照「公平和最有利的條件」轉讓出去。
國已加入了修正後的蒙特利爾協定書,並且制定了履行國際義務的國家行動方案,包括建立保護臭氧層組織管理機構,制定有關行業的管理規范,積極開展替代品和替代技術的研究,為企業的替代技術改造安排配套資金等等。

二、酸雨

有人認為酸雨是一場無聲無息的危機,而且是有史以來沖擊 們最嚴重的環境威脅,是一個看不見的敵人。這並非危言聳聽。
隨著工業化和能源消費增多,酸性排放物也日益增多,它們進入空氣中,經過一系列作用就形成了酸雨。
人們對酸性排放物已經有了控制,但仍然還有酸雨現象。大氣塵埃可能是造成酸雨問題的另一原因。
酸性排放物
自由大氣里由於存在0.1~10μM范圍的凝結核而造成了水蒸汽的凝結,然後通過碰並和聚結等過程進一步生長從而形成雲滴和雨滴。在雲內,雲滴相互碰並或與氣溶膠粒子碰並,同時吸收大氣中氣體污染物,在雲滴內部發生化學反應,這個過程叫做污染物的雲內清除或雨除。在雨滴下降過程中,雨滴沖刷著所經過空氣中的氣體和氣溶膠,雨滴內部也會發生化學反應,這個過程叫污染物的雲下清除或沖刷。這些過程也就是降水對大氣中氣態物質的顆粒物質的清除過程,酸化就是在這些過程中形成的。
大氣塵埃
最近的發現表明,酸雨是比原來的想像要復雜得多的一種現象。研究得到的結果表明了大氣中存在著的鹼化合物出乎意料地起著關鍵性作用。鹼通過中和酸性污染物而對酸雨的作用進行抵消。 們發現,人們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大氣中的酸性物質,掩蓋了鹼排放也已經有所下降這一事實。看來有許多因素正在減少大氣中這些鹼的含量,從而加劇了酸雨對生態的影響。具有諷喻意味的是,在這些因素中有幾個正是各國政府為改善空氣質量而採取的措施。
大氣中的大多數鹼都能在稱為大氣塵埃的空中粒子中找到。這些塵埃粒子富含碳酸鈣和碳酸鎂等礦物質,這些礦物質溶於水中就起鹼的作用。大氣塵埃粒子由多種來源共同形成。燃料的燃燒,以及水泥生產、采礦和金屬冶煉等工業活動,都會產生含鹼的粒子。建築工地、農場和在未經鋪砌的道路上車輛行駛也會造成塵埃粒子。

三、臭氧層破壞

臭氧層是地球最好的保護傘,它吸收了來自太陽的大部分紫外線。然而近二十年的科學研究和大氣觀測發現:每年春季南極大氣中的臭氧層一直在變薄,事實上在極地大氣中存在一個臭氧「洞」。
這種臭氧損耗現象是一種反常現象,這是否表明這一紫外線吸收層正處於全球性災難呢?通過不斷的科學研究,人們發現人類社會活動釋放的物質嚴重的破壞了臭氧層,當然這種現象還受到這一地區獨特的氣象狀態(極渦、寒冷的平流層溫度、極地平流層雲)的影響。
發現過程
英國南極測量局的大氣科學家在南極進行了一項研究計劃, 這一研究計劃分別在地面和空中進行。球載儀器一般是檢測該儀器所行進的大氣的構成及其化學性質。陸基探測儀和星載探測儀則執行遙測任務。這些研究活動採取了國際合作方式。例如,1987年代表19個組織和四個國家的大約150名科學家和輔助人員聚會於智利的蓬塔阿雷納斯,進行了一項規模空前的研究,即機載南極臭氧實驗。這項實驗表明1987年臭氧洞大小達到歷史最大。這一發現震驚了科學界。
形成機理
南極「臭氧洞」的成因目前尚無定論,其中最為令人信服的當是污染物質學說。此外還有:美國宇航局漢普頓芝利中心CALLIS等人提出南極臭氧層的破壞與強烈的太陽活動有關;麻省理工學院的TUNG等人認為是南極存在獨特的大氣環境造成冬末春初臭氧耗竭,根據大氣動力學說,指出大量氯氟烴化合物的使用,以及南極初春沒有足夠陽光產生大量氧原子,並因此提出了不需要氧原子的循環機理。
通過分析 們似乎可以得出以下的主要觀點:(1)南極"臭氧洞"是在南極春季特殊的溫度和環流狀況下由極地平流層雲參與和非均相化學反應而引發產生的特殊現象。(2)極地旋渦等其它因素對氣體成分輸送的影響不是南極"臭氧洞"形成的決定因素,而只能影響臭氧洞的強度。(3)太陽周期變化通過光化學反應對南極"臭氧洞"強弱的影響可以忽略。

四、水污染

人類的活動會使大量的工業、農業和生活廢棄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水污染」的定義: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化學、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徵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稱為水污染。
水的污染有兩類:一類是自然污染;另一類是人為污染。當前對水體危害較大的是人為污染。水污染可根據污染雜質的不同而主要分為化學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類。
1、海水污染
污水、廢渣、廢油和化學物質源源不斷地流入大海。在許多海域,傾倒混有石油的污水是非法的,但這種事仍時有發生,而真正的石油災難是在巨型油輪泄漏或沉沒時發生的。如今 們設法用化學品使水中石油沉澱以達到清除石油的目的。
向海洋傾倒化學和放射性廢物的作法已持續多年。容器總有一天會腐蝕掉,有害物質便將進入海水中。 們對深層水與表層水的循環情況還了解不多,其過程或許比 們以前所想的要快。因此有害物質就會擴散到生物活動的水層中去。
2、地表水污染
五百多年以前,人們就認為飲用流經大城市的河水是危險的,而工業化,人口增長以及新的有毒化學品,使情況愈來愈糟。
排水系統的鋪設和清潔劑的使用有增無減,使 們的水道和湖泊中磷酸鹽含量日益增多。這種過度營養導致藻類迅猛繁殖。消耗水中的氧,使魚類死亡,生態系統惡化。由於工業上不妥善處理汞化合物和其它重金屬,也造成嚴重的水污染。汞通過食物鏈的進程逐漸集中,最後對吃魚的鳥或人類造成嚴重的神經損壞。
3、地下水污染
與地表水一樣,地下水也受到了污染的威脅,主要來自於地表或土壤水的下滲,農用氮肥以及垃圾中的油、酚污染著地下水,氮肥中的硝酸鹽一旦進入地下,便轉變為亞硝酸鹽,它在人體中能夠轉變成致癌物質。地面植被的破壞和濕地的排水減少了地表水的滲透,從而降低了潛水面。由於城市和工業的過度需要,淡水不斷被抽出作為生活和工業用水,然後作為地表污水重新排放,因而還會導致潛水面的進一步下降。另一方面,大量頻繁的灌溉可以增強滲透作用,使潛水面一直升到地表。而在乾旱地區,被水滲透的土地由於異常的蒸發作用,引起地下水中鹽類的沉澱,遲早會變成不能耕作的鹽鹼地。
水資源保護
地球上的水似乎取之不盡,其實就目前人類的使用情況來看,只有淡水才是主要的水資源,而且只有淡水中的一小部分能被人們使用。淡水是一種可以再生的資源,其再生性取決於地球的水循環。隨著工業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大量水體被污染;為抽取河水,許多國家在河流上游建造水壩,改變了水流情況,使水的循環、自凈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五、固體廢物

凡人類一切活動過程產生的,且對所有者已不再具有使用價值而被廢棄的固態或半固態物質,通稱為固體廢物。各類生產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俗稱廢渣;生活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則稱為垃圾。"固體廢物"實際只是針對原所有者而言。在任何生產或生活過程中,所有者對原料、商品或消費品,往往僅利用了其中某些有效成分,而對於原所有者不再具有使用價值的大多數固體廢物中仍含有其它生產行業中需要的成分,經過一定的技術環節,可以轉變為有關部門行業中的生產原料,甚至可以直接使用。可見,固體廢物的概念隨時、空的變遷而具有相對性。
固體廢物的產生途徑
維持人類社會一切活動的物料,處於動態平衡過程,並遵循質量守恆規律,可用社會物料流程來描述這一規律。
1.人類的一切活動,相對於外界環境而言,只不過開發與利用了物料,而最終以廢物的形式等量回歸於環境。這種對物料的"利用與歸還"經常處於交叉的狀態。在生產與產品的消費過程中,均產生各種形態的廢物,這些廢物一部分在生產與消費中得到回收和再利用。而另一部分,恰好與在環境中開發的原料等量的部分,以廢物形式返回與環境中,形成一個封閉循環系統。
2.在現代社會中,人類活動的每一環節均產生各種狀態的廢物,從環境中原料的開發乃至產品的利用,無一例外。因此尋求減少廢物產量的唯一途徑,是降低原料的開發量、減少產品原料消耗。
固體廢物的分類
固體廢物的分類是依據其產生的途徑與性質而定。在經濟發達國家將固體廢物分為工業、礦業、農業固體廢物與城市垃圾四大類。 國制定的《固體廢物管理法》中,將固體廢物分為工業固體廢物(廢渣)與城市垃圾兩類。其中含有毒有害物的成分,單獨分列出一個有毒有害固體廢物小類。
固體廢物的危害
垃圾正成為困擾人類社會的一大問題,全世界每年要產生超過計劃10億噸的垃圾,大量的生活和工業垃圾由於缺少處理系統而露天堆放,垃圾圍城現象日益嚴重,成堆的垃圾臭氣熏天,病菌滋生,有毒物質污染地表和地下水,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這種現象若得不到遏制,人類將被自己生產的垃圾埋葬掉。

六、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指在一定的地表面積內所發生的地面水平面降低的現象。地面沉降現象很早就為史書所記載。作為自然災害,地面沉降的發生有著一定的地質原因。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的膨脹,地面沉降現象越來越頻繁,沉降面積也越來越大。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面沉降現象尤為嚴重。現在 們研究地面沉降的原因時,不難發現,人為因素已大大超過了自然因素。現在的地面沉降現象與其說是自然災害,倒不如稱之為人為禍患。
地面沉降的地質原因
從地質因素看,自然界發生的地面沉降大致有下列三種原因:
1、地表鬆散地層或半鬆散地層等在重力作用下,在鬆散層變成緻密的、堅硬或半堅硬岩層時,地面會因地層厚度的變小而發生沉降。
2、因地質構造作用導致地面凹陷而發生沉降。
3、地震導致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的人為原因
地面沉降現象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尤其是近幾十年來,人類過度開採石油、天然氣、固體礦產、地下水等直接導致了今天全球范圍內的地面沉降。由於各大中城市都處於巨大的人口壓力之下,地下水的過度抽采更為嚴重,導致大部分城市出現地面沉降,在沿海地區還造成了海水入侵。

七、生物多樣性變化

生物群落是多種多樣的,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將其劃分為若干類型。生物多樣性的涵義十分寬泛,即包括生物物種的多樣性,還包括生態適應性、形態、生理生態多樣性等廣泛的內容。
不同地理、氣候環境具有不同的生物群落。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人類社會逐步擴張,改變了廣大地區的生物環境,嚴重影響了生物多樣性,物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從地球上減少。
據估計,全世界每年有數千種動植物滅絕。
砍伐森林
對世界植物和動物的最大威脅是生態環境的破壞。大部分生物很難離開它已適應了的環境。世界上物種最豐富的地方之一是熱帶雨林區,但是現在它正在遭受到越來越快的破壞。實際上,世界上所有的天然森林都受到嚴重威脅。程度最輕的是雨林被單一的經濟林所代替,情況最嚴重的地方已因侵蝕而被破壞成了貧瘠的灌叢地。
據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估計,全球的森林正以每年2%的速度消失,按照這個速度,50年後人們將看不到天然森林了。
開墾草原
北美的許多草原已經或多或少地消失了。在非洲,由於要解決日益增加的人口的糧食問題,人們正在大量焚毀有豐富動物資源的熱帶草原。在乾旱地區採用傳統農業方法既不可靠又危險。為開墾中亞內陸乾草原所做的努力,已經遭到了許多不幸的挫折。
排干濕地
沼澤濕地不僅是生物的生活環境,而且在水文循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可調節河流的流速,改善地下水的補給。但是為了發展工業和建築住房,許多濕地不是被排干就是蓄滿了水。試圖把濕地轉變為耕地,結果常常是土貧產低。
城市化發展
城鎮發展於良好的農業區,而都市化常常意味著為建設住宅、街道和停車場而犧牲耕地。這樣耕地就變成了不能出產生物的廢地。從自然或經濟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土地很難再恢復成農田。
動物滅絕
許多動物種類已瀕臨滅絕,僅是面臨危險的脊椎動物數量也是十分驚人的。威脅的性質是各種各樣的:歐洲的猛禽正遭到採集鳥蛋者的威脅,而老虎則面臨著其出沒的密林被砍伐掉的危險。許多瀕臨動物已難以挽救了,而另外一些若能受到保護尚可倖存。

