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農民操作農機傷害,農村醫保怎麼補償
一、籌資標准
2010年我縣籌資標准為130元/人,其中中央補助60元/人,地方補助50元/人,農民個人繳費20元/人。
二、基金分配及使用
(一)基金分配
2010年新農合基金全部為統籌基金,分為門診統籌基金、住院統籌基金和風險基金。
1.門診統籌基金。按當年基金總額的30%提取。即按參合農民總數39元/人標准提取。門診統籌基金用於支付參合農民在定點醫療機構發生的普通門診費用和參合農民健康檢查費用。
2.住院統籌基金。按當年基金總額的60%提取,即按參合農民總數78元/人標准提取。住院統籌基金用於參合農民住院醫葯費用和慢性特殊病門診費用的補償。
3.風險基金。按當年統籌基金總額的10%提取,風險金提取累計達到當年統籌基金總額10%後不再繼續提取。用於彌補基金非正常超支造成的基金臨時周轉困難。
(二)基金使用范圍
基金支出應按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財務制度》和新農合其他相關制度規定的項目和標准執行,不得再將計劃免疫、預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慢性病調查)所需經費列入基金支出范圍。任何部門、單位、個人不得擅自增加支出項目和隨意提高補償標准。
三、門診統籌報帳補償
(一)門診統籌報帳對象
縣內所有當年參合農民在定點醫療機構就診發生的門診醫葯費用,均可享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門診統籌報銷政策。
(二)門診統籌報帳補償比例及封頂線
門診統籌補償不設起付線,參合農民在門診統籌定點醫療機構門診就醫的補償比例為40%。封頂線以個人為單位,一年累計封頂40元/人年。
(三)門診統籌報帳范圍
1.凡新農合用葯目錄內的西葯、中葯、中成葯和診療費用均可報帳。
2.《四川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診療服務項目范圍》規定的不予報銷范圍、門診累計報帳超過封頂線部份,均屬不予報帳范圍。
(四)門診統籌報賬
參合農民在定點醫療機構就診後,憑合作醫療證、戶口簿或身份證、門診處方、定點醫療機構門診發票(含定點葯店)到戶口所在地鄉衛生院報賬。門診報帳補償資金由定點醫療機構墊付,並在2010年12月31日前完成全部門診補償,過期不再補償。
四、住院報帳補償
(一)報銷范圍
1.葯品費:按照《四川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用葯目錄》(川衛辦發[2010]97號)規定執行。
2.診療項目:按照《大竹縣2010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服務項目目錄》(根據《四川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診療服務項目范圍》川衛辦發[2005]301號制定)的規定執行。
3.醫用材料:按照《四川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診療服務項目范圍》(川衛辦發[2005]301號)規定的范圍且與醫療服務相對應的材料,單品種在200元以下的全部納入可報銷范圍,200元-1000元的自付20%(含200元),1000元-20000元自付40%(含1000元),20000元以上的按20000元報銷(含20000元),進口材料不予報銷。本縣內定點醫療機構應將本院的醫用材料目錄報縣新農合備案。
4.醫療服務價格執行《達州市醫療服務價格》(試行)。
5.縣級定點醫療機構用葯目錄和醫療診療服務項目范圍外費用控制在15%以內。必須使用上述「目錄」以外的葯品和治療項目,應徵求患者意見,並讓患者或家屬簽字認可。凡未取得患者同意而使用的,報賬部份由醫療機構承擔。
(二)住院起付線、報銷比例和封頂線
醫療機構
起付線
補償比例
封頂線
達州市內鄉級定點醫療機構
100
70%
5萬
達州市內縣級定點醫療機構
200
55%
達州市市級及市外省內定點醫療機構
600
45%
省外定點醫療機構
700
35%
定點醫療機構是指所有國家舉辦的公立醫療機構和省、市、縣新農合定點的民營醫療機構。市、縣之間簽訂醫療機構互認協議的,報銷標准可按照縣、鄉兩級醫療機構報銷比例執行。參合農民每人每年實際獲得的累計報帳補償金額(含住院補償和重大慢性病特殊門診補償)最高封頂線不得超過5萬元。在不超過最高補償限額的前提下實際補償比例應不低於總費用的20%。
(三)其它補償
1.住院分娩補助。正常產住院分娩孕產婦實行定額補助,最高補助不超過400元,不再享受按照疾病予以報銷。剖宮分娩按疾病住院補償標准給予補償。享受農村孕產婦項目補助的先進行項目補助後再到新農合報賬,但新農合報賬金額加上項目補助金額不得超過發票總金額。
2.中醫葯費用補償。參合患者住院期間服用純中葯,補償標准上浮10%。
3.發生被犬只咬傷注射狂犬病疫苗的患者不再列入新農合定額補償范圍。
4.新生兒住院費用報賬。孕產婦可以提前為未出生的孩子繳納參合資金,從出生之日起,即可享受新農合的有關政策;凡未參加新農合的新生兒因病住院而發生的醫葯費用不再納入新農合報銷范圍。
5.參合婦女兒童在縣級及以上醫療機構住院不再享受上提3%優惠補償政策。
6.參合精神病患者住院報賬補償按醫療機構等級報帳補償方案執行,不再享受優惠政策。
7.新生兒疾病篩查費用納入新農合補償范疇,按比例報賬,不再享受50元定補。
8.意外傷害住院補償。參合農民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發生意外傷害,如參合農民能夠提供可靠證據證明無他方責任的,則應納入補償范圍。意外傷害補償應在患者戶籍所在村(居)委會辦公地點公示1個月,公示後無異議,或調查確認後,方可兌付補償金。對於不能提供可靠證據證明無他方責任的意外傷害住院費用不能報銷。
9.既參加新農合又參加了商業醫療保險的參合農民住院可以憑住院發票、費用清單、出院證的復印件(須保險公司加蓋鮮章)及保險公司結報單據等材料到新農合辦理補償。補償待遇與未參加商業醫療保險的參合農民同等對待。對目前同時參加兩種由政府舉辦的醫療保險的農民工和在校學生,可享受兩次補償,但第二次補償在新農合辦理時,僅對第一次補償後的可報銷部分余額進行審核補償。
10.參合農民報賬時所提供資料應是原件(先在保險公司和醫保局報賬的除外)。
五、重大慢性非住院性疾病門診補償
1.補償范圍。尿毒症、惡性腫瘤、白血病、肺結核(各級結防所歸口治療病人)、肝硬化(失代償)、糖尿病、精神病、慢性風心病、腦血管意外康復期、二級以上高血壓。
2.認定程序。2009年已經由縣新農合服務中心認定了的患有重大慢性非住院性疾病的參合人員(2009年的初治肺結核患者不需辦慢病卡)應持1寸彩色照片1張、居民身份證、合作醫療證到戶籍所在地鄉鎮合醫辦申領慢病卡。2010年參合農民因患重大慢性非住院性疾病(肺結核患者除外)需長期門診服葯治療的,應持1寸彩色照片3張、居民身份證、合作醫療證到縣新農合服務中心指定醫療機構(高血壓由各中心衛生院檢查,精神病由達州市民康醫院和康寧門診檢查,尿毒症、惡性腫瘤、白血病、肝硬化、糖尿病、慢性風心病、腦血管意外康復期等七種疾病由大竹縣人民醫院和大竹縣中醫院檢查)檢查,並向醫院申領填寫《大竹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重大慢性非住院性疾病審批表》(一式兩份),並將相關檢查報告附後,然後由本人向縣新農合服務中心提出申請(高血壓由各中心衛生院上交資料),經縣新農合服務中心審查確認後填寫發放慢病卡,納入重大慢性疾病門診補償。2010年參合的肺結核患者應持1寸彩色照片3張、居民身份證、合作醫療證到大竹縣結防所申領填寫《大竹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重大慢性非住院性疾病審批表》,結防所經檢查確診後填寫發放慢病卡。補償時間從檢查確診之日起計算。定點醫療機構為參合農民診治重大慢性疾病所使用的葯品和實施的診療項目必須是治療該種疾病所必需的,並開具附方和發票。
3.補償標准。二級以上高血壓、精神病、糖尿病等三種疾病按70%報銷,補償總費用不得超過600元;肺結核、肝硬化、慢性風心病、腦血管意外康復期等四種疾病按70%報銷,補償總費用不得超過1000元。白血病、尿毒症(限門診透析費用以外的門診費用)、惡性腫瘤(門診放療、化療以外的門診費用)按70%給予報銷,補償總費用不得超過3000元。尿毒症(限門診透析費用)、惡性腫瘤(限門診放療、化療費用)在縣內治療的按45%、縣外治療的按35%給予報銷,全年個人累計最高報銷限額(含全年住院報銷部份)50000元。參合患者患有兩種以上疾病的,按補償標准最高的疾病補償。
4.補償辦法。重大慢性疾病的門診醫葯費用必須在2010年12月31日前在戶籍所在地各鄉鎮合醫辦補償。精神病補償需提供精神病專科醫院的門診發票、復式處方,結核病補償需提供各級結防所門診發票、復式處方和處置證明,其他8種重大慢性疾病補償需提供定點醫療機構或定點葯店的門診發票、復式處方。
5.慢病年審。十大慢病門診補償實行年年審核,各鄉鎮新農合辦應在當年底前完成次年慢病卡的年審工作,對未參合或已治癒或已死亡的慢性病門診病人應注銷其慢病卡,取消其慢病報賬資格。
六、實行墊付基金預撥制度
2010年報賬實行定點醫療機構墊付。墊付資金周轉困難的鄉衛生院,可向縣級新農合經辦機構申請預撥墊付資金。預撥資金按轄區參合人數不超過5元/人標准。需預撥資金的鄉鎮衛生院應書面申請,並承諾只用於墊付新農合報賬補償,縣新農合服務中心匯總後報縣衛生、財政部門審核後,從縣新農合基金支出戶支出,當年12月25日前醫療機構必須將預撥資金全額退還到縣新農合基金支出戶內。次年需要預撥的單位按上述程序重新申報和審批。對不按時返還預撥金的單位,除從醫院報賬資金中扣除外,次年不再享受預撥政策。縣級醫院、新農合定點的民營醫院和定點葯店不享受資金預撥優惠。
