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管理 > 美國科學基金會的計劃包括哪些

美國科學基金會的計劃包括哪些

發布時間:2021-10-15 20:24:15

⑴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介紹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United States)是美國科學界最高水平的四大學術機構(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工程院、美國國家醫學院、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之一,1美國獨立的聯邦機構,成立於 1950 年 。任務是通過對基礎研究計劃的資助,改進科學教育,發展科學信息和增進國際科學合作等辦法促進美國科學的發展。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組織由國家科學委員會和 1名主席、1名副主席及5名主席助理組成。國家科學委員會的成員由美國總統任命 。 它的主要任務是確定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政策。

⑵ 美國的基金會分為哪幾種應該如何注冊呢

美國非盈利性機構大致分為三大類:公益慈善機構(PublicCharity),私有基金會(PrivateFoundation)和私有管理基金會(PrivateOperatingFoundation)。在美國成立非營利公司和成立一般公司沒有其他區別,注冊流程也很簡單。

美國沒有全國性的公司法,所以非營利組織都是分別在各州登記注冊,非營利組織一般歸到非股份公司這個大類之下,申報時需要填寫SCC 819表。該表很簡單,只有一頁,六項內容,主要就是機構名稱,注冊法人和公司負責人的姓名和地址,同時要附一份機構章程,以及繳納注冊費。既沒有資金要求,也不管你有多少成員。非營利公司是無股本的有限公司。

四、注冊美國基金會(協會)需要的資料:

1、美國基金(協會)名稱(英文);

2、董事股東的身份證或護照掃描件;

3、組織宗旨,成立目的。

五、非營利組織注冊步驟:

首先向所在州遞交成立非營利組織的申請。

許多州要求非營利組織至少要有三個董事。但是,也有的州僅要求一個董事組織者。這些州有加州、科羅拉多、德拉瓦、愛達華、密西西比州等。其中科羅拉多州注冊比較容易,且費用便宜。

六、注意事項:

1、你的組織章程最好要有符合免稅的條文。成立一個非營利組織和成立一個營利公司過程很相似。

2、非營利組織必須遵守公司章程程序,舉行年度大會,接受公司章程。但是,公司成立後,要向聯邦和州有關部 門申請獲准免稅,因為免稅的批准並非隨著公司的成立自動授予的。

3、為了符合稅法第 501(c)(3) 條款,非營利組織必須是為了宗教、慈善、教育、文學和科學或者其它公眾利益的目的。

⑶ 在美國注冊基金會都有哪些方式

半邊天基金會是美國人珍妮和另幾名曾領養過中國孤兒者一起成立的。基金會從2000年開始,先後在中國30家福利院啟動撫育計劃。

⑷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簡介

國家科學委員會按學科建立各種委員會,另外根據研究某種特殊問題的需要,建立一些特別委員會。1968年以後,國家科學基金會每年要通過國家科學委員會向總統(並轉國會)提交一份關於美國科學及其各學科發展情況的報告。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計劃分為基礎研究計劃、科學教育計劃、應用研究計劃、有關科學政策的計劃 、國際合作計劃5類。它以這些計劃實施各項職能。

⑸ 美國基金會分為哪幾種,該怎麼注冊

一、美國非盈利性機構類型:
美國非盈利性機構大致分為三大類:公益慈善機構(Public Charity),私有基金會(Private Foundation)和私有管理基金會(Private Operating Foundation)。
1、公益慈善機構:主要直接或間接地從公眾或政府等各種途徑獲得大量的募集收入資助,公眾支持范圍必須廣泛,不能僅限於幾個個人、家庭、或公司。
一般又劃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 公益慈善機構是教會、學校、醫院;
第二類 公益慈善機構主要的財政支持要來自政府的資助和公眾或其他公益慈善機構的捐贈。國稅局公共支持比例有詳細規定。
第三類 公益慈善機構必須是要支持另一個或更多的其他公益慈善機構,一般稱之為支持組織( Supporting Organization)。
2、私有基金會,又稱非管理基金會,這些組織的收入一般固定會有一個或特定的來源,主要是將募集來的資金在發放給其他慈善組織,並不直接用在自己的慈善項目上。這些私有基金會通常把他們主要的資金去做投資,再把投資所得的收益用來做慈善事務。
3、私有管理基金會,則會用其收入和資產直接來運作自己的具有免稅目的的慈善項目,而一般不會將把所募集的資助提供給其他組織來間接地開展這些活動。通常也不向公眾募集資金。
二、注冊美國非營利組織的好處:
稅務豁免
合格的免稅非營利組織不但收入不用繳納聯邦稅,而且通常也享受州、地方和房產等稅務減免。個人向非營利組織捐款,捐出去的錢可以從其應繳稅收入中扣減。企業的捐款,捐款額在自身年收入3%之內的部分可以免稅。非營利組織還可以在郵局取得批量郵件的郵資優惠,公益慈善組織也可以接受私人基金會的捐贈。
三、注冊美國非營利公司:
在美國成立非營利公司和成立一般公司沒有其他區別,注冊流程也很簡單。
美國沒有全國性的公司法,所以非營利組織都是分別在各州登記注冊,非營利組織一般歸到非股份公司這個大類之下,申報時需要填寫SCC 819表。該表很簡單,只有一頁,六項內容,主要就是機構名稱,注冊法人和公司負責人的姓名和地址,同時要附一份機構章程,以及繳納注冊費。既沒有資金要求,也不管你有多少成員。非營利公司是無股本的有限公司。
四、注冊美國基金會(協會)需要的資料:
1、美國基金(協會)名稱(英文);
2、董事股東的身份證或護照掃描件;
3、組織宗旨,成立目的。
五、非營利組織注冊步驟:
首先向所在州遞交成立非營利組織的申請。
許多州要求非營利組織至少要有三個董事。但是,也有的州僅要求一個董事組織者。這些州有加州、科羅拉多、德拉瓦、愛達華、密西西比州等。其中科羅拉多州注冊比較容易,且費用便宜。
六、注意事項:
1、你的組織章程最好要有符合免稅的條文。成立一個非營利組織和成立一個營利公司過程很相似。
2、非營利組織必須遵守公司章程程序,舉行年度大會,接受公司章程。但是,公司成立後,要向聯邦和州有關部 門申請獲准免稅,因為免稅的批准並非隨著公司的成立自動授予的。
3、為了符合稅法第 501(c)(3) 條款,非營利組織必須是為了宗教、慈善、教育、文學和科學或者其它公眾利益的目的。

