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招商銀行壹心尊享的凈值
您好!請您進入招行主頁www.cmbchina.com 點擊右側「個人銀行大眾版」,輸入一卡通卡號、查詢密碼登錄,點擊橫排菜單「投資管理」-「基金(銀基通)」-「開放式基金」-「基金查詢」-「基金產品」,點開對應的基金名稱即可查看歷史凈值。
產品名稱:
外貿信託-安進13期*壹心1號證券投資集合資金信託計劃(XTE325)
外貿信託-安進13期*壹心1號尊享A期-AD期集合資金信託計劃(XTE326-XTE355)
若您仍有疑問,建議您咨詢招行「客服在線」https://forum.cmbchina.com/cmu/icslogin.aspx?from=B&logincmu=0,我們將竭誠為您服務!
❷ 楊群的人物簡介
B.S.-北京大學(1981), Ph.D.-UT-Dallas (1988)
198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古生物學及地層學專業,1982-1983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生,1985-1989年美國得克薩斯大學(UT-Dallas)攻讀博士學位,兼研究助理、助教。1989-1993年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1995-1996 年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進修分子生物學。1996年和1999年分別兩次作為日本學術振興會邀請學者赴日本名古屋大學和新瀉大學進行合作與交流。1993年任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導生導師。現任中國古生物學會常務理事兼秘書長,《Palaeowold》(Elsevier出版)雜志共同主編,微體古生物分會榮譽理事(前理事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委員;任第二屆國際古生物學大會(2006)執行委員會主席。1996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1998 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2000年獲香港求是科學基金會「傑出青年學者獎」。 王玉凈、楊群,1991. 西藏日土縣晚侏羅世放射蟲。《西藏日土地區二疊紀、侏羅紀、白堊紀地層及古生物》(孫東立、徐均濤等),88-100,南京大學出版社。
楊 群、王玉凈、劉榮芝,1992. 黑龍江省那丹哈達地體中的 T/J 界線地層. 科學通報, 1992(6): 547-549.
楊 群、李榮玉, 1992. 古生物分類數據的管理策略. 《江蘇省首屆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理科分冊), 304-308 頁.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楊 群, 1993. Biostratigraphy of the Nadanhada terrane, NE China. 中國博士後首屆學術大會論文集, 1985-1988.
楊 群, 1993. 微體古生態學. 地球科學進展, 8 卷 3 期, 84-85 頁.
楊 群, 1993. 放射蟲化石的化學分離方法. Palaeoworld, 2, 18-24.
楊 群、尚慶華,1995. 分子古生物學進展: 化石DNA的研究。Palaeowold,6,78-81。
楊 群,1995,古生物學領域的新辟園地 - 分子古生物研究。古生物學報,34卷3期,265-276。
楊 群,1995. 那丹哈達地體的放射蟲研究。《中國東北地體與東北亞大陸邊緣演化》(邵濟安等),115-133頁,地震出版社。
程延年,楊 群,王玉凈,葉貴玉,1995. 亞洲東部放射蟲地層的對比研究 (課題報告). Palaeoworld, 6: 84-86.
周祖仁、楊 群、盛金章、李星學、徐永昌,1995:地質時期生物與自然協調演化及化石燃料資源的分布規律。地球科學進展,10(4):378-382。
楊群、周建平、楊洪,1997. 分子系統學在微體古生物及相關領域中的應用。微體古生物學報,14(4):489-499。
楊曉松、薛重生、張克信、曾志平、樊光明、李昌年、尹磊明、楊 群,1997. 贛東北淺變質岩系中的微體古生物化石。科學通報,42(4):409-412.
周祖仁、楊 群、盛金章,1997. 假希瓦格蜓屬(Pseudoschwagerina)和球希瓦格 蜓屬(Sphaeroschwagerina)。微體古生物學報,14(2): 111-128。
吳平、周開亞、楊 群,1998. 用12S rRNA基因序列研究潮龜科(Bataguridae)閉殼龜類的進化。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4(4):374-378。
楊洪、程安進、楊 群,1998. 地質體中的主要生物分子:研究范疇與方法。地質論評, 44(1):44-51。
李春香、楊 群、周建平、范深厚、楊洪,1999. 水杉自然居群遺傳多樣性的RAPD研究。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38(1):59-63.
劉德明,周建平,楊 群,1999. 浙江長興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地層中的氨基酸. 古生物學報,38(1):86-93.
吳平,周開亞,楊 群. 1999. 亞洲產龜類12S rRNA 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和系統發生研究。動物學報,45(3): 260-267。
吳平, 程安進, 楊 群, 周開亞, 1999. 線粒體DNA在龜鱉目中的進化速度與古生物分化事件。自然科學進展,9(12): 1119-1125.
吳平,張克雲,楊 群,2000. 18S rRNA基因在節肢動物系統進化研究中的意義。現代地質,14(3):355-362。
吳平,張克雲,楊 群,2000. 後生動物起源時間的分子鍾研究。古生物學報,39(3):449-453。
王玉凈、方宗傑、楊 群、周志澄、程延年、段彥學、肖蔭文雲,2000. 南西部中—晚泥盆世硅質岩相地層及其放射蟲動物群。微體古生物學報,17(3): 235-254.
周建平,張遴信,王玉凈,楊 群. 2000. 中國二疊紀類生物地理分區.地層學雜志, 24(增刊):378~381
郝家勝,夏鳳生,楊 群,2001. 苔蘚動物的起源與系統發生。微體古生物學報,18(4): 385-391.