八、赤潮

赤潮是水體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突發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圍內一段時間中水體變色現象。通常水體顏色因赤潮生物的數量、種類而呈紅、黃、綠和褐色等。
赤潮雖然自古就有,但隨著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水體污染日益加重,赤潮也日趨嚴重。
赤潮的成因
赤潮究竟是一種原本就存在的自然現象,還是人為污染造成的,至今尚無定論。但根據大量調查研究發現,赤潮發生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①海域水體高營養化;
②某些特殊物質參與作為誘發因素,已知的有維生素B1、B12、鐵、錳、脫氧核糖核酸;
③環境條件,如水溫、鹽度等也決定著發生赤潮的生物類型。發生赤潮的生物類型主要為藻類,目前已發現有63種浮游生物,硅藻有24種,甲藻32種、藍藻3種、金藻1種、隱藻2種、原生動物1種。
赤潮的危害
赤潮不僅給海洋環境、海洋漁業和海水養殖業造成嚴重危害,而且對人類健康甚至生命都有影響。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①引起海洋異變,局部中斷海洋食物鏈,使海域一度成為死海;
②有些赤潮生物分泌毒素,這些毒素被食物鏈中的某些生物攝入,如果人類再食用這些生物,則會導致中毒甚至死亡。

九、水土流失

土地資源是三大地質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之一,是人類生產活動最基本的資源和勞動對象。人類對土地的利用程度反映了人類文明的發展,但同時也造成對土地資源的直接破壞,這主要表現為不合理墾植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鹽鹼化及土壤污染等,而其中水 土流失尤為嚴重,乃當今世界面臨的又一個嚴重危機。
水土流失概述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蝕、搬運和沉澱的整個過程。在自然狀態下,純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蝕過程非常緩慢,常與土壤形成過程處於相對平衡狀態。因此坡地還能保持完整。這種侵蝕稱為自然侵蝕,也稱為地質侵蝕。在人類活動影響下,特別是人類嚴重地破壞了坡地植被後,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壞和土地物質的移動,流失過程加速,即發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 國土地資源遭到破壞的最常見的地質災害,其中以黃土高原地區最為嚴重。 國目前水土流失總的情況是:點上有治理,面上有擴大,治理趕不上破壞。全國水土流失面積解放初期為17.4億畝,到1980年約治理6億畝。由於治理趕不上破壞,水土流失面積卻擴大到22.5億畝,約占國土總面積的1/6,涉及近千個縣。全國山地丘陵區有坡耕地約4億畝,其中修梯田約1億畝,而另外3億畝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危害
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可使大量肥沃的表層土壤喪失。
水庫淤積,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濫成災。
威脅工礦交通設施安全。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災害,危及工礦交通設施安全。
惡化生態環境。20世紀30~60年代,人們對於水土流失災害的認識還停留在對土地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方面,但在60年代以後,開始聯繫到人類整個環境所受的影響,包括沉澱物的污染,生態環境的惡化等。
水土流失的原因
易於發生水土流失的地質地貌條件和氣候條件是造成發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人口多,糧食、民用燃料需求等壓力大,在生產力水平不高的情況下,對土地實行掠奪性開墾,片面強調糧食產量,忽視因地制宜的農林牧綜合發展,把只適合林,牧業利用的土地也辟為農田。大量開墾陡坡,以至陡坡越開越貧,越貧越墾,生態系統惡性循環;濫砍濫伐森林,甚至亂挖樹根、草坪,樹木銳減,使地表裸露,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另外,某些基本建設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例如,不合理修築公路、建廠、挖煤、採石等,破壞了植被,使邊坡穩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更嚴重的地質災害。
水土流失的防治
水土流失是地表徑流在坡地上運動造成的。各項防治措施的基本原理是:減少坡面徑流量,減緩徑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沖能力,並盡可能抬高侵蝕基準面。在採取防治措施時,應從地表徑流形成地段開始,沿徑流運動路線,因地制宜,步步設防治理,實行預防和治理相結合,以預防為主;治坡與治溝相結合,以治坡為主;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以生物措施為主。只有採取各種措施綜合治理和集中治理, 持續治理,才能奏效

『叄』 誰能給我個有關世界水日手抄報的資料啊,急~~~~~~~~~

;考慮到雖然一切社會和經濟活動都極大地依賴於淡水的供應量和質量,但人們並未普遍認識到水資源開發對提高經濟生產力、改善社會福利所起的作用;還考慮到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許多國家將很快陷入缺水的困境,經濟發展將受到限制;進一步考慮到推動水的保護和持續性管理需要地方一級、全國一級、地區間、國際間的公眾意識。

1.根據《二十一世紀議程》第十八章所提出的建議,從1993年開始,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

2.請各國根據各自的國情,在這一天就水資源保護與開發和實施《二十一世紀議程》所提出的建議,開展一些具體的活動,如出版、散發宣傳品、舉行會議、圓桌會議、研討會、展覽會等,以提高公眾意識。

3.請秘書長就聯合國秘書處盡目前條件之可能,且在不影響現行活動的情況下,以任何方式與方法幫助各國組織"世界水日"活動,提出建議,集中在一個與水資源保護有關的特定主題,做出必要的部署,並保證活動的成功。

4.建議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在執行其任務時把實施《二十一世紀議程》第十八章放在優先地位。

1996年,由水問題專家學者和相關國際機構組成的世界水理事會成立,並且決定在世界水日前後每隔3年舉行一次大型國際會議,這就是世界水論壇會議。

世界水日確立背景

「世界水日」的確立,是有背景的:一切社會和經濟活動都極大地依賴淡水的供應量和質量,但人們並未普遍認識到水資源開發對提高經濟生產力、改善社會福利所起的作用;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許多國家將陷入缺水的困境,經濟發展將受到限制;推動水的保護和持續性管理需要地方一級、全國一級、地區間、國際間的公眾意識。

世界水日主題
1994年:關心水資源人人有責(caring for our water resources is everyone's business)
1995年:婦女和水(women and water)
1996年:為乾渴的城市供水(water for thirsty cities)
1997年:水的短缺(water scarce)
1998年:地下水--看不見的資源(ground water -- invisible resource)
1999年:我們(人類)永遠生活在缺水狀態之中(everyone lives downstream)
2000年:衛生用水(water and health)
2001年:21世紀的水(water for the 21st century)
2002年:水與發展(water for development)
2003年:水——人類的未來(water for the future)
2004年:水與災害(water and disasters)
2005年:生命之水(water for life)
2006年:水與文化(water and culture)
2007年:應對水短缺(coping with water scarcity)
2008年:涉水衛生(water sanitation)

中國水周主題
1996年:依法治水,科學管水,強化節水
1997年:水與發展
1998年:依法治水——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1999年:江河治理是防洪之本
2000年:加強節約和保護,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保護
2001年:建設節水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
2002年: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003年:依法治水,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2004年:人水和諧
2005年:保障飲水安全,維護生命健康
2006年:轉變用水觀念,創新發展模式
2007年:水利發展與和諧社會
2008年:發展水利,改善民生

世界水日相關

為了緩解世界范圍內的水資源供需矛盾,根據聯合國《21世紀議程》第18章有關水資源保護、開發、管理的原則,1993年1月18日,聯合國第17次大會通過了193號決議,決定從1993年開始,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決議提請各國政府根據自己的國情,在這一天開展一些具體的宣傳活動,以提高公眾意識。

我國國家建設部也決定每年6月份的第二周作為全國城市節約用水宣傳周,目的是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和國務院關於《城市節約用水管理規定》,從而增強人們計劃用水,節約用水的觀念。
說起來,地球的儲水量是很豐富的,共有14.5億立方千米之多。但是其中海水卻佔了97.2%,陸地淡水僅佔2.8%,面與人類生活最密切的江河、淡水湖和淺層地下水等淡水,又僅占淡水儲量的0.34%。更令人擔憂的是,這數量極有限的淡水,正越來越多地受到污染。據科學界估計,全世界有半數以上的國家和地區缺乏飲用水,特別是經濟欠發達的第三世界國家,目前已有70%,即17億人喝不上清潔水,世界已有將近80%人口受到水荒的威脅。我國人均淡水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屬於缺水國家。,全國已有300多個城市缺水,已有29%的人正在飲用不良水,其中已有7000萬人正在飲用高氟水。每年因缺水而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00多億元,因水污染而造成的經濟損失更達400多億元。
以上數據充分說明:水資源短缺成了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課題。前不久,聯合國的人類環境和世界水會議已發出警告:人類在石油危機之後,下一個危機就是水。因此,保護和更有效合理利用水資源,是世界各國政府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從環境角度來說,最完善的措施是攔水和調水。改變水資源的時空分布,充分利用水資源。同時注重節約用水,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工業方面提倡節水產業、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加強廢水處理;農業方面應採用先進的灌溉方式(噴灌、滴灌)等。水是生命的基礎,它不僅關繫到人類生活的質量,還影響到人類的生存能力。我們必須增強水的危機意識,珍惜水,節約水,保護水資源。

「水法宣傳周」和「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

「水法宣傳周」,3月22日至28日。
開發利用水資源和防治水害,關繫到國脈民運,必須依法治水、管水和用水。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的頒布,標志著中國開發利用水資源和防治水害走上了法制軌道。目前除了已頒布的《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和《取水許可制度實施辦法》、《河道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外,各地也先後頒布了大量的地方性法規,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建立起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比較科學、配套的水法規體系。
為克服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增強全民的水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自覺地運用法律手段規范各種水事活動,中國水利部從1989年開始,每年7月1日至7日為「水法宣傳周」。自1993年「世界水日」誕生後,從1994年起,水利部決定「水法宣傳周」從每年的「世界水日」即3月22日開始,至3月28日為止。

「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5月15日所在的那一周
為了提高城市居民節水意識,從1992年開始,每年5月15日所在的那一周為「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通過該活動,有助於提高社會對節水工作重要現實意義和長遠戰略意義的認識;有助於增加投入開發推廣應用節水的新工藝、新技術、新器具;有助於提高城市用水的綜合利用水平。

水,不僅僅是H2O

一、古代和現代人對水的不同定義
人類很早就知道水、利用水,水無色、無味、無嗅、透明,是自然界中最常見的液體。古代哲學家們認為,水是萬物之源,萬物皆復歸於水,所以一直把水、火、氣、土當作四個基本元素,由它們構成世界上一切物體。
直到1784年英國科學家卡文迪許用實驗才證明水不是元素,是由兩種氣體化合而成的產物。1809年,法國化學家蓋呂薩克測定,1體積氧和2體積氫化合,生成2體積水蒸氣。後來的科學家便定出了水的分子式:H2O。
從這個角度來說,天下所有的水都一樣。但在中國人眼中,水和水絕對是不一樣的。唐代陸羽在其所著的《茶經》中,將水界定為三個等級,「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相傳他曾著《水品》(或《泉品》),品評天下名泉名水,將宜煎茶的水按水質好壞分為二十等。而另一個愛評泉的人,清代乾隆皇帝,甚至曾鬧出評出兩個天下第一泉的逸聞來。
在中國人眼中:水,不僅僅是H2O,水天生是分三六九等的。

二、英國科學家E.Hamilton研究小組的發現。
在我國古代,有一句俗語深入人心,那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國人相信:水的好壞對人體十分重要。什麼樣的水養成什麼樣的人,水好的地方也容易出美女。而現代自然科學為古人的這種樸素結論找到了科學依據。
英國科學家E.Hamilton研究小組研究發現:人體血液中60多種化學元素,與地殼化學元素的含量、分布規律是一致的。二者之間的相關性很密切,即人體和地殼物質保持著一種相對的平衡狀況,所以人體能夠適應外界的環境,能在地球上正常地生活。
而飲水是提供人體必須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重要途徑之一,這些元素在天然水中的比例與在人體中的構成比例基本相同,容易被人體吸收。如果這些礦物質少到不能滿足人體生理的需要,或者多到超過人體所能吸收與排泄的限度時,也就是人體與環境中的水源、食物與空氣間某些礦物相互交換的動態平衡遭到破壞時,人體就不能適應這種外界環境,就會發生某些疾病。

三、兩個流行說法:為什麼不需要水中礦物質
有一種說法是,我們主要從日常飲食中獲得大部分的礦物質,而現代人普遍營養過剩,因此並不需要斤斤計較於水中的那點礦物質。另一種說法是,我們承認原生水中的天然礦物質對人體是好的,但那是因為以前的水無工業污染,比較干凈。所以兩害相權取其輕,不如喝衛生無污染但沒有礦物質的純凈水了。
正因為這種觀念,令1994年開始在國內興起的純凈水(或稱超純水、蒸餾水),在我國飲用水市場上占據了霸主地位。中國內地上萬家企業大量使用反滲透法技術生產純凈水。它們大多以城市自來水為水源,在生產過程中清除水中雜質的同時,也過濾掉了水中人體必需的礦物元素。
但更多的科學家和權威機構並不認同這些觀點。2000年7月,新華社專電報道「專家提醒」:不宜將「純凈水」作為通常飲用水大量地長期飲用,嬰幼兒及少年兒童尤應慎重。而中國消費者協會在2003年3月也發布同樣的消費提示:人體大多適宜喝弱鹼性水,老人與小孩子不宜長期喝純凈水。