七、住院補償結算方式
按照方便群眾、簡化程序的原則,堅持出院即報,即報即兌。參合農民在本縣定點醫療機構住院出院後,定點醫療機構先按規定初審並墊付新農合補償款,病人只支付應由個人支付部分。定點醫療機構每月與縣新農合服務中心定期結算。在外地住院的參合農民回各戶口所在地的鄉鎮醫院合醫辦報賬。縣衛生局和縣新農合服務中心要加強新農合基金監管,各鄉鎮人民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加強新農合工作監督。
八、本方案自2010年1月1日起執行。
二○一○年三月九日
謝謝參考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⑵ 四川省宣漢縣教育局的電話是多少號
宣漢縣教科局聯系電話:0818-5222102
宣漢縣教科局其他公開信息:
負責人:牟雄
辦公地址:宣漢縣多寶寺路72號
宣漢縣教科局機構職責:
一、貫徹執行黨和國家教育工作的各項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負責擬訂全縣教育工作的政策和規范性文件,並監督實施;加大教育執法力度,規范辦學行為。
二、擬訂全縣教育體制改革政策和教育事業發展規劃,負責各級各類教育的統籌規劃和協調管理,負責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和學校布局結構的調整,審批縣域內新辦學校的設置、校址定點、遷移、停辦,負責全縣教育系統基本信息的統計、分析、發布工作。
三、負責管理全縣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廣播電視及網路教育、社會力量舉辦的學歷教育等教育工作。推進全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推進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四、負責基礎教育學校教材管理工作,組織審核地方統編教材規劃。指導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工作和學校科研基地建設。
五、指導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的發展與改革,指導中等職業教育教材建設和職業指導工作。
六、負責規劃、管理全縣民辦教育,規范民辦教育辦學秩序,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
七、負責規劃並指導各級各類學校的思想政治、德育、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國防教育、安全和穩定工作。
八、指導全縣教育督導工作,負責組織對全縣教育工作、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的督導檢查和評估驗收工作,指導教育發展水平和質量的監測工作。
九、負責全縣教師管理工作,規劃並指導學校教師和管理人員隊伍建設;負責實施教師資格認定、繼續教育、檔案管理、考核和專業技術職務資格評聘的有關工作;加強學校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指導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
十、負責本系統教育經費的統籌管理,擬訂籌措教育經費、教育撥款、教育基建投資的政策和措施,監督全縣教育經費的籌措和使用情況,指導執行國(境)外教育援助、教育貸款和教育合作項目的執行。
十一、負責全縣普通高中、職業高中學歷教育考試工作,統籌編制中等職業學校、普通中小學的招生計劃並組織實施,負責普通中小學、職業高中學生學籍管理工作,負責大中專招生工作,組織實施全縣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中階段教育招生工作和成人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工作。
十二、貫徹執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的方針政策,擬訂語言文字工作計劃,指導全縣普通話推廣和普通話師資培訓工作,指導漢語國際推廣工作,承擔縣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的具體工作。
十三、指導教育系統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開展與港澳台的教育交流與合作,負責全縣出國留學人員和教育系統來宣外籍教師、專家及留學人員的有關管理工作。
十四、負責管理直屬事業單位、直屬學校和鄉鎮義務教育學校。加強直屬事業單位、直屬學校和鄉鎮義務教育學校制度建設和教育教學、幹部人事、財務基建資產等管理。
十五、指導學會、協會、研究會、基金會等教育社團、組織的工作。
十六、承擔縣政府公布的有關行政審批事項。
十七、承辦縣委、縣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2)達州市教育基金會擴展閱讀:
一、宣漢縣適齡兒童、少年因身體狀況需要延緩入學或者休學審批辦事指南:
1、申請條件: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因身體狀況需要延緩入學或者休學;高中階段學生因傷病需要休學。
2、申辦材料:縣級及以上醫療機構出具的診斷證明、住院證明、醫療費發票、緩學或休(復)學申請表。
3、審批決定證件:《四川省適齡兒童、少年延緩入學申請表》 《四川省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休學復學申請表》 《四川省普通高中學生休學復學申請表》蓋章確認。
4、辦理地點和咨詢電話:宣漢縣人民政府政務服務中心教科局窗口,18384886468
二、宣漢縣教師資格認定辦事指南:
1、申請條件:
申請者應當遵守憲法和法律,熱愛教育事業,履行《教師法》規定的義務,遵守教師職業道德。
(1)具備承擔教育教學工作所必須的基本素質和能力,具體測試辦法和標准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制定。
(2)普通話水平應當達到省規定的相應教師資格應具備的標准。
(3)具備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素質,無傳染性疾病,無精神病史,適應教育教學工作需要,在教師資格認定機構制定的縣級以上醫院體檢合格。
2、申辦材料:本人身份證、教師資格認定申請表、本人學歷證書、思想品德鑒定表、普通話等級證書、體檢證明、學校新任教師職業技能培訓結業證、教育教學基本素質和能力審查表、單位聘用合同、購買6個月社保證明。
3、審批決定證件:頒發《教師資格證書》
4、辦理地點和咨詢電話:宣漢縣人民政府政務服務中心教科局窗口,18384886468
參考資料來源:
宣漢縣人民政府-縣教科局聯系方式
宣漢縣人民政府-縣教科局機構職責
宣漢縣人民政府-縣科教局延緩入學或者休學審批辦事指南
宣漢縣人民政府-縣科教局教師資格認定辦事指南
⑶ 四川渠縣修身在街上遊行教育公平高考公平
渠縣 網路名片 渠縣縣城
渠縣地處四川盆地東部,渠縣位於達州市西南部,與廣安、南充、巴中山水相連,幅員2173平方公里,轄60餘個鄉(鎮),人口146萬。縣城老城區建成面積2.1平方公里,人口16餘萬(常住),正在開發的西區3.4平方公里、東區5平方公里。享有中國漢闕之鄉、中國竹編藝術之鄉、中國黃花之鄉的稱譽。
中文名稱:
渠縣
行政區類別:
縣
所屬地區:
中國西南
下轄地區:
渠江鎮、天星鎮、臨巴鎮
政府駐地:
渠江鎮
電話區號:
0818
郵政區碼:
635200
地理位置:
四川省達州市東北部
面積:
2013平方千米
人口:
1236602人(2004年)
方言:
渠縣話
氣候條件:
年均氣溫17.6度,降雨量1068.5mm
著名景點:
渠縣漢闕,渠縣龍潭景區,渠縣文廟,三匯古鎮
火車站:
渠縣火車站
車牌代號:
川
目錄
基本概況
資源
地理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風土人情
非物質文化遺產
經濟概況
工業經濟
農業經濟
基礎建設
教育文化
行政區劃
渠縣名人
李流
王平
王方名
王小波
陳清泉
李淑芳
唐憲堯
黃英
基本概況
資源
地理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風土人情
非物質文化遺產
經濟概況
工業經濟
農業經濟
基礎建設
教育文化
行政區劃
渠縣名人
李流
王平
王方名
王小波
陳清泉
李淑芳
唐憲堯
黃英
展開
編輯本段基本概況 渠縣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早在新石器時期,這片土地便有了人類活動。殷商時期賨人在現在的土溪鎮城壩村建立了國都城,公元前314年設置宕渠縣,還曾建置郡、州治地,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是川東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渠縣人民創造的《巴渝舞》、《竹枝歌》、彩亭、耍鑼、花園歌、竹編等民族民間文化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六處七尊漢闕為國家級文物,其數量居全國之首,城壩遺址的漢磚、漢井,南宋禮義城的雄姿、清代文廟的建築風格,賨人谷的自然風光,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古往今來曾吸引過無數的文人墨客前來旅遊觀光