郝家勝,楊 群,李春香,張克雲,孫曉燕,2002。苔蘚動物18S rRNA基因的分子系統發育初探。微體古生物學報,19(2):199-205。
郝家勝 楊 群. (2002). 擬迷誤裂孔苔蟲18SrDNA的序列測定及系統學分析(262) (THE 18S rDNA SEQUENCING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SCHIZOPORELLA ERRATOIDEA).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02 Vol.25 No.3: 262-265
李春香、楊 群,2002. 杉科、柏科的系統發生關系研究進展。生命科學研究,6(1):56-60。
李春香、楊 群,2002. PCR 產物直接測序還是克隆測序?-- 密葉杉屬rDNA ITS 序列的測定方法。植物學通報,19(6):698~704
李春香,楊 群,2003. 杉科、柏科的系統發生分析—來自28S rDNA序列分析的證據。遺傳,25(2): 177~180
王玉凈、楊 群,2003. 廣東韶關仁化地區中二疊世孤峰組的放射蟲動物群。微體古生物學報,20(4):333~341
王玥、楊 群,2003. 化石記錄的再評估。古生物學報,42(2):297~302
張克雲、孫曉艷、楊 群, 2003. 介形綱麗足目和速足目及相關類群18S rDNA分子系統發育的研究. 古生物學報, 42 (3): 452~459
張克雲, 郝家勝,楊 群, 2003. 介形類系統分類與起源演化的形態、分子和化石證據. 微體古生物學報, 20 (3):呂寶忠、楊 群,2003. 血藍蛋白分子的結構、分類及其在進化上的演變。自然雜志,25(3):180~183。
李春香,陸樹剛,楊 群,2004. 蕨類植物起源與系統發生關系研究進展。植物學通報,21(4):478-485
李春香,陸樹剛,楊 群,2004. 耳蕨屬(鱗毛蕨科)的亞洲起源: 來自rbcL序列的證據. 科學通報,49(9):874-878
吳新華, 樓法生, 王玉凈, 宋志瑞, 楊群, 鄧國輝, 黃志忠, 凌聯海, 2004. 贛東北地區不同時代硅質岩的地球化學特徵及其地質意義. 高校地質學報. 10(2): 209-216
楊群 王玉凈 尹磊明 舒良樹 樓法生 王博 2005. 論贛東北蛇綠混雜岩的時代——來自微體古生物學的證據. 地質學報,79卷 3期,316
郝家勝,李春香,孫曉燕,楊 群,2005. 唇口目苔蘚動物分子系統演化及其主要類群分歧時間的推測。科學通報,50(12): 1205-1212
王玉凈、楊群、郭通珍,2005. 青海可可西里地區中三疊世晚期放射蟲Spongoserrula rauana動物群。微體古生物學報,22(1): 1-9
王玉凈、楊群、尹磊明、舒良樹、樓法生、王博,2006. 贛東北蛇綠岩帶和變質岩系中「放射蟲硅質岩」的再研究。高校地質學報,12(1):98-105。
楊群, 2007. 微體領域的大家二疊系研究的旗幟--紀念著名地層古生物學家盛金章院士(1921-2007). 微體古生物學報, 24(4): 333-337馬俊業, 楊群, 2007. 網角海綿目(Dictyoceratida)譜系發育與形態發生分析. 古生物學報, 46(4): 473-480張克雲, 徐明旭, 楊壽運, 孫捷, 楊群, 2007. 速足目主要類群系統發育的分子證據. 古生物學報,46(4): 464-472
王玉凈, 楊群, 2007. 中國石炭-二疊紀放射蟲化石帶及古生物地理學意義. 微體古生物學報, 24(4): 338-346
叢培允, 楊群, 2007. 多足動物亞門主要類群的系統關系與譜系年代分析---基於形態、化石和分子綜合數據, 微體古生物學報, 24(4): 407-421 楊 群(主編),2003. 分子古生物學原理與方法。科學出版社。250 p
楊 群、宋力生,1993. 構造地層地體中的古生物研究. 《當代地質科學前沿--我國今後值得重視的前沿研究領域》, 肖慶輝等編著, 242-247 頁.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楊 群,1995. 那丹哈達地體的放射蟲研究。《中國東北地體與東北亞大陸邊緣演化》(邵濟安等),115-133頁,地震出版社。
楊 群、鍾揚、施蘇華,2003.DNA與分子古生物學.見:楊群(主編),分子古生物學原理與方法。科學出版社。1-22
賴旭龍、楊 群、楊洪,2003. 古DNA的研究方法與應用. 見:楊群(主編),分子古生物學原理與方法。科學出版社。40—61
夏旭華、李春香、楊 群,2003. 分子數據的基本處理方法——以DAMBE分析軟體為例. 見:楊群(主編),分子古生物學原理與方法。科學出版社。149-167
鍾揚、唐先華、黃德世、張曉艷、施蘇華、楊 群,2003. 分子譜系樹的構建與檢驗. 見:楊群(主編),分子古生物學原理與方法。科學出版社。168-188
庚鎮城、楊 群,2003. 中性理論、分子鍾及支系分歧時間估算. 見:楊群(主編),分子古生物學原理與方法。科學出版社。189-203
呂寶忠、楊 群, 2003. 非線性分子進化與古生物重大事件. 見:楊群(主編),分子古生物學原理與方法。科學出版社。204-216
楊 群,2006. 部分後生動物的譜系年代學分析--分子數據與化石記錄的結合。見:戎嘉余、方宗傑、周忠和、詹仁斌、王向東、袁訓來(主編),《生物的起源、輻射與多樣性演變—華夏化石記錄的啟示》。北京:科學出版社。157-177,851-854。 楊 群、許漢奎,2003。生物起源與滅絕新探。大自然,2003(1):5~7
孫曉燕、楊 群,2003。古老生命的故事。大自然,2003(1):15~17
孫曉燕、楊 群,2000. 瞬間的生命——恐龍的絕滅與復活。《進化長河》(徐均淘 主編),134—140。江蘇科技出版社。
張克雲、楊 群,2000. 生物的特異記時器——分子鍾。《進化長河》(徐均淘 主編),148—152。江蘇科技出版社。
❸ 納斯達克100指數基金,具體涵蓋哪100隻股票
1、全球最大半導體設備公司-阿斯麥控股ASML Holding NV (US)
2、游戲開發龍頭-動視暴雪(暴雪娛樂)Activision Blizzard Inc
3、跨國電腦軟體公司-奧多比軟體公司Adobe Systems Inc
4、美國超微半導體公司-超微半導體設備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高級微設備公司)
5、生物制葯公司-亞歷克森制葯Alexion Pharmaceuticals Inc
6、牙科醫療設備-艾利科技Align Technology Inc
7、美國科技龍頭Google的母公司Alphabet(A)公司Alphabet Inc - A
8、美國科技龍頭Google的母公司Alphabet(C)公司Alphabet Inc - C
9、全球電子商務及科技巨頭-亞馬遜Amazon.com Inc 全球最大電子商務公司+美國科技龍頭
10、美國航空集團(美航)American Airlines Group Inc
11、美國生物科技龍頭股-安進公司Amgen Inc
12、全球最大音頻放大器公司-亞德諾半導體技術Analog Devices Inc
13、美國科技龍頭、消費電子產品-蘋果公司:Apple Inc(AAPL)118
14、全球最大半導體設備商-應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 Inc
15、軟體龍頭-歐特克Autodesk Inc
16、人力資源外包服務-自動數據處理公司(ADP)Automatic Data Processing Inc
17、中概股:中國搜索龍頭-網路Bai Inc - ADR
18、拜瑪林制葯[BMRN]BioMarin Pharmaceutical Inc
19、生物技術公司-百健艾迪Biogen Idec Inc
20、全球最大在線旅遊服務商-繽客網Booking Holdings Inc
21、半導體設備的供應商-博通公司Broadcom Inc
22、鐵路運輸服務-CSX運輸公司CSX Corp
23、全球最大電子設計自動化軟體公司-卡得斯設計Cadence Design Systems Inc
24、生物制葯龍頭-新基醫葯/賽爾基因 Celgene Corp
25、醫療信息技術供貨商-塞納公司Cerner Corp
26、美國第二大有線電視&寬頻提供商-特許通信公司Charter Communications Inc
27、網路安全公司-捷邦軟體技術Check Point Software Technologies Ltd
28、全球知名服裝租賃商-辛塔斯Cintas Corp
29、互聯網解決方案龍頭、電子--思科公司Cisco Systems Inc(CSCO)
30、軟體及解決方案公司-思傑系統Citrix Systems Inc
31、世界級的IT服務供應商-高知特信息技術Cognizant Technology Solutions Corp
32、全美最大有線電視&第二大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康卡斯特電信Comcast Corp - Class A
33、美國最大會員制倉儲式量販店-好市多量販Costco Wholesale Corp
34、中國最大的在線旅遊公司-攜程國際Ctrip.com International Ltd – ADR
35、美國折扣零售巨頭-美元樹公司Dollar Tree Inc
36、全球第二大游戲開發商-藝電有限公司Electronic Arts Inc
37、全球知名在線旅遊網-億客行Expedia Group Inc
38、全球最大的社交網路-臉書Facebook Inc
39、螺紋緊固件公司-法思諾貿易Fastenal Co
40、金融服務解決方案公司-費哲金融服務公司Fiserv Inc
41、美國生物科技龍頭-吉利德科學公司Gilead Sciences Inc
42、世界第二大玩具公司-孩之寶公司Hasbro Inc
43、美國最大牙醫器材商-亨利香恩服務/漢瑞祥Henry Schein Inc
44、動物健康&水和牛奶質量檢測-愛德士生物科技IDEXX Laboratories Inc
45、世界第二的分子診斷公司-億明達Illumina Inc
46、艾滋病&抗癌葯公司-因塞特醫療Incyte Corp Ltd
47、全球最大半導體晶元製造商、微處理器-英特爾公司Intel Corp
48、美國最大理財軟體公司-財捷/直覺軟體公司Intuit Inc
49、財捷/直覺軟體公司-達芬奇手術機器人 Intuitive Surgical Inc
50、汽車運輸公司-JB亨
❹ 安凱客車重組後會怎樣
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股市最常見的事情就包括了公司重組,對於重組的股票,不少投資者都喜歡買,那麼今天我就給大家說一下重組的含義和對股價的影響。開始之前,不妨先領一波福利--【絕密】機構推薦的牛股名單泄露,限時速領!!!
