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管理 > 環球時報基金會

環球時報基金會

發布時間:2021-11-05 19:56:39

① 金熙德的學術活動

(9月29日)—10月5日:·國慶連休
6日:·出席所班子會議,擬訂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方案。
7日:·出席中日共同歷史研究會議。
·出席擬訂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日程會議。
·出席國際學部「未來10年中國的對日政策」課題啟動會議。
·晚:院重大課題組聚會。
9日:·返所辦公。
·下午:與日本貿易振興機構香港產業研究員事務所所長高木誠司進行交流。
10日:·為北大學生寫申請赴日留學項目推薦信。
·向國際學部提交院《當代國際政治》教材提綱修改意見。
·出席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成立招待宴會。
11日:·與韓國學者金亨奎進行交流。
12—17日:·赴德國出席國際格奧爾格·埃格特國際教科書研究所(Gearg Eckert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Textbook Research)舉辦的「歷史教育與和解——東亞比較視角」國際會議。
20—23日:·參加社科院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集訓班。
24日:·出席日本創價大學北京事務所2008年課題資助評審會議。
25日:·出席北師大主辦的《和平與教育:池田大作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26日:·出席基金會優秀成果評審。
·為政法大學孫承寫申請住友項目推薦信。
·接受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客座教授聘書。
28日:·出席所學習實踐活動布置會議。
·出席所班子會議。
·主持召開所信息組會議。
·出席對外關系室學習實踐活動。
·為經貿大學李森寫學術成果鑒定書。
·校對《日本學刊》第六期本人投稿論文。
29—31日:·出席日本所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集訓班。 1日:·在中央電視台《新聞1 1》(董倩主持,晚10:00)就福田辭職做評論。
2日:·《環球時報》刊載《日首相福田閃電辭職》一文,引用對本人的采訪內容。
·收到青島出版社寄來的本人專著《日本外交30年——從福田赳夫到福田康夫》。
·上午,在全所大會上就《日本:2007》做總結,布置《日本:2008》。
·下午,出席「福田辭職的原因和前景」評估會。
·下午,接受中央電視台英語頻道采訪:《福田辭職的背景和影響》。
·晚上(10:30),在鳳凰電視台就福田辭職做評論。
3日:·上午:在人民網強國論壇做嘉賓,以《福田辭職的因與果》為題與網友交流。
·《環球時報》發表《世界議論福田接班人》一文,引用對本人的采訪內容。
·董倩文章《福田之後中日關系會如何》,提到本人觀點。
·《中國新聞周刊》文章《支持率低迷和政權運作困難是福田辭職主因》,引用本人觀點。
4日:·上午:就中美日關系等問題與美國使館官員藍墨客(Mark Lambert)進行交流。
·下午:就福田首相辭職接受日本《朝日新聞》記者坂尻顯吾采訪。
·《國際先驅導報》發表本人文章:《福田別了,暖春別走》。
·《每日經濟新聞》網站發表《中日經貿回暖 不因麻生「強硬」變冷》一文,引用本人觀點。
·網上《美媒:中國擔心福田辭職後日本鷹派當權》一文,引用本人觀點。
5日:·上午:接受新華社國內部采訪:《福田辭職的背景和日本政局走向》。
·《廣州日報》發表《福田閃電辭職源於舊體系失靈》一文,引用對本人的采訪內容。
7日:·在中央電視台英語頻道《今日世界》(13:30首播)就福田辭職做評論。
8日:·上午:出席所長辦公會。
·下午:與韓國外交通商部東北亞局審議官鄭光均進行交流。
9日:·上午,王偉光副院長來國際學部調研。
·下午,出席院部報告會。
·晚:與天津學者交流。
11日:·出席所長辦公會,討論改革方案。
·青島出版社寄來本人新著《日本外交30年——從福田赳夫到福田康夫》(9月2日接到樣書)。
·與博士生討論開題報告思路。
13—15日:·赴日本東京出席創價大學舉辦的「池田大作先生發表日中邦交正常化倡言40
周年」研討會,做主題發言。
15—18日:·在東京出席「第四屆東京—北京論壇」,主持「安全與防災合作」分論壇。
16日:·《世界知識》發表本人文章:《「福田丸」觸礁,舵手下船》。
22日:·收到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國際問題論壇》2008年秋季號,其中刊登了本人文章:《胡主席訪日與中日關系新趨勢》。
·與日本政策研究院副教授道下德成進行學術交流。
·在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下午4:00新聞)就麻生太郎當選自民黨總裁做評論。
23日:·出席全所大會,介紹在東京出席兩次會議的情況。
·出席「紀念中日締約30周年研討會」籌委會。
·《人民日報》發表本人文章:《「換相」考驗日本外交》。
·與蔣立峰所長一起召集社科基金項目匯報會。
·《日本:2008》收齊全所第一次寫作目錄。
24日:·在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出席海外華人教授會討論會。
25日:·返所辦公。
·晚:出席韓國大使官邸舉行的韓國國慶招待宴會。
26日:·出席院科學發展觀學習動員會。
·出席中日高層經濟對話協調辦會議。
·與韓國駐華使館李賢主公使進行交流。
27—28日:·出席「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3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
29日:·出席北京大學中韓《東北亞安全對話》。 4日:·完成關於福田改組內閣的評論稿發給刊物。
·提交日本八國集團問題第三篇報告。
·出席中日共同歷史研究中方近現代組會議。
5日:·返所辦公
·全所開會傳達院改革座談會。
·出席輿論調查課題設計會議。
6日:·與新入學博士生討論學習事宜。
8日:·晚8:00北京奧運會開幕式。
12日:·返所辦公。
·中華文化學院出版《丙戌年說》一書,收錄本人在該學院的演講稿《中日文化交流的今昔對比》。
14日:·與趙全勝等進行學術討論。
16日:·與博士生討論學習問題。
18日:·《國際先驅導報》刊登《奧運拉近中日民間情感》一文,引用對本人的采訪內容。
19—21日:·赴韓國首爾出席韓國政治學會主辦的「韓國建國60周年國際研討會」。
24日:·晚8:00北京奧運會閉幕。
25日:·與韓國學者金興奎進行交流。
26日:·上午出席今年由日本所牽頭的《中國民眾的國際觀》輿論調查四所協調會議。
·下午出席所長辦公會議。
·接受中國國際廣播電台采訪:《胡錦濤主席訪問韓國的意義與展望》。
27日:·出席商務部中日高層經濟對話協調辦會議。
28日:·出席「第四屆北京—東京論壇」會前協調會。
·出席韓國駐華使館官員徐斗鉉送別晚會。
31日:·出席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中國與世界關系的現狀與變化前景」研討會。