四、被人們忽略了的水作用
要知道水中礦物質的作用,我們先要明白水的真正作用。從分子生物學、營養學研究進展來看,水不但起解渴、載體的作用,而且直接參與生物物質代謝、能量代謝和遺傳信息傳遞等作用。由此,水中礦物質對生物體不僅是補充必需的營養,而且對維持水正常構架起著主要作用。
水生理學專家明確指出,純凈水在失去礦物元素以後,它的水結構和功能也發生了異變和退化。水分子過分串聯,變成線團化結構,不易通過細胞膜被人體吸收。但更不理想的是,這種超純水因為不含任何礦物質,就有較強的溶解能力,導致人體細胞內的生命動力元素逆向滲透,向體外流失。

五、水中礦物質和人體pH值的密切關系
水中的礦物質,除了為人體補充營養的作用,同時維持體液滲透壓、保持水平衡的作用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維持體液中和性,保持酸鹼平衡。
在生命長期的進化過程中,人體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呈微鹼性的內環境。正常人血液pH值(酸鹼度)應在7.35-7.45左右。人的細胞活動必需在這個環境中進行。也就是說,人體內環境的酸鹼性受到精確調節,人體液中主要正負離子的當量總濃度相等,從而維持體液中和性,處於偏弱鹼狀態。反之,用美國醫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雷翁教授來說,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
純凈水的技術工藝,是將水中的鈣、鈉、鉀、鎂等礦物質陽離子和重金屬等有害物質一起聚集至陰極分離析出,而分解的氧、硫酸、硫黃等酸元素則保留在水中,因而增加氫離子(H )的濃度成為酸性水。
同樣,以純凈水為基礎、在純凈水中人工添加含氯化鉀、硫酸鎂等人工礦化液的礦物質水,也難以滿足維持人體弱鹼性的功能。反而可能因為這些偏酸性的人工礦化液在水中分解產生大量氯離子和硫酸根離子,而使得酸度更低。

六、我們該喝什麼水
水專家呼籲:我們應當飲用沒有污染的水、沒有退化的水、符合人體生理需要的水。
他們強調:一定要分清「飲料水」和「飲用水」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飲料水偏於商品經濟效益,消費者主要滿足臨時解渴,不是每天的必需品。而飲用水是民用必需品,每天必須喝。作為飲用水,聯合國衛生組織有嚴格的含義,即人從出生到70歲,平均每天飲用1~3kg不會出任何問題。
要滿足這樣的要求,水源是至關重要的。百萬年以來,人體和大自然中天然存在的淡水水源,形成了和諧的依賴關系。這是經科技加工出來的、純而又純、遠離自然屬性的水無法比擬的。因此,世界上著名的飲用水品牌,從依雲到富維克,到國內的知名品牌農夫山泉,都以它的天然水源為自豪,在瓶標上都會標注其水源地。
珍惜每一滴來自天然的好水,因為它與生命和自然保持和諧一致。

全球水資源狀況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珍貴資源。地球上雖然「三分陸地七分水」,水資源總量達14億立方公里,但海洋鹹水佔97.2%,淡水僅佔2.8%,儲量僅3.7億億立方米,其中絕大部分蘊藏在南極冰原和北極冰山中,人類生產和生活能利用的地表淡水僅為105萬億立方米。

90年代以來,世界淡水資源日漸短缺,污染日益嚴重,水、旱災害愈演愈烈,使地球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遭到破壞,並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人類對水的需求增長越來越快,許多國家陷入缺水困境,經濟發展也受到制約。然而,水資源開發的多部門性,各部門在水資源開發與管理方面政出多門,阻礙了水資源的綜合利用,使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

至1994年3月,大約有10億人得不到充足的潔凈飲用水供應。在全世界范圍內,每天有6000到3.5萬名兒童因缺乏飲用水或因缺水造成的後果而死亡,其中非洲的形勢最嚴重。

另一方面,人們並未普遍認識到人類活動對水資源破壞的嚴重程度。為推動對水資源進行綜合性統籌規劃和管理,加強水資源的保護,解決日益嚴重的水問題,不僅要有技術上的措施,而且必須要注重社會宣傳教育。除了在政策、法律,管理體制方面加強對水資源管理外,還要開展宣傳教育以提高公眾的節水意識。正是出於上述原因,聯合國第47屆大會根據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21世紀議程》第十八章《保護淡水資源質量和供應:水資源開發,管理和利用綜合性辦法》中所提出的建議,確定了旨在使全世界都來關心並解決水資源問題的「世界水日」決議。人們必須清醒認識到,水危機很可能會比糧食機或石油危機更早到來。

我國水資源狀況

我國的「水」存在兩大主要問題:一是水資源短缺,二是水污染嚴重。

有資料顯示,我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僅為900立方米,並且分布極不均衡。20世紀末,全國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問題,其中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達110個,全國城市缺水總量為60億立方米。

據監測,全國廢污水排放量由1980年的315億噸增加到2002年的631億噸。多數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污染,並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日趨嚴重的水污染不僅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功能,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而且還嚴重威脅到城市居民的飲水安全和健康。

為緩解嚴峻的水形勢:一是節水優先。這主要體現在控制需求,創建節水型社會。在國家發展過程中,選擇適當的發展項目,建立「有多少水辦多少事」的理念,杜絕水資源浪費。同時需要採用良好的管理和技術手段,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積極發展節水的工業、農業技術,大力推廣應用節水器具,發現並杜絕水的漏泄,包括用水器具及輸水管網中的漏泄。

二是治污為本。這要求我國的水污染防治戰略應盡快實行調整,從末端治理轉向源頭控制和全過程式控制制。錢易認為,我國目前還有大量的工業企業仍然是粗放型的生產模式,工業廢水處理並不理想,即便實現了達標排放,還是有大量的污染物排入了江河湖泊中,污染程度已經超過了河流湖泊自身的環境容量。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廢水的排放量還要增長,污染物也會隨著增加。如果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實行污染物排放的源頭控制和全過程式控制制,污染物排放會有較大幅度的削減,工業生產也可以做到增產不增污。

三是多渠道開源。這主要指開發非傳統水資源。錢易指出,為了提高供水能力,過去主要著眼於傳統水資源的開發即當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開發,當發現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和地表水逐漸枯竭後又想到遠距離調水。遠距離調水除了需要十分昂貴的基建投資和運行費用外,還有施工、管理等各方面的困難,同時生態影響是近年來人們關心的又一重要問題。現在世界各國紛紛轉向非傳統水資源的開發。非傳統水資源包括:雨水、再生的污廢水、海水、空中水資源。

據介紹,目前我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只有60%,城市廢水利用幾乎沒有。而以色列的城市廢水利用達到90%,美國的洛杉磯也是利用處理過的城市廢水澆灌綠地。城市廢水的再利用不僅減少了污染,還可以緩解水資源緊張的矛盾。另外,隨著技術進步,海水淡化成本趨低,並且海水可以直接用作工業冷卻用水和沖洗用水。香港很多公用衛生場所的沖洗就是採用海水。

中國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自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頒布起,就確定每年的7月1~7日為"中國水周"。考慮到"世界水日"與"中國水周"的主旨和內容基本相同,從1994年開始,把"中國水周"的時間改為每年的3月22~28日,進一步提高全社會關心水、愛惜水、保護水和水憂患意識,促進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

世界水日:拯救地球生命之液

2005年3月22日世界水日的主題為「生命之水」。水,作為生命之液哺育著人類和天地間萬千生物。但進入21世紀,因為人口增長、不合理使用、污染和全球變暖,地球生命之液已經向人類亮出黃牌。
民以食為天,而糧食生產離不開充足的水源。糧農組織對93個發展中國家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許多國家的用水速度已經超過了水的再生速度,從而導致水資源的日益匱乏。資源短缺給糧食安全和人類生存帶來危害。
水對保證人類健康至關重要,健康狀況的改善則是實現經濟增長的重要先決條件。世界銀行官員克勞迪婭·薩多夫指出:「水問題是一個國家在實現經濟增長方面需要優先解決的問題。」而聯合國提供的有關數據卻讓人並不樂觀:目前全世界有11億人得不到干凈的水,每天大約有6000名兒童死於不衛生的水和不合格的衛生及清潔條件所引起的疾病,這相當於每天有20架大型客機墜毀。發展中國家中,不衛生的水和不清潔的環境成為人們患病的主要原因。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言人今年年初說:「全世界半數的學校缺乏安全的飲用水和清潔的廁所等最基本的衛生條件。」
水資源不僅僅是一個環境和經濟問題,同時也是社會和政治問題。由於生命之液枯竭,全球的「環境難民」數量不斷增加。自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全世界有3/4的農民和1/5的城市人口全年得不到足夠的生活淡水,因水而被迫背井離鄉的人已超過因戰亂出逃的難民。目前,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與鄰國分享河流和湖泊水系的國家裡,由於水資源供應不足和分配不均,一些地區已經出現緊張形勢。水資源之爭已成為地區或全球性沖突的潛在根源和戰爭爆發的導火索。
解決水資源缺乏的問題,是一場全球性的運動。尋找新水源、重新分配水資源、提高人們節水意識、開發循環利用新技術、增強國際合作等等至關重要的工作,都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參與。而保護水資源和整個環境保護工作是密不可分的。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今年3月14日警告說,全球變暖正在導致喜馬拉雅冰川迅速後退,令數以億計的依靠冰川融水的中國、印度和尼泊爾人面臨水短缺的威脅。
令人欣喜的是,全世界已經就拯救生命之液達成了共識。2005年,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決定,世界各國應在2015年之前將無法獲得潔凈飲用水的人口減少一半。2002年召開的世界可持續發展首腦會議增加了一項承諾,爭取在2015年之前使無法獲得適當衛生服務的人口降低一半。在今年的世界水日來臨前夕,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國際水協與北京清水同盟等機構在北京發表清水宣言:「珍惜水資源,讓她更清漣。」
拯救地球生命之液,時不我待。

世界水日:沒有水就沒有生命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在這個日子我們應該抽時間思考:10億人無法獲得足夠的清潔用水;每個月因飲用受污染的水而死亡的人和印度洋海嘯的死難者一樣多。盡管如此,這些人的不幸幾乎沒有得到一場自然災害所能引起的關注。
水對西方人而言是理所應得的尋常之物,而一個蘇丹人平均每天要花1/3的時間去取當日定量配給的水。一個歐洲人每天用水約135升,而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居民通常每天只有10升水可供使用。在亞洲和非洲,傳統上由婦女負責為家人汲水。她們平均要走6公里才能到達附近的河流。如果獨自沒法運足夠的水回家,孩子就來幫忙——他們把時間花在打水上,而不是上學讀書。盡管如此,水往往不夠用,導致腹瀉和瘧疾頻發。在過去10年裡,死於腹瀉的兒童超過了二戰後所有武裝沖突中死難者的總數。例如,因為缺水,一家人在同一個盆里洗手。由最年長的男性開始洗,等輪到最小的孩子時,洗過的手比洗前還臟。而孩子就用這雙臟手吃飯。
在紅十字會啟動供水工程之前,尚比亞小鎮馬查的衛生狀況就那樣惡劣:瘧疾和腹瀉在兒童中尤為流行。因為公共衛生設施不完備,當地的學校不得不關閉。許多村民在灌木叢中便溺,因為廁所不夠。尤其在雨季,污水被河水沖刷出來,就會有發生瘟疫的危險。對村中的婦女來說,每天只能給家人搞到10到20升水,生活真是可悲。河流離家很遠,她們每天能挑回來的那點水總是不夠用。紅十字會開展了大規模援助項目:在住房附近打了水井,修繕並新建了廁所,讓村民明白衛生習慣對於健康的重要性。學校可以重新開課了。學童現在甚至穿上了干凈的校服。尚比亞紅十字會的志願者為這個項目出了力,明年它將擴大實施范圍。
長期缺水和缺乏污水處理設施也是制約窮國發展的一大障礙。健康則是推動經濟良好運行的發動機。為減輕人們的痛苦,支持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水這個課題必須更多地得到政府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的關注。國際紅十字會聯合會打算利用其在提供清潔水和創建衛生環境方面的經驗,於2005年2月24日通過了一項10年計劃,旨在到2015年前將無法得到清潔水的人數減半。