一、重組是什麼
重組說的是企業制定和控制的,能夠將企業組織形式、經營范圍或經營方式的計劃實施行為有明顯的改變。企業重組是針對企業產權關系和其他債務、資產、管理結構所展開的企業的改組、整頓與整合的過程,就這樣然後再從整體上和戰略上改善企業經營管理狀況,強化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推進企業創新。
二、重組的分類
企業重組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一般而言,企業重組有下列幾種:
1、合並:指兩個或更多企業組合在一起,建立一個新的公司。
2、兼並:意思就是將兩個或更多企業組合在一起,不過還是保留住其中一個企業的名稱。
3、收購:指一個企業將另一企業的所有權以購買股票或資產的方式獲取了。
4、接管:其實就是公司原控股股東股權持有量被超過而失去原控股地位的情況。
5、破產:指的是企業長期處於虧損的一種狀態,並且不能扭虧為盈,最終沒有償還債務的實力,故而企業失敗。不管那種重組形式,對股價來說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重組消息一定要及時獲取,推薦給你這個股市播報系統,及時獲取股市行情消息:【股市晴雨表】金融市場一手資訊播報
三、重組是利好還是利空
公司重組通常都是好事,重組通常來說是一個公司發展得不好甚至賠本,能力更強的公司把優質資產注入該公司,從而置換掉不良資產,或者讓資本注入從而讓公司的資產結構得以改善,使公司能夠具有更強大的競爭力。如果公司能夠順利進行重組的話,那麼公司一般都會脫胎換骨,能夠把虧損或經營不善的公司拯救回來,成為成一家優質公司。
在中國股市,對於重組題材股的一系列炒作也都是炒預期,賭它有沒有成功的機會,一旦公司重組的消息傳出,通常市場上都會炒的特別厲害。如果有新的生命活力注入原股票重組資產,炒作的新股票板塊題材又可以借題發揮了,如果重組之後,這個股票就會不斷出現漲停的情況。反之,要是在重組以後缺失新的大量的資金注入,又或許沒有讓公司經營改善,說的簡單點,就是股票利空,股價就會有所下落。不知道手裡的股票好不好?直接點擊下方鏈接測一測,立馬獲取診股報告:【免費】測一測你的股票當前估值位置?
應答時間:2021-09-25,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❺ 世界醫葯產業發展有哪些階段和特點
世界醫葯發展史
引
制葯工業開始於19世紀中葉,從醫療事業的邊緣進入了醫療事業的核心,並成為全球的工業行業。制葯工業獲得了現今顯著的地位,政府一方面支持葯品的研究開發,以提高人類壽命,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預防疾病;同時,也強化了監管,包括其安全性和葯效。政府還要採取措施平息民眾對於制葯企業通過新葯產品和促銷得到高額回報的怨言。醫療體制改革在全球都在展開。
醫葯行業面臨的挑戰是科學家、工業界、政府相關部門、醫生、病人在新葯從實驗室走向實際使用的過程中復雜的相互作用和影響。
作為政府批准部門也處於兩難的境地,如果不批准,很多人的心血將白費,如果批准,可能在上市後帶來一系列的不良反應,甚至訴訟。最近發生的COX-2抑制劑事件、抗抑鬱葯物自殺傾向不良反應等就是很好的例證。而對於FDA的職員審查近5萬頁的注冊資料又談何容易。
制葯界面臨同樣的困難,投資者需要及早的投資回報,高的投資回報率,希望制葯企業研製和上市所謂「重磅炸彈」葯品,但是,實際上,葯品開發難度越來越大,新葯往往後繼無產品,隨著FDA等葯品監管部門的謹慎態度和病人對於不良反應的自覺認識提高,對於制葯企業開發HIV/愛滋病、瘧疾等預防葯物,病人反應是不能治根,價格昂貴。Harris
Poll咨詢公司最近的民意調查發現人們對於制葯企業的滿意度從1997那的79%降到2004年的44%,下降幅度之大達到35%。其實中國的病人和消費者對於制葯企業和保健品行業,包括衛生部門的支持率可能也在下降。只是缺乏統計數據。這可能是公眾的道德標准和制葯企業作為企業要最大化盈利之間的矛盾。
1870-1930
在這個階段,早期的葯劑師在實驗室開始成批生產當時常用的葯品,如嗎啡、奎寧、馬錢子鹼等;同時在1880年,當時的染料企業和化工廠開始建立實驗室研究和開發新的葯物。例如,默克制葯公司開始時就是1668年在德國Darmstadt建立的一個小葯房,它開始批發葯品始於1840年代。在1830年代到1890年代從葯房成長為葯品批量生產商的類似的企業還有德國先令制葯公司、瑞士的霍夫曼-拉-羅氏制葯公司、英國的威康制葯公司(Burroughs
Wellcome)、法國的Etienne
Poulene制葯公司、美國的亞培制葯公司、史克制葯公司、禮來制葯公司、普強制葯公司和派德葯廠(Parke-Davis)等。有的現今的制葯企業過去是化工廠和染料廠,如德國的阿克發公司、拜爾公司、赫斯特公司;瑞士的汽巴制葯公司、嘉基制葯公司和山道士制葯公司;英國的卜內門公司,以及美國的輝瑞制葯公司。19世紀末,這些企業開始兼並成真正的制葯企業,其科學基礎是葯物化學和葯理學。合成化學和葯理學的應用,特別是對化合物適應症的研究,使得制葯行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制葯行業應該說始於德國,但是,現在領先的是美國和英國。在19世紀末,有的染料工業和化學工業合並成為制葯工業,並有科學家開始研究葯物的構效理論,新生的制葯企業研究方向是鑒別和制備合成葯物,研究其在治療方面的作用。制葯企業在德國開始和學術界合作,如同現在在歐美一樣。當時的研究用染料、免疫抗體、及其他生理活性物質,以了解它們對於致病菌的作用,1906年Paul
Ehrlich發現有的合成化合物可以選擇性的殺死寄生蟲、病菌和其他致病菌,從而導致了大規模的工業研究,延續至今。19世紀初,化學家已經能夠從植物中提取和濃縮有效成分,用於治療目的。如嗎啡和奎寧,20世紀初則可以用類似的方法,從動物體內提取有效成分,如腎上腺素,應該說,這是第一個用於治療目的的激素。當時,人們已經學會從焦炭中提取染料,並且通過染色,殺死細菌,這已經可以從顯微鏡的觀察得到證實。化學家很快地對於這些染料進行了結構改進,包括其副產物,使新的化合物更有效果。合成化學在這時候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很多產品至今仍然得到廣泛的應用,如泰諾、百服寧、白加黑等葯品中使用的對乙醯氨基酚(撲熱息痛),它是N-乙醯苯胺和非那西丁的活性代謝產物。另一個例子是拜爾公司化學家Felix
Hoffmann從柳酸合成了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仍然是產量最大的葯物之一。19世紀後期,疫苗也得到了應用,包括卡介苗疫苗和白喉疫苗。
構效理論開始研究時就使用了動物和人做疫苗、抗毒素、抗體試驗,試驗中利用了當時在染料方面的化學知識和分子結構方面的知識。構效理論使Ehrlich合成了梅毒治療葯物Salvarsan(灑爾弗散),它被認為是第一個通過系統方法合成的葯物。