⑹ 美國科研人員有哪些級別

科技人員
1990年,美國共有95萬專門從事研究開發工作的科技人員,居世界首位。該年美國每萬人口中有科研人員39人,每萬勞動力人口中有科研人員76人。同1980年相比,全國科研人員總數增加了46%。

科技人員的分布

1990年美國科研人員7%在聯邦政府機構工作,76%在工業企業,14%在高等院校,3%在其他非贏利機。同1980年相比,各部門科研人員在全國所佔的百分比,只有工業企業上升了4個百分點,政府機構減少了2個百分點,高等院校和其他非贏利機構各減少了1個百分點。

科技人員的培養

美國科技人員主要由大學培養。1992年,美國共有238所主要的培養博士的大學,其中前35名大學所培養的博士占該年全美博士授予總數的43.45%。1992年培養博士最多的前10名大學是: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厄班那香濱伊利諾伊大學、麥迪遜威斯康辛大學、安阿伯密歇根大學、奧斯汀得克薩斯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雙城明尼蘇達大學、洛杉肌加利福尼亞大學、斯坦福大學、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各校當年授予的博土學位數在560-796個之間,合計占該年全美博士授予總數的16.33%。這10所大學,除斯坦福外,均為州立大學。

1991—1992學年,美國共授予博士學位40歷9個,其中理工醫農博士學位22689個,佔55.8%;碩士學位352838個,其中理工醫農碩士學位97575個,佔27.7%;此外還授予各類醫葯高級專業學位27965個。該學年理工醫農博士學位授予人數最多的學科為:工程(不含建築等)5499人,物理科學(含物理、化學、天文等)4391人,生命科學4243人,醫葯衛生1661人,農業和自然資 源1214人;碩士學位授予最多的學科為:工程25977人,醫葯衛 生23065人,計算機和信息科學(不含通信等)9530人,物理科學 5374人,生命科學4785人。

1992年在美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者的中位年齡,物理科學為 30.7歲,生命科學為32.7歲,工程為31.5歲;從獲得學士學位到 獲得博士學位的中位年數,分別為8.1年、9.4年和8.7年;注冊攻 讀研究生的中位年數,分別為6.5年、6.7年和6.2年;博士學位和 學士學位專業一致的比例,分別為68.4%、53.5%和81.8%;女性 比例分別為『19.7%、39.3%和9.3%;美國公民比例,分別為 54.2%、65.7%和38.7%。從畢業後的就業意向看,工程博士第一 位的選擇是工商業,其次是學校;生命科學博士第一位的選擇是學 校,其次是工商業;物理科學持有這兩種選擇的人大致相當。大約 56%的博士就業後主要從事研究和開發工作。

美國政府每年通過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3000多名博士生、1 萬多名碩士生及l萬多名主要的青年研究人員。從1984年起,國 家科學基金會還設立「總統青年科技獎」,獎勵優秀的青年研究人 員,每年授獎200個,每個得獎者在5年內可獲得獎金10萬美元。 此類措施在造就美國優秀科技人才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科技經費

1993年,美國科研經費總額達1608億美元,超過 了日本、德國、法國和英國的總和。美國科研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 的比例,目前約為2.8%。近10年來,美國科研經費(按不變美元 計算)增長速度約為5%,超過了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

科技經費的來源

美國1993年的科研經費,43%來自聯邦政 府,51%來自工業企業,6%來自其他方面。同1983年相比,工業 企業多提供了占總額3%的科研經費,其他方面多提供了2%,聯 邦政府則減少5%。但聯邦政府仍是美國科技經費的最重要的來 源之一。即使扣掉國防科研費,政府仍負擔全國科研經費的 25%,這一比例較日本和德國高出許多。尤其是基礎研究經費,在 美國主要由聯邦政府提供。

美國工業企業33%的科研經費來自聯邦政府(享有聯邦政府科研經費的近一半);非贏利研究機構62%的經費來自聯邦政府,14%來自工業企業,其餘34%來自自身;就高等院校而言,不計設在大學內的聯邦資助研究發展中心,1993年科研經費總額達206億美元,其中聯邦政府提供55.5%(即高等院校使用了聯邦政府該年科研經費總額的16.5%),州政府提供7.9%,工商企業提供7.3%,其他機構和個人提供9。7%,自身提供19.6%。同1983年相比,美國高等院校來自聯邦政府的科研經費相對少了,但來自州政府、工業企業、社會各界和自身的科研經費相對增加了許多。1992年受到聯邦政府科研資助最多的10所高等院校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5.34億)、麻省理工學院(2。50億)、斯坦福大學(2.47億)、華盛頓大學(2.45億)、密歇根大學(2.10億)、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2.03億)、聖迭戈加利福尼亞大學(2.02億)、舊金山加利福尼亞大學(1.95億)、麥迪遜威斯康辛大學(1.92億)、哥倫比亞大學(1.90億)。以上學校占聯邦政府對高等院校科研資助總額的22.72%。據美國科研經費前20名大學統計,它們的科研經費61%來自聯邦政府,占聯邦政府對它們各類資助總額的82%。