② 聯合國世界和平基金會的介紹

世界和平基金會,強調自己是一個聯合國認可的正規機構,2015年12月,環球時報發布報道揭露其騙局,並公布了聯合國將採取法律行動的回復文件。

③ 生命延續基金會是什麼

新聞網頁貼吧知道MP3圖片視頻網路文庫

幫助設置 首頁 自然 文化 地理 歷史 生活 社會 藝術 人物 經濟 科技 體育 核心用戶 熱詞榜 百萬奇跡
拆分詞條 生命延續基金會
求助編輯網路名片
生命延續基金會是依靠現代科學將人類冷凍,在數年,數十年,甚至數百年之後將其解凍,以繼續生命。運用這項技術,人類,尤其是現在不可治癒的患者,有條件的話救可以進行生命延續,在可以治癒其疾病的時候,將其解凍,生命即可實現延續。現在比較大的生命延續基金會有:「第五星」生命延續基金會;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會,兩者都是美國的。

簡單的說,恐怕這非常像科幻小說,很多人不相信,但這是真的。 從頭到腳整個身體的延緩保存程序需花費15萬美元,而神經性延緩保存(只保存大腦)則需花費8萬美元。 以下為來自兩個基金會的實例:(圖片為裝人用的容器) 「第五星」生命延續基金會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它是美國最大的人體冷凍機構,它們希望通過超低溫來保護死者,使之在科技發達的將來得以再生。
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我首先參觀了被他們稱為「病房」的人體保存室。推開門,一股刺鼻的味道撲面而來,暗淡的燈光下是一排排銀白色的不銹鋼儲藏罐,這些大罐子足有兩人高,與它們相連的是數不清的管線和一些小型容器。也許是看我有些緊張,陪我參觀的喬治·庫克笑著說:「這里是不是有些超越現實,很多科幻片中都有類似裝置,但我們是認真的,總有一天我們會把好萊塢用特技作到的東西變成現實。」經講解我才知道,這些儲藏罐就是「患者」的「臨時住所」。 喬治·庫克在這些大儲藏罐前向我描述了「生命延續」的整個過程,「我們這個基金會實行會員制,這些會員來自世界各地,中心為他們建立了極為詳細的個人資料庫,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們的病歷和現在的健康狀況。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們都會來到美國醫治,我們的特護小組則隨時待命。會員一旦被宣布死亡,小組立即趕到現場進行緊急冷凍處理。之後,這些『病人』將在24小時內被送到中心。冷凍首先從心臟和肺開始,血液被抽出體外,同時注入甘油類溶劑以防止凍傷。葯物處理完畢後,『病人』被毯子包裹,頭向下倒置於這些充滿液態氮的不銹鋼罐中,體溫被慢慢降到零下196℃,達到這個溫度需要大約5天時間。鋼罐內的液態氮每月更換兩次,以保持要求的低溫。」 也許周圍的大罐子讓人緊張,我不得不打斷庫克,表示想采訪一下他們的負責人傑里·奧萊教授。見到本人才發現,他是個小老頭,「請問你真的相信『冷凍』能使人『起死回生』嗎?很多科學家認為這非常可笑」。「首先請你注意不要隨便用『死亡』這個詞。40年前,人們認為心臟停止跳動就是死亡,但隨著科學的進步這個常識很快就被推翻了,如今把一個心跳停止的人救活並不是難事。現在,又有人提出腦電波停止標志生命終結,可實驗表明:腦電波停止並不等同於意識的消失。因此,在這里的人都不是『死者』而是『患者』,他們是進入深度睡眠狀態的人。另外,當今的生物工程技術發展迅猛、微型材料不斷更新以及克隆技術的應用都使生命延續成為可能。我和妻子、女兒都是中心的會員,如果你還有什麼問題,我可以100年後回答你。」 基金會內部採用會員制,只要交150美元入會費,就可以與基金會簽訂合同。會員正式「入住」時,全身冷凍交12萬美元,頭部冷凍交5萬美元,如果手頭拮據還可以分期付款。雖然中心目前只有52位「患者」,但傑里·奧萊對前景十分看好,他說:「我們的會員已達到600多人,他們來自世界各地,這些人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富有、無知、懼怕死亡,他們都很有知識,有些人甚至是某個領域的專家。一些夫妻、青年男女也都來入會,他們希望若干年後能再續前緣。」▲(摘自12月3日日本《新潮周刊》) 人類總希望延長自己的壽命甚至達到永生,如果你也這么想,不妨隨日本記者走訪一下神秘的美國「生命延續基金會。」 《環球時報》 (2002年12月09日第十三版) 「在底下的正是我的父親」休·黑克森(Hugh Hixon)虔誠地指著閃閃發亮的鐵罐說,休·黑克森的父親——老黑克森正躺在這個零下196℃的液態氮容器內。按休·黑克森的話說,自1982年起,他的父親並沒有死亡,而只是「不動」而已。與老黑克森一樣被冷凍的身體等待著最驚人的科學前沿科技——「復甦」來臨,與此同時,美國人體冷凍組織——阿爾科(Alcor)生命延續基金會的業務快速發展。 物理學教授羅伯特·艾丁格(Robert Ettinger)在其1964年出版的暢銷書《不朽的展望》中曾有一段對未來的預測:「早晚我們未來的朋友能夠讓我們重生並治癒病痛。」 老黑克森並不孤單。到2006年7月為止,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會已有800個會員,其中74名患者低溫貯藏在這家醫用工業冷凍大樓內。基金會冷凍的對象也包括周圍住戶的寵物,主要是狗和貓。那些願意死後被冷凍在液態氮中的阿爾科基金會成員自願為此項服務大掏腰包:從頭到腳整個身體的延緩保存程序需花費15萬美元,而神經性延緩保存(只保存大腦)則需花費8萬美元。 當然對於黑克森,這位前美國空軍軍官、現任阿爾科基金會首席技術官來說一點也不貴。阿爾科基金會是美國從事人體冷凍的三家公司中規模最大的。「回報是巨大的」這位生物化學家說,「這就像彩票中獎一樣,你不知道你能夠獲勝。為了獲勝,你首先需要買一張彩票。」 人體冷凍源於希臘詞語「冷」的形容詞「cryos」(cryos源於希臘文中「冰的結晶」);它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讀者著迷的科幻小說的一項創造物。在艾丁格1964年出版的科幻小說之後三年,一位名叫詹姆士·貝德福德(James Bedford)的加拿大醫生把他自己冷凍了。之後,1972年佛瑞德·張伯倫(Fred Chamberlain)與其妻子琳達(Linda)創辦了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會。 阿爾科一直在儲存著冷凍先驅貝德福德,這位人類歷史上冷凍第一人。「在當時,這里看起來更像是個劇場」黑克森說。他們為了懷舊一直保存著貝德福德。「也許他一直活著的」他說,「自從他第一個把他自己暴露於危險之中,他就有權利爭取最後的一線機會。」 黑克森想在時機成熟的時候再一次與他的父親相見,這就是為什麼他選擇也要被冷凍的原因。他很樂意從他的父親和他的基因中創造出一個克隆人。他希望能夠用這種方法「強有力地提高」他的智力。具備了這種更加聰明的頭腦,一個父親和兒子的混合體,他就能夠盡可能遠地旅行。「不是在這個地球上旅行,而是在我們所處太陽系以外的星球旅行。」 患者被包裹在裝滿乾冰的白色塑料袋內慢慢降低溫度,最後降至零下130℃。硬挺的屍體最終被楔進狹小的鋁盒中,塞入裝滿液態氮的鐵罐內。 黑克森身著一條米色棉質長褲,一件米色軍用襯衣,內穿一件灰色T恤,衣領處有三個蛀蟲咬的洞,目前單身。他認為死亡是件必須要做的家務事,「我一點也不看重它」,他說。除一小撮白卷發之外,這位60歲的老人幾乎禿頂。在黑色數字手錶旁他帶了一個小的鐵制臂章。這個代表著他是阿爾科基金會的追隨者,同時也包含著精確的指導說明。當黑克森去世時,他的屍體應被閃電一般快速而干凈的處理,「這樣是為了防止將來我的身體組織被損壞」他說道。「一旦醫生宣布你死亡,每一分鍾都彌足珍貴。」 當大腦停止了血液循環,化學反應會馬上開始攻擊腦細胞,使它們變成爛泥似的一團。為防止這種極具威脅的破壞,被冷凍的患者要附上一個心肺支持器。這能夠暫時維持血液循環。這時在手術室,一個包括獸醫、神經外科醫生和一位技術人員組成的小組開始進行延緩保存程序。阿爾科基金會手術室更像是一個儲藏室,有著精密的儀器,老舊的照明固定設備和一架舊手術台。這里沒有任何你能夠在科幻電影里看到的極端現代的設備。