1909年美國化學學會成立了制葯化學分會,反應了當時對於在制葯行業化學家和化學科學的重視。1906年公布的美國食品葯品法也促使制葯企業僱傭更多的化學家以精確的分析葯品。當時,美國的化學家沒有自由合成新的化合物,葯廠也僅僅生產簡單的化合物葯品。德國的化學家處於壟斷的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德國的技術沒有辦法到達美國,促使美國開始重視自己開發生產阿司匹林、灑爾弗散、弗羅那(Veronal)等葯物,弗羅那可以在戰爭中用於治療受傷人員的傷痛。1920年該分會更名為葯物分會,1927年又更名為制葯分會,該名沿用至今。
過去,處方可以申請專利,但是實際上,處方沒有辦法保護,因為在法規中要求說明書和標簽中要有處方組份說明。根據法規,葯品管理部門有權要求產品退出市場和廣告限制。
在1930年代前,大部分葯品銷售不需要處方,一半的葯品是由葯劑師配製的,有時醫生自己也為病人配葯,制葯企業也提供醫生常用的一些處方葯物,處方由醫生提供。這和中國長期以來的情況一樣。由於當時在歐美醫生的力量很強,葯廠僅生產一些通用的葯品,如治療疼痛、感染、心臟病等的葯物。雖然,用化學合成研究得到的葯物治療疾病已經很令人鼓舞,但是,當時可以使用的僅僅是維生素和胰島素等少量化合物。葯物化學的發展是隨著醫葯科學、葯品市場的發展而壯大的。
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制葯行業的黃金時代
之所以說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制葯行業的黃金時代是因為在這段時間發明了大量的葯物,包括合成維生素,磺胺類葯物,抗生素,激素(甲狀腺素,催產素可的松類葯物等),抗精神病葯物,抗組胺葯物,新的疫苗等。其中,有很多是全新的葯物種類。在這期間,嬰兒的死亡率下降了50%以
上,兒童因為感染而死亡的病例下降了90%。很多過去無法治療的疾病,如肺結核、白喉、肺炎都可以得到治癒,這在人類歷史上也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當然,在另一方面,戰爭也加速了葯物的研究開發,有的與戰爭相關的項目得到了政府的資助,如抗瘧疾葯物治療,可的松(可以使飛機上的人員在高空時沒有暫時性眩暈現象),特別是青黴素。有11家美國葯廠參與了青黴素的開發工作,這項工作由戰時生產部直接領導。二次大戰後,美國成為了世界制葯工業的領導,到1940年代末,美國生產世界幾乎一半的葯品,在葯品國際貿易中佔1/3強。
由於在葯品研發、市場的投資增加,美國、歐洲、日本的制葯企業得到了迅速的壯大。研究開發和學術界的合作也加強了。葯物發明的方法也有很大的改變,如在抗生素開發中,制葯廠等篩選了成千上萬的土壤樣本,尋找抗菌劑。這個時期典型的化合物有:默克制葯公司的鏈黴素,力達制葯公司的金黴素,培達公司的氯黴素,亞培制葯公司和禮來制葯公司的紅黴素,輝瑞制葯公司的四環素等,從這些葯品市場的利潤回報,促使制葯企業更重視科研工作,並開始建立專門的科研園區。
這個時期的特點是制葯企業從研究天然物質發現新葯,轉向天然物質修飾,到合成化學合成全新化合物,從篩選化合物中得到新葯。順應這個歷程,分析化學和儀器分析技術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因為要測定化合物、甾體激素、抗生素的化學結構。其中包:X-衍射技術,紫外光譜技術和紅外光譜技術,從使用燒瓶、試管的濕法化學時代逐步向使用微量樣本和分子模型的干法化學時代發展。這些技術的發展使化學家可以更科學的解釋構效理論,了解化學結構和生物活性之間的關系。這導致了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葯物、催眠葯物、抗抑鬱葯物和抗組胺葯物的產生。
在這個時期,葯物安全性受到重視。1937年發生的磺胺葯導致100多人,多數是兒童死亡事件使美國葯品管理部門意識到葯品安全性在法規上的缺失。當時,S.E.Massengill公司的科學家使用帶一點甜味的二乙醇制備磺胺葯糖漿,盡管標准中有外觀、味道、氣味等指標,但是沒有經過動物試驗,也沒有對照已經發表的關於溶劑的文獻資料,結果導致慘劇發生。這也很快使得1938年的食品葯品化妝品法得到通過。其中主要的修改是葯品管理部門批准新葯的責任。要求官員審查臨床前試驗數據和臨床試驗數據,有權要求申請者增加試驗項目,有權拒絕批准上市。
美國當時在葯物安全性方面屬於世界上比較先進的,因為德國作為戰敗國,在1950年代仍然適用新葯戰時禁令,英國到1956年才有葯品法(TSA),政府才比較重視葯品管理,如測試和生產的標准。類似的OTC法規出台,使得病人比較容易得到一般性的治療葯物,即自我治療葯物,但是,也使得處方葯物的利潤增加。逐步出現所謂「研究開發型制葯企業」。
在臨床試驗中,開始要求雙方對照試驗,由於需要臨床試驗數據,葯物的使用范圍得到控制,防止了葯物的濫用,盡管葯物濫用問題至今在西方國家也沒有得到解決,美國每年的葯物濫用數量達到數千萬次。
盡管政府部門加強了葯物安全性監管,但是事實上,葯物的臨床試驗責任仍然由制葯企業負責,而不是政府或第三方。臨床試驗數據使得制葯企業了解市場的目標受眾,有利於葯品的銷售。由於制葯企業的目標受眾不是病人,而是醫生,醫生開處方,葯房發葯,所以病人仍然在盲目地吃葯。世界
各國都有這種情況。最近的華盛頓郵報稱美國有1510萬人濫用葯物,醫生中有4%沒有受到葯物方面的培訓。
二次大戰以後的一段時間,歐洲社會民主黨的理念使歐洲的福利國家理念深入人心,醫療也成為一種福利,美國則實施醫療保險制度,從而使民眾對於葯品價格持莫不關心的態度,包括醫生和病人。
對制葯行業的重新評估,法規修正和制葯行業增長(1960-1980)
這個時期其實最重要的是葯品生產GMP的公布和將驗證放入GMP法規的要求中,使得葯品生產更加規范。
這個時期制葯工業受到科學、醫學、政治、市場等多方面的撞擊,新化合物的發現和早期試驗使得一批新產品問世,而且,在科學上已經有可能選擇性的阻滯生理過程,治療疾病。特別在心血管葯物方面出現了60年代以普奈洛爾為代表的倍他阻滯劑,70年代-80年代以卡托普利為代表的ACE抑制劑和以硝苯吡啶為代表的鈣拮抗劑,以及一些降脂葯物;不良反應比較少的新安眠葯、抗抑鬱葯物、抗組胺葯物;以布洛芬為代表的非甾體解熱鎮痛葯;口服避孕葯;抗癌葯物;以多巴胺為代表的治療帕金森氏症葯物;治療哮喘的葯物等。美國FDA強化了對於臨床試驗的管理,而相對美國,歐洲政府對於葯物臨床試驗的管理比較松,要求醫生監督病人用葯後不良反應的情況。所以,歐洲的新葯上市速度比美國快,但是,歐洲葯物不良反應的情況也比美國嚴重。如由於美國FDA沒有批准反應停,在美國就沒有造成嚴重不良反應。美國的制葯企業在這種情況下,開始多種經營,如涉足香料、化妝品及其他消費品行業。
這個時期,在科學上理論設計(rational
design)比較有所發展,因為和一些疾病相關的酶、激素、神經傳遞物質的受體和底物的知識已經成為研究人體生物化學過程和生理過程的基礎知識;同時期的科學發現還涉及阻滯目標分子的功能。天然資源的研究方麵包括微生物產生的具有生物化學作用的物質。分子結構改變,即所謂me-too化合物的合成成為這個時期的特點。分子結構修飾的典型是卡托普利,代謝產物的典型是抗組胺葯特非那定。