『肆』 上海水資源保護基金會的基金會章程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上海水資源保護基金會(以下簡稱「本基金會」)。英文名稱全稱:Shanghai Water Resource Foundation。簡稱「SWRF」。
第二條 本基金會屬於公募基金會。本基金會面向公眾募捐的地域范圍是上海市。
第三條 本基金會的宗旨是最大限度地呼籲社會各界共同關心和支持上海水資源及相關的自然生態的保護事業,廣泛聯絡國內外社會團體、企業組織和個人,爭取道義上的資金、物資、實物資產及知識產權等方面的支持和幫助。
第四條 本基金會的原始基金數額為人民幣肆百萬元,基金來源於本基金會的部分發起人和社會有關組織。
第五條 本基金會登記管理機關為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社會團體管理局),業務主管單位為上海市水務局。
第六條 本基金會住所:上海市徐匯區瑞金南路500號6號樓底層。
第二章 業務范圍
第七條 本基金會業務范圍:募集、管理捐贈資金;參與水資源保護的國際間合作交流;資助、參與和開展保護水資源的宣傳活動及項目;救濟和援助缺水或水污染受害者。
(一)開展促進上海水資源保護事業發展的募捐活動,接受國內外熱衷於環保公益事業的有關組織和個人的捐贈;
(二)為缺水或水污染受害者提供救濟和援助;
(三)為增加本基金會的資金而進行的基金保值、增值運作和投資活動;
(四)參與和資助上海市水資源保護項目;
(五)資助和支持關系水資源及環境保護方面的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和示範項目;
(六)促進水資源的利用和保護,運用合法手段對破壞水資源的行為進行披露和阻止;
(七)參與與環境保護有關的國際及區域間的合作與交流;
(八)資助和開展保護水資源與環境、促進社會發展的宣傳活動和項目;
(九)設立水資源保護專項獎金,獎勵對水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有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
第三章 組織結構和負責人
第八條 本基金會設理事會,由17-25名理事組成,理事可以分為自然人理事和機構理事,理事會由自然人理事和機構理事派遣代表組成,每屆任期為五年,任期屆滿連選可以連任。
第九條 理事和機構理事派遣代表的資格:
(一)熱愛環保公益事業,認同本基金會的宗旨,關心和支持本基金會的工作,並自願為基金會服務;
(二)具有在某一領域從事經營、管理或研究工作的經歷,在本領域內有較好的業績,並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
(三)具有較強公共利益責任意識,能依據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獨立客觀參與決策;
(四)具有較強地議事、決策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
(五)身體健康,能堅持正常工作,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第十條 理事的產生和罷免:
(一)第一屆理事會由主要捐贈人、發起人、業務主管單位分別提名並共同協商確定;
(二)理事會換屆改選時,由業務主管單位、理事會、主要捐贈人共同提名候選人並組織換屆領導小組,組織全部候選人共同選舉產生新的一屆理事會;
(三)罷免、增補理事應當經理事會表決通過,報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
(四)理事的選舉和罷免結果報登記管理機關備案;具有近親屬關系的不得同時在理事會任職;
(五)調整理事需經理事會討論通過,提請理事會確認,增補理事需由現任理事三人以上聯名推薦。
第十一條 理事的權利和義務:
(一)理事有權參加理事會的所有會議。理事在理事會議上可以充分發表意見,對需要表決的事項行使表決權;
(二)理事有權對提交理事會討論的文件草案或其它材料提出質疑,並要求秘書長或受委託起草該文件草案的起草者作出說明;
(三)理事有權調閱本基金會的有關文件,詢查本基金會的有關工作情況,並有權向理事長提出召開臨時會議或特別會議的建議;
(四)理事應當了解本基金會的宗旨和基金會開展各項活動和項目的運作方式,熟悉有關非營利組織的法律規定;
(五)理事應當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本基金會章程,執行理事會的決議,認真履行職責,維護本基金會的利益;
(六)理事應當按時出席理事會會議,並為議題准備意見,積極提出相關建議或意見;
(七)理事應當了解本基金會的基本情況和需求,動員社會力量拓展資金來源渠道為基金會及其各項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八)理事應當支持基金會的工作,與理事會秘書處建立良性互動關系。
第十二條 理事會是本基金會的決策機構,行使下列職權:
(一)制定、修改章程;
(二)選舉、罷免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
(三)決定重大業務活動計劃,包括資金的募集、管理和使用計劃;
(四)年度收支預算及決算審定;
(五)制定內部管理制度;
(六)決定設立辦事機構、分支機構、代表機構及負責人;
(七)決定由秘書長提名的副秘書長和各機構主要負責人的聘任;
(八)聽取、審議秘書長的工作報告,檢查秘書長的工作;
(九)決定基金會的分立、合並或終止;
(十)決定其他重大事項;
(十一)通過聘任名譽職務的提議。
第十三條 理事會每年至少召開 2 次會議。理事會會議由理事長負責召集和主持。有1/3理事提議必須召開理事會會議。如理事長不能召集,提議理事可推選召集人。召開理事會會議,理事長或召集人需提前5日通知全體理事、監事。
第十四條 理事會會議須有2/3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開;理事會決議須經出席理事過半數通過方為有效。
下列重要事項的決議,須經出席理事表決,2/3以上通過方為有效:
(一)章程的修改;
(二)選舉或者罷免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
(三)章程規定的重大募捐、投資活動;
(四)基金會的分立、合並。
第十五條 理事會會議應當製作會議記錄。形成決議的,應當場形成會議紀要,由出席理事會會議的理事審議、簽名通過。理事會決議違反法律、法規或章程規定,致使基金會遭受損失的,參與決議的理事應承擔責任。但經證明在表決時反對並記載於會議記錄的,該理事可免除責任。理事會會議記錄和紀要,應作為機構檔案長期保存。
第十六條 理事會設立監事3-5名。監事任期與理事任期相同,期滿可以連任。
第十七條 理事、理事的近親屬和基金會財會人員不得任監事。
第十八條 監事的產生和罷免:
(一)監事由主要捐贈人、業務主管單位分別選派;
(二)登記管理機關根據工作需要選派;
(三)監事的變更依照其產生程序。
第十九條 監事的權利和義務:
(一)監事依照章程規定的程序檢查基金會財務和會計資料,監督理事會遵守法律和章程的情況;
(二)監事列席理事會會議,有權向理事會提出質詢和建議,並應當向登記管理機關、業務主管單位以及稅務、會計主管部門反映情況;
(三)監事應當遵守有關法律法規和基金會章程,忠實履行職責。
第二十條 在基金會領取報酬的理事不得超過理事總人數的1/3。監事和未在基金會擔任專職工作的理事不得從基金會獲取報酬。
第二十一條 本基金會理事遇有個人利益與基金會利益關聯時,不得參與相關事宜的決策;基金會理事、監事及其近親屬不得與基金會有任何交易行為。
第二十二條 基金會從理事中選舉產生理事長1名、副理事長若干名、秘書長1名。
第二十三條 基金會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一)在本基金會業務領域內有較大影響,經驗豐富,學識深厚,公正廉潔,作風民主;
(二)秘書長為專職;
(三)身體健康,能堅持正常工作;
(四)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第二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員,不能擔任本基金會的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
(一)屬於現職國家工作人員的;
(二)因犯罪被判處管制、拘役或者有期徒刑,刑期執行完畢之日起未逾5年的;
(三)因犯罪被判處剝奪政治權利正在執行期或者曾經被判處剝奪政治權利的;
(四)曾在因違法被撤銷登記的基金會擔任理事長、副理事長或者秘書長,且對該基金會的違法行為負有個人責任,自該基金會被撤銷之日起未逾5年的。
第二十五條 本基金會的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每屆任期 5 年,連任不超過兩屆。因特殊情況需超屆連任的,須經理事會特殊程序表決通過,報業務主管單位審查並經登記管理機關批准同意後,方可任職。
第二十六條 本基金會理事長為基金會法定代表人。本基金會法定代表人不兼任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本基金會法定代表人在任期間,基金會發生違反《基金會管理條例》和本章程的行為,法定代表人應當承擔相關責任。因法定代表人失職,導致基金會發生違法行為或基金會財產損失的,法定代表人應當承擔個人責任。
第二十七條 基金會理事長行使下列職權:
(一)召集和主持理事會會議;
(二)檢查理事會決議的落實情況;
(三)代表基金會簽署重要文件;
(四)理事會賦予的其他職權。
本基金會副理事長在理事長領導下開展工作,理事長可以委託1名副理事長代為行使理事長職權。
第二十八條 本基金會秘書長在理事長的領導下開展工作。秘書長行使下列職權:
(一)主持本基金會日常工作,組織實施理事會決議,擔負並完成理事會賦予的工作目標和任務;
(二)制定業務發展計劃和重大項目方案,經理事會批准後組織實施;
(三)組織擬訂資金的募集、管理和使用計劃,經理事會批准後,組織實施;
(四)促進機構財務目標的實現,保證捐款收入、資助支出和經費結構合理;
(五)根據理事會關於資產運作的原則,努力實現資產安全運作並保值增值;
(六)組織制訂並執行基金會的內部管理規章制度,重要規章制度需經報理事會審批;
(七)組織和協調本基金會各機構開展工作;
(八)提議聘任或解聘副秘書長以及各機構的主要負責人,由理事會決定;
(九)倡導環保基金會文化,培育職業精神,合理任用人才,建立優勝劣汰管理機制,使人力資源滿足工作需求並得到發展;
(十)接受理事會和監事的監督和檢查,定期向理事會報告年度工作進展和財務計劃的執行情況;
(十一)實施章程和理事會賦予的其他職權;
(十二)組織實施基金會年度公益活動計劃。
第二十九條 基金會設名譽理事長、名譽副理事長和名譽理事若干名。名譽理事長、名譽副理事長和名譽理事應當經理事會表決通過,報業務主管單位備案。
第三十條 基金會根據工作需要,可設立分支機構、代表機構及專項基金。分支機構、代表機構應當經理事會表決通過,經業務主管單位同意後報登記管理機關審批。
第三十一條 基金會根據工作需要,可設立顧問委員會和專家委員會等非常設機構。顧問委員會和專家委員會等非常設機構的組成人員應當經理事會審議通過,報業務主管單位備案。
第四章 財產的管理和使用
第三十二條 本基金會基金來源:
(一)依法募集和接受的國(境)內外組織和個人的捐贈;
(二)運作基金的收益
(三)投資的收益;
(四)開展水資源以及相關環境的保護項目和活動收益;
(五)中國政府的撥款和其它資助;
(六)其他合法收入。
第三十三條 基金會組織募捐、接受捐贈,須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符合章程規定的宗旨和公益活動的業務范圍。
第三十四條 本基金會組織募捐時,應當向社會公布募得資金後擬開展的公益活動和資金的詳細使用計劃。重大募捐活動應當報業務主管單位和登記管理機關備案。本基金會組織募捐,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攤派及變相攤派。
第三十五條 基金會的財產及其他收入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個人不得侵佔、私分、挪用。
第三十六條 基金會根據章程規定的宗旨和公益活動的業務范圍使用財產;捐贈協議明確了具體使用方式的捐贈,根據捐贈協議的約定使用。接受捐贈的物質無法用於符合本基金會宗旨的用途時,基金會可以依法拍賣或者變賣,所得收入用於捐贈目的。
第三十七條 本基金會財產主要用於資助和開展水資源及相關的環境保護工作,和有利於促進水資源與相關的環境保護事業發展的公益活動和項目。
第三十八條 基金會重大的募捐活動、投資活動是指:
(一)募捐資金預計在200萬元以上的募捐活動;
(二)在上海范圍內開展的募捐活動;
(三)重大投資活動是指:投資額在200萬元以上的投資活動。
第三十九條 本基金會按照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則實現基金的保值、增值。
第四十條 基金會每年用於從事章程規定的公益事業支出,不得低於上一年總收入的70%。本基金會工作人員工資福利和行政辦公支出不超過當年總支出的10%。
第四十一條 基金會開展公益資助項目,應當向社會公開所開展的公益資助項目種類以及申請、評審程序。
第四十二條 捐贈人有權向本基金會查詢財產的使用、管理情況,並提出意見和建議。對於捐贈人的查詢,基金會應當及時如實答復。本基金會違反捐贈協議使用捐贈財產的,捐贈人有權要求基金會遵守捐贈協議或者向人民法院申請撤銷捐贈行為,解除捐贈協議。
第四十三條 基金會可以與受助人簽訂協議,約定資助方式、資助數額以及資金用途和使用方式。基金會有權對資助的使用情況進行監督。受助人未按協議約定使用資助或者有其他違反協議情形的,本基金會有權解除資助協議。
第四十四條 基金會應當執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依法進行會計核算,建立健全內部會計監督制度,保證會計資料合法、真實、准確、完整。本基金會接受稅務、會計主管部門依法實施的稅務監督和會計監督。
第四十五條 基金會配備具有專業資格的會計人員。會計不得兼任出納。會計人員調動工作或離職時,必須與接管人員辦清交接手續。
第四十六條 基金會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為業務及會計年度,每年3月31日前,理事會對下列事項進行審定:
(一)上年度業務報告及經費收支決算;
(二)本年度業務計劃及經費收支預算;
(三)財產清冊(當年度捐贈者名冊及有關資料)。
第四十七條 基金會進行年檢、換屆、更換法定代表人以及清算,應當進行財務審計。
第四十八條 基金會按照《基金會管理條例》規定,接受登記管理機關組織的年度檢查。
第四十九條 基金會通過登記管理機關的年度檢查後,將年度工作報告在登記管理機關指定的媒體上公布,接受社會公眾的查詢、監督。
第五章 終止和剩餘財產處理
第五十條 基金會有以下情形之一,應當終止:
(一)完成章程規定的宗旨的;
(二)無法按照章程規定的宗旨繼續從事公益活動的;
(三)基金會發生分立、合並的。
第五十一條 基金會終止,應在理事會表決通過後15日內,報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經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後15日內,向登記管理機關申請注銷登記。
第五十二條 基金會辦理注銷登記前,應當在登記管理機關、業務主管單位的指導下成立清算組織,完成清算工作。本基金會應當自清算結束之日起15日內,向登記管理機關辦理注銷登記;在清算期間不開展清算以外的活動。
第五十三條 基金會注銷後的剩餘財產,應當在業務主管單位和登記管理機關的監督下,由登記管理機關組織捐贈給予與本基金會性質、宗旨相同的社會公益組織,並向社會公告。
第六章 章程修改
第五十四條 本章程的修改,須經理事會表決通過後15日內,報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
經業務主管單位同意後,報登記管理機關核准。
第七章 附則
第五十五條 本章程經2008年7月8日理事會表決通過。
第五十六條 本章程的解釋權屬於理事會。
第五十七條 本章程自登記管理機關核准之日起生效。