④ 環球時報:俄羅斯會融入西方嗎

環球的時評看樣子很准啊
●決定俄羅斯是否能夠西方化的關鍵因素並不在於政治經濟制度和意識形態,也不在於宗教文明的差異,而在於俄羅斯國際角色的自我定位和國家安全的一些基本理念

●在當今的國際政治體系中能否融入西方,首先遇到的問題是是否願意承認美國的單極領導地位,在國際政治權利的體系中甘於作一個次要的和輔助性的角色。俄羅斯民族一直沒有放棄稱雄意識和自我中心的民族價值認同

●俄羅斯具有一個較為獨特的安全概念,即本國的國家安全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在周邊地區是否存在著安全緩沖帶或對本國友好的國家

近一年以來,俄羅斯一系列迎合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的實際舉措和政策取向,消除了科索沃事件以來俄羅斯與西方在一系列問題上的僵持狀態,大幅度地改善了俄美關系,以至於關於「俄羅斯實際上已經成為美國的盟友」,「俄羅斯已經或很快會完全融入西方」的觀點甚為流行。筆者認為,在判定俄羅斯是否已經融入西方或者在討論俄羅斯能否很快融入西方的問題時,需要明確界定「融入西方」這一概念的內涵。

「融入西方」不等於「西方化」

所謂「融入西方」與「西方化」的概念有很大的不同。從西方化的角度來說,蘇聯解體之前,謀求獨立的俄羅斯已經放棄了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經過獨立後十餘年來的體制轉軌,俄羅斯在政治、經濟制度和主流意識形態方面,已經基本實現了西方化。至於融入西方,本人認為這是一個更大和更寬泛的概念,它除了涵蓋上述西方化的內容外,還應該包括在國際行為上,也就是對外政策上對西方一邊倒,在一系列全球和地區事務的重大問題上以西方集團的政策為自己的政策,至少是處於沒有原則性分歧的狀態。如果在這一意義上使用融入西方的概念,本人認為,俄羅斯不僅現在沒有融入西方,而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也不可能融入西方。

從獨立後十餘年的歷程來看,俄羅斯政府在政治和經濟制度轉軌的基本取向上一直以西方化為目標,但俄羅斯與西方的關系,特別是作為這種關系標志的俄美關系卻一直處於動盪狀態,甚至在科索沃事件之後的一段時間內處於真正的冷和平狀態。看來,決定俄羅斯是否能夠西方化的關鍵因素並不在於政治經濟制度和意識形態的西方化,也不在於所謂的東正教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的差異,因為,很顯然,日本的大和文明和土耳其(1952年加入北約)的伊斯蘭文明與基督教文明有著更大的差異,而這兩個國家卻早已不折不扣地融入了西方。本文試圖從俄羅斯國際角色的自我定位和國家安全的一些基本理念來分析俄羅斯能否融入西方的問題,這一定位和若干基本理念與俄羅斯的傳統外交文化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系。

不會放棄在國際政治權利體系中的自我定位

在當今的國際政治體系中能否融入西方,首先遇到的問題是是否願意承認美國的單極領導地位,在國際政治權利的體系中甘於作一個次要的和輔助性的角色,而對於俄羅斯民族來說,稱雄世界和領導世界的國際定位曾經存在於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社會體制之下,即使是在蘇聯解體後國力急劇衰落的時期,俄羅斯也沒有放棄建立多極世界的政策主張。

俄羅斯民族領導世界的思想源遠流長。早在15世紀80年代,也就是莫斯科大公國剛剛擺脫了蒙古韃靼人的統治,獲得獨立之時和東羅馬帝國滅亡不久,俄羅斯東正教中的知識精英即開始宣揚莫斯科大公國是第三羅馬帝國的思想:「兩個羅馬帝國都滅亡了,而這第三個卻巍然屹立,而且再也沒有第四個來臨」,莫斯科大公被認為是「全世界基督徒唯一的沙皇」。(赫克:《俄國革命前後的宗教》)沙皇這一稱號不僅為後來的統治者所接受,而且,這種以第三羅馬帝國自居所表現出來的大一統思想和救世思想成為俄羅斯東正教思想的主脈之一,在後來的幾百年中培育了俄羅斯民族的稱雄意識和自我中心的民族價值認同。

隨著在對外擴張中版圖的不斷擴大和國家實力的增強,19世紀初期的俄羅斯已超越了彼得一世和葉卡捷林娜二世時期向西歐學習的階段。在拿破崙1812年入侵俄羅斯失敗後,1815年建立起來的「維也納體系」和「神聖同盟」奠定了此後40年俄羅斯在整個歐洲的霸主地位,同時也進一步滋養了俄羅斯民族及其領導人稱雄世界的民族心理。