1960-1970時代在儀器分析方面的突破有核磁共振譜,高效液相色譜,它們對於葯物發明也有很大的貢獻。計算機的發明也使復雜計算變得簡單。例如,傅立葉變換的計算。資料庫的建立也使得生產、臨床試驗、分析等對照品數據貯存,並可以進行結果的比較和分析。
因為使用了新的儀器設備和計算機,葯品管理部門也制定了相應的法規。
在這個時期,葯品價格也提到了議事日程上,因為原料價格和成品葯品價格差距很大。這個提案是由參議員Estes
Kefauver提出的。幾乎在同時,1961年歐洲傳出了反應停(沙利度胺)事件,全球,包括歐洲、南美洲、亞洲有約10000兒童畸胎,原因是臨床試驗不適當及葯品審查不嚴。該產品是德國Gruenenthal制葯廠生產的。盡管1964年修改了1961年聯邦新葯審批辦法,最後的德國法規到1976年才實施,對新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加強了控制。英國為了應對類似危機,衛生部在1963年成立了葯物安全委員會(CSD)。它和政府密切配合,但是,不是一個立法機關,在臨床試驗前和臨床試驗中也不管理醫生和制葯界的行為。在1968年制定的葯品法中,規定了由葯品安全委員會控制
葯品新產品進入市場。
盡管沙利度胺沒有對美國造成傷害,但是,Kefauver等仍然提出提案,要求國會研究通過新法規,交叉批准葯品專利、葯品價格限制、葯品促銷等,以降低葯品價格;法規還應該涉及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標准。1962年國會通過了FDA食品葯品化妝品法的Kefauver-Harris補充法規。要求用定量的方法評價葯品的使用,FDA可以用新法規延期或不批准NDA新葯申請。制葯企業則因此投入大量資金進行臨床前試驗和臨床試驗。試驗病例數從原來的10例-100例增加到上千例以上。大型制葯企業在此時,抱怨新葯上市數量快速減少。有的制葯企業改變業務領域,轉行到諸如醫療器械、診斷試劑、光學儀器、化妝品、食品,甚至家用日常用品領域。美國制葯企業開始強化海外葯品銷售以及國際間科研合作,如與歐洲、南美和亞洲的合作。
市場競爭和企業兼並及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時期,1980-現在
過去20年,制葯工業又有一系列新產品帶給市場,包括中樞神經系統葯物,抗病毒和逆轉錄病毒感染的葯物(特別是治療HIV和愛滋病的葯物),治療癌症的葯物等,在這個時期,生物技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如干擾素、白間素、促紅細胞生長素、單克隆抗體葯物等,可以模擬或支持人體免疫系統,過去從動物身體提取的胰島素已經可以用基因修飾的微生物中獲得高純度產品。
在科研方面有很多新方法產生,如計算機化學,組合化學,用生物技術高速化合物篩選方法等,已經改變了傳統的葯物研究,很多制葯企業都有自己的化合物資料庫。由於新葯物預測很困難,政府也通過法規控制進入制葯行業,所以新的制葯企業很少,而生物技術,作為一種新的技術,已經成為制葯行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們致力於結合生物學、遺傳學、基因組等新技術,根據最近的統計資料,近年上市的新葯中超過30%是生物技術產品,在開發中的新葯項目有50%是生物技術產品,而且,經過1999-2002年的新經濟浪潮低谷後,生物技術企業已經進行了重新洗牌,有的生物技術企業已經成為新的巨人,如安進公司,Genentech公司等。在生物技術領域美國仍然處於領先地位,歐洲正在計劃增加研究開發投資。一些歐洲企業和美國制葯企業建立合資企業,或者在北美成立研究開發機構。新葯的開發盡管有很多手段,但是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運氣,所以可以說,新產品的產生是理論研究和運氣的結合,現今仍然沒有改變。
很多化合物的發現是先合成一系列可能有用的化合物,然後進行快速篩選,如物理分析,生物分析方法等,快速分析在體內的代謝過程,是否和標的物結合和反應,毒性反應等。在這方面,制葯企業已經投資了很多錢,但是其功效仍然眾說紛紜。
另一個很大的發現是遺傳工程師已經可以用DNA重組的方法制備目標微生物,可以產生所需要的化合物分子。這個方法已經得到廣泛的應用。今後的發展方向可能包括用工程細胞進行基因修復。
在政策面上,1980年美國高等法院裁定遺傳技術得到的微生物可以申請專利;國會通過了Bayh-Dole法案,允許聯邦資金資助的受益人也可以得到專利保護;同時,允許生物技術企業融資,典型的例子是第一家上市的生物技術企業Genentech公司在上市2分鍾,股票就從35美元彪升到89元,可見當時市場對於生物技術企業的期望。
在這期間,有數以千計的生物技術企業獲得融資,包括上市、風險基金,歷史上從來沒有的現象包括終生科學家進入董事會,投資者深信生物技術企業承諾的將來的銷售和利潤,一些沒有經過測試的化合物都申請了專利。生物技術企業聲稱其產品可以治療現在的技術無法治療的諸如癌症、糖尿病、愛滋病等疾病。生物技術企業不斷有關閉,又有新企業誕生,2005年的今天,美國仍然有生物技術企業1500家。
歐洲在這方面仍然比較保守,生物技術企業誕生主要在1990年代中葉,至今歐洲仍然落後於美國,但是,在努力之中。
這時期的另一個特點是2000年起,很多所謂重磅炸彈式的產品專利到期,仿製葯制葯企業開始乘機發展,其中包括跨國制葯企業,如諾華制葯公司,它在大規模收購仿製葯企業;包括印度的制葯企業,已經走向世界,雖然道路並不平坦。2005-2008年還有350億美元商品名市場將換手,因為專利到期。美國2004年版桔皮書中收載的醫葯產品有10375個,其中7602個有仿製葯。
這個時期也是企業兼並的時代,1994年美國家用產品公司加入惠氏制葯公司;1995年葛蘭素制葯公司收購威康制葯公司,法瑪西亞制葯公司和普強制葯公司合並;1996年諾華制葯公司成立,原來是汽巴制葯公司和山道士制葯公司;1999年成立安萬特製葯公司,由赫斯特製葯公司和羅納普朗制葯公司組成;2000年,輝瑞制葯公司收購瓦納蘭百特製葯公司,2003年又收購法瑪西亞制葯公司;2004年安萬特製葯公司和賽諾菲制葯公司合並。世界前10位制葯企業的市場佔有率已經達到47%,而輝瑞制葯公司接近10%。說明制葯行業的壟斷性。但是,大企業也面臨很大的挑戰,可能,傳統制葯企業的黃金時代已經不會再來了。
制葯行業的將來
制葯企業和生物技術企業將加強合作和並購。
社會效益和企業利益仍然會有沖突,政府將協調這些問題。包括葯價控制,鼓勵使用仿製葯,加強葯物不良反應監管,防止葯品濫用等。醫療體制改革仍然將繼續進行。
生物技術企業逐漸成熟,有的生物技術企業已經具備自我融資能力,以後部分生物技術企業將和跨國制葯企業在同樣的起跑線上競爭。
制葯企業將更加專業化,致力於專門的治療領域或適應症。
研究開發的難度增加,臨床試驗的可靠性和准確性將顯得尤為重要,不然將遭遇訴訟。GMP和財務管理的法規符合性將受到企業的重視,管理部門如FDA、EMEA及SEC(美國證券委員會)將強化監管和管理,處罰力度也會加強。
❻ 財富的主要排名
500強排名