建設中的市景
,也曾孕育出了先秦早期著作家鵑冠子,東漢車騎將軍馮緄、蜀國鎮北大將王平、大成國皇帝李雄、宋代經術學者黎鋅、清代守護台灣的副將王萬邦、著述頗豐的翰林學士賈秉鍾等一大批不凡的歷史人物。 渠江由北向南縱貫縣境,取道鄧小平同志的故鄉—廣安,匯入嘉陵江;襄渝鐵路與達成鐵路在三匯分道而行,連通全國鐵路大動脈;國、省、縣、鄉級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完善的水陸路已構成方便快捷的交通運輸網路。程式控制電話84000門,移動用戶22萬多戶,聯通3.4萬多戶,電信光纖環路傳輸網已啟遍及全縣各地,信息傳遞迅速通暢。 渠縣礦產資源豐富居川東之首。石灰石、白雲石、石英石、膨潤土為上乘建築材料,其中石灰石碳酸鈣含量為96℅,屬全國三大富鈣礦區之一。岩鹽、鉀鹽、石膏、菱青石、煤及水利資源儲量豐富,品質優良,工業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基礎條件。華鎣山發電廠2×30萬千瓦技改工程完成後,將成為四川七大電源之一和川東地區最大的電煤基地。 渠縣是四川省農業大縣之一。擁有生物資源90餘科,是國家商品糧、瘦肉性豬、高瘦肉率商品豬基地縣和省柑桔、黃花和竹產業基地縣。尤以黃花品質最優,居全國同類農產品榜首。 渠縣將以獨特的區域優勢,經濟發展的優厚條件和熱忱優質的服務,笑迎四方賓朋,共謀渠縣的發展,共創渠縣的輝煌。 編輯本段資源渠縣資源富足,物產豐盛。現已探明礦產資源22種。特別是鉀、鈉、鈣、據四種鹽礦資源
最熱鬧景象
儲量豐、品位高、鈉鹽分布750平方公里,儲量1050億噸,為四川最大的岩鹽礦體;鉀礦(雜鹵石)分布0.33平方公里,儲量925.7萬噸,為全國罕見;石膏儲量116億噸;石灰石儲量12億噸,是全國三大鈣礦之一;新近探明的鋸鹽礦(天青石、磷鋁礦),儲量豐富.可供工業開采.有300種生物資源、302萬畝土地資源、8億立方米水資 源、18萬千瓦水能資源、80萬適齡勞動力資源.有物資集散輻射川東北10餘個縣市的市場資源以及被譽為「中國田納西」的渠江流域沿岸景觀和龍潭、柏林水庫自然風景區等旅遊資源,綜開發前景甚佳。 編輯本段地理地理位置:東經106度38分~107度15分,北緯30度38分~31度16分 渠江屬嘉陵江水系。嘉陵江支流眾多,最大的兩條是涪江和渠江。渠江發源於大巴山,又稱潛水,流經巴中、達州,至渠縣三匯鎮始稱渠江,全長720公里;涪江發源於岷山雪寶頂,流經綿陽、德陽、遂寧、廣安等川中丘陵地區,全長700公里;兩江均於合川與嘉陵江匯合。 渠江,從渠縣的三匯鎮起,在渠縣境內自北而南,流經三匯區、土溪區、臨巴區、城郊區、渠江鎮、鮮渡區、琅琊區等8個區、鎮,21個鄉,其間先後有涌興河、桂溪河、流江河、中灘河等支流注入。從渠縣最南端的琅琊鄉瓦窖灘出境,進入廣安縣的蕭溪鄉勤勞村,由北東向南西斜貫廣安縣境中部,流經恆升區、石筍區、觀閣區、代市區、觀塘區、協興區、廣福區和華瑩市,從廣福區的化龍鄉老君村,進入岳池縣中和區、羅渡區。其問有源於華瑩山脈的臨溪河、羅渡河、新民河、匯入渠江幹流,在岳池賽龍鄉順梁寨村的單溪口出境,進入合川縣東北部,流經渭溪、龍市、小沔、官渡、雲門5個區的香爐、碼頭、蚊龍、古城、孫家、渭溪、雙槐、淶灘、小沔、白沙、大沔、方碑、安全、官渡、喻家、蒲家、渠嘉、灘子18個鄉,在合川縣城北7.5公里處的渠河咀,注入嘉陵江。 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7.6℃,1月份平均氣溫6.6℃,8月份平均氣溫28.1℃,年平均降雨量1068.5毫米。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渠縣鄉村公路整修後的
2萬年到1萬年前,渠縣土地已有人類活動。石制砍砸器、石錛、石斧、骨針、陶網墜及陶紡輪等出土遺物,為當時人類留下的生產、生活器物。1萬年到4、5萬年前,已有原始村落,人們聚居開發。據考證,土著人為「蛇巴」。秦漢時期,「蛇巴」以麻布繳賦,謂賦為賨。賨人由此得名。賨人由游牧漁獵逐步轉為農耕,商代中晚期即以今渠縣土溪鄉城壩村為活動中心,經濟相當發達,以能釀制名貴的「清酒」,到周代已成為奴隸制國家----- 賨國,公元前316年為秦國所滅。 秦國統一蜀、巴、賨後,於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推行郡縣制,置宕渠縣(隸巴郡),治地賨城(今土溪鄉城壩村)。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全國後,仍置巴郡宕渠縣。 東漢和帝永元年間(89~105),析宕渠縣之東置宣漢縣(治今達州市),析宕渠縣之北置漢昌縣(治今巴中市)。建安二十一年(216),劉備鑒於巴西多事,又為拒曹要地,乃分巴西郡宕渠舊地置宕渠郡。 南齊(479~502),梁州南宕渠郡仍置,治地同前。 宕渠從先秦建縣起,共歷835年。其中建郡300年左右,荒不成治和僑理他處各50餘年。 梁普通三年(522),置流江縣。同時置北宕渠郡。領流江、始安(治今廣安)2縣。大同三年(537)置渠州,為渠縣建置史上設州之始。今渠江鎮,時為州、郡、縣治地。 北周武成元年(559),改北宕渠郡置流江郡。渠州領流江、景陽二郡外,另撤鄰州所屬2郡歸渠州。 隋開皇三年(583),以原流江、鄰山和容山容川三郡(今墊江)合置渠州。大業三年(607),渠州改名宕渠郡。 唐武德元年(618)改宕渠郡為渠州。天寶元年(742),改渠州為鄰山郡,乾元元年(758)復為渠州。 南宋末,渠州徙治流江縣東北80里之禮義山逾20年之久。 蒙古中統元年(1260)即置渠州軍民總管府,至元十一年(1274)改置渠州「安撫司」。至元二十年(1283)還治舊城,罷安撫司,改置渠州。 從梁到明初854年(522~1375)中,流江建郡為地方二級政區25年(559~583),在縣治設州839年(537~1375)。 明洪武九年(1376)撤渠州,改流江縣置渠縣。 清宣統三年(1911)十月二十二日(12月11日),渠縣宣布獨立,脫離清朝統治,接受四川軍政府領導。 民國5年5月19日,渠縣成立護國軍,脫離袁世凱統治。 1949年12月12日,渠縣解放,建立渠縣解放委員會。12月25日,渠縣人民政府成立。 從定名渠縣到2007年,歷時632年。從先秦建縣起,歷時2331年[1]。 2000年,渠縣轄6個鎮、80個鄉:渠江鎮、三匯鎮、臨巴鎮、有慶鎮、天星鎮、涌興鎮、渠西鄉、渠南鄉、渠北鄉、板橋鄉、青龍鄉、龍潭鄉、大峽鄉、錫溪鄉、河東鄉、河西鄉、李馥鄉、土溪鄉、廣祿鄉、天井鄉、青神鄉、匯東鄉、匯南鄉、匯北鄉、匯西鄉、石佛鄉、農樂鄉、文崇鄉、黎樂鄉、豐樂鄉、共和鄉、報恩鄉、安北鄉、營盤鄉、任家鄉、金竹鄉、平安鄉、貴福鄉、義和鄉、大義鄉、黃泥鄉、柏水鄉、千佛鄉、岩峰鄉、漢碑鄉、三板鄉、水口鄉、大石鄉、巨光鄉、蔡和鄉、月光鄉、靜邊鄉、萬壽鄉、花龍鄉、白兔鄉、青絲鄉、鶴林鄉、清溪場鄉、龍鳳鄉、射洪鄉、望江鄉、和樂鄉、建國鄉(又稱回龍鄉)、寶城鄉、拱市鄉、觀龍鄉、宋家鄉、新市鄉、中灘鄉、元寶鄉、屏西鄉、嘉禾鄉、定遠鄉、xian渡鄉、李渡鄉、金鑼鄉、寶塔鄉、琅琊鄉、雙土鄉、望溪鄉、新和鄉、奉家鄉、保和鄉、卷硐鄉、東安鄉、流溪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236602人,其中: 渠江鎮 60194 天星鎮 27323 臨巴鎮 29050 三匯鎮 14256 涌興鎮 17368 有慶鎮 26900 渠南鄉 27427 渠西鄉 16113 渠北鄉 18004 青龍鄉 20018 板橋鄉 11300 錫溪鄉 15232 大峽鄉 12235 龍潭鄉 12598 河東鄉 14638 李馥鄉 19384 河西鄉 13118 土溪鄉 20141 廣祿鄉 11294 青神鄉 14098 天井鄉 8133 流溪鄉 17534 東安鄉 15998 匯東鄉 13715 匯西鄉 16925 匯南鄉 17813 匯北鄉 14115 石佛鄉 11403 農樂鄉 6129 文崇鄉 12251 豐樂鄉 9921 黎樂鄉 8956 共和鄉 8130 報恩鄉 6085 安北鄉 15477 營盤鄉 11176 平安鄉 12664 任家鄉 10381 金竹鄉 10607 貴福鄉 16988 黃泥鄉 11178 千佛鄉 12548 柏水鄉 8170 義和鄉 9207 大義鄉 8197 岩峰鄉 13438 漢碑鄉 13000 月光鄉 9908 水口鄉 11468 三板鄉 9420 大石鄉 10404 巨光鄉 13750 蔡和鄉 6664 靜邊鄉 14957 鶴林鄉 13603 花龍鄉 121(30 青絲鄉 10919 萬壽鄉 9064 白兔鄉 10434 清溪場鄉 18638 射洪鄉 11341 望江鄉 13839 和樂鄉 7252 建國鄉 17894 龍鳳鄉 19011 寶城鄉 18250 觀龍鄉 9486 新市鄉 14432 宋家鄉 12253 拱市鄉 14635 中灘鄉 17055 屏西鄉 15646 元寶鄉 11269 定遠鄉 22117 嘉禾鄉 13934 鮮渡鄉 14526 李渡鄉 15781 金鑼鄉 14129 寶塔鄉 5263 琅琊鄉 18450 保和鄉 13051 望溪鄉 12626 奉家鄉 11494 新和鄉 13942 雙土鄉 16094 卷硐鄉 10673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2003年12月2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3]36號)批復渠縣撤銷河西、黎樂、任家、營盤、黃泥、月光、漢碑、花龍、建國、保和、渠西、金鑼、新和、大峽、石佛、農樂、天井、廣祿、共和、金竹、大石、觀龍、元寶、奉家、寶塔、匯西26個鄉。擴大29個鄉鎮的行政區域: (1)將原河西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李馥鄉。李馥鄉人民政府駐李馥。 (2)將原黎樂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豐樂鄉。豐樂鄉人民政府駐豐樂場。 (3)將原任家、營盤2個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涌興鎮。涌興鎮人民政府駐涌興場花市街。 (4)將原黃泥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貴福鎮。貴福鎮人民政府駐貴福驛建新街8號。