『伍』 世界水日的水的現狀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在這個日子我們應該抽時間思考:10億人無法獲得足夠的清潔用水;每個月因飲用受污染的水而死亡的人和印度洋海嘯的死難者一樣多。盡管如此,這些人的不幸幾乎沒有得到一場自然災害所能引起的關注。
水對西方人而言是理所應得的尋常之物,而一個蘇丹人平均每天要花1/3的時間去取當日定量配給的水。一個歐洲人每天用水約135升,而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居民通常每天只有10升水可供使用。在亞洲和非洲,傳統上由婦女負責為家人汲水。她們平均要走6公里才能到達附近的河流。如果獨自沒法運足夠的水回家,孩子就來幫忙——他們把時間花在打水上,而不是上學讀書。
盡管如此,水往往不夠用,導致腹瀉和瘧疾頻發。在過去10年裡,死於腹瀉的兒童超過了二戰後所有武裝沖突中死難者的總數。例如,因為缺水,一家人在同一個盆里洗手。由最年長的男性開始洗,等輪到最小的孩子時,洗過的手比洗前還臟。而孩子就用這雙臟手吃飯。在紅十字會啟動供水工程之前,尚比亞小鎮馬查的衛生狀況就那樣惡劣:瘧疾和腹瀉在兒童中尤為流行。因為公共衛生設施不完備,當地的學校不得不關閉。許多村民在灌木叢中便溺,因為廁所不夠。尤其在雨季,污水被河水沖刷出來,就會有發生瘟疫的危險。對村中的婦女來說,每天只能給家人搞到10到20升水,生活真是可悲。河流離家很遠,她們每天能挑回來的那點水總是不夠用。
紅十字會開展了大規模援助項目:在住房附近打了水井,修繕並新建了廁所,讓村民明白衛生習慣對於健康的重要性。學校可以重新開課了。學童甚至穿上了干凈的校服。尚比亞紅十字會的志願者為這個項目出了力,健康則是推動經濟良好運行的發動機。為減輕人們的痛苦,支持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水這個課題必須更多地得到政府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的關注。國際紅十字會聯合會打算利用其在提供清潔水和創建衛生環境方面的經驗,於2005年2月24日通過了一項10年計劃,旨在到2015年前將無法得到清潔水的人數減半。
2005年3月22日世界水日的主題為「生命之源」。水,作為生命之液哺育著人類和天地間萬千生物。但進入21世紀,因為人口增長、不合理使用、污染和全球變暖,地球生命之液已經向人類亮出黃牌。民以食為天,而糧食生產離不開充足的水源。糧農組織對93個發展中國家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許多國家的用水速度已經超過了水的再生速度,從而導致水資源的日益匱乏。資源短缺給糧食安全和人類生存帶來危害。水對保證人類健康至關重要,健康狀況的改善則是實現經濟增長的重要先決條件。
世界銀行官員克勞迪婭·薩多夫指出:「水問題是一個國家在實現經濟增長方面需要優先解決的問題。」而聯合國提供的有關數據卻讓人並不樂觀:全世界有11億人得不到干凈的水,每天大約有6000名兒童死於不衛生的水和不合格的衛生及清潔條件所引起的疾病,這相當於每天有20架大型客機墜毀。發展中國家中,不衛生的水和不清潔的環境成為人們患病的主要原因。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言人說:「全世界半數的學校缺乏安全的飲用水和清潔的廁所等最基本的衛生條件。」水資源不僅僅是一個環境和經濟問題,同時也是社會和政治問題。由於生命之液枯竭,全球的「環境難民」數量不斷增加。自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全世界有3/4的農民和1/5的城市人口全年得不到足夠的生活淡水,因水而被迫背井離鄉的人已超過因戰亂出逃的難民。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與鄰國分享河流和湖泊水系的國家裡,由於水資源供應不足和分配不均,一些地區已經出現緊張形勢。水資源之爭已成為地區或全球性沖突的潛在根源和戰爭爆發的導火索。解決水資源缺乏的問題,是一場全球性的運動。尋找新水源、重新分配水資源、提高人們節水意識、開發循環利用新技術、增強國際合作等等至關重要的工作,都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參與。而保護水資源和整個環境保護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警告說,全球變暖正在導致喜馬拉雅冰川迅速後退,令數以億計的依靠冰川融水的中國、印度和尼泊爾人面臨水短缺的威脅。令人欣喜的是,全世界已經就拯救生命之液達成了共識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國際水協與北京清水同盟等機構在北京發表清水宣言:「珍惜水資源,讓她更清漣。」
拯救地球生命之液,時不我待。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珍貴資源。地球上雖然「三分陸地七分水」,水資源總量達14億立方公里,但海洋鹹水佔97.2%,淡水僅佔2.8%,儲量僅3.7億億立方米,其中絕大部分蘊藏在南極冰原和北極冰山中,人類生產和生活能利用的地表淡水僅為105萬億立方米。90年代以來,世界淡水資源日漸短缺,污染日益嚴重,水、旱災害愈演愈烈,使地球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遭到破壞,並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地球上水的總儲量為138.6億立方米,其中淡水只佔0.9%;而對人類生活最密切的湖泊,河流和淺層地下的淡水僅占淡水總儲量的0.02%.
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人類對水的需求增長越來越快,許多國家陷入缺水困境,經濟發展也受到制約。然而,水資源開發的多部門性,各部門在水資源開發與管理方面政出多門,阻礙了水資源的綜合利用,使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
另一方面,人們並未普遍認識到人類活動對水資源破壞的嚴重程度。為推動對水資源進行綜合性統籌規劃和管理,加強水資源的保護,解決日益嚴重的水問題,不僅要有技術上的措施,而且必須要注重社會宣傳教育。除了在政策、法律,管理體制方面加強對水資源管理外,還要開展宣傳教育以提高公眾的節水意識。正是出於上述原因,聯合國第47屆大會根據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21世紀議程》第十八章《保護淡水資源質量和供應:水資源開發,管理和利用綜合性辦法》中所提出的建議,確定了旨在使全世界都來關心並解決水資源問題的「世界水日」決議。人們必須清醒認識到,水危機很可能會比糧食危機或石油危機更早到來。
北美4100萬人每天喝「葯水」
北美有豐富的淡水資源(佔全世界淡水資源的大約13%),但有時還是感到有水資源不足的壓力。作為加拿大大草原主要水源的冰川和積雪地正在萎縮。某些城市也存在供水緊張、飲用水存在安全隱患的問題。
據一項水調查發現,美國有4100萬人的飲用水中含有多種葯物成分,包括抗生素、抗痙攣葯物、鎮靜劑等。盡管飲用水中葯物含量甚微,不會即刻損害健康,但科學家擔心,通過飲水長期攝入這些葯物可能會危害健康。
南美擁有全球1/4水資源
南美洲擁有全球四分之一的水資源,而南美大陸的人口僅佔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但南美森林面積一直在縮小,水資源因此受到嚴重威脅,加上南美經濟的發展也增加了用水量,所以,在保護水源方面,南美絕對沒到高枕無憂的地步。
歐洲1億人缺乏安全飲用水
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日前發表公報說,歐洲仍有一億多人缺乏安全飲用水,歐洲及全球其他地區必須對水問題予以高度重視。
非洲1/3人口缺乏飲用水
由於受到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非洲的河流面臨著極大的威脅,這將導致四分之一的非洲大陸會在本世紀末處於嚴重的缺水狀態。該報告發現非洲大陸的河道對降雨量的變化高度敏感。在非洲西部,即使是少量的降水量下降都將致使河流減少80%的流量,這一切會導致科學家們稱做的「水難民」情況的發生。
非洲三分之一人口缺乏飲用水,而有近半數的非洲人因飲用不潔凈水而染病。而水資源問題也很可能會成為一些非洲國家之間發生紛爭或沖突的導火索。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世界其他地區的很多鄉下婦女和女孩每天必須走數公里,才能找到水源。因為這種體力勞動,這些婦女和孩子根本沒有機會接受教育,整日為家庭和生計奔忙。
大洋洲提出響亮口號「環境是合法用水戶」
即便在地廣人稀的澳大利亞,水也是一種稀缺的資源。澳大利亞2002年經歷了百年一遇的乾旱,此後旱情有所緩解,但從2006年開始,乾旱再次光顧。受到旱災影響最嚴重的是默累-達令盆地。
由頂尖研究人員對澳大利亞氣候變化的分析表明,降雨減少很可能與全球變暖有關。為確保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政府採取措施,建立水分配與水權綜合管理體系,並明確提出一句響亮口號:「環境是合法用水戶」。
亞洲恆河被列入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列
水污染、洪災和旱災已成為南亞面臨的三大與水有關的「災害」。印度的生活用水質量在全球被評估的122個國家中排名倒數第三,每天有200多萬噸工業廢水直接排入河流。當地居民飲用和在烹飪時使用受污染的地下水已經導致了許多健康問題。水污染嚴重影響老百姓的健康。流經印度北方的主要河流——恆河已被列入世界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列。
據路透社報道,以色列的滴灌節水技術如今再獲突破,實現利用紫外線凈化水和利用細菌處理有機污水。以色列60%國土面積被列為乾旱地區,境內所有水資源均歸國家所有。伊拉克戰爭爆發五年後的今天,伊拉克有數百萬人缺乏干凈的飲用水。
我國的「水」存在兩大主要問題:一是水資源短缺,二是水污染嚴重。有資料顯示,我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僅為900立方米,並且分布極不均衡。20世紀末,全國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問題,其中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達110個,全國城市缺水總量為60億立方米。
據監測,全國廢污水排放量由1980年的315億噸增加到2002年的631億噸。多數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污染,並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日趨嚴重的水污染不僅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功能,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而且還嚴重威脅到城市居民的飲水安全和健康。
為緩解嚴峻的水形勢:一是節水優先。這主要體現在控制需求,創建節水型社會。在國家發展過程中,選擇適當的發展項目,建立「有多少水辦多少事」的理念,杜絕水資源浪費。同時需要採用良好的管理和技術手段,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積極發展節水的工業、農業技術,大力推廣應用節水器具,發現並杜絕水的漏泄,包括用水器具及輸水管網中的漏泄。 二是治污為本。這要求我國的水污染防治戰略應盡快實行調整,從末端治理轉向源頭控制和全過程式控制制。錢易認為,我國還有大量的工業企業仍然是粗放型的生產模式,工業廢水處理並不理想,即便實現了達標排放,還是有大量的污染物排入了江河湖泊中,污染程度已經超過了河流湖泊自身的環境容量。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廢水的排放量還要增長,污染物也會隨著增加。如果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實行污染物排放的源頭控制和全過程式控制制,污染物排放會有較大幅度的削減,工業生產也可以做到增產不增污。三是多渠道開源。這主要指開發非傳統水資源。錢易指出,為了提高供水能力,過去主要著眼於傳統水資源的開發即當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開發,當發現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和地表水逐漸枯竭後又想到遠距離調水。遠距離調水除了需要十分昂貴的基建投資和運行費用外,還有施工、管理等各方面的困難,同時生態影響是來人們關心的又一重要問題。
世界各國紛紛轉向非傳統水資源的開發。非傳統水資源包括:雨水、再生的污廢水、海水、空中水資源。 據介紹,目前我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只有60%,城市廢水利用幾乎沒有。而以色列的城市廢水利用達到90%,美國的洛杉磯也是利用處理過的城市廢水澆灌綠地。城市廢水的再利用不僅減少了污染,還可以緩解水資源緊張的矛盾。
另外,隨著技術進步,海水淡化成本趨低,並且海水可以直接用作工業冷卻用水和沖洗用水。香港很多公用衛生場所的沖洗就是採用海水。中國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自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頒布起,就確定每年的7月1~7日為「中國水周」。考慮到世界水日與中國水周的主旨和內容基本相同,從1994年開始,把的時間改為每年的3月22~28日,進一步提高全社會關心水、愛惜水、保護水和水憂患意識,促進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
每年未有效利用灌溉用水=數條黃河
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和水情。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僅為2100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8%。缺水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制約。據統計,我國每年缺水500多億立方米,600多個城市中有400多個「喊渴」。
據了解,北方地區缺水原因可概括為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南方地區缺水主要是季節性乾旱,污染加劇;西南地區缺水因為水低田高、用水困難。同時,人為因素不可小視,我國水資源開發利用方式比較粗放,單方水GDP產出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全國每年農業灌溉取用水量中,未有效利用的水量相當於幾條黃河。當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城市化高速發展階段,城市生活用水需求呈剛性增長趨勢,水質惡化尚未根本控制,按現有用水水平粗略推算,到2030年我國將逼近水資源可利用量的最大值。
嚴格管水,刻不容緩。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確立並落實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2012年,國務院發布關於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進行全面部署。
陳明忠表示,今後將加快水利設施建設,建立和完善水資源監控系統,將「三條紅線」指標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對執行不力的地方追究責任。同時,將對大中型灌區、高用水工業企業、生活服務業用水單位等進行重點監控,開展入河排污口審批等專項檢查,完善水價形成機制,將節水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和生產生活全過程。
1992年12月22日,聯合國大會的47/193號決議設立了世界水日。在2003年12月23日的58/217號決議中,大會宣布從2005年3月22日的世界水日開始,2005年至2015年為「生命之水」國際行動十年。
2006年世界水日的主題是「水與文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日前公布《世界水資源開發報告》,面對全球水資源開發問題,敲響九聲警鍾。
第一聲警鍾:水資源管理、制度建設、基礎設施建設不足
由於管理不善、資源匱乏、環境變化及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全球約有1/5人無法獲得安全的飲用水。
第二聲警鍾:水質差導致生活貧困
2002年,全球約有310萬人死於腹瀉和瘧疾,其中近90%是不滿5歲的兒童。
第三聲警鍾:大部分地區水質下降
淡水物種和生態系統多樣性迅速衰退,退化速度快於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
第四聲警鍾:90%災害與水有關
許多自然災害都是土地使用不當造成的惡果。日益嚴重的東非旱災就是一個沉痛的實例。
第五聲警鍾:農業用水供需緊張
這部分用水已經佔到全球人類淡水消耗的近70%。
第六聲警鍾:城市用水緊張
2030年,城鎮人口比例會增加到近2/3,從而造成城市用水需求激增。
第七聲警鍾:水力資源開發不足
發展中國家有20多億人得不到可靠能源,而水是創造能源重要資源。
第八聲警鍾:水資源浪費嚴重
世界許多地方有多達30%到40%甚至更多的水被白白浪費掉了。
第九聲警鍾:對水資源的投入滯後
用於水務部門的官方發展援助平均每年約為30億美元,世界銀行等金融機構還會提供15億美元非減讓性貸款,但只有12%的資金用在了最需要幫助的人身上,用於制定水資源政策、規劃和方案的援助資金僅佔10%。