1954年,美國《財富》雜志開始以嚴謹的評估推出全球最大500家企業的名單,即「世界500強排行榜」從此產生了巨大影響,以至於超越了國家、民族、文化而成為全球經濟的一個標准。迄今為止,就影響力而言,沒有任何一種媒體的「排行榜」能望其項背。這一排名已成世界知名企業用來判斷自身實力、規模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也是世界經濟狀況極具權威性的晴雨表。列入世界500強,對企業來說不僅僅是一種莫大的榮耀,同時也意味著企業的無形資產在一夜之間得到了數以億計的增長。中國銀行在1992年首次進入財富排行榜
《財富》雜志利用其影響力舉辦了一系列的財經論壇,如「《財富》500強論壇(首席執行官)」、「《財富》首席金融官論壇」等。《財富》雜志於1995年開始主辦世界500強年會即「《財富》全球論壇」,每年在世界上選一個具有吸引力的「熱門」地點舉行一次,邀請全球跨國公司的董事長、總裁、首席執行官及世界知名的政治家和學者參加,共同探討事關世界經濟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為全球人熟知的這兩個雜志運營品牌「財富論壇」和「500強」仍然在繼續維持著它們在財經領域的話語霸權。《財富》雜志每年的500強排行榜已成為世界上最具影響的企業排名之一,而「《財富》全球論壇」則被視為世界經濟界巨頭「腦力激盪」、「激發新思維」的良機。雜志本體操作得仍然讓人看不出其有任何老態,即便是在前些年那些銳意改變一切的新經濟雜志面前,《財富》仍然保持著可貴的新鮮。2013年,新一屆《財富》全球論壇即將在四川省成都市舉辦。
11年中國500強
2011年7月13日公布了2011年中國企業500強排行榜。與上一年相比,入圍營業收入門檻提高了12億元。其中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一,中國移動排名第三,也是前十中唯一一家科技類公司。另外兩家電信基礎運營商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分列第14位和第19位。
前100家企業中,總共有五家電信企業,分別是中國移動排名第3,中國電信排名第14,中國聯通排名第19,中興通訊排名第47,中國通信服務公司排名第79。
此外還有天音通信控股、TCL通訊、烽火通信三家電信企業進入500強名單。
在最賺錢的40家公司中,中國移動以凈利潤1196億的成績排名第四,中國電信157億排名第17名。而利潤率最高的40家公司和虧損公司中都沒有電信企業。
據悉,2011年,中國500強總收入達18.9萬億,比上一年增長了38%,佔中國GDP的47%;總利潤達1.9萬億,比上一年增長了47%。雖然凈利潤的增幅與2010年115%的增幅相比下降了很多,但這個增長率仍然非常高,而2010年的高增長是建立在2008年利潤大幅下滑的基礎之上的。有45家公司首次進入排行榜,所有上榜公司中只有9家出現虧損。
2011 公司名稱收入凈利潤行業排名(中文) 2011公司名稱收入凈利潤行業排名(中文)(百萬元)(百萬元)1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913,18270,713石油、天然氣、化工2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1,465,415139,871石油、天然氣、化工3中國移動有限公司485,231119,640通訊和通訊設備4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473,6637,488基建、建築5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470,1594,246基建、建築6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388,79133,626金融7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380,821165,156金融8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370,4189,237基建、建築9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323,489134,844金融10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313,37613,698汽車未來15年可能影響中國商業進程的5位人士
1.楊元慶 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 47歲
2.李書福 吉利集團董事長 48歲
3.陳東升 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54歲
4.劉強東京東商城董事局主席兼CEO 37歲
5.程京 北京博奧生物有限公司總裁兼技術總監 48歲 2012年
《財富》2012年度商界人物榜單正式揭曉,兩位華人企業家榜上有名:鴻海精密的郭台銘和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亞馬遜首席執行官傑夫·貝佐斯以敢於冒險的勇氣和顛覆行業的表現榮登榜首。
這一年,《財富》年度商界人物榜見證了企業高管的東山再起和上佳表現。零售業中,家得寶(Home Depot)首席執行官弗蘭克·布雷克和Gap首席執行官格倫·墨菲均成功踐行了扭虧的承諾。而布萊恩·羅伯茨和史蒂夫·伯克兩人則推動了康卡斯特(Comcast)和NBC環球(NBCUniversal)成功合,彰顯了他們的戰略智慧。蘋果公司(Apple)的蒂姆·庫克和TJX Cos.公司的卡羅爾·梅羅維茨繼續引領他們的公司高歌猛進。亞馬遜(Amazon)首席執行官傑夫·貝佐斯也再度創下輝煌的業績,推動公司收入在過去一年同比增長31%。但是,貝佐斯贏得我們榜單頭把交椅的原因是他痴迷地執著於冒險以及顛覆行業。
1. 傑夫·貝佐斯,亞馬遜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2. 蒂姆·庫克,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
3.布萊恩·羅伯茨,康卡斯特首席執行官;史蒂夫·伯克,NBCUniversal首席執行官
4. 約翰·多納霍,eBay首席執行官
5. 權五鉉,三星首席執行官
6.拉里·佩奇,谷歌公司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7. 卡洛斯·布里托,百威英博首席執行官
8. 阿賈伊·班加,萬事達公司首席執行官
9. 雷克斯·蒂勒森,埃克森美孚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10. 比爾·麥克納布,先鋒基金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2013年