科技經費的分配

美國的科研經費,聯邦政府研究機構使用11%,工業企業使用72%,高等院校使用13%,其他非贏利機構使用4%。1993年同1983年相比,各部門在全國科研經費使用分布中的相對比例,高等院校和其他非贏利機構各增加了1個百分點,聯邦政府機構和企業各減少了l個百分點。

美國研究開發3個階段經費的分布,基礎研究佔16%,應用研究佔25%,開發研究佔59%。1993年同983年相比,基礎研究上升了3個百分點,應用研究上升了2個百分點,開發研究減少了5個百分點。就各部門而言,3個階段經費的分布,在政府科研機構,分別約佔20%、28%和52%;在工業企業,分別是5%、20%和75%;在高等院校,分別是66%、26%和8%;在其他非贏利機構,分別是37%、29%和34%。值得注意的是,高等院校承擔了全國一半以上的基礎研究任務;工業企業則不僅是開發、應用研究的主體,而且是基礎研究的主力,其地位僅次於高等院校。

1993年美國聯邦政府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經費,按學科 分,40.64%用於生命科學(包括生物科學、醫學、農業科學、環境生 物學等),21.27%用於工程科學(包括冶金、材料、化工、機械、土 木、航空等學科),17.17%用於物理科學(包括物理學、化學、天文 學等),8.97%用於環境科學(包括地質、大氣、海洋學等),4.35% 用於計算機科學和數學,7.60%用於其他科學(包括心理科學等)。 聯邦政府對大學的科研資助,52.83%用於生命科學,9.86%用於 物理科學,5.96%用於環境科學,5.36%用於工程科學,2.31%用 於計算機科學和數學,23.67%用於其他科學(含國防研究)。

美國政府提出的1996年聯邦科研預算,總額只比1995年增 加2.4%,但各類研究和各部門所分配的經費呈現出不同走向,其 中基礎研究增加3。2%的經費,應用研究增加了不到 l%,開發研 究減少了將近1%。國家科學基金會主要資助大學科研。國立衛 生研究院1996年預算118億美元的科研經費如%也用於資助高 等院校等機構的生物醫學研究。

科研管理體制

聯邦政府在科學技術領域的最高決策權在總統。柯林頓總統在內閣中設立了部一級的由他親自掛帥的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以加強對科技工作的領導。在總統辦公廳內設有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和科技政策辦公室,為總統處理有關科技事務提供咨詢。總統的首席科技顧問相當於總統助理級別,為白宮專職人員,兼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主任及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主任,直接向總統匯報工作並參加國家經濟會議和國家安全會議的最高決策。國家科學基金會等聯邦機構也參與國家科技政策及規劃的制定。

除了上述機構外,還有許多非官方的機構在制定和執行科學技術政策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咨詢作用。其中包括:國家科學院、國家工程科學院、國家醫學科學院、美國科學促進會、各種科學技術協會;美國大學協會、全國州立大學和贈地學院協會,以及一些主要的大學、高技術公司和組織,如電子工業協會、國防工業協會、化學製造商協會等。它們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為總統和聯邦政府在科學技術上提供廣泛的咨詢服務。國家科學院具有雙重職能,既是學術榮譽機構,也是聯邦政府的科學咨詢機構,目前約有1500多名院士,下設23個專業部門。國家研究理事會是其領導機構;由17名理事組成,理事由總統提名並任命。國家工程科學院(目前有院士1,500多人)和國家醫學科學院(目前有院士700多人)的性質與國家科學院類似。

美國國會在國家科技發展中的作用也相當重要。政府的科技立法草案、重要科技機構的設置、重要科技官員的任命以及科技預算等都需要通過國會參、眾兩院的審議和批准。目前,眾議院設有科學、空間和技術委員會,參議院沒有商業、科學與運輸委員會。

科研機構體系

美國的研究開發工作是分散在聯邦政府實驗室、私人工業公司、高等院校和其他非贏利機構這4大類研究機構中獨立進行的。聯邦政府通過研究合同、采購合同和其他政策,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影響政府以外的科研機構,使全國科技工作成為一個整體。除聯邦政府外,自80年代以來,各州政府為發展本州經濟也開始關心和參與本州重大科技計劃的管理,但一般並不直接成立研究機構。

聯邦政府研究機構

美國聯邦政府現共有13個部和50多個獨立職能部門,其中大約有17個部或獨立職能部門與科學技術關系比較密切。在這17個部門中,尤以其中的6個關系最為密切。美國聯邦政府1996年的科研預算總額為720億美元,其中國防部佔54%,衛生與公共事業部佔14%,國家航空航天局佔12%,能源部佔10%,國家科學基金會佔3%,農業部佔2%。以上6個部門合計,就占該年聯邦政府科技預算的95%。

據不完全統計,聯邦政府各部門所屬的研究單位共有750多個。其中國防部所屬陸、海、空三軍共設l08個研究試驗機構,衛生與公共事業部的國立衛生研究院設有20個研究所或研究中心,國家航空航天局設有9大研究中心,農業部在國內外設有146個試驗研究機構,商務部下設國家標准局、國家海洋大氣局、專利與商標局、國家技術情報服務中心、國家通訊與信息管理局等科技機構,環境保護局下設14個研究機構。

在聯邦政府所驗屬的實室中,有一種稱為「聯邦資助研究發展中心」的機構,這些機構的經費全部來自聯邦政府的有關部門,如能源部(它有53家此類機構)、國防部、國家航空航天局以及國家科學基金會等。這些研究機構的人員均為政府雇員。但這些機構的行政管理卻由政府以合同形式交由高等院校、私人工業企業或非贏利機構來負責。這些研究機構一般規模龐大、經費充足,主要從事高風險的、長遠的研究和開發。