1919年到1943年存在的第三國際,不僅將十月革命的思想傳遍了全世界,而且也使這一思想的承載者———俄羅斯民族在實現世界大同的過程中的領導地位和中心地位在全世界得到了廣泛的認同,1945年衛國戰爭的勝利則進一步增強了俄羅斯民族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戰後幾十年蘇聯取得的經濟成就,特別是軍事技術進步,在國際政治舞台上作為另一個超級大國與美國平起平坐的歷史,進一步鞏固了俄羅斯民族不肯甘居人後和俯首稱臣的外交傳統文化和民族心理,構成了歷史久遠的稱雄世界的本民族國際定位的當代傳承,並且深刻影響了獨立後俄羅斯外交的戰略選擇。

俄羅斯獨立後,經過了短暫的對西方一邊倒的時期(1992—1994),開始提出以「恢復大國地位」為核心的新的外交政策構想。1999年下半年,美國卡內基基金會莫斯科辦事處組織撰寫的《世紀之交的俄美關系》長篇報告指出,俄羅斯的職業外交官大多數贊同多極世界的觀點,主張應

該同其他大國合作,反對建立單極世界,保持俄羅斯的大國地位,為未來俄羅斯恢復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作準備。

「9·11」事件後,出於改善對美關系的考慮,俄羅斯的官方輿論大為淡化了關於多極世界的提法,但實質上並沒有放棄這一基本理念。例如,2002年5月15日在莫斯科召開的上海合作組織國防部長會議發表的宣言,重申了「建立多極世界」的主張。2002年5月30日,普京總統在聖彼得堡會見來訪的人民日報社社長時強調,俄中兩國的戰略協作對在「冷戰」結束之後建立新型的多極化國際秩序作出了巨大貢獻。

建立環繞本國周邊地區的安全帶

在俄羅斯民族國家對外交往的歷史中,形成了一個較為獨特的安全概念,即本國的國家安全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在周邊地區是否存在著安全緩沖帶或對本國友好的國家。

美國一位歷史學家在談到這一思想的來源時指出:「既然莫斯科國沒有防禦的天然疆界使它能夠得到合理的安全,既然莫斯科國同它的鄰國有不能和解的緊張狀態,那麼,它在為政治生存而斗爭的少數選擇中,就選定了在它和它的敵人之間保持盡量大的距離。」(亨利·赫坦巴哈等:《俄羅斯帝國主義》)尋找天然疆界以抵禦外部進襲的安全理念,是歷代沙皇瘋狂對外領土擴張的重要動機之一。這種安全理念在近現代民族國家基本形成,國家疆界基本固定的條件下,進一步演化為在鄰國扶植對本國友好的政府和建立安全帶的思想。

十月革命勝利之初,布爾什維克領導人認為蘇俄政權面臨的安全形勢「最主要特徵是孤立無援」,指望喚起和推動世界革命以確保本國安全。斯大林執政時,蘇德簽訂互不侵犯條約,蘇聯乘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之機,迅速出兵波蘭,然後又相繼出兵羅馬尼亞、波羅的海三國和芬蘭,建立了圍繞整個西部邊界的安全帶。根據這一安全理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蘇聯先後在東歐建立了共產黨情報局和華沙條約組織。

俄羅斯獨立後反對北約東擴的一系列方案的核心思想,是在歐安組織的框架下,由俄羅斯和北約共同維護中東歐地區的穩定,使該地區成為屏蔽北約勢力的緩沖帶。因而,甚至在2002年5月14日建立俄羅斯—北約「20國機制」的會議上,俄羅斯外長仍然表示反對北約東擴。俄羅斯仍將北約視為潛在的安全威脅。

對等裁軍和對等安全的核安全觀

俄羅斯聯邦從蘇聯時期繼承下來的核安全理念,雖然與上述兩個方面相比具有較短的歷史,但它更明顯和具體地體現了其對西方特別是美國的防範心理。

1969年蘇美兩國開始進行的核裁軍談判歷史,大致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1979年以前是限制核軍備的階段,其後是實際裁減的階段。1972年和1979年的兩個限制戰略武器條約和1972年的《反導條約》所體現的安全原則是核軍備平衡、核技術平衡和以此為基礎的核恐怖平衡,1991年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所強調的是對等裁軍和對等安全。葉利欽在1993年匆忙簽署的第二階段條約部分地背離了這一原則,因而受到了國家杜馬的長期抵制,表明了俄羅斯決策層對上述核安全理念的繼承。2002年5月末俄羅斯同意簽署新核約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可以不再執行必須拆除全部分導多彈頭導彈的第二階段條約,而這是美國籌建中的NMD系統最忌憚的武器。

俄羅斯的知識精英和領導人在目前不時提及1240—1480年在韃靼人統治下莫斯科大公國如何養精蓄銳和19世紀50年代其外交大臣哥爾恰科夫韜光養晦的政策主張,恐怕不能認為其意圖在於融入西方。俄羅斯關於本國的國際角色的定位和若干基本安全理念與西方的矛盾和對西方的防範,不僅是其融入西方的現實障礙,而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難以改變。

在重新成為舉足輕重的大國過程中,俄羅斯有足夠的人口和地理幅員,足夠的資源潛力、技術潛力和智力潛力。▲

《環球時報》 (2002年07月18日第四版)

⑤ 杜月笙的後人干什麼現在有哪些

杜月笙的長女杜美如在2004年9月5日刊於《環球時報》的一篇文章中,披露了其父一些鮮為人知的秘事:「父親小時候受過很多苦,所以他發跡後把主要精力都用在慈善事業上;……他還為抗日前線捐贈了大筆款項。……解放初期,父親應毛主席的邀請,回上海定居,黃伯伯(黃金榮)也捎信到香港來,父親就托《新聞報》總編錢永銘給毛主席寫回信,不料信寫好後,這位醉酒的朋友卻裝錯了信封,把給毛主席的信錯裝到給蔣先生(蔣介石)的信封里了。就這樣,共產黨沒有看到父親的回信,而蔣先生看到父親有回歸上海之意後很生氣,這件事情給父親留下千古遺恨。」杜月笙1951年病逝於香港。
杜月笙的子女都不走黑道。杜維善定居加拿大,曾回國訪問過。杜維寧一直生活在大陸。杜美如夫婦僑居約旦,一直不加入該國國籍,在那裡開了第一家中國餐館「中華餐廳」,現打算回上海。杜美如的母親姚玉蘭是京劇名伶。

