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分析我國人口撫養比的上升會帶來哪些不利影響
智庫專家談分步放開二胎建議:老齡化時間緊迫
分步放開二胎應對老齡化時間緊迫
———訪《人口形勢的變化和人口政策的調整》總協調人、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盧邁
人口政策是關系國家長遠發展和民族前途的大事。長期以來,我們一直認為,我國人口基數大、增長快。但是,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中國人口領域發生了重大變化。人口走向負增長、生育率水平偏低、年齡結構不合理、老齡化進程加速等等,這一個個問題給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
近日,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在京發布了《人口形勢的變化和人口政策的調整》大型研究報告。《經濟參考報》記者就人口形勢的變化會對我國經濟社會造成哪些影響,我們是否能安全化解這些不利影響,以及未來人口政策向何處去等問題專訪了項目總協調人、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盧邁。
我國人口結構發生重要變化
《經濟參考報》:近些年來中國人口狀況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盧邁: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00年至2010年期間,中國人口年均增長率為0.57%,遠遠低於上一個10年的1.07%,增長速度明顯放緩;與此同時,人口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2010年,中國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達到1.78億,所佔比例從1982年的7.62%增至13.26%,0-14歲人口所 占 的 比 重 則 由3 3 .5 9 %減 至16.60%。據預測,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將在2027年和2035年分別突破15%和20%,2050年將超過25%。
按照聯合國的標准,60歲以上老年人口在人口中的比例達到10%,或者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7%,一個國家或地區就成為老齡化社會。中國早在2000年就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速和勞動年齡人口增長趨勢的逆轉,中國人口總撫養比在2011年降到谷底(0.38),隨後開始緩慢上升,2020年升至0.4,2033年升至0.5以上。
《經濟參考報》:這種人口結構的變化對中國來說意味著什麼?
盧邁:也就是說,如果生育水平不能出現實質性的回升,按照聯合國的預測,本世紀中葉以後中國人口撫養比依然持續上升,2070年將達到0.8的超高水平,即4個勞動力至少需要供養2個老人和1個小孩。
人口年齡結構中這種此消彼長的變化,說明中國人口增長過快的趨勢已經扭轉,同時也預示著多年來對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的人口紅利正在消失,老齡化成為中國未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
《經濟參考報》:人口老齡化將會給中國社會帶來哪些影響?
盧邁:日本的經驗顯示,即使是在收入水平高、勞動力素質高、技術先進和基礎設施完備的國家,老齡化也很可能導致經濟的大幅度減速。1990年,日本的老齡化水平即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11.9%,不久之後人口撫養比就迅速提高。在人口結構發生這種變化的同時,日本經濟增長速度也出現急劇的逆轉,從減速開始直到停滯。
2011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9.1%,已經接近於日本1990年經濟增長減速時的老齡化水平,在「十二五」時期,中國還將像日本一樣,經歷迅速的人口撫養比提高。比日本當時的情形更嚴峻的是,中國當前還面臨著「未富先老」的挑戰。
一方面,勞動年齡人口增量減少與高速經濟增長,共同導致普通勞動力的短缺從而工資上漲。勞動力成本提高反映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的相對弱化。這意味著產業結構必須要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升級。另一方面,在人均收入剛剛跨入中等偏上水平的發展階段上,中國在物質資本豐裕程度上尚不具有明顯的優勢,在勞動力素質和科學技術水平上也存在著與發達國家的巨大差距,在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上也不具有比較優勢。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中國「未富先老」的人口轉變特徵對經濟增長的潛在不利影響理解為:第一,過早地失去趕超發達國家的後發優勢;第二,失去了對仍具有人口紅利的發展中國家的競爭優勢;第三,尚未獲得發達國家所應具有的技術創新優勢。因此,無論是面對高收入國家還是低收入國家,中國原有的競爭優勢都在減弱,這無疑加劇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緊迫性。
人口老齡化的影響不僅僅局限於經濟領域,給家庭和社會也帶來了沖擊。老齡化加重了家庭照料老年人的負擔。
我們尚未准備好應對老齡社會
《經濟參考報》:可以說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大大超出預期,老齡化社會提前到來,那麼今天的中國做好准備了嗎?