聯邦政府的科研經費實際上只有三分之一撥給自己所屬的研究單位(其中的四分之一以上又撥給聯邦資助研究發展中心),另外三分之二則以不同形式,主要是以研究合同和研究資助的形式,撥給政府以外的研究單位。以1993年為例,該年聯邦政府科研開支為698億美元,其中聯邦內部機構用去23.86%,如加上全部聯邦資助研究發展中心(9.41%),則為33.27%;工業企業用去44.73%,如加上由工業企業管理的聯邦資助研究發展中心(3.07%),則為47.8%;高等院校用去16.86%,如加上由高等院校管理的聯邦資助研究發展中心(5.31%),則為22.17%;其他非贏利機構用去4.24%,如加上由非贏利機構管理的聯邦資助研究發展中心(l.03%),則為5.27%;此外,州和地方政府用去0.41%,外國用去0.48%。

工業企業研究機構據不完全統計,美國私人工業企業目前有不同規模的實驗室大約2萬個。它們的研究開發活動大致有兩類:第一類是聯邦政府通過研究合同或采購合同委託企業進行的研究。此類研究開發工作約占工業企業研究開發的三分之一,主要集中在少數工業領域,而且集中在大型公司。第二類是工業企業本身投資進行的研究,范圍較為廣泛,主要集中在化工、醫葯、電子、工業儀器和科學儀器等領域。一般來說,美國工業企業的研究開發活動集中在高技術產業。例如前些年美國整個製造業的研究開發經費占銷售額的比例平均只有3.7%,而航空航天工業的這一比例高達18.3%,通訊產業的比例也達11.5%。

大型工業企業在美國的工業研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00家最大公司的研究經費佔全國工業研究經費的75%。職工1000人以上的工業企業約佔全國工業研究經費的80%。工業公司的基礎研究更集中在少數大公司。10家大公司的基礎研究就佔全國工業基礎研究的一半左右。

多數大型工業公司都設有中央實驗室或研究開發部,擁有雄厚的研究資金、完善的研究設備和眾多的科技人員。例如,國際商業機器公司在紐約州設有中央實驗室,擁有研究人員3000多人,其中4人曾獲諾貝爾獎。1992年,該公司的研究開發經費高達66。44億美元,占其銷售額的10%。有些公司則設有相對獨立的研究機構。例如,貝爾實驗室是1992年研究開發經費高達31.14億美元的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所屬的獨立研究機構,被譽為美國的「發明工廠」,曾經獲得2萬多項專利,發明了晶體管、激光、太陽能電池、第一顆通信衛星,創立了射電天文學等。該實驗室現有工作人員2萬多人,其中曾有7人獲得過諾貝爾獎。它對基礎研究十分重視,這方面的開支占研究開發經費總額的10%左右。除上述兩家公司外,下列公司1992年科研經費也名列美國前茅:杜邦公司(19億美元),數字設備公司(17.54億),惠普公司(16.2億),伊斯曼柯達公司(15.87億),道氏化學公司(11.59億),聯合技術公司(11.4億),默克公司(11.12億),施貴寶公司(9.93億)。

過去,由於受反壟斷法的限制,美國大企業之間很難合作進行研究。美國國會為了增強工業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於1984年通過《國家合作研究法》,為企業之間合作研究掃清了道路。到1987年,在美國司法部注冊的聯合研究公司達360多家。例如,半導體研究公司由國際商業機器公司、英特爾公司、美國無線電公司等35家公司組成。

除大型公司的技術創新外,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近年來也很受重視。美國每年約有6萬個小型技術企業創建。據統計,小企業每年獲得頒發專利的60%,其人均技術成果為大企業的2.6倍。在一定程度上,小企業在技術創新和技術擴散中比大企業更具有活力。

高等院校研究機構

美國1992年共有高等院校3638所,但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125所研究型大學,其中前40名大學的研究經費佔全國高等院校研究經費的52%,前10名大學擁有全國高校:研究經費的20%,它們是: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7.36億美元)、 密歇根大學(3.93億)、斯坦福大學(3.68億)、麥迪遜威斯康辛大學(3.53億)、麻省理工學院(3.24億)、明尼蘇達大學(3.17億)、華盛頓大學(3.14億)、得克薩斯農機大學(3.05億)、康奈爾大學(2.99億)、舊金山加利福尼亞大學(2.96億)。

科學研究在美國高等院校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美國高等院校的研究支出占學校總支出的比例,1930年只有3.55%,1940年提高到4.04%,1950年提高到10%,1960年高達18%,1970年又回到10%,1980年為9%,目前約為12%。

美國大學的研究機構大體上可分為4類:①教學與研究相結合的各院系實驗室,全美約有6000多個;②擁有眾多專職研究人員的獨立研究所,全美約有5000個;③政府在大學中設立的各種研究中心;④工業與大學的合作研究機構。目前在美國高等院校共有19個聯邦資助研究發展中心,其中能源部所設最多,以研究經費計算,佔75%左右。又如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組織籌建並提供資助,由大學或大學集團進行管理。每個中心在5年內可從政府得到1000-1500萬美元資助,同時鼓勵工業界對這些研究中心提供資助。從1985年開始興建,到1990年已建成25個。後來聯邦政府又決定,以工程研究中心為模式,在大學創辦更多的跨學科的科學技術中心,鼓勵大學和工業公司在雙方急需的研究領域進行合作。該類中心亦由國家科學基金會提供部分資助,目前已建成100多個。從1985年起,國家科學基金會還撥款2億多美元,在大學中建立了5個超級計算機中心。例如,設在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超級計算機中心,由19所大學組成的大學集團進行管理。從1973年起,國家科學基金會在大學實施「大學——工業合作研究中心計劃」。目前,已建立了45個由國家科學基金會、州政府和工業界共同集資在大學中興建的此類中心。