⑥ 我很奇怪嗎

姑娘長那麼漂亮,肯定很受歡迎,怎麼會奇怪呢,要學會愛惜自己,把自己照顧好,不要呼吸亂想了。

⑦ 初三政治時事評論2013第三屆「中國邊疆重鎮」高峰論壇

7日,由環球時報社、新浪網、克州黨委、克州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13(第三屆)「中國邊疆重鎮」高峰論壇在烏恰縣舉行。
州委書記張金標出席高峰論壇並致辭。
張金標說,2013(第三屆)「中國邊疆重鎮」高峰論壇在烏恰縣隆重開幕,是一件共享邊疆繁榮發展、暢論邊疆和諧文化的盛事,必將讓邊疆不再遙遠,讓克州更加開放。
張金標說,克州區位優勢明顯,具有「五口通八國、一路連歐亞」的獨特區位優勢,境內吐爾尕特和伊爾克什坦兩個國家級一類陸路口岸通往中亞各國,是我國向西開放的重要通道和橋頭堡。
政策優勢突出。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之後,國家出台了一系列差別化產業政策,在稅收、土地等方面給予了特殊優惠,為克州發展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持;新一輪對口援疆工作啟動以來,江西省、江蘇省、華能集團對克州開展了全方位對口支援,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交往、交融,為加快推進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帶來了難得的重大歷史機遇。
歷史人文悠久。克州是柯爾克孜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傳承上千年的柯爾克孜族英雄史詩《瑪納斯》是我國三大民族史詩之一,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旅遊資源獨特。這里集中了天山、昆侖山、帕米爾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四大自然景觀。境內冰川公園、慕士塔格峰、喀拉庫勒湖是國家級旅遊景區,還有烏恰紅山谷、阿圖什天門、阿圖什大峽谷等極具開發價值的自然景觀,是一個集觀光、探險、休閑於一體的旅遊勝地。
礦產水能資源富集。已初步探明儲量的礦產有天然氣、鐵、銅、鉛、鋅等,礦產資源分布廣、礦種多、儲量大、品質好。境內七條主要河流年平均徑流146億立方米,水能技術可開發容量約500萬千瓦。豐富的礦產和水能資源,使克州具有發展金屬冶煉、新型建材和綠色能源等產業的優勢條件。
投資環境優越。目前,克州正以優化環境、集聚人氣、提升形象、實現雙贏為目標,從政策環境、法制環境、市場環境、服務環境、社會環境等各個方面入手,堅持誠信招商、環境留商、感情融商,營造了親商、富商、安商的社會氛圍,形成了開放、合作、共贏、和諧的投資發展環境。
發展步伐加快。近年來,克州搶抓重大歷史機遇,用足用好差別化產業政策和對口援疆省市、企業的扶持政策,高起點、高水平、高效益地推進各項事業,經濟社會保持了強勁發展勢頭。
開發前景廣闊。今年以來,克州牢牢把握「跨越發展、富民興州」的總任務,以農牧民增收為核心,以優勢資源轉化為突破口,以「三化」建設為主攻方向,發揮資源、區位、政策「三大優勢」,實施資源轉化、開放帶動、工業強州、生態立州「四大戰略」,建設金屬冶煉加工、綠色能源、新型建材「三大基地」,實現農業提質、工業提速、環境提檔、服務提升、收入提高「五大突破」,著力把克州打造成為南疆對外開放的重要通道和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圍繞這一戰略,州委、州政府堅持高起點謀劃、新機制運作、好作風推動,一個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和諧、魅力獨具的新克州,正在帕米爾大地迅速崛起。
張金標指出,論壇圍繞邊疆地區文化、旅遊和對外開放進行深入探討,對於區位特殊、民族多樣、文化多元的邊疆城鎮而言,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必將載入克州發展的史冊。相信此次論壇一定會促進邊疆地區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為邊疆地區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張金標希望參加論壇的領導、嘉賓以睿智深邃的目光審視克州,為克州的發展把脈獻策,為克州的繁榮穩定發表真知灼見。同時,希望各類媒體和記者朋友們更多的聚焦克州、推介克州、宣傳克州。克州一定會把本次論壇的成果和大家的智慧變為克州發展的具體實踐。相信在各位領導、嘉賓和專家學者的關心支持和熱情相助下,克州的明天必將會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環球時報社總編輯、環球時報公益基金會名譽理事長胡錫進在致辭中說,邊疆各族人民素來有愛國、包容、進步的樸素愛國主義情懷,把這些優秀的文化特質發展好、宣傳好、弘揚好,對邊疆地區社會和諧,乃至國家的長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胡錫進說,「讓邊疆不再遙遠」這一公益活動開展三年來,活動分別走進祖國的西南、東北邊疆,此次活動走進祖國的最西部烏恰縣,具有里程碑式意義。希望活動能夠真正延續「讓邊疆不再遙遠」這一時代精神,進一步拉近邊疆與內地的距離。
外交部邊界與海洋事務司副司長羅永斌表示,「讓邊疆不再遙遠」大型主題公益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促進了邊境地區的民族團結、社會和諧和經濟發展。
公安部邊防管理局政治部副主任蓋金東表示,公安邊防部隊每年都參加和協助「讓邊疆不在遙遠」這一公益活動。通過努力,這一公益活動影響不斷擴大,有力地提升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邊疆的認識、了解和熱愛,在促進邊疆經濟社會發展、改善邊疆人民生活、維護邊疆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在高峰論壇上,分別就「社會多元共生背景下中國邊疆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中國邊疆地區旅遊資源的挖掘和可持續發展模式的探索」、「中國邊疆地區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的開拓與創新」三個議題展開深入討論,並舉行2012「邊疆之星」年度人物評選頒獎儀式。
「中國邊疆重鎮」高峰論壇是由環球時報、新浪網共同發起的「讓邊疆不再遙遠」大型公益活動的重要部分,旨在讓更多的人了解邊疆、關注邊疆、走進邊疆。活動自2011年6月開展至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及認可,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力。活動通過大型論壇、評選、競賽等形式讓內地民眾多層面、多角度地了解邊疆、走近邊疆。
范寶軍、齊國慶及應邀參加高峰論壇的學者專家、媒體記者出席開幕式。