迷人夜景
(5)將原月光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岩峰鎮。岩峰鎮人民政府駐岩峰文化街。 (6)將原漢碑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水口鄉。水口鄉人民政府駐水口廟。 (7)將原花龍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靜邊鎮。靜邊鎮人民政府駐靜邊龍渡街。 (8)將原建國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清溪場鎮。清溪場鎮人民政府駐清溪場花市街。 (9)將原保和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望溪鄉。望溪鄉人民政府駐望溪場。 (10)將原渠西鄉的山坪、壽橋、煙燈3個村所屬行政區域並入青龍鄉。青龍鄉人民政府駐青龍場。 (11)將原渠西鄉的高岩、後溪、兩路、幸福、四聖、珠山6個村及原渠南鄉的鞍山、渠光、南壩3個村所屬行政區域並入渠江鎮,渠江鎮人民政府駐渠江解放街。 (12)將原渠江鎮的渠江菜場村所屬行政區域並入天星鎮。天星鎮人民政府駐渠縣火車站。 (13)將原李渡鄉的李壩、五龍2個村所屬行政區域並入渠南鄉。渠南鄉人民政府駐渠南。 (14)將原金鑼、新和2個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李渡鄉。李渡鄉人民政府駐李渡河。 (15)將原大峽鄉及臨巴鎮的團石村所屬行政區域並入龍潭鄉,龍潭鄉人民政府駐龍鳳土扁 。 (16)將原龍潭鄉的涼橋、龍溪、寨灣、麻園、後河、偏岩6個村所屬行政區域並入臨巴鎮。臨巴鎮人民政府駐臨巴溪文明路3號。 (17)將原石佛鄉及原匯西鄉的浪溪、深井、登峰、重石、金河、洞溝、西坪、白塔8個村和原匯南鄉的南埡、大盤、長久3個村所屬行政區域並入三匯鎮。三江鎮人民政府駐三匯英明街。 (18)將原農樂鄉的干溪、金魚2個村所屬行政區域並入匯南鄉。匯南鄉人民政府駐九窯灣。 (19)將原農樂鄉的天城、龍眼、儲糧3個村所屬行政區域並入匯東鄉。匯東鄉人民政府駐拱背橋。 (20)將原天井、廣祿2個鄉及原匯西鄉的洪溪村所屬行政區域並入土溪鎮。土溪鎮人民政府駐土溪順江街。 (21)將原金竹鄉及原文崇鎮的金光、露雲2個村所屬行政區域並入報恩鄉。報恩鄉人民政府駐牟家營。 (22)將原共和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文崇鎮。文崇鎮人民政府駐文崇場。 (23)將原大石鄉的金寺、神山、大石、大霧4個村所屬行政區域並入三板鄉。三板鄉人民政府駐三板場。 (24)將原大石鄉的鼓鑼、曹家、新糖3個村所屬行政區域並入板橋鄉。板橋鄉人民政府駐板橋場。 (25)將原觀龍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寶城鎮。寶城鎮人民政府駐寶城場寶新街。 (26)將原元寶鄉的跳蹬、太山、太陽、桂壩4個村及原寶城鎮的馬鞍村所屬行政區域並入射洪鄉。射洪鄉人民政府駐熊家壩。 (27)將原元寶鄉的德元、空碑2個村所屬行政區域並入有慶鎮。有慶鎮人民政府駐有慶吳家街30號。 (28)將原奉家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琅琊鎮。琅琊鎮人民政府駐琅琊場琅琊街。 (29)將原寶塔鄉及原琅琊鎮的大丘、五峰2個村所屬行政區域並入鮮渡鎮。鮮渡鎮人民政府駐鮮渡河鮮渡街117號。 2004年,渠縣轄15個鎮(渠江、三匯、臨巴、有慶、天星、涌興、土溪、文崇、貴福、岩峰、靜邊、琅邪、寶城、氵鮮渡、清溪場)、45個鄉(渠南、渠北、青龍、板橋、錫溪、龍潭、河東、李馥、青神、流溪、東安、匯東、匯南、匯北、豐樂、報恩、安北、平安、千佛、柏水、義和、大義、水口、三板、巨光、蔡和、鶴林、青絲、萬壽、白兔、射洪、望江、和樂、龍鳳、新市、宋家、拱市、中灘、屏西、定遠、嘉禾、李渡、望溪、雙土、卷硐)。 編輯本段風土人情
古代渠縣城
相傳始於清代中葉,正河街、後街(今大井街)、油房街(今勞動街)各界人士組織的三個亭會,人們自籌錢物穿戴,將流行的川劇劇情扎於高亭,有競技比美之勢。彩亭將孩童著戲裝,按戲文主要情節造型於平台,四人抬著伴以彩燈、彩旗、吹打樂遊行大街,叫抬亭子。 渠縣三匯彩亭民間藝術,全省獨一無二,它融鐵工、木工、刺綉、縫紉、建築於一體,匯文學、繪畫、雕刻、力學於一爐,結構巧妙,造型奇特,色彩絢麗,工藝精湛,頗富特色,是川東地區民間藝術瑰寶。 編輯本段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四川省渠縣申報的「三匯彩亭會」,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俗項目類別,序號1011。 編輯本段經濟概況工業經濟渠縣堅持走「工業強縣」之路,實施重點戰略和名牌戰略,通過重點企業、重點產品、重點項目的扶持、開發、建設。科技進步和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工業經濟保持了強勁的發展勢頭,未來五年渠縣的電力裝機容量將突破200萬千瓦。形成以電力為優勢產業,以建材、化工、農產品加工為支柱的工業發展格局。 農業經濟渠縣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盛產水稻、小麥、玉米、油菜、黃花、茶葉、桔柑等多種植物和畜禽。是國家商品糧、瘦肉型號豬、高瘦肉率商品豬基地縣和省柑桔、黃花、竹產業基地縣。五年內商品豬出欄將達200萬頭,以生豬質量工程為帶動,促進農業產業化躍上新台階。 基礎建設渠縣區位
清代古城牆
優勢明顯,基礎設施完善。境內鐵路、公路和水運十分便捷;水、電、氣供充足;郵電通迅發展迅猛;金融保險星羅棋布;商業網點遍布全縣。 教育文化渠縣擁有完善的教育體系,是「雙基」工作先進縣。有各類學校近百所,尤以渠縣中學、渠縣二中、渠縣龍鳳鄉中心學校、三匯中學、藝峰雙語學校、外國語學校等特色突出,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學子。城鄉衛生事業發展迅猛,醫療機構設施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廣播電視深入城鄉,是全國廣播電視體系先進單位。群眾文化活動多姿多彩,在國內有較高的知名度。兒童畫獨樹一幟。
巴蜀第一牌坊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渠縣位於四川省東北部。 縣人民政府駐渠江鎮 渠縣轄15個鎮(渠江鎮、天星鎮、臨巴鎮、土溪鎮、三匯鎮、文崇鎮、涌興鎮、貴福鎮、岩峰鎮、靜邊鎮、清溪場鎮、寶城鎮、有慶鎮、氵鮮渡鎮、琅琊鎮),45個鄉(渠南鄉、渠北鄉、青龍鄉、板橋鄉、錫溪鄉、龍潭鄉、河東鄉、李馥鄉、青神鄉、流溪鄉、東安鄉、匯東鄉、匯南鄉、匯北鄉、豐樂鄉、報恩鄉、安北鄉、任家鄉、平安鄉、千佛鄉、柏水鄉、大義鄉、義和鄉、水口鄉、三板鄉、巨光鄉、蔡和鄉、鶴林鄉、白兔鄉、青絲鄉、萬壽鄉、射洪鄉、望江鄉、和樂鄉、龍鳳鄉、新市鄉、宋家鄉、拱市鄉、中灘鄉、屏西鄉、定遠鄉、嘉禾鄉、李渡鄉、望溪鄉、雙土鄉、卷硐鄉)。 編輯本段渠縣名人李流(248-303)西晉時流民起義領袖。字玄通,巴西宕渠(今四川渠縣東北)人。李特之弟。少為東羌督,從兄率流民徙居巴蜀。永寧元年(301年)李特起義後,他任鎮東將軍,領義軍東營,與益州刺史羅尚相持。次年,攻入成都小城,向特建議取塢堡主子弟為質,集中兵力嚴密戒備,未為特接受,致使義軍遭到襲擊。特,他繼統余眾,自稱大將軍、大都督、益州牧。義軍敗而復振,不久病。 王平字子均,巴蜀宕渠(今四川渠縣)人。生年不詳,卒年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 王平初隨曹操,後降劉備,任牙門將、裨將軍。建興六年(公元228年)馬謖失街亭,諸葛亮殺馬謖等人,加封王平為參軍、討寇將軍,封為亭侯。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平定魏延作亂之後,任後典軍、安漢將軍,兼任漢中太守,封安漢侯。延熙元年(公元238年)改任前護軍,管理蔣琬大將軍大司馬府事物。延熙六年(公元243年),被任命為前監軍,鎮北大將軍,總領漢中。於次(公元244年)年帥三萬漢中蜀軍興兵據勢大敗魏軍十數萬伐蜀大軍。為事實上諸葛亮第一軍事接班人。 王方名四川渠縣人,邏輯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當代著名學者、作家王小波的父親。 王小波(1952~1997年)當代著名學者、作家。1952年5月13日生於北京。父親王方名,母親宋華原為國家教育部幹部,原籍山東省煙台市牟平區。 陳清泉陳清泉,現居北京,現中國書畫院山水畫藝委會主任、中國國際書畫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國際美術家聯合會理事、《世界名人錄》編委等。 其國畫在1996年中國書畫精品展中獲金獎、1999年巨幅國畫《氣壯山河》在第三屆世界華人藝術大展中獲特別金獎、第五屆國際書畫大展獲銀獎等等,其它作品多參展由文化部、中國文聯、中國美協等舉辦的全國性畫展。作品曾在中國美術館、國家博物館、香港大會堂及美、日、韓、新、法、泰等國內外重要畫展。其國畫多被國家中央機關、各政府部門、各美術館、博物館、研究機構等單位陳列收藏,多次應邀出席人民大會堂、中華世紀壇等國內外重要場所進行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事跡被各電視台、報紙、雜志等媒體進行報道。