《財富》2013年度「商界風雲人物排行榜」是《財富》雜志對全球的商界領袖做出的年度評價。在排列榜單時,《財富》權衡了大量因素,包括利潤和收入增長、企業股價表現和市值等財務業績佔有突出地位。此外,戰略頭腦、從容駕馭大型組織的能力、風險承擔和文化意義也是這份榜單考量的因素。 《財富》評價稱,馬斯克的SpaceX公司有望顛覆航空業,特斯拉汽車公司震動了汽車業,SolarCity公司則改變了能源行業。
2013年共有四位中國企業家榜上有名,其他三位上榜的中國企業家分別是:網路CEO李彥宏(第24位)、大連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第34位)、SOHO中國CEO張欣(第46位)。
此外,谷歌(微博)CEO拉里·佩奇(第8位)、雅虎CEO瑪麗莎·梅耶爾(第10位)、Twitter執行董事長傑克·多西(第14位)、蘋果CEO庫克(第47位)等科技公司高管也悉數上榜。
1、埃隆·馬斯克,Tesla、SpaceX、SolarCity公司創始人
2、維權投資者,包括卡爾·伊坎、傑弗里·烏本、大衛·艾因霍恩、丹尼爾·勒布等
3、馬化騰,騰訊公司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4、Angela Ahrendts,Burberry首席執行官
5、Reed Hastings和Jeff Bewkes,分別為Netflix和時代華納的CEO
6、貝索斯,亞馬遜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7、豐田章男,豐田汽車CEO
8、拉里·佩奇,谷歌聯合創始人兼CEO
9、沃倫·巴菲特,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董事長兼CEO
10、瑪麗莎·梅耶爾,雅虎CEO
11、Richard Anderson,達美航空CEO
12、馬克·扎克伯格,Facebook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13、Mark Parker,耐克公司CEO
14、傑克·多西,Twitter董事長、Square首席執行官
15、Ajay Banga,MasterCard公司CEO
16、Howard Schultz,星巴克董事長兼CEO
17、Carol Meyrowitz,TJX公司CEO
18、John Martin,吉利德科技董事長兼CEO
19、孫正義,軟銀董事長兼CEO
20、柳井正/Amancio Ortega,分別為日本迅銷有限公司CEO、Inditex聯合創始人
21、Jeff Sprecher,洲際交易所CEO
22、Avi Reichental,3D Systems公司CEO
23、Harriet Green,Thomas Cook集團CEO
24、李彥宏,網路聯合創始人兼CEO
25、Jim Koch,波士頓啤酒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
26、森下一喜,GungHo總裁
27、Marc Benioff,Salesforce CEO
28、Stephen Carley,Red Robin公司CEO
29、Jeremy Stoppelman,Yelp聯合創始人兼CEO
30、Carolyn Mccall,易捷航空CEO
31.詹姆斯·休斯,太陽能公司首席執行官
32.托馬斯·邁金納尼,蓋恩沃斯金融公司首席執行官
33.狄克·科斯特洛,Twitter公司首席執行官
34.王健林,大連萬達集團董事長
35.艾倫·穆拉利,福特汽車公司首席執行官
36.邁克·庫柏,花旗銀行首席執行官
37.戴夫·達菲爾;安尼爾·布斯里,獨立軟體公司Workday聯合創始人兼聯合首席執行官
38.理查德·費爾班克,第一資本金融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39.羅伯特·布萊德溫,安進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40.特拉維斯·卡蘭尼克,打車應用公司Uber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41.卡洛斯·斯利姆,卡爾索集團,墨西哥SAB電信公司董事長
42.詹姆斯·戈爾曼,摩根士丹利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43.柯愛倫,美國杜邦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44.馬克·安德森風險投資公司安德森·霍洛維茨基金聯合創始人兼主要合夥人
45.肯尼思·陳納德,美國運通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46.張欣,SOHO中國聯合首席執行官
47.蒂姆·庫克,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
48.塞維林-施萬,瑞士羅氏公司首席執行官
49.帕特里克·道爾,達美樂公司首席執行官
50.傑米·戴蒙,摩根大通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❼ 獨家丨蔚來落戶合肥:一個現實的選擇
[億歐導讀]?如果李斌能帶蔚來走出困境,或許又將是一個新故事。
NIOPilot自動輔助駕駛系統/蔚來官方
他是創業者,他聰慧、有野心。但經他手的企業,在上市後的股價都如出一轍。在將共享單車摩拜包裝成一個情懷與商業兼具的生意後,李斌選擇在最後的高點——以估值37億美金的價格賣身美團,相較ofo後來的境遇,可謂全身而退。有人說:李斌窮過,所以會害怕,所以「知進退」。
對於蔚來,李斌已經傾注了不少心血。如今,與多地捆綁的蔚來,沒有退路。如果李斌能帶它走出困境,或許又將是一個新故事。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❽ 科學論文出版也有「傲慢與偏見」
假定100個人各擲了一次硬幣,其中48個人發現硬幣正面朝上, 52人發現硬幣反面朝上。但是,這群人有個奇怪的偏好:他們只喜歡報告正面朝上的結果,對於反面朝上的結果,他們就直接忽視不報。於是乎,你聽到的結果是:48人各投擲了一次硬幣,全部都是正面朝上!!
毫不奇怪,你會覺得這個結果是一場騙局,因為你知道擲硬幣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概率大約是50%。同樣的道理,如果一位科學家在一次實驗中,收集了100個數據點,但只報告50個數據點,那麼我們肯定認為他人品有問題。如果是多個研究者各自獨立完成實驗,卻只有那些有顯著結果的研究者以論文的形式將結果報告出來,我們似乎就難以辨別出這里的謬誤了。然而,並非所有人都忽視了這個謬誤,一些研究者犀利地發現了這個問題(也可能是長期非常苦逼,做不出有統計顯著的結果,因此去找尋找原因 ;-)),並對其進行系統研究,這個問題就是科學論文的出版偏見(Publication bias)。
科學論文出版有偏見?