其他非贏利研究機構

此類機構既不隸屬於政府部門,又不設在大學或由大學管轄,也不像工業企業那樣以贏利為目標。這主要是指各種私人非贏利研究所或公司、博物館、動物園、植物園、醫院以及某些學會和私人基金會等。據不完全統計,美國年經費預算在200萬美元以上的非贏利研究機構目前大約有200多個其中有的年度經費預算高達近億美元,比較著名的有:國際斯坦福研究所、德拉皮爾實驗室、巴特爾研究所、蘭德公司、米特公司、麻省總醫院等。此類研究機構雖然數量不多,但對美國科學技術的 發展很有影響,是其他3類研究機構的有益補充。

科技政策

長期以來,美國政府把科學技術看成是實現和保持美國經濟增長和未來經濟繁榮的關鍵因素。研究開發經費占聯邦政府年度預算的比例長期保持在6%左右。當前,提高美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成了全國關注的中心。在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經濟發展日益依靠科學技術創新的條件下,經濟競爭力問題實質上歸結為科學技術領域內的較量。

80年代以來,美國政府科技政策的要點如下:①國防研究是政府研究開發的主要支柱。近年來,隨著冷戰的結束,國防研究開發經費在美國政府科研經費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1988年為 67%,1991年降到60%。美國與國防有關的行業聘用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佔全國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比例,也分別由1987年的16%和 11%下降到1992年的13%和8%。但加強軍事實力,研究和開發先進的武器裝備始終是美國政府在研究和開發領域的首要任務。 ②大力加強基礎研究。基礎研究經費在政府民用研究開發經費中的比例目前已擴大到40%。1995年,費密實驗室發現頂誇克,是基礎研究領域的一個最新重要成果。為尋找這種稍縱即逝的頂誇克,美國政府組織了440名優秀科學家協作攻關。③擴大對大學 教學和研究的投資。④加強對新技術企業的風險投資。美國現有 600家風險投資公司,風險資本總額超過240億美元,支持3000 家新技術企業。⑤調動工業對研究開發的積極性。⑥促進政府實驗室、工業企業和大學之間的合作。⑦積極促進科研成果的商品化。1980年國會通過《史蒂文森·威爾德勒法》,規定將技術向工業和商品化轉移是聯邦政府的實驗室的一項任務, 拿出經費總額的0.5%用於這個方面。1986年國會又通過《聯邦 技術轉移法》,允許私人公司或個人享有在政府資助的研究中產生的專利權,並依法成立了聯邦實驗室技術轉移集團。⑧擴大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在國際科技合作中,美國政府特別強調維護美國的利益,尤其是要保護其知識產權。國務院專門設有海洋、國際環境和科學事務局,主管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

⑺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是一個組織嗎

是的,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相當於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簡稱NSF

⑻ 美國的《2061》計劃是什麼

《2061計劃》是美國科學教育計劃。

《2061計劃》的具體實施內容分為三個階段:即擬定計劃階段(1985年~1989年)、試點階段(1989年~1993年)、實踐階段(1993年~至今)。

《2061計劃》提出:面向21世紀的青少年兒童所應具備的科學素養主要包括科學的世界觀、科學的探究方法與科學探究的積極性。

(8)美國科學基金會的計劃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2061計劃》第一步時期,推出了階段性成果《普及科學——美國2061計劃》的報告。該報告明確指出,我們的下一代必將面臨巨大的變革;科學、數學和技術位居變革的核心,它們導致變革,塑造變革,並且對變革做出反應,它們對今日的兒童適應明日的世界十分重要。

該報告提出了未來兒童和青少年從小學到高中畢業應掌握的科學、數學和技術領域的基礎知識的框架,包括主要學科的基本內容、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學科間的有機聯系,以及掌握這些內容、概念和聯系的基本態度、方法和手段。

《2061計劃》第二步時期,「2061計劃」總部在舊金山、聖地亞哥、費城、聖·安東尼奧、麥迪遜郊區麥克伐蘭、阿瑟農村等六個有不同代表性的地區建立了分部,根據第一步提出的理論和指導思想,研究實施所需要的條件、手段及戰略,並設計不同模式的課程。

1993年問世的《普及科學的階段指標》報告,標志著「2061計劃」第二階段圓滿結束。該報告闡述了數學、科學、技術以及社會科學的性質、特點,確定了不同年級學生應達到的知識水平及發展程度。

⑼ 國際: 地球科技項目計劃

(國際地球物理年、國際岩石圈計劃、世界氣候研究計劃、國際極地觀測年……)

·國際地球物理年 (International Geophysical Year)

國際地球物理年,是全球科技界大聯合大協作的首次壯舉,標志著一個新時代———國際化大規模科學考察時代的開端。從1957 年 7 月 1 日至 1958 年 12 月 31 日,在一年半的時間里,由國際科學聯合會理事會 (即現在的國際科學理事會,1998 年 4 月改為現名) 發起並組織,來自 76 個國家的 2 萬多名科學家在全球范圍內陸地和海洋的 1000 多個觀測點對各種地球物理現象進行了廣泛的觀測和研究,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和數據。

國際地球物理年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社會開展的第一個國際年。通過國際地球物理年活動,人類獲得了一些有關高空物理現象和極地關系的資料。國際地球物理年科學活動的成功,使得北極和南極的科學考察活動進入了正規化、現代化和國際化的階段。