十尺《錦綉山河萬里春》
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文化部、銀川美術館、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等創作國畫。參加北京鑫槌成寶、匡時國際拍賣公司、中博國際拍賣公司、中都國際拍賣公司、遠方國際拍賣公司等等拍賣公司組織的眾多拍賣會。 藝術成就錄入《世界名人錄》、《中國當代名人錄》、《中國專家大辭典》、《中國書畫家大辭典》、《世界書畫名錄》等辭書。 榮登2004年度中國藝術品市場最具影響力畫家排名榜,1999年榮「世界傑出華人藝術家」榮譽稱號,2005中國書畫年度人物。 李淑芳李漱芳字藝圃,四川渠縣人。乾隆二十二年進士,授吏部主事。再遷郎中。三十三年,授河南道監察御史。巡視中城,尚書福隆安家奴藍大恃勢縱恣,挾無賴酗酒,橫行市肆間。漱芳捕治,論奏,高宗深嘉之,命戍藍大,以福隆安下吏議。尋擢工科給事中。三十九年,壽張民王倫為亂。漱芳疏陳*民聚眾滋事,為飢寒所迫;又言近畿亦有流民扶老攜幼,遷徙逃亡,有司監盧溝橋,阻不使北行。給事中范宜賓亦以為言,請增設粥廠。上命侍郎高朴、袁守侗率宜賓、漱芳往盧溝橋及近畿諸城鎮省視,初無流民。倫亂定,俘其徒檻致京師廷鞫,命漱芳旁視,無言為飢寒迫者。問歲事,對秋收尚及半。上責漱芳妄言,代*民解說,心術不可問,不宜復居言路,為世道人心害,宥罪,降禮部主事。四十三年,禮部請以漱芳升授員外郎。故事,郎中、員外郎員缺,選應升授者,擬正、陪上請。至是,獨以漱芳請。上不懌,責尚書永貴擅專邀譽,涉明季黨援朋比之習,奪其職。漱芳久之乃遷員外郎。卒。 唐憲堯唐憲堯,別號再興,1899年生,四川梁山人。早年畢業於北京電氣工業學校,後任北京西山電廠、重慶電燈公司工程師,梁山縣實業所長。後投筆從戎,於黃埔軍校第五期工兵科畢業。1929年後歷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警衛團排、連、營長,川康綏靖公署第一處上校作戰科長,成都中央軍校上校技術教官,新編第五軍野戰補充團團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四戰區新編第三十三師少將參謀長,第三十集團軍總部少將高參。1946年後任川鄂綏靖公署高參兼前進指揮所代主任,國防部川鄂挺進軍司令部少將參謀長。1949年12月在四川渠縣起義。 黃英黃英,2009年「快樂女聲」季軍。這次晉級得到渠縣官方的大力支持。 1989年1月27日出生於四川省達州市渠縣,身高157厘米,體重40公斤。喜好樂器架子鼓,2007年達州舉辦的唱響達州獲大竹賽區亞軍。2009年參加全國快樂女聲比賽,在層層晉級賽中,她憑借其天籟般的嗓音以及獨特的金屬唱法,將民歌與通俗唱法有機結合在一起,自創了一種音樂藝術的表現形式——「黃英唱腔」,先後演繹了《山歌好比春江水》、《映山紅》、《斜當》、《水上花》、《紅軍阿哥你慢慢走》等歌曲,精彩的演唱博得了現場不斷的掌聲以及粉絲的熱情尖叫,也得到了數位資深評委的較高評價。特別是《映山紅》可以視為其成名曲,引得一大片60、70、80後的喜愛,並迅速組建其粉絲團,粉絲取名「映山紅」。 黃英對音樂的感悟是:「我從小就喜歡唱歌,但從來都沒有接受過專業的歌唱訓練。後來到彩虹藝術團去學習,才對音樂有了初步的認識。音樂是很美的東西,我會用一生去認識它。」 愛好唱歌的她曾經考上了四川音樂學院,但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就讀。之後,朋友開玩笑對她說:「想唱高音,就天天早上起來學張靚穎吼海豚音。「沒想到她真信了,天天起早之後就開始在曠野里開始唱,結果慢慢的唱,還真的把聲部高了!再加上革命老區濃厚的「紅歌」氛圍,憑借自己對音樂的強烈愛好和得天獨厚的嗓音,以及跟著彩虹藝術團在城裡鄉下走班子的磨練歷程,慢慢練就出自成一派的「黃英唱腔」 渠城西區一角[2]
⑷ 達州在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1、鶡冠子
鶡冠子(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賨人,曾流寓楚國,游歷西南各地。戰國著名思想家、道學家、兵學家,「西南道學鼻祖」,與諸子百家齊名。壯年病,雙耳失聰,「居深山,以鶡為冠」,故名。終生不仕,唯著書立說,以大隱著稱。
2、春申君
春申君(約公元前320—公元前238年),本名黃歇,相傳為今四川達州人,萬源市、達川區留有出處。楚國丞相,封為春申君,與平原君、信陵君、孟嘗君並稱戰國「四君子」。
楚王賜其淮北12縣地,即今河南、安徽一帶,後改為江東,即今無錫、江蘇、上海一帶。因故,今上海簡稱「申」。春申君明智忠信,寬厚愛人,以禮賢下士、招致賓客、輔佐治國而聞名於世。
3、馮 緄
馮緄(102―167),宕渠人,馮煥之子,東漢名將、車騎將軍。少學《春秋》《司馬兵法》,樂善好施,舉為「孝廉」。其父蒙冤,勇為辯護,調京任右郎中、御史中丞等。奉令督揚州、徐州軍事,升任隴西太守、遼東太守,弭除邊患。
回朝任京兆尹,升任廷尉,繼任太常。漢桓帝永壽初年(155),拜為車騎將軍,率兵10萬之眾平定長沙等地叛亂,回朝轉河南尹。任內,曾整修宕渠縣治地—賨城,並改名為「車騎城」。逝後,漢桓帝命蔡邕為其撰寫碑文,名《車騎將軍馮緄碑》。今存,收錄於《全三國文》。
4、王 平
王平(?—248),又名王子均,宕渠人,三國時蜀國名將。公元228年正月,任蜀國北伐先鋒馬謖副將,駐守街亭,馬謖舍水上山,舉動失宜,王平連勸不聽,被魏將張郃斷其水源,慘敗。唯王平所率千餘士兵鳴鼓自持,突圍而出。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拜王平為參軍,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公元243年,任北伐前監軍兼鎮北大將軍。傳說其認字幾個,卻聽書不忘,能口授著書。248年病逝軍中,准勒石立闕紀念。今屹立於渠縣土溪鎮青神鄉平六村的 「王家坪無名闕」視為「王平闕」。
5、李 雄
李雄(274―334),字仲俊,李特第三子,宕渠人,十六國時期成漢開國皇帝、少數民族著名政治家。李特在四川起兵時,被封為前將軍。其弟李流病死後,將軍權交給侄子李雄,李雄自稱大都督、大將軍、益州牧,攻克成都,於304年稱成都王,建元建興。
306年稱帝,國號「大成」,史稱成漢,改元晏平。314年,漢中楊虎和梁州張咸先後投奔李雄,成國疆土不斷擴大。334年,李雄病卒,謚號武皇帝,廟號太宗,葬於安都陵。治蜀安邦30年,功勛彪炳史冊。
⑸ 四川省達州市歷史上有什麼大人物
相傳公元815年,元稹(779年-831年,唐代詩人,世稱元九)貶謫通州(今達州)任司馬,初到任時,通州:「人稀地僻、蛇蟲當道」,元稹勵精圖治,清正廉潔,政績斐然,為當地百姓幹了不少好事。公元818年元稹調任河南,民眾便於正月初九元稹離任當天,全城父老登上城南翠屏山和城北鳳凰山,
萬民送別,依依不捨。達州從此留下了「元九」登高的傳統習俗。
每年元月初九這一天,達城萬人空巷,男女老幼競往城外登山,登高遠望,紀念這位好官,而且風
雨無阻,不達山頂決不罷休,一直延續今日。人們藉此登高眺遠,祭天祈福,期待一掃去歲頹勢,迎來新年萬事暢達。當代達州籍著名詩人樑上泉有這樣的詩句:達
州原是古通州,山自青青水自流;元九登高懷元九,詩魂常伴鳳凰游。
李長祥(明末清初抗清將士)
《天問閣文集》的作者李長祥,字研齋,又字子發,自號石井道人,明神宗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生於達州市鳳凰山麓。明思宗崇禎十六年(1643年)舉進士,選庶吉士,入仕於朝。明亡後,在抗清斗爭中,李長祥與鄭成功、張煌言,屢仆屢起,抗節不撓。魯王監國四年(1649年)進為兵部侍郎,為南明時期的重要人物之一。抗清失敗後,李長祥遷居毗陵(今江蘇省常州市),築讀易台,作文賦詩,以抒情懷,高風勁節,流露其間。清代著名史學家全祖望,在其所著《鮚埼亭文集外編》中,用詳實而生動的筆墨,大量地描述了明末的忠義之士,其中《前侍郎達州李公研齋行狀》一篇,就是記載李長祥的事跡。同時接下來提到的唐甄就是李長祥的外甥。
唐 甄(中國100名傑出思想家之一)
中國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政論家。初名大陶,字鑄萬,號圃亭。達州(今通川區蒲家鎮)人。出身於官僚地主家庭。清順治
十四年(1675)中舉人。曾在山西長子擔任過10個月的知縣,因與上司意見不合被革職。後曾經商,因賠本乃流寓江南,講學賣文維持生活。著作主要有《潛
書》。唐甄對
君主專制制度進行大膽的揭露和批判。他認為皇帝也是人,沒有什麼神秘,並指出皇帝是一切罪惡的根源,「自秦以來」的皇帝都是賊,他們為了奪取皇位常常無故