盧邁:我認為,面對快速到來的老齡社會,中國尚未做好准備。
首先,制度安排滯後。中國現行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醫療保險制度、退休制度、個人所得稅制度,以及相關的社會政策和公共服務體系等,都不適應老齡社會的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老齡化與社會發展關系的突出矛盾是「未備先老」,即社會對老齡化的到來准備不足。
其次,財力准備不足。一方面,養老保障的公共支出存在較大缺口。中國公共支出中用於社會養老保險的比例並不高,養老保險制度覆蓋面也較窄,相當一部分老年人的養老金給付水平較低,2011年企業養老金替代率僅為42.9%,農村地區的養老金水平也只有每月55元。另一方面,現行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潛伏著財務危機。有近一半省份的養老金收不抵支,且養老金投資收益率過低,年均收益率長期不足2%,低於同期的通脹率,意味著養老金縮水。隨著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長,特別是被制度覆蓋的老年人口迅速增長,社會養老保險金支出將大幅增長,這必將給中國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帶來更大的沖擊。
第三,公共服務體系薄弱。目前我國在城市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均未考慮到老年人的需求。在公共服務體系中,老年人公共服務是最為薄弱的環節。尤其在農村地區,由於年輕人的大量外流和為老服務設施的基本空白,老年人的生活面臨著更大的困境。
建議分兩步走放開二胎
《經濟參考報》:面對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帶來的影響,報告中提出未來的政策取向是什麼?
盧邁:在獨生子女政策實行30多年後的今天,人口問題的主要矛盾已經不是過快增長,以獨生子女政策為核心的人口政策體系已經滯後於新的人口變動趨勢,不適應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和實現現代化宏偉目標的要求,需要根據新形勢、新情況進行政策調整。
近些年,各地在保持現行生育政策穩定的同時,對本地生育政策進行了微調,主要是進行「雙獨」(即夫婦雙方為獨生子女的可以生育兩個孩子)或「單獨」(指夫婦一方為獨生子女的可以生育兩個孩子)的實驗。其結果顯示,這些政策的實施並未產生顯著的生育率變化,這直接反映了中國經濟社會生活和人口形勢的深層次變化具備了生育政策調整的條件。與此同時,自20世紀80年代在一些地區施行「二孩」政策的地區的實踐也證明了,如果具備一定條件,實施二孩政策可以達到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目標,又能受到群眾擁護。
報告提出生育政策調整最關鍵也是最直接的依據,是對不同生育方案下人口變化的情景預測。結果表明,對生育政策的調整最為合適的方式是穩步推進。
《經濟參考報》:報告提出的近期調整生育政策的具體方案是什麼?
盧邁:報告提出的近期調整生育政策的方案是分放二孩。第一步,在城市地區和嚴格執行一孩政策的農村地區即刻放開二胎;第二步,2015年,在實行「一孩半」政策的地區放開二胎,實現全國全面放開二胎的目標。
分放二孩政策的確定,基於對不同方案下人口變化的預測和比較。以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口總量13.40億為起點,以這次普查的人口性別、年齡結構以及總和生育率1.5為基礎,報告分別對「政策不變」、「同放二孩」、「同放單獨」、「分放單獨」和「分放二孩「五種方案下的人口變化做了預測和模擬。
結果表明,仍保持現行的生育政策不變不符合中國人口發展的實際和要求。而全國同時全面放開二孩將會造成短時期內生育水平以及出生人口的急劇增加,對社會保障、教育、就業等產生沖擊和不穩定的隱患。「同放單獨」和「分放單獨」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前兩種方案的弊端,但需要花費較長時間,貽誤時機,且「分放單獨」還存在操作上的困難。與其他調整方案的預測結果相比,「分放二孩」方案下的生育水平在短期內比「政策不變」、「同放單獨」和「分放單獨」方案要高,但要比「同放二孩」方案低。考慮到生育政策對人口和生育率變化的反應已經滯後,以及發達國家應對低生育率的經驗和教訓,我們認為,為可行的方案是「分放二孩」,即分區域分步放開二胎,這樣,既充分考慮了政策調整時間的緊迫性,又避免了人口短期內的劇烈變化。