國際地球物理年的科學研究內容十分廣泛,涉及 13 個項目:氣象學、地磁和地電、極光、氣輝和夜光雲、電離層、太陽活動、宇宙線與核子輻射、經緯度測定、冰川學、海洋學、重力測定、地震、火箭與人造衛星探測等。國際地球物理年的活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 1979 年開始的全球大氣研究計劃的第一次全球試驗、1980 年開始的國際氣候研究計劃中的極地試驗、北冰洋實施的重大國際合作考察以及 「上地幔計劃」等多個項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歷次國際地球物理年對地球進行多方面觀測以獲得各種數據資料的活動,不僅對於人們日常生產、生活具有直接的意義,從長遠看來,這種科研活動也關繫到人類社會的前途和命運。

中國在國際地球觀測方面也同樣作出了積極的努力。1952年,國際地球物理年專門委員會成立後,為了促進國際地球物理年科學的發展,增進各國科學工作者之間的友好交往,中國決定組織國際地球物理年中國委員會,由竺可楨任主席,趙九章、塗長望任副主席。在國際地球物理年期間,中國按計劃進行了風、溫度、濕度的地面觀測,進行了地磁、宇宙線、電離層等參數的觀測和記錄,進行了極光、海洋和天文的觀測,並綜合研究了太陽活動時對近地空間環境的影響和規律。一部分科學家針對當時國際科學界關心的人造衛星、星際航行和空間物理等問題進行了學術探討。總之,中國在國際地球觀測方面作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

聯合國地球物理年的設立,為人類全方位、跨國界、跨學科開展對地球的研究開創了良好的先例。

國際地球物理年大大推動了地球科學的發展,促使許多國家的科學家進行南北極的考察和研究。國際地球物理年推動了聯合國對外層空間的關注。國際地球物理年專門委員會通過一項正式決議,要求參與國對於在地球物理年利用人造地球衛星的問題給予注意。在國際地球物理年期間,美國和蘇聯在探索外層空間方面都作出了積極的響應,在研製人造衛星方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1957 年 10 月 4 日,蘇聯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標志著 「空間時代」的來臨; 美國則於 1958 年 1 月 31 日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還於 1958 年 12 月 18 日發射了第一顆通訊衛星。這些都標志著國際地球物理年勝利地實現了預定的目標,體現了科學合作與競爭促進科技進步的精神。隨著 1957 年 10 月人造地球衛星一號的升空而迎來了宇宙探索的開端,這一歷史性的事件直接引起了聯合國大會對外層空間的關注,並促成了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這一聯合國處理為和平目的利用外層空間問題的主要委員會的建立。

·國際岩石圈計劃 (International Lithosphere Program)

國際科學聯合會理事會 (ICSU) 的下屬組織。英文縮寫為ICL。20 世紀 70 年代後期,國際大地測量學和地球物理學聯合會(IUGG) 和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 (IUGS) 協商提出一項國際岩石圈計劃。這是一項旨在 80 年代研究闡明地球岩石圈的性質、動力學、成因和演化,特別是以大陸及大陸邊緣部分為重點的國際多學科研究計劃。該計劃的實施也為增加非可再生的礦產資源和能源,以及開拓它們利用的前景,提供科學資料和先進技術。查明、預測和減輕天然和人類活動誘發的地質、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災害,也是此項計劃追求的目的 。1980 年此項計劃獲 ICSU 批准,並於 1981 年成立了 ICL,開始實施計劃。後鑒於此項計劃的重要性 ,ICSU 決定將 ICL 作為一個常設機構。委員會的領導機構是執行局,委員會下設 10 個工作組和 7 個協調委員會。至1991 年已有 62 個國家和地區參加國際岩石圈計劃的工作。

新的岩石圈研究計劃已從1990 年開始執行。新計劃包括4 個研究主題,即全球變化的地球科學,當代動力學和深部過程,大陸岩石圈以及大洋岩石圈。每個主題又包含若干前沿的科學問題,由工作組負責實施。協調委員會負責解決地區性科學研究的協調和數據交流,大陸深鑽等共同性重大的科學問題。委員會的出版物為 《新聞通訊》。

中國是最早的參加國之一,並於1982 年成立了對應 ICL 的中國全國委員會。

·世界氣候研究計劃 (World Climate Research Program)

世界氣候研究計劃 (簡稱 WCRP) 由世界氣象組織與國際科學聯合會聯合主持,以物理氣候系統為主要研究對象。此計劃在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醞釀,80 年代開始執行,是全球變化研究中開展得較早的一個計劃。

WCRP 主要研究地球系統中有關氣候的物理過程,涉及整個氣候系統。其主要部分是大氣、海洋、低溫層 (冰雪圈) 和陸地以及這些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反饋。它主要關心的是時間尺度為數周到數十年的氣候變化。

WCRP 的目標有兩個方面: 一是氣候的可預報程度; 二是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

WCRP 研究有三個方向: 為期數周的長期天氣預報、全球大氣年際變率以及為期數年的熱帶海洋的年際變率、長期變化。包括兩大試驗: 熱帶海洋和全球大氣試驗和世界海洋環流試驗,以作為第二和第三研究方向的中心。1993 年 WCRP 科學委員會又在熱帶海洋和全球大氣計劃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氣候變率和可預報性研究計劃,旨在對百年尺度的氣候變率進行描述、分析、模擬和預測。

·國際極地觀測年 (International Polar Observation Year)

國際極地觀測年是全球科學家共同策劃、聯合開展的大規模極地科學考察活動,被譽為國際南北極科學考察的 「奧林匹克」盛會,自 1882 年至今僅組織了 3 次,分別於 1882 年至 1883 年、1932 年至 1933 年和 1957 年至 1958 年舉行。在 1957 年至 1958 年國際地球物理年,開展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極地科學研究,直接促成了 《南極條約》的誕生。由於歷史原因,我國未參加前 3次國際極地觀測年。