殺人,殘害百姓。唐甄憤然地說:「川流潰決,必問為防之人,比戶延燒,必罪失火之主,至於國破家亡,流毒無窮……,非君其誰乎」《潛書·遠諫》。唐甄提出
了「抑尊」,即限制君權的主張,要求提高大臣的地位,使他們具有同皇帝及其他權貴作斗爭的權力,以
「攻君之過」,「攻宮闈之過」,「攻帝族、攻後族、攻寵貴」之過,使皇帝有所顧忌。
⑹ 達州職業技術學院的歷史沿革
達州職業技術學院是2001年4月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集醫、工、農、師、管理等專業大類為一體的綜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由原達縣教育學院、達州農業學校、達州衛生學校、達州農業機械化學校四校合並組建而成。達州職業技術學院的建立,是中共達州市委、達州市人民政府實施「科教興市」戰略的結晶。學院擁有數十年的辦學底蘊,厚積了較強的辦學能力、豐富的辦學經驗、雄厚的科研教研實力和一支厚德博學敬業的師資隊伍。原達縣教育學院始建於1957年,其前身是達縣專區行政幹部管理學校,1980年更名為達縣地區教師進修學院,1984年經國家教育部批准,定名為達縣教育學院。1978年開始招收專科學生以來,先後開設9個系、20個大專專業和6個中專專業,主要承擔全日制普通學歷教育、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校長崗位培訓、國家公務員培訓等教育教學任務。學院1997年在全國成人高校評估中,被評為良好學校。有一支由各專業帶頭人為骨乾的教育教學科研隊伍。近十年間,共出版專著30餘部,主編或參編出版的教材50餘本,共發表論文400餘篇,獲國家級獎勵4項,省級獎勵24項。自94年以來,學院教師有3人次獲「曾憲梓教育基金會高等師范專科院校教師獎」。原達州農業學校辦學歷史悠久。學校創辦於1940年, 1958年改建為達縣大學,1961年調整為達縣農校,1976年在此基礎上建達縣農學院,1983年恢復達縣農校,1995年被省政府確認為「省(部)級重點中專學校」,後又升格為「國家級重點中專」。原達州農業學校在培養目標、專業開發、課程結構、教學形式上,突出實踐性教學環節,「強實踐、重應用、厚基礎、寬適應」,以農科為主,兼設文科、經濟、管理等綜合專業,開設13個專業。學校在辦學實踐中,實行教育教學、生產實習、科技推廣、經營服務相結合,創造了「學校+公司+農戶」的經驗。在「作物養分平衡技術推廣」、「秦油二號油菜推廣」、「玉米高產示範攻關」等農業科技推廣項目中獲得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原達州衛生學校創建於1959年,1976年開辦626醫學院,設專科和中專兩部,1981年更名為達縣醫學院,1983年恢復為四川省達縣衛生學校。1996年以來,先後與川北醫學院、省衛生幹部學院、達縣教育學院、四川省生殖衛生學院、達州電大等省內高校聯合辦學,積累了大量的教學、科研、管理經驗。1993年被省政府確認為「省(部)級重點中專」。學校開辦有社區醫學、護理、婦幼醫士、影像、葯劑等10個專業;在培養目標上,立足中等衛生專業,緊靠高等衛生教育,著力提高衛生人員結構和素質,在專業發展、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突出實踐性、實用性,在校外與20多個實習醫院聯合辦學,取得顯著成績。合並前10餘年,教師共發表專著、論文200餘部(篇),有3人次出席國際醫學學術會議並交流論文。原達州農業機械化學校始建於1976年,1987年遷校擴建,1996年增掛「四川省達川機電工程學校」校牌,1997年被原省教委評估為「辦學條件合格學校」。經過多年的艱苦創業,學校由建校初期單一的農機專業發展到覆蓋我區工業經濟的機械製造、鑄造、焊接、機電技術應用、電子技術等專業。為達州「機電」產業提供了高質量和高素質的人才、智力支持。四校合並以來,在省教育廳和達州市委、市府的堅強領導和大力支持下,學院領導班子帶領全院教職員工共同努力,先後經歷了「院部」制、「院系」制兩個發展階段。特別是實行「院系」制以來,學院領導班子統一思想、統一認識,帶領全體教職員工在縮短磨合期、達成共識、發揮優勢、形成合力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實行中層幹部競爭上崗、全員聘任、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完善激勵機制、推進後勤社會化改革等,真正實現合人、合校、合心,增強了全院職工的凝聚力和戰鬥力,辦學觀念日益更新,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基礎設施、師資隊伍建設跨越式發展,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社會聲譽日益提高。
⑺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有哪些
北 京 :天安門廣場 ; 中國歷史博物館 ;中國革命博物館 ;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 故宮博物院 ; 圓明園遺址公園 ;八達嶺長城 ;周口店遺址博物館 。
天 津 :盤山烈士陵園 。
河 北 :樂亭李大釗紀念館 ; 涉縣129師司令部舊址 ; 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 ; 清苑冉庄地道戰遺址 ; 平山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 ;隆化董存瑞烈士陵園。
山 西 :陽泉「百團大戰」紀念館(碑) ; 武鄉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八路軍總部舊址) ; 文水劉胡蘭紀念館 。
內蒙古 :呼和浩特烏蘭夫同志紀念館 。
遼 寧 :沈陽「九.一八」事變博物館 ;大連旅順萬忠墓紀念館 ;錦州遼沈戰役紀念館 ;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 撫順雷鋒紀念館 。
吉 林: 通化楊靖宇烈士陵園 。
黑龍江 :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 ; 哈爾濱東北烈士紀念館 ;大慶鐵人王進喜同志紀念館 ;黑河璦琿歷史陳列館 。
上 海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 ; 宋慶齡陵園 ; 龍華烈士陵園 ; 上海博物館 。
愛國主義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的基礎性工程,是引導人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促進中華民族振興的一項重要工作。1995年3月,民政部確定了第一批(100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⑻ 民政部關於表彰全國先進社會組織的決定的組織名單
(排名不分先後)
一、全國性社會組織
中國企業聯合會
中國質量協會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
中國醫葯商業協會
中國女企業家協會
中國拍賣行業協會
中國皮革協會
中國服裝協會
中國農學會
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
中國力學學會
中國化學會
中國標准化協會
中國流行色協會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
中國計算機學會
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
中國老教授協會
中國教育技術協會
中國林業教育學會
中國綠色食品協會
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
中國畜牧業協會
中國漁業協會
中國種子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
中國民族研究團體聯合會
中國外國文學學會
中國演藝設備技術協會
中國民俗攝影協會
中國合唱協會
中國醫葯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
中國衛生思想政治工作促進會
中國保健協會
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
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企業協會
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
中國國際貨運代理協會
中國通信企業協會
中國電子商會
中國通信標准化協會
中國互聯網協會
中國跆拳道協會
中國體育用品聯合會
中華慈善總會
中國社會工作協會
南都公益基金會
中國建築業協會
中國房地產估價師與房地產經紀人學會
中國建築金屬結構協會
中國交通建設監理協會
中國港口協會
中國國防科技工業企業管理協會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
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
中國楹聯學會
全國公安文學藝術聯合會
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