『陸』 保護水資源的手抄報(圖)

地球在哭泣
很久很久以前,地球是一個充滿生機的星球,許多星球都非常羨慕地球,他們羨慕地球的美麗,羨慕地球上有許多生命,羨慕地球上的一切。
但是現在,情況完全變了樣,地球媽媽的懷抱里,地球媽媽發現小河被人們污染了,小河在哭泣;樹木被人們砍伐了,人們還在捕殺大量動物,許多動物都沒有了自己溫馨的家,樹木和動物都在哭泣------
雖然地球過去很美麗,但是過去畢竟是過去,現在地球並不像過去那樣美麗了,地球媽媽發現小河和樹木等生命都在哭泣,地球媽媽也哭了起來,的確,地球已經不像過去那樣美麗了。現在,只有我們齊心協力,使我們的地球不再哭泣,這樣,才能使地球恢復以前的美麗。

不再破壞綠色
我們怎樣保護地球呢?首先要自己不再破壞綠色,我們要做到時時刻刻都注意保護綠色,把每一塊綠地都當作自己的家園來對待。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注意,如果看到別人在破壞綠色,也應該及時勸阻,若他(她)[他(她)們]不聽從,不改正,應該及時報告當地環保部門。
另外,如果自己破壞了綠色,而這塊綠地是屬於個人的,那應該向主人賠禮道歉,並進行賠償;若你暫時找不到這塊綠地的主人(或這塊綠地沒有主人),你應該進行補償。至於怎樣進行補償,您可以參考另外幾個關於綠色的欄目。

植樹造林,美化環境
植樹造林,維護生態平衡,這對保護地球來說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植樹造林,能夠美化環境。當我們居住的小區周圍樹木成蔭,每到春天,百花齊放,一片綠色,花香鳥鳴,生機勃勃,那該多美。在炎熱的夏天,走在樹蔭下,不僅能擋住火辣辣的太陽光,還能免遭強烈的紫外線的輻射。植樹造林還能防止水土流失和沙漠的漫延。
朋友們,讓我們手拉手,來共同創造一個綠色的地球吧!綠色的地球要我們用自己的雙手來創造!

維持生態平衡
保護地球,維護生態平衡是一個重要的環節。隨著我國現代化步伐的加快,生態環境總體在惡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遠遠趕不上破壞速度,生態赤字逐漸擴大,主要表現為:
1. 水土流失嚴重。據1992年衛星遙感測算,我國水土流失面積為179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18%。
2.沙漠化迅速發展。近25共喪失土地3.9萬平方公里。目前約有5900萬畝農田,7400萬畝草場,2000多公里鐵路以及許多城鎮、工礦、鄉村受到沙漠化威脅。
3.草原退化加劇。全國草原退化面積達10億畝,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萬畝的退化速度在擴大。
4.森林資源銳減。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昔日鬱郁蔥蔥的林海已一去不復返。
5.生物物種加速滅絕。近30多年來的資料表明,白鰭豚、野象、熊貓、東北虎等珍貴野生動物分布區顯著縮小,種群數量銳減。
6.大氣污染嚴重。近年來,被稱為「空中死神」的酸雨不斷蔓延,不僅影響中國大陸,而且也影響港澳和鄰近國家。
為了維護生態平衡,必須大力倡導全民植樹工造林,綠化家園。同時,依法保護野生動物,為野生動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加強環境監測,減少大氣污染。只有這樣才能維持生態平衡。

小笑話
學生:老師,地球被污染了。
老師:你胡說什麼呀!
學生:地球儀上全是灰。
(地球儀上的灰可以被擦去,可如果地球被污染了就沒辦法了)

保護地球的名言警句
熱帶雨林——地球的肺
人類的最後一滴水,將是環境破壞後悔恨的淚。
保護環境,人人有則
人人為環保、環保為人人
人人關心環境質量 人人參與環境保護
珍惜資源 永續利用
保護環境光榮 污染環境可恥
依靠科技進步 促進環境保護
提高環境意識 保護美好家園
合理利用資源 保護生態平衡 促進經濟持續發展
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
保護環境山河美 持續發展事業興
別讓可愛的生靈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消失
發展經濟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環境保護是一項基本國策
建設項目必須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合理利用自然資源 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尊崇自然、敬畏生命
尊天重地、敬天愛人
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
環境保護,人人有責。
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們的海洋"。
保護藍天碧水。
建設美麗的邊疆,愛護我們的家園。
環境保護從我身邊做起。
保護環境,造福人民。
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保護水環境,節約水資源。
樹立大環境意識,保護生態環境。
欣賞荒野、回歸自然
青山清我目、流水靜我耳
山中何所有?岑上多白雲
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
自然不可改良、生活可以選擇 選擇綠色生活、健康適度消費
只有一個地球、人類應該同舟共濟
人類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地球能滿足人類的需要、但滿足不了人類的貪婪
幸福生活不只在於豐衣足食,也在於碧水藍天。
追求綠色時尚、走向綠色文明

100種保護地球的方法
地球受到破壞,我們為了自己和其他人的將來幸福,可以做什麽?以下是一些日常生活的綠色策略,建議您細細思量,逐步嘗試實行!
善行由家裡開始
打掃清潔家居,減少使用化學清潔劑或殺蟲劑
用檸檬及炭等消除異味,代替化學空氣清新劑
食具不大油膩時用暖水清洗,減少使用洗潔精
室內外多種植物可使周圍陰涼,減少開風扇、冷氣
時常留意保養電器 (特別是冷氣機),減少耗電
選用效能好的電器用品 (參考消委會的介紹)
非必需的電器 (電動牙刷等)可以少買
若不是太熱時,用電風扇代替冷氣較省電
冰箱放在陰涼角落可省電,開門取物後盡快關上
冰箱不貯存太多食物,這樣省電又減少中毒危險
使用日光燈及省電燈炮較省電,更可多利用天然光
離開房間時關掉電燈和冷氣機
冷天多穿衣服,必要時才開暖爐
儲積一機的衣物才開洗衣機,既省水、省電又省工夫
多用淋浴少用浴缸,可省下許多水
多用快鍋或悶燒鍋煮食,既省燃料又省時間,更保存營養
多用蒸、煮、炒的方法煮食,可節省燃料
廚房裡用餐布一樣衛生,不必用大量的紙巾
煮食時份量不必過多,以免浪費
盡量用密封盒或瓶裝食物,減少消耗保潔膜
采買用可回收材質包裝的商品,少買其他包裝
不買象牙筷子或其他稀有動物的產品
葯物及殘餘食物不要沖入廁所,應包好放垃圾箱
選購白色衛生紙,可以減少顏料污染,用草紙更好
用電胡刀,不用刀片剃,減少浪費金屬資源
多用自然物料傢俱,少用塑膠及人造纖維
必要時才換傢俱,選購耐用又款式不會過時的一類
採用「二手」傢俱,減少不必要的購買
採用乳膠漆少用磁漆,因為水溶性油漆污染較少
不要取電話簿,減少消耗紙張
適當飲食多福多壽
多在家裡進餐,少上館子,可減少浪費及污染
多自製飲料食品,有益健康又省錢,更保護環境
食物添加物往往對人及環境都有害,避之則吉
多吃蔬果少吃肉,個人健康有助利,地球更減少破壞
快速及空運來的食品都耗用大量能源,污染環境
高度加工的食品對人無益,更浪費資源兼污染
即溶飲料及即食食品浪費資源,污染環境
吃燕窩、魚翅、鮑魚、穿山甲等野味,殘害生靈又破壞自然生態
盡量用散裝茶葉,少泡茶包,節省資源,減少污染
盡可能買有機蔬果,減少化肥及農葯,害人害地球
試試自己種植蔬果,既有益身心又有滿足收獲
多選購本地及鄰近地區產品,減少運輸能源及污染
多光顧傳統市場,可以減少過份包裝及加工食品
郊遊及遠足自備水壺,少買包裝飲料
高度浪費資源 (例如用發泡膠盒)的餐飲店少光顧
盡可能 母乳,必要時才用嬰兒奶粉及嬰兒食品
衣著順應自然
多選自然纖維 (棉、羊毛、麻等)衣物,少買人造纖維
適量地添置衣物,買得太多會浪費資源
建立個人衣著風格,不必為了流行多買時裝
多穿不用燙仍然得體的衣服,例如T恤,可以省電
可把舊衣服改裝翻新,既省錢又省資源
多穿二手衣服,例如哥哥姊姊傳給弟妹
乾洗衣服耗用化學物質污染環境,可免則免
不買皮草以免危害野生生物,養動物做皮草會浪費資源
行得其法減少污染
多用公共交通工具,必要時才乘計程車
盡量不買不用私家車,如要使用的話應妥為保養
汽車採用不含鉛汽油,用省油的方法開車
可能的話多走樓梯,少乘電梯
把工作地點綠化
有毒的文具 (例如麥克筆、修正液)盡量少用
節省用紙,必要時才影印或電腦列印
安排把廢紙回收再生,交給回收商
自動販賣機浪費又污染,盡量自己沖制飲料
自備簡便茶杯餐具,減少免洗餐具等的使用
如果大廈「患了病」,快投訴住戶委員會要求改善
在學校推行生態教育
多舉辦綠色展覽、講座、比賽、幻燈欣賞會
在校內及社區舉行污染調查,設法控制
爭取小食部多售對環境及健康都有益的飲食
必要時才影印筆記,減少耗用紙張
生活習慣擁護地球
多做戶外活動,少逛商場,少到空調室內運動場
多做不會污染的運動,例如太極、氣功、慢跑、健行
自己設計玩具,既益智、省錢、又有滿足感
自製禮物或賀卡,既有心思、省錢、又省資源
實行垃圾分類,送廢紙、鋁罐、鐵罐、塑膠罐等去再生
習慣每張紙寫兩面才丟掉,把舊信封再用
多用再生紙及其他可循環再生的物質
較稀有品種的寵物不要養,以免令它們加速絕種
寵物罐頭及糞便用沙既浪費資源又花錢,可以少買
凡是「用過即丟」的物品都盡量少用,減少浪費污染
盡量買可以「回收」的商品,減少浪費資源
噴霧劑破壞臭氧層,盡量用其他代用品
盡量多用尿布,少用嬰兒紙尿片,減少垃圾
盡量用蓄電池或可充電電池,少用普通電池
舊電池放進垃圾資源回收,切勿丟在郊外、海里、街上
習慣隨身帶手帕,少用紙巾,減少樹木砍伐
盡量用太陽能的用品,例如太陽能計算機
商店購物拒絕不必要的塑膠袋,並把塑膠袋多次使用
用盆栽代替切花作禮物,因為生產切花浪費又污染
不抽煙,勸使他人不在人前吸煙,檢舉非法吸煙
如果要裝飾聖誕樹,不買真樹,珍惜林木
把垃圾郵件退回,附上字句請以後勿再寄來
一起行動改變社會
多買綠色書刊,多收聽收看綠色電台電視節目
要求各類圖書館多收藏綠色書刊及資料
留意本區污染事件,隨時投訴揭發
多公開發表支持環境的意見,例如打電話給電台
向污染的機構抗議,用罷買等方法施壓
支持及表揚有綠色環境傾向的公司、報刊、機構
游說本區議員及向政府施壓,改善地區環境
投票支持有綠色傾向的議員,讓他們代表自己辦事
及加入綠色組織,多捐款及支持活勤
組織自己本區單位 (學校、社區、教會等)的綠色小組
您已經做到幾項了,請持續努力!
〈資料提供: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柒』 世界水日手抄報的主題