⑧ 普京「頭號反對者」 能量沒那麼大

2011年年底爆發的十多萬人參加的集會,讓俄羅斯反對派的聲勢盛極一時,但之後其活動支離破碎。如果沒有3月26日這場全俄多地集會抗議,很多人幾乎忘記在普京領導下的俄羅斯,還有這么一批跟他對著乾的人。這幾年,俄反對派的當家「明星」要麼處境困難,要麼逃亡國外,而「網紅」納瓦利內卻逆勢而行。這次源於納瓦利內團隊發布的俄總理涉貪腐紀錄片的遊行,被俄官方評定為「挑釁」「破壞國家安定」,他本人卻賺足關注度,並成為反對派陣營的頭號人物。這場集會也讓西方媒體興奮,紛紛稱納瓦利內為普京的「頭號對手」,但在現實政治中他根本沒有做「對手」的分量,普京在俄羅斯威望和支持率之高,是連歐美國家都不得不承認的事實。
「反腐基金會」背後的影子
「這一指控是編造的,對他來說,這並非首次。納瓦利內是個犯人。」針對俄知名博主、反對派人士納瓦利內製作並發布有關總理梅德韋傑夫涉腐的紀錄片,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如是說。
律師出身的納瓦利內因網路反腐走紅,他從2008年起打出反腐旗幟,他的「反腐基金會」專職調查和揭露俄高層存在的腐敗問題。他爆料過資深議員佩赫京在美國擁有的房產,披露過俄羅斯鐵路公司總裁亞庫寧的巨額資產。2015 年,「反腐基金會」先後發布俄防長紹伊古與總檢察長柴卡涉腐的報告和紀錄片。
雖然「反腐基金會」發布的這些紀錄片通常不會被俄主流媒體報道,但西方媒體的關注度卻很大。與此同時,「反腐基金會」進行此類調查的幕後因素受到關注。俄共主席久加諾夫就針對此次有關梅德韋傑夫的紀錄片說:「這一材料可能是在中情局幫助下製作的,因為只有那些水平極高的社會心理學家和文學人士才能製作出這樣的影片。」
「反腐基金會」是納瓦利內於2011年成立的。基金會宣稱,他們通過網路等途徑募集資金,但拒絕匿名捐款,只接受公開捐款。這些資金主要用於吸引律師和專家尋找在俄國家機構中存在的腐敗行為,同時為志願者提供保障。2013年基金會共籌集資金2300萬盧布(1元人民幣約合8盧布),2014年基金會預算資金每月為300萬盧布。基金會主要捐助者是俄羅斯國內的大公司,此前基金會一直公布主要捐款者,但後來應捐款者要求不再公布。
「今日俄羅斯」網站德語版27日披露稱,「反腐基金會」得到捐贈資助,包括來自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的資助。NED的錢也來自美國聯邦預算,同時有來自90多個國家1000多個「民主促進組織」的捐贈。俄羅斯ipolk網站去年10月對「反腐基金會」的資金來源進行過探究,稱該基金會的活動需要大量資金支持,而美國、英國和歐盟可以向其提供資金,並通過美國國際開發署和國家民主基金會為其提供資助。
俄羅斯不少媒體認為,納瓦利內與美國有關系。俄國家新聞網27日稱,莫斯科特維爾法院當天判處納瓦利內15天拘留,於是美國當著全世界對俄羅斯發出警告。美國務院反應之強烈好像國務卿被逮捕一樣。美國的反應在預料之中,美國一直資助俄反對派,想讓俄羅斯出現比烏克蘭更糟的局勢。
去年1月,英國廣播公司(BBC)播放了一部「普京的秘密財產」專題片,直接指控普京「貪腐」。「俄羅斯瞭望」網28日稱,這次納瓦利內編造出「梅德韋傑夫秘密財產」紀錄片,是BBC影片的翻版,未來還可能出現外長拉夫羅夫等高官的影片。有關梅德韋傑夫腐敗的影片有可能出自西方之手。
中國人民大學—聖彼得堡國立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憲舉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西方對納瓦利內的支持主要在媒體輿論方面,資金方面的支持目前還沒有證據。如果被發現有資金資助,後果將會很嚴重。
反對派為何難成氣候
「如果說2011—2012年那個冬天的集會上,納瓦利內僅僅是眾多反對派名人之一,這次的遊行示威則奠定了他今日無可爭辯的領袖地位。5年前的那些組織者,很多人的政治巔峰已過,包括2015年被暗殺的前副總理涅姆佐夫」,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28日寫道。
在俄羅斯,除了俄共、公正俄羅斯黨等在議會佔有席位的體制內反對派,體制外反對派大致分為新老兩個階層,前者以納瓦利內為代表,後者則多為在政治斗爭中失敗的前官員或遭普京整飭的寡頭,其中許多人已經移民國外或退出政壇。近些年來,隨著普京聲望日高,俄反對派的勢力在減弱。2015年涅姆佐夫在紅場附近遇刺後,反對派領導人陷入青黃不接的窘境,發展乏力。
老的反對派代表人物如卡西亞諾夫,曾在普京執政期間擔任過總理,他在俄羅斯的影響力遠不如納瓦利內。尤科斯前總裁霍多爾科夫斯基2013年移居瑞士,盡管時常批評普京,他在俄國內掀不起風浪。何況,俄司法機關指控他涉嫌謀殺,對其發出了國際通緝令。
「這兩年,反對派處於被削弱的狀態。」王憲舉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近幾年反對派動作比較大的是為涅姆佐夫舉辦追悼會,以及每年在他的祭日舉行一些示威遊行活動。除此之外,反對派沒有太多明顯動作。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學者馮玉軍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俄官方出台各種法律法規,包括對外國非政府組織進行規范管理、修改遊行示威法等,大大削弱了體制外反對派的活動能力。這種情況也說明反對派成不了氣候。
據王憲舉分析,俄反對派聲勢小還有一個原因是,俄羅斯「收回」克里米亞後,整個國家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被激發起來,甚至一些反對派也支持俄羅斯對克里米亞的行動。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對俄羅斯人而言仍是第一位的。
的確,烏克蘭危機後,俄因西方制裁等因素陷入經濟困境,民眾的注意力轉移到民生問題上,同時俄政府對外展示的強硬立場使得國內空前團結,反對派的活動和言論被進一步邊緣化。
不過,從5年前的盛大集會,到這次的大遊行,俄羅斯反對派稱得上是蟄伏數年後爆發。中國社科院俄羅斯問題專家聞一說,這次的遊行聲勢較大,涉及城市很多,參與的階層比較復雜,從目前來看,俄反對派在一個新戰略形勢下,處於重新崛起重新整合的時期。
一個「網紅」的政治能量
26日集會的一個現象讓分析人士頗感意外。5年前參加過「沼澤廣場」示威的「老兵」,上個月還是在莫斯科紀念涅姆佐夫的群體的主力,但這次集會讓位給了青少年。這些年輕面孔大多出生於蘇聯解體後,一些人甚至是在普京2000年掌權後出生。盡管克里姆林宮發言人表示,有人付錢誘使這些青少年參與非法集會,也有評論稱,這反映出納瓦利內擅長利用社交媒體傳遞政治信息。
41歲的納瓦利內被認為擁有兩張「王牌」,一個是反腐,一個是社交媒體。利用民眾痛恨腐敗的心理,納瓦利內通過當「反腐鬥士」建立民望。而作為知名博主,他在社交媒體上擁有數十萬粉絲,其中絕大多數是「千禧年」前後出生的學生。這些年輕人是俄羅斯第一批不看電視的「互聯網一代」。
《環球時報》記者觀察到,在俄羅斯,社會輿論對政府的決策影響很大。俄電視台、廣播電台等主流媒體的時事談話節目每天要對國家面臨的重大問題進行辯論式探討,親官方智庫與親西方專家在俄發展道路、經濟政策、外交戰略選擇等方面的爭論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是,反對派在俄政壇是一個敏感話題,主流媒體平台大體上都不會去觸碰它。
由於生存和發展空間受限,俄反對派只能依靠網路和社交媒體。所以,盡管納瓦利內在西方名聲大振,但在俄羅斯知道他的人沒多少。他像是一個知名度很高的網路寫手,與其說是一股政治勢力的代表,不如說是網路上一個持不同政見者,一個永遠跟政府唱對台戲的演講者,一個與主流社會政治觀點叫板的網路大咖。
這樣一個網路大咖政治能量有多大?納瓦利內的網路知名度很高,但在26日的集會之前,沒有多少人相信或承認他可以被視作一名政治家。在網路之外的現實政治中,他是一個被忽視的存在。何況,即便此次遊行看上去聲勢浩大,很多參加遊行的青少年卻並不是納瓦利內的鐵粉,不少人只是想尋求刺激。
有西方媒體稱,此次集會規模遠超預期,凸顯俄腐敗引起的民憤大於此前設想。但反腐更多是俄反對派的政治手段,目的在於媒體傳播,激起的漣漪難以對普京構成威脅。正如俄《觀點報》29日所稱,雖然遭到反對派不斷抹黑和經濟困難,普京的支持率居高不下,「歐美國家也不得不承認這一事實。」