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
中國科學技術院所聯誼會
中國美國人民友好協會
中國廣播電視協會
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
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
中國工程咨詢協會
中國認證認可協會
中華詩詞學會
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
中國航天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
中國水利工程協會
中國水利水電勘測設計協會
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會
中國棉花協會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
中國晚報工作者協會
中國中葯協會
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
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
中國基督教協會
中國地質礦產經濟學會
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
中國職工保險互助會
詹天佑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會
中國航空運輸協會
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
中國統計學會
中國旅遊飯店業協會
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
中國華僑經濟文化基金會
中國個體勞動者協會
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
中國檢察官協會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
中國稅務學會
中國國際商會
中國葯學會
中國證券業協會
中國女法官協會
中國行政管理學會
中國扶貧基金會
中國報關協會
中國海關學會
中國繼續工程教育協會
中國紅十字基金會
中國銀行業協會
愛之橋服務社
中和亞健康服務中心
新探健康發展研究中心
二、地方社會組織
北京市
北京市志願者聯合會
北京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
北京市登山運動協會
北京民辦教育協會
北京玩具協會
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
北京文理研修學院
北京青少年發展基金會
北京市海淀區戶外廣告行業協會
北京市順義區三農研究會
北京市西城區什剎海研究會
北京百年農工子弟職業學校
北京市朝陽區醫學會
天津市
天津市華夏未來文化藝術基金會
天津市建材業協會
天津市銀行業協會
天津市慈善協會
天津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
天津市電力行業協會
天津市鶴童老人護理職業培訓學校
天津市天正司法鑒定中心
天津華興醫院
天津市建築材料服務中心
河北省
河北省老年事業促進會
河北省體育總會
河北省老教授協會
河北省醫學會
河北省華亞中醫葯研究所
河北省冶金協會
高碑店市農民技術協會
邢台市英華學校
石家莊市商業聯合會
衡水市英才學校
邯鄲市萊克學校
滄州市製冷學會
唐山市慈善總會
秦皇島市碣石葡萄產業協會
承德市消費者協會
張家口市愛心家園公益促進會
廊坊市互聯網協會
山西省
山西省信用與擔保協會
山西省保險行業協會
山西省銀行業協會
山西省建築業協會
山西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
山西省焦化行業協會
山西省水利學會
山西省城市金融學會
山西中科節能減排技術研發中心
山西省太原市慈善總會
山西省大同市城區晨祥苑金蘋果雙語學校
山西省長治市老區建設促進會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銀行業協會
內蒙古沙產業、草產業協會
內蒙古農牧民科技服務協會
內蒙古福建商會
內蒙古自治區扶貧基金會
內蒙古社會扶貧工作促進會
內蒙古阿拉善盟生態文明建設和黃河文化經濟促進會
內蒙古巴彥淖爾經理人協會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預拌混凝土散裝水泥協會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鄂爾多斯學研究會
內蒙古包頭市溫州商會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保險行業協會
遼寧省
遼寧省傢具協會
遼寧省慈善總會
遼寧省裝飾協會
遼寧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
沈陽汽車流通協會
沈陽市食品協會
沈陽市德濟醫院
鞍山市慈善總會
撫順市保險行業協會
本溪市老衛生工作者協會
丹東市保險行業協會
錦州市電力行業職業培訓學校
遼陽市建設行業協會
鐵嶺市保險行業協會
朝陽市房地產業協會
沈陽市地板行業協會
大連市銀行業協會
大連市區域經濟開發研究會
大連市律師協會
吉林省
吉林省銀行業協會
吉林省醫學會
吉林省中醫葯學會
吉林省作家企業家聯誼會
吉林省廣東商會
延邊大學教育基金會
吉林大學教育基金會
吉林省金鋮計算機學校
長春一諾眼科醫院
長春市育文實驗學校
吉林市出租汽車暨汽車租賃協會
延邊養豬協會
黑龍江省
黑龍江省金屬材料流通協會
黑龍江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
哈爾學工業大學華德應用技術學院
哈爾濱市傢具行業協會
齊齊哈爾市溫州商會
佳木斯市綠色食品協會
大慶市工程質量監督管理協會
黑河市大豆協會
雞西市道路交通安全協會
綏化市龍威健身俱樂部
七台河市木製品產業協會
雙鴨山市企業發展戰略研究會
伊春市金融學會
鶴崗市稅務學會
上海市
上海市宇航學會
上海市工業經濟聯合會
上海市市政公路工程行業協會
上海市外商投資企業協會
上海人才服務行業協會
上海市靜安區社會組織聯合會
上海數字娛樂中心
上海慈善物資管理中心
上海楊思醫院
上海市自強社會服務總社
上海樂群社工服務社
上海市老年基金會
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
上海市華僑事業發展基金會
上海市擁軍優屬基金會
上海浦東非營利組織發展中心
江蘇省
江蘇省中醫葯學會
江蘇省交通政工和教育研究會
江蘇省印刷行業協會
江蘇省保險行業協會
江蘇省律師協會
江蘇省慈善總會
江蘇遠東慈善基金會
江蘇省發展體育基金會
無錫靈山慈善基金會
江海職業技術學院
金肯職業技術學院
常州市地板協會
鎮江市慈善總會
揚州市機動車駕駛員協會
南通市裝飾裝修行業協會
興化市脫水蔬菜行業協會
蘇州保險行業協會
徐州市彭城培智學校
無錫市慈善總會
淮安市天明教育集團
南京鳳凰母語教育科學研究所
南京市浦口區侯沖社區民間組織服務中心
連雲港市贛榆縣泥鰍養殖行業協會
鹽城市交通運輸協會
宿遷市沭陽縣花木協會
浙江省
浙江省慈善總會
浙江省皮革行業協會
浙江省自行車行業協會
浙江省核學會
浙江省保險行業協會
浙江省醫學會
浙江育英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朱炳仁銅雕藝術博物館
浙江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
浙江省扶貧基金會
杭州市機動車駕駛員培訓行業協會
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醫院
樂清市電氣行業協會
溫州市鞋革行業協會
龍游縣求實職業學校
舟山市網吧行業協會
嘉興市緊固件進出口企業協會
紹興市假日培訓學校
麗水市畲族醫葯研究會
金華溫州商會
安吉縣上墅私立高級中學
台州市黃岩區青年企業家協會
寧波市北侖文化行業協會
寧波市水產行業協會
寧波市海曙三市養怡院
安徽省
安徽省建築業協會
安徽省種子協會
安徽省兒童少年基金會
合肥市苗木花卉協會
蚌埠市國際國內公共關系協會
安徽省電機工程學會
安徽省企業聯合會
淮北市禽業協會
馬鞍山市建築裝飾協會
安徽省保險行業協會
安徽省糧食行業協會
無為縣優質棉產業協會
六安市社會組織聯合會
安徽省城鄉勞動力資源開發研究會
安徽省體育總會
蕪湖市慈善總會
福建省
福建省保險學會
福建省護理學會
福建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福建省通信行業協會
福建省建築業協會
福建省黃仲咸教育基金會
福建省見義勇為基金會
福州市慈善總會
南平市企業與企業家聯合會
泉州市企業與企業家聯合會
龍岩市李新炎慈善基金會
漳州市農葯行業協會
三明市無償獻血志願者協會
寧德市個體私營企業協會
廈門市醫學會
廈門愛樂樂團
江西省
江西省廣告協會
江西省煙草學會
江西省職工保險互助會
江西省爆破器材行業協會
江西省銀行業協會
江西省保險行業協會
江西省福建總商會
江西省會展協會
江西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
江西省內部審計師協會
南昌市房地產業協會
吉安市保險行業協會
景德鎮市外來投資企業家協會
山東省