㈡ 2050年人口老齡化預測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近日發布的《中國發展報告2020: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和政策》(下稱「報告」)顯示,從2035年到2050年是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高峰階段,根據預測,到2050年中國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3.8億,占總人口比例近30%;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將接近5億,占總人口比例超三分之一。
在報告的線上發布會上,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盧邁表示,雖然挑戰和壓力空前,但人口老齡化也帶來新的轉型發展的機遇和動力。當前需要積極、理性、客觀、全面地看待人口老齡化,通過政策選擇來揚長避短。
(2)中國發展基金會盧邁簡歷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政策發展要堅持分類指導和動態調整的原則。老年人群規模巨大,在城鄉、地域等維度上存在顯著不同,政策舉措需要根據城鄉、區域、性別、教育水平和老年人健康狀況等特徵加以分類;
根據不同人群需求特點設立政策目標。制度建設需要堅持動態眼光,根據不同時期老年人的特徵及需求及時進行調整。
㈢ 「山村幼兒園計劃」取得哪些成果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2009年發起的「山村幼兒園計劃」結合政府和社會資源提供全覆蓋的早期教育,8年來的實踐表明,送教入村可以大幅度提高入園率,有效促進在園幼兒發展水平,減輕貧困家庭負擔,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盧邁表示,該項目提高試點地區學前三年毛入園率至90%以上,為每個幼兒家庭每年節約4000元人民幣的學前教育支出,有效地促進了在園幼兒的認知、動作、語言和社會情感方面的發展水平,並支持了試點縣年輕人的職業發展。
㈣ 中國發展報告2010的內容
該報告從人的發展的角度出發,注重在社會公平公正與和諧發展的基礎上加速城市化進程,提出了關於中國新型城市化的戰略目標:從「十二五」時期開始,用20年時間解決中國的「半城市化」問題,使我國的城市化率在2030年達到65%。這意味著要以平均每年2000萬人的速度,到2030年基本解決4億農民工及其家屬的進城和落戶問題,使他們享受與城市原有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務和各項權利。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該報告提出了一整套戰略構想,包括有序推進農民工市民化,實行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城市用地的「人地掛鉤」、財政支出的「人財掛鉤」;以城市群為城市化的主題形態,以「兩橫三縱」城市格局為空間布局,突出地區特色的和多樣化的產業與就業結構;強化公平分配的城市公共服務;創新城市化管理和城市治理模式。
在談及2009年為何選定以城市化為主題時,基金會秘書長盧邁表示:「中國城市化的巨大變遷不僅對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同時也將對整個世界的發展進程產生重大影響。提出促進人的發展的新型城市化,是進一步提高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公平性,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任務之一。這些是和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的宗旨是相一致的。」
㈤ 早期發展的市場有多大
您說的是早期教育發展市場嗎,樓主,如果是,我可以進行點個人觀點講述。
現在越來越多的新一代家長都是80後,他們本身的知識文化素養很高,同樣也更加重視早期教育,爭先恐後的讓自己的孩子嘗試最好的教育--自然教育,全腦教育等等新興的教育體系應運而生,但是為了找到最好的,最科學的教育,家長需要專家的指引,如果加上國家對一些教育推廣的支持,當然義無反顧的選擇。希望這樣的機構能夠早點脫穎而出,讓孩子們盡早受益更多!