出版偏見指的是部分的研究者、審稿人和雜志編輯傾向於嘗試出版或接受那些報告了統計上有顯著差異結果的論文。換句話說,如果一個實驗或者調查沒有發現統計上的顯著效應,那麼該研究能夠出版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這些研究的結果就只能放在研究人員的抽屜里,見不了陽光,正是如此,這個問題還有另一個名字,叫做文件抽屜問題(file drawer problem)(Rosenthal, 1979)。
出版偏見遍地開花
出版偏見並不是某個研究領域所特有的,而是波及到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這里僅以作者本人比較熟悉的社會科學和生物醫學兩個領域為例(計算機圖形學研究領域的例子見這里)。早在1959年,心理學家Sterling就指出,在心理學論文的出版中,出版的標准可能會存在偏差(Sterling, 1959)。到1979年,哈佛大學的心理統計學家羅伯特*羅森塔爾(Robert Rosethal)提出了統計方法來估計那些被放在抽屜里的研究結果(Rosenthal, 1979)。到80年代,醫學研究者也開始關注出版偏見的問題。例如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Easterbrook等(1991)分析了牛津研究倫理中心委員會在1984年到1987年間批準的487項研究,截止1990年,有285項研究結果已經進行了分析,其中52%結果得以出版。在出版文章中,那些在統計上達到顯著的結果比那些沒有達到顯著的結果出版的過程更容易,也更多地出版在高影響因子的雜志上。
雖然研究者們很早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遺憾的是,出版偏見並未因此而得到解決,位於加州的安進血液與腫瘤研究中心(Hematology and Oncology Research at Amgen)前負責人C·格倫·貝格利(C. Glenn Begley) 與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的李·M·埃利斯(Lee M. Ellis)2012年在Nature 上聯合發文指出,在一項重復53個葯物實驗的研究中,只有6項研究得到證實。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約翰·P·A·埃尼迪斯(John P.A. Ioannidis)於2014年的分析也表明,在新興的神經成像領域,出版偏見也是非常嚴重。
出版偏見,費錢耗物
可能有人會覺得,出版偏見不就是少讓一些論文出版嗎?也沒什麼大不了的。這實在是低估了出版偏見對科研領域甚至是對普通民眾的影響。
2014年1月,頂尖醫學雜志《柳葉刀》(Lancet)發表了一篇討論醫葯研究如何減少浪費和提高價值文章,多倫多大學的研究者陳安文(An-Wen Chan)等(2014)討論了出版偏見的嚴重後果之一:浪費科研資源和民眾的健康!這里的科研包括科研資金、科學家時間和精力的投入。該文援引了哌苯醋胺(lorcainide)的著名案例: 1980年,有研究者測試了哌苯醋胺(lorcainide)這種抗心律不齊的葯物,採用了100多人的小樣本進行試驗,發現使用哌苯醋胺的實驗組的死亡率是19%,而使用糖丸的安慰劑組的死亡率則只有2%。但是,當時研究者擔心結果未發現哌苯醋胺的積極效果而未報告其結果。於是該葯物繼續廣泛地為心律不齊患者所使用,直到1989和1992年的臨床試驗才發現這類葯物的危害。但在這近10年間,由於哌苯醋胺以及類似的葯物廣泛使用,可能引發了20 000到70 000不必要的死亡。
出版偏見的另一個危害是讓出版的研究中顯得過分地積極,一些效應量特別小的研究被發表出來,繼而引發其他研究者繼續投入該方向,誤導科研走向。2011年,社會心理學領域最頂級雜志《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志》上發表了一個神奇的研究:康奈爾大學心理學系的達里爾 ·J · 本(Daryl J. Bem)發現大學生競然可以預知未來!這個明顯不太符合事實的結果很快一石激起千層浪,因為從科學角度來講,能夠預知未來是極小概率的事件。所幸的是該研究引起了廣泛關注,從而在社會心理學領域掀起了關於出版偏見、重復實驗等研究方法上問題討論的熱潮。
出版偏見從何時產生?
出版偏見是如何產生的?一般認為,統計結果不顯著的研究是被雜志的審稿人和編輯cut掉的。但實際上,由於結果分析和論文撰寫也需要研究者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研究者們已經實行了自我審查:碰到陰性結果時,直接拋棄研究結果,轉向新實驗,而不是想辦法把陰性結果出版。
最近,斯坦福大學政治科學系的研究者安妮· 佛朗科等在《科學》(Science)上發表的論文證實這一推斷。他們分析了2002年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的社會科學時間共享研究項目 (Time-sharing Experiment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TESS) 中包括的研究項目,因為這些研究項目都登記在案、研究者的水平相當、研究設計質量高。他們的結果表明,大約有65%的陰性研究結果直接被研究者放到抽屜,沒有寫成論文,從而讓大多數的陰性結果胎死腹中。至於為什麼研究者會選擇不把這些陰性結果寫成文章,大部分人的回答是:雜志不會接受這些陰性結果的文章。
路在何方?
對於出版偏見的問題,大部分研究者首推的解決方案是提前登記研究,即所有研究在開始之前都登記在案,隨後按照登記的設計進行實驗並將結果公布於眾,從而讓學術界和公眾知道這些陰性結果的存在,減少後續的科研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以及在醫葯領域,減少無效葯物的使用。
目前醫學方面已經有一些相應的措施,例如,一個稱為臨床試驗的網站(http://clinicaltrials.gov/) 就致力於讓臨床研究都提前登記在案。心理學領域最近也正有類似的努力:有研究者發起建立心理學文件抽屜的檔案(http://psychfiledrawer.org/)。不過問題在於,雖然大部分研究者認為提前登記是一件好事,但真正參與這個事兒的人卻不多,原因很簡單:目前的科研環境並不鼓勵研究者進行登記。研究者所在的機構(大學、研究所)並不會因為研究者登記並完成一個研究而對他進行獎勵,而是根據其發表的論文來進行評估!
此外,研究本身的不確定性,也使得提前登記系統很難生效,因為研究者可能在實驗過程中不斷對實驗進行細節的調整,這些調整是難以預期的。巴黎狄德羅大學醫學院的Mathieu於2009年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JAMA)的一個分析表明,提前登記系統對出版偏見的減少程度有限,這可能反映了當前科研環境仍然可能促進了出版偏見的產生。
結束的話:
所幸的是,科學研究往往並非像擲硬幣那些隨機,即使有出版偏見的存在,科學總體而言還是在提供可靠的知識和發現。對出版偏見的糾正,是為了讓科研更加完美,要記住,研究出版偏見的,也是科學家。
相關鏈接:
TED med: Ben Goldacre: What doctors don't know about the drugs they prescribe
參考文獻:
Begley, C.G., and Ellis, L.M. (2012). Drug development: Raise standards for pre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Nature 483, 531-533. doi: 10.1038/483531a
Bem, D.J. (2011). Feeling the future: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anomalous retroactive influences on cognition and affec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0, 407-425. doi: 10.1037/a0021524
Chan, A.-W., Song, F., Vickers, A., Jefferson, T., Dickersin, K., G?tzsche, P.C., Krumholz, H.M., Ghersi, D., and Van Der Worp, H.B. (2014). Increasing value and recing waste: addressing inaccessible research. The Lancet 383, 257-266. doi: 10.1016/S0140-6736(13)62296-5
Easterbrook, P.J., Gopalan, R., Berlin, J.A., and Matthews, D.R. (1991). Publication bias in clinical research. The Lancet 337, 867-872. doi: 10.1016/0140-6736(91)90201-Y
Franco, A., Malhotra, N., and Simonovits, G. (2014). Publication bia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Unlocking the file drawer.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1255484
Ioannidis, J.P.A., Munafò, M.R., Fusar-Poli, P., Nosek, B.A., and David, S.P. (2014). Publication and other reporting biases in cognitive sciences: detection, prevalence, and preventio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8, 235-241. doi: 10.1016/j.tics.2014.02.010
Rosenthal, R. (1979). The file drawer problem and tolerance for null result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6, 638-641. doi: 10.1037/0033-2909.86.3.638
Sterling, T.D. (1959). Publication Decisions and their Possible Effects on Inferences Drawn from Tests of Significance—or Vice Vers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54, 30-34. doi: 10.1080/01621459.1959.10501497
❾ 蔚來和江淮有什麼關系
長安、廣汽、江淮、蔚來這四家車企2年時間里成立了2家合資新能源汽車公司及合作代工,分別簡稱:長安蔚來,廣汽蔚來,江淮蔚來。
2016年4月,蔚來汽車與江淮汽車簽署了《製造合作框架協議》,確認江淮代工一期產能5萬台的計劃。那一年,李斌在現場慷慨激昂地暢談自己的造車理想,江淮汽車董事長安進也對蔚來充滿期待。
2017年4月9日,長安汽車與蔚來汽車在長北京簽約了戰略合作協議。李斌當時就表示,雙方將成立合資公司,研發新產品,但不是代工模式。從合資公司業務范圍來看,雙方將主要在產品的設計開發、銷售、售後、零部件共同采購等層面展開合作,而不涉及整車製造領域。
2017年12月27日晚,廣汽集團發布公告,宣布經董事會會議決議,廣汽集團、廣汽新能源與上海蔚來汽車及湖北長江蔚來新能源產業發展基金將共同出資設立廣汽蔚來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