山東省醫學會
山東省拍賣行業協會
山東省傢具協會
山東省慈善總會
山東藍翔高級技工學校
山東海天軟體工程專修學院
山東協和職業技術學院
山東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
山東省公安民警優撫基金會
濟南市道路運輸協會
濟南杏林醫學成人中等專業學校
淄博昌國醫院
棗庄紡織服裝協會
東營新世紀人才開發中心
煙台市食品工業協會
濰坊華洋水運學校
濟寧市慈善總會
東平藝術中學
威海市建設咨詢服務業協會
莒縣食用菌協會
萊蕪市保險行業協會
臨沂市工藝美術學會
德州市德城區海天游泳俱樂部
聊城信息工程職業中專學校
濱州市建築業協會
菏澤市曹州武術學校
山東省個體私營企業協會
山東省勝利油田地學開拓基金會
青島市物流協會
青島市中醫葯學會
青島市黃海職業技術學院
青島市福壽樂老年公寓
青島市市南區八大湖和諧社區促進會
河南省
河南省公安民警英烈基金會
河南省宋慶齡基金會
河南省文化產業發展研究院
河南省生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河南省東方體育競技俱樂部
河南省慈善總會
河南省醫學會
河南省建設工程質量檢測協會
河南省工程建設協會
河南省花卉協會
鄭州晚晴山莊老年公寓
洛陽市英才培訓中心
平頂山市志願者協會
新鄉市銀行業協會
焦作市慈善總會
安陽市慈善總會
三門峽市農業信息網路協會
周口市商會
南陽市社區志願者協會
湖北省
湖北省慈善總會
湖北省道路運輸協會
湖北省建設工程造價咨詢協會
湖北省軟體行業協會
湖北省美容美發協會
湖北省禮品行業協會
湖北省高等教育學會
武漢生物工程學院
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
湖北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
湖北省見義勇為基金會
武漢企業家協會
武漢市社區志願者協會
武漢市江岸區揚子社區便民服務中心
仙桃市仙源學校
荊州市創業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黃石市個體勞動者私營企業協會
荊門市質量協會
十堰香格里拉雙語藝術幼兒園
湖南省
長沙市溫州商會
湘潭市室內裝飾行業協會
益陽市保險行業協會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
衡陽市老科技工作者協會
湖南省汽車用品行業商會
湖南省浙江商會
湖南省醫學會
湖南省海外聯誼會
湖南省建築業協會
湖南省茶葉協會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
長沙市教育基金會
湖南省公路學會
湖南省旅遊學會
石門縣茶葉產業協會
岳陽市環境科學學會
廣東省
廣東省行政管理學會
廣東省慈善總會
廣東省食品行業協會
廣東軟體行業協會
廣東省物流行業協會
廣東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廣東省商業聯合會
廣東省企業聯合會
廣東外商投資企業協會
廣東省醫學會
廣東省土地估價師協會
廣東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
廣東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
廣東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
廣州市傢具協會
汕頭市進出口商會
中山市中港英文學校
東莞名傢具俱樂部
汕尾市城區職業技術學校
惠東縣馬鈴薯產業協會
揭西縣棉湖鎮樂心互助協會
廣東高科技產業協會
廣東省美容美發化妝品行業協會
深圳市鍾錶行業協會
深圳市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
深圳市商業聯合會
深圳璽寶樓青瓷博物館
深圳書城培訓中心
廣西壯族自治區
廣西李寧基金會
廣西保險行業協會
廣西企業與企業家聯合會
廣西建築業聯合會
廣西慈善總會
廣西福建商會
廣西注冊會計師協會
廣西煙草學會
欽州市礦業協會
南寧市西鄉塘區金陵鎮金陵香蕉協會
南寧市興寧區望州南社區能幫就幫互助協會
桂林市平樂縣橋亭鄉顯堆村月柿經濟協會
桂平黎明醫院
玉林市電子工業學校
北海國發高級中學
海南省
海南省企業家協會
海南省醫葯保健品行業協會
海南省道路運輸協會
海南省文昌市西瓜專業技術協會
海口經濟學院
海南省海口市寰島小學
海南省青少年希望基金會
重慶市
重慶市慈善總會
重慶市商業聯合會
重慶市房地產開發協會
重慶市煤炭行業協會
重慶市醫學會
西南大學重慶育才學院
重慶市西南機動車駕駛員培訓中心
重慶時代建設工程造價信息咨詢服務中心
重慶市紅十字基金會
重慶市萬州區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
重慶市永川區五間鎮西瓜協會
四川省
四川省浙江商會
四川省房地產業協會
四川省保險行業協會
四川省咨詢業協會
四川省醫葯行業協會
四川省電力行業協會
四川省律師協會
四川省醫學會
四川省注冊會計師協會
四川省銀行業協會
四川省扶貧基金會
四川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
四川省建川博物館
四川國際標榜職業學院
四川海洋特種技術研究所
成都餐飲同業公會
成都市武侯區青少年犯罪預防研究中心
米易縣草場鄉枇杷專業技術協會
達州市道路運輸協會
德陽市鋼材爐料貿易協會
三台縣文武學校
興文縣山地烏骨雞養殖協會
雅安市紅十字醫院
貴州省
貴州省保險行業協會
貴州省電力行業協會
貴州省四川商會
貴州省起點戶外運動俱樂部
貴州省遵義縣漁業協會
貴州省凱里市鴨塘鎮皎淳雲家禽畜養殖協會
貴州省黔南州道路交通安全協會
貴州省畢節地區苗學會
貴州省安順市建築裝飾協會
貴州省六盤水市房地產業協會
雲南省
雲南省慈善總會
雲南省建設工程招標投標行業協會
雲南省煙草學會
雲南省貴州商會
雲南省俊發教育扶貧基金會
雲南思力生態替代技術中心
雲南省勝利腎臟病醫院
昆明市五華區江岸社區文化服務中心
雲南昭通黑頸鶴保護志願者協會
雲南大姚百草嶺蜂產業協會
會澤縣大橋鄉馬鈴薯經銷協會
通海縣蔬菜協會
麗江市納西人正龍汽車越野俱樂部
西藏自治區
援助西藏發展基金會
西藏自治區銀行業協會
西藏援藏工作者協會
西藏自治區烹飪餐飲飯店業協會
西藏自治區美容美發保健化妝品協會
陝西省
陝西省宋慶齡基金會
陝西省建設監理協會
西安培華學院
陝西省榆林市企業聯合會
陝西省漢中市老科技工作者協會
陝西省安康市慈善協會
西安市醫院管理協會
延安市慈善協會
寶雞市建材磚瓦技術協會
銅川市神州書畫研究會
商洛市農副產品協會
陝西省渭南市慈善協會
陝西省咸陽市牆體屋面材料工業協會
甘肅省
甘肅省蘭州市出租汽車行業協會
甘肅省酒泉市糧食行業協會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成人中等專業技術學校
甘肅省收藏協會
甘肅省臨夏州磚雕藝術協會
甘肅省慶陽市個體勞動者協會
甘肅省嘉峪關市音樂舞蹈家協會
甘肅省白銀市東坪電灌用水者協會
甘肅省金昌市賢達職業培訓學校
甘肅省天水市新天壇醫院
甘肅省定西市英才高級中學
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慈善協會
青海省
青海省建築業協會
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會
青海興旺愛心救助會
青海省注冊稅務師協會
青海師范大學思源中學
西寧市第一私立高級中學
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養蜂業協會
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夏福建企業家協會
寧夏職業經理人協會
寧夏能源協會
寧夏婦女兒童發展基金會
銀川市個體私營企業協會
石嘴山市機動車駕駛員協會
吳忠市金積鎮蘆溝閘奶牛養殖協會
中寧縣富民有機枸杞專業協會
固原市商貿商會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建築業協會
新疆慈善總會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浙江企業聯合會(商會)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注冊稅務師協會
新疆溫泉縣察干屯格鄉甜菜協會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保險業協會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石油學會
新疆現代職業技術學院
新疆石河子市中醫醫院
新疆絲路書畫院
新疆泰能職業技能培訓學校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棉花協會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進出口商會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二師二十七團養鵝協會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三師四十八團果農協會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八師石河子市25小區社區服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