·綜合大洋鑽探計劃 (Integrated Ocean Drilling Program,IODP)

綜合大洋鑽探計劃 2003 年至 2013 年,由 20 多個國家參加,中國 1998 年加入。該計劃是以 「地球系統科學」思想為指導,打穿大洋殼,揭示地震機理,查明深海海底的深部生物圈和天然氣水合物,理解極端氣候和快速氣候變化的過程,為國際學術界構築起新世紀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的平台,同時為深海新資源勘探開發、環境預測和防震減災等實際目標服務。該計劃是在國際深海鑽探計劃 DSDP (1968 ~1983 年) 和大洋鑽探計劃 ODP (1985 ~2003 年) 兩項工作基礎上進行的。

一些能在海冰區和淺海區鑽探的鑽探平台也將加入 IODP。此外,美國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正在考察重新建造一艘類似於 「喬迪斯·決心號」,但功能更完備的新的考察船。IODP 的航次將進入過去 ODP 計劃所無法進入的地區,如大陸架及極地海冰覆蓋區; 它的鑽探深度則由於主管鑽探技術的採用而大大提高,深達上千米。IODP 也因此將在古環境、海底資源 (包括氣體水合物) 、地震機制、大洋岩石圈、海平面變化以及深部生物圈等領域里發揮重要而獨特的作用。

海底以下數千米深部仍然有大量微生物存在,被稱為 「深部生物圈」,其總量估計佔全球生物量的 1/10 至 1/2 。深部生物圈的研究對於全球的物質循環、環境演變、生命起源與生命本質規律的探索,以及極端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均具有重要意義,已經成為當前國際學術界的研究熱點和戰略前沿。

·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 (International Continental Scientific Drilling Program)

1993 年 8 月 30 日至 9 月 1 日,德國地學研究中心 (簡稱GFZ) 在波斯坦召開了關於科學鑽探的國際會議,出席會議的人員共有 250 餘人,分別來自 28 個國家。此次會議之後,來自 15個國家的科學家再次相聚在德國 KTB 鑽井現場,正式討論成立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 (簡稱 ICDP) 。1995 年,德國 GFZ 與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 (NSF) 簽署了合作備忘錄,決定成立 ICDP。1995 年經國務院批准,中國加入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1996年 2 月由德國、美國和中國發起成立了 「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ICDP) 」,至今已有近 20 個國家和團體加入該計劃。

·2009 國際天文年 (2009 International Year of Astronomy)

為紀念伽利略將望遠鏡用於天文觀測四百周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 (IAU) 提議將 2009 年定為以 「探索我的宇宙 (The Uni-verse,Yours to Discover) 」 為主題的國際天文年。在 2009 年開展縱貫全年,著眼於教育,面向公眾,尤其要吸引青少年參與的,國家、區域及全球層面上的各種活動,這將是一次天文學及其對社會、文化貢獻的全球性慶典。這項提議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的支持,並在 2007 年 12 月 20 日由聯合國正式宣布 2009 年為國際天文年。

·國際全球環境變化人文因素計劃 (International Human Di-mensions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Program)

國際全球環境變化人文因素計劃 (簡稱 IHDP) ,是對地球系統進行集成研究的聯合體———地球系統科學聯盟的 4 大全球環境變化計劃之一。全球環境變化的人文因素影響計劃是一個跨學科的、非政府的國際科學計劃,旨在促進和共同協調研究。IHDP最初由國際社會科學聯盟理事會於 1990 年發起,時稱 「人文因素計劃」。1996 年 2 月,國際科學聯盟理事會聯同成為項目的共同發起者。

IHDP 結構設置圍繞研究、能力建設、網路化 3 大目標進行的,包括科學委員會、核心科學計劃、聯合科學計劃、秘書處、國家委員會 5 大模塊。

IHDP 與其他 3 項計劃,即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世界氣候研究計劃和生物多樣性計劃,統稱 「地球系統科學聯盟」。各計劃之間通過可持續性聯合計劃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

IHDP 側重描述、分析和理解,研究全球環境變化背景下,土地利用/土地覆蓋變化,全球環境變化的制度因素,人類安全,可持續性生產、消費系統,以及食物和水的問題、全球碳循環等重大問題。

IHDP 計劃圍繞著 3 個主要 目 標 開 展、實 施———科學 研 究、科研能力建設和國際化的科學網路。IHDP 的研究需要全世界范圍內各個學科的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合作。

人類活動對地球環境的很多方面都產生著巨大的影響。人類的直接活動已經改變了近 50%的陸地表面,這給生物種類、土地結構和氣候帶來重大的影響。人類直接或間接使用的淡水資源已經超過總量的一半,很多地區的地下水資料也被迅速的耗盡。自從人類進入工業化時代以來,一些重要的溫室氣體的濃度迅速上升,帶來了地球氣候潛在的變化。沿海、海岸線的生活環境迅速的改變,世界范圍內的漁業生產正在衰竭。

全世界范圍內的科學家都在研究這些變化的起因、結果以及可能引起的自然界的響應。顯然,也只有依靠全世界的自然科學家 (如生態學家、氣候學家、海洋學家等) 和社會科學家 (如經濟學家、人類學家、經濟學家等) 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理解這一系列的全球環境變化。

全球環境變化人文因素研究主要是研究由人類活動引起的環境變化的起因和結果,以及人類對這些變化的響應。這種研究是跨學科領域的,它需要發達、發展中國家的學者為之共同努力。近幾年中,全球環境變化研究已經日益地認識到人類作為地球系統中心的重要性。

國際全球環境變化人文因素計劃 (IHDP) 在人類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⑽ 美國科學促進會的成立與發展