⑨ 中國全球合作基金會的新聞熱點

2014年6月25日,陳游標如約出現在紐約中央公園船屋餐館和美國窮人以及各大媒體見面,開啟他免費發放午餐和送「紅包」的美國行。當天的午宴現場,一位來自於中國全球合作基金會(China Foundation for Global Partnership)的主席唐納修(Patrick Donohue)向陳游標頒發了表揚狀,授予其「世界首善」的榮譽稱號。
該表揚狀上用英文寫著該機構名稱,下邊有一行小字「在聯合國支持下」,中文寫道:「聯合國授予中國道德模範中國首善陳游標先生為世界和平形象大使及世界首善榮譽稱號。」
實際上,該基金會並非聯合國官方機構
陳游標在紐約領到假冒「世界首善」的聯合國證書,事件的關鍵人物周璐璐玩起了人間蒸發,《環球時報》記者在紐約多方尋找,也無法聯繫上她。據知情人透露,周璐璐只是眾多「聯合國騙子」中的一個,像她這樣打著聯合國旗號騙錢的人還有不少,目標專門針對中國土豪。
記者打電話到瑞士銀行,找到所謂「中國全球合作基金會」主席唐納修。對方表示不接受采訪,隨後在基金會網站上發表聲明稱,假證書是陳游標自己列印出來的,基金會始終向陳游標表明與聯合國沒有關系。
陳游標隨後公布了周璐璐微信談話截屏和交錢的收據。談話記錄顯示,周璐璐自稱是聯合國人員。證書上有聯合國標志和名稱。
事發後,「中國全球合作基金會」網站上周璐璐等人的資料已被全部刪除。記者幾經周折,找到一張周璐璐以前散發的名片,試打電話,顯示號碼已被注銷;按名片上的郵箱發了采訪提綱,反饋信息是郵箱已停止工作。
記者努力尋找認識周璐璐的人。一名曾在某次會議上見過她的人說,一直以為她在聯合國工作。另一名在聯合國工作的中國籍員工說,她和在聯合國工作的華人都混得很熟。
周璐璐國籍情況不明,她自稱畢業於紐約大學,曾在華爾街工作過,並當過北京電視台主持人,從2007年起就在「友誼無國界」組織工作。《環球時報》記者通過查找紐約州政府的資料庫,發現其真實姓名叫周璐(LuZhou),名下注冊過兩個公司。一家注冊於2013年5月,一個月之後改名叫「中國全球合作基金會公司」。另一家叫「友誼無國界公司」,注冊於2013年8月,周璐自己擔任總裁。目前看來,兩家都是用來騙人的皮包公司。對外活動時,她故意把注冊名稱的「公司」兩個字隱去,給人的感覺像是國際組織。
據知情人對《環球時報》記者透露,陳游標只是揭開了黑幕一角,還有很多「聯合國騙子」。騙子們常玩的手段是打擦邊球。他們的名片、手冊、網站上,言必稱聯合國,一般人一聽,第一感覺他們就是聯合國人員。他們通常會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附近的寫字樓租房。比如有一座名叫「聯合國廣場」的寫字樓,在聯合國對面,但和聯合國沒有半點關系。但騙子名片上的地址,赫然印著「UnitedNationsPlaza」,不由讓人心生敬畏。