標題:
世界水日
內容」(可以節選):
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英語:World Day for Water,或World Water Day)。
世界水日簡介
「世界水日」是人類在20世紀末確定的又一個節日。為滿足人們日常生活、商業和農業對水資源的需求,聯合國長期以來致力於解決因水資源需求上升而引起的全球性水危機。1977年召開的「聯合國水事會議」,向全世界發出嚴重警告:水不久將成為一個深刻的社會危機,繼石油危機之後的下一個危機便是水。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屆聯合國大會作出決議,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
水日的來歷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為了緩解世界范圍內的水資源供需矛盾,根據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21世紀議程》第18章有關水資源保護、開發、管理的原則,第47屆聯合國大會於1993年1月18日通過193號決議,確定自1993年起,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以推動對水資源進行綜合性統籌規劃和管理,加強水資源保護,解決日益嚴重的水問題。決議提請各國政府根據自己的國情,在這一天開展一些具體的宣傳教育活動,以提高公眾的認識[1]
世界水日的宗旨:

一、應對與飲用水供應有關的問題
二、增進公眾對保護水資源和飲用水供應的重要性的認識
三、通過組織世界水日活動加強各國政府、國際組織、非政府機構和私營部門的參與和合作
[編輯本段]世界水日由來
水是一切生命賴以生存,社會經濟發展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自然資源和環境要素。但是,現代社會的人口增長、工農業生產活動和城市化的急劇發展,對有限的水資源及水環境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在全球范圍內,水質的污染、需水量的迅速增加以及部門間競爭性開發所導致的不合理利用,使水資源進一步短缺,水環境愈加惡化,嚴重地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威脅著人類的福祉。
為了喚起公眾的水意識,建立一種更為全面的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體制和相應的運行機制,1993年1月18日,第47屆聯合國大會根據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制定的《21世紀行動議程》中提出的建議,通過了第193號決議,確定自1993年起,將每年的3月22日定為「世界水日」,以推動對水資源進行綜合性統籌規劃和管理,加強水資源保護,解決日益嚴峻的缺水問題。同時,通過開展廣泛的宣傳教育活動,增強公眾對開發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大會回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二十一世紀議程》第十八章的有關條款;考慮到雖然一切社會和經濟活動都極大地依賴於淡水的供應量和質量,但人們並未普遍認識到水資源開發對提高經濟生產力、改善社會福利所起的作用;還考慮到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許多國家將很快陷入缺水的困境,經濟發展將受到限制;進一步考慮到推動水的保護和持續性管理需要地方一級、全國一級、地區間、國際間的公眾意識。
1.根據《二十一世紀議程》第十八章所提出的建議,從1993年開始,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
2.請各國根據各自的國情,在這一天就水資源保護與開發和實施《二十一世紀議程》所提出的建議,開展一些具體的活動,如出版、散發宣傳品、舉行會議、圓桌會議、研討會、展覽會等,以提高公眾意識。
3.請秘書長就聯合國秘書處盡目前條件之可能,且在不影響現行活動的情況下,以任何方式與方法幫助各國組織"世界水日"活動,提出建議,集中在一個與水資源保護有關的特定主題,做出必要的部署,並保證活動的成功。
4.建議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在執行其任務時把實施《二十一世紀議程》第十八章放在優先地位。
1996年,由水問題專家學者和相關國際機構組成的世界水理事會成立,並且決定在世界水日前後每隔3年舉行一次大型國際會議,這就是世界水論壇會議。
世界水日確立背景
「世界水日」的確立,是有背景的:一切社會和經濟活動都極大地依賴淡水的供應量和質量,但人們並未普遍認識到水資源開發對提高經濟生產力、改善社會福利所起的作用;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許多國家將陷入缺水的困境,經濟發展將受到限制;推動水的保護和持續性管理需要地方一級、全國一級、地區間、國際間的公眾意識。
世界水日主題
1994年:關心水資源人人有責(caring for our water resources is everyone's business)
1995年:婦女和水(women and water)
1996年:為乾渴的城市供水(water for thirsty cities)
1997年:水的短缺(water scarce)
1998年:地下水--看不見的資源(ground water -- invisible resource)
1999年:我們(人類)永遠生活在缺水狀態之中(everyone lives downstream)
2000年:衛生用水(water and health)
2001年:21世紀的水(water for the 21st century)
2002年:水與發展(water for development)
2003年:水——人類的未來(water for the future)
2004年:水與災害(water and disasters)
2005年:生命之水(water for life)
2006年:水與文化(water and culture)
2007年:應對水短缺(coping with water scarcity)
2008年:涉水衛生(water sanitation)
2009年:跨界水――共享的水、共享的機遇
(Transboundary water - the water-sharing, sharing opportunities)
[編輯本段]中國水周主題
1996年:依法治水,科學管水,強化節水
1997年:水與發展
1998年:依法治水——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1999年:江河治理是防洪之本
2000年:加強節約和保護,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保護
2001年:建設節水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
2002年: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003年:依法治水,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2004年:人水和諧
2005年:保障飲水安全,維護生命健康
2006年:轉變用水觀念,創新發展模式
2007年:水利發展與和諧社會
2008年:發展水利,改善民生
2009年:落實科學發展觀,節約保護水資源
水的性質
水(H2O)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無機物,在常溫常壓下為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在自然界,純水是非常罕見的,水通常多是酸、鹼、鹽等物質的溶液,習慣上仍然把這種水溶液稱為水。純水可以用鉑或石英器皿經過幾次蒸餾取得,當然,這也是相對意義上純水,不可能絕對沒有雜質。水是一種可以在液態、氣態和固態之間轉化的物質。固態的水稱為冰;氣態叫水蒸氣。水汽溫度高於374.2℃時,氣態水便不能通過加壓轉化為液態水。
分子結構: 水分子是V形分子、極性分子。
在20℃時,水的熱導率為0.006 J/s?cm?K,冰的熱導率為0.023 J/s?cm?K,在雪的密度為0.1×103 kg/m3時,雪的熱導率為0.00029 J/s?cm?K。水的密度在3.98℃時最大,為1×10^3kg/m3,溫度高於3.98℃時,水的密度隨溫度升高而減小 ,在0~3.98℃時,水不服從熱脹冷縮的規律,密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加。水在0℃時,密度為0.99987×10^3kg/m3,冰在0℃時,密度為0.9167×10^3kg/m3。因此冰可以浮在水面上。
水的熱穩定性很強,水蒸氣加熱到2000K以上,也只有極少量離解為氫和氧,但蒸餾水在通直流電的條件下會離解為氫氣和氧氣。具有很大的內聚力和表面張力,除汞以外,水的表面張力最大,並能產生較明顯的毛細現象和吸附現象。純水沒有導電能力,普通的水含有少量電解質而有導電能力。
水本身也是良好的溶劑,大部分無機化合物可溶於水。
在-213.16℃,水分子會表現出現厭水性。
物理性質:
摩爾質量:18.0153g/mol
密度:水0.998g/cm3(20度) 冰0.92g/cm3
熔點:0度273.15k
沸點:100攝氏度373.15k(1標准大氣壓下)
比熱:4.184J/(g.K)
世界水日相關
為了緩解世界范圍內的水資源供需矛盾,根據聯合國《21世紀議程》第18章有關水資源保護、開發、管理的原則,1993年1月18日,聯合國第17次大會通過了193號決議,決定從1993年開始,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決議提請各國政府根據自己的國情,在這一天開展一些具體的宣傳活動,以提高公眾意識。
我國國家建設部也決定每年6月份的第二周作為全國城市節約用水宣傳周,目的是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和國務院關於《城市節約用水管理規定》,從而增強人們計劃用水,節約用水的觀念。
說起來,地球的儲水量是很豐富的,共有14.5億立方千米之多。但是其中海水卻佔了97.2%,陸地淡水僅佔2.8%,面與人類生活最密切的江河、淡水湖和淺層地下水等淡水,又僅占淡水儲量的0.34%。更令人擔憂的是,這數量極有限的淡水,正越來越多地受到污染。據科學界估計,全世界有半數以上的國家和地區缺乏飲用水,特別是經濟欠發達的第三世界國家,目前已有70%,即17億人喝不上清潔水,世界已有將近80%人口受到水荒的威脅。我國人均淡水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屬於缺水國家。,全國已有300多個城市缺水,已有29%的人正在飲用不良水,其中已有7000萬人正在飲用高氟水。每年因缺水而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00多億元,因水污染而造成的經濟損失更達400多億元。
以上數據充分說明:水資源短缺成了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課題。前不久,聯合國的人類環境和世界水會議已發出警告:人類在石油危機之後,下一個危機就是水。因此,保護和更有效合理利用水資源,是世界各國政府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從環境角度來說,最完善的措施是攔水和調水。改變水資源的時空分布,充分利用水資源。同時注重節約用水,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工業方面提倡節水產業、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加強廢水處理;農業方面應採用先進的灌溉方式(噴灌、滴灌)等。水是生命的基礎,它不僅關繫到人類生活的質量,還影響到人類「水法宣傳周」和「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
「水法宣傳周」,3月22日至28日。
開發利用水資源和防治水害,關繫到國脈民運,必須依法治水、管水和用水。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的頒布,標志著中國開發利用水資源和防治水害走上了法制軌道。目前除了已頒布的《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和《取水許可制度實施辦法》、《河道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外,各地也先後頒布了大量的地方性法規,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建立起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比較科學、配套的水法規體系。
為克服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增強全民的水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自覺地運用法律手段規范各種水事活動,中國水利部從1989年開始,每年7月1日至7日為「水法宣傳周」。自1993年「世界水日」誕生後,從1994年起,水利部決定「水法宣傳周」從每年的「世界水日」即3月22日開始,至3月28日為止。
「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5月15日所在的那一周
為了提高城市居民節水意識,從1992年開始,每年5月15日所在的那一周為「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通過該活動,有助於提高社會對節水工作重要現實意義和長遠戰略意義的認識;有助於增加投入開發推廣應用節水的新工藝、新技術、新器具;有助於提高城市用水的綜合利用水平。
水,不僅僅是H2O
一、古代和現代人對水的不同定義
人類很早就知道水、利用水,水無色、無味、無嗅、透明,是自然界中最常見的液體。古代哲學家們認為,水是萬物之源,萬物皆復歸於水,所以一直把水、火、氣、土當作四個基本元素,由它們構成世界上一切物體。
直到1784年英國科學家卡文迪許用實驗才證明水不是元素,是由兩種氣體化合而成的產物。1809年,法國化學家蓋呂薩克測定,1體積氧和2體積氫化合,生成2體積水蒸氣。後來的科學家便定出了水的分子式:H2O。
從這個角度來說,天下所有的水都一樣。但在中國人眼中,水和水絕對是不一樣的。唐代陸羽在其所著的《茶經》中,將水界定為三個等級,「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相傳他曾著《水品》(或《泉品》),品評天下名泉名水,將宜煎茶的水按水質好壞分為二十等。而另一個愛評泉的人,清代乾隆皇帝,甚至曾鬧出評出兩個天下第一泉的逸聞來。
在中國人眼中:水,不僅僅是H2O,水天生是分三六九等的。
二、英國科學家E.Hamilton研究小組的發現。
在我國古代,有一句俗語深入人心,那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國人相信:水的好壞對人體十分重要。什麼樣的水養成什麼樣的人,水好的地方也容易出美女。而現代自然科學為古人的這種樸素結論找到了科學依據。
英國科學家E.Hamilton研究小組研究發現:人體血液中60多種化學元素,與地殼化學元素的含量、分布規律是一致的。二者之間的相關性很密切,即人體和地殼物質保持著一種相對的平衡狀況,所以人體能夠適應外界的環境,能在地球上正常地生活。
而飲水是提供人體必須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重要途徑之一,這些元素在天然水中的比例與在人體中的構成比例基本相同,容易被人體吸收。如果這些礦物質少到不能滿足人體生理的需要,或者多到超過人體所能吸收與排泄的限度時,也就是人體與環境中的水源、食物與空氣間某些礦物相互交換的動態平衡遭到破壞時,人體就不能適應這種外界環境,就會發生某些疾病。
三、兩個流行說法:為什麼不需要水中礦物質
有一種說法是,我們主要從日常飲食中獲得大部分的礦物質,而現代人普遍營養過剩,因此並不需要斤斤計較於水中的那點礦物質。另一種說法是,我們承認原生水中的天然礦物質對人體是好的,但那是因為以前的水無工業污染,比較干凈。所以兩害相權取其輕,不如喝衛生無污染但沒有礦物質的純凈水了。
正因為這種觀念,令1994年開始在國內興起的純凈水(或稱超純水、蒸餾水),在我國飲用水市場上占據了霸主地位。中國內地上萬家企業大量使用反滲透法技術生產純凈水。它們大多以城市自來水為水源,在生產過程中清除水中雜質的同時,也過濾掉了水中人體必需的礦物元素。
但更多的科學家和權威機構並不認同這些觀點。2000年7月,新華社專電報道「專家提醒」:不宜將「純凈水」作為通常飲用水大量地長期飲用,嬰幼兒及少年兒童尤應慎重。而中國消費者協會在2003年3月也發布同樣的消費提示:人體大多適宜喝弱鹼性水,老人與小孩子不宜長期喝純凈水。
四、被人們忽略了的水作用
要知道水中礦物質的作用,我們先要明白水的真正作用。從分子生物學、營養學研究進展來看,水不但起解渴、載體的作用,而且直接參與生物物質代謝、能量代謝和遺傳信息傳遞等作用。由此,水中礦物質對生物體不僅是補充必需的營養,而且對維持水正常構架起著主要作用。
水生理學專家明確指出,純凈水在失去礦物元素以後,它的水結構和功能也發生了異變和退化。水分子過分串聯,變成線團化結構,不易通過細胞膜被人體吸收。但更不理想的是,這種超純水因為不含任何礦物質,就有較強的溶解能力,導致人體細胞內的生命動力元素逆向滲透,向體外流失。
五、水中礦物質和人體pH值的密切關系
水中的礦物質,除了為人體補充營養的作用,同時維持體液滲透壓、保持水平衡的作用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維持體液中和性,保持酸鹼平衡。
在生命長期的進化過程中,人體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呈微鹼性的內環境。正常人血液pH值(酸鹼度)應在7.35-7.45左右。人的細胞活動必需在這個環境中進行。也就是說,人體內環境的酸鹼性受到精確調節,人體液中主要正負離子的當量總濃度相等,從而維持體液中和性,處於偏弱鹼狀態。反之,用美國醫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雷翁教授來說,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
純凈水的技術工藝,是將水中的鈣、鈉、鉀、鎂等礦物質陽離子和重金屬等有害物質一起聚集至陰極分離析出,而分解的氧、硫酸、硫黃等酸元素則保留在水中,因而增加氫離子(H )的濃度成為酸性水。
同樣,以純凈水為基礎、在純凈水中人工添加含氯化鉀、硫酸鎂等人工礦化液的礦物質水,也難以滿足維持人體弱鹼性的功能。反而可能因為這些偏酸性的人工礦化液在水中分解產生大量氯離子和硫酸根離子,而使得酸度更低。
六、我們該喝什麼水
水專家呼籲:我們應當飲用沒有污染的水、沒有退化的水、符合人體生理需要的水。
他們強調:一定要分清「飲料水」和「飲用水」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飲料水偏於商品經濟效益,消費者主要滿足臨時解渴,不是每天的必需品。而飲用水是民用必需品,每天必須喝。作為飲用水,聯合國衛生組織有嚴格的含義,即人從出生到70歲,平均每天飲用1~3kg不會出任何問題。
要滿足這樣的要求,水源是至關重要的。百萬年以來,人體和大自然中天然存在的淡水水源,形成了和諧的依賴關系。這是經科技加工出來的、純而又純、遠離自然屬性的水無法比擬的。因此,世界上著名的飲用水品牌,從依雲到富維克,到國內的知名品牌農夫山泉,都以它的天然水源為自豪,在瓶標上都會標注其水源地。
珍惜每一滴來自天然的好水,因為它與生命和自然保持和諧一致。
全球水資源狀況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珍貴資源。地球上雖然「三分陸地七分水」,水資源總量達14億立方公里,但海洋鹹水佔97.2%,淡水僅佔2.8%,儲量僅3.7億億立方米,其中絕大部分蘊藏在南極冰原和北極冰山中,人類生產和生活能利用的地表淡水僅為105萬億立方米。
90年代以來,世界淡水資源日漸短缺,污染日益嚴重,水、旱災害愈演愈烈,使地球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遭到破壞,並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人類對水的需求增長越來越快,許多國家陷入缺水困境,經濟發展也受到制約。然而,水資源開發的多部門性,各部門在水資源開發與管理方面政出多門,阻礙了水資源的綜合利用,使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
至1994年3月,大約有10億人得不到充足的潔凈飲用水供應。在全世界范圍內,每天有6000到3.5萬名兒童因缺乏飲用水或因缺水造成的後果而死亡,其中非洲的形勢最嚴重。
另一方面,人們並未普遍認識到人類活動對水資源破壞的嚴重程度。為推動對水資源進行綜合性統籌規劃和管理,加強水資源的保護,解決日益嚴重的水問題,不僅要有技術上的措施,而且必須要注重社會宣傳教育。除了在政策、法律,管理體制方面加強對水資源管理外,還要開展宣傳教育以提高公眾的節水意識。正是出於上述原因,聯合國第47屆大會根據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21世紀議程》第十八章《保護淡水資源質量和供應:水資源開發,管理和利用綜合性辦法》中所提出的建議,確定了旨在使全世界都來關心並解決水資源問題的「世界水日」決議。人們必須清醒認識到,水危機很可能會比糧食危機或石油危機更早到來。
我國水資源狀況
我國的「水」存在兩大主要問題:一是水資源短缺,二是水污染嚴重。
有資料顯示,我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僅為900立方米,並且分布極不均衡。20世紀末,全國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問題,其中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達110個,全國城市缺水總量為60億立方米。
據監測,全國廢污水排放量由1980年的315億噸增加到2002年的631億噸。多數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污染,並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日趨嚴重的水污染不僅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功能,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而且還嚴重威脅到城市居民的飲水安全和健康。
為緩解嚴峻的水形勢:一是節水優先。這主要體現在控制需求,創建節水型社會。在國家發展過程中,選擇適當的發展項目,建立「有多少水辦多少事」的理念,杜絕水資源浪費。同時需要採用良好的管理和技術手段,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積極發展節水的工業、農業技術,大力推廣應用節水器具,發現並杜絕水的漏泄,包括用水器具及輸水管網中的漏泄。
二是治污為本。這要求我國的水污染防治戰略應盡快實行調整,從末端治理轉向源頭控制和全過程式控制制。錢易認為,我國目前還有大量的工業企業仍然是粗放型的生產模式,工業廢水處理並不理想,即便實現了達標排放,還是有大量的污染物排入了江河湖泊中,污染程度已經超過了河流湖泊自身的環境容量。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廢水的排放量還要增長,污染物也會隨著增加。如果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實行污染物排放的源頭控制和全過程式控制制,污染物排放會有較大幅度的削減,工業生產也可以做到增產不增污。
三是多渠道開源。這主要指開發非傳統水資源。錢易指出,為了提高供水能力,過去主要著眼於傳統水資源的開發即當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開發,當發現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和地表水逐漸枯竭後又想到遠距離調水。遠距離調水除了需要十分昂貴的基建投資和運行費用外,還有施工、管理等各方面的困難,同時生態影響是近年來人們關心的又一重要問題。現在世界各國紛紛轉向非傳統水資源的開發。非傳統水資源包括:雨水、再生的污廢水、海水、空中水資源。
據介紹,目前我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只有60%,城市廢水利用幾乎沒有。而以色列的城市廢水利用達到90%,美國的洛杉磯也是利用處理過的城市廢水澆灌綠地。城市廢水的再利用不僅減少了污染,還可以緩解水資源緊張的矛盾。另外,隨著技術進步,海水淡化成本趨低,並且海水可以直接用作工業冷卻用水和沖洗用水。香港很多公用衛生場所的沖洗就是採用海水。
中國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自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頒布起,就確定每年的7月1~7日為"中國水周"。考慮到"世界水日"與"中國水周"的主旨和內容基本相同,從1994年開始,把"中國水周"的時間改為每年的3月22~28日,進一步提高全社會關心水、愛惜水、保護水和水憂患意識,促進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