美國建國初期雖有一定的科學研究,但從事科學的人員較少,而且在地域上很分散。當時的先進科技主要來自歐洲。1848年,美國科促會成立,這標志著美國出現了一個國家級的科學團體。科促會的前身是成立於1840年的美國地質學家協會,該協會於1842年更名為美國地質學家和自然學家協會。這家協會的成員於1848年達成一項一致意見,終止地質學家和自然學家協會的活動,在其基礎上成立一個新的組織即美國科促會。這是美國旨在從國家層面提升科學和工程學發展的第一家永久性組織,代表各個學科和門類。參加科促會會議的代表多是科學界的名人,報界對這些會議報道也很多,有時還出版會議文集,在社會上形成了一定的影響。
科促會成立後的150年間,其自身的發展也見證了美國科學的發展。
現在科促會許多廣為人知的活動始自於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一些項目。在某些基金會和聯邦政府的支持下,科促會發起了許多開拓性項目,包括提高少數群體對科學的參與,支持發展中國家的科學進步,探索科學、道德與法律的關系問題,分析、評估並跟蹤聯邦研發投入,以及幫助科學家和工程師到國會和聯邦行政機構工作等。科促會還致力於推動學術交流、科學教育以及科技人力資源和基礎設施建設,並向美國政府積極提供科技政策咨詢。歷史上,美國政府許多科技政策的出台都事先經過該會的充分論證和咨詢。其「2061計劃」更是承擔了改革美國從幼兒園到12年級的科學教育這一艱巨任務。
科促會是一個向所有公眾開放的組織,現有262個下屬學會並擁有12萬個人和集體會員,服務於1000萬以上的科學家。除了組織其成員的活動,還出版知名學術刊物《科學》雜志、科學快報及圖書,並牽頭開展一些旨在提高全球范圍科學素養的項目。其《科學》雜志是世界上經同行評議的綜合類科學雜志中發行量最大的期刊,讀者數目估計在100萬左右。 在科學與政策項目下的有關建制及開展的活動有:
·科技與國會中心:成立於1994年7月,目的是就現行的科技問題向國會提供及時而客觀的信息,同時幫助科學與工程界理解國會的工作並學習如何做國會的工作;
·關於科學、道德和宗教的對話;
·研發預算分析:科促會每年都就聯邦研發預算作出詳盡分析並向社會公布其分析結果;
·對科學家和工程師的資助:這一資助的宗旨在於建立並扶植政府決策者和科學家之間的關系,通過傳播科學知識來改進公共政策的制定,以促成並支持那些對國家和全球有益的公共政策的形成與執行;
·科學自由、責任與法律:這一項目的重點在於開展與科學研究及科技進步有關的道德、法律及社會問題的研究;
·研究方面的競爭力;
·科學與人權;
·科技與安全政策中心:旨在鼓勵科學與公共政策的結合,以促進國家和國際安全。· 在國際項目下的建制及活動有:
(1)可持續發展:科促會建有科學、創新和可持續發展中心,目標有三:
·開展國際科學合作;
·能力建設與科研隊伍的培養;
·促進可持續發展。
(2)國際項目聯合體:這是一個廣泛的、多學科的科學與工程學協會的網路,是在國際上比較活躍的這類協會的聯合體。
(3)女科學家的合作:國際女科學家合作項目是科促會與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共同發起的項目,目的是增加女科學家對國際科學項目的參與。這一計劃鼓勵美國的女科學家與其中歐、東歐、西歐、獨聯體國家、近東、中東、非洲、美洲、亞洲與太平洋國家的同事共同設計新的合作內容,在此基礎上提出完整的項目建議,並向國家科學基金會申請資助。
(4)科學家與工程師研究資助。
(5)研究方面的競爭力。
(6)科學與人權。 1985年,美國科促會針對美國科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並開始實施「2061計劃」,以期到21世紀中葉使全體美國公民的科學素養能夠適應美國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這是一項長期計劃,目的是全面提高美國公民對科學、數學和技術的素養。其內容不僅涉及到科學和技術的原理,而且包含有科學的研究過程和方法、科學發展史、科學技術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2061計劃」的主報告是《為全體美國人的科學》(「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這個報告同時也是該計劃的綱領性文件。「2061計劃」設有一個由科學家、數學家和技術人員組成的小組,由這個小組來確定對下一代而言,在科學、數學和技術方面應了解哪些東西以及可以做些什麼工作。該小組對5個獨立的科學技術領域提出了科技教育的改革目標,這5個領域是:物理和信息科學以及工程學;生物與保健科學:社會和行為科學;數學;技術。小組的建議以一種通俗易懂的語言表述出來,並被納入《為全體美國人的科學》這一報告。

閱讀全文

與美國科學基金會的計劃包括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炒股可以賺回本錢嗎 瀏覽:367
出生孩子買什麼保險 瀏覽:258
炒股表圖怎麼看 瀏覽:694
股票交易的盲區 瀏覽:486
12款軒逸保險絲盒位置圖片 瀏覽:481
p2p金融理財圖片素材下載 瀏覽:466
金融企業購買理財產品屬於什麼 瀏覽:577
那個證券公司理財收益高 瀏覽:534
投資理財產品怎麼繳個人所得稅呢 瀏覽:12
賣理財產品怎麼單爆 瀏覽:467
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規定 瀏覽:531
保險基礎管理指的是什麼樣的 瀏覽:146
中國建設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 瀏覽:719
行駛證丟了保險理賠嗎 瀏覽:497
基金會招募會員說明書 瀏覽:666
私募股權基金與風險投資 瀏覽:224
怎麼推銷理財型保險產品 瀏覽:261
基金的風險和方差 瀏覽: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見 瀏覽:610
銀行五萬理財一年收益多少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