㈥ 特朗普挑起貿易爭端這不是第一次嗎
特朗普挑起貿易爭端損人不利己 ,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8年會昨天(3月25日)上午在北京開幕,央視財經頻道《經濟信息聯播》節目帶來75分鍾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之夜」特別報道,傳遞本次論壇上的重大議題以及與會嘉賓的精彩言論。
對於這兩天有關中美貿易摩擦的熱點問題,與會嘉賓紛紛表示,貿易摩擦對中美都不利,美國應多從自身找原因。
車寶臻說,從過去的近十年來看,每一次美國對華輪胎實施貿易調查加征關稅後,都會造成中美兩國輪胎行業的損失。2009年9月11日,美國決定對中國乘用車與輕型卡車輪胎實施限制關稅,為期三年,其中,第一年將對從中國進口的輪胎加征35%關稅,第二年加征30%的關稅,第三年加征25%關稅。不到三年時間,中國乘用車與輕型卡車輪胎對美出口額直接「腰斬」,從此前的22億美元降至2011年的9.68億美元,下降幅度達56%。在中國的生產企業得不到足夠的市場來銷售的同時,美國客戶購買產品的成本也自然提升。目前,中國的輪胎企業也都在尋求降低貿易摩擦影響的途徑。
車寶臻表示,中國輪胎企業現在有相當的企業已經做了在海外投資,或者即將走出海外進行投資。當然海外投資不光有利於應對國際貿易摩擦和壁壘,同時也有利於企業進行國際化,來進行產品的生產細分,滿足不同區域市場在不同性能產品上的需求。
㈦ 哈佛大學高級訪問學者的要求是什麼
你好,哈佛大學高級訪問學者的要求是博士起步,然後,國外要是真要瘦還得是傑青。
㈧ 城市雞娃火了,農村留守男童卻被拴床頭,同是孩子卻差距明顯,為什麼
2021年,"雞娃"火了。所謂"雞娃",指的是父母通過打雞血的方式教育孩子,體現的是當下父母的育兒焦慮和瘋狂。雖然不少網友對這種教育方式嗤之以鼻,可它卻實實在在地幫助不少孩子實現了階級的跨越。與之相反的是,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不僅接觸不到這種教育方式,還得不到父母足夠的陪伴和關心。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人才,為社會輸送新鮮的血液。許多人都說階層固化了,普通人就算努力一輩子,也很難過上滿意的生活。但就像12年以來帶領1800多名大山女孩考上大學的華坪女中校長張桂梅在家訪中所說的那樣:"很多問題都是通過家訪及時了解並妥善解決的。"
對於孩子的家訪,復旦大學家庭發展研究中心的主任沈奕斐也曾提出"密切關注,謹慎出手,優勢累積,快樂為首"的16字科學育兒方針。
要想加大對農村地區留守兒童教育的干預,家訪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同時也需要有關部門加大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項目的扶持。還有,留守兒童的父母千萬不能忽視自己的責任。在互聯網時代,也有很多的育兒理念被共享,如果能學習其中的方法,即便沒有家訪的干預,自己也能早點開始對孩子學習能力的培養,讓他們成為能在未來競爭和選擇的人。
㈨ 免費午餐的政策分析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貧困地區寄宿制學校兒童營養改善項目組」組長盧邁日前表示,國家應建立針對兒童營養貧困的現代治理制度。
同時,現有財政對農村貧困寄宿生的生活補助資金可改為「供餐專項資金」,專門用於改善農村學生的營養狀況。2010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已投入100億元財政資金用於中西部農村1100萬義務教育階段寄宿生,但是,即使有了這些投入,孩子們依然吃不上免費的午餐,解決不了部分孩子吃飯難、難吃飽的問題。
對此,盧邁建議,為提高財政補助的瞄準度,今後對貧困地區鄉鎮以下學校,營養餐應覆蓋所有學生,不必再區分寄宿生和走讀生。
盧邁介紹,國際上,兒童營養計劃均作為國家責任,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從上個世紀30年代開始,美國先後出台了十幾部關於學校供餐的法律,日本同樣有專門的法律涉及學校供餐計劃。
「中國應加快對兒童營養計劃的國家立法,建立一整套基本制度,明確兒童的最基本權利。」盧邁認為,兒童營養計劃最理想的狀態是,由學校配備專門的營養師,向學生、家長講授營養知識。這些營養師可以從富餘的代課教師轉崗而來。同時,這一計劃可協助形成新農村的經濟發展模式,解決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比如由學校周邊的農民向兒童營養計劃提供蔬菜、糧食;事實上,在印度的學校供餐計劃中,三分之一的食物均來源於當地農民的采購。
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兒童處處長宋文珍認為,這些走讀的貧困學生,相當於減輕了寄宿制學校的負擔,應該享受政府的生活補貼。
北京師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李實同樣認為,要完成兒童營養問題從「家庭的事情」到「國家的事情」的觀念轉變。建立全國性的兒童營養計劃,其重要性等同於義務教育制度。