⑩ 新德里屬於哪個國家

屬於. 英聯邦是個有70多年歷史的老牌世界組織,目前有54個成員,共17億人口。它由英帝國演變而成,所走過的歷程與世界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和英帝國的衰敗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極盛時期的英帝國,被人稱為「龐然大物,巍然屹立,叱吒風雲,左右世局」。英國本土的面積並不大,但它在從非洲到亞洲,從拉丁美洲到大洋洲的廣闊范圍內擁有眾多的殖民地和自治領,構成了一座「日不落帝國」的大廈。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尤其是民族獨立呼聲的不斷高漲,這座大廈在上世紀30年代開始出現了裂縫。英國政府出於無奈,不得不以英聯邦的形式替代原來的英帝國。 在1926年10月27日舉行的「帝國會議」上,自治領強烈要求享有與英國完全平等的主權地位,並為此進行了頑強抗爭。會議最後通過了由以英國樞密大臣貝爾福為首的帝國內部關系委員會起草的《貝爾福報告》。報告規定,英國和已經由殖民地變為自治領的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南非是「自由結合的英聯邦成員」,「地位平等,在內政和外交的任何方面互不隸屬,唯依靠對英王的共同效忠精神統一在一起」。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案》從法律上確認了以上原則,英聯邦遂正式形成。 二戰結束後,世界非殖民化進程迅猛發展,大批英國殖民地和保護國擺脫了英國殖民統治。獨立後的英帝國成員多以主權國家的身份加入了英聯邦。由於歷史原因,這些國家都以英語為官方語言,在移民組成、文化背景和發展道路等方面都留有共同的英殖民統治的烙印,它們當中的大多數在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等制度上都沿襲了英國的模式。然而,衰敗的英國已不可能完全控制英聯邦。雖然英聯邦各成員政府首腦定期舉行會議,但其結果對成員並沒有約束力。所以有人說,英聯邦內部的聯系變得越來越不穩定,變成了一個鬆散的、相互進行政治、經濟磋商與合作的組織。目前,英聯邦多數成員由本國人擔任國家元首。在其他由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繼續擔任國家元首(其職能由她任命的總督行使)的成員國中,要求廢除君主立憲而改共和制的呼聲越來越高。 英聯邦的成員中,貧富懸殊極為明顯。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屬於發達世界,而其餘的成員都是發展中國家,有些還屬於世界最不發達國家。窮國需要富國的資金和技術援助,富國則需要窮國的原料、勞動力和市場。過去的英聯邦特惠制,實際就是英聯邦內的「最惠國待遇」。現在這一制度雖被取消,但經濟上互求和互惠的關系依然在英聯邦內部優先發展。從政治和外交的角度看,英國很需要英聯邦作為它重展大國雄風的一個舞台,而別的成員也希望藉助這個舞台增強本國的國際地位。因此可以說,盡管英聯邦的凝聚力已大不如前,但這個組織還會繼續存在下去。 有若干跡象表明,英國正著意對英聯邦施加更大的影響,力圖在英聯邦內重新發揮其主導作用。布萊爾政府一方面加強了對英聯邦貧窮落後成員國的經濟援助,同時用英國的價值觀重整英聯邦內部秩序。最近,英國以「踐踏人權」 作為借口,鼓動歐盟和美國對英聯邦成員辛巴威實行制裁就是一個例證。然而有分析人士認為,這樣做的效果只能適得其反。若真的想使英聯邦重新凝聚起來,恐怕還得堅持「地位平等」的原則。 英聯邦現有53個成員(2004年5月),包括:安地卡及巴布達 | 澳大利亞 | 巴哈馬 | 孟加拉國 | 巴貝多 | 貝里斯 | 波札那 | 汶萊 | 喀麥隆 | 加拿大 | 賽普勒斯 | 多米尼加聯邦 | 斐濟 | 甘比亞 | 迦納 | 格瑞那達 | 蓋亞那 | 印度 | 牙買加 | 肯亞 | 吉里巴斯 | 賴索托 | 馬拉維 | 馬來西亞 | 馬爾地夫 | 馬爾他 | 模里西斯 | 莫三比克 | 納米比亞 | 諾魯 | 紐西蘭 | 奈及利亞 | 巴基斯坦 | 巴布亞紐幾內亞 |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 聖露西亞 |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 薩摩亞 | 塞席爾 | 獅子山 | 新加坡 | 索羅門群島 | 南非 | 斯里蘭卡 | 史瓦濟蘭 | 坦尚尼亞 | 湯加 |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 吐瓦魯 | 烏干達 | 英國 | 萬那杜 | 尚比亞。每年4月27日為英聯邦日。出版物有《英聯邦潮流》(雙月刊)、《今日英聯邦》和《英聯邦手冊》。 英聯邦 (The Commonwealth) 是由英國和已經獨立的前英國殖民地或附屬國組成的聯合體。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懾於日益高漲的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調整了同原英帝國其他成員之間的關系。1926年「英帝國會議」的帝國內部關系委員會提出,英國和已經由殖民地成為自治共和國的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南非是「自由結合的英聯邦的成員」,「地位平等,在內政和外交的任何方面互不隸屬,唯有依靠對英王的共同效忠精神統一在一起」。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案》從法律上對此予以確認,英聯邦正式形成。1947年,印度、巴基斯坦各自宣布獨立並加入英聯邦。1949年,印度成為共和國,選舉了自己的國家元首。從此英聯邦成員由需對英王效忠的原則演變為英聯邦成員「接受英王為獨立成員國自由聯合體的象徵」,英王是「英聯邦的元首」。 英聯邦不設權力機構,英國和各成員國互派高級專員代表大使級外交關系。 英聯邦總部和常設機構均設在倫敦,其組織機構有:1、英聯邦政府首腦會議;通常兩年舉行一次會議。1966年以前在倫敦舉行,自1966年起輪流在成員國中舉行,由東道國政府首腦主持。會議不通過決議,會議發表的總原則對與會國沒有約束力。2、亞太地區英聯邦政府首腦會議;從1978年起每兩年舉行一次,討論共同關心的地區性問題。3、英聯邦部長會議;包括每年舉行的部長會議和不定期舉行各類會議等。4、英聯邦秘書處;1965年成立,負責成員國間的協商和交流。5、英聯邦基金會;成立於1966年。此外,英聯邦還有一些專業性組織,如英聯邦議會協會、英聯邦新聞聯盟、英聯邦廣播協會、英聯邦青年交流理事會、英聯邦體育運動聯合會和英聯邦藝術協會等。現時大多數前英國領土和殖民地都留在英聯邦,除了下列地區: 緬甸(1948年獨立) 愛爾蘭從英國獨立以後,曾經是會員國。1949年建立愛爾蘭共和國以後離開英聯邦。 南葉門(1967年獨立) 香港在1997年7月1日回歸中國,是20世紀最後一個脫離英聯邦的地區。 辛巴威在2002年時,被英國以該國執政者藐視RQ並在大選中舞弊為由暫停該國在協會內的會籍一年,導致辛巴威政府憤而主動退出此組織。 2003年12月,第34屆英聯邦首腦會議在奈及利亞首都阿布賈舉行。會議期間,辛巴威正式宣布退出英聯邦。會議決定2005年和2007年的英聯邦首腦會議分別在馬爾他和烏干達舉行。2004年5月,英聯邦決定恢復巴基斯坦已被中斷4年多的成員國資格。
參考資料:《環球時報》及www.blogdriver.com/fooforex/1124973.html 6K

閱讀全文

與環球時報基金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炒股可以賺回本錢嗎 瀏覽:367
出生孩子買什麼保險 瀏覽:258
炒股表圖怎麼看 瀏覽:694
股票交易的盲區 瀏覽:486
12款軒逸保險絲盒位置圖片 瀏覽:481
p2p金融理財圖片素材下載 瀏覽:466
金融企業購買理財產品屬於什麼 瀏覽:577
那個證券公司理財收益高 瀏覽:534
投資理財產品怎麼繳個人所得稅呢 瀏覽:12
賣理財產品怎麼單爆 瀏覽:467
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規定 瀏覽:531
保險基礎管理指的是什麼樣的 瀏覽:146
中國建設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 瀏覽:719
行駛證丟了保險理賠嗎 瀏覽:497
基金會招募會員說明書 瀏覽:666
私募股權基金與風險投資 瀏覽:224
怎麼推銷理財型保險產品 瀏覽:261
基金的風險和方差 瀏覽: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見 瀏覽:610
銀行五萬理財一年收益多少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