『捌』 砍伐森林造成水源污染

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和世界銀行9月1日在日內瓦發表研究報告指出,保護城市森林覆蓋率對滿足城市居民飲用水供應至關重要,而且,保護森林的花費遠遠低於修建污水處理廠。

研究人員經過對世界105座城市調查後發現,1/3大城市的飲用水全部或部分來源於受森林保護的地區。受到良好保護和管理的城市,森林不僅可以大幅度減少城市滑坡、泥土流失和地面下沉等現象的發生,而且可以凈化水中的農葯等污染物質。在一些城市,森林發揮了汲取和保存水源的作用。紐約市選擇以植樹和保護城市森林的方法保護水源,造價比修建污水處理廠降低7倍。

報告說,全球有一半人生活在城市,城市化加劇了城市飲用水危機。目前,全球有10多億城市居民缺乏潔凈的飲用水,每年因水污染導致的死亡人數高達數百萬。在水源污染嚴重的城市,死亡率比其他地區平均高10%到20%。報告還指出,在被調查的一些城市及其郊區,由於盲目砍伐森林、開發礦產和增加建築用地,導致保護水源的森林和綠地逐年減少。如果不採取切實的水源保護措施,到2015年實現聯合國確定的全球一半城市人口享受潔凈飲用水的計劃將成為泡影。

『玖』 世界水日是哪一天 世界水日是哪一天 世界水日是哪一天 世界水日是哪一天

「世界水日」是人類在20世紀末確定的又一個節日。為滿足人們日常生活、商業和農業對水資源的需求,聯合國長期以來致力於解決因水資源需求上升而引起的全球性水危機。1977年召開的「聯合國水事會議」,向全世界發出嚴正警告:水不久將成為一個深刻的社會危機,繼石油危機之後的下一個危機便是水。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屆聯合國大會作出決議,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

『拾』 藍色性格適合什麼職業

藍色性格適合的職業:參謀長、心理學家、秘書、哲學家、神學家等。不適合的職業:攻關接待、工會主席、節目主持人等。
藍色是一種沉穩的顏色,它所代表的性格特點是內斂深沉、謙虛謹慎、善始善終、嚴格自律、善解人意等。藍色性格的不足是:刻板、缺乏靈活性、較真、過於追求完美等。這些詞彙是一個執卓於取經不畏艱難的唐僧性格的真實寫照。
藍色性格人群在心理健康方面要注意的是:由於過於追求完美而會產生容易自責進而否定自己,產生不自信和自卑。再有做事和為人刻板容易小心眼、鑽牛角尖,從而影響睡眠等,容易出現抑鬱症症狀。

閱讀全文

與水源保護基金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炒股可以賺回本錢嗎 瀏覽:367
出生孩子買什麼保險 瀏覽:258
炒股表圖怎麼看 瀏覽:694
股票交易的盲區 瀏覽:486
12款軒逸保險絲盒位置圖片 瀏覽:481
p2p金融理財圖片素材下載 瀏覽:466
金融企業購買理財產品屬於什麼 瀏覽:577
那個證券公司理財收益高 瀏覽:534
投資理財產品怎麼繳個人所得稅呢 瀏覽:12
賣理財產品怎麼單爆 瀏覽:467
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規定 瀏覽:531
保險基礎管理指的是什麼樣的 瀏覽:146
中國建設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 瀏覽:719
行駛證丟了保險理賠嗎 瀏覽:497
基金會招募會員說明書 瀏覽:666
私募股權基金與風險投資 瀏覽:224
怎麼推銷理財型保險產品 瀏覽:261
基金的風險和方差 瀏覽: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見 瀏覽:610
銀行五萬理財一年收益多少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